2017年12月30日星期六

組合再平衡

最後一個月的任務是做好收官, 為明年準備. 今年是很久未見的好年份, 我也算是比較幸運地沒有錯失機會, 兩個組合的回報率都算不錯. 美中不足的是最後一季炒賣倉組合回報沒有寸進, 原因很明顯是因為第三季大贏的功臣內房股進入調整期. 無論如何, 從構建穩健的組合的角度出發, 太過重倉一個版塊不是值得推薦的做法. 因此, 這個月的操作, 目的之一就是將組合配置得更均衡一些.

兩個組合都做了些調動, 相比炒賣倉, 長線倉的變動小一些, 不過兩個組合的思路是類似的, 只是風險偏好上有些差別. 如之前文章提及, 我認為明年比較明確的投資主題是美國的加息, 中國的經濟繼續轉型, 消費升級, 供給側改革, 環保, 另外就是全球性的新經濟快速發展, 新科技推動傳統產業變革仍將持續. 因此, 組合的配置也朝這些方向. 主要持股的入選理由大致陳述如下:

金融類股票應該是類似明牌的投資機會. 畢竟, 銀行被息差低折磨了好多年, 保險股也因債息低做了好幾年的計提準備金, 息率見底向上對它們都是好事. 內銀股長期表現麻麻, 但在當局開始大力去槓桿及防範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 壞賬或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程度下, 市場一直擔憂的經營風險或可稍緩, 估值有機會上調. 內險的每年內涵值增長普遍可以達到兩成, 但每年的計提準備金及之前股市的波動蠶食了利潤, 導致以前股價也是表現一般般, 而如今內險股經過業務調整後, 保單結構明顯改善, 再加上未來因息率見底可望將過往計提的準備金撥回, 很可能未來出現新業務價值和利潤一起持續增長的大好局面, 前景可望持續向好. 從經營模式看, 我比較傾向保險.

內房股理論上會受累於銀根不再寬鬆, 而且調控在持續, 似乎形勢不利, 但畢竟城鎮化還沒有完成, , 住房的剛需還未到頂, 龍頭內房股在之前大力儲備廉價土地後, 這兩年高速去化, 銷售大增, 正從負債上升期轉入降負債期, 銀根偏緊對它們的負面影響不是很大, 而且有機會因為小開發商受累資金壓力而多了併購機會. 最近幾個月的房產銷售數字也顯示, 龍頭地產商的銷售和市場佔有率在上升. 因此, 內房股應該是有危有機, 小地產商形勢比較不利, 大地產商有機會繼續向上.

明年如果恆指繼續向好, 港交所理當受惠. 同股不同權的推出, 對吸引新經濟類公司來港上市是大利好, 肯定有利於成交量的上升. 另外, H股全流通也在日程上, 假如傳聞中的三家試點成功運作了, 未來苦於A股上市需要長時間等待的準上市公司們選擇到香港上市的比例必然增加. 這些都是長遠有利於港交所的. 因此明年的港交所股價表現值得期待.

不能忽略的是科技股. 大家都知道科技股的前景光明, 可惜的是在港股市場, 好的科網公司鳳毛麟角, 大都只有中短期投資價值. 不過, 我們幸運的有騰訊, 因為騰訊的"連接一切"策略, 除了自身擁有幾乎無敵的微信和QQ, 并借這兩個平台在遊戲等領域大獲成功, 騰訊還投資了大量其他科網公司, 因此, 將騰訊看做是中國科網ETF也未嘗不可. 簡單的以騰訊一股佔有組合科網板塊配置的全部額度, 或可達到以簡勝繁的效果.

以上討論, 沒有涉及個股估值, 一方面是估值更多的是藝術而不是科學, 畢竟所謂的合理和不合理的價格都可以有不小的區間, 而且牛熊市的估值可以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我認為用常用的指標給個大概的貴或便宜的判斷, 未必就不行; 另一方面, 實在是個人知識能力有限, 放棄對這些業務複雜的大公司進行吃力不討好的估值, 可以說是明智之舉.

操作策略上, 以組合表現為錨, 戰略上以靈活的態度追求模糊的正確, 勇於修正自己的錯誤, 勇於進入未知領域, 戰術上以勢取勝, 以組合的均衡及風險控制, 並且敢於在勝算大的時候奇兵突出進攻, 未嘗達不到那些深研個股的正宗價投的成績.

長線倉持股:

保險: 中國平安 12.3%, 中國太平 6.8%, 中國人保 4.8%, 宏利 2.9%
地產: 雅居樂 7.1%, 碧桂園 6.6%, 萬科 5.2%, 九倉置業 4.0%
盈富基金: 13.1%
港交所: 11.2%
軟件服務: 騰訊 8%, 新意網 6.8%
招商銀行: 4.9%
現金: 6.3%



記錄來自雪球, 但十一月的時候因九倉分拆九倉置業, 系統未能正確除凈, 導致該記錄的最終回報率比實際成績低了近五個點. 上半年基本以防守型組合迎戰, 下半年才轉為較偏向進攻的策略, 這樣的情況下, 長線倉能跑贏大盤近十個點, 我已經頗為滿意.

炒賣倉持股:

保險: 中國平安 12.2%, 中國太保 9.4%, 中國太平 7.3%
地產: 融創 12.9%, 恆大 10.8%, 雅居樂 5.9%
港交所: 10.7%
資源: 海螺水泥 4.6%, 兗州煤業 4.5%
招商銀行: 6.2%
騰訊: 6.1%
復星國際: 6.1%
綠葉製藥: 4.6%


炒賣倉持續減持內房股, 沽了規模最小的奧園, 減持了雅居樂和融創, 加倉恆大, 修正了以前融創在內房一股獨大的情況, 希望能減少單一股票的波動對組合帶來太大的影響. 沽出ASM太平洋和民生, 買入招商和騰訊(原因可參考12月1日一文留言區我和you sir的討論) 買入兗州煤業的理由和海螺水泥相似, 認為供給側改革及持續的去產能對龍頭公司是有利的, 而且兗州煤業的產能在增加中並且煤價持續向上. 而綠葉製藥的買入, 主要是看到公司發債的通告, 而且通告提及旗下主要公司第三季業績錄得不錯的增長, 推測公司重新開始走向增長之路, 而發債很大可能是為了收購, 相比其他醫藥股, 綠葉的估值明顯較低, 或有機會借業績及收購得到重估.

進入第四季, 內房股的持續弱勢對組合打擊不小, 萬幸的是這幾個月持續減低了內房股的比重, 而減持所得資金投入的新對象表現還算不錯, 組合總算沒有因內房股的明顯下跌而一蹶不振. 雖然最終未能重返年度回報率高位的100%, 90.8%的回報率已經是我09年以來的新高了, 對恆指的領先幅度更是個人歷史新高. 這樣的成績, 是我年初時完全不敢想象的, 此時心中只有感恩.

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

18年前瞻及炒股的幾點看法

延續上文的亂估結論, 雖然我是樂觀派, 認為牛市仍將持續, 但對明年恆指還會像今年這樣段段快放有保留. 今年恆指上升動力主要來自少數股份如騰訊平安友邦這樣的重磅股及新加入的吉利瑞聲舜宇這樣的增長股, 但在經過今年大升後, 騰訊的王者榮耀奇跡明年或難再現, 瑞聲舜宇的高增長也出現隱憂, 再次帶領指數上升或有可能, 但力度應該會下降, 可以依賴的生力軍可能需要落在匯豐內銀甚至資源股這類所謂舊經濟股, 而這類股份的爆炸力應該比不上新經濟股. 所以明年即使再錄得升市, 或許只能寄望是慢牛.

明年經濟股市怎麼走, 現在沒有水晶球, 當然無從肯定地下結論, 但有幾個大勢我想是可以比較確定的, 假如判斷正確, 順應這些大勢部署, 即使未能選中相關的最強股, 應該也可以有不錯的成績.

首先一點應該是美國的加息週期應該會開啟. 雖然加息次數有爭議, 但可以預期現在到明年加息兩三次以上是比較肯定的, 相比長期利率平均大概4.5厘, 未來加息空間廣闊, 而在4厘以下, 美股表現經常和加息呈正相關. 背後的邏輯應該是有加息條件代表了經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而不太高的息率不至於對企業構成太大壓力, 甚至對金融企業是有好處的. 另外, 減稅獲得通過, 利好傳統企業, 未來資金回流美國, 都將有助美國經濟增長, 即使可能對其他國家的匯率及資金穩定性有影響, 整體來說應該可以對世界經濟有所帶動. 無論美元是否走強, 資源價格向上應有機會繼續.

對中國來說, 美國的行動或許會逼使其不得不做出應對. 即使不加入減稅戰, 一定程度的稅制改革也是難以避免, 對企業減負有正面影響. 美息向上及減稅可能導致匯率不穩及資金流走, 繼續大量印錢應該難以為續, 加息或不容易, 收緊銀根很有可能, 十年期國債債息很大機會在去年底到今年初已經見了底.

舊經濟模式發展了三十幾年, 已經到了必須有所調整的時候, 供給側改革應該會持續, 傳統產業, 尤其是資源, 工業製造等所謂舊產業, 落後產能應會持續被淘汰, 行業集中度提高, 從而令行業龍頭領先優勢不斷加大.

舊經濟持續調整, 新經濟, 新科技, 新興產業, 消費升級等代表了未來的產業成為經濟火車頭順理成章, 明年相關公司中出現如今年的舜宇這樣的大牛股是大概率的.

以上幾點, 做為明年港股投資的思考框架及下注方向, 應有一定勝率. 當然不能肯定這些看法都是正確, 反正組合表現會給我們反饋, 到時候持續隨情況發展調整組合結構就是.

落實到具體選股, 現在當然很難確定哪些股票最好, 但以下我的幾點思考或許有些參考價值.

1, 判斷是牛市還是熊市很重要, 要爭取最佳回報, 牛熊市的策略應該有所不同. 牛市往往意味著外部經營環境較佳, 發展為第一優先考慮, 市場也會傾向看盈利增長. 所以這時候選股最好是增長速度優先, 而熊市求生為第一要務, 公司安全性優先. 當前我判斷是牛市, 那選股時不妨對資產負債表的不好看多一些容忍度.

2, 買股票是買未來, 財報最好用來做排除老千, 確認公司生存能力, 將財報作為思考及決定的起點而非終點. 比較重視的, 應該是努力看長遠一些, 看看公司是否已經為未來的增長做了充分準備, 管理層是否有強大的執行力及進取心, 公司在行業競爭中是否具備脫穎而出的地位, 能力和潛質.

3, 真正的大牛股不會是那些各方面看起來完美的公司. 假如一切完美, 那市場多半一早已經投以信心一票, 估值偏低的機會很低. 要在完美公司獲得好回報, 只能依靠公司努力年年交出好成績.  但要獲得超級回報, 僅僅好成績不夠, 還得超出預期令市場調高公司估值, 也就是所謂的戴維斯雙擊. 但完美公司交出大幅超預期的成績可遇不可求. 反而是有瑕疵的公司, 往往有些方面令市場疑慮, 不敢給足估值, 碰到好價格的機會高許多. 只要公司未來能緩解市場疑慮, 回歸正常估值是大概率的, 而如果我們當時還能夠看出其中一些公司在某些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潛力而且最後公司確實做到了, 那麼大幅向上重估的可能性會是很大的, 從低估到樂觀估值再疊加業績增長, 爆炸力會十分可觀. 當然, 能否選中, 是運氣和能力的雙重考驗, 不容易做到. 不過, 我們可以以小注分散的形式做一個風險投資組合配置在整個投資組合中, 然後讓時間幫助我們逐漸認清目標, 加大投入. 即使只找到一家, 以小注試錯也是值得的.

4, 一個平衡的組合, 風險及波動會比較容易控制, 但同時也不容易在牛市中做到比較大幅度的跑贏恆指. 如果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比較容易賺錢的牛市, 而竟然只能交出一個平庸的成績, 甚至居然輸給指數或者更慘的竟然虧本, 會是很大的遺憾. 牛市未能儲足糧草, 期待熊市能夠安然度過, 似乎有點奢求, 僅僅在心理層面而言, 熊市時沒有牛市的儲備為後盾, 安全感會十分低, 技術發揮也必然打折扣. 因此, 如果確認牛市, 而我們發現了一個比較高勝率的投資機會, 適當地在這個機會上下較大的注碼, 是有其必要. 也就是說, 在好的時機出現時, 要有敢於下重注的勇氣, 不要太執著於組合結構暫時性的失衡.

5, 在冷門股上獲得好回報, 確實值得佩服, 但投資不是刻意求冷求刺激, 不一定需要在大量冷門公司里找亮點. 冷門股之所以冷門, 多半有其道理和原因, 或者是規模小, 難以獲得大資金關注, 或者是以前表現不能給人信心, 或者是所在行業受市場關注少, 甚至, 可能以前的歷史經營記錄不好看. 選中是眼光和 能力好的表現, 但畢竟難度也太大了, 付出的心力和可能得到的回報未必相稱. 如果有龍頭股, 大型股的選擇, 簡簡單單下注其上, 應更容易令人安心, 畢竟, 這類公司的信息透明度, 經營情況, 股市上的交投順暢度等都是明顯有優勢的. 在當今這個市場環境, 投資大公司股票, 選對的話, 獲得高回報率不是天方夜譚.

