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星期日

歷史映照現實

這個月的焦點無疑是港版國安法. 回歸二十幾年來, 政府施政無方, 建制派凡事皆盲撐, 民主派凡事皆反對, 不論什麼立場的頭面人物, 幾乎全數, 都不能顯露有哪怕一點點的政治智慧, 實在是港人的悲哀. 各方的共同努力, 終於給了中央一個趁機而入的機會, 繞過基本法為香港立法. 這個底線被擊穿, 一國兩制的名存實亡, 已經是遲早的事情.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這句話, 正是香港當前情況的寫照. 香港行政主導, 我一直認為並不是好的施政模式, 需要有所制衡, 但在今天, 唯一可以稍稍體現自己立場的立法會選舉, 我已經不知道該投誰了.

話雖如此, 將責任都歸於香港人, 並不公平, 外部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 香港向來是四戰之地, 在貿易戰的背景下, 成為大國博弈的戰場, 各方勢力在背後發功並影響到香港局勢, 可以相信是必然已經發生的事情, 而這些影響, 因著各派所謂精英人士的不堪, 被放大了. 香港淪落到如此局面, 可以類比幾年前國內一片混亂的烏克蘭. 烏克蘭在軍事上對蘇聯乃至今日的俄羅斯的重要性, 堪比香港在金融上對中國的重要性. 當時的亂世, 背後有美俄的手影, 直到今天, 其國內局勢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仍然很大.

說到烏克蘭, 不禁讓我想起蘇聯以及當年蘇聯和美國之間發生的一些事情.

蘇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 集中全力進行經濟建設, 尤其是推動國家工業化. 恰好, 這個時期, 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陷入大蕭條, 原本被排斥孤立的蘇聯, 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 一個需要資金技術及專才, 一個需要市場銷售產品, 雙方一拍即合. 蘇聯在西方各國, 尤其是美國的幫助下, 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初步的工業化. 當時, 蘇聯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下建立的, 其餘的是藉助歐洲主要國家以及日本的支持. 期間, 有近7000位西方專家在蘇聯工作. 假如沒有這些, 蘇聯在二戰時的日子肯定困難許多倍. 西方也在蘇聯獲得巨大的收益, 比如, 1931年, 美國出口的機器設備有一半是賣給蘇聯的, 英國更誇張, 向蘇聯的設備銷售佔了總出口量的九成. 蘇聯建立之初, 因為意識形態的衝突, 美國一直不承認其政權, 但時移世易, 雙方有了如此緊密的經濟聯繫和利益, 美國在1933年終於承認蘇聯.

美蘇的良好關係在二戰後終結. 雙方為爭奪霸權, 展開了長達40年的冷戰. 為贏得冷戰, 美國對蘇聯以及其他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實行了嚴格的出口管制以及高新技術轉讓限制. 技術遏制主要體現在外貿政策中. 杜魯門政府對蘇聯在製造武器彈藥所需的機器設備及重要零件及原料全面禁運並對一些基礎原料及設備限制出口. 同時, 美國和歐洲部分國家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 協調對蘇聯的貿易限制.

五六十年代開始, 美國陷入越戰, 和蘇聯的對抗有所緩和, 嘗試在繼續加強高技術領域的管制之餘, 放鬆對非戰略物資出口的制裁, 希望通過貿易上的緩和來影響蘇聯. 但隨著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發生, 比如柏林危機, 古巴導彈危機, 這些放鬆的嘗試並沒有取得多大的效果. 技術遏制在冷戰背景下一直是軍事對抗之外的另一主旋律.

隨著強硬派的里根在1981年上台, 美國對蘇聯的冷戰更為激烈. 高新技術的封鎖, 先進設備的禁運這些既有措施越發嚴厲. 除此之外, 美國還在各方面多管齊下. 軍事上的星球大戰計劃將蘇聯拖入軍備競賽, 使蘇聯不得不大增軍費, 不僅影響大民生, 還令產業向重工業嚴重傾斜導致產業佈局非常畸形; 經濟上, 讓沙特大力增產, 使得國際油價長期低迷, 嚴重影響到蘇聯經濟支柱的石油出口; 外交及意識形態方面, 大力向蘇聯在東歐的衛星國滲透, 支持這些國家內部的反對勢力, 典型的比如波蘭的團結工會. 多管齊下, 終於成功在冷戰中勝出.

