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發文, 倒不是之前用過多次的藉口----"懶病", 而是實在沒什麼特別的東西可說. 大市的看法沒有什麼新思路, 寥寥無幾的幾次操作, 不是因為策略的改變, ,是為進一步精簡組合, 減少不確定性, 所以也無謂啰嗦. 既然已經轉為佛系持股了, 那就修一修閉口禪. 不過一轉眼又快到年底, 再如何佛系, 記錄一下操作及思考, 也是應該的.
世界政經局勢複雜依舊, 和我們密切相關的貿易戰各種消息滿天飛, 不要說我等小民, 就算是朝堂大佬, 多半也難有清晰準確的預判. 所以, 與其想得太多, 不如等待就好. 貿易戰是擴大化, 是收兵, 還是其他, 我們不會知道. 既然結果不是我等能夠決定的, 也和我們的希望或者不希望無關, 那就不要以自己的推測作為決定買賣的依據.
開始動筆寫文的今天(週一), 恆指因為週末的習特會談大升, 升勢能否持續, 說不清楚. 但很明顯的是, 今天才追入的, 肯定吃了眼前虧, 裂口高開的大盤根本沒有給機會低吸. 若說因為這次有好消息, 所以值得追入, 那麼, 10月11日的裂口大跌和11月2日的裂口大升的正確做法也應該分別是追沽和追買了? 回頭看走勢圖, 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所以因消息面帶來的大升或大跌, 未必就是夠分量的買賣理由. 在當前這種混沌局面下, 不容易有單邊的行情, 明智的做法是暫時放棄趨勢炒作. 畢竟, 當下的市場並沒有明確的方向, 而見升追買見低追沽的做法是在趨勢比較確定的時候才有勝算.
參與一個不確定的市場, 要賺錢, 就要尋找一些比較有確定性的東西. 中短線的股市不明朗, 那就以長線的眼光找一找比較確定的東西. 參照過往幾十年的歷史, 即使是以執筆時的27182點算, PB约1.2, 息率近4厘, 無論如何不能說貴. 十月底低位約24500點時的估值更是逼近1PB. 實際上, 除非出現類似08年那樣的大跌市, 恆指很少跌破1PB, 假如未來沒有出現重大危機, 相信十月底的低位即使不是中期底部也是離底不遠. 畢竟, 歷史上曾經的各種危機, 演變到最後, 指數底部在估值上巧合地非常接近, 每次的"這次不一樣"的結局居然是"沒有什麼不一樣" . 所以, 從長期的角度, 底部會大致在什麼估值出現是比較確定的. 這個確定性, 可以是我們可以賴以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33000不走, 到25000這個接近歷次熊市估值底部區間的位置卻想離場, 怎麼可能有勝算? 指數跌到最後, 難免有絕望的感覺. 絕望中敢於堅持的, 大概率是能堅持等到牛市賺錢的; 絕望中信心崩潰, 清倉離場的, 相信其中有不少人是在牛市後期才滿倉當接盤俠的. 所以, 大方向上, 在之前高位錯過離場機會後, 我寧可佛系地持股而不是持現金.
具體到操作, 是將選股集中到比較看得清楚的標的上. 有些股票是很便宜, 但業績太飄忽, 有些股票很好, 但估值上覺得上升空間和下跌空間比例不好, 最後選擇放棄了.
長線倉沽出騰訊, 加倉盈富基金, 敏實集團和碧桂園. 炒賣倉以中石化替代安東油田服務; 沽出兗州煤, 中國東方集團及西王特鋼, 少量減持中國平安, 買入龍光地產, 加倉華潤水泥, 中國恆大, 融創中國和港交所.
之前對騰訊已有戒心, 馬雲的退休成了我沽出騰訊的催化劑. 騰訊業務仍然穩固, 主要盈利來源的遊戲之外, 以微信支付為核心的金融業務, 藉助自身強大流量進行的大量投資比如拼多多蘑菇街等的陸續收成, 已經起步并增長迅速的雲服務和廣告等, 可以保證騰訊帝國的繼續發展. 但從投資角度看, 因為基數已經很大, 保持高增長越來越難, 而且當下盈利佔比不低的遊戲陷入增長瓶頸, 利潤佔比不斷提升的投資業務的估值不應該給得太高, 之前的增長三四十點, 估值是預期PE50倍的好日子大概率已成過去. 假如未來能保持二十幾點的增長, 已經難能可貴, 如果市場只願意給預期PE三十來倍, 300元左右的價格還持有, 多半只會是個平庸的投資.
兩隻鋼鐵股沒有沽在高位, 但總算避過了最近兩三週的跌浪. 兗州煤是在公司出了個難以置信的季度業績後失望地沽出的, 本來一個賬面利潤豐厚的投資硬生生的以幾乎虧損完結, 實在是無fuck說-----原諒我爆了粗口, 那班管理層太混蛋了, 趁好景的年份用會計手段填補以前的欠賬本來就不對, 竟然還做得那麼明目張膽更是不可接受.
和水泥類似, 我買煤和鋼鐵公司的邏輯主要是供給側改革. 但隨著時間過去, 改革的成效對煤和鋼鐵的正面影響力度在被其他因素抵消, 非市場因素的影響在加大. 比如煤, 政府的有形之手雖讓龍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提升了, 但在明明是淡季不缺煤的時候仍持續進口, 變相增加了供給, 還有煤電聯動貌似也因各種比如通脹民生之類的考慮而未能規範實施. 這些不確定性傷害了公司盈利的可預見性, 同時也降低了公司的市場估值, 手裡的兗州煤還要給個管理層折價. 鋼鐵股我沒有看到有什麼新出現的足夠改變投資邏輯的利淡, 但還是決定沽出了, 主要是出於組合精簡的需要. 畢竟, 組合里相關概念, 相似邏輯的股票佔比太高也不是好事. 另外的考慮是我覺得宏觀上經濟的放緩可能影響鋼鐵價格, 但奇怪的是螺紋鋼期貨節節上升, 和疲弱的鋼鐵股價格成為對比, 事有反常, 不知道到底是鋼價錯了還是股價不對. 既然看不懂, 乾脆放棄. 相比之下, 水泥行業整合得更加徹底, 行業自律性強, 供給側改革成效更明顯. 地域性強的特點天然地讓龍頭比較容易在佔有率上形成護城河, 水泥價格也沒有什麼國際市場可以比較, 主要看的只是國內因素. 總體來說, 我覺得水泥的確定性比煤和鋼鐵高, 何況它們的預期PE也只有中高個位數. 因此, 兗州煤和兩隻鋼鐵股騰出的資金一部分給了另一水泥公司華潤. 華潤水泥主要業務在最有活力的華南地區, 財務在年初高位配股後非常健康, 放棄買回較高位賣出的中國建材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高額的負債始終是個沉重的負擔.
騰出的資金主要加倉內房股. 投資內房股的邏輯和以前差不多, 只是現在多了個地產降溫的利淡, 貌似相關投資的風險增大了, 按理就算不減持, 最多只能保持倉位, 沒道理繼續加倉的.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 現在一眾內房股, 包括龍頭公司, 以銷售額推算的估值已經低到只有中個位數的預期PE了, 低廉的股價已經反映了相當程度的悲觀預期, 假如地產在未來一兩年內證明沒有崩潰, 即使整體銷售額下降, 龍頭公司仍可以一如這一兩年包括現在這種行情一般的時候, 可以通過擴大市佔率的方式保持銷售額甚至繼續增長, 到時候一個類似去年的價值重估的出現將是大概率的. 假如地產行情更差, 只要不崩潰, 龍頭的資金鏈就不會出現問題, 現在的銷售在明後年將結算并體現出利潤, 去年今年這樣的結算大幅少於銷售導致收入支出錯配的情況也會消失. 就算沒有價值重估, 三四倍PE的龍頭地產股也是值得持有. 假如出現最慘的情況, 地產竟然崩了, 那什麼都不用說了, 以地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看, 那時候肯定出現股災了, 買什麼都死, 手裡的股票是不是內房股也無所謂了.
投資是概率的遊戲, 市場上肯定有投資價值不遜於內房, 甚至明顯更好的股票可選, 但到底是哪些, 當然誰都不敢100%肯定, 何況現在大市如此疲弱. 選股不容易, 但有些情況是比較容易推測的. 比如: 1, 市場信心肯定不足, 資金只會選擇性入市, 而入市的其中一個主要考慮是股票的流通性. 交投不活躍的股票和板塊肯定難以吸引主力資金. 2, 消息面主導市場, 大市的急劇升跌多數是因宏觀消息面而非個股的基本面, 所以假如某些自己熟悉的股票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地大升大跌, 勉強從該股票的基本面上找理由多數是吃力不討好, 跟隨股價方向順勢操作的追跌追升, 勝算未必高. 3, 市場聚焦的宏觀面或者消息面反映到股票市場, 常常表現為對與該因素密切相關的板塊的炒作, 比如油價之於石油股, 利率之於銀行地產股等.
照此邏輯, 內房股的低估值多半是因為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信心不足, 對行業普遍性的高負債的擔心, 對持續上升多年的房價是否隨時泡沫破裂的警惕, 諸如此類, 都是相當負面的預期. 整個內房板塊的市值相當大, 成了大資金對這些負面擔憂下注(做空)的絕佳對象, 還有不少基金不做空但低配甚至迴避這個版塊. 當然不能排除內房股價低得有道理, 但否極泰來的機會同樣不能排除. 畢竟, 這個版塊不僅僅有高負債的在刀尖上跳舞的公司, 也有一向穩健的公司比如中海外萬科, 還有正從高負債快速走向財務健康的公司比如恆大. 假如未來情況哪怕是有一點點的比現在的低預期好, 向上的空間多半比下跌的大, 畢竟, 內房股普遍估值很低.
現在市況低迷, 壞的方面看是高危時刻, 好的方面看是為未來播種的好時機. 炒得股票, 跑贏大市, 賺取絕對回報的理所當然的要求. 我們當然不能保證時刻處於賺錢狀態, 但是要持續保持對賺取超額回報的追求. 而最有機會達到目標的, 一個是戴維斯雙擊, 一個是否極泰來的週期循環. 在我看來, 內房股是有這個潛質的.
以上用了不少篇幅為內房股說話, 其實不是要大力推薦, 只是要由此帶出我的投資組合的構建理念. 我期望的是這個組合(主要指的是炒賣倉)能有取得超出市場表現的能力, 為此即使忍受高一點的波動也是願意的, 而選股的方向是尋找戴維斯雙擊的機會, 同時適當兼顧和大盤方向的一致性. 內房股之外, 組合的三隻藍籌的角色是替代恆指, 但期望它們較好的確定性能讓它們跑贏指數. 金蝶已經坐了好幾次過山車, 依然持股不動, 是因為我認為科技股的增長動力已經開始放緩, 但雲服務還在高速發展, 而金蝶正處在這個賽道上, 空間廣闊, 假以時日, 或許有比如美國salesforce的潛力, 哪怕只能稍微接近一些salesforce的級數, 以它的現在的小體量, 股價肯定有大幅上漲的空間, 多給點時間, 當成一個風險投資也未嘗不可.
長線倉, 已經多次提及, 只求有穩定的派息, 如果還做到整體表現能跟上大市而且波動不大, 我會覺得已經完美. 到目前為止, 算是基本達到這個預期.
這幾個月的風雲變幻, 最大的感想是太難跟上不斷反轉又反轉的市場節奏了. 我相信有這感覺的不僅是我, 大部分市場參與者也是. 既然這麼困難, 那就老實承認自己身手不夠敏捷, 出手不夠精準, 放慢節奏, 操作策略簡單一些就好, 買賣次數多一些不如少一些.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7.3%, 碧桂園 6.6%
新意網 6.5%
盈富基金 13.8%
中國平安 13.3%
港交所 12.5%
敏實集團 7.6%
招商銀行 6.0%
太古B 4.9%
華潤燃氣 5.8%
中海油 4.7%
現金 約 11%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4.1%, 融創 13.0%, 奧園 9.2%, 龍光地產 5.7%
水泥: 海螺水泥 10.0%, 華潤水泥 7.3%
港交所 13.2%
中國平安 12.1%
金蝶 8.0%
中石化 6.7%
YTD (截止05-Dec-2018)
長線倉: - 8.7%
炒賣倉: - 6.2%
恆指 : - 10.3%
2018年9月16日星期日
佛系持股
是的, 就如大家看到標題時的估計, 我又陷入虧損了, 而且死豬不怕開水燙式地繼續滿倉著. 對兩個組合做了些許微調後, 現在已經進入臥倒裝死狀態.
長線倉沽出了九倉置業和中國太保, 換入太古B和敏實.
雖然九倉置業的資產可以說是香港的最佳收租物業, 但在股市不濟和將迎來加息環境的大形勢下, 現價的防守力和進攻性都不夠給人信心. 性質類似的太古B股價竟然比太古A有兩成以上的折讓, 印象中以前從未有過, 再加上對淨資產有大幅折讓, 這樣的雙重折讓, 防守性方面應該會比九倉置業強一些, 因此換馬.
中國太保的股價下跌在預料之中, 畢竟大市也在跌. 但表現和同業的平安差天共地, 看起來估值的便宜未能抵消基本因素的劣勢, 已經重倉整體素質更佳的平安了, 而且無謂在當前風聲鶴唳的環境下持有太多金融相關的股票, 看到敏實業績後股價跌了下來, 乾脆以跌換跌, 順便讓組合的配置更多元化一些. 敏實是去年愛股, 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在提升, 海外工廠產能逐漸釋放將有助於減輕對貿易戰的憂慮, 現在股價回落後估值到了比較便宜的區間, 低雙位數的PE相信下跌空間并不大, 因此買回.
炒賣倉沽出了中國建材, 換入華潤水泥.
我原來的預期是隨著水泥供給側改革和環保限產的繼續推進, 水泥價格高位運行, 中國建材業績將會大進, 又已經完成和中材的合併了, 有更好的條件順勢將龐大的負債比率降下來. 如果順利, 收入增長疊加降債, 業績和公司負債表將大幅改善, 很有機會來個戴維斯雙擊. 遺憾的是業績出來後 盈利是不錯了, 但負債沒有降下來, 表面的負債比率降低只是因為合併的中材負債率比合併前的中國建材低造成的. 所以我失望地沽出此股, 換入同業的華潤水泥.
