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星期三

變陣

雖說已有心理準備月底最後兩天的市場不會太平, 指數毫無抵抗地向下突破創一年新低還是讓人感覺非常之差. 市跌, 心靈雞湯不能有實質幫助, 發財代碼沒有能力找到, 一時不知道說些什麼, 那就先更新一下持倉吧.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5.3%
比亞迪 (1211)                13.6%
新天綠色 (956)              12.2%
騰訊控股 (700))             10.2% 
康哲藥業 (867)                8.6%
華潤醫療 (1515)              6.5%
華電國際 (1071)              6.4%
俄羅斯鋁業 (486)            4.9%
中集集團 (2039)              4.4%
瑞聲科技 (2018)              3.8%
耐世特 (1316)                 3.6%




炒賣倉:

栢能集團 (1263)             19.0%
比亞迪 (1211)                 11.4%
保利協鑫 (3800)               8.1%
浪潮國際 (596)                 6.9%
上海復旦 (1385)               6.3%
中國電力 (2380)               5.9%
雷蛇 (1337)                      5.7%
安捷利實業 (1639)           5.6%
俄羅斯鋁業 (486)             5.5%
億和控股 (838)                 4.5%
蒙古焦煤 (975)                 4.1%
耐世特 (1316)                  3.8%
瑞聲科技 (2018)               3.8%
舜宇光學 (2382)               3.5%
京東方精電 (710)             3.3%




很明顯兩個倉的成員都有不小的變動, 而且長線倉的持股和炒賣倉重疊的數目增加了. 長線倉今年長期在負方苦戰, 而且落後於恆指, 固然部分原因是我刻意地試驗讓組合自動駕駛, 難以迴避的是選股的方向和配置策略並不能適應今年的投資環境, 而我對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落到這樣的被動局面, 再加上這幾年長線倉表現都明顯比炒賣倉遜色, 讓我開始懷疑以不同策略運作兩個組合的必要性. 無疑炒賣倉操作頻繁許多, 而且整體波動更大, 但多年來的成績說明這種情況對業績影響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大, 風險其實並不比那些看起來穩健的做法高, 用長線倉平衡風險的必要性並不大. 兩個組合採取類似的策略和選股或許更好. 

炒賣倉相比上個月, 已經面目全非, 如果算上期間的幾次短炒, 變動的成員應該超過整體的四分三. 上個月的慘敗, 我相信不是運氣不佳或者是正常的波動, 而是整體的配置出了問題. 

輸錢的主要部分來自週期股的大幅回落, 尤其是幾隻資源股. 當時的買入邏輯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 但世事難料, 疫情的發展並沒有和我樂觀預期的那樣逐步向好, 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時期待的經濟重啟及復甦帶動需求的邏輯被證偽. 雪上加霜的, 是認為老美的印錢會推升商品價格進而帶動相關股票股價向上也落空了. 固然商品價格繼續在高位, 但經濟活動仍然受困疫情, 對需求造成打擊, 高通脹疊加需求不振, 隱隱間已經有滯脹的陰影在籠罩, 這樣的情況, 對商品股絕非好事, 而組合中這類股票佔比並不低. 大環境和具體公司經營情況之外, 我對強國特有的政策風險重視不足, 持股的中鋁和金馬能源肯定或多或少會受到限電的影響. 如果當時在這方面有所提防的話, 就會棄中鋁取俄鋁了. 

雖說感覺資源股中短期可能難有表現, 一向偏向樂觀派的我還是很難下決心徹底迴避. 我相信疫情總是會過去, 停滯的生產遲早需要補課, 而且美國的基建計劃雖然縮水, 畢竟沒有難產, 商品股不至於毫無機會. 最終, 我選擇沽出其他資源及週期股, 保留蒙古焦煤, 加入已經從高位回落不少的俄鋁, 整體而言大幅減少了相關板塊的配置.

上個月中長線寄厚望的兩隻油服股在買入後持續向下, 而且一點反彈都沒有, 雖然佔比不算高, 但對組合的傷害已經足以讓人難以無視. 這段時間我梳理了一番思路, 認為當時的想法完全錯誤. 油價未必跌得下來, 但並不代表油服公司就有更多生意做. 

去年初, 疫情很可能影響石油需求的情況下, 沙特毫無先兆地掀起價格戰, 準備增產減價, 然後俄羅斯宣佈應戰, 準備增產, 油價隨之暴跌, 四月份WTI石油價格甚至出現負數. 當時我覺得減價戰有點莫名其妙, 如今看, 有可能背後其實是沙特和俄羅斯的雙簧, 目標是打擊美國頁岩油, 進而爭奪定價權, 而疫情正是打壓油價的好時機, 而他們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油價暴跌後, 大批頁岩油公司停擺甚至破產了. 今年油價回升, 頁岩油公司已經無力重啟生產, 因為技術上, 頁岩油井的產量集中在開採後的2--4年, 停產再重啟的話, 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 但在此前油價低迷時已經重創的頁岩油公司已經無力負擔, 而未來一兩年內到期的大量債務能否還上很成問題的現狀, 也很難說服銀行再提供貸款. 疫情受控遙遙無期, 石油需求不會大量增加, 而且OPEC+組織還有未動用的產能, 油價高也不會吸引美國頁岩油加入競爭, 可以說現在是產油國以及其他石油公司比如中海油賺錢的好環境. 如果擴大生產, 一不小心供給超過需求, 壓下油價, 可能得不償失, 而且如今清潔能源產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進, 肯定搶走部分石油的市場. 綜合而言, 在頁岩油暫時退出競爭, 產油國克制產能, 美國已經印出天量銀紙的合力下, 油價很難跌下去, 但疫情影響了需求, 所以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油公司賺大錢但沒有動力增加資本性開支. 我之前的油價升---石油公司賺大錢---擴大生產---油服生意大增的邏輯並不成立. 我忍痛止蝕了嚴重虧損的兩隻油服股.

騰出的資金需要找地方下注. 港股這段時間表現偏弱, 實在不容易找到機會, 短線追逐回報率對我來講難度太高, 唯有退而求次, 尋找有機會在未來大市轉強時有份跟升的目標. 太多行業生意難做了, 而且阿爺今年很喜歡針對有錢賺的行業, 想來想去, 或許有增長前景而且阿爺喜歡的只有新能源相關產業了, 這方面可以考慮的是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相關公司. 除此之外, 就是跟紅頂白, 非死不可all in元宇宙是不是會因先行探路有風險而真的會死不知道, 跟風者大量出現是一定的, 相關公司應該有機會. 這是本月一系列換馬的選股方向.

不論是元宇宙還是電動車, 都需要大量的鏡頭, 手機銷量增長雖然已經放緩甚至可能停滯, 但鏡頭越加越多的趨勢好像停不下來, 兩者合力, 相信行業仍處於增長期, 已經處於龍頭地位的舜宇無疑是有利的. 瑞聲科技主要做聲學部件, 這方面的業務增長已經相當有限, 股價這幾年持續向下是合理, 不過, 隨著公司進入鏡頭行業, 並開始取得一些成果, 業績重拾增長並非不可能. 當時先買的是瑞聲, 純粹是因為股價回升, 走勢上回補了十月初的下跌裂口, 想投資的同時投機一把, 所以兩個組合同步買進了. 期待舜宇隨大市調整落空, 見一直跌不下, 索性先買一注.

710和1316都是電動車相關. 之前我曾經買過和710業務類似的732, 認同Tim神的觀點, 710雖然貴一些, 但更有前途, 畢竟, 背靠京東方, 強大靠山對擴展生意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710在車用大屏幕實力明顯高過732. 1316的買入主因當然是因為進入特斯拉產業鏈, 另一理由是北美汽車銷量增長強勁, 而公司和福特及通用等公司關係密切, 肯定會受惠. 

特斯拉光環可以讓558和838這樣的小市值公司大升, 這樣的傍大腿邏輯相信也可以用到其他公司身上, 只要大腿足夠粗. 找來找去, 發現安捷利有類似的潛質. 公司是寧德時代和歌爾的FPC(柔性電路)主要供應商, 而且歌爾是公司二股東. 寧德時代不用多說, 歌爾同樣大名鼎鼎, 兩條大腿, 應該不會一點用處都沒有吧?

雷蛇以前曾經買過, 這次買進是因為看到大股東有意賣盤的新聞. 消息出來之前, 陳氏曾經于七月份少量減持股份, 我估計是個人資金需要而不是覺得價格理想, 因為公司期間在不斷回購, 而股價相比招股價已經存在巨大折讓. 賣盤的原因可能是大股東有其他計劃, 需要套現, 更大的可能是有人問價, 因為公司主業雖然比較小眾, 但和元宇宙相關公司可能有協同作用, 而且雷蛇品牌開始展露有做成一個生態圈的潛質, 上市時的願景已經看到實現的希望, 沒道理在即將進入收成期而且股價離招股價有一大段距離時準備賣盤的. 之後公告的準備到美國第二上市和私有化再到美國上市的計劃, 加強了我賣盤是有人問價的猜測. 無論如何, 2.X的股價相信是偏低了j,單純從基本因素考慮, 疫情受益股再加上品牌影響力提升(眼見的例子比如贊助的EDG奪冠以及口罩熱賣), 重回招股價不是沒有可能. 實際上, 我從另一個角度也得出類似的結論. 相比第二上市, 私有化再到美國上市是更好的計劃, 因為到時股價不會被估值較低的港股市場拖累. 私有化傳聞出現時股價是2元多, 如果沒有三四成溢價, 成功機會不會大, 再考慮到上市後基本上都在潛水狀態, 搞不好需要招股價以上才能夠成事, 4元的私有化價格並非毫無道理. 另外, 到美國上市的股價如果不能比私有化價格明顯高, 就會無利可圖, 但如果出了高價, 但美股投資者不接受, 再上市同樣不會成功. 也就是說, 如果有意私有化不是假消息, 大股東心目中的雷蛇價格相信最少比2元多高出許多.

上海復旦第三季的理想業績吸引我買入, 一方面是看圖炒, 另一方面是想和持有一段時間的596構成一個科技股配置. 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已經用得七七八八了, 幾個巨頭差不多壟斷了各個主要業務, 也因此遭到阿爺針對, 未來多數只能是平穩, 相比而言, 硬科技相關的國產替代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 前景光明得多. 雖然現在其實更多的只是憧憬, 但投資市場, 有夢想有故事也是一條錢途, 更何況像1385這樣的公司其實是有錢賺的而且業績增速不低. 像這樣行業有增長前景, 同時自己有一定實力的, 在港股這個爛泥潭裡, 多多少少可以說是稀有動物了. 市值小可能是個問題, 因為不容易吸引基金進來, 但換個角度看, 公司股票成交量不低, 相信市場關注度是有的, 基金不買, 把股價炒上去不就可以買了嗎? 

以上, 大致交代了這個月的一些換馬, 其實還有幾次短線交易, 對組合影響不大, 就不啰嗦了. 值得一提的是吸取之前的教訓, 對一些有投機性質的持股, 有需要控制不要讓失敗的買入造成太大的損失, 也不要讓成功的買入最後見財化水, 前者是750, 後者是1083, 都算是達到目的, 沽出750後買了751, 也在大跌前成功獲利逃出.

拉拉雜雜寫到這裡, 正常是要談談長線倉的, 實在是沒有時間了. 工作日期間寫文實在太多限制. 唉. 

YTD(截止30-Nova-2021):

恆指:         - 13.8%
長線倉:     - 16.7%
炒賣倉:       10.4%



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貴"在堅持

 前兩天翻了翻自己以前的文章, 毫不意外地發現目前的持倉和年初比較, 已經面目全非. 幾乎一年過去, 市場起起落落, 板塊強弱不時轉換, 炒賣角度, 組合因應情況持續做些或大或小的調整是合理舉措, 但令人洩氣的是, 如果我懶一些, 在對新一年做了預判並部署的一月份過後, 就持股不動, 炒賣倉的成績會明顯好過一直辛辛苦苦操盤的現在.

一月份時佔比最高的比亞迪和新特能源, 佔比適中的東岳集團和中遠海控, 哪怕此前高位沒有賣走, 都一直持有到現在, 整體表現也可以說是股王級數, 其他持股中, 大部分表現平庸, 整體和恆指表現相若, 非常失敗的只有整體佔比不多的天能和明源雲. 表現好中差三種情況的持股佔比大致是40: 45:15, 整體而言表現肯定大幅拋離恆指. 今年雖然發生了很多事情, 但翻看當時的文字, 似乎年初的一些判斷基本上可以說沒有什麼大錯, 理論上堅守當時的大部分持股應該是合理的做法, 需要變動的應該只是行業明顯沒落而轉型遠未看到成績的天能和與前景非常不明朗的內房密切相關的明源雲. 非常遺憾, 因為一直無法擺脫的貪婪和恐懼, 再加上認知水平確實還是有待提高, 我沒有做到堅持, 付出的代價實在非常昂貴.

執筆寫此文之前, 我也看了看炒賣倉持股這個月的整體表現, 相比月初, 組合輸了約7%, 同期恆指升約3%, 短短一個月竟然跑輸指數十個百分點, 可以說是大敗. 再看看具體的持股表現, 輸錢主要來自當初寄予厚望的浪潮國際和現代牙科以及幾隻週期股, 尤其是我持續向下買入的兩隻小盤油服股, 因為堅持看好, 不單沒有撤離, 甚至還賣走一些不准備做長線的非核心股去加倉其中的一些. 隨著這些弱勢股持續下跌, 我的這些決定擴大了組合的跌幅. 年初是該堅持但沒有做到, 現在是不該堅持但死忍不投降, 同樣的結果是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老實說, 雖然股票炒了許多年, 也算是賺到過一些錢, 輸輸贏贏也早就習慣了, 但看到這樣的情況, 多少也是有些氣餒. 趁週末沒有開市, 我花了點時間再看了看此股, 再回想當時做出決定時的思考, 決定還是繼續堅持一下, 給這些不爭氣的股票一點時間, 看看能否知恥而後勇.