6, 要有開放的心. 對某隻股票有既定的看法, 並且看法不輕易改變, 可以是擇善固執, 也可以是頑固不化. 要相信自己總有盲點, 總會犯錯, 假如某隻股票的發展大幅偏離自己的劇本, 不要輕易認定是市場的錯, 要先反省己身, 看看是否自己看漏了或者看錯了什麼. 或許, 這樣的反思, 會幫你拿到未來的股王.

7, 要捨得放棄. 不是所有的股票我們都該擁有, 不是所有的股票我們都看得明白, 不是所有的股票我們都買得下手拿得住. 好好看住自己能夠確定的東西, 別人手裡的股王是別人的, 我們沒選中沒拿住, 是我們的能力圈問題. 因為羨慕嫉妒, 因為人有我也要有, 往往是取敗之道.


2017年12月11日星期一

亂估

又是年底, 該為明年佈局了. 股票投資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自上而下, 一個是自下而上. 傳統的價值投資, 一般認為自下而上是王道. 然而, 這個方向要做得好, 需要的條件太多, 難度也大, 對我等普通小散來說, 這條路走成功是不容易的. 另一方面, 即使自下而上選對股, 大市不就, 資金不流入, 也是會很難熬的. 另一條路的自上而下, 在對的時勢, 順著大勢, 找對行業, 傻傻地買入龍頭, 要得到個不錯的成績, 似乎容易些. 因此,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 分析時勢, 放眼未來大勢, 都是有必要的. 港股投資當然不例外.

今年已經快過去, 恆指大升基本已是定局, 美中不足的是量寬不夠, 資金集中炒作少數板塊及少數龍頭, 二三線股基本沒有受益. 今年投資的勝敗分野, 或許關鍵不在知識技巧, 而在投資策略的取向. 這個時代資訊流通迅速, 想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機會, 在少有人發現的地方突圍而出, 應該很難. 勝出的王道, 我想還是應該重點放在看對大方向, 用對策略, 以勢取勝上. (有這個看法是因為我自己知識不夠, 看報表分析公司的功力太差, 哈!)

展望明年, 美國應該還是會過得不錯. 特朗普好像看起來不太似樣, 但仔細看他的所作所為, 其實表現不差. 生意人出身, 做事即使看起來莽撞, 背後多半都有理性的利益計算. 上台一年, 已經成功推動國會通過減稅, 未來資金回流, 傳統企業經營業績改善是可以預期; 成功做到承諾的減少規管, 大量裁減憲報, 提升企業經營靈活性; 贏得疑似恐怖分子大本營的七個中東國家的入境禁令在高等法院的終極勝利, 提高了國土安全性.......在我看來, 這個總統其實做得不錯. 美國在多年休養生息後, 已經有條件展開加息週期, 是經濟繼續向好的跡象. 美股慢牛大概率會持續.

和港股密切相關的中國經濟, 如今還在持續轉型中, 新一屆領導上台, 政策從以前的追求發展速度轉向更注重發展質量, 配合全球經濟平穩, 明年應該也會是不太差的一年.

今年的中國市場, 最明顯的趨勢或許是龍頭公司優勢進一步加大. 科技公司中騰訊阿里之類的巨頭優勢明顯, 家電里美的格力也是類似, 行業規模巨大公司眾多的地產業, 市場集中度也在迅速提高. 即使以前認為的各家經營狀況類似的銀行業, 招商銀行也有脫穎而出之勢. 這樣的狀況持續, 會促使一些行業的弱者退出, 龍頭利潤提升, 而退出的資金人員等資源, 有機會流向其他待發展的新機會, 從而促使整體經濟在質量上有所提升. 反映到投資市場, 龍頭公司獲得溢價, 合併整合出現更多, 或許會是普遍現象. 若是如此, 代表了市場上最好最大的一批企業的指數, 如恆指, 上證綜合指數等, 表現也不會太差.

落實到我們戰鬥的市場香港股票市場, 我傾向相信明年恆指會繼續上升. 上升空間有多大, 當然取決於一眾成分股的表現. 如果牛市持續, 各成分股總體而言起碼可以保持現在的估值, 指數的上升動力來自風險胃納提升導致的估值上升, 另外是公司業績增長帶來的股價上升. 我們假設現在的估值最少不會被降低, 大致看看明年指數的上升空間.

恆生指數中, 比重最大的三巨頭是騰訊, 匯豐及友邦, 合共占比重近30%. 騰訊今年業績增長大概率有六成, 明年假設增長速度是40%, 估值以常年平均較低些的40倍PE算, 現價在升三成應該可以做到; 匯豐會受惠明年加息, 回購很可能持續, 股價上升一成應可做到; 友邦每年的EV增長約兩成, 明年如果同樣做到, 股價升兩成理所當然. 此三者整體股價升兩成股估計難度不大.

內銀股比重約16%, 估計業績增長會和這幾年一樣欠奉, 但明年因美國加息, 中國銀根應該不會太鬆動, 有利息差收益, 約10%的增長速度有機會達到, 再加上不錯的派息率, 整體股價升10%左右或者更高一些不是奢望. 畢竟估值較低, 甚至有些股價還在賬面淨值之下. 本港銀行約佔3.5%, 加息有利他們, 之前幾年恆生和中銀香港股價每年升幅平均超過兩成, 明年升15%--20%應可做到.

港交所佔比約3%. 港交所是市場表現的放大器, 要求他做到升幅是恆指的1.5倍是正常的. 假如牛市持續, 比較熾熱時, 港股成交量平均到1300億是有可能的, 那港交所到時有機會升三成.

內險股平安和中人壽合共占約6%, 現在的經營環境對內險有利, 相信明年業績會不差, 平安十分出色, 中人壽雖然平庸但受惠行業環境, 希望他們整體有兩三成的升幅.

港資地產股約占8%. 香港地產價格屢創新高, 美國加息週期開始, 不知對其影響如何. 不排除樓價即將見頂, 如果是這樣, 地產股的表現就難寄厚望了. 但這些地產商的實力雄厚, 負債偏低, 應該還可以做到業績平穩, 派息穩定. 那麼, 股價有約一成的升幅也是很有可能的. 內房股約佔2.5%, 受惠于市場集中度提升, 即使中海外和華潤置地不比碧桂園的狂飆突進, 整體而言, 股價應該可以有兩成升幅

三桶油約占4.5%, 油價難測, 但看特朗普準備搬駐以色列大使館到耶路撒冷, 似乎他有唯恐中東不亂的意思, 共和黨和石油集團利益關係密切, 難說會不會有想推高油價的目的. 另外, 沙特阿美石油在準備上市, 應該也不希望油價跌. 技術走勢上, 油價似乎早前已經見底. 那麼, 三桶油的股價明年應該不致于表現太差, 說不定有機會升個一兩成.

中移動和聯通應該可以看做是公用股了, 5G對他們的盈利應該沒什麼幫助, 反而增加了他們的資本開支, 和其他公用股一起, 估計整體有一成升幅就不錯了.

剩下的公司佔比都不高, 也就銀河和金沙合計的濠賭股有2.5%左右算是比較多的了, 雖然有增長股如吉利瑞聲舜宇等, 但也有中信太古聯想等增長動力不足的公司, 整體來說, 或許表現大致和恆指差不多, 用上面分類計算的數字推測, 這些公司整體或許升幅難以超過兩成.

成分股的表現不會同步, 因此理論上的各公司最高價和最低價不會同時出現, 也就是說, 恆指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不意味著那時候的各個成分股股價也是最高價或是最低價. 那麼, 大致上, 從上面的推測, 我想, 恆指明年的升幅應該有一成以上, 但難以超過兩成.

也就是說, 我推測明年恆生指數應該可以達到31000以上, 也就是突破2007年的高位, 但不容易突破35000點.

2017年12月1日星期五

牛市策略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 組合受到重創, 連續幾個月月結創歷史回報新高及持續拋離恆指的表現無奈終結, 莫非年度100%回報率真的是天塹? 實際上最近三個月組合都曾達到100%, 但最後都不幸地又跌了下來. 畢竟, 超重倉的內房股大部分在九月份已經見了年度高位, 組合能夠撐住在回報率高位橫盤, 已經算是有所交代, 即使這個月表現輸給了不斷創近年新高的恆指, 也沒什麼好失望的.

已近年結, 今年毫無疑問是個大牛市, 現在再來談牛市策略, 似乎遲了點, 但如果相信牛市還未死, 馬後炮的回顧何妨拿來做為面對未來的參考呢?

之前我曾簡單提及, 選股大方向是: 牛市看增長, 熊市看資產. 背後的道理是: 牛市時氣氛樂觀, 市場總體傾向認為經濟會向好, 公司盈利會增長, 認為公司出現危機的可能性不高, 增長動力更強的公司會更受青睞, 即使有些高增長的公司財務數字比較難看, 市場也會傾向認為業績的增長會解決任何隱憂; 而熊市之時, 市場的主觀情緒會變向越來越擔心生存問題, 即使個別公司仍然業績突飛猛進, 也不認為是可持續的, 甚至可能認為這些公司是冒進, 而資產負債表強勁的公司會被認為生存能力強, 會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并大有機會進而在業內地位更上層樓, 當經濟恢復時會成為領導者. 兩個不同的風險取向及價值取向, 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就是在牛市時, 即使資產負債表比較不好看, 增長更快速的公司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而熊市則相反, 穩健的公司股價表現會跑贏. 當然, 假如兼具低估值高增長及穩固負債表, 這種公司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絕世好機會了, 可惜這種機會不多, 就算有, 能把握得住的人相信也沒有幾個.

上述的選股邏輯如果正確, 應用到今年這樣的牛市環境, 可以預期(實際上現在已經是馬後炮了), 選擇那些公司穩健, 但增長欠奉的股票, 不能說會輸錢, 因為持有這樣高素質的股票,在良好的市場環境贏錢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必然的了. 但如果除了穩健之外, 沒有其他能觸發重估的催化劑的話, 相信最後這些公司不會有超卓表現, 運氣不好的話, 輸給指數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簡單舉個同系的例子, 新鴻基(16)是香港地產龍頭, 負債比率低至個位數, 但今年以來只能略微跑贏指數, 下半年恆指升勢轉急後居然是跑輸的. 而同樣資產負債表強勁, 業績增長率相若的旗下新意網, 只是因為多了將軍澳數據中心將投入運營, 而且行業前景廣闊這個憧憬, 得享更高估值之餘, 股價表現今年更是遠遠跑贏新鴻基及恆指.

作為對比, 今年焦點板塊內房股, 升得最厲害的兩大龍頭, 恆大及融創, 長期以來都被外資大力做空, 尤其是恆大. 他們被看低的主要原因是對內地房地產泡沫的擔憂及公司負債率極高的現實, 至於銷售連年增長, 就被他們無視了. 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 確實他們有倒下的可能. 連續幾年, 外資和公司管理層對地產市道的判斷南轅北轍, 但今年的地產市道證明管理層看對了. 當時負債率的大幅提升, 換來的是大量的便宜土地, 然後今年銷售額的大幅增長大大緩解了現金流緊張的情況. 假如一味地只看上半年出爐的2016年年報的數字, 看不到公司基本面在不斷轉好的前景, 也看不到因會計制度上的成本前置利潤後置導致的盈利數字失真, 錯過這幾隻今年大牛股, 有什麼奇怪?

有不少自稱價值投資人的看法是: 任何時候保守都是沒問題的, 只要做到牛市跟上指數, 即使跑輸也沒關係, 如果熊市守得住, 長遠就能跑贏大市了. 話是如此, 問題是你怎麼能肯定熊市就一定能躲過呢? 不在牛市盡量儲備多些子彈, 熊市來時就無險可守. 假如沒有雄心壯志無論何時都要達到絕對回報及跑贏指數, 那麼, 簡單買盈富基金就可以了, 對嗎?

短線和長線的策略有別, 用來判斷策略是否正確的時間段當然不同. 但即使是長線投資者, 在一個上升的市場, 連續幾個月都跟不上節奏, 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即使對手裡的股票有多大的信心, 也有必要考慮是否自己的思考有不全面的地方.

從選股擴展到投資組合, 相信邏輯也一樣. 固然, 任何時候, 風險控制都是必須高度重視的, 但另一方面, 風險控制并不等於是保守. 兼顧風險和回報, 設定比較保守的目標, 控制回撤, 爭取穩步向前, 是投資王道. 只是, 我們不能將這個策略簡單設定一些固定打法. 在不同的市場環境, 策略應該隨之不斷修訂. 市場如何走, 事先我們當然不知道, 能做的是邊走邊看, 讓組合的表現說話. 策略是否正確, 組合和指數表現的比較會告訴我們. 我們可以做的, 是將對的做法持續, 有問題的改正, 不斷微調. 當看清楚市場走向時, 將策略調整到有機會獲取最好成績的那一邊去.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每一輪牛市都會出現一批領導股, 而領導板塊往往是成堆地出股王的地方. 這種情況出現, 並不是巧合, 是因為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 會對某些行業特別有利, 對經營者來說, 順勢而行遠比逆水行舟輕鬆, 大環境配合時, 有一定能力的管理層往往能帶領公司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這是同板塊容易成批出牛股的基本邏輯. 並不是說沒有公司能夠無視經濟環境, 年年交出好成績, 但畢竟是太少了----你試著在港股里找找看, 能不能再找到幾個類似騰訊的公司? 所以, 對我們普通投資人來說, 找到領導板塊, 然後在裡面挑好公司好股票, 比大海撈針式地在茫茫股海中找絕世好股要容易得多.