很多人以為意識形態的矛盾不可調和, 但從美蘇兩國的關係變化, 可知這個想法並不成立. 利益才是國家的第一優先, 之後才能談到其他. 沒有永遠的敵人, 只有永遠的利益, 道理可謂歷久彌新. 無論嘴上講得多麼動聽, 首先還是要看看有沒有得益. 烏克蘭一度親美, 如今被人用後即棄, 我城今後又如何? 執筆之時, 特朗普已經出招, 但基本上是雷聲大雨點小, 想來是不願付出太大代價. 畢竟, 香港最多只是美國對付中國可以利用的籌碼之一而已. 另外, 以普通常識, 假如認定是北京欺負了香港, 要為香港出頭的話, 不是應該直接針對北京出招, 而不是以損害香港和香港人的生活為籌碼嗎? 還有台灣, 若是真的願意幫香港人, 不是應該提供港人更大的方便去台灣, 而不是停止適用港澳關係條例嗎? 翻看該條例, 答案寫在第60條-----一旦情況有變, 港澳情況發生變化導致可能危及台灣安全的話, 可停止該條例部分甚至全部之適用.

美蘇的這段歷史, 對比中國, 頗有相似之處. 1980年代的中國, 類似1930年代的蘇聯, 被美國視為潛力無窮的待開發市場. 有了美國帶頭的西方各國的投資, 中國在這段時間裡, 經濟得以快速增長. 蘇聯解體及六四之後, 中國升級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轉向遏制, 1990年代的台海危機和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事件可以說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某種程度上, 1990年代的中美關係有點像是1950年代的美蘇.

911事件是不幸的, 但對中國可能是幸運的, 給了中國寶貴的喘息時間, 不用像蘇聯那樣要持續應付美國的壓力. 美國的主要關注點轉向對抗恐怖主義, 在這方面和中國有共同利益, 既有合作空間也有合作需要. 911發生兩個月後, 美國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很難說是完全的巧合. 加入世貿後, 中國再次進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悶聲發了大財, 美國或許是掉以輕心, 或許是反恐太費精力, 也或許是有求於中國的合作, 雙方相安無事. 等到美國反恐收效, 又好不容易從金融海嘯中脫身, 赫然發現中國的實力已經突飛猛進, 奧巴馬的重回太平洋戰略的推出, 就不奇怪了. 這段時期, 遏制中國相信已經是兩黨共識. 之後的特朗普, 偶像是里根(里根當年的競選口號是: 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是不是似曾相識?), 所作所為, 雖然和奧巴馬大有分別, 但目標是一樣的.

當年的美蘇冷戰, 現在的中美貿易戰, 當然存在意識形態的爭鬥, 更多的, 是美國對霸權不容挑戰的堅持. 蘇聯是很明顯的爭霸對手, 中國相對低調許多, 但經濟實力已經強到可以對美國的領導地位產生威脅了. 實際上, 美國的崛起及爭霸過程中, 不僅有和不同意識形態國家的對抗, 還有多次對盟友下手的記錄. 單純地認為美國這個所謂民主的燈塔是為了人類而奮鬥, 所以特別針對比如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 是幼稚的.

二戰後, 美元地位急劇上升, 科技實力在得到德國大量人才和科技成果後更上層樓, 布雷頓森林會議後, 美國的鑄幣權科技實力和軍事力量鐵三角終於構建完成. 資金發展科技, 科技提升軍事實力, 軍事實力保障鑄幣權, 這個正回饋再加上文化輸出搶佔話語權的軟實力, 保障了美國的霸權不被動搖. 這其中, 科技是核心. 一旦科技實力不再無可匹敵, 整個鐵三角就會傷了根本. 了解到這一點, 美國對盟友也下狠手, 比如1980年代用各種盤外招摧毀日本半導體產業, 幾年前的阿爾斯通被肢解, 就有了合理解釋.