和幾位戰友曾經討論過, 大家都覺得這段時間中資源股週期股表現差, 持有這些股票是組合落後的主要原因, 但回看整個十月份的表現, 其實情況並沒有感覺上的那麼糟糕. 有些股確實一直弱勢, 比如幾隻煤股, 但有些股票是先低後高, 比如1919, 有些股票是先高後低, 比如883, 如果和月初比較, 後面這兩種情況的股票其實是大致持平的, 甚至有幾隻資源股這個月是升的, 比如2899和1208. 之所以感覺一直是弱勢, 可能是因為手裡的股票情況就是這樣, 另外是這類股票這段時間常常是升的時候持續時間短, 跌的時候持續時間長. 從這些觀察結果看, 情況其實並沒有一面倒的糟糕, 而是有一定程度的走勢分化. 同樣是資源股,  走勢不同, 更多的是細分行業的情況差別, 比如煤股的下跌肯定是來自政策風險, 我的持股1258的下跌是因為第三季業績欠佳, 2899下半月轉強, 應該是因為第三季業績不錯. 整個板塊地看好或者看淡, 似乎並不適合.

話雖如此, 相比前段時間的氣勢如虹, 週期股, 尤其是資源股現在的表現十分疲弱是事實. 股價表現差, 當然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 就像表現好的時候也可以找到許多解釋一樣. 實際上, 這些看好或者看淡的理由, 不論股價升還是跌的時候都同時存在, 事後的解讀大部分只不過是把這些理由選擇性地在不同情況下拿出來而已.  不過, 再深入一點點, 再來個話雖如此, 好淡理由一直都在, 但整體地看, 不同的公司的看好理由和看淡理由的力量對比是不同的, 雖然用來做短線升跌的解釋比較勉強, 但長遠來看, 不同的力量對比將導致不同股票的長期表現有明顯差異, 所以中長線角度的基本因素分析確實是重要的. 以這個邏輯, 如果並不是短炒, 在中長線看好的時候, 硬食短期的股價疲弱是合理選擇, 至於到底是守出彩虹還是股災, 就要看功力了. 

雖然說是炒賣倉, 但我一直的希望是能少點短線炒賣, 多一些中長線, 所以這個月的持續挨打, 我為自己的不作為開脫說是短線波動, 但反思還是有必要的. 

這個月比較拖後腿的其中一個板塊是資源相關股. 觀察一些代表性股份, 我發現它們的表現和美元指數有很強的負相關性. 最近幾個月, 美元指數的高點在8月20日, 9月30日及10月12日出現, 這幾個日子前後, 甚至是同一天, 883, 358和2899這些板塊龍頭都大致是近期低位, 美元高點出現後就開始持續回落, 這些股票則大致同步反彈. 如果認為美元指數很難持續保持強勢, 因為股價跌就順勢減倉似乎不是理性的選擇, 所以我到現在還是認為保持一定比例的資源股並沒有問題, 雖然現在已經吃了眼前虧.

需要反省的是一些選股時的思考不周. 比如第三季業績出爐前被我沽出, 幸運避過後來的大跌的中鋁就是個教訓. 當時買入的理由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問題不大, 買入後股價也確實升了上去, 沒有趁高賣出當然是失敗, 但以當時的理據來講其實還是值得繼續持有. 我的問題是在限電的時候缺少警覺, 因為電解鋁需要耗費大量電力, 而限電在當初買入的時候並不存在, 這個新出現的負面因素的潛在影響很難講 但明顯是個不穩定因素, 可惜我沒有足夠的警覺. 再回看當時的選股, 其實除了2600, 還有俄鋁486這個選擇. 相比2600, 俄鋁的行業地位一點都不比2600差, 有利的因素是俄鋁沒有所謂的政策風險, 而且俄鋁超過九成的鋁是由清潔的水電生產, 當時其實是應該買俄鋁而非中鋁的. 

手裡的蒙古焦煤這個月是重傷者, 不知不覺已經從一個半月前的高位腰斬, 技術角度其實一早就應該減持, 但我同樣是掉以輕心, 最後跌了這麼多完全出乎意料, 不過, 如果重來一次, 恐怕我最多也就少量減持, 對組合的改善幫助有限. 雖說不應該有錨定效應, 以買入價做之後的操作參考, 但買入成本低以及投入的資金少確實讓我在股價跌的時候心理負擔有限, 後果就是賬面利潤大幅縮水. 股價的疲弱, 相信主要是疫情導致的運輸不暢所致, 第三季的銷量同比減少了九成, 業績數字肯定非常難看, 股價跌十分正常. 疫情因素難以預測何時消除, 但長遠而言, 在中國焦煤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下, 不論未來和澳洲的關係如何, 從貨源安全性考慮, 蒙古焦煤的銷量是不用擔心的, 未來價格是高是低, 以公司的成本結構和產量看, 賺錢只是多還是少的問題, 只要公司能熬過疫情並開始正常生產運輸和銷售, 盈利和股價雙雙爆上我覺得機會不低. 現在的回落, 既然沒有買賣, 我就當看不見了.

像2600和975這樣不盡人意的表現, 即使可能只是一時的疲弱, 對我來講, 手風不順是事實, 按理應該暫時避一避這個板塊, 但我實在不覺得資源股的行情已經到此為止, 撤出了2600, 資金還是決定放在這類股票上. 這次我選擇了油服股1251和1623. 兩隻股票都是蚊型股, 似乎投機性非常大, 不過, 如果回頭看看2013年的股價, 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這是上一輪週期的頂部, 當時整個油服板板塊幾乎都是大牛股, 現在股價的低殘, 更多的是因為行業不景氣. 現在油價再次有走強的趨勢, 油公司應該普遍有不錯的利潤, 固然因為對未來油價的審慎以及將未來的主要方向放到尋找新能源相關的機會, 未必在油氣相關業務再大力投資, 趁好景補上多年油價低迷下導致設備和勘探等正常經營開支不足的課也是可以期待的, 若是如此, 對油服公司會是大利好. 在國內, 19年三桶油響應國家政策, 推出七年行動計劃, 準備大力投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相關行動相信在疫情期間大受影響, 未來 如果要追上進度, 必然也會對油服行業相當有利. 港股上市的幾隻油服股, 普遍在今年中期業績或者轉虧為盈, 或者業績重新錄得增長, 有可能這段時間正是行業週期強弱的轉折點. 多年低迷的股價, 有機會已經大致見底. 我是在1623因為訂單消息大漲之後重新關注這個行業的, 粗略做了些研究, 得出上述結論, 隨即著手買進. 考慮到小盤股的風險, 我除了不單吊一隻外, 還嚴格控制注碼, 以逢低小注買的策略建倉, 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越買股價越跌, 不知不覺間兩股合共佔比已經達到7%了, 雖然不介意賬面虧損, 但再跌下去絕非我所樂見, 畢竟主動買套並確實重傷的感覺其實並不是很好受.

老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週期股重傷之餘, 沒想到原本以為比較安全的現代牙科和浪潮國際也莫名其妙地跌了又跌, 到現在我還是找不到原因. 曾經見過高手指導, 說不明原因的持續陰跌背後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利淡, 但在這兩股來講, 我實在想不到這種業務清楚, 業績不差的公司會有什麼問題, 何況其中的浪潮還是國企背景. 當時買入的時候目標價就高過買入價不少, 現在高位回落許多, 我還沒有失去信心, 簡單地引刀成一快實在非我所願, 考慮到其實佔比也不是很大, 我乾脆咬牙再各加一小注.

因為組合波動實在太大, 而且是向下波動, 這個大部分成員已經是小盤股的炒賣倉有需要引入一些表現比較平穩的股票, 猶猶豫豫間傳出港華燃氣準備轉型的消息, 這隻一向沉悶的股票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 復牌後股價出乎意料地向下, 我覺得完全沒有道理, 觀察了一會, 見到股價好像已經跌不下去了, 就決定買進基本注. 港華燃氣現在的估值並不高, 未來如果成功執行資產置換以及推進新項目, 估值很大機會上一台階, 即使進展緩慢, 以現在的業務和股價, 下跌空間應該也不大, 現在買入, 應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 

這些林林總總的買進 當然不是無限資金, 為了組成這個陣型, 我沽出了一些原本就不打算長線持有的成員, 希望這些換馬不會是多做多錯-----實際上我並不太捨得賣出1523, 之所以還是沽出, 一個原因是平時交投量少了些. 

成員的變動之外, 關於交易策略, 看來也需要做一些調整了. 今年其實機會並不少, 但如果主要做中長線的話, 很容易見財化水, 哪怕選股再精準, 不貪心地有一定利潤就套現才能賺錢. 這個情況和去年相反, 去年雖然波段性地落袋為安也可以賺錢, 但中長線持股肯定更為省心省力而且成績也會很好. 我今年的問題是每次股價升上去後就對股票成為股王有期望, 但大部分結果是希望變成了失望, 但明年情況會是怎樣我還是毫無頭緒, 該怎麼做看來還是要見步行步. 既然如此, 亡羊補牢也好, 面面俱到也好, 似乎把一部分資金做短炒是有必要的了, 想到今年的幾次小額投機以利潤率看其實相當理想, 加大短炒比重的願望更強烈了. 

邁出的第一步是本月最後一天趁回落買進了億和這隻特斯拉概念股, 估值和股價走勢看, 應該還有力衝一衝, 至於是不是會真如網上有人說的第二隻558, 就姑妄聽之, 既存期望也準備隨時跑路. 其實當時也考慮抄功課追創維的, 但一來近排手風不順擔心急升後高追隨時中伏, 二來對股價炒上的光伏業務前景信心不是很大, 最後還是決定忍手先看看, 轉為買回早前沽出的水發興業. 氣勢上創維贏九條街, 但水發興業走勢上有見底的感覺, 高位走低位買回提供了一些安全感和賺了便宜的虛榮感, 雖然理智上知道這種感受十分虛幻兼要不得, 只是輸錢後無可避免地輸了氣勢, 這樣小心翼翼實在是無可奈何......

最後說一說長線倉. 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整個月沒有做過任何交易, 輸錢躺平中. 實在不知道要不要及怎麼做些調動, 唯有不變應萬變地等運到了.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5.7%
新天綠色 (956)              12.9%
比亞迪 (1211)                 12.4%
騰訊控股 (700))              10.0% 
康哲藥業 (867)                8.3%
中國建材 (3323)              7.3%
華潤醫療 (1515)              6.8%
五礦資源 (1208)              5.4%
華電國際 (1071)              4.8%
中集集團 (2039)              4.5%
心連心化肥 (1866)           4.1%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11.9%
栢能集團 (1263)             11.8%
中船防務 (317)                7.5%
金馬能源 (6885)              7.4%
現代牙科 (3600)              7.4%
中國有色 (1258)              6.7%
新疆鑫新能源 (3833)       6.3%
浪潮國際 (596)                6.2%
蒙古焦煤 (975)                5.0%
華電國際 (1071)              4.6%
水發興業能源 (750)         4.3%
港華燃氣 (1083)              4.2%
保利協鑫 (3800)              4.0%
海隆控股 (1623)              3.8%
億和控股 (838)                3.8%
華油能源 (1251)              3.7%


YTD(截止31-Oct-2021):

恆指:         - 6.8%
長線倉:     - 10.2%
炒賣倉:       2.4%



2021年10月3日星期日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

標題來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 不知道為什麼, 當我準備開始寫這個月的回顧時, 腦中突然浮起這個短句. 李娟是我喜歡的當代作家之一, 她的其他幾本書, 比如<冬牧場>, <阿泰勒的角落>, 也很好. 這個月輸錢, 推薦幾本"輸", 以毒攻毒, 可能下個月就轉運了XD

李娟書中寫過童年時和外婆撿破爛的貧苦, 也寫過寒冬吃一顆乾癟發芽的土豆的艱辛, 但字裡行間, 並沒有為悲傷而悲傷, 在承受中不曾放棄夢想------"夜行的人, 若你不唱歌的話, 不驚醒這黑夜的話, 就永遠也走不出呼藍別斯了. " .... 經歷了上半月股價節節上漲, 然後毫無先兆地急劇回落, 可能相比迅速找到應對之道, 保持心態健康, 以正面態度面對是更重要的. 

我的組合表現中旬後急轉直下, 跌勢是由前幾天的強勢股資源股帶動, 出乎意料. 形勢急轉直下的主因, 相信是聯儲局關於縮債和加息的言論. 表示有意收水----美元指數轉強-----債息向上外圍股市下跌----, 我聞到了熟悉的味道. 

美國即將再次到達債務上限, 兩院的尊貴議員們再一次各種討價還價, 期間還有財政部長的政府停擺的威脅等各種表演. 這樣的戲碼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次, 過程相似, 結果一樣, 演了這麼多次, 其實是很無聊, 不過, 考慮到表演結束後的收益, 相信再覺得無聊也會演得相當投入吧. 一輪表面功夫後, 就可以在電腦系統裡按多幾個零, 甚至都不需要花力氣把這些憑空多出的綠紙印出來, 就可以從全世界換來各種各樣的物質以供享用, 這樣的生意, 何止是一本萬利!

當然這種暴利生意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 你們的麻煩"這句話也不是誰都敢說的, 背後既有美帝強大的軍事和科技實力支撐, 也有現代金融體系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客觀現實. 美元體系當然對世界經濟增長有巨大貢獻, 但得益最大的毫無疑問是美國. 為應對此次疫情, 美國再次大量放水, 債務達到上限後, 通過還債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以新債還舊債, 而大家都知道未來債券只會越發越多, 要讓債券賣得出去, 只能是威逼利誘雙管齊下. 議員們的爭吵, 算是為自己國家戴了個負責任的遮羞帽了, 然後是要讓自家貨幣看起來值錢. 擺出一個要收水的姿態, 同時畫出一個將加息的大餅, 再利用美元的統治地位和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 引導美元升值預期, 藉此營造出對提升債務上限有利的環境, 然後順利將天量的債券賣出去..... 再之後, 對美帝最理想的畫面當然是類似在日本和東南亞發生過的故事了, 能否重演則是另一回事.

美元指數在聯儲局會後回升, 並一直保持強勢, 到下旬甚至突破了八月高位93.7, 對此相當敏感的資源股有劇烈反應並不奇怪, 同樣敏感的納指也回調了, 但這個強勢能否持續是個疑問. 即使加息能夠落實, 很可能最快也要到明年下半年, 現在只不過是準備減少購債而已, 而數額其實無關痛癢, 看起來是姿態多餘實質, 我的理解是為了再次提高國債上限造勢. 

大量發債等於濫發美元, 濫發的後果有兩個可能: 一個是全世界一起通脹, 另一個是美元大幅貶值, 美國內部嚴重通脹. 後者如果發生, 需要有一些主要國家或者大宗交易放棄美元結算, 但槍炮射程之內, 就是正義, 美國的正義現在全世界都不得不接受, 所以多半還是大家一起通脹更有可能. 既然如此, 加息的迫切性和幅度多半不會太大. 