牛市跑贏指數不容易(實際上任何時候都不容易, 畢竟指數成分股已經是市場上質素及規模最好的一批公司了), 但并不是特別難做到. 比較可行的方法有兩個:

1, 在指數成分股裡面找最有增長動力的, 重倉投資在這些股票上.
2, 在一眾板塊裡面找最具性價比和增長動力的, 重倉在這些板塊的領導股份上.

我們當然不能事先知道誰會跑出, 但隨著時間過去, 回報率會告訴我們哪些是贏家. 只要一開始分散在可能的贏家上, 然後隨他們的表現而不斷調整比重, 加大注碼在跑出的股票上, 回報率應該會持續改善并能做到跟上及領前大市. 實際上, 我的中短線倉今年就是用了第二個策略.

年初對後市並沒有特別的信心, 只是相信以當時恆指的低估值, 大跌的機會極小, 所以組合偏樂觀地持續滿倉, 但高度分散持有不同板塊的低估值股份, 期待坐和望贏. 進入第二季中時開始對大市有信心, 同時觀察到內房股的強勢, 在初步試探得手後持續投入這個板塊, 令組合回報率得以逐漸拋離指數. 之後發覺內險股的重估契機出現, 雖然稍微遲了些(主要是當時注意力聚焦在內房了), 但還是得以靠之在內房股開始下跌後維持住組合的表現. 內房內險都是大板塊, 個股質素有別, 但生意模式差別不大, 板塊股價啟動時處於整體低估狀態, 市場也足夠容納大資金, 成為今年牛市領導板塊並不意外. 在這樣比較明顯的市場機會中捕捉高回報, 比通過各種數字在股海里篩選出好股容易多了. 投資不需要刻意求冷, 可以在一堆金子里撈金塊, 何必去沙里淘金呢?

回到具體操作, 這個月的基本方向是繼續減持內房. 止賺碧桂園, 很少量地減持融創及奧園, 令組合中內房佔比減到略低於五成. 經過一輪急升後, 內房股整體處於整固狀態, 高位時好淡雙方分歧再次加劇, 股價波幅大了, 減持的目的是控制組合的波動. 如果銷售能持續維持高位, 一眾龍頭的估值即使股價急升到這個位置, 仍有不錯的上升空間, 但畏高癥及股價波動難免會影響心理, 減低整體持倉及取回大部分投在內房的資金, 以利潤持倉, 有助於克服恐懼(融創恆大及奧園在減持後已經基本取回成本, 雅居樂雖然沒有減持, 但成本價只是大概6元, 而且主席在現價附近不斷增持, 應該也安全) .

雖說經過不斷微調後, 內房股持倉已經從最高位的約占組合八成降低到一半, 但一半資金投放在同一個板塊, 而且是波動大的板塊, 還是偏高了. 無論未來內房股是繼續升還是延續最近進行中的調整, 降低持倉比重都會繼續進行.

套現所得資金一部分加到內險上, 將內險股持倉少量提升到占組合約25%, 并持續加倉港交所. 另外, 終止了在投機股上的嘗試, 止蝕華騰娛樂及阿里健康, 賣出了信心不大的北京汽車, 代之以ASM太平洋522, 復星國際656, 海螺水泥914和民生銀行1988. 522和656暫時錄得虧損, 買入後曾有微利, 奈何大市不濟, 賬面利潤轉瞬即逝, 買入的時點明顯是錯了. 唉, 短線捕捉買賣時機對我來說實在太難.

ASM太平洋母公司減持, 相信是受股東壓力而套現, 目的是派息給母公司股東, 對基本面影響不大, 而且公司再次開始回購了. 半導體晶片行業還在景氣階段, 公司的地位類似採金熱時賣鏟給挖礦的, 市場上似乎沒有類似公司, 有稀缺性, 業績也不錯. 如今大股東持股只有兩成多, 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故事發生?

復星國際股價經常受到大股東可能被請喝咖啡的消息影響, 雖然每次都證明沒事, 但沒人敢100%放心. 買這個股票, 最重要的一點是信還是不信老郭. 假如老郭沒事, 而中期業績會上管理層說的實際資產達每股30元, 並且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 那麼, 現價大有上升空間. 另外, 雙馬20元入股如今還被套著呢.

海螺水泥, 沒有特別的買入理由, 只是在審視過一輪國企指數成分股後, 認為它比較特別, 不像金融資源股那樣一堆一堆的太多選擇, 而且它前三季業績好, 如今水泥價格又在攀升中. 我相信如果國企指數上升, 不會少得了它.

金融類股份我比較傾向買保險, 但最後還是決定加入民生銀行. 買入理由是我相信傳聞就是領先的新聞. 安邦應該遲早要處理持有的民生銀行股份, 處理之後, 相信股份會落入強者之手, 動蕩數年的管理層應該會穩定下來, 業務也可以重上正軌. 如今它的估值在一眾大銀行中最低, 只要恢復到和同業類似的普通估值水平, 就有不錯的利潤空間. 而且, 以現價看, 下跌空間應該也是有限吧?

30日收市時, 按持股市值排列, 目前持股如下:

融創中國, 雅居樂, 中國平安, 港交所, 中國奧園, 中國太保, 中國太平, 中國恆大, ASM太平洋, 復星國際, 海螺水泥, 民生銀行.

最近一個月組合表現如下:
注: 和上個月一樣, 系統顯示的日期是記錄到30日, 實際上只記錄到29日. 所以昨天組合和指數都大跌的慘狀沒有顯示出來.



長線倉上文發佈至今, 沒有做出買賣. 只是系統未能自動計入九龍倉分派九龍倉置業的情況, 導致表面上九龍倉股價大跌, 令系統顯示的長線倉組合回報率被算少了超過四個百分點.

最近三個月表現如下:


2017年11月11日星期六

重任在肩-----簡談長線倉

一般來說, 長線倉代表了組合成員的變動不會大, 然而比較年初時的持股, 這個組合如今雖然仍然是持股12隻, 但還在組合里的, 只有四隻了, 所以長線倉這個名字是不太貼切的, 只是用得習慣了, 將就著繼續用吧.

經常出出入入的中短線倉, 目的很單純, 就是盡可能獲取最大的回報率. 為達目的, 組合可以承受較大的波幅, 選股可以不管它是績優股, 大盤股還是蚊型股投機股, 最重要是有錢賺. 相比中短線倉的這個不容易做得好的簡單任務, 長線倉承擔的東西要多得多.

----中短線倉的風險係數較高, 需要一個平衡, 長線倉不能採用高風險高回報的策略, 最好是能將波幅控制在一個比較窄的範圍, 最起碼是波動幅度不能偏離恆指太遠. 另外的要求是盡量做到不虧損, 以此控制中短線倉及此長線倉的總體風險.

----一項長期資產, 除了有賬面上資產增值的回報(假如有幸能長期保持盈利), 還必須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流入, 能藉此增加靈活性, 或是再投資, 或是生活用途之類, 金額最好還能穩定增加.

----既然是主動管理, 回報率能超越恆生指數的表現是基本要求. 因此在控制波幅之餘, 必須有不錯的增長動力. 否則, 簡簡單單全倉盈富基金就可以了. 如今全球經濟融合, 普通公司要突圍而出不容易, 選到這種公司也很難, 不過, 如果正確下注到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火車頭的行業及公司, 回報會非常可觀. 因此, 組合最好能部署在一些發展快速的新經濟公司, 或許, 回報率拋離指數的希望就在他們身上了.

無疑, 一個組合要滿足上述多項要求, 不是容易的事情, 可以做的, 是在其中盡量求個平衡, 并努力簡化, 抓大放小, 在大方向上做到基本滿足要求就可以了. 相比之前幾年比較平淡的表現, 今年恆生指數牛氣沖天, 任務完成難度急劇上升, 所以買賣次數多了些, 有違管理此組合的初衷, 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近兩個月幾乎沒有交易之後, 踏入十一月, 組合做了少許調動, 清倉小倉位的保利置業, 少量減持碧桂園, 買入中國人保(1339). 賣出保利置業, 是因為當時買入的目的是等待重組, 但保利地產在整合A股一家公司, 相信短期內保利置業不會有重組動作, 而1339在準備A股明年上市, 所以做出調動. 順便, 內房股在一輪急升後, 如今進入整固期, 碧桂園當時買入價不夠好, 安全空間不夠大, 所以順便稍微減持以降低持倉成本. 內房股的波幅大, 降低該板塊的比重也有助於控制組合波動.

執筆之時, 長線倉持股如下(我用雪球的自選組合功能做了買賣記錄, 但因比重只能精確到個位數, 和實際持倉比例略有出入, 該戶口的現金額時有變動, 就大致按年初時的數目計算了):

內險股: 約占組合23%, 包括 中國平安(12%), 中國太平(7%), 中國人保(4%)

內險股或許進入了黃金時期. 大環境看, 內地A股表現不錯, 尤其是藍籌績優股, 對於盈利表現仍很受股市影響的一眾內銀股是大利好, 再加上十年期國債已經從前兩年的低位回升到近4%, 這些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率達到并超過精算假設幾乎已經可以確認. 這意味著它們賬目里可能隱藏了不少沒有釋放的利潤. 從最近的業績, 再展望未來, 可以預期, 這些公司的內涵值將高速增長, 新業務價值隨著公司們最近幾年的不斷調整業務結構, 也將持續大升. 藉著股市慢牛的東風, 整個內險板塊的估值戴維斯雙擊正在路上.

平安保險是內險龍頭, 隨著公司大力投資科技, 旗下平安銀行順利推進業務改善, 一個金融混業集團正在成功的大路上大步前進. 類比友邦保險, 兩倍PEV的估值並不過分, 這意味著平安股價有機會達到三位數.

中國太平有小平安之稱, 前幾年太側重量大質低的銀保業務, 後來努力轉型, 大力發展代理人, 如今已經開始見到成果, 但步伐比平安慢了兩三年. 雖然業務規模, 公司管治等還和平安有明顯差距, 但整體都在進步中. 現價PEV不到一倍, 是同業中估值最低的, 在當前的有利環境中, 期待估值提升到1.5倍PEV不是天方夜譚.

中國人保的市值如今只相當於其手持人保財險股份的價值, 市場將它的其他業務包括人壽業務和健康險等估值為零, 然而半年報中, 公司披露人壽業務的內涵值已經達到600億人民幣以上, 半年新業務價值39億. 我相信市場遲早會發現這個價值. 明年A股上市或許是催化劑.

內房股: 約占組合18.6%, 包括 雅居樂(7.8%), 碧桂園(5.9%), 萬科(4.9)

如之前的文章所述, 我仍然相信內房股價值回歸的路還沒走完. 在大升之後, 整個內房板塊股價進入整固期, 至今已經快兩個月了. 執筆之時, 傳出碧桂園將成藍籌的消息, 希望下週會帶動內房股展開新升浪.

組合最早買進的內房股是雅居樂, 主要是其派息豐厚. 之後加入碧桂園和萬科, 原因如上篇文章提及, 認為內地房地產將是強者越強, 所以買入中短線倉沒有持有的這兩個巨頭. 長線倉比較注重安全性, 相比恆大及融創, 碧桂園及萬科的財務及業務發展整體來說更為穩健(恆大最近引資成功, 應該也開始進入收成期了), 因應不同的風險取向, 選此兩股是在情理之中.

軟件服務: 約占組合13.5%, 包括 新意網(7.3%), 騰訊(6.2%)

科技行業發展日新月異, 然而一個越發明顯的趨勢是強者越強, 成為平台的公司的發展確定性遠比細分行業的強. 比如BAT騰訊阿里百度, 就分別在社交網商及搜索佔據壟斷地位, 由此出發, 業務延伸到許多其他細分領域, 從而建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 而其中的百度, 因為核心的搜索業務受到搜狗和360等的挑戰, 再加上未能在移動浪潮中繼續保持固網時代的地位, 如今影響力有所下降. 因此, 平台地位越有機會保持, 公司發展越容易, 反之則前途會變得艱難. 因此, 在科技板塊中選擇, 有平台性質的公司是首選. 新意網及騰訊雖然業務大不相同, 但都有類似特點.

新意網去年中大概2.3元的時候買入, 計及股息, 已經是兩倍股, 升幅之大出乎意料. 當時買入主要是為收息, 另外的考慮是行業前景. 科技股的發展趨勢太難把握, 但看得到的是數據儲存的需求量是不斷增長的, 新意網的服務是科技行業的基礎, 以它在香港的地位, 必然可以分享到行業增長的蛋糕. 將軍澳新數據中心的落成啟用, 對未來幾年公司的持續發展有明顯助力. 這種有基礎設施性質的業務, 可見的未來需求會持續增加, 新意網在香港的地位會繼續保持. 未來幾年, 新意網應該還會是個穩健的選擇.