因為沒有減持, 兩個組合難以避免地要跟隨指數向下走. 港股和美股可謂冰火兩重天. 美股曾再創歷史新高, 港股則屢創52周新低, 難怪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棄港股投美股.
確實, 美股市場容量大, 選擇豐富, 公司整體素質更高, 市場監管體系先進, 投資者更為理性成熟.... 諸多優點數之不盡. 隱憂也有. 最主要的一點是因資金不斷流入美國, 美股某程度上成為擁擠的交易, 尤其是以FAAG為代表的新經濟類. 前景再好, 很多股票已經不便宜畢竟是事實. 指數看起來是很穩健地持續向上, 但升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強勢股, 到底這是預示牛市的即將完結, 還是這些龍頭的持續強勢會帶起其他較落後的股票, 從而引領一個更為全面的升浪? 貿易戰, 加息, 新興市場不穩, 諸如此類的負面因素是否不會影響美股表現? 是否在相對低位撤離港股, 歷史高位附近追入美股, 我沒有答案.
至於港股, 持續幾個月的綿綿跌勢, 到現在還沒有反彈跡象, 令人相當氣餒. 一般而言, 人們比較容易受當時的外部環境的影響, 很多結論的得出, 更多的不是出於理性客觀, 而是出於直覺. 人的直覺系統往往會優先處理眼前面對的信息, 這種思維模式很容易導致人在思考時陷入當下的內外環境, 忽略同樣非常重要的長遠因素. 去年股市大升, 投資者找出一大堆利好去解釋. 今年一個貿易戰, 觸動人們的神經, 然後股市開始下跌, 沒多長時間, 去年的利好就都不見了, 聽到最多的變成了看淡聲. 還不到一年, 人們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看法就完全轉向, 這種思維模式應該起了一定作用.
並不是說現在的這些看淡理由沒有道理, 畢竟今年的內外環境確實不同了. 其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就是這段時間推出的政策. 前有教育政策導致的教育股被血洗, 中有騰訊的遊戲業務被管控, 最近則是醫藥股中招. 一連串的組合拳, 頗有準備搞死股市的架勢. 當此貿易戰的嚴峻關頭, 或許政府推出政策的背後有我們這些小人物不知道的理由, 但難免給人的感覺是政府胡亂出招, 多半大多數的悲觀預期就是來自於政策風險. 但是否這些政策都是所謂的拍腦袋靈機一動隨意出台的魯莽行動? 一個這麼大的國家的政府, 會推出一系列在普通人看來也覺得匪夷所思的愚蠢政策, 怎麼看也像是個笑話. 我更願意相信一個政策的推出, 總有一個說得過去的邏輯. 投資者和政府看法的不同, 或許只是立場角度不同的關係.
比如最近打擊了醫藥股的所謂帶量採購, 看得到的後果, 站在投資者角度, 是損害了藥企利益, 是壞事, 但站在政府的角度, 是減輕了病人的負擔, 減少了醫保的支出, 是好事. 當了股民, 當然重視的是藥企的盈利, 不滿是正常的. 但如果以較長期的投資角度看, 有沒有可能促使醫藥公司加強研發創新, 有實力的趁機併購擴大佔有率, 進而出現像歐美的輝瑞諾華那樣的巨頭, 短期的傷害可能是長期的利好促發點? 眼下投資醫藥股受傷, 抱怨政府之時, 是不是也有一點點需要反思自己為什麼認為增長率二三十點而估值三四十倍市盈率的公司在當前疑似熊市時還值得擁有, 甚至將它們當做是防守型資產?
所以, 關於政府政策, 我想還是需要多角度看待, 既不應該認為市場的悲觀會永遠持續, 政府犯錯後會繼續犯錯, 也不應該走向另一面的極端樂觀. 我們改變不了國情, 既然投資中國, 那麼, 做投資決定的時候, 記得把政策風險納入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從利己的角度出發, 我想, 即使是專制的政權, 他們也是不希望自己把國家弄得一團糟, 進而影響自己的統治和利益的. 一系列政策推出之前, 背後多半有一個起碼對他們來說是有所得益的理由. 假如事後發現錯誤, 內部的或者外部的力量總有辦法逼使他們做出一定程度的糾錯. 比如現在的強調環保, 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以前放任自由破壞環境的糾正.
政府總會在某個時期犯某種錯誤, 但也會有正確的時候. 以當前來說, 社保轉由稅務局收繳, 環保一刀切, 供給側改革擠壓小企業的空間, 這些措施在當下經濟不景氣時持續推進, 讓本已經營困難的中小企尤其是私營中小企雪上加霜, 怎麼看都是不妥. 但在此同時, 強力反腐, 大力支持戰略新興產業之類的政策, 應該可以算是正確的. 所以, 對於政府的施政的評價和期望, 最好是一分為二, 以中立的態度對之, 接受會有各種可能隨時出現的意外政策, 也期待可能出現的英明決策. 中國的經濟既然幾十年來就是在政府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正確和錯誤決策中前進了幾十年, 未來多半也仍是如此.
如果相信中國經濟不會就此沉淪, 那麼, 現在的經濟困難和問題的集中爆發, 從較為長遠的視角看, 只不過是暫時的曲折. 政策即使失誤, 可能加劇危機, 延長復甦的時間, 但應該難以阻止經濟的長遠曲折持續向上. 對於我們這些投資者來說, 即使面對困難局面, 仍在審慎中保持樂觀, 或許更有助於長期在市場中生存.
直白點說, 現在還留在港股, 其實賭的就是中國的國運. 如果相信困難過後會浴火重生, 那麼, 現在的港股, 以恆指來說, PE10倍, 息率近四厘, 即使繼續下跌, 相信空間也不會很大, 有什麼必要在這時候拋棄?
所以, 即使今年指數已經跌了差不多3000點了, 我還是寧願忍受虧損, 繼續熬著等運到. 看看手裡的股票, 大部分是行業龍頭, 整體估值也不算高, 派息也還不錯, 再給點時間, 說不定它們就懂得升了.
另一方面, 因為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決定了美國必然是資金輸出國, 也就是說貿易逆差在美國是必然, 所以, 貿易戰的目的更主要的相信是很多人指出的遏制中國的產業升級. 美國未能達到目的當然對中國最好, 即使更有可能發生的是中國節節讓步, 也未必就是世界末日. 全球化早已不可逆轉, 各國文化, 人口, 歷史, 制度等的差異, 決定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範疇都有決定性的優勢, 尤其是幾個最主要的國家, 各自的比較優勢是很難在短時間里被取代的.
比如美國, 他們的創造力明顯勝過其他國家, 教育發達, 優勢在於做從零到一的創新, 因此特別有利於孕育出微軟谷歌蘋果這樣的科技企業. 至於中國, 競爭優勢在於規模化, 也就是在做從一到N這方面特別厲害, 順理成章成為世界工廠.
所以, 在最壞的情況下, 即使美國達到目的, 中國的產業升級不能順利進行, 那些傳統產業幾十年努力建成的產業鏈, 也不是隨時就可以被其他地方取代的. 要是有驚喜, 中國居然頂得住美國的進攻, 未來國力當然可以更上一層樓, 那時, 就算傳統產業開始退居次要地位, 期間必然會經歷一輪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過程.
因此, 不論是出於好的還是壞的預期, 我相信投資機會都是存在的, 目前勝算較高的是投那些創新要求不高, 能將規模做大的或者是規模本來就很大的行業中的龍頭. 這是我當前策略的思考出發點.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7.9%, 碧桂園 5.4%
科技: 騰訊 8.6%, 新意網 7.1%
盈富基金 12.5%
中國平安 12.4%
港交所 11.3%
敏實集團 5.3%
招商銀行 5.0%
太古B 4.9%
華潤燃氣 5.6%
中海油 5.0%
現金 約 8.9%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1.9%, 融創 9.7%, 奧園 7.4%
資源: 海螺水泥 9.6%, 兗州煤業 7.4%, 華潤水泥 4.8%
鋼鐵: 西王特鋼 4.4% 中國東方集團 6.5%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2.5%
金蝶 7.5%
安東油田服務 6.8%
YTD (截止14-Sep-2018)
長線倉: -5.7%
炒賣倉: -4.8%
恆指 : -8.8%
長線倉沽出了九倉置業和中國太保, 換入太古B和敏實.
雖然九倉置業的資產可以說是香港的最佳收租物業, 但在股市不濟和將迎來加息環境的大形勢下, 現價的防守力和進攻性都不夠給人信心. 性質類似的太古B股價竟然比太古A有兩成以上的折讓, 印象中以前從未有過, 再加上對淨資產有大幅折讓, 這樣的雙重折讓, 防守性方面應該會比九倉置業強一些, 因此換馬.
中國太保的股價下跌在預料之中, 畢竟大市也在跌. 但表現和同業的平安差天共地, 看起來估值的便宜未能抵消基本因素的劣勢, 已經重倉整體素質更佳的平安了, 而且無謂在當前風聲鶴唳的環境下持有太多金融相關的股票, 看到敏實業績後股價跌了下來, 乾脆以跌換跌, 順便讓組合的配置更多元化一些. 敏實是去年愛股, 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在提升, 海外工廠產能逐漸釋放將有助於減輕對貿易戰的憂慮, 現在股價回落後估值到了比較便宜的區間, 低雙位數的PE相信下跌空間并不大, 因此買回.
炒賣倉沽出了中國建材, 換入華潤水泥.
我原來的預期是隨著水泥供給側改革和環保限產的繼續推進, 水泥價格高位運行, 中國建材業績將會大進, 又已經完成和中材的合併了, 有更好的條件順勢將龐大的負債比率降下來. 如果順利, 收入增長疊加降債, 業績和公司負債表將大幅改善, 很有機會來個戴維斯雙擊. 遺憾的是業績出來後 盈利是不錯了, 但負債沒有降下來, 表面的負債比率降低只是因為合併的中材負債率比合併前的中國建材低造成的. 所以我失望地沽出此股, 換入同業的華潤水泥.
因為沒有減持, 兩個組合難以避免地要跟隨指數向下走. 港股和美股可謂冰火兩重天. 美股曾再創歷史新高, 港股則屢創52周新低, 難怪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棄港股投美股.
確實, 美股市場容量大, 選擇豐富, 公司整體素質更高, 市場監管體系先進, 投資者更為理性成熟.... 諸多優點數之不盡. 隱憂也有. 最主要的一點是因資金不斷流入美國, 美股某程度上成為擁擠的交易, 尤其是以FAAG為代表的新經濟類. 前景再好, 很多股票已經不便宜畢竟是事實. 指數看起來是很穩健地持續向上, 但升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強勢股, 到底這是預示牛市的即將完結, 還是這些龍頭的持續強勢會帶起其他較落後的股票, 從而引領一個更為全面的升浪? 貿易戰, 加息, 新興市場不穩, 諸如此類的負面因素是否不會影響美股表現? 是否在相對低位撤離港股, 歷史高位附近追入美股, 我沒有答案.
至於港股, 持續幾個月的綿綿跌勢, 到現在還沒有反彈跡象, 令人相當氣餒. 一般而言, 人們比較容易受當時的外部環境的影響, 很多結論的得出, 更多的不是出於理性客觀, 而是出於直覺. 人的直覺系統往往會優先處理眼前面對的信息, 這種思維模式很容易導致人在思考時陷入當下的內外環境, 忽略同樣非常重要的長遠因素. 去年股市大升, 投資者找出一大堆利好去解釋. 今年一個貿易戰, 觸動人們的神經, 然後股市開始下跌, 沒多長時間, 去年的利好就都不見了, 聽到最多的變成了看淡聲. 還不到一年, 人們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看法就完全轉向, 這種思維模式應該起了一定作用.
並不是說現在的這些看淡理由沒有道理, 畢竟今年的內外環境確實不同了. 其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就是這段時間推出的政策. 前有教育政策導致的教育股被血洗, 中有騰訊的遊戲業務被管控, 最近則是醫藥股中招. 一連串的組合拳, 頗有準備搞死股市的架勢. 當此貿易戰的嚴峻關頭, 或許政府推出政策的背後有我們這些小人物不知道的理由, 但難免給人的感覺是政府胡亂出招, 多半大多數的悲觀預期就是來自於政策風險. 但是否這些政策都是所謂的拍腦袋靈機一動隨意出台的魯莽行動? 一個這麼大的國家的政府, 會推出一系列在普通人看來也覺得匪夷所思的愚蠢政策, 怎麼看也像是個笑話. 我更願意相信一個政策的推出, 總有一個說得過去的邏輯. 投資者和政府看法的不同, 或許只是立場角度不同的關係.
比如最近打擊了醫藥股的所謂帶量採購, 看得到的後果, 站在投資者角度, 是損害了藥企利益, 是壞事, 但站在政府的角度, 是減輕了病人的負擔, 減少了醫保的支出, 是好事. 當了股民, 當然重視的是藥企的盈利, 不滿是正常的. 但如果以較長期的投資角度看, 有沒有可能促使醫藥公司加強研發創新, 有實力的趁機併購擴大佔有率, 進而出現像歐美的輝瑞諾華那樣的巨頭, 短期的傷害可能是長期的利好促發點? 眼下投資醫藥股受傷, 抱怨政府之時, 是不是也有一點點需要反思自己為什麼認為增長率二三十點而估值三四十倍市盈率的公司在當前疑似熊市時還值得擁有, 甚至將它們當做是防守型資產?
所以, 關於政府政策, 我想還是需要多角度看待, 既不應該認為市場的悲觀會永遠持續, 政府犯錯後會繼續犯錯, 也不應該走向另一面的極端樂觀. 我們改變不了國情, 既然投資中國, 那麼, 做投資決定的時候, 記得把政策風險納入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從利己的角度出發, 我想, 即使是專制的政權, 他們也是不希望自己把國家弄得一團糟, 進而影響自己的統治和利益的. 一系列政策推出之前, 背後多半有一個起碼對他們來說是有所得益的理由. 假如事後發現錯誤, 內部的或者外部的力量總有辦法逼使他們做出一定程度的糾錯. 比如現在的強調環保, 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以前放任自由破壞環境的糾正.