疫情還在持續, 需要錢的地方越來越多, 即使疫情在不久的將來結束, 還有一個龐大的基建計劃在等著資金啟動, 再加上疫後生產及需求的恢復, 美帝的發債只會越來越多, 對銅鋁之類的商品需求多半也是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我看不到美元持續向上的理由, 也沒道理認為商品牛市會在這個時候完結. 

我手裡的資源股即使在早前股價高位的時候估值也不高, 更何況是已經回落不少的現在, 既然認為商品牛市仍在, 沒道理在高位認為還有上漲空間, 轉頭卻在低位逃命, 所以我的選擇是繼續持股, 而且, 即使看錯, 兩三成的佔比也不至於讓組合傷重難起.

國外的焦點是美元, 國內的除了恆大, 相信就是各種限產限電的新聞了. 強國政府一貫透明度低, 一向給人印象是供應過剩的電力會突然不夠用, 明明有生意卻要限產, 這種反常現象遲遲得不到權威解釋, 導致小道消息滿天飛, 主題是"國家在下一盤大棋"的文章成了熱搜. 我是不相信這樣的解讀的, 因為太過不符合常理了. 為了所謂定價權, 為了所謂輸出通脹, 不惜自己有錢不賺, 有電不用, 能否傷敵一千還不知道, 自損八百肯定是有了, 分分鐘還不止, 即使現在能高價輸出通脹, 未來疫情過後, 肯定是有其他國家的替代品的, 最後的定價權還是不會在自己手裡; 退一步說, 即使目的達到, 主動限產意味著一批人失業或者開工不足, 這些人的損失以及潛在的社會問題, 對"穩定重於一切"的國家來說, 要前者還是後者, 選擇顯而易見. 所以我寧可相信是市場規律之類的普通常識.

疫情下大量訂單集中到中國, 導致用電量劇增, 雖然風電光電暫時還難以挑起重擔, 但只要火電公司機組利用率提升一些, 應該不至於不夠電用的, 問題是期間動力煤價格在不斷大漲, 火電成本大增, 而電價卻被限制不能漲價, 火電成本不能轉嫁, 發電越多虧損越多. 搞到最後要限電可以說是毫無意外, 既然沒電了, 當然只有限產了. 

幾天後, 權威媒體的解讀也是類似的說法. 按國家一貫風格, 一出現問題就會出手, 然後開啟"一管就死, 一死就放, 一放就亂, 一亂就管"的標準模式. 電力不夠, 多半是先從成本入手, 控制動力煤, 如果不能解決問題, 就只能漲電價了. 現在還不知道政府怎麼出招, 眼下的情況應該是煤礦在賺大錢, 尤其是長協煤佔比較低的, 火電公司則很可能要交出一份難看的第三季業績, 看了看這些公司的股價, 竟然都在高位徘徊, 似乎不太正常. 國內電價被嚴格管控, 當年的煤電聯動運行得並不理想, 現在的機制更不靈活, 煤價高漲的情況下煤公司和火電公司雙贏幾乎不可能. 相比股價將繼續反映煤價的持續上升, 我更相信政府出招支持火電公司增加發電量, 雖然現在深受高價煤之苦, 但此時處境應該是在否極泰來的否極, 泰來就在前方, 所以股價跌不下去. 上文提及低價電力將對提高國家競爭力大有幫助, 忽略了應該同時還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 清潔能源雖然在快速發展, 但還不能挑起大梁, 穩定的火電仍是整個電力系統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看, 只下注清潔能源並不足夠. 

炒賣倉在錯誤賣走龍源電力後一直沒有再買入電力公司, 組合中有些股票表現不佳, 正好用來換馬. 核電風電已經升了許多, 不想高位追貨, 而且長線倉持有新天綠色能源, 選了買入兼有環保概念的綠色動力環保(1330). 公司中期業績不差, 第二季度的產能利用率比第一季有提升, 下半年有幾個新項目投產, 垃圾處理收入及上網電量都會提升, 下半年業績很大機會好過上半年, 現在的估值是個位數, 而且股價比A股有大幅折讓, 技術走勢比同業的光大綠色環保好, 有機會繼續走強. 

兩個倉都買入華電國際(1071). 往績來說, 1071是派息最高估值最低的一員, 便宜常常沒有好貨, 意味著背後有更多的瑕疵,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也可能和公司規模, 股票流通量等因素有關, 實際上, 除了836一枝獨秀外, 其他同行的經營情況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選擇1071的主要理由並不是便宜, 而是看中公司持有近四成股份的新能源公司福新. 華電福新曾經在港股上市, 後來私有化, 經資產注入後, 福新成為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旗艦, 未來很大機會在A股上市, 華電國際可以分享到福新的發展紅利, 甚至, 有分析認為不能排除福新再次裝入華電國際的可能, 因為目前國家的政策是新能源項目必須搭配火電調峰才能獲得優先審批並網的權利, 華電福新注入華電國際可以達到雙贏. 無論如何, 以華電國際的低估值, 加上新能源方面的憧憬以及傳統火力發電很可能扭轉現在的不利局面的預期, 現價的華電國際應該是進可攻退可守. 

炒賣倉以中船防務(317)代替了中航科工. 幾內亞的政變對中國在當地的礦業投資帶來風險. 政變非常突然, 時機微妙, 過程透著詭異, 比如, 政變領袖是個中層軍官, 此前在總統府附近帶兵接受美國特種兵訓練. 篇幅關係, 或者以後有時間另文探討. 無論如何, 說這是偶然事件相信難以服眾. 雖然有政治不正確之嫌, 不得不承認, 如果當時附近有中國駐軍基地, 這類事情應該不會發生. 當前形勢下, 建立強大的海軍比強大的空軍更有迫切性. 不看軍工, 中船防務也有突圍的機會. 航運業這兩年賺大錢, 除了生意應接不暇外, 近十年來運力幾乎沒有增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行業再次進入強週期, 船運公司紛紛下單造船是可以預期的, 未來幾年很可能迎來造船公司的景氣週期, 中船防務應可受惠. 317母公司中國船舶在籌備重組, 317的定位如何存在不確定, 但以公司兩地上市的有利條件, 沒道理不能在集團中佔據重要角色. 延續看好航運及後航運相關業務的思路, 長線倉買入中集集團(2039). 遺憾錯過了氫能概念的中集安瑞科, 希望2039能稍補遺憾. 集裝箱供不應求, 公司這部分業務相當理想, 旗下的中集安瑞科不用多說了, 還有潛力不小的海洋工程業務, 雖然還在虧損, 但營業額在不斷提升中. 

金馬能源的買入有點打倒昨日的我的味道. 此前我兩次買入同類公司中國旭陽, 都無功而返, 對這類板塊有陰影, 雖然密切注意, 但買入興趣不大. 後來我再反思, 在旭陽的失利主要是自己操作欠佳, 公司不論業務還是股價表現其實都沒有問題. 金馬能源和旭陽有很多類似之處, 既然1907有陰影, 那就買金馬能源吧, 賣出其他股票的資金總是需要有個新地方停泊, 

最後要提一提水發興業能源(750). 這隻股票是我思維發散不經意間找到的. 我看好光伏, 但對硅料的技術路線存在疑問, 後來進一步思考, 不論採用什麼路線, 最後的產品都有落實到安裝和使用, 現在市場的焦點都在硅料, 可能下游存在機會, 尋找之下, 750進入視野. 當年的750曾經和卡姆丹克等大炒過一輪太陽能概念, 沒想到如今變成了山東省政府旗下最大的新能源發展主體水發集團的子公司, 而水發集團已經把750定位為主要或者唯一的新能源發展平台. 現在750已經和超過60個縣區簽訂分佈式光伏整體開發框架協議, 母公司的項目和資產注入也在陸續進行中, 公司股價在長期橫盤後, 已經有突破的跡象, 看圖看估值, 上望空間似乎不低, 應該值得一賭.

一輪微調, 組合撤離了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的內房相關(物管股)和半導體相關股票, 加大了能源相關的股票比重, 繼續堅持的是對資源股的看好, 在此前路不清的時刻, 這樣的選擇到底是擇善固執, 還是不懂變通, 就等時間來給出答案. 無論如何, 既然落場, 總是要有自己的立場, 哪怕一時挫折, 還是應該要有一些堅持, 一些信心的.

------親愛的, 哪怕後來去到了城市, 走夜路也要大聲地唱歌, 像喝醉酒的人一樣無所顧忌. 大聲地唱啊, 讓遠方的大棕熊也聽到了, 靜靜地起身, 為你在遙遠的地方讓路.

持股:

長線倉:

新天綠色 (956)              15.6%
港交所     (388)              15.4%
比亞迪 (1211)                  9.7%
騰訊控股 (700))               9.2% 
康哲藥業 (867)                8.5%
中國建材 (3323)              7.6%
華潤醫療 (1515)              7.6%
華電國際 (1071)              5.2%
五礦資源 (1208)              4.7%
中集集團 (2039)              4.6%
心連心化肥 (1866)           4.4%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9.0%
栢能集團 (1263)              8.3%
中船防務 (317)                7.4%
現代牙科 (3600)              7.3%
蒙古焦煤 (975)                7.1%
浪潮國際 (596)                7.0%
中國有色 (1258)              7.0%
金馬能源 (6885)              6.7%
新疆鑫新能源 (3833)       5.6%
太平洋航運 (2343)          5.4%
珩灣國際 (1523)              5.2%
華電國際 (1071)              4.8%
水發興業能源 (750)         4.7%
中國鋁業 (2600)              4.4%
綠色動力環保 (1330)       4.3%
保利協鑫 (3800)              3.6%


YTD(截止30-Sep-2021):

恆指:         - 9.8%
長線倉:     - 6.8%
炒賣倉:       9.3%

2021年9月4日星期六

八月雜談-----新能源及其他

 八月份的指數沒有什麼方向, 先升後跌再回升, 埋單微跌. 恆指雖然連番改革, 但還是未能全面反映市況, 指數大致波幅上落的平淡下, 是各個板塊的暗湧. 持續落場搏殺, 尤其是做中短線投機的戰友, 對此應該有切身體會. 實際上, 我的組合中, 不論是操作頻繁的炒賣倉, 還是很少買賣的長線倉, 這個月的波動都相當大, 月內回報率高低位超過十個點, 這個月的表現都能大致跟得上指數, 我已經相當滿意了.

市場暗流湧動, 但並不是整體大上大落, 而是板塊強弱不一, 買中的魚刺撈飯, 買錯的吃糠咽菜,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近來才有, 而是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 典型的是去年的強勢板塊科網巨頭和醫藥股, 今年明顯轉弱, 而去年表現平平的資源股和部分製造業今年大放光彩, 能夠持續有好表現的最突出的是新能源和碳中和相關概念.

提到新能源, 不可避免讓我想起歷史. 工業化時代開啟後, 能源成為技術進步及經濟發展的核心, 每一輪的能源革新, 都對世界帶來廣泛的影響, 深刻地改變了全球政經格局, 英美成為先後兩個世界霸主, 分別代表的是能源的煤時代和石油時代. 現在的新能源革命, 會是新霸主(中國?)出現, 還是美國成功過度到新能源時代, 繼續保持地位? 未來是如何, 沒人說得清, 但很明顯的是美國和中國必然會在這個新時代展開激烈博弈. 除了能源, 科技上, 信息時代的革命也在時間上巧合地和能源革命同步, 從速度時代進入智能時代, 同樣巧合(或者也是必然)的, 是競爭的主要參與者也是中美兩大國. 

中國經濟體量在逼近美國, 科技實力在國內工程師紅利及海外大量專才回國創業的帶動下也在持續加強, 引發了中美貿易戰以及以美國對華為和中芯的制裁為典型的科技遏制; 中美在疫情問題上的針鋒相對以及處理方式, 某種程度上是兩國的組織能力, 生產能力, 科研能力, 和其他國家合作的能力等等軟硬實力的比拼;  新能源對所有國家都是新鮮事物, 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 優勝者將在未來取得競爭的主動, 這個主動可能擴展到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 這方面的主要玩家同樣是中國和美國. 綜合而言, 可以說中國幾乎已經取代了以前蘇聯的地位, 只不過競爭範疇從軍事轉向了經濟.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防備由來已久, 只不過以前還有所遮掩, 直到特朗普赤裸裸地擺出翻桌子的姿態, 而中國以前還可以韜光養晦, 默默發展, 現在已經藏不住了, 再加上有個太有性格的領袖, 雙方火星撞地球是必然. 

雙方競爭的核心, 很大可能就是能源問題. 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 而石油需要以美元結算. 想買石油, 需要美元. 想要美元, 需要用產品去換. 如果擺脫不了這個情況, 中國就只能接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剝削的虧----中國要身水身汗地生產商品去換美國動動手指輕易印出來的綠紙片. 只要石油時代繼續, 並且石油繼續用美元交易, 這個剝削就不會停止. 即使願意接受這套遊戲規則, 還要考慮石油大量依賴進口對國家的能源安全構成重大隱患的風險. 所以, 當新能源技術有望減輕甚至終結對石油的依賴時, 不全力擁抱是難以想象的. 

另外一個和新能源有關的重要因素是碳中和. 不可否認碳中和對地球環境的重要意義, 同樣難以迴避的是碳中和背後的重大經濟利益. 各國在氣候問題上進行過漫長艱苦的談判, 最後推出的碳中和以及碳交易, 看起來公平合理, 實際上對已經完成工業化並且現在主要經濟支柱是第三產業的發達國家相當有利, 對中國這樣的世界工廠相當不利. 如果沒有低排放的能源, 中國被割碳中和稅的韭菜可以說是無可避免. 新能源產業的可大規模應用, 讓中國有機會避開這個不利結局.

上述兩點之外, 新能源有機會讓中國得到廉價電力, 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提升產品競爭力. 這幾年來自人力成本低的東南亞的競爭越來越大, 若是中國能在電力成本取得優勢, 能在整體成本上大幅抵消人力成本的弱勢, 再加上產業配套和基建物流的優勢, 世界工廠的地位將更穩固, 未來產業升級的路也可以走得更穩. 

