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的兄弟, 遠隔重洋的兄弟, 多少年了, 沒想到這麼快, 你的孩子也要畢業了. 為你高興之餘, 也驚覺歲月已經悄悄偷走了我們的青春. 難得你還記得當年我寫的畢業寄語. 是的, 那段美好的時光我怎麼可能忘記? 那篇短文我當然還保留著.
如今卻憶江南樂, 當時年少春衫薄. 騎馬倚斜橋, 滿樓紅袖招. 如今的我已經寫不出當年的文字, 不知道現在的你是否仍可引來滿樓紅袖?
文字如下, 只是稍稍改了幾個字, 免得暴露地方XD. 會到我這裡, 看到這些文字的同學, 估計只有寥寥幾位. 也好.
-----------------------------
畢業寄語:
揮手自茲去.
回首往昔, 曾經的一切竟然仍顯得如此清晰....
有過慷慨而歌, 也有過無奈的歎息; 有過盡情歡笑, 也有過苦澀的淚水-----這風一般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演繹了多少故事, 揮灑了多少情感!
如今, 青山依然翠綠, 校園依然平靜, 而我們已經不再少年.
總以為這一千多個日子是最後的漫長, 卻終於發覺前方永遠有著新的面對; 渴望著尋找到夢中的伊甸園, 卻終於知道要在世俗中填充所有的失落. 這是怎樣的無奈啊, 而我們已無可迴避, 我們只有前行.
我們即將前行.
此時, 總是不自覺地想起少年時的壯志豪情, 想起母親那望穿秋水的眸, 父親那刻滿滄桑的臉. 我們知道這裡有一種殷殷的期待.
把期待藏在心中, 我們正年輕, 有青春瑰麗如霞, 有夢想斑斕如蝶, 我們擁有許多. 因此, 相信我們能夠堅定地走向那漫漫的人生路.
那麼, 就讓我們唱起那首古老的別離歌, 帶著那些最誠摯的祝福, 做一次瀟灑的別離.
難忘曾經的相聚, 期待不久的再見.
相信吧, 明天的太陽, 是嶄新的.
2020年7月1日星期三
投資者的自我修養
這半年市場發生了很多事, 如何應對只能隨機應變, 成敗主要看投資者的水平, 所以這次我們先不談具體買賣, 聊一聊一個普通投資者的進步路徑.
投資者如何從投資小白成長到有能力在市場持續賺錢? 這個問題, 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 要輸過錢才能懂得怎麼贏錢; 要一開始就先打好知識體系之後再實戰; 要等時間沉澱, 見識多了, 經驗豐富了, 自然有機會成為高手.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 但我們或許可以更深入的探討下去.
相信不是每位讀者都有很多經驗, 所以話題不妨從我的經歷說起.
入市初期, 是在我積累了相當於幾個月人工的資金後, 追求的是一注獨贏, 希望很快就看到股價向上. 一段時間後, 尤其是在終於遇到第一次失手後, 意識到需要分散風險. 再之後, 經歷了市場起伏, 開始有了組合配置的概念. 嘗過幾輪牛熊轉換的滋味後, 認為中小市值股票更有投資價值的信念逐漸瓦解, 不再執著買藍籌還是細價股. 在市場的時間長了, 牛熊週期之外, 還親身體驗了一些大公司的業務起伏對股價的深遠影響, 對公司商業模式, 行業發展, 世界變遷, 時代走向這些和股市比較間接的學問越來越重視, 開始努力嘗試於個股的基本因素之外, 加上更多宏觀方面的思考, 以構建一個攻守兼備的投資組合.
這是我二十幾年炒股的大致經歷, 也可以說是一個炒股新手到勉強可以稱為炒股老鳥的成長過程. 這個過程, 可以說是不斷地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 重建思考方式的過程. 在投資世界, 成敗的標準是盈虧. 假如我們把股市看做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龐大而複雜的系統, 散戶的盈利可以說是來自個人的投資體系對這個龐大系統的擬合. 投資水平的提升, 就是自身的投資體系和現實中的股市系統擬合程度不斷提升的過程.