政府總會在某個時期犯某種錯誤, 但也會有正確的時候. 以當前來說, 社保轉由稅務局收繳, 環保一刀切, 供給側改革擠壓小企業的空間, 這些措施在當下經濟不景氣時持續推進, 讓本已經營困難的中小企尤其是私營中小企雪上加霜, 怎麼看都是不妥. 但在此同時, 強力反腐, 大力支持戰略新興產業之類的政策, 應該可以算是正確的. 所以, 對於政府的施政的評價和期望, 最好是一分為二, 以中立的態度對之, 接受會有各種可能隨時出現的意外政策, 也期待可能出現的英明決策. 中國的經濟既然幾十年來就是在政府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正確和錯誤決策中前進了幾十年, 未來多半也仍是如此.
如果相信中國經濟不會就此沉淪, 那麼, 現在的經濟困難和問題的集中爆發, 從較為長遠的視角看, 只不過是暫時的曲折. 政策即使失誤, 可能加劇危機, 延長復甦的時間, 但應該難以阻止經濟的長遠曲折持續向上. 對於我們這些投資者來說, 即使面對困難局面, 仍在審慎中保持樂觀, 或許更有助於長期在市場中生存.
直白點說, 現在還留在港股, 其實賭的就是中國的國運. 如果相信困難過後會浴火重生, 那麼, 現在的港股, 以恆指來說, PE10倍, 息率近四厘, 即使繼續下跌, 相信空間也不會很大, 有什麼必要在這時候拋棄?
所以, 即使今年指數已經跌了差不多3000點了, 我還是寧願忍受虧損, 繼續熬著等運到. 看看手裡的股票, 大部分是行業龍頭, 整體估值也不算高, 派息也還不錯, 再給點時間, 說不定它們就懂得升了.
另一方面, 因為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決定了美國必然是資金輸出國, 也就是說貿易逆差在美國是必然, 所以, 貿易戰的目的更主要的相信是很多人指出的遏制中國的產業升級. 美國未能達到目的當然對中國最好, 即使更有可能發生的是中國節節讓步, 也未必就是世界末日. 全球化早已不可逆轉, 各國文化, 人口, 歷史, 制度等的差異, 決定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範疇都有決定性的優勢, 尤其是幾個最主要的國家, 各自的比較優勢是很難在短時間里被取代的.
比如美國, 他們的創造力明顯勝過其他國家, 教育發達, 優勢在於做從零到一的創新, 因此特別有利於孕育出微軟谷歌蘋果這樣的科技企業. 至於中國, 競爭優勢在於規模化, 也就是在做從一到N這方面特別厲害, 順理成章成為世界工廠.
所以, 在最壞的情況下, 即使美國達到目的, 中國的產業升級不能順利進行, 那些傳統產業幾十年努力建成的產業鏈, 也不是隨時就可以被其他地方取代的. 要是有驚喜, 中國居然頂得住美國的進攻, 未來國力當然可以更上一層樓, 那時, 就算傳統產業開始退居次要地位, 期間必然會經歷一輪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過程.
因此, 不論是出於好的還是壞的預期, 我相信投資機會都是存在的, 目前勝算較高的是投那些創新要求不高, 能將規模做大的或者是規模本來就很大的行業中的龍頭. 這是我當前策略的思考出發點.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7.9%, 碧桂園 5.4%
科技: 騰訊 8.6%, 新意網 7.1%
盈富基金 12.5%
中國平安 12.4%
港交所 11.3%
敏實集團 5.3%
招商銀行 5.0%
太古B 4.9%
華潤燃氣 5.6%
中海油 5.0%
現金 約 8.9%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1.9%, 融創 9.7%, 奧園 7.4%
資源: 海螺水泥 9.6%, 兗州煤業 7.4%, 華潤水泥 4.8%
鋼鐵: 西王特鋼 4.4% 中國東方集團 6.5%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2.5%
金蝶 7.5%
安東油田服務 6.8%
YTD (截止14-Sep-2018)
長線倉: -5.7%
炒賣倉: -4.8%
恆指 : -8.8%
2018年8月12日星期日
邁步從頭越
年初至今, 港股很明顯受宏觀政經局勢的影響多過微觀的各公司經營情況.
中國經濟的轉型還在進行中, 看不到有很大的進展, 實體經濟困難, 大量資金或者在P2P和各種理財產品中空轉, 或者流入房地產. 政府在放水和收水之間搖擺, 之前推出打破剛兌等去槓桿措施, 一看形勢有點不妙, 又有放水跡象. 踩鋼絲的政策調整能否達到目的, 無人敢給個肯定的答案. 外貿的問題更加複雜. 從中興通訊, 到特朗普支持率的攀升, 還有民主黨的一些言論, 顯示美國已經有共識將中國視為一個真正的對手, 這是隨著兩國實力接近遲早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經濟的陣痛期, 像以前黃金時代各行各業欣欣向榮高歌猛進是不可能了, 原有產業勢力重新劃分, 新興產業尋找發展方向, 會是一個長時間同時存在的現象, 估計未來一段不小的時間內經濟增長大概率會慢下來. 貿易戰方面, 雖然衝突很大, 但全球化不可逆轉, 中國多年來建立的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 貿易戰沒有節制地進行, 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美國即使下決心持續貿易戰, 相信也沒有勇氣魚死網破.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衝突長期存在, 雙方持續地討價還價, 尋找都能接受的平衡.
因此, 未來一段時間內, 或許反復, 分餅和內需會是主題詞. 反復是指經濟不再如以前順風滿帆地一路向前, 分餅是指市場難以持續做大, 行業內不斷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而內需, 是指外貿出口的重要性慢慢被擴大內需替代. 我們正處於變動不斷的大時代.
動蕩的時代, 確定性是稀缺品. 在股市里, 那些前景光明, 盈利穩定性, 成長性高的, 市場可能願意給比普通環境下更高的估值溢價. 今年的醫藥, 物業管理, 教育等板塊的強勢, 多半原因來自於此. 幾個月下來, 強勢股的估值早已高高在上, 弱勢的則趴到了地板. 但隨著股價的各走極端, 極高和極低的估值遲早會有所修正的. 比如上個月到現在, 似乎就開始有這樣的跡象出現了---- 強勢的醫藥類借內地長生疫苗造假調整, 恆大的盈喜和派息預告帶領今年一直弱勢的內房大幅反彈.
以中短線炒作的角度看, 像這樣的強股跌弱股升是暫時的調整還是趨勢的反轉, 老實說我不知道. 上個月我說了許多迷茫, 其實說的就是猜測不到市場到底喜好什麼類型的股票, 喜歡的股票可以炒到多貴, 被看淡的可以跌到多便宜. 相比猜測大盤走向和市場資金喜好, 對個股進行定性判斷對我而言就比較容易一些. 畢竟, 如果已經有一些經過自己驗證的信念, 并由此形成一個思考框架, 一些看法不論在什麼市場, 相信都不會容易被自己推翻.
比如估值.
昂貴估值或者是比同業長年有溢價的估值, 或者必須匹配業績的高速增長, 比如騰訊, 或者有非常清晰的盈利展望和良好現金流, 比如領展, 或者盈利長年穩健適度增長, 比如友邦. 市場在這些股票多年交出好成績後, 給的估值包含了良好預期的溢價. 而低估值的, 就像不幸的家庭一樣, 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對於投資來說, 估值的變化有機會帶給我們超額收益或者損失.
公司發展的高峰期往往是估值的高峰, 公司困難時期的估值也往往非常低廉. 判斷公司是否高峰將過或已過, 是持續處於困境還是將會反轉, 估值高峰或者低谷時的買賣決定, 對錯往往是一場大勝或者大敗的分野.
比如投什麼行業.
同一個時期, 總有些行業賺錢特別容易, 有些就困難. 投資前者當然比後者吸引得多, 這是第一層思維.
但我們還需要第二層思維.
熱門的行業會吸引大量資金聚集, 推高相關公司整體的估值, 我們不得不付出高溢價以取得入場券. 但我們很難判斷未來這些公司是否能越做越好, 讓時間幫我們將付出的溢價抹平, 這是投資這類熱門的最大風險所在. 也就是說, 我們承受不起他們由非常好變成一般好甚至從好變成壞的風險, 畢竟, 付出的溢價太多了.
至於困難的行業, 其實也有不同的情況, 簡單的全部忽略是不理性的. 有些行業其實只是暫時的遇到困難, 週期向好後日子就會好過了; 有些行業確實前景一般般, 但業內其實有王者在默默持續向前. 這類公司或許情況各不相同, 但很可能都有個共同點, 就是市場給了很低的估值. 他們表面的不吸引, 暗藏著潛在的高回報. 遲早有一天, 或者業績反轉, 或者持續經年的良好業績打破了偏見, 他們會得到重估.
所以, 好壞行業不能一概而論, 還得看價格和風險回報比.
比如增長.
比較多人從行業前景為思考的出發點, 去尋找及判斷公司未來的增長, 身處前景亮麗行業的公司會吸引許多眼球. 另外一種情況比較受忽視, 就是在一個不增長的行業里的某些另類, 他們能不斷蠶食其他公司的份額, 達成自己業績的增長.
增長的行業, 公司固然機會多, 但也得面對不斷加入的新競爭者. 投對公司很大機會取得比一般行業好許多的回報率, 但也面臨比較多的不確定性. 一般性行業里, 格局通常比較穩定, 選擇公司容易得多, 但可能要忍受長時間的市場低估. 選擇下注哪一種, 很難說誰更好, 但只偏好一種是不明智的.
市場每天都在變化, 股價升升跌跌, 難免牽動情緒, 但我們應盡量控制自己不受股價波動影響自己的投資信念. 秉承信念建立的組合, 在觀點和基本因素還沒有證偽的情況下, 如果輕易被價格的升跌改變判斷, 就算換一種思維建立另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組合, 多半也是堅持不了. 長期的變來變去, 只會淪為被市場不斷牽著走的輸家. 所以, 雖然挨打了大半年, 我的組合還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動, 畢竟, 當時選股的邏輯還沒有被推翻.
實際上, 剛剛過去的這個月, 長線倉仍沒有任何交易, 而交易應該比較頻繁的炒賣倉, 也只做了寥寥數次的小調動.
炒賣倉比較貼市, 持倉中有些股票在最近的兩三個月上落頗為厲害, 甚至在回調後有過賬面雙位數虧損的時刻, 但我還是克制住止損或是減持的衝動, 繼續等下去.
典型的是內房股. 內房股我去年大勝的主要功臣, 不斷減持後, 現在仍占組合近1/3的比重, 但今年以來重倉的恆大和融創表現一直不濟. 市場持續地擔憂內地房地產的泡沫, 不斷出台的調控措施加劇了對行業的擔心, 股價當然難有表現. 但在我看來, 房地產在可見的未來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 政府不可能真正下重手打死這個行業, 持續的調控一方面應該是政府配合降槓桿的大局, 一方面是希望行業向規範有序發展. 假如所謂的泡沫沒有破滅, 未來行業會出現強者集中度不斷提升, 實力不足者不斷退出的局面, 而這幾年大力擴張的龍頭們, 隨著擴張力度減弱, 銷售提升, 買地收斂, 最令人擔心的負債率會明顯下降, 會計上的結算收入和支出錯配會得到糾正, 利潤釋放將順理成章. 假如這個局面形成, 現在以銷售計算的預期市盈率只有三幾倍的估值就顯得非常低估, 價值重估是遲早的事, 潛在上升空間相當大. 這個邏輯, 在每個月的行業銷售數字得到不斷的驗證----top 30的市佔率逐月提升, 銷售增速大於行業平均; 龍頭地產公司的買地節奏明顯放慢了, 支出增長速度在減慢, 銷售在加速. 既然形勢一如所料, 股價就算不濟, 也是值得再給一點時間的. 這就是我對內房股的大致看法和做法.
隨著恆大的盈喜和派息公告, 這星期內房股有一波強力反彈, 或許只是超跌反彈, 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場對行業前景的看法有了些改變.
鋼鐵股雖然在組合里的佔比一般, 但也值得一提. 一般對鋼鐵股的定性是週期股, 給人的信心不大, 但我還是在多年不碰後買入了. 理由一如之前文章所提及, 是相信供給側改革會改變行業格局, 以前的無序競爭會明顯改善, 從而減弱週期屬性, 有利於經營良好的業內公司. 而且, 估值這麼低, 早已反映了非常差的預期. 即使業績不增長, 三幾倍的PE, 也該有不錯的安全邊際了吧? 買入後, 手裡的兩只股票都曾經由微賺淪落到超過10%的賬面虧損, 但熬過後, 現在也賺錢了.
內房鋼鐵之類的股票, 給人的感覺當然不如醫藥教育那麼好. 但如果那些被看淡的最後證明並不如預想的那麼差, 被長期壓低的股價就只有回頭向上一個方向了, 而一直被看好的, 只有不斷交出符合甚至超預期的成績, 才能撐得住已經偏貴的價格. 這樣的話, 那些低至三幾倍PE的比如內房股, 那些增長只有二十多點但PE高達四五十的醫藥股, 誰的投資價值更高, 可就難說了. 未來的事情, 誰敢說可以完全預見得到呢? 恆大雅居樂們可以出預增盈喜, 長生生物可以出假疫苗....... 這世界, 畢竟是複雜的.