騰訊, 市場大熱, 地位業務之類的就不廢話了. 可見的未來, 它的地位難以被撼動, 甚至有能力拓展到社交遊戲之外, 目前還看不到增長放慢的信號. 它的天花板在哪裡, 說實話, 我根本沒有頭緒. 買入的阻力主要來自不懂得下跌的股價, 但本著投資未來的組合需要, 我咬緊牙關, 在320左右買進, 是用減持港交所及其他股票換馬時剩下的資金建倉的. 以前不敢買, 主要是擔心增長放慢被降估值, 但在認為平台化公司將越來越強後, 擔心減少了. 粗略估計, 假如預計未來增長會達到40%左右, 給40-50倍市盈率是正常的, 那麼, 拍腦袋估計今年每股賺10元, 明年賺14元, 在明年年報發佈時, 股價達450元是很有可能的. 即使是高位的320元的建倉成本, 上升空間也不錯. 這是當時買入的基本邏輯.

盈富基金: 占組合約13%. 相信股票是回報率最高的資產類別, 買指數起碼可以得到市場的平均回報率, 也可作為組合的錨, 令組合表現偏離指數的幅度小一些.

港交所:  占組合約11%. 已經持有幾年了, 錯過了15年高位套現的機會, 因為當時完全沒想到大牛市會那麼快崩盤. 不過, 持股成本低, 以成本算的收息率也算是不錯. 牛市的最後, 成交量是一定會放大的, 港交所應該遲早會有個不錯的升浪. 即使股價遲遲沒有表現, 穩定的派息也可以為組合提供現金流, 就當是沒有期限的債券了. 減持的時機最好當然是在牛轉熊的轉折點, 能不能把握住, 看運氣了.

敏實集團: 占組合約7.5%.

敏實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裝飾件及車身構件供應商, 受惠於車身輕量潮. 業務隨需求增長而擴大, 規模的擴大導致市佔率不斷提升. 公司是多個主要汽車廠商的主要供應商, 因此直接受惠於行業發展, 也算是間有另類平台性質的公司了. 公司估值和其他工業行業的類似公司, 比如申洲國際, 創科, 偉易達等看齊是正常的. 該公司也是電動汽車發展的受益者. 組合加入敏實, 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成為這類新科技新經濟受益者的潛力. 當時在公司管理層變動導致股價大跌時咬牙進入, 完全沒想到買入到現在竟然回報率有五成了.

九龍倉集團: 占組合約6.5%

九倉是組合的防守股, 替代了原來的合和實業. 兩者的資產都豐厚, 但合和新商業大廈的落成啟用延遲了, 而九龍倉分拆海港城及時代廣場釋放價值的行動正在進行中, 相信九倉的股價上升動力會強過合和.

此組合今年以來基本上跟隨大市走向, 但一直稍微落後, 原因是之前太過偏重防守, 持股中的合和, 長江基建, 大新集團, 北京控股等佔比太高, 而有點進攻屬性的港交所因市場氣氛並不熾熱而遲遲不升. 上半年時, 我對大市的持續走牛并沒有信心, 另一組合炒賣倉的表現雖然尚好, 但也是一直戰戰兢兢, 因此遲遲沒有調整策略. 直到半年結及中期業績期, 對大市走牛的確定性增加, 同時判斷此次升浪主線在業績驅動的大盤股局部牛市, 因此策略上開始做出調整, 減持防守股, 加入內房內險及騰訊, 總算為組合帶來上升動力, 艱難地到九月份才跟上恆指的腳步, 十月份開始超前, 然後很幸運地在進入十一月稍微擴大了些對恆指的領先.

相對於今年不少個股表現極其突出, 這個組合的回報率其實算是比較平庸了, 不過, 在即將年結時的現在, 比較保守的策略能有如此成績, 也算勉強收貨了, 畢竟, 這個組合穩健的表現對中短線倉的操作策略提供了不錯的掩護.

如果要簡單總結今年的心得, 或許是: 熊市看資產, 牛市看增長.

這個組合的一年表現如下:


基本達到了波幅不大, 控制虧損的目的, 但未能明顯跑贏指數是個遺憾, 提高增長動力是當前努力的方向.

三個月表現如下:



八月份及九月份的調動在最近兩個月開始見到成果, 或許大市這段時間表現不錯是主要原因. 無論如何, 組合如今的動力增強, 有超越指數表現的趨勢, 是令人高興的事.




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

跟隨大方向

十月份組合繼續向上, 但相比恆指整個月的平穩表現, 組合波動可謂十分巨大, 以九月底為原點計算的波幅, 回報率最高曾經超過16%, 最低只有2.5%, 主要影響因素在于組合里內房股的波動開始劇烈起來了.

和上個月比較, 組合整體結構變動不大, 只是減持了碧桂園及少量奧園和雅居樂, 沽出楓葉教育, 減持中國太平(曾經一次性沽清, 後來承認錯誤, 高追回來, 但就此失去了一半倉位, 唉!), 買入港交所和北京汽車, 少量加倉平安及太保, 另外投機性少量買入阿里健康和華誼騰訊娛樂.

暫時來看, 買賣勝負各半, 整體來說並沒有多大得益. 先加入而且買得較多的港交所佔了組合約6%, 期待恆指上破28000後大盤成交量能夠放大, 從而帶動股價上升, 暫時而言有點失望, 或許買得太早了. 賭大盤成交量放大的確定性很可能勝算不及賭第三季業績可望理想的騰訊. 這幾天看看是不是需要, 有沒有機會換回騰訊或其他股份. 退一步說, 即使繼續持有不動守株待兔, 成交量這隻兔子在牛市大背景下應也遲早會撞上來的吧.

內房股仍然是組合的重心, 雖然減持了, 比重仍是超過60%超配比例. 經過狂飆突進的估值修復階段後, 市場觀點開始分歧, 好淡爭持出現, 隨之而來的是波幅擴大, 個股表現開始分化. 因此, 我策略性降低了內房股整體倉位, 騰出的資金用來尋找其他機會.

價值投資者比較看重個股而較少關注政經大環境, 一般來說不能說是錯. 然而, 在目前這個特殊時點, 政經大局或許更為重要. 這次大會換屆, 經過五年佈局, 正是真正全面實踐新老大治國理念的開始. 國家隊還是經濟的主導力量, 投資者順應國家政策引導的方向投資, 如果恰好同時順應了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的話, 勝算很大. 如今是牛市, 可以預期大部分有點質素的股票最終都會上升, 精選個股的需要比較少. 按多次牛熊的經驗, 牛市中, 樂觀情緒高漲, 有概念而且市場對其前景預期佳的, 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龍頭板塊及個股, 即使這些股票在財務數字上未必很理想, 這些股票的回報率也會大概率勝過那些較冷門而財務數字理想的優質非熱門股. 所以, 這個月的買賣, 除了部分技術性操作, 比如因走勢開始出問題而止賺楓葉教育, 我的大部分交易的思考出發點其實來自於對十九大前後透露出的消息的解讀及判斷.

本次大會提出,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而改革初期, 上層認為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落實到經濟上, 之前是大力建設, 追求GDP, 忽視環境和貧富分化等問題, 如今開始注重發展質量, 注重環保, 地區發展策略轉為推動發展多個經濟圈而不是如以前那樣設立幾個特區這樣的單點突破, 是可以理解的轉變.

新發展模式實行已經持續幾年, 這次大會更提出了具體目標. 最值得注意的是當年提出的2050年達到現代化的目標被提前到了2035年. 固然可以質疑是否太過樂觀, 無可忽視的是在這個目標下, 可以想象經濟增速不能太慢, 貨幣政策, 產業政策, 股市, 樓市政策肯定需要在這個大背景大目標下制定.

那麼, 假如增速放慢, 即使目標是為了經濟更好地轉型, 當局也不會容忍太過長時間或太大幅度的放慢. 經濟規律難以認為打破, 有時候, 就算發展形勢不如理想, 在大環境受制下也只能硬啃, 難以強行用政策手段扭轉, 但今年這個時點的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很明顯日子並不艱難, 所以中國的政策推出應該比較容易達到目的.

對中國這個經濟體來說, 因為經濟轉型還沒有完成, 影響力最大的應該還是樓市. 房地產業從上到下有幾十個產業與其相關, 房地產不濟, 對GDP影響巨大, 相信當局沒有意願推倒這個產業. 所以, 經濟放慢---放鬆樓市--經濟變熱--泡沫出現--調控--經濟放緩, 這樣的循環多半持續出現, 而房價上升---泡沫出現---調控---樓市變冷----房價持續下跌----相關產業受負面影響, 這樣的路線多半不會在現實中出現, 也不會出現在當局的期望中. 這個判斷成立的前提是認為目前世界經濟不在崩潰中也不在泡沫過大中. 而我認為這個前提起碼在現在是成立的. 因此, 中國樓市應該還有可為.

樓市尚可, 但對房地產商來說, 情況應該有點不同了. 隨著內地房地產業從零開始起飛發展的黃金時代結束, 隨之而來的是行業增速放緩, 但城鎮化, 人口經濟增速及住房飽和度尚有較大空間的白銀時代, 如今普遍的看法是行業開始進入汰弱留強, 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青銅時代. 這方面, 任澤平一篇<房地產進入強者恆強的王者時代>有很好的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7-07-19/doc-ifyiaewh9677549.shtml?cre=financepagepc&mod=f&loc=5&r=9&doct=0&rfunc=100

因此, 落實到股票市場, 內房股應該選擇銷售規模大的龍頭全國性公司或者是在經濟發展好的區域里實力強勁的地區實力派公司. 這也是我內房股選股的出發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好生活的需要. 普通理解, 除了收入之類的硬指標提高, 還應該與人們對未來的信心和生活的安全感的提升有關, 教育醫療及社保等的大力發展不可能缺席. 從這方面思考, 市場上醫藥方面的選擇較多, 估值也不算非常便宜, 而教育類的確定性包括政策風險, 發展模式, 公司管理等比較低, 畢竟上市時間短. 相對而言, 保險公司雖然難以深入進行財務分析, 但大致的估值及未來發展等還算較為容易把握, 恰好這個時點, 很大可能是保險公司利潤增速開始加快的開始, 很有可能藉助這個牛市, 完成一次保險公司估值的戴維斯雙擊. 畢竟, 即使最優質的內險股平安保險, 在已經大漲的今日, 其今年預測PEV也只不過是1.5倍, 而這已經是一眾內險股估值最高的了. 在看得見的未來不錯的持續增長推動下, 內險股估值很難沒有上調的機會. 因此, 內險股成為我組合配置的第二重心. 具體分析, 心靜如水_容大的文章<為什麼講保險股進入十年黃金周期的鑽石季>可以參考: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17-10-23/doc-ifymyyxw4348236.shtml

此兩板塊已經占組合比重超過八成. 剩下的小倉位, 除上面提及的港交所之外, 我買入了些北京汽車及分別很少量的華誼騰訊娛樂和阿里健康. 這幾隻股票固然有投機成分, 但也同樣是在上述的框架下選入的.

相比其他在港上市的汽車股, 北京汽車今年的表現實在一般般, 主要原因相信是其自家品牌的銷售不濟, 合營的現代汽車業務受到因薩德導致中韓關係轉差的影響, 然而其奔馳品牌的表現仍然十分出色. 我相信現代汽車的表現會隨著時間過去而復甦, 如今股價的低迷是給了我們上車的機會. 實際上, 單單奔馳的業務估值應該就足以撐起整間公司的市值有餘了. 即使自有品牌仍然不濟,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 北京汽車仍大有可為.

騰訊華誼娛樂及阿里健康, 進入組合的主要因素很明顯是衝著它們背後的靠山. 它們的估值很高, 市值主要靠的是對未來背後大佬會湊大它們的信念. 是有很大的投機成分, 但, 每輪牛市總是有些股票, 即使估值是不合理的夢幻般的高, 仍然收穫了夢幻般的股價高升幅. 憑著熱門的娛樂和健康概念, 誰敢說一定沒有勝算呢? 小小的倉位, 就當是買個夢想吧. 雷軍說了, 夢想要有的, 萬一實現了呢?

以上是比較簡單的從上到下的選股思路, 落到具體股份, 當然還需考慮到估值, 業績, 前景等, 這應該是下一步的話題了. 然則, 就算甚至不考慮估值, 單純的從選定的行業, 挑龍頭股份, 在當前的牛市大環境下, 如果思路正確, 選對板塊, 相信成績也不會差. 反過來說, 即使很努力的在個股上深研, 選股大方向錯誤的話, 比如太過求冷之類, 希望找到深埋沙中的金粒, 多半是事半功倍. 所以, 原諒我在本文沒有具體的個股分析:D

執筆之時, 持股按倉位佔比依次排列如下:

融創中國, 中國奧園, 雅居樂, 碧桂園, 中國平安, 中國恆大, 港交所, 中國太保, 中國太平, 北京汽車, 華誼騰訊娛樂, 阿里健康.

長線倉本月未有變動.

炒賣倉最近一個月表現(不知為何, 雪球的記錄好像有點問題, 31日的資料未能更新, 只能記錄到30日為止, 浪費了昨天不錯的表現:D):



長線倉最近三個月表現:



2017年9月30日星期六

繼續堅守

這個月對大市最有影響力應該不是聯儲局的縮表, 而是上週末內地對部分二三線城市房地產銷售的調控措施了. 調控消息一出, 引發週一內房股出了股災, 前二十大跌幅榜里竟然出現了15隻內房股, 并拖累大市急跌400點.