實際上, 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 從一踏入股市投資這個世界開始, 我們就開始了對自己的投資體系打造的過程. 看到股價, 猜測股價會向哪個方向移動, 做下買進賣出或者持有的決定, 之後再根據股價走向的反饋, 修正或者調整這個猜測, 再進行相應的操作, 爭取達到最大的盈利或者盡量減少虧損. 這是大多數交易的過程, 也可以說是一個投資體系的基本運作方式.
一個投資體系, 大致包含了概念, 規則和框架三個部分.
概念是我們對一類事物的命名, 比如有很多種不同顏色不同花期的花, 都被我們統稱為花, 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 有了概念, 才能開始思考的過程. 不同事物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聯繫起來, 進行互動, 這種互動的方式, 就是規則. 比如最簡單的, 我們接受聘用, 應該努力完成工作, 公司應該付給薪水, 就是我們和公司共同接受的規則. 規則是行為的動力和約束. 而框架, 是我們從已知的部分出發, 對未知的部分進行探索和嘗試時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 比如我們小的時候, 聽故事看電影時, 一個新角色出現, 常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那時我們以為人只分為好人壞人, 這是已知, 是什麼人, 這是未知----雖然粗陋, 本質上也是一個思考框架.
概念是描述規則的語言, 規則幫我們理解新情況, 為我們提供建設框架的基礎, 用以思考處理新情況, 而我們處理的方式及之後的結果反過來可以沉澱, 提煉, 深化, 形成新的規則, 進而豐富提升框架. 新的規則, 框架, 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歸類, 整理, 命名, 產生新的概念. 之後, 開啟新一輪的循環, 就像是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和禪宗的"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還是山".
這是一個成長的循環.
具體到股市投資, 外部信息的流入, 必須經由投資體系解讀, 而我們的買賣決定, 也是經由投資體系得出判斷. 世界不斷變化, 舊體系常常遇到新問題, 需要我們持續優化. 如果自己既有的投資體系適應不了現實的股市運行情況的話, 我們很大可能會陷入困境, 持續不斷改善甚至推倒重來幾乎可以說是必要的.
很多人, 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基金經理, 可以做到在一些年份業績良好, 但另一些年份卻大敗, 很主要的原因, 就是投資體系不能適應不同的市況. 一個投資者的成長過程, 本質上可以說是他的投資體系不斷進化的過程. 投資體系是不是能持續適應市場, 穿越牛熊週期, 是區分一個投資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標準.
投資生涯超過半世紀的巴菲特, 是投資體系不斷進化的代表. 指導思想上的從Graham信徒, 到Graham+Fisher; 具體操作上的從發誓再不買航空股, 到一度是幾大航空公司的重要股東; 知識範圍上的從多年堅稱看不懂也不買科技股到重倉IBM和蘋果, 不論成敗, 都見證了他的投資體系的不斷豐富和進化. 這也是智慧的體現. 一個有智慧的人, 不在於記憶力多好, 知道多少東西, 而在於能否保持心態的開放, 快速理解新的情境, 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 做出合適的應對, 努力讓自己始終處於"get ready"的狀態.
我們通過獲取的概念, 規則, 框架形成的投資體系, 固然可以拓寬, 但也可能形成束縛. 假如在一個穩定的體系裡面停留得越久, 我們會對它越熟悉, 哪怕期間業績不好, 也可能因為路徑依賴, 很難跳脫出來對其做出修正. 隨著投資市場的不斷演變, 舊的投資體系可適用的範圍很可能會越窄. 如果停留在既往的認知, 很可能會感覺到投資越來越困難, 比如港股, 這幾年對傳統的價值投資者尤其是喜好撿煙蒂的一派可以說是噩夢. 不斷與時俱進, 才是長期生存之道. 一個投資者的成長, 往往意味著他意識到舊的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 需要調整了. 雖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認為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做法會比舊的更成功, 比如巴菲特最近的航空股和早前的IBM就遭到失利, 但新的機會很大可能因為體系的進化而被發現並被抓住, 還是比如巴菲特, 這幾年投資蘋果就大獲成功. 假如用以前的思維, 我可能因為覺得貴不買物管股, 覺得便宜買比如北京控股這樣的股票, 覺得高追貌似只有概念的股票愚蠢不買微創......不敢想象這樣做的後果會有多麼淒慘.