回到具體操作. 本月買賣不多, 長線倉保持不變, 炒賣倉沽了最後一隻藥股李氏大藥廠, 宣告這幾個月在醫藥股的投資徹底失敗, 少量加注融創和奧園. 雖然長線倉YTD仍然錄得虧損, 但炒賣倉已經勉強回到正數. 藉此契機, 希望剩下的幾個月能夠有好一點的表現, 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8.0%, 碧桂園 5.6%
保險: 中國平安 11.5%, 中國太保 7.0%
科技: 騰訊 9.4%, 新意網 7.4%
盈富基金 12.6%
港交所 11.2%
招商銀行 5.2%
九倉置業 4.4%
華潤燃氣 5.4%
中海油 4.1%
現金 約 8.1%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2.1%, 融創 9.7%, 奧園 7.4%
資源: 海螺水泥 10.5%, 兗州煤業 6.0%, 中國建材 5.3%
鋼鐵: 西王特鋼 4.9% 中國東方集團 7.2%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1.5%
金蝶 9.4%
安東油田服務 6.3%
YTD (截止10-Aug-2018)
長線倉: -3.1%
炒賣倉: 1.3%
恆指 : -5.2%
中國經濟的轉型還在進行中, 看不到有很大的進展, 實體經濟困難, 大量資金或者在P2P和各種理財產品中空轉, 或者流入房地產. 政府在放水和收水之間搖擺, 之前推出打破剛兌等去槓桿措施, 一看形勢有點不妙, 又有放水跡象. 踩鋼絲的政策調整能否達到目的, 無人敢給個肯定的答案. 外貿的問題更加複雜. 從中興通訊, 到特朗普支持率的攀升, 還有民主黨的一些言論, 顯示美國已經有共識將中國視為一個真正的對手, 這是隨著兩國實力接近遲早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經濟的陣痛期, 像以前黃金時代各行各業欣欣向榮高歌猛進是不可能了, 原有產業勢力重新劃分, 新興產業尋找發展方向, 會是一個長時間同時存在的現象, 估計未來一段不小的時間內經濟增長大概率會慢下來. 貿易戰方面, 雖然衝突很大, 但全球化不可逆轉, 中國多年來建立的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 貿易戰沒有節制地進行, 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美國即使下決心持續貿易戰, 相信也沒有勇氣魚死網破.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衝突長期存在, 雙方持續地討價還價, 尋找都能接受的平衡.
因此, 未來一段時間內, 或許反復, 分餅和內需會是主題詞. 反復是指經濟不再如以前順風滿帆地一路向前, 分餅是指市場難以持續做大, 行業內不斷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而內需, 是指外貿出口的重要性慢慢被擴大內需替代. 我們正處於變動不斷的大時代.
動蕩的時代, 確定性是稀缺品. 在股市里, 那些前景光明, 盈利穩定性, 成長性高的, 市場可能願意給比普通環境下更高的估值溢價. 今年的醫藥, 物業管理, 教育等板塊的強勢, 多半原因來自於此. 幾個月下來, 強勢股的估值早已高高在上, 弱勢的則趴到了地板. 但隨著股價的各走極端, 極高和極低的估值遲早會有所修正的. 比如上個月到現在, 似乎就開始有這樣的跡象出現了---- 強勢的醫藥類借內地長生疫苗造假調整, 恆大的盈喜和派息預告帶領今年一直弱勢的內房大幅反彈.
以中短線炒作的角度看, 像這樣的強股跌弱股升是暫時的調整還是趨勢的反轉, 老實說我不知道. 上個月我說了許多迷茫, 其實說的就是猜測不到市場到底喜好什麼類型的股票, 喜歡的股票可以炒到多貴, 被看淡的可以跌到多便宜. 相比猜測大盤走向和市場資金喜好, 對個股進行定性判斷對我而言就比較容易一些. 畢竟, 如果已經有一些經過自己驗證的信念, 并由此形成一個思考框架, 一些看法不論在什麼市場, 相信都不會容易被自己推翻.
比如估值.
昂貴估值或者是比同業長年有溢價的估值, 或者必須匹配業績的高速增長, 比如騰訊, 或者有非常清晰的盈利展望和良好現金流, 比如領展, 或者盈利長年穩健適度增長, 比如友邦. 市場在這些股票多年交出好成績後, 給的估值包含了良好預期的溢價. 而低估值的, 就像不幸的家庭一樣, 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對於投資來說, 估值的變化有機會帶給我們超額收益或者損失.
公司發展的高峰期往往是估值的高峰, 公司困難時期的估值也往往非常低廉. 判斷公司是否高峰將過或已過, 是持續處於困境還是將會反轉, 估值高峰或者低谷時的買賣決定, 對錯往往是一場大勝或者大敗的分野.
比如投什麼行業.
同一個時期, 總有些行業賺錢特別容易, 有些就困難. 投資前者當然比後者吸引得多, 這是第一層思維.
但我們還需要第二層思維.
熱門的行業會吸引大量資金聚集, 推高相關公司整體的估值, 我們不得不付出高溢價以取得入場券. 但我們很難判斷未來這些公司是否能越做越好, 讓時間幫我們將付出的溢價抹平, 這是投資這類熱門的最大風險所在. 也就是說, 我們承受不起他們由非常好變成一般好甚至從好變成壞的風險, 畢竟, 付出的溢價太多了.
至於困難的行業, 其實也有不同的情況, 簡單的全部忽略是不理性的. 有些行業其實只是暫時的遇到困難, 週期向好後日子就會好過了; 有些行業確實前景一般般, 但業內其實有王者在默默持續向前. 這類公司或許情況各不相同, 但很可能都有個共同點, 就是市場給了很低的估值. 他們表面的不吸引, 暗藏著潛在的高回報. 遲早有一天, 或者業績反轉, 或者持續經年的良好業績打破了偏見, 他們會得到重估.
所以, 好壞行業不能一概而論, 還得看價格和風險回報比.
比如增長.
比較多人從行業前景為思考的出發點, 去尋找及判斷公司未來的增長, 身處前景亮麗行業的公司會吸引許多眼球. 另外一種情況比較受忽視, 就是在一個不增長的行業里的某些另類, 他們能不斷蠶食其他公司的份額, 達成自己業績的增長.
增長的行業, 公司固然機會多, 但也得面對不斷加入的新競爭者. 投對公司很大機會取得比一般行業好許多的回報率, 但也面臨比較多的不確定性. 一般性行業里, 格局通常比較穩定, 選擇公司容易得多, 但可能要忍受長時間的市場低估. 選擇下注哪一種, 很難說誰更好, 但只偏好一種是不明智的.
市場每天都在變化, 股價升升跌跌, 難免牽動情緒, 但我們應盡量控制自己不受股價波動影響自己的投資信念. 秉承信念建立的組合, 在觀點和基本因素還沒有證偽的情況下, 如果輕易被價格的升跌改變判斷, 就算換一種思維建立另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組合, 多半也是堅持不了. 長期的變來變去, 只會淪為被市場不斷牽著走的輸家. 所以, 雖然挨打了大半年, 我的組合還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動, 畢竟, 當時選股的邏輯還沒有被推翻.
實際上, 剛剛過去的這個月, 長線倉仍沒有任何交易, 而交易應該比較頻繁的炒賣倉, 也只做了寥寥數次的小調動.
炒賣倉比較貼市, 持倉中有些股票在最近的兩三個月上落頗為厲害, 甚至在回調後有過賬面雙位數虧損的時刻, 但我還是克制住止損或是減持的衝動, 繼續等下去.
典型的是內房股. 內房股我去年大勝的主要功臣, 不斷減持後, 現在仍占組合近1/3的比重, 但今年以來重倉的恆大和融創表現一直不濟. 市場持續地擔憂內地房地產的泡沫, 不斷出台的調控措施加劇了對行業的擔心, 股價當然難有表現. 但在我看來, 房地產在可見的未來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 政府不可能真正下重手打死這個行業, 持續的調控一方面應該是政府配合降槓桿的大局, 一方面是希望行業向規範有序發展. 假如所謂的泡沫沒有破滅, 未來行業會出現強者集中度不斷提升, 實力不足者不斷退出的局面, 而這幾年大力擴張的龍頭們, 隨著擴張力度減弱, 銷售提升, 買地收斂, 最令人擔心的負債率會明顯下降, 會計上的結算收入和支出錯配會得到糾正, 利潤釋放將順理成章. 假如這個局面形成, 現在以銷售計算的預期市盈率只有三幾倍的估值就顯得非常低估, 價值重估是遲早的事, 潛在上升空間相當大. 這個邏輯, 在每個月的行業銷售數字得到不斷的驗證----top 30的市佔率逐月提升, 銷售增速大於行業平均; 龍頭地產公司的買地節奏明顯放慢了, 支出增長速度在減慢, 銷售在加速. 既然形勢一如所料, 股價就算不濟, 也是值得再給一點時間的. 這就是我對內房股的大致看法和做法.
隨著恆大的盈喜和派息公告, 這星期內房股有一波強力反彈, 或許只是超跌反彈, 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場對行業前景的看法有了些改變.
鋼鐵股雖然在組合里的佔比一般, 但也值得一提. 一般對鋼鐵股的定性是週期股, 給人的信心不大, 但我還是在多年不碰後買入了. 理由一如之前文章所提及, 是相信供給側改革會改變行業格局, 以前的無序競爭會明顯改善, 從而減弱週期屬性, 有利於經營良好的業內公司. 而且, 估值這麼低, 早已反映了非常差的預期. 即使業績不增長, 三幾倍的PE, 也該有不錯的安全邊際了吧? 買入後, 手裡的兩只股票都曾經由微賺淪落到超過10%的賬面虧損, 但熬過後, 現在也賺錢了.
內房鋼鐵之類的股票, 給人的感覺當然不如醫藥教育那麼好. 但如果那些被看淡的最後證明並不如預想的那麼差, 被長期壓低的股價就只有回頭向上一個方向了, 而一直被看好的, 只有不斷交出符合甚至超預期的成績, 才能撐得住已經偏貴的價格. 這樣的話, 那些低至三幾倍PE的比如內房股, 那些增長只有二十多點但PE高達四五十的醫藥股, 誰的投資價值更高, 可就難說了. 未來的事情, 誰敢說可以完全預見得到呢? 恆大雅居樂們可以出預增盈喜, 長生生物可以出假疫苗....... 這世界, 畢竟是複雜的.
回到具體操作. 本月買賣不多, 長線倉保持不變, 炒賣倉沽了最後一隻藥股李氏大藥廠, 宣告這幾個月在醫藥股的投資徹底失敗, 少量加注融創和奧園. 雖然長線倉YTD仍然錄得虧損, 但炒賣倉已經勉強回到正數. 藉此契機, 希望剩下的幾個月能夠有好一點的表現, 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8.0%, 碧桂園 5.6%
保險: 中國平安 11.5%, 中國太保 7.0%
科技: 騰訊 9.4%, 新意網 7.4%
盈富基金 12.6%
港交所 11.2%
招商銀行 5.2%
九倉置業 4.4%
華潤燃氣 5.4%
中海油 4.1%
現金 約 8.1%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2.1%, 融創 9.7%, 奧園 7.4%
資源: 海螺水泥 10.5%, 兗州煤業 6.0%, 中國建材 5.3%
鋼鐵: 西王特鋼 4.9% 中國東方集團 7.2%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1.5%
金蝶 9.4%
安東油田服務 6.3%
YTD (截止10-Aug-2018)
長線倉: -3.1%
炒賣倉: 1.3%
恆指 : -5.2%
2018年7月10日星期二
迷茫的六月
標題本來想寫"臥倒裝死"的, 奈何尚未動筆, 組合已經見了血, 半年結時已經從上個月的正回報兼領先恆指大反轉變成虧損兼跑輸恆指, 如今的狀態不是裝死, 而是死了:(
實際上這個月情勢如此波瀾起伏, 大市下跌如此急劇, 個別持股因應股價升跌做些調動可以做到, 但整個投資策略要急速調整以適應市況, 並不容易. 看不清形勢, 心中沒有傾向性, 那麼, 應對的策略或許只有兩個: 乾脆離場暫時不玩, 不然就是硬挨. 到這個時候, 很明顯可以知道六月中恆指下試30000點時的正確做法是撤退, 奈何我選了後者, 結果遭受重創.
貿易戰帶來很多不明朗, 股市的反應如何也很難猜測. 好壞消息都有可能突如其來, 無論做好還是做淡都有機會站錯邊, 短線交易的風險尤甚. 那幾天, 甚至直到現在, 我都沒有信心能把握住市場方向, 并制定出一個正確的策略, 猶猶豫豫迷迷茫茫中最後決定不變應萬變.
最近港股的下跌, 貿易戰之外,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弱. 早前和友人閒談中, 我提出了疑問: 假如人民幣貶值, 以人民幣計算的企業盈利將體現為以港元計的盈利下跌, 因此港股應該下跌; 但人民幣有貶值趨勢的話, 可能再次引發一輪走資, 港元和港元資產需求應該增加, 港股將不容易下跌甚至可能上升, 畢竟現在大市整體估值不算高. 假如貿易戰持續, 形勢不明, 外資可能避險離開港元資產, 回歸美國和美元資產, 港股應該下跌; 但貿易戰會凸顯香港的重要性, 內地會力保香港為緩衝地和退路, 內地資金可以填補外資的離開, 因此港股未必會跌. 內地持續金融降槓桿, 資金緊張, 會影響港股, 港股應該會疲弱; 但指數已經持續疲弱了好幾個月了, 影響早已體現, 不久前降存款準備金代表風向可能已經逆轉, 資金面會改善, 港股應該跌不下去.
所以, 問題來了: 應該做好還是做淡? 大家都不知道.
隨著指數持續向下, 當初的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是做淡或暫避鋒芒. 但現在的問題是指數和個股都已經跌這麼多了, 做淡還有多大勝算? 眼前的現實是我沒有做淡也沒有離場, 而持股股價已經跌了許多. 假如不大幅減持離場觀望, 該選擇持有什麼股?
跌浪中站得比較穩的是醫藥消費燃氣公共事業之類, 比較慘的是內房資源汽車等. 師傅教的炒賣規則是取強舍弱, 因為一般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按此規則, 即使不撤退, 手裡的弱股比如內房股應該沽出, 換入走勢較好的醫藥消費. 另一個師傅喜歡便宜貨, 增長二三十個點的醫藥賣四五十倍PE實在太貴了, 香港即將開始加息的背景下息率只有三個點的公用股最多只是合理, 而內房和部分週期股雖然未來盈利未必很確定, 但三幾倍的PE無論如何都不能說貴, 現在沒道理賣在低位并反手買貴股.