對盟友都如此, 這兩年以國家之力對付華為這間公司, 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華為在5G和通訊產業有強大實力, 而5G是未來人工智能, 物聯網, 自動駕駛等一系列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的基礎. 一旦美國未能在5G獲得領先地位, 美國的科技領先將被動搖, 進而可能是美國衰弱的開始. 這一點, 美國司法部長William Barr在今年二月份的主題演講中說得毫不掩飾. 所以, 和伊朗偷偷做生意是藉口, 真實的或者說更重要的原因是華為已經強到足以起碼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美國了.

假如華為屈服, 在5G的發展肯定不得不停止, 也就談不上主導5G及之後的6G , 7G了. 這個後果, 不僅僅是華為, 也是國家無法承受的. 中國發展到現在, 再像以前那樣充當世界工廠, 已經不足以保證經濟增長了, 而且還要面對來自東南亞的激烈競爭, 唯一的路線是產業升級. 最有希望突破的華為也倒下, 其他的行業和公司就更沒有希望了, 華為事件的背後, 必然不會是簡單的法律問題, 而是中美兩大國的博弈及爭鬥.

當年美國打壓日本, 讓日本失落了二十年, 經濟到現在還是疲不能興, 但仍然保住發達國家的地位; 美蘇冷戰,, 雖然雙方整體實力差距不小 , 但分出勝負還是用了足足四十年. 如今中美爭鬥, 或許過程要更為漫長, 而且勝負如何不容易預測. 中國可以說是兼有蘇聯和日本的優點, 沒有他們的缺點. 中國軍事上足以自保, 不像日本那樣要依靠美國, 而且是核大國. 經濟上, 不像蘇聯那樣的產業畸形及和西方國家幾乎隔絕, 也沒有一大堆小兄弟要養. 中國的產業體系完備, 和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有很多貿易往來和產業互補, 利益糾纏, 互相需要. 另外, 日本十分依賴出口, 但中國自己有十幾億人口這樣的巨大內需市場為緩衝. 所以, 除非自己屢出敗招, 否則中國不會像日本那樣很快就束手就擒, 也不會像蘇聯那樣容易被耗死. 作為對手, 相信美國不得不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準備, 而這個決心可能不容易下. 在當下, 爭鬥只是初期階段, 雙方還有很多利益交集, 即使要脫鉤, 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完成的. 實力差距不是非常巨大的話, 哪怕是處於主動位置的進攻方, 也不可能毫發無損, 太過極端的手段必然受到對方的激烈回應, 以得失比較, 至少在當前來說並不值得使出. 所以, 可以看到的是中美的糾紛和爭鬥會是漫長的. 這是上週五留言時我認為對香港的制裁最多是取消獨立關稅區的思考出發點, 週六看新聞, 似乎猜對了.

在未來, 我們可能要習慣中美之間貿易戰之類的衝突會長期存在, 就像蘇聯人習慣冷戰生活一樣, 但應該不會很快就看到雙方show hand這樣的極端手段. 生活應該可以大致正常, 經濟上則可能會有很多不明朗. 長期來說, 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 香港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地位必然會有所淡化, 部分利益可能被其他地方比如上海深圳侵蝕. 如果遲遲未能轉型, 香港慢慢沉淪是大概率的, 而我們這些本土香港人的工作機會可能日益黯淡. 但短期來說, 未必就全部都是絕望. 普通港人的職場機會確實在減少(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隨著中資的不斷進入已經發生了很久了, 比如在中環), 但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沒有替代的情況下只會更受內地重視, 對香港的投資者可能是機會.

在這個小地盤, 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股票, 所以我們在談論政經大事的後面, 還是應該落實到股票投資上. 關注我的網友應該都清楚我的想法和做法. 來到現在, 大的框架我認為應該不用做太大的變動, 只是需要做點微調.