內房股今年整體升幅巨大, 此次下跌, 難免令人有該板塊可能見頂的感覺. 手裡的貨既然賬面獲利巨大, 見好就收, 套利而走, 是人之常情. 週一是因為人同此心而出現人踩人才導致跌勢如此慘烈, 絕對有可能. 無論如何, 恆指已經來到15年股災時的高位, 但數次受挫於15年高位的28500點, 久攻不破, 不排除开始进入调整期. 若是如此, 內房股作為今年領導板塊, 應該也難以獨善其身. 所以, 無論看多還是看空, 似乎是到了再次對內房股做個評估的時候了.

無疑我做了多頭已經好幾個月, 是最近幾個月內房股主升浪的受益者. 週一的大跌對組合造成重大打擊, 說不痛是假的, 也難免有擔心豐厚的賬面利潤消失而賣出鎖定利潤的想法. 衡量之後, 我的做法是增持現金, 維持重倉內房股, 但調整個股比重.

每當面臨重大選擇關頭, 除了評估自己持股的風險回報比, 必不可少的是對大市的判斷及所關注板塊及股份的前景和估值等基本因素的評估.

關於大市, 我在七月底時對恆指有個粗略的評估, 當時指數在大概27000點, 執筆之時指數不到28000點, 我認為恆指離到頂還尚早. 在這個前提下, 這次由內房股帶領的下跌, 是未來大市再次攀向高峰前的洗盤或者震倉的可能性最大. 若是如此, 因為這次下跌, 就急急忙忙地大幅減持或者清倉, 並非好的策略. 因為, 這個做法其實更像是賭, 賭的是大市就此見頂或者是大市將有深度調整. 若是前者, 當然恭喜, 但在相信大市遠未見頂的前設下, 離場將錯失未來很可能升幅最大的牛市三期升浪. 若是只是想做個差價, 萬一調整幅度不大, 何時再次上車會是個難題, 而且有可能就此賣飛了手裡的強股. 實際上, 在之前的內房股一次調整時, 我身邊的人就賣飛了融創. 所以, 在倉位的安排上, 應對這次調整, 如果要有所動作, 我傾向於重整組合, 不認為大幅增加現金是最佳策略.

至於這次市場焦點的內房股, 遭遇好像是突如其來的調控措施這個所謂壞消息, 似乎意外, 但在情理之中. 去年差不多同期,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也調控, 導致房地產成交縮量縮價, 但流不到一線城市的資金去了二三線, 導致二三線城市房價大漲, 比如中山就受益於深圳的調控. 全國各地頻頻出現日光盤, 地產商去貨快, 庫存大幅下降, 眼看著這些地方房地產又要過熱了, 此時不調控, 更待何時? 內地有金九銀十之說, 今年十月份又要開大會, 出台調控措施, 抑制一下過熱的氣氛, 是很正常的, 實際上歷年國慶前出調控措施並不在少見.

這次的調控, 限制了二手房的轉售, 會打擊短期炒房客, 但也同時逼長期投資者和剛需者只剩下進入一手房市場的選擇. 實際上, 對賣房子的地產商來說, 我會認為是好消息.

如果要真正壓制房地產, 最根本的是在供求關係下功夫. 但這次調控, 只看到限制轉售, 提高買房難度, 但沒有看到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 所以, 調控實際上是扭曲了供求, 變相增加了新房的購買力. 新房是地產商的, 地產商的土地是買來的. 不增加土地供應, 但增加新房需求, 最終結果如何, 最大得益者是誰, 呼之欲出. 莫非這也是一種供給側改革?

調控比較有殺傷力的是限價. 對拿地成本高的地產商打擊不小, 拿地便宜的, 最多是便宜買便宜賣, 仍有利可圖. 真正對地產商有實質性影響的, 或許是預售證比較難拿. 另外一個負面影響是非剛需者, 即使符合資格, 部分人也會暫時延遲買房. 這些因素會影響到地產商的資金周轉. 假如地區性開發商恰好業務集中在受調控地區, 問題可大可小, 全國性開發商因業務地區分散, 抗壓力比較強. 結果會是大開發商以及財政比較健全的地區開發商有更多的機會併購小開發商或者小開發商手上的項目, 市場集中度會提升.

因此, 總體來說, 我認為龍頭地產商甚至可能成為調控的得益者.

這次內房股普跌, 我定性為大升之後遲早會來的調整, 只不過恰好這次調控成了契機. 要說是板塊已經炒完, 股價見頂了, 我覺得不太可能, 因為從估值看, 很多內房股, 甚至是大型龍頭股, 其估值如今只不過相當於已經鎖定業績的一兩年後的個位數PE而已. 但畢竟很多人獲利巨大, 套現的力量有多強, 股價調整的幅度有多大, 不得而知. 所以, 從控制風險的角度, 做些避險動作是應有之意. 然而, 每個人的持倉情況都不一樣, 別人大幅減持, 並不代表自己也有這需要.

內房板塊占我的持倉比重非常大, 不計現金的話, 已經占組合約八成. 比重的增加固然是自己資金投入多的關係, 更多的是因為內房股股價升得快. 在自己仍然看好, 而持倉成本低的此時, 承受些繼續下調的風險, 保住倉位, 博取回調之後再創高位的機會, 大不了就是有機會被迫在相對低的位置減持而賺少了而已, 虧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所以, 我只是少許減了些內房持倉, 然後在個股倉位比重上做了些小調整, 簡述如下:

融創土地持有量增長快, 同時負債也急劇上升, 樂視網前景不明, 風險較大, 但潛力也大. 目前看, 融創銷售沒問題, 資金周轉應該負擔得來. 我認為融創是一兩年前的恆大. 少許減持後, 持倉成本大降至中個位數, 繼續坐貨.

碧桂園是銷量冠軍, 可能同時是周轉速度的冠軍, 財務狀況良好, 雖然我比較後期才建倉, 而且是重倉, 成本相對其他持股較高, 但仍放心持有. 週二公司大量回購, 再次證明股價下有保底, 以我建倉完畢的約10.5元持倉成本, 就算只有二十點左右的緩衝空間, 問題也不大.

雅居樂的土地成本低廉, 財政良好, 老闆增持, 派息高, 因此我咬緊牙關再買了些許, 就當是以股代息了, 持倉成本大致在7元.

奧園的估值非常低廉, 雖然可能比較受二三線調控的影響, 但預期明年銷售仍有望達500億, 現價意味著兩三年後的市盈率可能只有三幾倍而已, 歷史派息記錄又好, 因此也再買了一點點, 以增持后拉高了的成本價算, 即使股價已經從高位回落近兩成, 對我來說此股還是倍升股, 還大有繼續增持的空間.

恆大太早就賣了大部分, 只有少量了, 買了些其他股份, 只好賣點恆大 反正它不是核心重倉. 恆大正準備授出購股權, 越低的股價對獲得購股權的人越有利. 雖然大劉護法, 短期來說, 我認為股價馬上大幅回升的機會比不上其他也大跌的同業. 另一方面, 恆大的新一輪戰投也在進行中, 相信無形之手也不會讓股價自由落體. 所以對未來中短線的股價走勢, 我持中性看法. 這次減持後, 基本上拿回投資在恆大的資金了, 持股就讓它隨便表演算了.

上個月有持有的金茂被我換馬到龍光, 這次組合的調動, 龍光成為被清倉的唯一內房股. 我買入龍光的成本比較高, 龍光本身的估值相比同業也不算很低, 我持倉的安全邊際不夠, 為免利潤變成虧損, 就先沽為敬了.

調整來臨時, 最好的防守是現金. 選擇了堅守內房, 放棄其他持倉就理所當然. 我沽出了騰訊及稍早前買入的中國建材, 原因是買入價無險可守. 騰訊本來就是當做閒置資金暫時停泊的地方, 而中建材只是想短炒而已. 上個月提及有貨的中國黃金國際之前在走勢變差時已經獲利沽出了. 經此調動, 中短線倉如今持有內房: 融創, 碧桂園, 奧園, 雅居樂及恆大(以倉位排序); 保險股: 中國平安, 中國太平及中國太保. 另外有少量楓葉教育.

長線倉沒有變動, 目前按倉位比重排列, 持有: 盈富基金, 港交所, 平安保險, 碧桂園, 雅居樂, 九龍倉, 敏實集團, 新意網, 騰訊, 中國太平, 萬科及保利置業.

炒賣倉(最近一個月) :


長線倉(最近三個月):





2017年9月5日星期二

重錘出擊

八月對我來說是今年最艱難的一個月, 因為期間經歷過一個超過十個點的回報率下挫, 而恆指只下跌了一兩個點. 雖說組合的構成註定了回報率的波動會比較大, 但遭遇持續時間超過半個月的下跌, 仍然風輕雲淡, 很明顯是難以做到的, 所以那時候我在決心硬食重倉的內房股的那段大跌時也經歷了些心理折磨. 幸好進入下旬, 情況又好轉了, 組合八月份繼續領先指數.

八月是業績公告高峰期, 我曾經數次嘗試炒業績, 也嘗試令組合結構更均衡些, 結果不甚理想. 期間曾買入華融2799, 和信達一起佔據組合近10%, 但業績公佈后兩者股價表現一般般, 整體微虧賣出, 買入的IGG也未能如願借中期業績上升, 看圖短炒的美圖倒是小賺了一些, 結果在IT板塊也沒有收穫. 抱有一些希望的水泥股金隅和中國建材也沒能如願跑出, 無心插柳的小注投機股萬達酒店和恒騰網絡反而有意外收穫. 兜兜轉轉之後, 在清理掉這些短線投機股并執行精簡策略後, 進入九月份時, 內房股的持股比重大幅增加, 佔比近七成.

很明顯今年我的操作風格有所變化. 實際上, 在經過15年驚險的大起大落和平平淡淡的16年後, 經過多次模擬操盤及回溯, 我發現對我而言, 相比結構簡單的偏進攻或偏防守組合,  管理一個均衡的組合, 未必有很明顯的優勢. 如果簡單一些, 將長線倉和炒賣倉當做一個組合, 長線倉作為防守, 炒賣倉進取些, 或許效果更好. 如果兩個組合都想兼顧攻防, 再考慮到中短線操作及選股方向的差別, 操盤難度其實不低.

實際上, 達到大幅超出市場表現的組合, 很少是依靠均衡的配置做出來的. 下重注在正確的地方并耐心坐貨, 才是普遍做法. 固然, 硬幣的另一面是決策錯誤, 將對組合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但如果大概率是正確的, 隨著認識的加深及市場表現逐漸印證了正確性, 在這個地方為維持組合配置的均衡而刻意放棄投入更多的資源, 似乎不是最佳做法. 看看巴菲特和芒格是怎麼說的:

问:两位曾重仓美国运通和华盛顿邮报。你们的投资这么集中,信心从何而来?

巴菲特:如果我们只管理自己的钱,只要是我们真的特别看好,把总资产的 75% 投入到一个仓位上,根本不成问题。上五倍的杠杆投一个仓位,那肯定不行。我除了伯克希尔的股票,还有很小的一部分资产是自己在打理,好几次都投入 75% 只买一个仓位。有的机会,不抓住了,对不起自己。这样的机会不多见,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你身边的朋友,他们都不知道,没法告诉你。是不是,查理?75%的仓位不高吧? 

芒格:我甚至在一笔投资上投入过 100% 以上的仓位。 巴菲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上了 25 倍的杠杆,买的东西还都是可能集中爆发风险的,最后只能坐以待毙。我们今天出席股东大会的不少股东都把自己 90% 以上的资产买了伯克希尔的股票。2002 年的垃圾债,值得下重注投资。1974 年的 Cap Cities 公司,只有资产价值的三分之一,经理人一流、生意一流,也值得集中投资。我们当年大量买入可口可乐时,你也完全可以用自己 100% 的资产买,并不危险。 芒格:商学院开设了公司金融这门课。学生们学到的是要分散。在投资中,根本不应该分散。一无所知的投资者应该分散,专业投资者怎么能分散?投资的目标是找到不分散更安全的机会。一生一遇的机会,只投 20% 的仓位,不理智。我们看到的好机会,没有一个我们买够了的。

三四月的時候, 我開始認識到內房板塊是個機會, 因此在去年底已經持有奧園3883的基礎上, 加大了內房股的比重, 隨著市場表現的逐漸印證以及對內房股估值的動態修正, 內房股在組合的比重已經急劇增加.

香港的主要地產商的經營模式大都是低周轉, 高利潤, 靠雄厚的資金實力持有大量地皮及商業地產, 讓時間幫公司實現資產的價值. 但內地情況有別, 開發商賣房所得大部分交給了政府, 利息又高, 但比香港優勢的地方是面積遼闊, 住房需求殷切, 主要中心城市的經濟增長及人口增長快, 所以內地房產的開發模式大都是高周轉, 普通利潤的快消模式. 假如一眾龍頭地產商停止拿地, 三四年內就可以出清土地儲備, 從這個角度看, 內地開發商其實有點像是快消品公司.

快消品公司周轉快, 可以實現輕資產模式, 但房地產不行, 土地價值巨大, 即使周轉再快, 也負擔不起全資持有土地儲備, 所以負債高是普遍現象. 再加上持續的房價牛市及伴隨的不時的宏觀調控, 對比較厭惡風險的港股主流資金, 也就是外資來說, 面對著高負債, 高槓桿, 高政策風險, 再考慮到政商關係的風險, 即使它們的銷售再如何理想, 內房股的前景也可謂一片模糊. 這或許是內房股長期低估值的主要原因.