那麼, 我該持有什麼類型的股票?
假如跌勢告一段落, 大市開始反彈, 可能率先止跌回升的會是誰? 按強者越強的規律, 跌市中的強勢股會繼續走強, 而落後的弱勢股必然有落後的原因, 即使反彈也難以成為火車頭. 所以或者繼續持有手裡的強股, 汰弱留強, 才是王道. 但另一個可能, 很多弱股確實是跌了許多, 但估值確實不高, 基本面也不太差, 而強勢股估值偏高, 股價受損程度輕微, 很難說會不會因為大市不明朗市場風險胃納低而被降點估值, 大資金趁此機會鎖定部分利潤趁低買入超跌股很合理, 所以買超跌股賣高估值強勢股捕捉反彈浪才是對的.
那麼, 我該選哪一種策略?
非常迷茫.
迷茫中我的做法就是上面說的一動不如一靜. 實際上手裡的主力就是較為弱勢的內房股和資源股, 一靜等於是坐到貪便宜的那條船, 雖然這個所謂的便宜有機會是表面的, 畢竟很難說未來一兩年內這些便宜貨的業績能否維持.
一般來說, 便宜貨可能有硬傷或者暗傷, 因此存在風險折扣. 但如果這些硬傷暗傷被證偽, 甚至只要證明傷勢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 很大可能會有個價值重估. 比如內房, 硬傷是負債率, 暗傷是政策面的各種不確定性, 此外, 房地產是典型的人民幣資產, 內房股還附加了一個資金對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心投票功能, 這些負面的因素導致內房股長期處於低估值階段. 但如果, 那些負債高的公司積極賣樓消極買地降槓桿, 把負債率降到安全水平, 而因為經濟轉型還未成功, 政府實際上沒有條件也確實沒有出手打死房地產業的意願, 那麼, 風險係數減少, 而預期PE只有三幾倍且銷量有機會因市場集中度提升而上升的全國性和地區性龍頭公司, 是不是有機會來個價值重估?
供給側改革是非市場手段影響行業形勢的政策, 自由派經濟學者難以接受, 也就中國這樣的非完全市場經濟國家才有可能推行. 行政干預經濟, 貌似非正路之舉, 然而當下那些進入門檻不高的行業比如鋼鐵水泥, 因缺少約束而長期產能過剩, 普遍的惡性競爭讓各公司沒錢賺也沒精力空間推進產業技術進步, 供給側改革用來對付這些行業壞象, 即使難以治本, 未來幾年有治標的效果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去年以來相關行業龍頭的盈利大增, 顯示這種期許並非毫無道理.
另一方面, 強勢股當然有強勢的道理, 但也不是毫無風險, 最主要的就是業績和估值的匹配. 因為市場的預期一直是高的, 所以給的估值也是高的. 一切如預期甚至超預期, 當然最理想, 萬一, 業績稍有不如意, 比如增速比預期的慢了幾個點, 一輪降估值的拋壓隨時有可能降臨.
也就是說, 強勢股必須一直交出好功課, 不然就會出事. 弱勢股反正已經被大幅看低, 如果出乎意料地給個不那麼差的成績出來, 喜出望外下, 那麼低的估值稍稍重估, 就是一個不錯的升浪了.
市場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前行, 但總會有個盡頭, 之後趨勢逆轉. 升無可升和跌無可跌的角色互換, 可能隨時出現, 也可能很久都不出現, 這一點難以預料. 當此時間段, 下注哪一邊, 或者有高手知道答案, 低手如我, 是因屁股決定腦袋的持股Bias, 或者是眼光知識分析力的局限, 做錯選擇, 還是幸運的, 竟然選對了, 只能等時間來證明了. 反正, 既然進場了, 總得有個明確的站位, 就算錯了, 就自欺欺人地當是去年沒賺多少錢吧.
回到具體持倉情況.
長線倉徹底貫徹一動不如一靜的策略, 沒有操作. 組合表現大致跟隨大市方向.
炒賣倉止賺了IGG, 買入紫金, 沒幾天就被迫止蝕. 止蝕了聯邦製藥和三生製藥, 買入龍工和東方集團, 沒幾天又止蝕了龍工. 有錢在手, 忍不住繼續出手, 持續加倉李氏大藥廠和東方集團. 一句話總結這些操作: 所有的賣出都是對的, 所有的買入都是錯的. 唯一暫時算是對的, 是賣出雅居樂, 買進奧園. 換馬的主要理由是後者銷售增速更高但買地大降.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7.5%, 碧桂園 6.3%
保險: 中國平安 11.5%, 中國太保 6.8%
科技: 騰訊 10.0%, 新意網 6.4%
盈富基金 12.9%
港交所 11.6%
招商銀行 4.9%
九倉置業 4.6%
華潤燃氣 5.1%
中海油 4.3%
現金 約 8.2%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9.4%, 融創 8.9%, 奧園 6.1%
資源: 海螺水泥 9.9%, 兗州煤業 6.7%, 中國建材 5.1%
鋼鐵: 西王特鋼 4.2% 中國東方集團 6.2%
港交所 10.3%
中國平安 11.8%
金蝶 7.1%
李氏大藥廠 4.3%
安東油田服務 6.3%
YTD (截止10-07-2018)
長線倉: -3.7%
炒賣倉: -6.0%
恆指 : -3.8%
實際上這個月情勢如此波瀾起伏, 大市下跌如此急劇, 個別持股因應股價升跌做些調動可以做到, 但整個投資策略要急速調整以適應市況, 並不容易. 看不清形勢, 心中沒有傾向性, 那麼, 應對的策略或許只有兩個: 乾脆離場暫時不玩, 不然就是硬挨. 到這個時候, 很明顯可以知道六月中恆指下試30000點時的正確做法是撤退, 奈何我選了後者, 結果遭受重創.
貿易戰帶來很多不明朗, 股市的反應如何也很難猜測. 好壞消息都有可能突如其來, 無論做好還是做淡都有機會站錯邊, 短線交易的風險尤甚. 那幾天, 甚至直到現在, 我都沒有信心能把握住市場方向, 并制定出一個正確的策略, 猶猶豫豫迷迷茫茫中最後決定不變應萬變.
最近港股的下跌, 貿易戰之外,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弱. 早前和友人閒談中, 我提出了疑問: 假如人民幣貶值, 以人民幣計算的企業盈利將體現為以港元計的盈利下跌, 因此港股應該下跌; 但人民幣有貶值趨勢的話, 可能再次引發一輪走資, 港元和港元資產需求應該增加, 港股將不容易下跌甚至可能上升, 畢竟現在大市整體估值不算高. 假如貿易戰持續, 形勢不明, 外資可能避險離開港元資產, 回歸美國和美元資產, 港股應該下跌; 但貿易戰會凸顯香港的重要性, 內地會力保香港為緩衝地和退路, 內地資金可以填補外資的離開, 因此港股未必會跌. 內地持續金融降槓桿, 資金緊張, 會影響港股, 港股應該會疲弱; 但指數已經持續疲弱了好幾個月了, 影響早已體現, 不久前降存款準備金代表風向可能已經逆轉, 資金面會改善, 港股應該跌不下去.
所以, 問題來了: 應該做好還是做淡? 大家都不知道.
隨著指數持續向下, 當初的問題的答案很明顯是做淡或暫避鋒芒. 但現在的問題是指數和個股都已經跌這麼多了, 做淡還有多大勝算? 眼前的現實是我沒有做淡也沒有離場, 而持股股價已經跌了許多. 假如不大幅減持離場觀望, 該選擇持有什麼股?
跌浪中站得比較穩的是醫藥消費燃氣公共事業之類, 比較慘的是內房資源汽車等. 師傅教的炒賣規則是取強舍弱, 因為一般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按此規則, 即使不撤退, 手裡的弱股比如內房股應該沽出, 換入走勢較好的醫藥消費. 另一個師傅喜歡便宜貨, 增長二三十個點的醫藥賣四五十倍PE實在太貴了, 香港即將開始加息的背景下息率只有三個點的公用股最多只是合理, 而內房和部分週期股雖然未來盈利未必很確定, 但三幾倍的PE無論如何都不能說貴, 現在沒道理賣在低位并反手買貴股.
那麼, 我該持有什麼類型的股票?
假如跌勢告一段落, 大市開始反彈, 可能率先止跌回升的會是誰? 按強者越強的規律, 跌市中的強勢股會繼續走強, 而落後的弱勢股必然有落後的原因, 即使反彈也難以成為火車頭. 所以或者繼續持有手裡的強股, 汰弱留強, 才是王道. 但另一個可能, 很多弱股確實是跌了許多, 但估值確實不高, 基本面也不太差, 而強勢股估值偏高, 股價受損程度輕微, 很難說會不會因為大市不明朗市場風險胃納低而被降點估值, 大資金趁此機會鎖定部分利潤趁低買入超跌股很合理, 所以買超跌股賣高估值強勢股捕捉反彈浪才是對的.
那麼, 我該選哪一種策略?
非常迷茫.
迷茫中我的做法就是上面說的一動不如一靜. 實際上手裡的主力就是較為弱勢的內房股和資源股, 一靜等於是坐到貪便宜的那條船, 雖然這個所謂的便宜有機會是表面的, 畢竟很難說未來一兩年內這些便宜貨的業績能否維持.
一般來說, 便宜貨可能有硬傷或者暗傷, 因此存在風險折扣. 但如果這些硬傷暗傷被證偽, 甚至只要證明傷勢可能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 很大可能會有個價值重估. 比如內房, 硬傷是負債率, 暗傷是政策面的各種不確定性, 此外, 房地產是典型的人民幣資產, 內房股還附加了一個資金對人民幣和中國經濟的信心投票功能, 這些負面的因素導致內房股長期處於低估值階段. 但如果, 那些負債高的公司積極賣樓消極買地降槓桿, 把負債率降到安全水平, 而因為經濟轉型還未成功, 政府實際上沒有條件也確實沒有出手打死房地產業的意願, 那麼, 風險係數減少, 而預期PE只有三幾倍且銷量有機會因市場集中度提升而上升的全國性和地區性龍頭公司, 是不是有機會來個價值重估?
供給側改革是非市場手段影響行業形勢的政策, 自由派經濟學者難以接受, 也就中國這樣的非完全市場經濟國家才有可能推行. 行政干預經濟, 貌似非正路之舉, 然而當下那些進入門檻不高的行業比如鋼鐵水泥, 因缺少約束而長期產能過剩, 普遍的惡性競爭讓各公司沒錢賺也沒精力空間推進產業技術進步, 供給側改革用來對付這些行業壞象, 即使難以治本, 未來幾年有治標的效果是很有可能實現的. 去年以來相關行業龍頭的盈利大增, 顯示這種期許並非毫無道理.
另一方面, 強勢股當然有強勢的道理, 但也不是毫無風險, 最主要的就是業績和估值的匹配. 因為市場的預期一直是高的, 所以給的估值也是高的. 一切如預期甚至超預期, 當然最理想, 萬一, 業績稍有不如意, 比如增速比預期的慢了幾個點, 一輪降估值的拋壓隨時有可能降臨.
也就是說, 強勢股必須一直交出好功課, 不然就會出事. 弱勢股反正已經被大幅看低, 如果出乎意料地給個不那麼差的成績出來, 喜出望外下, 那麼低的估值稍稍重估, 就是一個不錯的升浪了.
市場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前行, 但總會有個盡頭, 之後趨勢逆轉. 升無可升和跌無可跌的角色互換, 可能隨時出現, 也可能很久都不出現, 這一點難以預料. 當此時間段, 下注哪一邊, 或者有高手知道答案, 低手如我, 是因屁股決定腦袋的持股Bias, 或者是眼光知識分析力的局限, 做錯選擇, 還是幸運的, 竟然選對了, 只能等時間來證明了. 反正, 既然進場了, 總得有個明確的站位, 就算錯了, 就自欺欺人地當是去年沒賺多少錢吧.
回到具體持倉情況.
長線倉徹底貫徹一動不如一靜的策略, 沒有操作. 組合表現大致跟隨大市方向.
炒賣倉止賺了IGG, 買入紫金, 沒幾天就被迫止蝕. 止蝕了聯邦製藥和三生製藥, 買入龍工和東方集團, 沒幾天又止蝕了龍工. 有錢在手, 忍不住繼續出手, 持續加倉李氏大藥廠和東方集團. 一句話總結這些操作: 所有的賣出都是對的, 所有的買入都是錯的. 唯一暫時算是對的, 是賣出雅居樂, 買進奧園. 換馬的主要理由是後者銷售增速更高但買地大降.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7.5%, 碧桂園 6.3%
保險: 中國平安 11.5%, 中國太保 6.8%
科技: 騰訊 10.0%, 新意網 6.4%
盈富基金 12.9%
港交所 11.6%
招商銀行 4.9%
九倉置業 4.6%
華潤燃氣 5.1%
中海油 4.3%
現金 約 8.2%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9.4%, 融創 8.9%, 奧園 6.1%
資源: 海螺水泥 9.9%, 兗州煤業 6.7%, 中國建材 5.1%
鋼鐵: 西王特鋼 4.2% 中國東方集團 6.2%
港交所 10.3%
中國平安 11.8%
金蝶 7.1%
李氏大藥廠 4.3%
安東油田服務 6.3%
YTD (截止10-07-2018)
長線倉: -3.7%
炒賣倉: -6.0%
恆指 : -3.8%
2018年6月5日星期二
時機把握不准的調倉
五月沒有出現所謂的五窮, 市況平淡, 此前強勢的醫藥燃氣教育消費等依然強勢, 可惜我基本上都錯過了. 組合本月表現和恆指類似, 也是波瀾不驚, 正好趁此機會, 執行早應進行的調整組合結構的行動.
