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十一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大跌, 我完全沒有想到. 特朗普簽署法案是個很容易讓人接受的理由, 問題是他簽不簽其實都不會影響到法案的最後通過, 所以我覺得說服力不大, 但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 細究已經沒什麼意思. 畢竟, 就算計入今天的大跌, 整體而言,  這個月又是一個沉悶的月份, 恆指繼續窄幅波動, 之前熱炒的板塊也開始進入調整階段, 落後股有些出現不錯的反彈, 大致是可上可下的待變格局.

這種平淡的局面出現, 除了前景的不明朗, 和快到年底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相信有不少基金開始進入埋單計數階段, 需要鎖定回報以及為明年進行佈局, 另外, 阿里巴巴來港上市, 會是不少基金的配置目標, 建倉阿里必然涉及一連串的其他股票的增減, 一些強勢股成為套現對象, 開始走弱, 可以理解. 無論如何, 隨著香港局勢有所平靜, 貿易戰也有些進展, 恆指跌不下去的可能性極大, 比較有疑問的主要是能不能升上去. 恆指中金融地產的比重太大, 難以全面反映市況, 但只要能維持住不跌, 應該不乏炒賣的機會.

和恆指的走向類似, 我的組合表現也是平平無奇, 尤其是長線倉, 幾乎被點穴了, 回報率曲線幾個月來幾乎和恆指同步, 多少讓我有點無奈. 市況平淡當然影響到表現, 組合在調整結構也有一些關係, 因這些調動並沒有刻意捕捉時機, 有些高追低沽的情況.

已近年底, 估計最後這個月市況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突破, 這段時間我的重點並不是在追數, 而是在持盈保泰, 為明年開局做準備.貿易戰以及背後的中美科技戰金融戰等有大量不確定因素, 很難判斷到底明年的市場走向如何, 焦點板塊是什麼, 所以我期望自己的組合能均衡一些, 在風險, 收益及持股的舒適度上有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如上月文中提及, 長線倉的調動主要是提升風險胃納, 希望能有更強的向上動力, 短線倉則是繼續降低內房股的佔比.

上述三個因素之中, 舒適度屬於主觀感受, 比較縹緲, 但不容忽視. 假如對持倉不能安心, 心態很容易會被外圍環境的變化和個股的股價波動影響, 進而影響到客觀判斷. 收益率常常和風險掛在一起, 一般認為, 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市場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好的機會, 讓我們可以在較低風險的情況下得到較高的收益率, 比如16年和17年的高息股. 類似這種情況的投資往往有高概率的勝算. 高概率的勝算能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好的賠率(比如有高概率勝算下好的入場價格)能提高令人滿意的收益率. 處理好高彈性(或者說是股價的波動性)和低彈性(或者說是股價的平穩度) 股票, 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部位, 組合期望收益率和波動性, 增長股和價值股這些因素的平衡, 肯定有助於提升投資過程的舒適度.

內地房地產面臨的外圍經濟環境和行業情況比17年差, 各公司的估值及經營情況同樣也比17年差, 重倉內房股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明顯高過17年, 雖然今年炒賣倉的幾隻內房股整體回報率相當不錯, 但持有期間, 股價的波動常常牽動我的神經, 很難做到安心持股. 很明顯就算持續處於賬面盈利狀態, 持有這幾隻股票在心理上帶給我的並不都是舒適, 所以雖然理論上在估值仍不貴的情況下, 應該讓利潤奔跑, 但我還是盡量找機會將持股比重降下來.

組合最近幾個月加入了醫藥股. 選股更多的是從風險和回報的平衡方面考慮. 今年醫藥股出了許多大牛股, 但我基本上沒有選到, 並不是沒有看到那些股票在走強, 而是因為自己能力有限, 看不清楚. CRO公司的商業模式很好, 政策風險也低, 但到底該如何估值, 未來幾年的盈利如何, 是否值得付出如此的高價格, 我始終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所以只敢短炒一下方達之類的新股. 1177和1093這類藍籌醫藥, 則是在面對帶量採購的挑戰, 公司盈利會受到多少影響, 暫時難以量化, 估值是否能保持在去年前年帶量採購推出之前, 存在疑問. 如果給個折扣, 該打幾折, 同樣是個問題. 所以在權衡之下, 選擇了一些其他類型的股票. 比如在線醫療的241和1833, 這種平台性質的在線賣藥和診療公司, 可以提高服務效率, 降低醫療成本, 行業處於新興時期, 相信政府更多的是支持而非打壓. 康哲這類CSO公司, 可以選擇好的藥物賣, 雖然利潤率比製藥公司低, 但不容易像製藥公司, 尤其是那些管線不夠豐富的, 在旗下重磅藥受到帶量採購之類的政策影響導致盈利嚴重受損.