很明顯我們應該避開以本土為主業的公司. 香港已經不會是以前的香港, 即使是最有自信的購物天堂這個定位, 也很可能要失去, 疫情過後, 期望遊客再回來, 多半已經是奢望了, 其他行業的機會應該也是有限. 有些公司或許業務仍然穩固, 但增長肯定不能再寄厚望. 沒有增長前景, 在股票投資來說基本上等於死罪. 可行的選股方向, 肯定是聚焦內地發展為主的公司, 思路大致不需要改變, 但細節方面, 需要一些補充.

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 科技上的獨立自主進口替代幾乎是主旋律. 但落實到投資, 需要細作思量. 我將這些科技分為兩種, 一種是勝者全取, 一種是各有各做.

胜者全取的比如電腦手機的操作系統, 後者比如各種新藥的研發. 假如國家不惜一切地大力投資, 希望做出第二個Windows和Android, 固然可能成功, 但是不是可以賺錢, 很有疑問. 相關公司的努力可能會受到很大限制, 因若是有成果, 可能對對手有重大威脅, 必然會被強力針對, 就像眼前的華為. 這些公司即使有所成就, 在國家層面可以說是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對股東而言未必有什麼得益, 比如京東方. 投資這方面的公司, 風險可以很大. 國家的大力支持, 有可能對投資者是裹著蜜糖的砒霜. 現實的例子可能是中芯國際. 中芯一邊很可能有大量訂單, 另一邊是需要不斷做資本性投資, 而且設備採購不斷受阻. 到底哪一邊的力量最後成為主導, 是未知之數. 下注此股, 可能大勝, 也可能變成第二家京東方. 這公司可能是不錯的風險投資, 但生意模式不是很好, 未必適合長期投資.

各有各做的相比而言勝算高一些, 比如醫藥. 一種新藥研發出來, 並不能包治百病, 但很大概率可以賺到不少錢. 這類成果, 並不會對競爭國家的產業造成重大威脅, 相反, 很可能是大家都歡迎的. 港股最近有不少B類醫藥股, 下注這些股票, 可以說是風險投資, 但起碼在行業風險, 政策風險, 國家力量干擾風險這些, 相比而言是非常之小了.

另外要關注的一點是不明朗市場裡資金的選擇. 如果看好一個行業, 如果有許多股票可以選擇, 到底是選龍頭, 還是選後起之秀? 假如龍頭和後起之秀都有不少選擇, 誰才是未來的領頭羊? 這個問題, 不僅是我們這些散戶的困擾, 對基金來說相信也一樣. 但假如這個行業有很明顯的最佳之選, 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比如內房, 這個行業夠大, 這幾年來雖然有各種比如政策風險, 市場起伏之類, 但發展一直不錯, 值得大資金配置, 但買哪家一直很難事先就看得清楚, 這幾年每一年的內房股表現最佳的公司可以說是輪流坐莊, 踏准換股節奏, 難度十分之高. 相比之下, 互聯網相關的選擇就容易許多, 之前的騰訊是無可爭議的最佳選擇, 這兩年隨著阿里美團上市, 買齊ATM就可以了, 根本不需要煩惱怎麼選. 確定性是很值錢的.

這個月的上半段市場比較平淡, 直到國安法的消息出來, 港股突然風起雲湧, 我的操作也集中在下半月. 除了平安好醫生這類突發事故需要處理以及之前提到的準備繼續減少內房股配置之外, 主要的操作出發點就是來自這些新的想法.

炒賣倉的平安好醫生突然換帥, 股價大跌, 前景雖然不變, 但公司管治及發展存在暗湧, 從風險控制的角度, 被我清倉了, 換入微盟.  這個操作屬於突發事故的應對. 月初減持融創加倉澳優, 大致上是對計劃中繼續減持內房股的落實. 後續的做法是減持了奧園, 建倉康方, 這個操作的考慮除了減內房, 還有貿易戰背景下對各行業發展的思考. 之後, 看到網友關注的1530股價似乎守得不錯, 看起來像有可能突破, 乾脆沽清奧園, 買入1530, 但沒想到不久之後國安法的消息導致股市大跌, 權衡持股信心, 在月底止蝕了1530, 加倉同樣大跌的微創, 奧園健康和微盟.