因此, 這場新能源的盛宴很大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值得在我們的組合中佔據核心位置. 這個看法相信是很多人的共識, 主要的挑戰是怎麼下注. 新能源產業鏈很長, 覆蓋了很多行業和技術. 雖然大家都知道清潔能源發電主要是風力, 光伏, 水力和核電, 也知道電動車很大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 但具體的技術路線演變將會如何, 相信不僅是行外人, 行內人也未必能很肯定. 光伏現在很熱, 硅料價格不斷攀升, 生產商持續擴產. 現在的主流是多晶硅, 未來顆粒硅技術是否會搶佔甚至顛覆西門子法, 兩派人馬已經爭論好幾個月了, 但還沒有明確結論. 車用電池, 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也在競爭. 當然我們可以和稀泥地說不論如何, 以鋰為核心是一致的, 但如果說鋰電將一統天下, 很可能氫能鈉離子電池不會答應. 基金完全有能力全產業鏈佈局, 不同路線分散下注, 但財力有限的散戶很可能會有選擇困難症. 

我去年底就買了硅料和光伏玻璃相關股票, 但沒有能堅持到現在, 早早就套現離場, 手裡現在只有一隻佔比很少的保利協鑫, 而這隻股票之所以還在, 只是因為被停牌了. 我承認有無法忍受股價的波動的因素, 但心態嚴格來說只是次要, 主要是我對產業發展看不清楚, 想得太多的關係. 沽出光伏玻璃雙雄, 是因為年初時判斷今年新產能釋放可能導致光伏玻璃價格大跌, 並導致相關股票估值和盈利雙雙下調, 所以之後股價一如所料回落後沒有買回. 沽出新特能源, 原因類似, 也是擔心產能釋放多過新增需求, 另外的憂慮是顆粒硅萬一最後證明比西門子法有明顯優勢. 幾個月後的今天, 產業發展依然火熱, 我的擔心看起來其實是多餘, 但新產能在持續落成是事實, 年底或是明年我的擔心會不會成為現實? 我是不相信上游材料只懂升不懂跌的, 問題是timing. 看錯時間, 即使看對結果也是死, 所以看起來還是不應該想太多, 現在好景就先落注算數. 其實我有這想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但才剛重新佈陣不久, 最後還是決定先再觀察效果再說. 需要補充的是執筆之時停牌中的保利協鑫發了個盈喜通告. 這個通告的發出, 可能意味著復牌的時間不遠, 以硅料股最近的強勢, 不排除復牌後保利協鑫股價大升的可能. 組合中重新加入其它光伏相關股票似乎不太必要了.

我在新能源的下注主要是在金屬原材料. 

宏觀方面, 我相信老美很難快速收水. 病毒變種, 疫情升級, 防疫仍然面對嚴峻挑戰的情況下, 收水只會令經濟更惡化. 不論是拜登的新基建計劃, 還是派錢維持基層人民的基本生活, 抑或是爭取經濟重啟, 都不允許聯儲局轉鷹, 而且, 玩了幾十年金融霸權的美帝, 幾乎每次收水, 都要割一波其他國家的韭菜, 以眼下的情況, 恐怕韭菜離成熟還有一大段距離, 收水根本毫無意義. 聯儲局隔一段時間就虛張聲勢強硬一下, 分分鐘其實是擔心美元快速貶值, 畢竟, 這兩年錢實在印得太多了. 資金氾濫下, 商品週期繼續走強, 或者最少維持不轉向是基本可以確認的, 更何況還有疫情下生產未能恢復正常以及需求在回升的加持. 僅從這個角度, 買點採礦公司的股票都是有勝算的.

在新能源產業的角度, 即使有技術路線的分歧, 基礎的原材料都是一樣的: 新能源汽車需要的銅比傳統汽車多許多, 風力渦輪和太陽能電池板也需要大量的銅; 不論是磷酸鐵鋰還是三元鋰電, 鋰都是主要材料, 而且, 鋰離子電池已經早就大量應用在3C產品上了; 銅和鋰之外, 鎳和錳也很大可能在未來的電池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需要大量的鋁, 風電和光伏發電設備的主要材料也是鋁, 充電樁同樣也是鋁為主力. 有新增需求的同時, 電解鋁在供給側改革後產量不增反減, 鋁價多半易升難跌; 比較不確定的是鈷, 因為價格比較貴, 減少鈷的使用量是產業的主要研發方向之一.

過往十年, 商品不景氣, 產業投資不足, 疫情又對生產和運輸造成嚴重影響, 在商品週期走強的背景下, 疊加供給不足及新增大量需求下, 相關公司的業績大幅轉好是可以看得到的, 而且, 這些公司雖然已經從底部回升了許多, 估值大部分還在低位, 向上重估的潛力不小. 

上述思路指導下, 我這個月增加了商品板塊的配置比重. 長線倉買入中冶. 疫情下, 出口和消費都受影響, 即使以國家管控能力之強, 對此也無法強行拉動, 能有所作為的只有基建了, 中冶屬於受惠者, 而以當前的估值之低, 不說反映主業復甦, 可能公司的新能源和資源業務也被市場完全忽視了. 炒賣倉加入中國鋁業. 炒賣倉新能源相關的股票還有儲能概念的電容生產商萬裕科技. 萬裕的中期業績盈利一般般, 我猜測可能很多產品的售價是加價之前的訂單, 而且上半年限電也影響了生產, 下半年產能增加, 產品加價, 盈利很大機會大幅向好, 準備繼續持有等待.

雖然用了很多篇幅討論新能源, 但這個月我更多的交易是和新能源無關的, 操作焦點放在了應對政策風險. 如上個月文章的擔憂, 互聯網平台公司, 醫藥股, 不確定性揮之不去, 連以前覺得風險不大的醫美, 也有地方政府想要管一管. 各種監管不知道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未來還有什麼行業會被針對..... 還有恆大的出事, 難免讓人杯弓蛇影地擔心房地產相關產業鏈的前景. 就算是普遍認為低政策風險的消費, 似乎也要頂不住了-----有指標性質的茅台已經走弱了一段時間.  股價表現方面, 整個八月份算是震蕩市, 觀察中, 似乎目標明顯的大盤股比小盤股波動更大. 這種情況有點不正常, 可能的解釋是主流資金配置及關注大盤股更多, 現在各種消息滿天飛, 買賣角力激烈, 主戰場基本上都是在大中型股票, 小盤股的關注度不高, 受到的影響小一些. 基本上, 我這個月的操作都是以這些考慮為出發點.

炒賣倉沽出了聯邦製藥和四環醫藥. 我猜到聯邦的業績會大幅向好, 沒有猜到市場幾乎無視青黴素相關業務的復甦, 焦點一直只落在胰島素的集採, 進入業績期的八月份, 股價仍然半死不活, 索性沽出. 之後的盈喜和業績出爐, 股價繼續沒有反應, 印證了集採才是重點. 四環競購Hugel失敗不是我的沽出理由, 而是因為似有還無的對醫美的調控利刃, 雖然股價比高位回落不少, 還是決定不立危墻之下. 集採和調控這類的不明朗在醫藥股普遍存在, 但醫療相關產業可以說是市場上長期表現最好的板塊了, 配置的角度, 實在很難完全不理, 所以還是在板塊裡選了其他股票替代. 現代牙科的盈喜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業務分佈世界, 中國業務佔比不高, 業績持續增長, 市場分散對公司擴張有利, 而且有機會憑隱形牙套多出一個增長點. 今年預期PE低於20倍的估值我覺得是偏低了. 另一隻新加入的是希瑪眼科. 我對希瑪的盈喜沒有感覺, 看中的主要原因是新開醫院以及未來的開業計劃, 可能希瑪開始找到類似連鎖商店模式的擴張路線並初步走通了, 如果進展順利, 價值重估是可以看得到的. 眼科和牙科大部分都不在醫保範圍, 應該風險小一些吧, 而且現代牙科主戰場是在海外. 

在騰訊和眾安保險的投資非常失敗. 監管風波和共富實在是大殺器, 雖然最後決定保留長線倉的騰訊, 將之視為長期的類ETF科技板塊的投資, 炒賣倉這種比較多中短線的, 還是走為上算數. ATMJ, 甚至比如眾安保險這樣的公司, 更多的是改變一些行業的經營模式和分配方式, 對提升行業經營效率有幫助, 但在現階段, 國家重視的科技進步, 尤其是以晶片為代表的硬科技. 提升效率固然曾經幫助做大了相關行業比如零售餐飲的蛋糕, 讓很多人生活得到改善, 但來到發展成熟的現在, 行業規模擴大及效率提升的作用已經到了天花板, 這些公司越來越強的同時, 也在損害一些人的生意和工作. 統治層面來說, 這些巨頭不至於要用完即棄, 但繼續大力扶持是不可能了. 最近"共富"和"第三次分配"的口號, 隱隱有殺豬的味道, 騰訊阿里先後表示斥巨資做慈善, 明顯是感受到這個壓力了. 經此打擊, 這些科網巨頭股價要重回升軌恐怕不會是容易的事了. 兩個組合各持有一代建公司股份, 也先後被我沽出. 房地產被打壓的後續影響開始浮現, 並有擴散到相關產業鏈的趨勢, 即使居住是剛需, 不論什麼類型的住房, 都需要有人去建, 而代建公司能降低開發成本, 所以理論上代建行業應該是有得做才對, 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大環境. 我有點慶幸雖然沒有賣到高點, 但總算不是太遲. 同樣是房地產相關的物管, 未來會不會受到重大衝擊, 也很難講, 長線倉持有兩隻物管, 似乎太多了, 我沽出了比較昂貴的融創服務.

信利國際和晶門半導體都是顯示屏相關概念. 當時買晶門的初衷是投機, 希望業績後股價能炒上, 但最後期望落空, 唯有沽出. 信利股價和業績一如預期, 但和同業精電的股價表現常常不同步, 感覺不好, 而且我對顯示屏技術及應用的興替沒有什麼認識, 雖然仍覺得信利股價還有潛力, 但開始覺得不安, 所以開始找替代, 結果在經濟通網站的信利頁面, 找到被列在同一板塊的珩灣科技. 公司規模不大, 主要做新型路由器的設計開發以及提供相關的軟件服務, 類似蘋果的軟硬件一體的模式, 業務都在海外, 輕資產, 技術有獨到之處, 我覺得是一隻高科技輕資產的增長股. 研究中發現原來博友AK兄一早已經買進, 而他的主要出發點是收息, 在我看來是多了一個賣點, 因此最後決定沽出信利以買入珩灣. 另外的考慮和買現代牙科類似, 我希望能在組合中增加有海外業務公司的比重, 以減少政策風險帶來的衝擊.

環顧港股科技板塊, 龍頭基本上是軟件相關, 大部分都面對挑戰. ATMJ之外, 微盟和有讚壁壘不高, 即使騰訊阿里這些巨頭在反壟斷下互相開放, 對微盟們也未必都是好處----一方面巨頭打手的價值降低, 另一方面潛在競爭者更容易加入戰局. 快手和嗶哩嗶哩這類公司, 媒體屬性多過科技屬性, 輿論監控越來越嚴的當下, 分分鐘一段政治不正確的片子就足以致命, 而且後疫情時代的當下, 經濟復甦未必能有多強勁, 主要收入比如廣告的增長可能不如預期. 風險角度衡量, 比較安全的應該是能避開政治和監管風險的, 比如金蝶, 浪潮, 新意網之類. 我當時重點留意的是浪潮, 不是因為浪潮特別好, 而是我不喜歡金蝶, 而其他選擇並不多. 期間"國資雲"的消息引來浪潮的買盤, 我看圖高追買進了. 

最後提一提炒賣倉其他的新成員. 買入太平洋航運感性上是希望填補失去遠洋控股的遺憾, 理性上, 散貨指數常常比集運有一段時間的滯後, 實際上最近以來, BDI指數在不斷創出新高, 下半年的太平洋航運業績肯定繼續大增, 相對的, 現在的估值還處於比較便宜的區間, 應該值得一睹. 買中航科工其實是看圖, 不過在組合中配置此股的念頭自年初以來都不曾改變. 中美矛盾沒有一點緩和的跡象, 雖然熱戰的風險不高, 國家繼續在軍事上大力投資基本上是必然, 而焦點肯定是在設備而非人力. 港股的軍工概念股可以選的只有中航科工和中船防務.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5.0%
新天綠色 (956)               10.4%
比亞迪 (1211)                  9.8%
騰訊控股 (700))               9.4% 
康哲藥業 (867)                9.2%
中國建材 (3323)              8.3%
華潤醫療 (1515)              8.0%
中車時代電氣 (3898)       6.2%
合景悠活 (3913)              6.0%
中國中冶 (1618)              5.6%
五礦資源 (1208)              5.2%



炒賣倉:

栢能集團 (1263)              9.6%
比亞迪 (1211)                  9.1%
賽晶科技 (580)                7.8%
中國有色 (1258)              7.4%
世茂服務 (873)                6.5%
蒙古焦煤 (975)                6.1%
希瑪眼科 (3309)              6.0%
現代牙科 (3600)              5.9%
太平洋航運 (2343)          5.7%
浪潮國際 (596)                5.6%
萬裕國際 (894)                5.5%
新疆鑫新能源 (3833)       5.4%
中航科工 (2357)              5.4%
珩灣國際 (1523)              4.7%
中國鋁業 (2600)              4.0%
保利協鑫 (3800)              3.5%


YTD(截止03-Sep-2021):

恆指:         - 4.9%
長線倉:     - 3.6%
炒賣倉:     13.2%


2021年8月1日星期日

暴風驟雨

 進入七月, 苦戰依舊, 期待中的七翻身沒有來, 在科網巨頭們被整頓的陰影下, 市場氣氛偏淡, 我的組合也跟隨恆指沉沉浮浮中緩緩向下. 雖然市場每天都有些股票大升, 但我能力有限, 這些牛股我大部分都捉不到, 逆市而上也就無從談起.  實際上, 觀察所得, 雖然春節後大市急轉直下, 然後進入有波幅無升幅狀態, 半年以來, 仍有些板塊表現不錯, 比如物管, 消費, 新能源, 醫藥這些去年熟悉的面孔, 另外, 一些板塊裡的個別股票也有亮麗升幅, 主要分佈在資源類和先進制造. 我的組合的主力大致上也在這個範圍, 強行大幅變陣似乎沒有什麼必要, 只是無可否認的是, 組合表現今年以來只是一般. 翻看記錄, 反思得到的初步結論是選股和操作手法不佳的責任佔了大部分. 選對板塊但沒有買到龍頭股, 買到大牛股但沒有能夠守得住, 是拖累回報的主要原因. 如何在這兩個方面做出改善, 是未來主要的努力方向.