來到現在, 今年業績基本上大局已定, 兩個組合因為策略不同, 雖然都是我在操盤, 看起來卻像是不同的兩個人在各自打理, 成績也是有明顯區別. 同一個市場, 同一個人管理, 回報率可以相差如此之大, 令人感慨. 兩個自己的比較, 很明顯地反映一個事實: 賺不賺到錢,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好自己, 而不是其他各種客觀環境.

今年恆指表現乏善可陳, 大幅落後滬深300和標普500, 不少人認為應主力去強勢的市場投資. 這觀點不能說沒道理, 但這樣的指責我覺得對港股不太公平. 美股固然表現強橫, 但也不是雞犬皆升, 上升動力集中在少數強勢股和強勢板塊, 而港股雖然整體表現比美股差了一大截, 但也有一些板塊升幅十分亮麗. 即使在強勢的美股市場, 買不中那些強勢股, 也未必能賺多少錢, 而在港股, 如果仔細選擇, 今年其實並不缺少賺錢機會. 歸根到底, 問題的關鍵不是選的戰場對不對, 而是自己的選股能力, 操作能力好不好, 就像英哥說的, 沒有生不逢時, 只有技不如人, 或者說, 沒有不好的股市, 只有不濟的股民.

交易大致簡述如下:

長線倉:

上月底至本月初: 沽出新意網, 減持盈富基金和港交所; 買入海螺水泥, 增持康哲藥業, 中國燃氣, 中國金茂, 龍光地產, 永升生活服務.
月底: 沽清盈富基金和招商銀行, 買入阿里巴巴和光大控股.

炒賣倉:

上月底至本月初: 減持融創, 奧園和時代中國, 賣出阿里健康; 買入比亞迪, 威高股份和平安好醫生.
月中至月底: 沽出中糧肉食, 再次減持時代中國, 增持康哲藥業和平安好醫生.

長線倉新買入的海螺水泥和增持的永升是因為炒賣倉出於資金調動以及炒賣紀律沽出後的回補, 畢竟當時沽出其實是有點捨不得. 以盈富基金換阿里巴巴和賣出部分內房股是一早就計劃的行動. 增持已持有股份和市況及個股價格關係不大, 更多的是因為減持所得的資金需要有個落腳的地方, 而那些被增持的股票在組合中有提升佔比的空間.

沽出招商銀行並不是因為股價太高還是覺得有什麼利淡, 雖然今年以來招商銀行股價升了不少, 主要是覺得明年的上升動力可能不會再如今年這麼強了. 大升之後, 招銀的估值已經比建行等其他同業有不小的溢價, 相信已經反映了公司經營比同業優秀的因素, 明年股價很可能只是中規中矩地隨業績增長錄得合理漲幅, 再次調升估值的機會並不是很大.

新意網是長線愛股, 高位只賣了少量, 這個月清倉時股價已經從高位回落了不少, 還好成本頗低, 埋單計數還是有豐厚利潤的. 沽出此股, 原因之一是隨著股價上升, 股息率已經偏低, 難以再充當原本的收息股角色, 另外的原因估值其實並不低, 但高增長可能還要等幾年, 即使不看派息, 看增長也是不足, 定位比較尷尬, 恰逢組合重整, 因此沽出騰出資金. 

光大控股是用來代替招商銀行的. 估值低當然是買入的一個主要原因, 真正促成買入是明年光大集團的整體上市有可能成為股價繼續上漲的催化劑. 上市前, 集團理順旗下公司複雜的股權關係是必要的, 光大控股持有的光大證券和光大銀行很可能需要處理, 實際上幾年前就多次傳出光大控股要賣出這些股權了. 假如賣出果然成真, 公司可以獲得一大筆資金, 繼續發展壯大基金管理業務以及自有資金投資業務, 有利於提升估值. 即使這個預期沒有成真, 約0.5PB和5厘的股息也有足夠的防守力. 以現價來說, 應該仍是進可攻退可守. 