其實很多人是知道這個道理的, 但現實中卻傾向於保持原狀, 不再改變, 思維模式趨向於穩定. 成為習慣之後, 時間越長, 越可能會不斷強化, 讓我們堅信自己是對的. 哪怕之後輸錢, 也不是承認自己的不足, 而是把虧損怪罪到市場錯誤或者覺得贏錢的時辰未到. 現實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見到這種股民; 寫博客的投資者來來去去, 相信很多不再發文的也有類似的情況, 停筆的主因多半是輸錢了.
這種情況可以類比寫出<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那個頗有諷刺意味的科技三定律: 1, 任何在我出生前已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革命性產物; 3, 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反人類, 要遭天譴的. 想一想自己, 有沒有過類似的想法: 1, 開始投資時認為買大家都知道的藍籌是賺不了什麼錢的; 2, 投資一段時間後, 認為曾經賺過錢的股票比如地產股, 高息股或者保險股才是王道; 3, 新出現的自己不熟悉的新行業新公司, 比如沒賺多少錢甚至就是虧損的科網股醫藥B股被那樣狂炒毫無道理, 肯定是泡沫, 一定會害死很多投資者.
對投資人來說, 最可怕的, 不是出現了許多看不懂的股票, 也不是熟悉的股票變得過氣了, 而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 我們的投資體系還是一點都沒有改變, 固化了.
那麼, 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體系, 並讓這個體系保持活力, 不斷進步? 以下幾點, 或許有些參考價值.
1, 保持開放的心態. 接觸到一個新的理念時, 哪怕和自己有衝突, 也不要一開始就排斥, 應該嘗試去了解和思考是否有可取之處, 是否能融合到自己的體系. 對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股票, 哪怕很可能不會買, 也願意去研究, 順便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 對某個事物比如一隻股票的判斷, 哪怕已經有了一個對自己來說肯定的判斷, 也要嘗試以不同的角度看一看.
2, 培養大局觀. 比如判斷一隻股票, 基本的PE, PB, 派息, 盈利預測這些公司本身的因素之外, 嘗試從更高的層次, 更廣的背景和視角做更深入的探討. 比如看港交所, 估值除了港股市場交易活躍度之外, 還有其他角度比如國內公司在香港上市的需求, 中國初創企業投資者套現的途徑, 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各種變化之類. 願不願意考慮這些比較間接的因素, 決定了是否買進港交所的態度的分野.
3, 豐富自己的知識, 也就是我講笑的要有一顆夠八卦的心. 知道得多, 就有能力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 這樣做, 既可以對問題研究得更深入, 也可以減少犯錯的可能. 更詳細的闡述可以參考查理芒格的格柵思維.
4, 勇於嘗試新事物, 尤其是在不斷學習的前提下. 對炒股而言, 就是要敢於嘗試買賣自己以前沒有碰過的股票和以新的理論及手法去操作. 很多人把巴菲特那句"緊守自己的能力圈"掛在嘴上, 但卻選擇視而不見巴菲特在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也有很多人信奉巴菲特那句"我專注於發現一英呎跨欄, 而不是發展跨過七英呎欄的能力", 但對他來說, 當時他說這句話時的一英呎和現在的一英呎完全沒有分別, 有可能嗎?
無論如何, 相比浩瀚的投資海洋, 我們所認知的, 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我們不可能了解全部, 但如果經歷過什麼失敗和成功, 遇到了什麼新奇的事情和現象, 願意多看多想, 即使當時不明所以, 隨著知識的豐富, 認知的加深, 那個問題總有一天可以得到解答. 由此得到的, 不僅是精神層面上獲得新知的愉悅, 還很可能有機會運用這些新知, 得到現實的利益. 還是舉港交所的例子, 當年我沒有認識到內銀內險等巨型國企上市對港交所帶來的本質的利好, 僅僅因為一個表面的昂貴就放棄了, 而今年, 雖然港股市場整體疲弱, 我還是願意死守這隻和大市相關度很高的股票, 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認識到中概股回歸是類似內銀上市的重大事件, 足以明顯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雖然這次的爆炸力因基數的關係, 已經不及當年, 但當做長線倉的定海神針已經有足夠的理由.