在上述檢討之後, 雖然上個月多做多錯, 這個月我仍然買賣頻繁. 並非希望靠短炒追逐回報, 而是希望在一系列的調動中慢慢將組合配置改進, 以熬過這段混沌時期. 因此, 這些交易大部分都是小額進出, 既有現在持股的佔比增減, 也有以小額注碼嘗試新目標. 以我拙劣的炒賣技巧, 這些進進出出毫無意外並沒有帶來額外的收益, 組合表現只能勉強大致跟上恆指的腳步, 但由此我騰出了一些資金.  

開始做較大的調動是在月中, 當時傳出當局要求騰訊和阿里互相開放, 包括互相接受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正常來說, 在沒有定論之前, 不會出台具體的整改要求, 所以我估計這輪整治差不多完結. 這類所謂的打壓, 我相信肯定不是要打死這些巨企, 短期來說, 互相進入對方地盤, 確實會讓他們在各自的主業上保持壟斷變得比以前困難, 但長遠來說, 打通兩公司的封閉, 對他們豐富之間的生態圈是有利的, 在一段時間的適應後, 可能他們的壟斷會在新的平衡下更為牢固. 我第一時間加碼騰訊. 

加倉騰訊前後, 我買入了信利國際和賽晶科技, 資金來自沽出康基醫療和龍源電力, 在此期間, 沽出了再次令人失望的旭陽集團. 當時在沽出旭陽和東岳二者之一時選擇了沽出東岳證明是大錯特錯, 令人心痛. 今年我在買中的大牛股上少賺了許多的除了東岳, 還有中遠海控和新特能源, 實在需要檢討再檢討.

此輪較大的變動後局勢平靜了一星期, 萬萬沒想到最後一周風雲突變, 恆指兩天內大跌超過兩千點. 市場緊張氣氛瀰漫, 我的組合無可避免也重傷. 慶幸的是這類情況對我來說並不是第一次經歷, 當其時我更多的是向好的方向看. 如此極端的市況, 正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觀察市場喜好以及通過各版塊的表現印證自己的中長線看法是否正確以及哪些方面的想法需要修正或堅持, 另外也可以趁機重整組合. 平靜的市況中, 即使看對的股票也有可能被悶走, 看錯的股票可能因為平平淡淡的表現而讓人誤以為是上漲前的正常整固收貨而堅持, 這類錯誤往往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太遲, 但期間很難意識到. 極端的市況, 如果是錯殺, 急速下跌後往往可以很快有承接, 弱股當然是露出原形, 而有些一直看好的股票, 可能會出現難得一見的好價格. 所以, 與其在恐慌中只懂得逃命或者在那裡什麼也不做等運到, 還不如趁機會重整陣腳, 以期未來.

大跌市下, 幾乎所有股票都未能倖免, 下跌換下跌, 比平時的汰弱留強感覺上合算許多, 因此不僅僅是一向買賣頻繁許多的炒賣倉, 平時不太理會的長線倉也做了些調動. 長線倉沽出京東和神華, 加騰訊, 買合景悠活和中車時代電氣; 沽愛康醫療, 減康哲, 買進五礦資源. 炒賣倉賣出時代鄰里, 並出動此前騰出的資金, 買入晶門科技和新疆新鑫礦業.

埋單計, 恆指七月份下跌超過2800點, 非常慘烈. 雖然26和27號的股災有點突如其來的感覺, 馬後炮地看, 像是灰犀牛多過是黑天鵝. 

26號大跌之前, 市場已經是山雨欲來: 滴滴無視監管當局嚴厲警告, 強行赴美上市, 遭到嚴厲懲罰, 甚至有準備私有化的傳言流出; 騰訊阿里的反壟斷仍在進行中, 何時完結無從猜測; 網信辦發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 特別對有意到華爾街上市的公司額外照顧; 美國要求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披露政府影響業務的風險, 甚至有傳言美國將限制基金在中港投資; 盈富基金將禁止美國投資者投資..... 種種跡象都指向港股投資的風險在增加. 突如其來的打死教培的紅頭文件可以說是加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草.

教培股的拋售潮很明顯是因為政策傳出事發突然導致許多持股者措手不及, 但行業的投資風險其實有跡可循. 印象中, 去年底人口普查開始不久後, 關於生育率和老齡化的話題就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了, 提升出生率的呼聲日益高漲, 中央雖然沒有推出什麼特別重大的舉措, 但各地政府關於吸引人口流入以及鼓勵生育的政策不時都可以見到, 其中就有特別針對減少家長和學生負擔的, 比如限制補習時間(不允許週末補習), 甚至連不准名校區學生參加本區升學抽籤派位這種肯定嚴重損害學區房價格的規定都推出了. 種種跡象都指向補習行業可能隨時遭遇政策風險. 雖然幾乎沒有人能預見到整個行業竟然會被一紙文件消滅, 只要有一定的警惕性, 避開教培板塊的這輪大屠殺應該是做得到的. 

雖然指數不濟, 但不乏個股有亮麗表現的, 在我的關注股中, 升幅排在第50位的股票年度升幅達65%, 第100位的升幅達30%, 有眼光的投資者仍然有許多機會大勝. 這些表現好的股票分佈頗為廣泛, 既有新能源, 消費, 醫藥, 先進制造這些較熱門的, 也有資源股, 工業股這類曾經被認為過氣的舊經濟. 與這些股票對比鮮明的是去年及幾年前曾經有亮麗表現的科網巨頭, 內房以及教育類股票. 或許這些表現的分野可以用行業週期之類的純經濟角度解釋, 但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超出經濟因素的.

在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後, 中央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似乎聚焦的並非是怎麼快速恢復以及刺激經濟增長, 而是著重在應對未來挑戰方面. 這其中, 尤為重要的是人口問題, 其次是經濟層面的技術自主, 產業升級以及包涵了財富合理分配的社會公平問題. 今年大部分板塊的表現, 從這個角度, 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對阿里騰訊的反壟斷措施, 肯定有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市場地位太強大, 生意觸角伸向各行各業, 擠壓了許多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批評美團, 恐怕最重要的不是因為壟斷, 而是因為員工待遇; 對地產公司提出三條紅線, 金融安全之外, 樓價持續攀升影響到生活和消費肯定也是原因; 開始有科技公司對996說不, 肯定不是忽然良心發現, 多半是受到外部壓力; 新鮮出爐的殺死補習業的文件, 當然不是因為補習犯了什麼法, 而是升學競爭重壓下的囚徒困境讓許多人不堪負荷..... 

與上面這些打壓相對應的, 是國家大力支持高端製造, 技術自主, 新能源產業這些對未來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產業. 地方層面, 許多城市不斷出台吸引人口尤其是年輕大學畢業生的舉措;有條件和機會的城市使勁全力爭取新興產業公司落地, 為此政府甚至不惜親自真金白銀投資, 比如合肥.

各種打壓和支持的背後, 是國家內部面臨人口紅利消失, 未富先老, 外部是國家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 開始在某些核心利益方面和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產生出現碰撞, 貿易戰幾乎可以說是無可避免. 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行動, 肯定重點針對的是這些大局而非具體的哪個行業, 這其中, 必定有一些產業得到機會大力發展, 一些產業受到無妄之災,  前者比如新能源產業, 後者比如補習. 對投資者來說, 能做的只有一個----睜大眼睛, 趨利避害. 實際上, 我的一些選股及交易, 更多的確實不是公司質地如何, 而是從宏觀角度考慮, 只是我畢竟水平有限, 很多問題看得不清楚, 某些決定其實是有賭的成分.

兩個倉都加了點騰訊, 但長線倉沽清了京東, 整體而言降低了在科網股的配置, 是基於對科網股中短期仍面對監管及反壟斷調查的不確定所做的風控. 科網巨頭承擔了未來新經濟發展的重擔, 可見的未來看不到代替者, 我相信國家更多的是希望能加強對他們的掌控而非打死, 多半風波過後, 這些公司仍可重拾升勢. 短線不敢看好, 長線仍存希望, 只好折中地仍然持有但減少註碼. 選擇騰訊, 是因為騰訊投資了大量科技公司, 我將之視為類似科技指數ETF的存在, 而騰訊的本業相信質地好過大部分科技股, 綜合看, 我認為騰訊既有ETF屬性又優於ETF.

反壟斷下, 形勢對巨頭們不利, 但若說這意味著二三線科網公司的機會, 似乎也未必. 騰訊阿里互相開放, 固然可以讓比如微盟這類公司多了選擇, 但也讓後來者降低了入場門檻, 除非是有獨家武功, 這些公司未來面對的競爭隨時會多過反壟斷之前, 而對巨頭來說, 監管大棒並非殺人鍘刀, 付出一些代價後, 換來的是形勢的明朗化, 以巨頭的資源之豐富, 實力之雄厚, 很大可能在之後繼續壟斷----符合當局要求下的壟斷更安全. 所以, 除非是有獨特的不容易引來競爭者的技術或者生意模式, 與其投資二三線科網公司, 還不如繼續死守ATM這些巨頭.

對物管股的看法從整體看好轉為中性. 以前的邏輯是物管公司背靠母公司, 業務隨母公司樓盤不斷賣出自然增長, 再加上外拓及收購以及在現管理的物業小區內推各種服務, 年年高增長, 而且現金流健康. 現在隨著國家對地產商的管控以及整體房地產行業銷售增長的放緩, 來自母公司的支持力度會減少, 另一方面, 物管公司僱傭大量人員, 以前各種不規範的做法要被糾正, 比如之前普遍的沒有交齊五險一金這類, 肯定增加了經營成本. 最近還有聲音針對物業費漲價的, 針對公司的一些灰色收入比如在公共範圍內的商業收入歸屬之類, 都可能影響到物管公司的盈利. 綜合而言, 可能未來經營比較規範的中大型物管公司受影響較少, 收入來源多元化而不是非常依賴住宅物業管理的公司經營比較有利. 物管股在延續去年開始出現的分化表現之外, 整體估值也可能下調. 話雖如此, 市場上輕資產, 現金流穩健而且有增長潛力的選擇其實並不多, 多半物管股仍然屬於市場比較青睞的行業. 在這些考慮下, 我推翻了認為小型物管股比如時代鄰里和奧園健康這類公司遲早會在業績推動下追上同行表現的想法, 趁股災時其他股票也都大跌的時候做了換馬, 放棄了時代鄰里, 在長線倉買入有不少商業物業管理的合景悠活做替代. (雖然是兩個組合, 長期跟蹤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其實是當做一個整體來操作的)

買入的賽晶科技和中車時代電氣都是IGBT概念, 必須承認我對這些東西是一竅不通, 買入的性質屬於投機居多. 考慮的出發點是不論從未來產業發展, 還是從貿易戰下愈顯重要的科技自主, 半導體產業都是國家必定大力支持投資的產業, 發展的機會很多, 相關股票應該會出現不少牛股. 港股在這方面的選擇很少. 中芯和華虹是眼見的選擇, 但一個需要不斷投資而且設備購買嚴重受限, 現金流難看, 另一個大部分生產線屬於落後產能, 發展空間有限. 相比之下, IGBT不是那麼高科技, 但行業空間廣闊, 定性看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長線倉加入的五礦資源曾經是炒賣倉的成員, 新疆新鑫是在盈喜後才決定買進. 共同的買入理由是資源牛市很可能仍在進行中, 而兩間公司主要出產的銅和鎳的市場需求因為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持續增加. 實際上我覺得最好的選擇是鋰礦, 只是我一直對1772有畏高, 早前短暫時間出100元左右的價格時又怕股價進入下跌通道, 典型的散戶心態讓我錯過了這隻大牛股, 現在只好退而求次. 不是心目中的首選, 所以只是輕倉下注. 好吧, 其實也是賭.

炒賣倉新加入的信利國際和晶門科技其實都是抄功課, 買的都是顯示屏概念. 前者是智能汽車顯示屏大增, 行業週期向好, idea來自網友終結者T神. 留意此股很久都未能找到一個舒服的位置介入. 月中時信利宣佈終止子公司的A股上市並回購股份導致股價下跌, 我認為是市場的錯誤反應, 趁機買入. 沒有上市確實聽起來不舒服, 關鍵是此事是公司主動提出, 而且回購股份, 一方面很大可能是公司經營向好, 資金充足, 不需要急急上市, 另一方面, 誰敢說沒有可能其實公司其實是準備轉到科創板上市? 如果說信利算是顯示屏的硬件生產商, 晶門科技可以說是偏軟件的了, 買入的理由是另一位T神(taichen), 買入的時機是以我時靈時不靈的看圖技術判斷, 暫時錄得賬面盈利, 算是比較幸運.

最後需要提一提的是意外地在本月最後一天大升變成組合重倉的894萬裕科技. 此股在我幾年前主力買小盤股時留意過, 後來很少看了, 直到今年有一天忽然出現在關注股升幅榜前列時再次留意. 今年電容需求暴漲, 各生產商數度提價, 原因是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儲能的需求大增. 國內同行的股價持續攀升, 萬裕可能是市值太小, 公司又太低調, 股價完全沒有表現. 股價表現一般的另一原因或許是因為創辦人多年前去世, 主理人是遺孀, 公司穩健有餘進取不足, 技術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賣點, 給人的印象只是一間普普通通的工業股. 但是, 看著A股的同業們都在向股王的道路飛奔, 再看看產能完全不落後, 估值和市值卻低了一大截的萬裕, 我不相信一直都沒有人留意到這極端的對比, 何況電容現在已經有了大熱的新能源概念加持, 而且, 在港股, 主業是電容的印象中只有這間公司了, 曾經還有另外的選擇凱普松, 幾年前已經被私有化. 估值極低, 生意向好, 沒有其他選擇, 即使有些瑕疵, 沒有人炒也是難以想象的. 我憑這個簡單的信念堅守, 萬萬沒有想到居然在股災的背景下突然大升, 對此股幕後主力的操盤, 不得不服.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4.1%
騰訊控股 (700))               9.2% 
比亞迪 (1211)                  9.2%
康哲藥業 (867)                9.1%
華潤醫療 (1515)              8.3%
融創服務 (1516)              8.1%
新天綠色 (956)                7.7%
中國建材 (3323)              5.8%
合景悠活 (3913)              5.7%
中車時代電氣 (3898)       4.7%
中原建業 (9982)              4.5%
五礦資源 (1208)              4.3%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8.5%
中國有色 (1258)              7.8%
萬裕國際 (894)                7.8%
賽晶科技 (580)                7.2%
晶門科技 (2878)              7.1%
騰訊控股 (700)                6.9%
眾安在線 (6060)              6.7%
四環醫藥 (460)                6.6%
世茂服務 (873)                6.4%
信利國際 (732)                6.1%
栢能集團 (1263)              5.2%
綠城管理服務 (9979)       5.0%
聯邦製藥 (3933)              4.7%
蒙古焦煤 (975)                4.6%
新疆鑫新能源 (3833)       4.3%
保利協鑫 (3800)              3.7%


YTD(截止31-JUL-2021):

恆指:         - 4.7%
長線倉:     - 5.7%
炒賣倉:     12.7%

2021年7月4日星期日

多做多錯

很無奈, 雖然是半年結的時候, 但文章要欠奉了. 原本準備用週末的時間寫文, 但家中這兩天都被孩子和他的同學們佔領, 電腦也不時被征用, 實在沒辦法靜下心寫文, 但已經不能再拖了, 只好趁晚上的些許空閒匆忙寫幾個字.