炒賣倉:
騰訊的第一季業績是焦點. 遊戲的增長很明顯放慢了, 潛在的增長動力來源吃雞遊戲遲遲未能正式推出, 即使飛車和榮耀這些遊戲仍然受歡迎, 多半不夠能力支撐起遊戲的業績增長, 小程序和廣告等的潛力很大, 但基數低, 未能對業績有明顯的拉動. 投資業績很好, 但畢竟不是主營業務, 多半不能享有高估值. 我有點擔心市場會降低騰訊的估值. 簡單假設騰訊今年業績能有二至三成增長, 每股盈利約12元, 但市場因為其主營業務增速放慢, 將估值從之前的預期PE40-50倍降低到30-40倍, 那麼, 騰訊今年股價可能難以超過500元, 預期今年回報率大概只有兩成. 假如猜測沒有錯得太離譜, 那麼, 騰訊就難以像去年那樣可以成為組合中的一個穩健的進攻箭頭, 而會變為一個大致跟隨指數的減低組合波幅的中場角色(假設指數今年繼續慢牛). 炒賣倉組合的任務是盡量追求較高回報率, 因此, 我沽出了此組合中的騰訊, 以騰出資金建倉準備加入的醫藥類股票.
內房股占比超過1/3, 比重太高了, 只是之前因為沒有對組合做大幅變動的計劃, 因此遲遲沒有減持, 實際上手裡的四隻股票我覺得都有潛力, 這次為組合重組的需要, 忍痛沽出佔比最少的龍光.
對港交所信心不變, 但畢竟佔比不低, 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大單邊升市的機會, 估計上升動力不會特別強, 而新成員加入需要的資金在沽出騰訊和龍光後仍有不足, 因此少量減持.
就像之前多次提及的, 組合準備加入醫藥股, 但有選擇困難症, 到今天仍是如此. 所以最後我買入三隻市值及業務有較明顯區別的股票, 構成一個醫藥組合以替代騰訊. 它們是三生製藥, 聯邦制藥和李氏大藥廠.
醫藥龍頭是中生製藥和石藥, 但估值似乎反映了太多的高預期, 我實在沒有勇氣高追. 藥明走勢上出現了很漂亮的杯柄突破, 但對其業績結算模式認識不深, 估值表面上看起來很貴(雖然事實上應該是錯覺), 擔心承受不住可能的調整, 也放棄了, 最終選了三生製藥做為大市值代表. 聯邦製藥的化學藥業務應該已經見了週期底部, 在復甦中, 胰島素業務開始進入收成期, 有機會繼續得到重估. 李氏大藥廠的第一季業績理想, 股價業績後的上升表明市場對此給予正面評價. 三隻股票的估值在一眾藥股中算是比較不貴的, 或許貴的有貴的道理, 便宜的總有原因, 但起碼對我來說, 這樣的較低的估值會讓我在股價波動時有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剩下的資金給了西王特鋼和安東油田服務. 西王系總覺得有點妖氣, 但西王特鋼這兩年積極進行技術改造, 投入大量資金, 並且和中科院在研發上密切合作, 可能是目前國內科技含量最高的鋼鐵廠了. 有中科院的背書, 妖氣應該散了吧? 預期兩三倍PE的估值實在太便宜了, 因此買了些看看有沒有機會獲得較高的回報率. 隨著油價不斷上升, 行業去年開始復甦, 安東肯定受惠. 第一季新接訂單相當理想, 年報上管理層的展望也頗為正面. 上一個週期中, 安東走出一輪漂亮的長牛, 這一次應該也有希望.
上述換馬大部分在月中到月底進行, 想不到這兩天賣出的股票持續回升, 買進來的好多卻逆市跌了下去, 特別是今天三生製藥被中信減持重創, 并拖累了其他藥股. 我的時機把握能力之糟糕於此可見:(
長線倉:
沽出了萬科和建行, 買入華潤燃氣和中海油.
我認同萬科的轉型對公司的穩定性是有好處的, 但代價可能是沉澱了資金, 業績增速會變慢, 而我投資內房的出發點是希望他們以快周轉抵禦風險及帶動增長, 適逢準備降低內房股的佔比, 因此沽出了萬科.
內銀中, 可能只有招商銀行能有兩位數的業績增速, 建行的存在, 主要是為了收息. 近來內地不斷進行金融去槓桿, 金融類公司, 尤其是要清理大量表外資產的銀行面臨不少挑戰, 考慮到組合中銀行保險合起來占組合約三成, 有點多, 因此賣出建行這隻增長最慢的金融類股票.
買入華潤燃氣很簡單的是因為中國燃氣的強勢, 另外, 組合中本來也有意加入這樣的類似公用股而又有增長動力的股份. 中國燃氣很可能是強者越強的領導股, 有可能是更佳選擇, 只是最好的也是最貴的, 這個追求平穩的長線倉可能更適合加入增速較低但估值也較低的華潤燃氣. 另外的原因是不能排除未來可能華潤增長加快的可能, 而中國燃氣目前的高估值承受不了萬一增速突然慢下來的風險.
有評論認為油價可能見了頂部, 現在才買中海油可能遲了些. 即使這個評論是正確的, 相信油價在中期內仍可保持強勢, 畢竟現在多半還在商品牛市中. 沙特阿美還在籌備上市, 美國已經成為石油出口大國, 油價維持高位符合他們的利益, 或有無形之手持續維持秩序. 另外, 在經過上一輪的週期後, 各大油公司對成本控制都相當重視, 資產負債表都很健康. 中海油雖然不像中石化的凈現金那樣變態, 但28%左右的負債率也肯定是近年新低了, 應該也有條件給出不錯的分紅比例. 因為覺得油價很可能維持高位, 我最終在中石化和中海油中選了更受惠高油價的中海油, 以此填補長線倉在週期股的空白. 在資源牛市中, 即使是追求穩定性的長線倉, 也應該有這類股票的一席之地.
長線倉的換馬, 到目前為止, 看起來效果比炒賣倉好一些, 但也沒佔到多少便宜. 從倒後鏡看過去, 其實有比實際操作時明顯更好的時機的, 但我也是和在炒賣倉的操作一樣, 沒能抓住. 唉!
變動之後, 到目前為止, 持倉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9.7%, 碧桂園 7.3%
保險: 中國平安 11.4%, 中國太保 6.9%
科技: 騰訊 9.7%, 新意網 6.0%
盈富基金 12.5%
港交所 11.5%
招商銀行 4.9%
九倉置業 4.6%
華潤燃氣 4.0%
中海油 4.0%
現金 約7.4%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9.2%, 融創 9.3%, 雅居樂 7.8%
資源: 海螺水泥 9.3%, 兗州煤業 6.7%, 中國建材 5.2%
科技: 金蝶 7.0% IGG 4.1%
醫藥: 聯邦製藥 4.3%, 三生製藥 3.8%, 李氏大藥廠 2.6%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1.4%
安東油田服務 5.4%
西王特鋼 4.3%
YTD (05-Jun-2019)
炒賣倉: 7.4%
長線倉: 5.6%
恆 指 : 3.9%
炒賣倉:
騰訊的第一季業績是焦點. 遊戲的增長很明顯放慢了, 潛在的增長動力來源吃雞遊戲遲遲未能正式推出, 即使飛車和榮耀這些遊戲仍然受歡迎, 多半不夠能力支撐起遊戲的業績增長, 小程序和廣告等的潛力很大, 但基數低, 未能對業績有明顯的拉動. 投資業績很好, 但畢竟不是主營業務, 多半不能享有高估值. 我有點擔心市場會降低騰訊的估值. 簡單假設騰訊今年業績能有二至三成增長, 每股盈利約12元, 但市場因為其主營業務增速放慢, 將估值從之前的預期PE40-50倍降低到30-40倍, 那麼, 騰訊今年股價可能難以超過500元, 預期今年回報率大概只有兩成. 假如猜測沒有錯得太離譜, 那麼, 騰訊就難以像去年那樣可以成為組合中的一個穩健的進攻箭頭, 而會變為一個大致跟隨指數的減低組合波幅的中場角色(假設指數今年繼續慢牛). 炒賣倉組合的任務是盡量追求較高回報率, 因此, 我沽出了此組合中的騰訊, 以騰出資金建倉準備加入的醫藥類股票.
內房股占比超過1/3, 比重太高了, 只是之前因為沒有對組合做大幅變動的計劃, 因此遲遲沒有減持, 實際上手裡的四隻股票我覺得都有潛力, 這次為組合重組的需要, 忍痛沽出佔比最少的龍光.
對港交所信心不變, 但畢竟佔比不低, 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大單邊升市的機會, 估計上升動力不會特別強, 而新成員加入需要的資金在沽出騰訊和龍光後仍有不足, 因此少量減持.
就像之前多次提及的, 組合準備加入醫藥股, 但有選擇困難症, 到今天仍是如此. 所以最後我買入三隻市值及業務有較明顯區別的股票, 構成一個醫藥組合以替代騰訊. 它們是三生製藥, 聯邦制藥和李氏大藥廠.
醫藥龍頭是中生製藥和石藥, 但估值似乎反映了太多的高預期, 我實在沒有勇氣高追. 藥明走勢上出現了很漂亮的杯柄突破, 但對其業績結算模式認識不深, 估值表面上看起來很貴(雖然事實上應該是錯覺), 擔心承受不住可能的調整, 也放棄了, 最終選了三生製藥做為大市值代表. 聯邦製藥的化學藥業務應該已經見了週期底部, 在復甦中, 胰島素業務開始進入收成期, 有機會繼續得到重估. 李氏大藥廠的第一季業績理想, 股價業績後的上升表明市場對此給予正面評價. 三隻股票的估值在一眾藥股中算是比較不貴的, 或許貴的有貴的道理, 便宜的總有原因, 但起碼對我來說, 這樣的較低的估值會讓我在股價波動時有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剩下的資金給了西王特鋼和安東油田服務. 西王系總覺得有點妖氣, 但西王特鋼這兩年積極進行技術改造, 投入大量資金, 並且和中科院在研發上密切合作, 可能是目前國內科技含量最高的鋼鐵廠了. 有中科院的背書, 妖氣應該散了吧? 預期兩三倍PE的估值實在太便宜了, 因此買了些看看有沒有機會獲得較高的回報率. 隨著油價不斷上升, 行業去年開始復甦, 安東肯定受惠. 第一季新接訂單相當理想, 年報上管理層的展望也頗為正面. 上一個週期中, 安東走出一輪漂亮的長牛, 這一次應該也有希望.
上述換馬大部分在月中到月底進行, 想不到這兩天賣出的股票持續回升, 買進來的好多卻逆市跌了下去, 特別是今天三生製藥被中信減持重創, 并拖累了其他藥股. 我的時機把握能力之糟糕於此可見:(
長線倉:
沽出了萬科和建行, 買入華潤燃氣和中海油.
我認同萬科的轉型對公司的穩定性是有好處的, 但代價可能是沉澱了資金, 業績增速會變慢, 而我投資內房的出發點是希望他們以快周轉抵禦風險及帶動增長, 適逢準備降低內房股的佔比, 因此沽出了萬科.
內銀中, 可能只有招商銀行能有兩位數的業績增速, 建行的存在, 主要是為了收息. 近來內地不斷進行金融去槓桿, 金融類公司, 尤其是要清理大量表外資產的銀行面臨不少挑戰, 考慮到組合中銀行保險合起來占組合約三成, 有點多, 因此賣出建行這隻增長最慢的金融類股票.
買入華潤燃氣很簡單的是因為中國燃氣的強勢, 另外, 組合中本來也有意加入這樣的類似公用股而又有增長動力的股份. 中國燃氣很可能是強者越強的領導股, 有可能是更佳選擇, 只是最好的也是最貴的, 這個追求平穩的長線倉可能更適合加入增速較低但估值也較低的華潤燃氣. 另外的原因是不能排除未來可能華潤增長加快的可能, 而中國燃氣目前的高估值承受不了萬一增速突然慢下來的風險.
有評論認為油價可能見了頂部, 現在才買中海油可能遲了些. 即使這個評論是正確的, 相信油價在中期內仍可保持強勢, 畢竟現在多半還在商品牛市中. 沙特阿美還在籌備上市, 美國已經成為石油出口大國, 油價維持高位符合他們的利益, 或有無形之手持續維持秩序. 另外, 在經過上一輪的週期後, 各大油公司對成本控制都相當重視, 資產負債表都很健康. 中海油雖然不像中石化的凈現金那樣變態, 但28%左右的負債率也肯定是近年新低了, 應該也有條件給出不錯的分紅比例. 因為覺得油價很可能維持高位, 我最終在中石化和中海油中選了更受惠高油價的中海油, 以此填補長線倉在週期股的空白. 在資源牛市中, 即使是追求穩定性的長線倉, 也應該有這類股票的一席之地.
長線倉的換馬, 到目前為止, 看起來效果比炒賣倉好一些, 但也沒佔到多少便宜. 從倒後鏡看過去, 其實有比實際操作時明顯更好的時機的, 但我也是和在炒賣倉的操作一樣, 沒能抓住. 唉!
變動之後, 到目前為止, 持倉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9.7%, 碧桂園 7.3%
保險: 中國平安 11.4%, 中國太保 6.9%
科技: 騰訊 9.7%, 新意網 6.0%
盈富基金 12.5%
港交所 11.5%
招商銀行 4.9%
九倉置業 4.6%
華潤燃氣 4.0%
中海油 4.0%
現金 約7.4%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9.2%, 融創 9.3%, 雅居樂 7.8%
資源: 海螺水泥 9.3%, 兗州煤業 6.7%, 中國建材 5.2%
科技: 金蝶 7.0% IGG 4.1%
醫藥: 聯邦製藥 4.3%, 三生製藥 3.8%, 李氏大藥廠 2.6%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1.4%
安東油田服務 5.4%
西王特鋼 4.3%
YTD (05-Jun-2019)
炒賣倉: 7.4%
長線倉: 5.6%
恆 指 : 3.9%
2018年5月9日星期三
鈍感力
四月份的恆生指數在貿易戰的陰影下居然跌跌撞撞地爬升了七百點, 然後在進入傳說中的五窮月後以短短的三天時間跌了回去, 以致執筆時(5--May)的指數相比去年底, 只剩有微不足道的7點升幅.