情況的變化應該是在今年開始. 以恆大為代表的內地開發商在經過幾年高負債的增加土地儲備及儲備開始大規模釋放業績後, 今年銷售業績普遍大爆發, 隨之而來的是開始有條件降槓桿了, 降槓桿同時帶來的好處是利息支出減少, 相應的是淨利潤的增加. 同時, 之前的土地儲備因如今地皮價值上升而增值, 帶來的好處是總體資產負債率的下降. 這些經營風險的下降, 足以提升內房股的估值.

經營風險下降之外, 內房股還有個透明度的優勢. 因為會計制度的關係, 今年的銷售業績得等到一兩年後才能結算體現到利潤上, 所以我們可以大致知道未來一兩年後公司的利潤. 這個確定性極高的業績預測可以引領我們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及操作. 從今年及去年的銷售, 再給個大致的淨利潤水平(大部分龍頭公司的說法是大概10%淨利潤), 以現在的股價算, 一眾龍頭內房股竟然都在預期PE的低個位數, 而且是在銷售將持續增長的情況下! 這是一眼看得到的低估! 而且, 這是個大行業, 裡面的公司估值也是普遍的大幅偏低! 所以, 說是這是一個整體性低估帶來的高確定下的投資好機會一點不為過.

上述的有利因素外資視而不見, 但港股通的資金是看得到的, 持續流入的內地資金經過幾個月的積累, 終於量變引起質變, 內資和外資的多空大戰目前是內資大獲全勝.

大行業, 超低估, 業績確定, 而且不限於個別公司, 只要同時下注那些龍頭, 將大幅降低個別公司出問題的選錯股風險. 我相信巴菲特和芒格也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 這是我在八月份一輪如上述的買買賣賣後, 最終還是聚焦在內房股的基本邏輯.

到八月底, 我持有內房股融創, 碧桂園, 恆大, 奧園, 雅居樂及因大劉買入恆大而買的華人置業, 保險股平安及太平, 券商國泰君安國際, 中國黃金國際, 金隅股份, 并開始建倉長期錯過的騰訊. 九月一日是新月份開始, 同時是週末, 對組合做了進一步精簡, 沽出國泰君安和金隅股份. 在本週一及今天再次精簡, 將持股進一步集中.

執筆之時, 以市值高低, 我持有股票包括: 融創中國, 奧園, 碧桂園, 雅居樂, 中國平安, 中國恆大, 中國太平, 中國黃金國際, 中國金茂, 騰訊.

上述持股中, 碧桂園因為公司再次開始回購, 相比恆大, 其估值明顯偏低(實際上我認為恆大還有不錯的上升空間), 回購又會托住股價, 是勝算很高的標的, 所以快速加到重倉. 騰訊已經錯過很多年, 不過, 假如今年及明年都能保持四成以上增長, 那明年業績將達10元/股以上, 給四十五倍估值, 股價將是450元以上了, 只是實在畏高, 所以糾結後自我心理調整, 設定是以其他股票買賣所得利潤買入的, 咬緊牙關買了一點點.

長線倉, 如前所述, 我將它的角色設定是如今這個炒賣倉的防守部隊. 八月份時做了些調整, 沽出合和及港鐵, 買入有機會賣資產及準備改名的長實地產和有分拆計劃的九倉. 所得利潤加上一些資金, 買入少量騰訊及華人置業.

長線倉持有股份: 港交所, 盈富基金, 中國平安, 中國太平, 九倉, 長實地產, 新意網, 敏實集團, 中國民航信息, 渣打銀行, 新濠國際, 雅居樂, 保利置業, 騰訊及華人置業. 數量有點偏多, 未來會進行精簡.

截止到上週五(九月一日), 最近一個月組合表現如下:

炒賣倉位:



長線倉:




2017年7月27日星期四

順勢而為

半年結過去還沒有一個月, 恆指就已經再創年度新高, 突破27000大關, 指數如此強勢, 完全意料不到. 盈富基金今年已經上升超過25%, 我的組合水漲船高, 回報再次破頂, 拜重倉的內房股強勢所賜, YTD相比半年結時的領先優勢再次擴大了. 幸運之神今年對我真是青睞有加:D

指數來到這個位置, 已經逼近15年短暫大時代的高位, 股災的擔憂開始浮現. 然而, 大致看了一下恆指成分股, 似乎估值還不算太高, 指數將大幅調整的機會應該不大. 

恆指近三十年來, 派息率大致在2%--5%之間浮動, 以去年派息計算, 現價的盈富基金息率約為2.8%, 逼近下限, 有些偏低, 但當前是低息環境, 市場對回報率的要求比以前低了, 2.8%的股息或許仍可算是較為中間的水平. 到現在為止, 發出中期盈喜的公司數量比出盈警的多出許多, 合理估計, 今年盈富基金的派息率大有機會高過去年. 因此, 以股息率估計, 恆指應該還不到危險水平.

恆指成分股主要包括權重比較高的騰訊, 匯豐, 中移動, 友邦, 以及一眾本港老牌地產商, 內銀股, 保險股等. 
騰訊連年業績優秀, 以PEG估值: 往績PE60倍, 今年預期增長40%, PEG大致為1, 還算在合理範圍. 匯豐息率超過5%, PB約1.15, 考慮到環球金融環境有所改善, 這個估值絕對不高. 中移動業績很穩定, 增長雖欠奉, 但以13倍為這個類公用股的公司定價, 似乎稍微委屈了. 友邦目前PEV 約為2倍, 是港股中主要保險公司中估值最高的, 但它的業績對得起這個估值. 假如認為友邦的2倍PEV合理, 那么, 1.2倍PEV的平安保險的股價是不是可以認為是低估了?  內銀股長期受市場看扁, 主要是對其貸款質素的擔心, 隨著經濟環境開始穩定, 還低於賬面淨值的股價繼續上升是順理成章的. 最後, 本地薑新鴻基, 新世界, 長實地產和信和們的股價相對資產淨值還是有不小的折讓的, 即使擔憂樓價隨時開始向下, 這個價格也不能說是高估了.

因此, 從個股的估值綜合看, 現在的恆生指數似乎離危險還有一段距離, 繼續採取偏向進攻的策略, 應該還是有一定勝算. 

基於上述判斷, 半年結後, 我的操作策略仍延續四五月份時定型的策略, 即重點佈局在內房股, 內險股配合, 最後再搭配些其他股票以平衡. 執筆之時, YTD應已超過50%了, 遠超我的期望.

馬後炮談談當時的想法. 首先的一點, 是對以前比較注重均衡而導致常常表現平庸的做法進行修正, 將平衡風險的任務轉給長線倉, 對炒賣倉的風險胃納做了些提升. 在此基礎上, 是研究突擊方向. 大部分年份, 即使大市一般般, 總有些明星板塊突圍而出, 超配這些板塊會大幅提升組合表現. 最後是在持股數量及比重上因應情況做些調整.

在判斷大市向好的前提下, 合理的推測是資金將持續流入市場, 能吸引資金的不外如 業績一向良好的大盤股, 朝陽行業的明星股, 景氣反轉向好的週期股之類. 而如果是真的有一個大行情, 那麼, 必然有些能容納大資金的股票跑出, 最佳的選擇是大行業而低估值的相關股份. 以07年那次大牛市為例, 推動大盤持續向上的是陸續來港上市的內銀股及內險股, 以及配合原材料大牛市的資源股, 最後以直通車概念達到高峰. 

以類似的思路, 確定性較大而又可以給人信心重倉的, 應該是在一些大的行業中的大公司. 我以今年以來美股及港股的表現, 推測經濟向好, 因傳統智慧認為, 股市提前反映經濟. 假如環球經濟向好的判斷正確, 並且中國也是如此, 那麼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內地銀行的經營情況將持續改善, 一向被低估的情況會有改觀. 再由此推論, 銀行壞賬會減少, 而銀行有大量貸款給了房地產. 來自房地產的壞賬危險降低, 是不是可以推測內房股的經營風險在減少? 從炒股角度, 銀行股的波動比地產股小, 如果兩者都有機會, 寧取地產股. 這是我開始重點觀察內房股的出發點.

第一季時, 組合中唯一的內房股是奧園. 在開始關注內房股後, 新聞多多而銷售及拿地都很積極的恆大首先進入視野. 在試探性進入後不久就因信心不足而止蝕了, 之後在萬科股權爭奪結束後, 認為借殼A股上市機會上升, 槓桿降低有望, 就再次進入. 這次總算賺錢了. 有奧園及恆大的賬面利潤做基礎, 信心開始增強. 隨著每個月各主要公司的銷售數字出來, 內房股整體的低估值越發明顯, 資金也不斷流入這個版塊. 我也不斷加大內房股在組合的比重. 隨著時間過去, 對內房股的了解增加, 持股信心也增加了. 到如今, 內房股在組合比重已經由最初的不到一成, 逐漸加大到近半, 再加上最近的強勢表現, 現在已經達到六成. 

內銀和房地產關係比較密切, 既然重倉內房股, 就不買內銀股了, 而保險股同樣低估, 也是大行業, 用來配合內房股, 是不錯的選擇. 

好的投資不應該是在沙里淘金子, 應該是在一堆金子裡面撈金塊. 在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 而且恰好是相關股票非常低估的大行業里, 買入一籃子相關股票, 區別只是撈到的金塊大小而已, 勝算當然比在眾多不同類型的公司裡面找出明星股好. 五六月份時的內房股就是這樣的金塊. 很幸運我抓住了.

目前持股 : 一堆內房股, 包括融創, 雅居樂, 恆大, 奧園, 時代地產, 碧桂園, 保利等, 平安及中國太平. 另外各持有一些倉位的是IGG, 中國信達, 廣汽, 和記電訊.

長線倉變動不大, 沽出信和及大新金融, 買入保利置業和渣打. 信和土地儲備一直不夠, 未來很有可能要和內地地產商搶地, 在沽出信和幾天後信和高價投得一塊地皮也印證了這點. 大新金融已經派了特別息, 當時買入的目的已經實現. 買入保利置業是覺得今年內房股如此強勢, 一直準備重組整合的保利或許有緊迫感, 成事機會增加了, 而且目前股價比資產淨值大幅折讓. 渣打銀行目前估值只有0.8PB, 印度股市大升, 原材料走牛, 未來應該有個重估的, 看看能不能複製大新金融的故事.



以上是截止到上週五的炒賣倉一個月表現





以上是長線倉截至上週五的最近三個月的表現

2017年7月1日星期六

摸索著前進-----半年結

又到半年結的時候. 托恆指大升之福, 今年總算沒有去年那樣有一大段時間處於虧損和大概持平的狀態, 一直都維持住盈利了, 但願下半年能持續.

兩個組合今年都賺錢, 中短線倉跑贏, 長線倉略微跑輸盈富基金.

恆指年初到現在, 升了約3800點, 以有股息收的盈富基金算, 半年回報率約20%, 但中型股指數及小型股指數的表現未能跟上, 均落後恆生指數約10個百分點, 反映今年上半年的升市十分不全面. 實際上, 今年以來, 不算那些極小市值的股票, 表現良好的股份只是集中在三幾個板塊以及數量十分有限的一些明星股份比如騰訊上.

這樣的市場狀況, 對我之前一向採用的均衡排陣策略相當不利, 跟上指數大致可以做到, 但想大幅領先就不容易了. 這個影響在中短線倉的表現上有明顯的反映. 長線倉因為一向不大理指數如何, 只注重組合的穩健, 即派息的穩定性和能否保持長線持續增長, 市場的喜好轉變比較少影響操作策略, 這半年略微跑輸并不構成壓力.

中短線倉追求的是盡力取得最大炒賣利潤, 也是我主要精力花費的所在. 但這幾年我的成績只是大致跟隨指數起伏, 雖然基本上做到每年跑贏指數, 卻一直未能做到一些高手那樣的經常取得高雙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回報率. 說明我的方法還大有改善空間.

去年底開始我再次重新審視多年來的買賣, 初步認為需要改善的有以下幾點:

1, 均衡是好事, 但為了均衡而均衡, 會浪費太多機會成本. 每年總有一段時間是可以很明確地判斷市況處於何種時候, 是安全, 是危險還是平淡. 在那個時候, 組合以比較大的注碼壓在那個市況是比較合理的, 比如安全的時候盡力進攻, 危險的時候大幅收縮保守, 我應該可以做到. 但實際的操作中, 大部分這種情況下, 我卻少了看大局, 多了看持股, 結果是該保守時對持股(主要是那些進攻性的股票)太有期望, 該進攻時則畏高了. 攻防的比例也常常出現錯配.

2, 選股常常誤中副車. 我常常買中明星板塊的股票, 但不幸是基本上都買了副選, 錯過了龍頭. 不是不知道當時那隻股票是領先龍頭, 但常常在比較了估值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後買了看起來數字更漂亮的那個, 不幸的是看中的偏偏是副選, 而副選和正選的表現是天差地別. 比如騰訊和金山選了金山, 吉利和長城選了長城. 當時為什麼不一起買下呢? 我如今常常這樣問自己.