六月底的持股情況是根據月結單的記錄, 雖然七月份只過了一個交易日, 但組合各成員股的股價又普遍跌了幾個點, 回報率繼續下滑. 整個六月份的操作基本上可以用失敗兩個字概括.

兩個倉都持有的合景悠活(3913)在我沽出後股價展開強勁回升, 分別換入的新天綠色和時代鄰里雖然也有些升幅, 但完全跑輸3913. 炒賣倉期間曾經有過幾次短炒, 輸贏各半, 整體算是有些微利, 但悲慘的是沽出的除了合景悠活, 還有新特能源, 東岳, 這三股都是沽在相對低位, 而除了時代鄰里, 換入的龍源, 眾安在線以及萬裕國際都是先升後回, 一度都有不錯的賬面利潤, 但到月底的時候都未能守住高位. 這些換馬整體大致讓炒賣倉回報率少了兩個點甚至可能更多. 萬幸的是長線倉雖然換馬未如理想, 但整體回報率有所回升, 總算勉強追上了恆指.

最近這段時間指數沒有什麼方向, 但板塊強弱轉換似乎頗為迅速, 馬後炮地看, 不應該貪心地希望買中持續向上的股票, 應該多一些中短線操作----在有不錯的利潤的時候應該起碼收割一部分. 讓利潤奔跑理論上當然很吸引, 也有大量實證支持, 但在現在這種混沌的時候, 個股股價波動不低, 急升之後往往無以為繼, 趁高套現, 不用擔心沒有機會買回, 即使真的沽升, 也總有機會找到替代品. 與此對應, 既然高位應該套現, 那麼, 低位的時候實在不應該太過恐懼, 只要持股素質不算差, 自己也不是盲目亂買, 應該多一些耐心的. 

實在沒有什麼時間長篇大論了, 過幾天看看能不能找些時間補上.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2.3%
康哲藥業 (867)              11.6%
融創服務 (1516)              9.6%
華潤醫療 (1515)              9.4%
京東集團 (9618)              8.2%
騰訊控股 (700))               7.9% 
比亞迪 (1211)                  7.7%
新天綠色 (956)                6.5%
中國建材 (3323)              5.5%
愛康醫療 (1789)              4.6%
中原建業 (9982)              3.8%
中國神華 (1088)              3.6%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8.7%
世茂服務 (873)                8.0%
時代鄰里 (9928)              7.5%
四環醫藥 (460)                7.4%
中國有色 (1258)              7.2%
聯邦製藥 (3933)              6.6%
騰訊控股 (700)                6.5%
綠城管理服務 (9979)       6.1%
龍源電力 (916)                6.0%
康基醫療 (9997)              5.8%
栢能集團 (1263)              5.2%
眾安在線 (6060)              4.9%
蒙古焦煤 (975)                4.8%
旭陽集團 (1907)              4.5%
萬裕國際 (894)                4.3%
保利協鑫 (3800)              3.6%



YTD(截止30-Jun-2021):

恆指:          5.9%
長線倉:      5.9%
炒賣倉:     14.6%

2021年6月1日星期二

藏不住了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我去年曾經在討論中提過一隻冷門股蒙古焦煤(975)? 這隻在上一輪行業高峰期上市的公司, 十年來帶給投資者的是無盡的痛---2010年7.02元招股上市, 14年以0.28元的供股價二供三, 然後是19年十合一, 去年最低跌到十合一後的0.29, 跌勢之慘烈, 比當年的電盈猶有過之, 這種股票, 沒有被定性為老千已經是前生修到, 現在願意花時間看一看的投資者肯定很少了, 更不用說真金白銀買. 當時我關注到975的原因是中澳矛盾, 澳洲煤被限制入口. 中國是產煤大國, 按理進口的缺口不難由國內增產填補, 但例外的是焦煤. 中國的焦煤儲量遠不能滿足需求, 而且品質不佳, 需要大量進口, 而主要來源就是澳洲, 佔了中國焦煤進口總量的四成, 這個巨大的缺口, 只能靠尋找其他供應地解決. 在港股, 有可能受益的正路選擇是主業焦煤的首鋼資源639. 首鋼資源的財務良好, 派息慷慨, 但增產的潛力不大, 穩健有餘 進攻不足, 更適合在長線倉, 炒賣倉放棄了買入此股, 注意力落到了蒙古焦煤.

老實說, 吸引我花時間關注975的主要原因是股價. 當我去年十二月初循上述思路搜索股票而看到975時, 赫然發現股價短短兩個月內已經升了兩倍之多. 翻查公司歷史, 上市之時公司只有採礦權, 集資的目的就是為了投產建設, 人算不如天算的是上市時機固然精準, 但事前的反面是資金一路投入, 行業一路向下, 意味著投入越多, 潛在的損失越大, 股價上市即高峰也就容易理解了.  之後的幾年, 公司只有投入, 幾乎沒有產出, 再之後雖然開始有出產, 但行業依然不景氣, 財務壓力巨大, 不得不數次融資, 股價表現當然一塌糊塗. 來到去年, 資源週期否極泰來, 再加上專用運輸鐵路即將落成, 澳洲煤又騰出了市場, 比較不確定是可能只是疫情的影響, 考慮到975未來龐大的增產潛力, 我覺得值得一睹. 這種公司常常有老千嫌疑, 但嘉里長期是二股東, 大老闆是蒙古首富, 相信他們愛惜羽毛, 不至於願意為一家老千公司背書.

對975這樣的公司, 我沒有能力做估值, 參考上一個週期高峰時的投資者願意以合股及供股前的7元買, 這輪週期的高峰, 而且公司不是當時的初創時期而是開始投產出產了, 期待股價有招股價的兩成應該不過分吧? 那意味著股價要見雙位數了. 或者只要一成就可以? 那就是7元了. 就算看錯輸光, 考慮到看對隨時有數倍回報, 這個賭局我覺得值得下注. 考慮到十年漫長的跌市, 我選擇了小注博大贏的方式, 當買彩票地在1.3左右買了些少, 佔組合不到1.5%, 因為覺得高風險, 而且實在買得很少, 就不列入組合, 但輸贏會計入. 進入2021年, 975股價出乎意料地快速走強然後大跌, 波幅之巨讓我目瞪口呆. 股價飄忽雖然感覺不好, 但成交量明顯增加我覺得是好兆頭, 意味著關注的人多了, 同時可能意味著公司通過了更多人的基本面檢查, 因此我分別在四月和五月股價跌定回升的2元樓上兩次加注, 到現在, 市值佔比已經超過5%, 不適合再藏起來了.

做生意來說, 如果領先者突然出問題, 騰出市場空間, 往往是追趕者的黃金機會, 要是再運氣好一些, 行業恰好處於向上週期, 就更完美. 蒙古焦煤在可見的未來幾年, 自身的生產和運輸條件在持續改善, 中澳關係不會很快變好, 而商品牛市看起來還在持續, 股價還在低位, 雖然公司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失為一個很不錯的中長期投機對象. 用類似的思路, 我下注了聯邦製藥.

印度的疫情越發嚴重, 在實現大規模疫苗接種之前恐怕難以有效控制, 醫療系統差不多是出於崩潰狀態, 因為大規模的病毒感染往往伴隨著大規模的細菌感染, 不論是醫院, 或者是沒能住院的病人, 對抗生素的需求都是大幅增加, 其中最主要的是青黴素. 青黴素以及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原料比如中間體的價格因為需求的增加而節節上升, 製藥工業發達的印度本來可以最少滿足部分這些需求, 偏偏因為疫情太過嚴重, 不能正常生產, 結果大量的訂單流向了中國, 而聯邦製藥恰恰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玩家, 可以想象今年的業績必將在這部分業務的帶動下大幅向上. 另一方面, 聯邦這幾年的重點發展方向是胰島素. 胰島素市場龐大, 聯邦是新入局者, 研發和市場推廣順利, 雖然有集採不明朗因素在前, 但對於從零開始的聯邦來說, 應該是機會多過是風險. 傳統業務的青黴素幾乎是明牌, 胰島素有機會是驚喜, 股價有機會得到重估. 相比雖然前景靚麗, 但畢竟還在持續燒錢的康方, 持有聯邦會讓我安心一些, 因此換馬. 另外, 我還買入了天虹紡織, 原因是認為印度的紡織業受影響下, 產能大部分在中國的天虹可能受益.

上述的思路大致上可以用來解釋商品的牛市. 疫情期間停滯的工業生產需要回復, 壓制的需求爆發, 一些資源生產國因為疫情的關係導致減產, 還有美國期間印出的天量貨幣, 林林總總的因素加起來, 就是一幅求大於供的場面, 這個局勢看起來短期內不容易改變, 資源牛市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相信這是早前一眾資源股大升的主要邏輯. 

除了上述的幾個原因, 在中國的情況,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是碳中和. 中國已經定下碳中和目標, 除了新能源肯定獲得大力支持外, 另一個方向是減少碳排放高的資源品要減產, 提升效率的供給側改革會繼續, 對龍頭公司特別有利. 在這個大勢下, 能夠不斷擠佔落後產能的市佔率的行業龍頭處境相當有利.

但來到現在這個時候, 事情似乎開始不是那麼完美, 中國1--4月的宏觀數字隱隱透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介散戶的我能看到的主要是PPI和CPI的反差. 反映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成本的PPI上升6.8%, 反映下游的消費品價格的CPI只升了0.9%,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很不好的反差.

上游價格漲, 意味著生產成本上升, 正常情況下, 增加的成本會轉嫁到最終的消費, 也就是CPI應該和PPI同步向上, 但情況並非如此, 這種嚴重背離的所謂"剪刀差", 說明上游成本的上漲並不能傳導到下游的消費品價格上漲. 這種情況之下, 一方面是上游行業在賺取暴利, 另一方面是下游的毛利在隨著成本上漲而節節下跌. 好奇之下, 我查了一下, 三月份PPI4.4%, CPI0.4%, 意味著四月份的剪刀差明顯擴大了. 來自上游的成本大漲中, 下游加價困難, 夾在中間的製造業最慘, 只能無奈硬食. 這可能解釋了長線倉的濰柴動力最近的持續疲弱. 

至於下游, 消費仍然疲弱之下, 各公司業績增長更多的是只能靠搶佔同行的生意而不是通過做大市場規模來實現, 在這方面, 一些開始建立品牌形象的國貨特別有利, 比如安踏李寧為代表的體育用品. 客觀地看, 這類公司其實值得長線配置, 只是我因在消費板塊投資的往績不佳, 所以一直避開了. 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是品牌競爭, 一方面實力派希望加大投入搶佔市場, 稍差一些的則希望有比較低成本的推廣途徑, 有利於微盟有讚甚至主力是做支付及商業服務的移卡這類科技公司, 但另一方面, 生意前景的不確定很可能導致消費品公司減少非必要支出. 綜合起來, 這些科技公司的前景似乎也不是那麼光明, 再考慮到最近整個科技板塊處於調整期, 這些二三線股票的估值其實也不便宜, 可能中短期內不會是好的持有標的. 

在上述的思路下, 本月我做了一些交易. 比較失敗的再次買入的晨鳴. 晨鳴可以說是造紙行業罕見的一體化公司, 原材料基本上可以自給, 在上游成本不斷增加的環境下, 經營遠比同業有利, 我期望晨鳴能突圍而出, 所以在上次只能微賺離場之後再次進入, 可惜股價短暫升了幾天後就無以為繼, 我找不到明確的答案, 所以一直忍耐, 直到月底旭陽配股, 股價不合理地下跌, 我判斷旭陽是機會, 索性沽出晨鳴換馬. 這次旭陽配股, 折讓很少, 如果是第三方資金接貨, 說明股票受歡迎, 如果接貨的是大股東友好或者相關者, 說明大股東厚道, 再加上公司經營相當理想, 剛剛出了盈喜, 估值也不高, 沒道理配股之後股價居然下跌. 

家佳康的沽出有些捨不得, 相比於股價不濟, 讓我下定決心沽出的更強理由正是上面的幾段文字. CPI數字不好, 意味著豬肉價格不容易漲, PPI上升意味著飼料成本在增加, 在這個剪刀差改善之前, 恐怕家佳康的股價都會升不上去, 雖然現在估值其實並不高. 移卡和有讚的沽出, 大致上也是上述思路在具體操作上的落實. 有讚在長線倉, 月初微損沽出後以神華替代, 幸運地避開了有讚之後的大跌.

之前提到的天虹, 買入之後股價持續打橫, 成交不多, 看到醫藥板塊開始轉強, 索性沽出跟風, 買入康基(9997). 長線倉的愛康在此前漫長的調整後終於重啟升浪, 集採的影響在逐漸消退, 康基是國內最大的微創外科手術器械及配件公司, 集採影響比較小, 在國產替代的大趨勢下, 有望持續蠶食外國公司的市場, 另外, 不像心血管介入和骨科器械, 港股沒有同類的公司, 具獨特性, 可能是一個賣點. 