這兩個月主導市場的主要是貿易戰的新聞, 指數借或好或差的消息上下波動. 貿易戰的結果雖然可能對未來有長遠影響, 但在當前尚是混沌的局面下, 短期的波動更多的是反映市場情緒. 情緒比較容易受短期因素比如貿易戰進展這樣的消息影響, 再加上或大或小的從眾效應, 很容易令市場反應過度, 波動加劇. 波動劇烈給人的感覺當然不好, 然而, 撇開心理層面, 客觀而言, 指數這樣的短期劇烈波動, 即使幅度較大, 也不代表後市就是高風險, 相對應的, 市場平穩也不代表未來可以高枕無憂. 畢竟, 這些短期的消息並不代表最終的結果. 來到現在, 即使再理性的分析, 也還是難以推斷出一個肯定正確的結論. 所以這段時間指數的升跌, 定性為隨機波動也未嘗不可.
好淡消息交替, 頻繁的應對將是兩面不討好的取敗之道. 跟隨投機紀律升穿買上, 破位斬纜, 很大機會以持續輸錢收場, 因為這樣的做法成立的前提是市場在突破關鍵位後有比較大的機會走出一個趨勢性的行情, 這樣的行情並不是隨時就有的, 操作的前提是耐心等待好時機的出現, 但現在很明顯出現的機會不高, 畢竟形勢還是比較混沌. 實際上, 頻繁交易並不容易做到高勝率, 對組合回報率未必有幫助.
趨勢不明, 方向難覓, 短線交易難度肯定較高, 較為有勝算的做法多半是忽略短期升跌, 用耐心讓時間做我們的戰友. 也就是說, 在兩種主要的贏錢方式, 即利用市場的波動和其他人博弈及通過擁有公司的部分權益分享未來公司發展的成果之中, 舍前者取後者, 會是較佳的做法.
市場氣氛無疑是偏悲觀的, 從平安好醫生上市首日只能勉強守住招股價可見一斑. 但市場好像又不是那麼差, 即使在風聲最緊的時候, 恆指也只是短暫跌破去年收市的點位, 隨後就馬上回升. 日線圖看, 這兩個月來, 指數的高點在下移, 低點在上抬, 好淡雙方的勢力在趨向平衡, 或許僵局的突破很快就會發生.
這兩個月主導市場的主要是貿易戰的新聞, 指數借或好或差的消息上下波動. 貿易戰的結果雖然可能對未來有長遠影響, 但在當前尚是混沌的局面下, 短期的波動更多的是反映市場情緒. 情緒比較容易受短期因素比如貿易戰進展這樣的消息影響, 再加上或大或小的從眾效應, 很容易令市場反應過度, 波動加劇. 波動劇烈給人的感覺當然不好, 然而, 撇開心理層面, 客觀而言, 指數這樣的短期劇烈波動, 即使幅度較大, 也不代表後市就是高風險, 相對應的, 市場平穩也不代表未來可以高枕無憂. 畢竟, 這些短期的消息並不代表最終的結果. 來到現在, 即使再理性的分析, 也還是難以推斷出一個肯定正確的結論. 所以這段時間指數的升跌, 定性為隨機波動也未嘗不可.
好淡消息交替, 頻繁的應對將是兩面不討好的取敗之道. 跟隨投機紀律升穿買上, 破位斬纜, 很大機會以持續輸錢收場, 因為這樣的做法成立的前提是市場在突破關鍵位後有比較大的機會走出一個趨勢性的行情, 這樣的行情並不是隨時就有的, 操作的前提是耐心等待好時機的出現, 但現在很明顯出現的機會不高, 畢竟形勢還是比較混沌. 實際上, 頻繁交易並不容易做到高勝率, 對組合回報率未必有幫助.
趨勢不明, 方向難覓, 短線交易難度肯定較高, 較為有勝算的做法多半是忽略短期升跌, 用耐心讓時間做我們的戰友. 也就是說, 在兩種主要的贏錢方式, 即利用市場的波動和其他人博弈及通過擁有公司的部分權益分享未來公司發展的成果之中, 舍前者取後者, 會是較佳的做法.
從比較務虛的角度看, 投資這個工作, 可以理解為研究社會某個階段和層面的發展變化的真相, 判斷某個行業和公司的價值, 然後在價值的基礎上玩賠率和概率. 具體到個別股票, 考慮的不外三個問題: 真不真? 好不好? 值不值?
真不真和好不好的問題, 有一定資歷的比較認真的投資者可以通過比較嚴格的選股標準迴避掉大部分陷阱. 比較難辦的是如何判斷值不值, 畢竟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主觀而且通常所謂的合理價格的範圍比較大, 所以這個問題答得好還是不好, 對勝負的影響多半比其他兩個大.
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是參考歷史均值, 評估當前價格及業務展望綜合考慮的估值, 以過往估值區間大致判斷當前估值的升跌空間. 一個適度分散的組合, 只要大部分成員的估值相比各自行業及本身的歷史估值, 上升空間比下跌空間大, 概率上, 相信這個組合的勝算不低.
簡單以我的一些持股為例:
騰訊即使在股災時都幾乎沒有跌到預期PE30倍以下, 而高位可以到預期PE50倍, 現價390元左右相當於歷史PE約42倍, 即使遊戲業務增長放慢, 投資金融廣告等其他業務應該也足以支持中高雙位數的增長, 那現價的下跌空間很可能只有一兩成, 而如果業績達標甚至超預期(畢竟遊戲是否增速放慢還是難說), 股價升四五成並不奇怪.
平安最近比較疲弱, 跌到現在的約76元, 假設今年EV增長和以前相若地達到約兩成, 預期P/EV將只有1.1倍左右, 市場情緒較為穩定甚至樂觀的話, 平安估值達到1.5--2倍的P/EV並不奇怪, 而且我們還沒有算其金融科技和銀行等業務的價值未來可能不斷釋放. 至於下跌空間, 1倍EV已經可以說是清算價了, 還能跌多少?
並不是說他們不會再跌了, 畢竟市場的波動程度很難判斷. 但公司經營及股價的估值水平能給人信心的話, 忍受波動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管理波動固然是投資的重要一環, 但更重要的是管理風險. 風險大部分來自估值過高, 業務出問題, 行業陷入低潮之類的基本面因素, 如果這些風險可控, 市場波動總是可以隨時間抹平的. 日線圖的驚濤駭浪, 在月線圖上, 或許只不過是朵小浪花. 何況, 如果管理好了風險, 組合的波動往往也是平穩的.
在當前這樣指數升跌捉摸不定的環境, 太過短線地買買賣賣, 表面上是很積極地在管理風險, 實際上更多的只是在管理波動, 因為很明顯這些交易的出發點並不是從基本面考慮, 而是被市場牽引的. 處於沒有明顯趨勢的市場, 上落空間狹窄, 頻繁的交易更可能帶來的是增加摩擦成本而非額外利潤. 所以, 合理的做法, 或者是乾脆離場等待出現明朗趨勢出現, 或者是持股忍受波動.
現在的恆生指數市盈率低於13倍, 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中間, 剛剛過去的業績期, 大部分公司都交出不錯的成績表, 假如一定要給個答案的話, 我會投後市向好一票. 目前看起來情況很嚴峻的貿易戰, 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對兩國GDP的影響小於一個百分點, 假如這個觀點正確, 那麼, 貿易戰導致的市場波動就只不過是噪音, 大可不必太過緊張.
這時候, 我們需要的, 或許不是敏捷的身手, 而是讓我們保持一顆不動心的鈍感力.
所以, 在還是不容易的這個剛剛過去的四月, 我盡量管住自己的手, 不做太多買賣. 最終, 從上次發文到現在, 我的長線倉並沒有任何操作, 而投機倉也只是稍微變動, 目的是讓組合更為均衡些.
-----------------------------------------------------------------------------------------------
上述文字從上週末(5-May)開始陸陸續續寫到現在, 本週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新的交易. 在上週恆指今年升幅只有微不足道的7點時, 長線倉也只能勉強守住正數, 回報率跌到只有微不足道的約0.3%, 炒賣倉稍好些, 巧合的和上文發表時一樣, 原地踏步地還是約2.6%
這星期開局不錯, 指數出乎意料地表現頑強, 兩個組合的回報率也跟隨回升了. 但願後市能持續向好. 股市多煎熬, 那就繼續熬著吧. 要是市場就此持續向上, 沒有離場就沒有錯過. 不是有句話說, 閃電來的時候, 必須在場嗎? 不要和我說什麼如果等著等著, 說不定等來個大跌市之類的, 我不敢聽, 所以不想聽 XD
操作回顧:
長線倉: 沒有變動.
炒賣倉: 有點不捨得, 但還是止蝕了復星國際. 這股票實在讓人失望, 不知道是因為被定義為綜合控股公司而有折讓還是市場還是對郭老闆不放心, 沒有看到有明顯改善的話多半以後不會再碰了. 減了之前增持的部分兗州煤, 騰出些資金. 套現的資金用來買入IGG及加了些金蝶. 這些操作的主要出發點是增加新經濟類的比重, 因之前的組合太過偏重傳統行業了.
今年完美地錯過了醫藥類, 未來會找機會在兩個組合都加入這類股票.
持股: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9.2%, 碧桂園 7.0%, 萬科 4.3%
保險: 中國平安 11.3%, 中國太保 7.5%
科技: 騰訊 9.4%, 新意網 5.8%
盈富基金 12.5%
港交所 11.8%
銀行: 招商銀行 5.2%, 建設銀行 4.4%
九倉置業 4.5%
現金 約7.1%
真不真和好不好的問題, 有一定資歷的比較認真的投資者可以通過比較嚴格的選股標準迴避掉大部分陷阱. 比較難辦的是如何判斷值不值, 畢竟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主觀而且通常所謂的合理價格的範圍比較大, 所以這個問題答得好還是不好, 對勝負的影響多半比其他兩個大.
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是參考歷史均值, 評估當前價格及業務展望綜合考慮的估值, 以過往估值區間大致判斷當前估值的升跌空間. 一個適度分散的組合, 只要大部分成員的估值相比各自行業及本身的歷史估值, 上升空間比下跌空間大, 概率上, 相信這個組合的勝算不低.
簡單以我的一些持股為例:
騰訊即使在股災時都幾乎沒有跌到預期PE30倍以下, 而高位可以到預期PE50倍, 現價390元左右相當於歷史PE約42倍, 即使遊戲業務增長放慢, 投資金融廣告等其他業務應該也足以支持中高雙位數的增長, 那現價的下跌空間很可能只有一兩成, 而如果業績達標甚至超預期(畢竟遊戲是否增速放慢還是難說), 股價升四五成並不奇怪.
平安最近比較疲弱, 跌到現在的約76元, 假設今年EV增長和以前相若地達到約兩成, 預期P/EV將只有1.1倍左右, 市場情緒較為穩定甚至樂觀的話, 平安估值達到1.5--2倍的P/EV並不奇怪, 而且我們還沒有算其金融科技和銀行等業務的價值未來可能不斷釋放. 至於下跌空間, 1倍EV已經可以說是清算價了, 還能跌多少?
並不是說他們不會再跌了, 畢竟市場的波動程度很難判斷. 但公司經營及股價的估值水平能給人信心的話, 忍受波動并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管理波動固然是投資的重要一環, 但更重要的是管理風險. 風險大部分來自估值過高, 業務出問題, 行業陷入低潮之類的基本面因素, 如果這些風險可控, 市場波動總是可以隨時間抹平的. 日線圖的驚濤駭浪, 在月線圖上, 或許只不過是朵小浪花. 何況, 如果管理好了風險, 組合的波動往往也是平穩的.
在當前這樣指數升跌捉摸不定的環境, 太過短線地買買賣賣, 表面上是很積極地在管理風險, 實際上更多的只是在管理波動, 因為很明顯這些交易的出發點並不是從基本面考慮, 而是被市場牽引的. 處於沒有明顯趨勢的市場, 上落空間狹窄, 頻繁的交易更可能帶來的是增加摩擦成本而非額外利潤. 所以, 合理的做法, 或者是乾脆離場等待出現明朗趨勢出現, 或者是持股忍受波動.
現在的恆生指數市盈率低於13倍, 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中間, 剛剛過去的業績期, 大部分公司都交出不錯的成績表, 假如一定要給個答案的話, 我會投後市向好一票. 目前看起來情況很嚴峻的貿易戰, 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對兩國GDP的影響小於一個百分點, 假如這個觀點正確, 那麼, 貿易戰導致的市場波動就只不過是噪音, 大可不必太過緊張.
這時候, 我們需要的, 或許不是敏捷的身手, 而是讓我們保持一顆不動心的鈍感力.
所以, 在還是不容易的這個剛剛過去的四月, 我盡量管住自己的手, 不做太多買賣. 最終, 從上次發文到現在, 我的長線倉並沒有任何操作, 而投機倉也只是稍微變動, 目的是讓組合更為均衡些.
-----------------------------------------------------------------------------------------------
上述文字從上週末(5-May)開始陸陸續續寫到現在, 本週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新的交易. 在上週恆指今年升幅只有微不足道的7點時, 長線倉也只能勉強守住正數, 回報率跌到只有微不足道的約0.3%, 炒賣倉稍好些, 巧合的和上文發表時一樣, 原地踏步地還是約2.6%
這星期開局不錯, 指數出乎意料地表現頑強, 兩個組合的回報率也跟隨回升了. 但願後市能持續向好. 股市多煎熬, 那就繼續熬著吧. 要是市場就此持續向上, 沒有離場就沒有錯過. 不是有句話說, 閃電來的時候, 必須在場嗎? 不要和我說什麼如果等著等著, 說不定等來個大跌市之類的, 我不敢聽, 所以不想聽 XD
操作回顧:
長線倉: 沒有變動.
炒賣倉: 有點不捨得, 但還是止蝕了復星國際. 這股票實在讓人失望, 不知道是因為被定義為綜合控股公司而有折讓還是市場還是對郭老闆不放心, 沒有看到有明顯改善的話多半以後不會再碰了. 減了之前增持的部分兗州煤, 騰出些資金. 套現的資金用來買入IGG及加了些金蝶. 這些操作的主要出發點是增加新經濟類的比重, 因之前的組合太過偏重傳統行業了.