3, 大包圍買了太多板塊. 大部分時候, 表現好的股票所在的板塊是有限的, 市場不在普升的大牛市時, 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熱情支持大量板塊的股票持續走牛的. 即使沒有足夠好的市場觸覺及時捕捉當前熱點, 在大包圍持股時, 我總應該可以知道誰是比較有動力的. 那麼, 明智的選擇不是癡癡的等不知何時到來的板塊輪動降臨到手裡沒有上升的股票, 而是趁勢汰弱留強, 聚焦重點. 之前我買得太散, 或許是可以分散風險, 但另一個角度看, 是浪費了機會成本. 盡量分散的運用, 或許合適的場合是在沒有或者自己找不到市場焦點時, 以及大盤欠明朗時, 而不是在明確的大盤危險不大或者是明顯的向下這種比較單方面的走向時.

逐步改變是在去年底為今年重新佈陣開始時的, 那時組合表現一般般也促使了決心的下定. 當時的做法是維持分散持股以因應去年混沌的市況及自己不佳的表現, 但主力集中在一些週期股, 嘗試捕捉經濟見底反彈帶動的週期股見底回升浪.

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的策略暫時收效, 組合一開始就隨恆指上升而持續向上, 領先指數并逐漸拉開距離. 不幸的是隨著業績期結束, 一眾週期股未能維持升勢, 逐漸回落. 直到四月底, 情況未有改善, 加上期間市況的觀察, 令我認識到變陣的需要開始迫切, 并將眼光開始聚焦到內房股. 四月底開始, 以買入土地成本最低的雅居樂開始, 持續買入內房股, 最終將內房股的持股比例加大到占組合一半, 同時持續賣掉原有的大部分週期股. 進入五月及六月, 在經過勝負各半的一些炒賣, 比如在582及372得手, 698和1560失手, 還有一些嘗試性的加減倉比如對842的操作之類, 最終組合騰出的位置給了內險股和濠賭股. 組合在從三月中的高位持續回落, 并不幸在五月中被恆指追上并小幅反超後再拾動力, 重回高位.

長線倉的情況略有相似, 第一季一直跑輸指數, 主因是大部分持股穩健有餘, 進攻不足. 第二季開始, 跟隨炒賣倉的腳步, 組合做了些調動, 賣了週期股及內銀股佔比太高的國企指數, 減了佔比太高的港交所, 加入一些增長股, 并對防守股做了些調整. 第二季的情況有所改善, 稍微跑贏了恆指. 綜合而言, 這半年長線倉應該大概落後盈富基金兩個點, 若是只簡單和恆生指數比較則大致打成平手.

目前持股按持股比重排列如下:

中短線倉:

內房股, 以持股市值排列, 包括融創中國1918, 新城控股1030, 雅居樂3383, 中國奧園3883, 中國恆大3333及碧桂園2007. 幾乎是全包圍的持股, 融創佔比最重, 恆大和碧桂園都是只有很少量. 內房股合共占整體倉位近六成.

內房股普遍從去年開始銷售明顯加快, 一眾龍頭更有大幅提升市場佔有率的趨勢. 因為銷售和結算有約兩年的時間差, 內房股比其他版塊的股份的業績容易把握得多. 以當前的合同銷售數字推算, 許多公司的兩年預測市盈率是低個位數, 市銷率低於0.4, 估值極低. 隨著中國經濟回暖, 房地產崩潰的機會減低, 內房股的負債情況隨銷售加快而逐漸改善, 這或許就是今年內房股普遍大升的邏輯所在. 持股中, 融創或許是增長最快而估值最低的, 估計股價上升的潛力最大; 新城這幾年銷售持續增長, 同時發展商業綜合體, 有萬達和新鴻基的影子, 配合低估值, 或許會是二線龍頭; 雅居樂的土地成本最低, 安全性應該是最高的; 奧園一向派高息, 隨著股價向上, 應該可以進入下一輪深港通名單, 屆時或是重估的促發點; 恆大是五月份較早買入的內房股, 當時更主要的買入理由是參與逼空,  這個成功的買入提供了自己繼續買入其他內房股的信心和安全墊, 靜等A股的借殼成功. 碧桂園是銷售冠軍, 由減持了部分內房股所得資金開始建倉.

計入買入後倉位變動的影響, 目前持股成本如下:
融創中國: 11.26, 新城發展: 2.19, 雅居樂: 6.38, 中國奧園: 1.9, 恆大: 6.5, 碧桂園: 9.0

內險股, 包括中國太平966及中國平安2318.

美國開始加息週期, 中國繼續大印銀紙應該不容易持續, 人民幣十年期國債孳息率也確實在上升, 利好保險公司. 當前一眾內險股估值也多在低位, 平安預期P/EV大概在1.1倍, 中國太平約0.7, 而他們的保險收入年年持續增長, 新業務價值不斷增加, A股雖然一般般, 但大藍籌比如茅台格力等表現亮麗, 甚至提出了仿效當年美股牛市時的漂亮五十這個說法, 反映A股很大可能風格開始轉變, 由追求概念和小盤股轉向具良好業績的績優藍籌, 這個變化對股票配資側重大藍籌的保險股也是利好. 當年內險股牛市的時候P/EV可以達到三倍, 更不用提07年瘋狂時期的估值了. 耐心等待, 內險股的重估應該遲早會到, 而上升空間應該不小.

吸取誤中副車的教訓, 我同時買了增長最確定的平安和估值最低的中國太平. 前者成本50.6, 後者18.48. 相對現價, 暫時安全墊尚不夠厚, 看看下半年有沒有運氣.

濠賭股, 我買入了新濠國際200和永利澳門1128. 前者成本20.5, 後者17.6. 澳門博彩業的收入已經持續回升了好久, 濠賭股也回升了不少, 我是不久前才追高買入的. 假如這個回升勢頭持續, 濠賭股應該可以維持升浪.

長城汽車2333: 很明顯我應該買吉利或者同時買入兩者,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 而我在錯過了較早時的升浪後, 一直沒能夠有足夠決心追入, 原因是對吉利了解不夠, 看不清其業績增長動力如何, 而吉利的估值也明顯高過長城. 有所補償的是我在長城的波段操作是成功的, 主要是持有2/3基本倉, 剩下的1/3逢高減持, 逢低買回, 再加上派息, 成功地將目前倉位從當時平均成本的5.89降低到3.85. 今年是長城新產品推出的大年, 能否成功或許是五五之數, 但以它的估值和我的成本, 繼續持有博一博是值得的.

惠理806 : 長期愛股, 但表現令人失望. 不知道是不是謝清海無心戀戰, 有賣盤意欲, 而潛在買家是屢次傳聞有問題的海航集團, 導致市場無視惠理基金今年的良好表現, 導致股價不像以前那樣對市場表現反應靈敏. 雖然股價表現一般般, 但一個中期盈喜應該是可以期待的吧? 在持續減持後, 我的持股已經是零成本(實際上已經是負成本了), 就再繼續持有又如何? 說不定下半年有驚喜呢.

和記電訊香港215 : 很明顯是賣固網業務的消息吸引我買入的. 反正這是個安全的股票, 就算賣盤消息不確, 下跌空間也不大. 假如能按九倉電訊的賣價11倍左右的EBITDA估值賣出, 它的流動通訊業務就等於白送了, 而215也將成為無負債公司, 一個可觀的特別息是可以期待的.


長線倉:

繼續持有的是港交所, 盈富基金, 合和, 新意網, 大新集團, 中國太平, 信和置業. 其餘賣出的股份所得資金, 再加上減持部分合和及港交所, 買入了中國平安, 敏實集團425, 雅居樂, 中國民航信息, 港鐵, 新濠國際及和記電訊香港.

如前所述, 上述變動主要是在第二季做出. 國企指數包含太多週期股及內銀股, 缺少新經濟和各朝陽行業的龍頭企業, 中短線倉的週期股開始疲弱促使我賣出這個部位, 代之以汽車零件龍頭的敏實集團及直接受益於航空業借油價疲軟及旅遊業持續增長而業績向好的中國民航信息. 平安保險代替了匯豐和復星, 原因是平安的增長更具透明度, 應有能力覆蓋派息不及匯豐的弱點, 而復星的業務太龐雜及可能政治上有風險, 再加上梁信軍的離開, 令我持有信心不及平安. 北京控股和長江基建仍是穩健之選, 但我被港鐵的慢牛走勢吸引, 而和記電訊的賣產或許可以帶來換馬套利長江基建的空間.

不大在意, 也很少買賣, 我對長線倉的準確數字及買賣明細並沒有做認真記錄, 中短線倉則因買賣相對頻繁許多的關係, 我在雪球網做了實時記錄, 順便附上, 如下:






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機會在個股

平平淡淡地熬過2016年, 無論如何也想不到2017年就有個如此精彩的開局. 元旦過後到現在, 2000點的升幅, 說不驚喜是假的:D

市場毫無疑問是在蜜月期, 即將來臨的業績期是個變量, 但在之前一片憂慮的低預期背景下, 只要一眾主流公司交出不太糟糕的成績, 應會有力支持大盤在如今的較低估值下繼續站穩甚至再展升浪.

能否有個較像樣的牛市? 當然要看資金, 信心, 經濟基本面這些能否配合. 觀察市場, 指數的升幅告訴我們, 信心是有一些了; 資金, 在港股來說, 應該不致于缺少-----北水持續流入應該會持續, 海外資金如果看到港股的機會, 流入一些也有可能; 經濟, 我就不懂了. 從報刊的新聞感覺, 似乎有點已經見底的樣子. 這些, 應該足以支持港股跌不下去, 能不能升上去, 就天曉得了, 還得看對未來的預期如何. 炒股, 信心很多時候來自於指數的不斷上升, 但, 後市如何, 誰知道呢?

無論如何, 覺得大盤跌不下去, 已經足夠給我信心繼續搏殺.

去年上半年, 我同樣是在認為大盤跌不下去的判斷下, 選股之外, 主要的策略是炒市, 然而一直不盡人意, 煎熬了大半年, 浪費了有機會抓住的炒股不炒市的機會, 比如, 在不明朗市況下, 資產大折讓股的許多穩中求勝的選擇都被我視而不見了, 全年下來, 幸保不失, 已經得謝天謝地了.

去年進入最後一季時, 我逐漸調整策略, 希望能為2017年找到方向. 仍然認定大盤不容易跌, 但調整思維, 接受大盤有不容易大升的可能性. 假如現在早已處身牛市, 那15年股災後的回升, 或許可以認為是牛市一期, 那現在的時段, 很有可能是二期, 期待大盤大升不太現實, 但個股肯定不乏機會. 假如不看股市是什麼期, 好多行業, 尤其是週期性的行業, 似乎已經找到週期底部, 開始進入復甦甚至重新邁向景氣了, 這也意味著以選股為主的策略大有機會. 因此, 以炒股不炒市為主, 應該是個比較好的策略.

正路來說, 最好的股票是估值合理甚至偏低, 業績持續增長, 前景容易看得清楚的. 但在經濟前景及當前大環境一般般的現在, 好股不便宜的情況出現得更多, 比如騰訊. 便宜的股票一大堆, 跌是難以再大跌了, 但能否上升, 很多時候必須打個問號. 但, 無論如何, 業績好的股票, 如果估值貴, 是當不起一次交出低於大家高預期目標的成績單造成的殺傷力的, 而如果找到促發股票重估的催化劑, 比如業績見底回升之類的, 大幅低估的股票, 在早就跌不下去的背景下, 反彈的動力多半更為澎湃.

所以,目前勝算更高的選股方式應該是: 找那些低估值的博其因為某種催化劑比如買產分錢而獲得重估; 或者是處於行業週期底部即將反轉的, 博其業績大幅回升; 或者是那些配合大環境, 比如政策主導受益者. 我當前的選股, 主要就是從這些方面思考. 因為對未來的發展我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對, 也不知道真正的機會是在哪個地方突然出現, 也因為相信這些選股方向遲早將有回報, 我刻意地分散了持股. 持股分散的另一個目的是減少單一持股過多的風險, 同時期望獲得些可能做到的捕捉板塊輪動帶來超額回報的機會.

目前持股20只, 在我自訂的持股數量上限. 去年已經持有到現在的和今年買入的(主要是換馬買入)恰好各半. 因為太分散了, 所以個股市值較為平均, 較為明顯的差別是去年留到現在的, 市值普遍較高, 新買入的, 則佔組合的比例少一些. 主要原因是新加入的常常是只買入一注.

持股按市值高低, 簡述如下:

惠理(806) : 曾經的重倉股, 不斷減持後剩下約四成, 已經是負成本. 旗下的基金因規模大了, 估計基金表現會偏向和大盤同步, 難以取得超額收益了, 但仍可作為炒市佳品, 期待不知何時來的大牛市. 因為負成本, 心理上沒有負擔, 只是因為認定基金表現難以大幅領先恆指, 將它的估值上限下調到AUM 18%.

勝獅貨櫃(716) : 平均買入價0.88.  韓進航運破產, 經濟有復甦的跡象, 貨櫃以新替舊即將步入高峰期, 估計貨櫃需求量已經見底. 最近一段時間原材料大漲, 貨櫃定價是成本加毛利的模式, 就算不能增加毛利率, 增加毛利也是大概率. 0.5PB的價格, 可能見底的行業週期, 給了它不錯的安全墊及上升空間.

長城汽車(2333) : 平均買入價5.89. 在沒有增長的三年後, 去年重拾增長動力, 以人民幣1.15元/股的16年業績看, 即使現價的港幣近10元, 估值也是便宜. 假如現有的哈弗系列繼續熱賣, 而新品牌魏派進展理想, 獲得重估也是大有可能.