濰柴動力買入之後變成了濰柴無力, 雖然我找到可以接受的解釋, 正路應該沽出, 但之前買入時提到的有利因素讓我一直存有希望, 對組合表現的負面影響也因為佔比不多而受控, 如果賣出的話應該用什麼股票代替也讓我猶豫不決, 所以還是一直持有. 這個情況直到五月的最後一天才改變. 當天中原建業(9982)上市, 股價潛水, 我認為是機會. 9982由832分拆而來, 上市之時, 每一股832獲派一股9982, 類似當年的2007分拆6098以及1233分拆9928, 因為基金配置策略的關係, 持有母公司的基金往往在子公司上市後沽出獲派的股票, 9982股價潛水的主因可能來自於此. 6098和9928上市初期股價表現一般, 但之後大升, 9982應該也有這個潛力. 和炒賣倉持有的9979類似, 9982也是代建公司, 只是業務集中在河南並且主要做住宅. 最近幾年業績高速增長, 未來仍可保持相當不錯的增長, 但上市當天的估值只有十倍PE左右. 一個輕資產運營, 處於朝陽行業, 業績持續增長的公司, 無論如何不應該只值這個價的. 

本月的交易並沒有對組合的表現帶來根本性的改善, 兩個倉的回報率曲線大致都走出一個U型, 相比上月底基本上是原地踏步, 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但和之前不同, 本月的交易思路少了些迷茫, 買賣邏輯清晰了一些, 如果這些雖然比較粗淺, 但邏輯大致找不到明顯錯誤的想法不至於離現實太遠, 這個月的平淡, 或許沉澱的, 是之後組合重啟升浪的動力.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3.4%
康哲藥業 (867)              11.7%
華潤醫療 (1515)              8.6%
騰訊控股 (700))               8.5% 
融創服務 (1516)              8.4%
合景悠活 (3913)              8.4%
京東集團 (9618)              8.0%
中國建材 (3323)              6.4%
比亞迪 (1211)                  6.2%
愛康醫療 (1789)              4.8%
中國神華 (1088)              4.2%
中原建業 (9982)              3.6%



炒賣倉:

新特能源 (1799)            12.2%
合景悠活 (3913)              9.4%
四環醫藥 (460)                8.3%
東岳集團 (189)                7.9%
世茂服務 (873)                7.8%
中國有色 (1258)              7.3%
騰訊控股 (700)                6.8%
比亞迪 (1211)                  6.5%
聯邦製藥 (3933)              6.3%
綠城管理服務 (9979)       6.0%
蒙古焦煤 (975)                5.4%
康基醫療 (9997)              5.0%
旭陽集團 (1907)              4.3%
栢能集團 (1263)              4.3%
保利協鑫 (3800)              3.5%


YTD(截止31-May-2021):

恆指:          7.1%
炒賣倉:     16.3%
長線倉:       2.8%


2021年5月2日星期日

繼續等......

想了半天, 不知道該說什麼, 無奈地用了這個毫無鬥志的標題. 上個月定下的策略在這個月大致上沒有變化, 只是在個別股票上做了些調動. 一個月下來, 兩個組合一勝一負, 類似的策略出現不同的結果, 看起來組合配置的影響要大過操作層面的策略選擇. 現在的做法到底管不管用, 仍然需要時間去證明, 還是沿用這個策略繼續等下去算了. 

週五大跌近600點導致恆指月度錄得下跌, 也對我的組合造成重創, 長線倉勉強維持的YTD正回報在最後一刻失守, 讓我感覺相當不好, 不過, 樂觀一點看, 週五之前, 恆指和科技指數已經開始有打破悶局向上的苗頭, 而週五的大跌可能只是突發狀況, 市場解讀大跌的原因一是騰訊等一些科網公司被約談, 旗下涉及金融的業務將被監管, 二是美債息率突然上升. 五一假期前夕出監管的新聞多少有些突然, 但在螞蟻事件之後, 同行也被監管是可以預期的, 這一石頭的落地, 多少消除了一些不確定, 對股價走向未必就是壞事, 在第一時間的避險沽壓消除後, 後市未必就繼續差下去. 美債息率的走向更多的相信是中長期影響, 而看美股的表現, 好像市場並不怎麼擔心. 我更多地將本月最後一天的大跌看做是假期前的避險拋售行為. 如果這個解讀不是嚴重錯誤, 五月份很可能不會太差.

回看今年以來的指數表現, 感覺港股走勢更多的是受到A股的影響而非美股, 兩地主要指數最近都是打橫走, 感覺向上向下機會一半對一半. 正常情況, 如果我判斷大市向上, 操作上會進取一些, 反之就會偏向保守, 現在這個混沌時刻, 可以做的不多, 或許就只剩下按原先策略繼續等這個選項了.

以上只是中短期的一些猜測, 長線而言, 我更多是站在樂觀派一邊, 組合最近表現欠佳並沒有改變我的立場. 年初火熱的市況和之後突然的大跌再到現在的悶局, 感覺上今年港股不容易炒, 畢竟大多數人應該是像我這樣, 年初大勝, 然後突然利潤大幅回吐甚至輸錢, 再然後是操作上縮手縮腳, 對後市如何完全看不清楚. 然而, 如果抽離一些, 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哪怕經過之前的劇烈波動, 恆指到現在仍然有YTD約5.5%的正回報, 情況並不太差. 我關注了超過300隻港股, 這些股票中, 今年回報率排在第200名的白雲山YTD回報率是正10.2%, 第300名的中國鐵塔也只不過是輸了1.75%. 可以說如果我在這些股票裡隨便擲飛鏢構建一個組合, YTD錄得正數幾乎毫無懸念, 然而我的長線倉現在竟然要輸錢. 這樣的對比, 得出的結論只能有一個: 不是市場不好, 是自己操作太差. 

老實說, 我關注的股票有九成今年錄得正回報是我這兩天才留意到的, 對比自己的成績, 慚愧之餘, 不得不反思. 

我現在的持股以及今年曾經買賣過的股票以YTD計算, 大部分都有雙位數甚至更高的回報率, 好的方面看, 說明自己選股的大方向應該是對的, 但個股的回報率並不能在組合的成績上體現, 說明其他方面的錯誤蓋過了選股的正確. 大致回顧了一番交易過程, 結論是買賣時點的不理想造成的損失佔了大部分.

沒有人能次次精準地高沽低買, 但像我這樣, 以YTD正回報這個標準, 關注的股票有九成的正確率而且實際買入的都是在這個名單, 組合卻落得不賺錢的田地, 只能說是差得不能接受. 雖然知道自己交易水平一般般, 但我也有自信不至於差得無可救藥, 現在的情況或許只是一時狀態的起伏, 再但是, 一時的起伏是可以接受, 就此成為安慰自己的藉口是蒼白的. 或許, 我現在的情況正如韓寒的那一句"聽過許多道理, 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炒股的正確廢話是"高沽低買", 道理都知道, 怎麼實現才是難題. 撈底等反彈當然有可能賺錢, 但會不會越撈越低, 然後股價遲遲不回升? 浪費時間是很慘, 更慘的是忍無可忍一割了之後股價飛漲. 忍手持續的賬面虧損很難捱, 那就換個手法, 高追. 但若是下注太少而股價就此不再回頭, 會不會心痛? 若是不幸居然摸頂, 是等下去還是割肉? 更慘的割肉後回升, 是再追回來還是不? 追有可能再被傷一次, 不追有可能錯過回氣之後的真正主升浪. 

這些猶豫, 我相信不僅僅是我, 大部分人都有過切身體驗, 而期間最後做的決定是對是錯, 就是組合大勝和大敗的分別. 今年帶給我最大損失的不知道是買在高位還是賣在低位, 高位追買和低位賣出肯定是有貪婪和恐懼的影響, 但可能更多的是雖然思考和研究並不足夠, 卻不知為何對自己的判斷太過自信.

明顯的例子是保利協鑫3800. 我是在買入新特能源有相當不錯的利潤的時候買進的. 我知道3800的財務狀況相當糟糕, 不是理想的選擇, 但因3800的顆粒硅這一新技術路線不能排除有成功的可能, 小注買一些, 算是下注了整個硅料行業, 避免誤中副車, 是合理策略. 實際上我買入後股價曾經飛漲, 當其時, 既然有錢賺, 而且利潤率不錯, 並且知道那時的估值已經不低, 最少應該減持的, 但我只是粗略地和去年的光伏玻璃雙雄比較 認為還有上升空間, 忽略了兩者基本因素尤其是財務上其實分別巨大, 結果到手的利潤不單止飛走, 現在還要被停牌. 唯一可以慶幸的是佔比不多, 即使損失再大也可以承受. 

這個錯誤的背後, 是我判斷對了硅料的行情, 但相關公司的具體情況不夠深究, 即使一些情況是知道的, 也選擇性地更多的看好的一面, 對壞的一面的影響太過輕視. 其實之後並非沒有改正的機會, 但被我輕輕放過了. 

另一個難以原諒的是放棄了航運股. 網友們應該記得我對航運雙雄1919和316都相當看好, 實際上這個判斷我一直沒有改變, 但我年初因為先是因為貪心想在股價疲弱的時候賺點差價, 順便在其他股票上賺點快錢, 技術性地沽出了, 之後也確實有機會買回, 但因為不願意賣出其他持股, 明明看到並抓到手的兩隻牛股就此被我輕易trade走了. 這個走失並不是對1919和316的判斷有問題, 而是對其他股票的樂觀蓋過了對航運股的買入意願, 但現在回頭看, 當時的樂觀其實並不是對那些股票有多少研究, 而是那時候市場氣氛不錯, 那些股票的走勢也算是理想. 簡單地說, 就是我當時對K線圖的信任超過了對個股基本因素的判斷, 哪怕其實K線圖很漂亮的股票我其實並不是非常了解. 這個錯誤, 可以說是貪婪所致, 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投資理念的背叛, 可能後者的成分更多一些.

雖然相信自己不至於像韓寒說的那樣, 道理聽了許多, 股票仍然炒得一塌糊塗, 但現在的這些錯誤, 讓我不禁有個疑問: 到底我是不是真的懂得那些道理? 現在資訊發達, 很容易就會聽到許多道理, 聽得多了, 參與多了, 就會感覺自己已經懂了, 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情況並不是這樣. 有人總結過認知的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看看我的這些錯誤, 不得不承認, 自己很可能還處於第一階段而不自知. 聽到道理很重要, 比聽到重要的是聽懂, 比聽懂重要的是理解, 比理解重要的是篤信並堅決執行, 我在最後這一步跌了一跤. 低位買入3800是在明知風險較高的情況下帶有買雙重保險心態的投機, 估值上不能和基本情況明顯更好的公司看齊, 哪怕行業發展及公司地位有類似之處, 這些我是知道的, 不幸的是我因市況好導致過分貪心, 結果錯失高位出貨的時機. 大致上考慮了各種因素, 而且買入時存有食盡航運好景的念頭, 正路應該鎖倉等待利好逐漸反映, 同樣是明知該如此, 卻無視自己其實在短線交易能力的不足, 貪心地希望做一次波段. 

或許, 類似我這樣的情況的並不是真的不懂, 而是太多的想法交織在一起, 以至於抓不緊最核心的焦點所在. 當市場整體氣氛良好的時候, 獲取最大利益的做法是以短炒手法大力追逐強勢股, 看到那些深思熟慮買入但現在股價表現平平無奇的股票, 難免因為恨鐵不成鋼, 有沽之而後快的衝動, 甚至, 如果股價是逆市而跌, 會懷疑自己當初判斷的正確性也不奇怪. 沽出1919除了想在其他股票賺點快錢, 當時股價表現一般也是誘因. 這裡得到的教訓是道理不要聽太多, 一個決定不要想著同時滿足多個目的. 既然是買一個向好的週期, 就不要想著同時做到在市況熾熱的時候也能跟著大升特升, 抱著有固欣然, 無也無妨的心態才是對的. 趁市好短炒和中長線投資應該是並行的兩個策略而不是貿然地被市況牽引. 

執筆的此刻, 長線倉正在盈虧平衡點附近徘徊, 並且落後恆指, 固然有追逐回報的壓力, 重要的或許不是制定新策略, 尋找新目標, 而是先冷靜下來, 想一想怎麼把那些知道的道理正確地落實到行動. 我在最後一步的篤信並執行上做的不好, 更可能的問題並不是一時的貪念, 而是之前的功夫做得不夠深. 假如一開始的研究, 判斷以及執行方案做得足夠詳盡和深入, 即使有貪念, 也不至於被輕易影響. 從這個角度看, 有點無奈的"繼續等"這個標題, 其實也有積極意義------等待並不是無所事事, 而是給自己沉澱的時間, 希望在更好的準備下, 前路能夠走得更穩更快.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3.4%
康哲藥業 (867)              10.9%
騰訊控股 (700))               8.9% 
融創服務 (1516)              8.6%
京東集團 (9618)              8.5%
合景悠活 (3913)              8.5%
中國建材 (3323)              7.3%
華潤醫療 (1515)              7.2%
比亞迪 (1211)                  5.7%
中國有讚 (8083)              4.7%
濰柴動力 (2338)              4.5%
愛康醫療 (1789)              4.3%



炒賣倉:

新特能源 (1799)            13.6%
東岳集團 (189)                9.3%
合景悠活 (3913)              8.7%
中國有色 (1258)              8.5%
世茂服務 (873)                7.9%
騰訊控股 (700)                7.3%
四環醫藥 (460)                7.3%
移卡 (9923)                     7.0%
中糧家佳康 (1610)          7.0%
比亞迪 (1211)                  6.3%
綠城管理服務 (9979)       5.9%
栢能集團 (1263)              4.6%
康方生物 (9926)              4.2%
保利協鑫 (3800)              3.5%



YTD:

恆指:          5.5%
炒賣倉:     17.0%
長線倉:     -1.0%

2021年4月4日星期日

昨日重現

 月記遲了出爐, 主要是這段時間注意力都在升中了. 我們只是普通家庭, 孩子們讀的也不是什麼名小學, 當年姐姐的目標並不是DGS, 只是因為DGS比其他學校早了許多開始收生, 我們以吸收面試經驗的初衷報了名, 誰知居然一擊即中, 實在很難拒絕這個offer, 高興之餘, 遺憾的是少了一段和其他同學一起最後衝刺的經歷. 今年輪到弟弟, 對他信心十足, 我沒不緊張, 只是其他家長很喜歡和太太探討報名及面試策略, 我無可避免也參與了許多. 當年姐姐升中時我們並沒有得到什麼經驗, 而且現在的遊戲規則有些許和當時不同, 結果佔用了我大量時間和注意力, 實在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寫文章了.

話說回來, 即使沒有這些事情, 可能我也沒有多少信心發表評論, 畢竟這個月輸得實在有點多. 