突破認知邊界, 拓展投資視野, 豐富投資認識, 推動自己的投資體系不斷進化, 最終在精神上和金錢上得到回報, 這應該是每一個認真的投資者對待投資的態度. 這個過程, 就是一個投資者提升能力的過程. 這半年風雲變幻, 很多事情的發生超出了想象, 可以說是對每個投資者的投資體系最好的考驗.
以上, 也是我這半年在務虛層面的一些感想.
接下來輪到務實的具體交易.
長線倉月中時減持了些海螺, 買回些永升. 沒有什麼特別原因, 純粹是賣走的海螺是三月份低位時加倉的, 永升是早前較高位減持的, 見價位不錯, 持倉比例上有調整的空間, 所以趁機做個差價. 內房海螺這些舊經濟這幾個月毫無表現, 從追逐回報率的角度看, 或許需要做些換馬之類的操作, 但考慮到組合整體的陣容平衡, 這個決心不容易下. 另外, 這幾隻股票的基本因素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 要換走的話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標的, 而且組合的表現也還算不錯, 不需要太過激進. 猶豫之後, 還是選擇不做大的變動.
炒賣倉月初因康龍化成佔比高了些, 減持了少許, 加倉康方. 月中沽出了春立, 加倉澳優和思考樂, 另外還未能如願地向下逐漸買入而是不幸地越買越貴地建倉了閱文. 月底沽了奧園健康, 買回早前沽出的部分春立. 整體來說, 這些交易沒有佔到便宜, 似乎一動還不如一靜. 早說了我的交易水平十分之差........
康龍化成和康方的交易暫時可以說是得手, 但春立的沽出可能是錯了. 當時醫藥的佔比因股價整體大升而顯得高了些, 但這些股票不像當年炒內房股時的那些股票那樣估值及盈利都比較明確, 怕死心態發作, 覺得有需要減持. 春立上半年增長可能受疫情影響, 雖然下半年應該可以大致恢復, 但還是有點擔心市場如何看待, 所以選了這股票沽出. 賣出後, 股價還是繼續逞強, 甚至超出我的賣出價, 而且在月底指數調整的時候仍舊守得很穩, 看來是沽錯了, 所以在月底的時候決定逆向止蝕, 高追買回大部分. 加倉澳優和思考樂是覺得消費類的股票佔比低了些.
買閱文主要是因為管理層的變動及愛奇藝的傳聞. 實際上早前我曾在此股有過一次失敗的投機. 這兩單新聞, 我的理解是騰訊有意願壯大自己的泛娛樂業務, 而閱文很可能成為推動這業務的引擎.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遊戲, IP都是重要的底層資源. 程武空降, 對閱文旗下大量IP和騰訊其他娛樂業務比如騰訊視頻和遊戲等的合作和資源整合相當有利,
單純看閱文的基本業務, 其實並不算有太大吸引力. 畢竟靠訂閱收入, 很難有可持續性的增長, 新麗的拍劇, 固然有慶餘年珠玉在前, 能否持續很難說, 能否年年增長也難講, 畢竟拍劇的生意模式並不可靠. 但是, 如果背後有騰訊這個大靠山就不一樣了. 金礦在那裡, 沒有善於挖礦的人也是沒用. 漫威, 星戰等IP在迪士尼手裡比在前東家手裡賺到的錢多得多. 當騰訊重視起來, 很可能閱文和騰訊, 就像是漫威和迪士尼的關係, 而且, 考慮到閱文還在依託大量作者的創作繼續產生新IP, 潛力可能比漫威更大.
以上只是從定性方面的粗略判斷, 沒有涉及到估值, 但老實說, 這類公司是很難用傳統方法估值的. 假如定性方面沒有出錯, 40元投機失敗, 50元買, 又有何妨? 技術走勢角度, 假如突破招股價的55元, 說不定就海闊天空, 就像美團那樣. 當然這兩股不太適合直接比較, 就當我自己在發夢好了.
沽出奧園健康首先是單純的看圖, 其次是想跟紅頂白, 買回春立的資金需求, 最後是從組合配置角度看, 佔比不低的物管這段時間明顯跑輸醫藥, 短線投機角度考慮, 減一減比重去追逐大熱的醫藥可能有便宜. 基本因素看, 我在估值和未來業績增長方面仍有信心, 稍有不放心的是市場對公司的大健康路線給了折價, 外拓方面也還沒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行動, 即使是最近的併購, 也是因為母公司的收購連帶的. 所以整體而言, 似乎奧園健康只能算是比較OK的選擇. 當時沽9928換3662, 是因為9928的那單收購, 可惜在9928放棄收購後, 我沒有再換回來. 物管可以說是港股裡少數的確定性比較強的板塊了, 以後我應該會再找機會增持, 但未必會買回3662.