長線倉在炒賣倉買進微盟的時候, 也同步買入此股. 這次的買入, 初衷和炒賣倉不一樣, 是因為永升股價今年升得太多, 導致在長線倉的佔比明顯高過其他個股, 我其實早有減持以作平衡的打算, 只是之前一時沒有好的選擇, 看中微盟, 正好可以用來替代部分永升. 下半月跟隨炒賣倉減持內房股的腳步, 沽出禹洲, 買入新東方在線. 之前我認為30元的新東方在線值博率不高, 現在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我可能低估了優播的潛力, 這一點算是我亂估的沒有把握的個人期望. 主要的想法是教育類是現在市場少數的強勢類別股票, 而細分行業中, 在港股, 在線教育裡的新東方在線可能是唯一選擇. 綜合而言, 新東方在線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風險投資對象, 只是需要時間等待, 不大的部位放在長線倉等, 可能是比較好的策略. 炒賣倉的思考樂, 思路類似. K12和大學都有許多選擇, 補習的最佳選擇就是思考樂了, 雖然貴, 但應該是港股同類業務公司裡的最佳, 很可能一直貴下去.

持股:

長線倉: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0.1%
港交所 (388)                    9.0% 
中國金茂  (817)               8.9%                       
龍光地產 (3380)              8.7%
騰訊控股 (777))               8.6%
海螺水泥 (914)                8.5%
康龍化成 (3759)              7.9%
雅生活服務 (3319)           6.9%
阿里巴巴 (9988)              6.5%
維達國際 (3331)              5.9%
新東方在線 (1797)             5.2%
微盟集團 (2013)              4.8%



炒賣倉:

康龍化成(3759)             11.5%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0.1%  
融創中國(1918)               8.5%      
微創醫療(853)                 8.2%
奧園健康 (3662)              8.1%
春立醫療(1858)               7.7%
澳優 (1717)                     7.3%
時代中國(1233)               7.1%    
雅生活(3319)                   6.5%
思考樂教育(1769)            6.5%
美團點評 (3690)               6.1%    
微盟集團 (2013)              6.0%
康方生物 (9926)              5.3%



  YTD  (截止 31-May-2020) :

恆指   :  - 18.5%  
長線倉:    9.2%    
炒賣倉:  16.6%     

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

留言區

沒想到月中剛過, 留言已經逼近200個, 發言之熱烈在我的博客可謂前所未有, 高興之餘也有些小麻煩, 主要是200個留言之後的新消息會被系統折疊, 為大家帶來不便, 所以先開個留言區應急.

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貴還是不貴, 是個好問題

經過三月份大跌後, 四月份市場的表現算是不錯, 回升了約一千點, 而且在這個月的最後交易日, 恆指剛好站在50天線之上, 看好的勝算應該比看跌高一些. 對我這樣的長期多頭來說, 看好基本上是不需要什麼猶豫的. 如果是大跌, 就意味著股票便宜了; 上升, 意味著市場氣氛良好. 反正我對未來總是抱著樂觀的態度-----只要恆指不是已經來到比如35000點以上這樣明顯貴了的時候, 我相信樂觀者總是比悲觀者容易賺錢的. 在今天, 重要的不是去判斷市場走向, 而是到底該買什麼股票.

當疫情開始受控, 恐慌導致的拋售潮也過去了, 反彈是應該的, 之後市場如何演變, 或許應該有新的邏輯. 之前的時候, 大市跌浪持續期間, 資金流向除了套現拿回現金之外, 主要的選擇是避開甚至做空疫情受害股, 買入疫情受益股. 當進入後疫情時代, 這個邏輯固然仍然有價值, 但獲利空間應該已經減少了. 甚至, 如果再看遠一些, 做多大幅下跌的受害股, 套現已經回升的受益股, 也是很有可能的.