二月的急升後獲利盤湧出導致大市明顯回調大致是全板塊方向大致一致, 三月至今情況則不同, 大市起起伏伏直到現在, 恆指大致和二月底持平, 但恆生科技指數大幅回落, 很明顯是板塊輪動的一個月. 長線倉大致屬於均衡配置, 但主力明顯偏向增長及概念, 也就是科技股, 物管股和比亞迪, 這些之前的大市領頭板塊這個月成了板塊輪動的主要受害者, 組合回報無可避免遭遇重創. 炒賣倉同樣偏進取, 而且這些持股波動性明顯更大, 之前因為彈性高而在大市向上時大幅領前, 如今市況轉差, 跌得格外厲害, 結果就是炒賣倉遭遇了很少見的大潰敗, 情況比長線倉還嚴重.

如果是在以前, 我肯定會採取各種避險措施以控制波動, 大幅減持應該不會做, 頻繁調動是必然, 這次一反常態, 僅僅做了些微調. 不是我認定調整不會很多, 而是因為年初組合表現不錯, 有空間承受損失, 想真金白銀試一試新策略. 

現在的情況當然不能類比去年, 但還是有點類似的. 去年三月份大市也是非常波動, 很多股票股價起伏非常大, 而我的組合同樣是一二月的時候持續領先指數, 進入三月份回報率突然轉為向下. 當時, 為應對這情況, 我做了大量交易, 主要方向是賣走一些有前景有概念但估值貴且股價波動比較大的增長股, 買進一些相對比較穩健的股票, 以此達到控制損失的目的. 市況回穩後, 因為對未來走向判斷不清, 即使看到那些被賣走的以及其他我沒有買的類似股票開始強勁反彈, 我也沒有信心再迅速跟上買回, 結果是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股票不斷地創新高, 而我的持股則繼續穩健地穩健橫行. 若是我當時沒有做那麼多動作, 死守在組合的角色是向上動力的那些增長股, 可能回報率會高許多. 當然, 如果後來大市始終不能回升, 當時的做法很可能會在現在被認為是英明的選擇. 

如果按上面的這些回顧總結經驗, 可能有人會認為能否正確判斷大市走向是最重要的. 但想深一層, 其實並不是那一回事. 如果具體一些, 觀察去年那些大牛股, 會發現這些股票的股價走向和大市的相關性其實並不高, 固然會受到大市升跌的一些影響, 但主方向一直都是特立獨行的, 就是一路大漲小回, 指數升跌並沒有想象中的重要.比如去年初我曾經持有的比亞迪電子, 中芯國際, 眾安在線, 我沽在低位, 之後都走出一段強勁的升浪, 不斷創出歷史新高, 而股災當時其實並沒有比那些看起來穩健的股票跌得更多. 我的沽出, 原因之一是那些沒有賣出和後來換入的股票的財務數字給了自己一些安全感, 原因之二是我雖然買了那些增長股, 但在遇到考驗時信心不足. 歸根結底, 就是認識不夠全面導致的眼光狹窄和思維偏差. 但, 事後的今天看, 固然自己有種種不足, 但翻看當時的文字, 其實我的邏輯大體上仍然是經得起考驗的, 只是我自己被市場牽引導致了迷失, 然後做出錯誤的決定.

回看當時, 自己一系列的操作都是聚焦眼前, 屬於應對危機模式, 但抽離地看, 當印錢模式開啟後, 進入三月底四月初, 其實已經可以比較明確地判斷危機已經過去, 焦點應該回到行業前景, 佔相當比重的內房股應該捨棄, 賣走的那幾隻有前景的股票應該買回來, 可惜我沒有. 來到今天, 情況有所不同, 但板塊輪動導致的股價強弱互換同樣對買什麼賣什麼留什麼提出了挑戰. 我的組合在新年假期後大幅回落, 進入三月份更是直線下跌, 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 有避險衝動是正常的, 但當想有所行動的時候, 我總會想到去年. 現在的情況有點像是昨日重現, 當時的選擇不盡理想, 這次如果換個策略, 不知道會不會更好? 些許猶豫後, 決定真金白銀賭一賭, 以年初的既定佈局繼續走下去.

三月份科技股的大跌, 除了債息, 另一原因是Bill Hwang的基金爆倉. 債息向上, 以DCF模型做出的估值必然會調整, 高增長高估值的科技股受的影響比舊經濟股票大得多, 股價向下在預期之中, 而舊經濟沒有受影響也跟跌, 多半是因為資金仍然氾濫, 沒有更好的地方容納. 既然沒有大幅流出股市, 沽增長股買價值股理所當然. 事後的解說意義不大, 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已經發生的板塊輪動是持續性的還是短期性的. 我相信是後者. 

債息不會無止境地升, 而且很難升得多. 美國的國債已經是天文數字, 並且在快速增加, 息率提升會嚴重影響還債. 理論上印錢不需要成本, 但若是印多了, 肯定影響美元的儲備地位, 還債能力最終還是要看美國的經濟實力.  若是盡量壓低債息, 還款是容易了, 但找到足夠的買家就會是問題. 如何既能持續賣出國債, 又能保證自己的還款能力和美元信用, 是個非常高難度的挑戰. 在美國仍然有強大實力的當下, 相信最後必然是在兩者中盡量達到一個平衡, 債息不會升得很快很多, 印錢也不會毫無限制. 除非美帝突然崩盤或者突然開放出超能力, 相信這個動態的平衡應該會持續, 眼下債息急升後, 更可能的是在一個位置附近沉浮而不是繼續再升上去, 而股市在為各版塊公司重新定價以及資金配置完成後重新上路時, 仍然會聚焦到各行業及公司的基本面, 也就是開始新一輪的板塊分化. 至於基金爆倉, 影響相信更為短暫, 只不過是提供機會給一些人趁火打劫而已, 對相關公司股價和基本面應該影響輕微.

即使經過二三月份的大幅波動, 現在各版塊表現及個股股價已經和年初大不相同, 當初市場主流看好的新能源, 電動車, 消費, SaaS等行業的許多公司股價已經大幅調整, 似乎已經開始由盛轉衰, 但看前景, 這些公司仍然排在前列, 隨著時間過去, 只要繼續交出業績, 相信股價恢復強勢是遲早的事情. 舊經濟股有一批股票這段時間相當強勢, 有一些應該是因為估值太低吸引了一些資金流入, 有一些是行業週期向好, 還有一個特殊情況, 部分公司之前被美帝制裁導致過分拋售, 如今影響漸去, 股價回升. 舊經濟股之後更可能的是走勢分化而不是像稍早前那樣普遍回升.

我短線交易能力有限, 理論上我當然有可能做到類似去年, 將組合的回落控制在一定幅度, 只是對之後能否在合適的時候切換回進攻模式毫無信心(現在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出於暫避風險沽出的1919其實有機會更低位買回, 但錯失了), 上面提到的賭一賭在這個角度看, 其實多少也是不得已的無奈選擇.

因著準備硬食調整, 兩個組合的買賣不多. 長線倉科技股數量有點多, 有更精簡一些的空間, 而且不知道科技股的調整和Kill Bill何時完結, 決定沽出組合中角色比較尷尬而且佔比不高的寶尊, 加倉一些股價從高位回落的成員, 令各持股的佔比均衡一些. 炒賣倉主要是沽出幾隻投機成分比較高的非核心持股, 繼續下注新能源, 並加回物管股的佔比.

新特能源繼續是炒賣倉第一重倉, 不是因為股價繼續保持高位, 而是我在公司股價回落時不斷加倉, 以金額計, 差不多相當於當時減持所得金額的九成又給回了這股票, 沒有全數買回只是因為沒有等到更低的撈底位. 之前新特股價從高位持續回落了超過一半, 技術面應該和股價急升後有大量獲利盤以及連帶的高位買入止蝕盤導致賣出旋渦有關, 基本面有人解釋為因為成本上升, 下游放慢了開工導致需求減少, 另外是通威和保利協鑫在硅料技術路線的暗戰. 

技術面的影響一般不會持久, 更多的是受基本面的牽引, 我這種交易低手最明智的是避開. 基本面看, 最重要的是供求. 所謂下游開工減少, 在減碳的大勢下, 現在的減少意味著未來的增加, 對中上游的需求不會減少, 而在整條產業鏈上, 現在供應方最強勢的就是硅料. 以未來產能釋放規劃看, 今年硅料是所謂的緊平衡, 明年有所緩解, 但也遠沒有到供過於求的地步, 即使今年下游減少開工, 也沒有能力大幅壓低硅料價格, 而且, 如果真的開工減少, 明年多半要增加開工, 恰好消化上游尤其是硅料產能的增加. 實際上, 現在各大硅料廠的產能都已經被鎖定, 需求減少更可能是個偽命題. 今年才過去一個季度, 沒道理現在硅料概念就炒完了, 實際上以21年預測業績, 新特能源的股值並不高, 遠沒有到泡沫的地步. 至於技術路線之爭, 假如顆粒硅將很快擊敗西門子法, 即使保利協鑫財務狀況不好, 股價也應該大升特升才對, 而事實上並不是. 現在的條件下, 兩條路線各有優劣, 而需求在持續增加, 更可能的是共存關係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實際上我除了新特, 也輕倉持有保利協鑫. 保利協鑫財務狀況差主要是旗下協鑫新能源451所致, 451的主要問題不是經營出現問題, 而是該得到的國家補貼一直被拖欠, 一方面是收入不及預期, 一方面是利息負擔龐大, 導致財務急劇惡化並拖累了母公司. 去年451不斷賣產, 等於是還債和減少利息支出同步進行, 對未來保利協鑫財務數字轉好會有很大幫助. 保利協鑫延遲發佈業績, 我估計起碼部分和451的業績如何計算有關, 因451也同步發佈了業績延遲公告. 去年大額虧損, 除了來自451, 相信也和計提和減值資產有關, 很可能是來自硅片業務. 如果財務上徹底洗澡, 重新上路, 未嘗不是好事. 公司準備在假期後發佈業績, 起碼消除了長期停牌的擔心. 復牌後股價的升跌, 現在我是無從估計, 只能求老天保佑了. 買得保利協鑫, 債務問題的困擾應該在預料之中, 關鍵的是未來顆粒硅能否成功. 誰優誰劣, 業內都在爭論, 我這外行的小散就更搞不清楚了, 買入的初衷就是當做風險投資, 順便兩邊下注. 在行業好景的當下, 最壞情況是其中一條路線賺大錢另一條失敗, 大不了就是打和, 但若是和平共處, 就會是一場大勝. 

組合的另一變動是減了比亞迪, 騰出的資金買了百度. 今年以來特斯拉和比亞迪股價表現都是一般般, 但電動車是大勢所趨, 而且這兩家也不是單純的造車公司, 未來仍有許多精彩可以期待, 現在的股價低潮, 可能只是之前升得多以及估值不低需要時間來消化. 之所以減持, 是因為百度回歸了. 我覺得電動車的比亞迪類似於手機的三星, 而做自動駕駛的百度類似做出安卓的谷歌, 同時持有兩間公司的股票, 大致上等於下注了整條產業鏈, 比只買其中一家的股票好一些.

炒賣倉加入了世茂服務, 提升物管股佔比到和以前相若的15%左右. 我炒消費股的成績不佳, 一直將物管股定性為另類的消費股. 物管股的選擇太多, 我沒有每家都仔細研究, 基本面上主要看母公司的實力和自身的增長潛力以及規模, 估值方面是看有沒有向上重估的可能. 參考對物管股有深入研究的金水兄的資料, 根據規模市場地位及業績, 大致可以分為PE50倍, 40倍以及二三十倍甚至更低三檔. 世茂服務和戰投方騰訊及紅杉對賭的業績是12億RMB, 意味著以招股價算的今年PE不到30倍, 我認為持續潛水的機會不大, 因此投機性買進, 現在業績已經出來, 公司提出新三年目標, 哪怕最後完成度有所折扣, 即使估值保持現狀, 股價也會有不錯的升幅, 若是能夠達標, 即使不能像6098那樣的高估值, 提升到40倍PE也足以有相當不錯的戴維斯雙擊效應了. 我覺得勝算不低.

組合的另外一個新成員是晨鳴紙業, 其實是延續此前買玖龍紙業的邏輯, 當時被玖龍不上不落的股價悶走. 在當前的行業情況, 或許晨鳴是比龍頭玖龍紙業更好的選擇, 我在月中晨鳴股價從高位回落後建倉. 具體的分析可以參考梁兄最新文章的分析. 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晨鳴B股即將轉到港股上市, 相信對提升晨鳴低迷的成交量有很大幫助, 如果流動性折價減少, 有機會提升一些估值. 

長線倉沒有什麼大的變動, 一些佔比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主要是因為股價變動所致. 比如沒有做加減的港交所和比亞迪, 因著後者本月的繼續回落, 佔比被港交所進一步拋離了, 而原本倉位不大的康哲已約成為第二重倉, 是因為股價大升的關係. 至於其他一些佔比略為提升的, 基本上是因為加倉, 資金來自沽出寶尊所得. 長線倉大致是一個偏進攻的均衡配置, 這個月表現欠佳, 但若是此前的板塊輪動告一段落, 這批前景不俗而且多隻屬於行業龍頭的股票應該有能力重拾升浪.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3.0%
康哲藥業 (867)                9.7%
京東集團 (9618)              9.3%
比亞迪 (1211)                  9.2%
騰訊控股 (700))               9.1% 
合景悠活 (3913)              8.4%
融創服務 (1516)              8.3%
中國建材 (3323)              7.0%
華潤醫療 (1515)              6.7%
金界控股 (3918)              5.8%
萬國數據 (6968)              5.6%



炒賣倉:

新特能源 (1799)            14.0%
合景悠活 (3913)            10.3%
東岳集團 (189)                9.4%
洛陽鉬業(3993)               8.1%
騰訊控股 (700)                7.8%
中糧家佳康 (1610)          7.7%
比亞迪 (1211)                  7.0%
世茂服務 (873)                6.9%
四環醫藥 (460)                6.7%
栢能集團 (1263)              6.1%
晨鳴紙業 (1812)              5.4%
保利協鑫 (3800)              3.9%
百度集團 (9888)              3.5%


回報率雙雙落後於恆生指數, 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實在不是愉快的感受, 唯有以恆生科技指數表現也不好來安慰了....

YTD:

恆指:          6.3%
炒賣倉:      4.3%
長線倉: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