展望下半年, 仍然面對大量不明朗, 很難有比較確定性的策略. 對我來說, 延續自己的風格, 爭取做到風險和回報的平衡, 努力讓組合的回報率曲線能夠比較平穩地向上, 不斷拉開對恆指的領先幅度, 是過去, 也是現在的努力方向, 具體操作, 則多半只能是見機行事了, 但大致的框架應該不會在短時間內有明顯的變化.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0.0%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0.0%
海螺水泥 (914) 5.9%
雅生活服務 (3319) 5.9%
微盟集團 (2013) 5.5%
新東方在線 (1797) 4.7%
炒賣倉:
康龍化成(3759) 11.2%
微創醫療(853) 10.2%
永升生活服務(1995) 8.9%
康方生物 (9926) 8.6%
融創中國(1918) 7.5%
微盟集團 (2013) 6.8%
思考樂教育(1769) 6.6%
美團點評 (3690) 6.4%
閱文集團(772) 5.8%
雅生活(3319) 5.5%
春立醫療(1858) 4.9%
YTD (截止 30-Jun-2020) :
恆指 : - 13.3%
長線倉: 19.9%
炒賣倉: 30.2%
這是我二十幾年炒股的大致經歷, 也可以說是一個炒股新手到勉強可以稱為炒股老鳥的成長過程. 這個過程, 可以說是不斷地用新的認知打破舊的認知, 重建思考方式的過程. 在投資世界, 成敗的標準是盈虧. 假如我們把股市看做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龐大而複雜的系統, 散戶的盈利可以說是來自個人的投資體系對這個龐大系統的擬合. 投資水平的提升, 就是自身的投資體系和現實中的股市系統擬合程度不斷提升的過程.
實際上, 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 從一踏入股市投資這個世界開始, 我們就開始了對自己的投資體系打造的過程. 看到股價, 猜測股價會向哪個方向移動, 做下買進賣出或者持有的決定, 之後再根據股價走向的反饋, 修正或者調整這個猜測, 再進行相應的操作, 爭取達到最大的盈利或者盡量減少虧損. 這是大多數交易的過程, 也可以說是一個投資體系的基本運作方式.
一個投資體系, 大致包含了概念, 規則和框架三個部分.
概念是我們對一類事物的命名, 比如有很多種不同顏色不同花期的花, 都被我們統稱為花, 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礎. 有了概念, 才能開始思考的過程. 不同事物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聯繫起來, 進行互動, 這種互動的方式, 就是規則. 比如最簡單的, 我們接受聘用, 應該努力完成工作, 公司應該付給薪水, 就是我們和公司共同接受的規則. 規則是行為的動力和約束. 而框架, 是我們從已知的部分出發, 對未知的部分進行探索和嘗試時所遵循的一套思考方式. 比如我們小的時候, 聽故事看電影時, 一個新角色出現, 常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那時我們以為人只分為好人壞人, 這是已知, 是什麼人, 這是未知----雖然粗陋, 本質上也是一個思考框架.
概念是描述規則的語言, 規則幫我們理解新情況, 為我們提供建設框架的基礎, 用以思考處理新情況, 而我們處理的方式及之後的結果反過來可以沉澱, 提煉, 深化, 形成新的規則, 進而豐富提升框架. 新的規則, 框架, 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歸類, 整理, 命名, 產生新的概念. 之後, 開啟新一輪的循環, 就像是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和禪宗的"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還是山".
這是一個成長的循環.
具體到股市投資, 外部信息的流入, 必須經由投資體系解讀, 而我們的買賣決定, 也是經由投資體系得出判斷. 世界不斷變化, 舊體系常常遇到新問題, 需要我們持續優化. 如果自己既有的投資體系適應不了現實的股市運行情況的話, 我們很大可能會陷入困境, 持續不斷改善甚至推倒重來幾乎可以說是必要的.