炒賣倉賣阿里健康換平安好醫生的行動現在看是個失敗的交易, 之前兩股互換的成功未能延續, 不能怪市場不聽話, 主要是我買賣時機的判斷能力太差了, 要是到現在才行動, 就非常完美. 當然, 藉口也不是沒有, 主要股東的減持實在有點突然. 好在第二天友邦宣佈平安李源祥將接任CEO消息傳出後, 這個減持有了合理解釋, 不然就需要認真是否需要跟隨賣出了. 看來, 還是應該像以前多次反省過的那樣, 看好的話就兩個一起買. 無論如何, 就算暫時吃了眼前虧, 以行業的前景, 多給一些時間, 股價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原本期待中糧肉食繼續走牛, 但股價未如預期隨豬肉價上漲而上升. 想深一層, 豬肉股本質上是週期股, 之前1610大漲, 反映的是這段時間的高肉價, 而未來股價能否繼續升, 取決於是否預期未來肉價仍將保持高位, 而這個情況在疫情開始得到一定控制, 生豬存欄數在增加的當下, 並不確定. 現階段的股價可能處於博弈階段, 在不確定的預期下漲漲跌跌, 難以很快走出向上行情. 如果用現在的肉價和存欄數按計算器, 當然現階段的股價是低的, 但很可能陷入刻舟求劍的價值陷阱. 在股價受制於十天線幾日而未能突破後, 我選擇了先離場觀望, 沒想到幸運地避過了後來超過十個點的跌幅.

比亞迪電子是我在公司公佈了好業績大升的當天高追買入的. 業績很大可能超出市場預期不少, 所以才引來這麼強的買盤. 相信市場已經預期了5G帶來的換機潮對比亞迪未來的業績有幫助, 偉創力因為貿易戰的緣故退出華為的供應鏈, 空缺由比亞迪填補是個意外之喜, 而公司進入蘋果產業鏈更是驚喜(可能是iPad相關業務), 幾重利好疊加, 估值有機會提升.

買威高股份主要是想增加醫藥股的佔比, 並不是看到有什麼特別的利好. 選擇此股, 一方面是我認為在當前市況, 大部分板塊都應該買大不買小, 威高是港股醫療器械龍頭, 業績穩健, 估值也適中, 而且面對的政策風險也比較小一些.

月初減持內房股純粹是為了降低比重, 月底再次減持時代中國是因為股價因除淨在即又升了不少, 持股在組合裡的比重又顯得高了些, 再加上考慮到未來會收到分拆的時代鄰里紅股後, 該系市值佔比還將進一步提升, 所以趁股價高位再賣一些. 參考其他公司的情況, 我估計時代鄰里市值應該有時代中國的八分之一左右, 若是如此, 這些紅股將幫助組合提升一兩個百分點的回報率, 既然還沒到手, 只好當是明年的無本利潤了.

持股如下(截止29-NOV-2019):

長線倉:

中國平安 (2318)            15.8%
龍光地產 (3380)              9.1%
港交所 (388)                   8.8%     
中國金茂  (817)               8.3%                     
中信國際電訊 (1883)       7.6%    
康哲藥業(867)                 7.4%   
阿里巴巴  (9988)             7.1%
中國光大控股 (165)         6.7%
永升生活服務(1995)        5.8%
中國燃氣 (384)                5.2%
海螺水泥  (914)                 4.4%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918)                  13.9%
中國平安 (2318)                  13.4%
中國奧園 (3883)                  12.4%
時代中國 (1233)                  11.7%
奧園健康  (3662)                 10.7%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8.5%
康哲藥業 (867)                      6.8%
平安好醫生(1833)                 5.8%
美團點評  (3690)                   5.1%
威高股份  (1066)                   4.6%
比亞迪電子 (285)                  4.3%



YTD: 

恆指:          1.9%
長線倉:     12.5%
炒賣倉:     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