中聯重科(1157) : 平均買入價3.23. 高峰期在港第二上市, 經歷一輪行業不濟及殺估值後, 0.5PB的買入價應該已經反映了大部分不利因素. 去年下半年扭轉了連年虧損的不利局面, 在國家再次推動基建及可能的一帶一路效應下, 或許復甦之路已經開始, 農業機械是個潛在的bonus.

合豐集團(2320) : 平均買入價0.83. 買入的原因是資產對股價的大折讓. 兩年前賣掉的廠房去年應該順利交收完成, 期待很有可能的特別息. 管理層連番增持增加了持股信心. 較長期的期望, 是公司剩下的廠房也有可能繼續出售, 而造紙行業明顯步入景氣, 也有機會促發業績好轉的重估.

華鼎控股(3398) : 平均買入價0.44. 資產同樣大幅折讓. 經過長期的業績不佳沒有派息後, 中期業績總算恢復派息了, 房地產業務也應該快將進入資金回籠的收成期. 據說巴菲特的同門師兄弟Schloss最喜歡那種長期穩定派息, 但因業績不佳被迫停止派息的公司. 說不定3398就是這種.

中船防務(317) : 平均買入價13.32. 基本因素一般般, 但身為港股罕有的幾隻軍工概念股之一, 國際局勢的變化不時製造了此股的炒作機會, 而且, 在國資改革的大背景下, 母公司中船大有機會以這AH股做些資本運作. 在突破長期橫盤高位的12元并站穩後, 從技術角度看, 是個不錯的進入點. 這是一隻投機性的概念股.

鐵貨(1029) : 平均買入價 0.32. 去年十一月上旬的那支大陽燭吸引了我的目光. 鐵貨投資經年的鐵礦總算開始產出了, 也意味著公司即將有現金流入, 配合當前原材料價格大幅回升的背景, 假如進展順利, 達到滿產後, 公司的盈利將相當可觀.因為國有企業的入股, 俊安老闆即使財困, 也咬緊牙關盡量不賣少賣鐵貨股權, 我相信這不是老千股. 在這判斷成立的前提下, 現價的鐵貨股價仍大有上升空間.

陽光紙業(2002) : 平均買入價1.56. 不幸地在晨鳴和陽光兩隻紙業股中選了陽光. 以為陽光市值小, 而且盈利增長也很快, 或許較有上升動力, 誰知現在股價仍然呆滯. 無論如何, 造紙行業在一輪整合後已經復甦, 而2002是細分龍頭, 盈喜已出, 市盈率將降到約10倍, 今年的盈利增長動力仍然強勁. 這個估值大有重估空間.

粵運交通(3399) : 平均買入價4.91. 在盈喜後買入. 此股我長期關注, 也曾經買入, 但耐不住煎熬, 賣出了. 重新高追, 時機上是從技術走勢評估選擇的. 隨著公司的高速路服務區陸續投入服務, 廣東出行人口持續高企, 公司這種有壟斷性質的業務, 盈利前景是清晰的 ,只是股票平時成交少, 但隨著未來A股上市的進展以及盈利增長持續, 股價應該遲早反映. 欠缺的或許只是持股人的耐心.

中國奧園(3883) : 平均買入價1.89. 錯失了1918, 因為當時選的是恆大3333. 在套現了一隻股票後, 選了這技術走勢看起來處於即將突破的地產股. 公司市值正處在50億這個港股通門檻, 管理層沒道理不做點努力, 搞好市值管理. 公司去年在1.6x-----1.8x的價格區間不斷回購, 歷年派息不錯, 銷售持續增長, 股價對資產明顯折讓, 往績市盈率不到6倍. 股價沒道理不升吧?

中國太平(966) : 高追了半注, 導致平均買入價大幅上升到17元. 雖然如此, 它仍然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內險股. 保費持續增長, 內涵值只是0.7, 不好的是從來不派息, 假如未來大環境好轉, 它的爆炸力, 歷史上看, 多半是最強的. 簡單計算, 假如內涵值未來兩三年增長50%, 估值提高到1.5, 它就是三倍股了. 給個有機會達成的高期望, 最後就算得到一個一般般的結果, 成為倍升股, 也是有可能的吧, 只要市場氣氛稍微配合一下就行.

新昌管理(2340) : 平均買入價 1.6. 賬面虧損中, 唉! 買入當然是因為朱太的關係. 公司歷年經營還可以, 增長就談不上了. 我期望的是未來變身的可能性. 朱太已經有了市值幾百億的金融上市旗艦, 用自己的名買入這市值幾個億的公司, 沒道理出什麼下作手段吸小股東的血吧? 考慮到她的地產投資組合龐大, 而2340又是地產相關股, 期以數年, 把這公司打造成自己的地產旗艦, 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純粹猜測, 用小倉位等著, 看看運氣.

金隅股份(2009) : 平均買入價3.42. 水泥價格回升, 行業持續整合, 京津飽受霧霾之苦, 金隅是該地區水泥行業龍頭, 或許受益於行業整合的程度比其他公司要大些. 股價突破長年橫盤區高位的3.3元, 估值仍然不貴, A股溢價50%, 升到15年的高位不是不可能.

保利置業(119) :平均買入價3.1.正常來說, 買內房股是不會選它的, 只是我期待未來可能的重組. 119和內地上市的規模大得多的保利地產這個系內大哥, 業務上有整合的需要, 去年莫名其妙的停牌一天, 或許就是為的這件事. 雖然後來沒有下文, 已經引來無數猜想. 無論如何, 大哥股價對資產是溢價的, 119則明顯折讓, 如果整合, 當然對119有好處. 手裡的貴價地皮消化得七七八八後, 公司的基本面應該處於持續改善中, 技術走勢看起來也不錯.

中集安瑞科(3899) : 平均買入價3.81. 看看它的三年股價圖, 就可以體會到股市的水有多深. 但另一方面想, 現在買入, 假如大環境配合, 比如油價站穩, 甚至回升, 天然氣的情況也好起來了, 它的生意回升後的爆炸力應該不差的, 何況, 趁生意不好, 順便洗白, 把那個失敗的收購撇帳了, 未來可以輕身上路.

上海電氣(2727) : 核電建設在福島地震幾年後, 應該會重啟了, 東方電機停牌開始有整合動作了. 上海集優準備整合入2727了. 國資改革概念股. 股價低位橫盤一年多了, 開始見到異動, 是升浪的開始嗎? 平均買入價 3.91.

中電新能源(735) : 平均買入價4.59. 去年股票十合一, 我猜測是為未來集團重組做準備功夫. 現有業務, 隨著新裝機容量的完成及啟用, 它的業績增長是比較確定的, 應該可以支撐股價, 尤其是在其股價已經在三年大型上落區間的低位, 而且對資產淨值明顯折讓的情況下. 假如猜對了, 母公司的核電業務是注入735, 股價上升是必然的. 小倉位, 等著看看是否中獎.

中國重汽(3808) : 買入價6.32. 看到新聞, 說是要嚴控汽車超載. 也聽說基建要花40萬億, 嚇死人了. 重型運輸車的需求應該增加了吧? 看到當年愛股濰柴動力升得興高采烈, 找到這同類, 看起來好像也不錯, 股價高位似乎準備突破了, 有點錢, 先買一些觀察. 反正, 雖然看起來它市盈率高得可怕, 但PB畢竟還不到1, 如果看股價圖, 現在已經要突破15年高位了. 無腦判斷: 強者恆強. 這傢伙應該有力氣繼續升一升吧, 不升就找錢加倉.

理士國際(842) : 買入價1.42. 新鮮熱辣的今天高追了, 主要是昨天投機新股1989得手賺了點小錢, 膽子大了. 也不是熱血沖頭的, 主要是這兩天看到它的股價升得漂亮, 而PB, PE的數字都不高, 找了些資料, 發現它很有可能成為潛在的4G, 5G概念股, 有機會獲得比普通工業股高的估值. 它的傳統電池, 大量用在電信業的基站建設上, 而4G, 5G的基站需求量比3G要高好多倍. 潛在需求龐大. 先買一點看看. 大股東在不到一元的價位增持了, 等等看有沒有機會低位再買一些.




2017年2月10日星期五

山頭斜照

久違了, 朋友們. 一年過去了, 股海沉浮, 我還活著, 只是懶了. 過去的一年很難, 我也被迫著對自己的操作習慣及思路做了些調整. 各種碎片化的思路, 難以形成幾篇有質量的文章, 索性就暫時停筆了. 這一年去多了討論區, 做了一年潛水員, 對寫文章越發提不起興趣, 多半之後的文章, 開頭同樣會是"久違了" 這三個字, 先此抱歉!

這幾天有很多牛市來了的聲音. 姑且不理這推測是否正確, 很明顯的港股整體估值便宜是個事實. 外圍美股看起來還是很牛, 但畢竟高處不勝寒; A股似乎有走牛之勢, 但暫時欠缺契機突破, 同時, 資金因為對人民幣匯率的擔心, 出走意願強烈. 在這些背景下, 資金流動自由而且便宜的港股市場, 吸引部分資金流入, 毫不奇怪. 因此, 對後市看高一線, 是正路的邏輯.

實際上, 港股已經便宜了許久, 只是一直沒有上升的動力, 這次或許也是如此, 升市曇花一現. 但無論如何, 在便宜的市場堅持, 總比在一個昂貴的隨時可能迎來大調整的市場安全性高一些. 所以, 這一段長時間里, 無論手風是否順利, 我都咬緊牙關, 保持高倉位. 有句話說 : 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 市場也類似, 牛市來之前, 堅持總是不容易的. 這個等待的過程中, 我相信, 保持耐性, 努力創造機會, 隨著時間過去, 我們遲早會有收穫的. 或許,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回到具體的操作, 大家都知道, 我將資金分成一個長線倉, 一個中短線倉. 交易策略的調整, 更多的反映在中短線倉, 具體持股及思路將另文分享. 長線倉一如以往, 更看重的是持續的股息現金流, 同時希望兼顧成長及穩健, 並不要求有很高的回報率. 長線倉的交易次數每年都是屈指可數, 大半是在中期業績前後及年底年初時做些小調整.

目前, 長線倉持股如下:

港交所(388)  :      17.7%
盈富基金(2800) : 13%
合和實業(54)     : 11%
恆生H股(2828)  : 10.5%
新意網(8008)     : 6.0%
長江基建(1038) : 6.0%
大新金融(440)   : 6.0%
復星國際(656)   : 4.3%
匯豐控股(5)       : 4.0%
中國太平(966)   : 4.0%
信和置業(83)     : 3.0%
北京控股(392)   : 3.0%

現金 : 約11.5%

港交所已經持有很久, 和不久前加入的中國太平及復星國際組成前鋒線. 中國太平是最便宜的內險股了, 從歷史上看, 假如牛市重臨, 彈性在一眾內險股中位居前列. 復星早著先鞭, 佈局海外, 減低了匯率風險, 現價在資產淨值附近, 市況配合的話, 上升潛力不小.

兩隻指數基金同樣是長期持股, 和加入不久的匯豐及信和構成中場. 匯豐將持續受益於潛在的美國加息週期, 信和是凈現金公司, 股價對資產淨值有折讓, 派息不俗, 雖然樓市似乎高處不勝寒, 但其收租物業組合持續擴大, 業務的穩健性應可抵禦未來的不明朗.

合和及新意網是中後場角色. 期待港珠澳大橋及合和二期在未來提供股價上升的催化劑, 現在邊收取派息邊等待. 收租為主的合和的防守力應該不錯. 新意網不知不覺成為了倍升股, 始料不及. 在未來新數據中心落成及市場對數據存儲業務的需求持續擴張的背景下, 即使目前估值較高, 仍值得繼續持有.

大新金融, 北京控股及長江基建是後衛. 大新金融在去年初買入等待人壽業務出售的派息, 或許還有近兩成的上升空間, 持有等待, 同時尋找新目標準備換馬. 北京控股可以看做是公用股, 業務穩定. 此前買了個油田, 因油價低企, 市場反應負面, 但如今油價回穩, 或許會轉為獲得正面評價. 北京嚴重的霧霾應有利於它的燃氣業務. 未來有機會獲得較高的估值. 長江基建同樣是長期持股, 期間借合併電能的消息成功做了換馬交易, 撈了每股十幾元的便宜. 長江基建業務簡單穩定, 在小超人的鐵算盤計算下, 兼具穩定性及成長性, 是後防佳品.

這個組合中, 中場可以緊貼市場表現, 前鋒在市況好時應可取得超額收益, 市況欠佳時, 後防可以穩定軍心. 組合的成員很多都有機會在未來因為某種因素獲得重估的機會, 帶來超額的收益, 這些未知的但應該是良性的因素, 或許會成為組合跑贏大市表現的機會. 大部分成員的派息穩定可持續, 可以成為今後出擊的子彈.

題頭來自蘇軾的定風波: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希望市場在去年及前年的風雨過後, 會有溫暖的陽光撫慰我們受傷的心.

PS : 手裡有些0.58元的橙天嘉禾, 本以為今天有大茶飯, 誰知只有區區十來點的升幅, 唉. 老婆大人一早下定論: 我是沒有橫財命的. 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