很多人, 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基金經理, 可以做到在一些年份業績良好, 但另一些年份卻大敗, 很主要的原因, 就是投資體系不能適應不同的市況. 一個投資者的成長過程, 本質上可以說是他的投資體系不斷進化的過程. 投資體系是不是能持續適應市場, 穿越牛熊週期, 是區分一個投資者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標準.
投資生涯超過半世紀的巴菲特, 是投資體系不斷進化的代表. 指導思想上的從Graham信徒, 到Graham+Fisher; 具體操作上的從發誓再不買航空股, 到一度是幾大航空公司的重要股東; 知識範圍上的從多年堅稱看不懂也不買科技股到重倉IBM和蘋果, 不論成敗, 都見證了他的投資體系的不斷豐富和進化. 這也是智慧的體現. 一個有智慧的人, 不在於記憶力多好, 知道多少東西, 而在於能否保持心態的開放, 快速理解新的情境, 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 做出合適的應對, 努力讓自己始終處於"get ready"的狀態.
我們通過獲取的概念, 規則, 框架形成的投資體系, 固然可以拓寬, 但也可能形成束縛. 假如在一個穩定的體系裡面停留得越久, 我們會對它越熟悉, 哪怕期間業績不好, 也可能因為路徑依賴, 很難跳脫出來對其做出修正. 隨著投資市場的不斷演變, 舊的投資體系可適用的範圍很可能會越窄. 如果停留在既往的認知, 很可能會感覺到投資越來越困難, 比如港股, 這幾年對傳統的價值投資者尤其是喜好撿煙蒂的一派可以說是噩夢. 不斷與時俱進, 才是長期生存之道. 一個投資者的成長, 往往意味著他意識到舊的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情況, 需要調整了. 雖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認為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做法會比舊的更成功, 比如巴菲特最近的航空股和早前的IBM就遭到失利, 但新的機會很大可能因為體系的進化而被發現並被抓住, 還是比如巴菲特, 這幾年投資蘋果就大獲成功. 假如用以前的思維, 我可能因為覺得貴不買物管股, 覺得便宜買比如北京控股這樣的股票, 覺得高追貌似只有概念的股票愚蠢不買微創......不敢想象這樣做的後果會有多麼淒慘.
其實很多人是知道這個道理的, 但現實中卻傾向於保持原狀, 不再改變, 思維模式趨向於穩定. 成為習慣之後, 時間越長, 越可能會不斷強化, 讓我們堅信自己是對的. 哪怕之後輸錢, 也不是承認自己的不足, 而是把虧損怪罪到市場錯誤或者覺得贏錢的時辰未到. 現實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見到這種股民; 寫博客的投資者來來去去, 相信很多不再發文的也有類似的情況, 停筆的主因多半是輸錢了.
這種情況可以類比寫出<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那個頗有諷刺意味的科技三定律: 1, 任何在我出生前已有的科技都是世界本來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革命性產物; 3, 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反人類, 要遭天譴的. 想一想自己, 有沒有過類似的想法: 1, 開始投資時認為買大家都知道的藍籌是賺不了什麼錢的; 2, 投資一段時間後, 認為曾經賺過錢的股票比如地產股, 高息股或者保險股才是王道; 3, 新出現的自己不熟悉的新行業新公司, 比如沒賺多少錢甚至就是虧損的科網股醫藥B股被那樣狂炒毫無道理, 肯定是泡沫, 一定會害死很多投資者.
對投資人來說, 最可怕的, 不是出現了許多看不懂的股票, 也不是熟悉的股票變得過氣了, 而是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 我們的投資體系還是一點都沒有改變, 固化了.
那麼, 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體系, 並讓這個體系保持活力, 不斷進步? 以下幾點, 或許有些參考價值.
1, 保持開放的心態. 接觸到一個新的理念時, 哪怕和自己有衝突, 也不要一開始就排斥, 應該嘗試去了解和思考是否有可取之處, 是否能融合到自己的體系. 對一些自己完全不懂的股票, 哪怕很可能不會買, 也願意去研究, 順便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 對某個事物比如一隻股票的判斷, 哪怕已經有了一個對自己來說肯定的判斷, 也要嘗試以不同的角度看一看.