這段時間以來我的想法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改變, 比較困擾的是當手裡的股票回升之後, 到底是強者繼續強, 還是貴了之後需要調整, 另外的是到底市場資金會流向什麼類型的股票. 影響後者的因素太多, 比如大市的走向, 疫情的發展, 政府的政策, 甚至基金投資人的意向導致的贖回或者加碼也是需要考慮的, 所以預判的正確率很難保證, 只能依賴時間給出答案. 前者情況類似, 升跌都有理由, 同樣只能等待和觀察. 既然如此, 按自己的節奏走, 同時以自己組合和指數的表現做比較以判斷自己的操作是否有問題, 可能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假如指數不是在很高的位置, 考慮現金比例的意義我覺得並不大, 重倉甚至滿倉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當然這個做法主要是基於我買賣時機的選擇能力比較差而選股及組合配置做得比較好這樣的情況, 未必適合每個人, 但另一方面, 指數並非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昂貴區間. 總是會有一些股票還有不錯的上升潛力的, 只要有那個眼光, 投資機會並不缺乏, 尤其是對我們這樣不需要買入大量不同股票的散戶更是如此, 所以滿倉其實也是有道理的.

大市逐漸回升, 組合跟著水漲船高, 我不知道是應該繼續抱牢持股還是做些調動. 猶豫之下, 採取了折中的做法.

大致的交易過程如下:

長線倉沽清了剩下的平安, 買入維達, 之後減持少量阿里巴巴, 繼續加倉維達. 這些交易大致是將之前看淡今年平安等金融相關公司, 看好消費相關的思路繼續落實到具體操作上, 成績如何有待觀察, 希望大方向沒有問題.

炒賣倉搞了一大堆買賣. 月初繼續減持股價已經逼近10元開始顯得有點貴的永升, 開始建倉股價回升的奧園健康, 另外在85元附近減了些平安好醫生, 買了點高瓴入股的三生製藥投機; 月中時代鄰里收購小額貸款公司, 雖然我認為是中性, 但還是出於避險而減持, 繼續買入奧園以替代. 進入下旬後, 承認失敗, 略微虧損沽出走勢未能突破的三生, 同時間時代鄰里股價呆滯而奧園終於邁出收購的第一步, 所以沽清了時代鄰里, 少量減持了今年一直拖累組合的內房股(奧園和時代), 增持了點股價回調的微創, 繼續加倉奧園健康, 並高追買了些中糧肉食替代三生繼續投機. 進入月底, 有消息內地開始復學, 沽清了這段時間股價沒什麼表現的阿里巴巴, 買入思考樂; 平安好醫生在我減持後股價繼續大升到三位數, 之前的減持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沽升淚, 恐高症發作, 再次沽了些, 沒想到之後股價竟然還可以攀升到120元之上, 不敢再沽了. 中糧肉食如願上升, 算是久違的投機獲利之作, 但對這類週期股沒有什麼信心, 在月底見好就收, 連同套現平安好醫生的錢一起買入業績大好的澳優.

懶得再像上月份那樣詳述過程, 畢竟這個月整體來說算是比較平穩, 太過仔細的描述意義並不大, 而且我的短線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一般般, 無謂獻醜. 話雖如此, 從我買賣的大致時間段及對應的股價, 讀者應該也可以判斷出我第一次賣平安好醫生及買三生製藥是明顯的失敗, 中糧肉食算是得手. 其餘的交易幾乎都沒能賣到短線高位也沒有買到短線低位, 來到今天, 假如當時持股不動, 回報率和現在應該差別不大, 可以說是徒勞無功浪費精力, 但最後是對是錯我覺得還不能下定論, 需要多給一些時間來證明.

如果單純地看市盈率和市帳率這些數字, 我這個月做的, 基本上是賣了估值便宜的, 比如內房股和中糧肉食這些中單位數PE的, 買的是估值貴的, 比如看起來極貴的微創和思考樂, 表面上看很明顯違反了價值投資的基本理念. 假如回到幾年前, 這樣的操作我是肯定不敢也不會做的. 現在的做法和我對估值的看法出現了變化有關.

我之前提過, 所謂的合理估值只是一個區間, 這個區間可以達幾十個百分點, 比如很多股票, 從生意性質看, 10--15倍PE都可以認為是合理的, 但股價高低位已經十分巨大了. 如果再考慮到不同的情況, 比如市場氣氛, 基準利率, 經濟環境之類外部環境的變量, 合理的估值可以更加多變. 所以簡單地看幾個大家隨便查一查就知道的PE, PB之類的數字就下一個結論, 隨時可以錯得十分離譜, 雖然那些只看數字的所謂價值投資者可以辯解稱是市場的錯誤. 說到這裡, 想到那些付錢報讀投資班, 卻只收穫了一堆隨便找本書都可以得到的會計基礎知識的人, 不禁為他們感到悲哀.

怎麼看估值, 是一門高深學問, 我也說不清楚, 乾脆引用馮柳一段深得我心的話:

其实就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大家过分重视估值的,因为这首先是个博弈的市场,且具备明显的不对称属性,每个领域都存在更全信息、更深理解的内行人士,他们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虽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能力圈从而达到半内行的标准,却很难成为最接近真相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在诗外寻找优势,在心智能力上锻炼自己,而成熟心智模式的基础就是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估值却从态度上就不符合这种精神,它更多是由内而外的划定而非由外及内的聆听。

他的這段話和他的所謂"弱者體系"思想一脈相承, 這個弱者體系是他的投資框架的基礎. 在他的定義中,

弱者体系就是假定自己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的最差水平,只能依靠的只有时间、赔率与常识.

按我的理解, 他的意思可能是尊重市場, 承認自己存在不足, 但相信市場總有規律可循, 有機會在市場獲利, 基本上就是我們這樣的散戶的生存之道. 換句話說, 不要簡單地將書本理論套用在現實情況, 還要參考多種因素, 做多角度思考, 並且在投資過程中不斷和市場"手談", 修正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回到上面我提到的賣便宜的買貴的. 我相信這些內房股有價值, 股價也偏低, 但股價就是不升, 未必是我的想法錯了, 也不是市場錯了, 可能是在這個時點, 市場關注的焦點放在這些公司的利淡因素而非利好的方面. 隨著時間過去, 焦點變化, 股價可能是另一番天地. 但, 現在來說, 股價今年以來的弱勢是客觀的事實, 拖累我的組合回報率也是明顯的事實, 從風險和回報的角度,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 減持也是合理做法. 微創之類的股票, 之所以貴, 也未必就是有資金亂炒, 高增長應該有較高的估值大家應該都不會有什麼爭議, 前景比較有確定性應該值得一點溢價也可以是個合理因素, 大環境下這類公司比如藥明系因各種因素比如受惠行業高增長比如公司有稀缺性之類的可以一直貴下去, 而這個"貴", 同樣可以是一個很大的範圍, 事實是哪怕恆指估值只有十倍, 這類公司的估值還是可以長期保持在幾十倍PE甚至更高.

市場上有無數選擇, 看不懂, 不認同, 可以避開. 自命不凡地指點江山, 認為市場是錯的, 自己是對的, 固然可能是理性, 但也不能排除是自己某種程度的無知導致的狂妄. 一個謙虛的人, 可以不敬畏市場, 但給予市場一定的尊重總是應該的.

實際上, 心中先有一個估值, 然後用這個估值去套在一隻股票上, 和刻舟求劍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合理一些的邏輯, 應該是在一個投資框架下, 多角度觀察一間公司, 再綜合各種因素包括公司之外的, 最終有一個大致的估值判斷, 然後再和股價對比, 才得出一個貴還是便宜的結論, 而且, 這個分析, 應該是動態的, 隨著認知的深入和公司的情況變化不斷調整. 到底是貴還是不貴, 不能簡單地看幾個數字就得出結論.

我不是說我的交易就一定沒問題, 畢竟以股價表現而言, 到今天我這個月的交易最多只能說是對錯各半. 話雖如此, 背後的一些思考還是應該記一記.