2, 培養大局觀. 比如判斷一隻股票, 基本的PE, PB, 派息, 盈利預測這些公司本身的因素之外, 嘗試從更高的層次, 更廣的背景和視角做更深入的探討. 比如看港交所, 估值除了港股市場交易活躍度之外, 還有其他角度比如國內公司在香港上市的需求, 中國初創企業投資者套現的途徑, 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各種變化之類. 願不願意考慮這些比較間接的因素, 決定了是否買進港交所的態度的分野.
3, 豐富自己的知識, 也就是我講笑的要有一顆夠八卦的心. 知道得多, 就有能力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 這樣做, 既可以對問題研究得更深入, 也可以減少犯錯的可能. 更詳細的闡述可以參考查理芒格的格柵思維.
4, 勇於嘗試新事物, 尤其是在不斷學習的前提下. 對炒股而言, 就是要敢於嘗試買賣自己以前沒有碰過的股票和以新的理論及手法去操作. 很多人把巴菲特那句"緊守自己的能力圈"掛在嘴上, 但卻選擇視而不見巴菲特在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也有很多人信奉巴菲特那句"我專注於發現一英呎跨欄, 而不是發展跨過七英呎欄的能力", 但對他來說, 當時他說這句話時的一英呎和現在的一英呎完全沒有分別, 有可能嗎?
無論如何, 相比浩瀚的投資海洋, 我們所認知的, 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我們不可能了解全部, 但如果經歷過什麼失敗和成功, 遇到了什麼新奇的事情和現象, 願意多看多想, 即使當時不明所以, 隨著知識的豐富, 認知的加深, 那個問題總有一天可以得到解答. 由此得到的, 不僅是精神層面上獲得新知的愉悅, 還很可能有機會運用這些新知, 得到現實的利益. 還是舉港交所的例子, 當年我沒有認識到內銀內險等巨型國企上市對港交所帶來的本質的利好, 僅僅因為一個表面的昂貴就放棄了, 而今年, 雖然港股市場整體疲弱, 我還是願意死守這隻和大市相關度很高的股票, 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認識到中概股回歸是類似內銀上市的重大事件, 足以明顯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雖然這次的爆炸力因基數的關係, 已經不及當年, 但當做長線倉的定海神針已經有足夠的理由.
突破認知邊界, 拓展投資視野, 豐富投資認識, 推動自己的投資體系不斷進化, 最終在精神上和金錢上得到回報, 這應該是每一個認真的投資者對待投資的態度. 這個過程, 就是一個投資者提升能力的過程. 這半年風雲變幻, 很多事情的發生超出了想象, 可以說是對每個投資者的投資體系最好的考驗.
以上, 也是我這半年在務虛層面的一些感想.
接下來輪到務實的具體交易.
長線倉月中時減持了些海螺, 買回些永升. 沒有什麼特別原因, 純粹是賣走的海螺是三月份低位時加倉的, 永升是早前較高位減持的, 見價位不錯, 持倉比例上有調整的空間, 所以趁機做個差價. 內房海螺這些舊經濟這幾個月毫無表現, 從追逐回報率的角度看, 或許需要做些換馬之類的操作, 但考慮到組合整體的陣容平衡, 這個決心不容易下. 另外, 這幾隻股票的基本因素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 要換走的話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標的, 而且組合的表現也還算不錯, 不需要太過激進. 猶豫之後, 還是選擇不做大的變動.
炒賣倉月初因康龍化成佔比高了些, 減持了少許, 加倉康方. 月中沽出了春立, 加倉澳優和思考樂, 另外還未能如願地向下逐漸買入而是不幸地越買越貴地建倉了閱文. 月底沽了奧園健康, 買回早前沽出的部分春立. 整體來說, 這些交易沒有佔到便宜, 似乎一動還不如一靜. 早說了我的交易水平十分之差........
康龍化成和康方的交易暫時可以說是得手, 但春立的沽出可能是錯了. 當時醫藥的佔比因股價整體大升而顯得高了些, 但這些股票不像當年炒內房股時的那些股票那樣估值及盈利都比較明確, 怕死心態發作, 覺得有需要減持. 春立上半年增長可能受疫情影響, 雖然下半年應該可以大致恢復, 但還是有點擔心市場如何看待, 所以選了這股票沽出. 賣出後, 股價還是繼續逞強, 甚至超出我的賣出價, 而且在月底指數調整的時候仍舊守得很穩, 看來是沽錯了, 所以在月底的時候決定逆向止蝕, 高追買回大部分. 加倉澳優和思考樂是覺得消費類的股票佔比低了些.
買閱文主要是因為管理層的變動及愛奇藝的傳聞. 實際上早前我曾在此股有過一次失敗的投機. 這兩單新聞, 我的理解是騰訊有意願壯大自己的泛娛樂業務, 而閱文很可能成為推動這業務的引擎.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遊戲, IP都是重要的底層資源. 程武空降, 對閱文旗下大量IP和騰訊其他娛樂業務比如騰訊視頻和遊戲等的合作和資源整合相當有利,
單純看閱文的基本業務, 其實並不算有太大吸引力. 畢竟靠訂閱收入, 很難有可持續性的增長, 新麗的拍劇, 固然有慶餘年珠玉在前, 能否持續很難說, 能否年年增長也難講, 畢竟拍劇的生意模式並不可靠. 但是, 如果背後有騰訊這個大靠山就不一樣了. 金礦在那裡, 沒有善於挖礦的人也是沒用. 漫威, 星戰等IP在迪士尼手裡比在前東家手裡賺到的錢多得多. 當騰訊重視起來, 很可能閱文和騰訊, 就像是漫威和迪士尼的關係, 而且, 考慮到閱文還在依託大量作者的創作繼續產生新IP, 潛力可能比漫威更大.
以上只是從定性方面的粗略判斷, 沒有涉及到估值, 但老實說, 這類公司是很難用傳統方法估值的. 假如定性方面沒有出錯, 40元投機失敗, 50元買, 又有何妨? 技術走勢角度, 假如突破招股價的55元, 說不定就海闊天空, 就像美團那樣. 當然這兩股不太適合直接比較, 就當我自己在發夢好了.
沽出奧園健康首先是單純的看圖, 其次是想跟紅頂白, 買回春立的資金需求, 最後是從組合配置角度看, 佔比不低的物管這段時間明顯跑輸醫藥, 短線投機角度考慮, 減一減比重去追逐大熱的醫藥可能有便宜. 基本因素看, 我在估值和未來業績增長方面仍有信心, 稍有不放心的是市場對公司的大健康路線給了折價, 外拓方面也還沒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行動, 即使是最近的併購, 也是因為母公司的收購連帶的. 所以整體而言, 似乎奧園健康只能算是比較OK的選擇. 當時沽9928換3662, 是因為9928的那單收購, 可惜在9928放棄收購後, 我沒有再換回來. 物管可以說是港股裡少數的確定性比較強的板塊了, 以後我應該會再找機會增持, 但未必會買回3662.
展望下半年, 仍然面對大量不明朗, 很難有比較確定性的策略. 對我來說, 延續自己的風格, 爭取做到風險和回報的平衡, 努力讓組合的回報率曲線能夠比較平穩地向上, 不斷拉開對恆指的領先幅度, 是過去, 也是現在的努力方向, 具體操作, 則多半只能是見機行事了, 但大致的框架應該不會在短時間內有明顯的變化.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0.0%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0.0%
騰訊控股 (777)) 9.4%
龍光地產 (3380) 9.3%
康龍化成 (3759) 9.1%
中國金茂 (817) 8.3%
阿里巴巴 (9988) 6.4%
維達國際 (3331) 6.3%
雅生活服務 (3319) 5.9%
微盟集團 (2013) 5.5%
新東方在線 (1797) 4.7%
炒賣倉:
康龍化成(3759) 11.2%
微創醫療(853) 10.2%
永升生活服務(1995) 8.9%
康方生物 (9926) 8.6%
澳優 (1717) 8.1%
時代中國(1233) 8.0%融創中國(1918) 7.5%
微盟集團 (2013) 6.8%
思考樂教育(1769) 6.6%
美團點評 (3690) 6.4%
閱文集團(772) 5.8%
雅生活(3319) 5.5%
春立醫療(1858) 4.9%
YTD (截止 30-Jun-2020) :
恆指 : - 13.3%
長線倉: 19.9%
炒賣倉: 30.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