沽出阿里巴巴是個比較艱難的決定, 雖然此股在組合的佔比不高. 我仍然相信阿里巴巴前景很好, 但軟銀潛在的減持如果沒有落實及完成, 股價始終會受到困擾, 不會有多少人肯那麼無私地將股價托在高位讓軟銀順利套現的, 更多的只會是想趁機撈便宜貨的人, 情況有如之前雅虎減持的時候. 這段時間繼續持股, 未必就不行, 但可能損失了機會成本. 所以當我有新目標的時候, 此股成為減持甚至全數沽出的對象.

時代鄰里買小額貸款公司, 看PE像是買了貴貨, 有利益輸送之嫌, 但翻看公告, 時代鄰里是創始股東, 接貨價相當於目標公司的原始投資額, 相當於時代鄰里將其他股東的股份原價買入, 對雙方算是公平合理, 而且這公司做的是貸款生意, 買了之後時代鄰里可以自由決定如何運用該公司的資金, 比如調用去收購物管本業的目標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認為消息是中性, 最多是中性偏淡. 但是, 既然市場給出負面反映, 而又有其他標的比如奧園健康可以替代, 就未必一定要堅守. 而奧園健康, 之前網友曾提出對股價落後的疑惑, 我的回答是向外發展的步伐太慢可能是一個負面因素, 而這個因素隨著最近這單收購明顯減弱, 股價走勢應該會有所改善.

思考樂很貴, 尤其是和辦學校的教育股比較. 但另一個角度看, 補習的政策風險明顯比辦中學大學的低, 而擴張更容易, 這一點就值得一定的溢價, 貴一些是合理的; 另外, 思考樂的管理和教學一向令人稱道, 這幾年持續交得出業績. 再看看股價, 即使在最慘的二三月份, 股價也守得相當穩, 說明市場資金持續投公司以信任票. 當挨過最艱難的時刻之後, 可以想象資金的追捧會持續到來. 至於估值確實看起來貴的問題, 類比我85元減持的平安好醫生, 現在是100多元了.

澳優是在大升回調後買的. 老實說我是被一根大陽線吸引才再次關注的, 畢竟幾年前公司出事被停牌的陰影實在不小, 雖然我沒有中招. 大升後我才翻看了一些資料, 相信公司已經摘除了老千的帽子, 現在的股東結構看起來比較理想, 管理層也能幹, 公司的市場地位這幾年逐年提升, 以消費股來說, 相比其他公司, 澳優的估值應該有提升空間. 另外的考慮是嬰幼兒奶粉可以說是必需品, 而因為疫情的關係, 進口和海外代購等途徑的進口奶粉銷售會受到影響, 給了本土品牌進一步提升佔有率的機會. 實際上, 這幾年國產替代也在奶粉行業發生了.

維達也是在發佈良好季度業績後買入的, 其實此股一直在關注名單中, 但因為擔心產品同質化導致利潤率受影響, 而且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同時產品售價沒有什麼定價權也是個困擾因素, 所以遲遲不敢買, 直到第一季業績後, 認為維達的品牌力可能比想象中的強, 才改變初衷, 另外的原因是實在對平安今年的業績信心不大, 所以趁機換馬.

持股:

長線倉: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3.0%
龍光地產 (3380)              9.4%
中國金茂  (817)               9.2%                       
海螺水泥 (914)                9.0%
騰訊控股 (777))               8.8%
港交所 (388)                    8.5% 
康龍化成 (3759)              7.8%
雅生活服務 (3319)           7.2%
阿里巴巴 (9988)              6.7%
禹洲地產 (1628)              6.4%
維達國際 (3331)              5.8%




炒賣倉:

康龍化成(3759)             11.9%
融創中國(1918)             11.5%      
永升生活服務(1995)       9.7%  
時代中國(1233)               8.7%
中國奧園(3883)               7.6%
春立醫療(1858)               7.3%
平安好醫生(1883)           7.2%       
雅生活(3319)                  7.1%
奧園健康 (3662)              6.6%
思考樂教育(1769)           5.8%
微創醫療(853)                 5.7%
澳優 (1717)                     5.6%
美團點評(3690)               4.6%      




YTD  (截止 30-Apr-2020) :

恆指   :  - 12.6%  
長線倉:   7.4%    
炒賣倉: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