今年完美地錯過了醫藥類, 未來會找機會在兩個組合都加入這類股票.
持股: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9.2%, 碧桂園 7.0%, 萬科 4.3%
保險: 中國平安 11.3%, 中國太保 7.5%
科技: 騰訊 9.4%, 新意網 5.8%
盈富基金 12.5%
港交所 11.8%
銀行: 招商銀行 5.2%, 建設銀行 4.4%
九倉置業 4.5%
現金 約7.1%
2018年4月9日星期一
總得信些什麼
日本有個著名的典故, 和戰國時的三位著名人物有關: 杜鵑不鳴, 如之何? 織田信長曰: 殺之. 豐臣秀吉曰: 誘之鳴. 德川家康曰: 等之鳴. 故事可能是後人杜撰, 但和三人的性格及生平暗合.
織田性急果斷而嗜殺, 奉行直接以力量掃清障礙開闢新路. 這種性格讓他突圍而出, 打破了當時諸侯割據, 互相牽制的格局, 但最後死於本能寺之變. 豐臣性情和作風靈活多變, 沒有機會就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機會到來. 這讓他得以佔到先機, 在織田之後以靈活的外交手腕和最小的代價統一了日本, 然而在條件未成熟時貿然進攻朝鮮, 加劇了家臣中文臣和武將的矛盾, 結果讓豐臣天下在他死後化為泡影. 德川堅忍沉穩, 認為機會就像水果, 只有耐心等到完全成熟味道才是最好的. 因此, 他忍了咄咄逼人的織田, 也忍了巧記頻出的豐臣, 忍到了最後, 也笑到了最後, 開啟了長達260多年的德川幕府時代.
總的來說, 性急型的織田和沉穩型的德川可謂兩個極端, 而豐臣介乎其中. 織田的直接和果斷, 雖然有暴力傾向(不鳴就殺了), 但也給了他勇往直前的氣勢, 讓他統一了日本中部; 豐臣在織田的基礎上結束了戰國亂世, 不能不說和他的機制靈活有很大關係; 德川如果少了點堅韌不拔, 忍辱負重, 善於等待, 也不可能摘到豐臣留下的桃子. 想象這三人如果互換性格, 日本歷史就得重寫了, 而對他們來說, 在那個時空下, 不是這種恰好和時局匹配的性格, 多半也難以有後來的功業. 至於最後成就的大小, 或許可以說是有分別, 但以過程來說, 其實可以說是三人的接力, 將日本從亂世帶到後來幾百年的和平, 他們已經在各自的時代取得了能力可致的最大成就. 織田早逝, 豐臣大業未能完全達成, 或許是非戰之罪, 只是時勢不就罷了.
重溫這段歷史, 起因在於前兩天因重溫羅洗河三星杯放棄三劫循環的名局, 再進而想起當年一世本因坊算砂應織田信長之邀與鹿鹽利玄在本能寺下出的著名的三劫循環之局. 或許是沉迷太深, 這些歷史故事我總覺得和股市有點類似.
熊去牛來的轉折之時, 恰如織田信長所處的諸侯割據但即將走向統一之時; 牛市中段, 就像是豐臣秀吉的時代, 時局尚亂, 但大家都知道即將有和平時代了; 進入牛三, 賺錢顯得很容易, 不就正如德川家康開啟了幕府時代了嗎?
眼下的港股, 因著美股幾近十年的牛市似乎高處不勝寒的背景, 疊加特朗普的貿易戰, 波瀾起伏, 升跌不定, 市面開始有牛去熊來的聲音. 沒有水晶球, 我當然不敢很確定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 但根據歷史, 我比較傾向牛市還在, 而現在是牛市中一個比較有意義的調整.
港股在金融海嘯後, 歷經歐債危機和前年A股亂局, 休養生息之後, 去年總算有個像樣的牛市, 但這個幾乎由年頭升到年尾的升浪, 只有少數板塊和股票有份, 大部分散戶和基金成績平平, 遠沒有那種大牛市該有的雞犬升天人人賺錢的氣勢, 不就像當年, 豐臣秀吉時代, 人們已經看到和平的曙光, 但日子還不算好過的時期? 眼下的跌市, 正好就類似豐臣秀吉進攻朝鮮與明朝對敵導致的內部分裂時期. 那麼, 熬過這段時間, 是不是就該像日本之後進入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和平年代, 我們會有個更有氣勢的升浪?
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因為以長期歷史表現比較, 恆指當前近13倍PE的估值, 處於中間稍偏低的水平, 實在難以讓我相信牛市就這樣簡單完結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去年有許多股票升得讓人難以置信, 但仔細看, 其實這些股票, 尤其是那些比較大型的公司的股票, 其實升得有道理, 更何況, 即使是熊市, 也常有大牛股. 所以簡單地以去年有很多倍升股甚至數倍股推論股市已經出現嚴重泡沫, 是有失客觀的. 退一步說, 即使認為跌市尚未停止, 以當前的大環境和股市的整體估值, 下跌空間相信也是有限的.
貿易戰的後果可大可小, 但從各自國家的利益出發看, 大家都承擔不起全面開戰的後果, 更可能的結局是在不斷地討價還價, 各種博弈之後找到一個平衡. 風波過後, 日子冗長, 各自安好. 即便相看兩厭, 以後也是不可能不見的, 那時候多半最多也就是相對無言, 或者尷尬致意, 總不會拔刀相向吧? 不怕死的人畢竟是稀有動物.
所以, 我現在仍然審慎樂觀, 還是幾乎滿倉, 沒有撤退.
我當然不能排除自己完全看錯的可能性. 主觀上再怎麼樂觀, 客觀上也不能不為可能出現的錯誤防一手.
我的第一重防線是去年盈利的緩衝墊, 去年大幅跑贏指數讓我有承受一定損失的空間, 而直至執筆之時(07-Mar), 雖然似有還無, 我的組合今年回報率還算是正數的.
第二重防線是持股的整體估值.
內房股雖然有種種不明朗和打壓, 但因為銷售已經大致提前鎖定了今明兩年的利潤, 而大致推算, 這兩年的業績增長不差, 預期市盈率可能只有中個位數. 行業有可能由盛轉衰, 但每個月公佈的銷售額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做出應對. 銷售的透明度是內房股比其他板塊有優勢的地方.
水泥和煤之前已經討論過, 去年業績也出來了, 煤有點不確定, 但水泥還是比較明朗, 而且較少受貿易戰影響.
三隻藍籌基本上方向和恆指同步, 只要大市波動在可忍受範圍內, 這些股票的風險就是有限的, 何況它們的基本因素也不差.
經歷了多年股市沉浮, 熬過幾輪牛熊後, 一個感想是: 從股市生存下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總是要承受許多煎熬, 而要熬過去, 客觀的條件比如資金之外, 信念是很重要的. 你總得有一些基本的信念, 才能讓你既能挺過困難的時光, 又能忍住順景時盡早落袋為安的誘惑, 而且還能在沉悶的日子里, 讓你不致于憂鬱.
比如, 對我來說, 在這樣的市況, 我相信:
1, 不論牛熊如何轉換, 股市總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螺旋向上的, 而且總會有些行業和公司能夠穿越牛熊, 所以長期留在股市, 即使是在熊市也不徹底離開以保持市場觸覺, 會是聰明的做法.
2, 公司價值不會因為股價跌了而消失, 當你看到價值, 而價格又還在吸引的水平, 僅僅因為股價跌了而賣出, 或許控制了風險, 但也同時面臨未來可能要高追回來的可能. 所以, 如果不是面臨整個市場崩潰的系統性風險, 忍無可忍的時候仍需再忍, 勝算未必就低了.
3, 不論是直線前進還是曲折向前, 只要不停步, 總會走到終點. 有些股票雖然比不上那些段段快放的大牛股, 給他們多點時間也會是值得的. 短期的慢步累積起來, 可以成就非凡. 所以, 既然遇到煎熬的時候, 那就熬一熬吧.
這些信念支持我在這動蕩的時刻多看少動, 堅定持股, 等待風雨過後的晴天. 是錯是對, 交給時間和市場.
這樣的做法, 其實也可以類比上面的戰國三英傑.
假如豐臣秀吉不亂開新戰線, 而是在局勢初定時繼續鞏固戰果, 多半德川家康不會有機會取而代之. 而德川家康當時擁有三倍的優勢兵力, 如果不是步步為營穩步進攻, 而是學了織田信長崛起之初因兵力處於劣勢而以奇兵突出冒險取勝, 未必能如此順利平穩地取勝.
以當前的市場及我的倉位情況, 既然之前已經儲了彈藥在手, 指數又不在估值高位, 風險可控而利潤可期, 假如沒有意外的不利情況出現, 耐心等待就是合理的做法.
指數現在的不升, 就如當年的杜鵑不鳴, 何妨學學德川, 以堂堂正正之師, 等待機會的來臨?
這個月的操作不多, 炒賣倉沽出了神華和紫金, 很失敗高買低賣了金山軟件, 加注騰訊和兗州煤業, 買入金蝶和復星. 長線倉賣出了宏利保險, 各少量加碼騰訊, 太保和新意網.
神華業績一如所料地好, 但管理層的指引是今年產量會持平, 而同業兗州煤業今年產量將會增加, 既然看好煤股, 那舍保守的神華而取進擊的兗州煤才是合理的做法. 我仍然相信科技股還在增長期, 騰訊投資了許多公司, 可以當做是互聯網的ETF, 而細分行業我認為雲最有前途, 買了金蝶和金山, 一輪PK後金蝶勝出, 得以留下. 復星讓人又愛又恨---商業模式, 業績和估值都吸引, 但郭老闆總是讓人擔心出事, 股價又一直不爭氣, 去年在這股票浪費了不少時間微利退出, 這次因為復星入股青島啤酒, 有點為國接盤的意味, 似乎政治風險小了, 所以忍不住又小注進入.
宏利沒有一如預想的股價隨加息週期開展走牛, 適逢指數向下, 乾脆以跌換跌, 順便讓長線倉持股稍稍精簡集中一些.
這兩個月很遺憾地錯過了醫藥股的整體大升浪. 實際上當初的資源類部位是準備建立一個資源股組合或者醫藥股組合的, 最終選了資源股, 是因為認為資源股更具爆炸力, 準備在得手后換入醫藥類做穩中求勝之用. 但世事難盡如人意, 大市氣氛急轉直下, 醫藥類成了避風港備受追捧, 實在是始料不及.
炒賣倉整體偏進取, 當時舍醫藥而取資源, 感覺上有點類似當年豐臣秀吉在局勢大好時舍安定後方而取進攻朝鮮. 豐臣在進攻朝鮮後形勢開始走向下坡, 是值得注意的教訓.
持股: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9.7%, 碧桂園 6.8%, 萬科 4.9%
保險: 中國平安 11.7%, 中國太保 7.0%
科技: 騰訊 9.7%, 新意網 6.0%
盈富基金 12.4%
港交所 11.5%
銀行: 招商銀行 4.8%, 建設銀行 4.3%
九倉置業 4.0%
現金 約7.0%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1.8%, 融創 10.5%, 雅居樂 8.4%, 龍光 5.8%
資源: 海螺水泥 9.3%, 兗州煤業 7.6%, 中國建材 5.4%
科技: 騰訊 8.2%, 金蝶 4.5%
港交所 14.0%
中國平安 12.1%
復星國際 3.5%
截止 06--APR 回報率:
炒賣倉 : 2.6%
長線倉: 2.0%
恆指 : --0.24%
上週恆指再次YTD進入負數, 戰戰兢兢地以為今天恆指會再隨美股下跌, 組合有進入負回報的風險, 誰知反高潮指數大升, 市場的無定向風吹得太厲害, 頻繁進出或者是對沖的效果可能都不會好. 多看少動吧.
織田性急果斷而嗜殺, 奉行直接以力量掃清障礙開闢新路. 這種性格讓他突圍而出, 打破了當時諸侯割據, 互相牽制的格局, 但最後死於本能寺之變. 豐臣性情和作風靈活多變, 沒有機會就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機會到來. 這讓他得以佔到先機, 在織田之後以靈活的外交手腕和最小的代價統一了日本, 然而在條件未成熟時貿然進攻朝鮮, 加劇了家臣中文臣和武將的矛盾, 結果讓豐臣天下在他死後化為泡影. 德川堅忍沉穩, 認為機會就像水果, 只有耐心等到完全成熟味道才是最好的. 因此, 他忍了咄咄逼人的織田, 也忍了巧記頻出的豐臣, 忍到了最後, 也笑到了最後, 開啟了長達260多年的德川幕府時代.
總的來說, 性急型的織田和沉穩型的德川可謂兩個極端, 而豐臣介乎其中. 織田的直接和果斷, 雖然有暴力傾向(不鳴就殺了), 但也給了他勇往直前的氣勢, 讓他統一了日本中部; 豐臣在織田的基礎上結束了戰國亂世, 不能不說和他的機制靈活有很大關係; 德川如果少了點堅韌不拔, 忍辱負重, 善於等待, 也不可能摘到豐臣留下的桃子. 想象這三人如果互換性格, 日本歷史就得重寫了, 而對他們來說, 在那個時空下, 不是這種恰好和時局匹配的性格, 多半也難以有後來的功業. 至於最後成就的大小, 或許可以說是有分別, 但以過程來說, 其實可以說是三人的接力, 將日本從亂世帶到後來幾百年的和平, 他們已經在各自的時代取得了能力可致的最大成就. 織田早逝, 豐臣大業未能完全達成, 或許是非戰之罪, 只是時勢不就罷了.
重溫這段歷史, 起因在於前兩天因重溫羅洗河三星杯放棄三劫循環的名局, 再進而想起當年一世本因坊算砂應織田信長之邀與鹿鹽利玄在本能寺下出的著名的三劫循環之局. 或許是沉迷太深, 這些歷史故事我總覺得和股市有點類似.
熊去牛來的轉折之時, 恰如織田信長所處的諸侯割據但即將走向統一之時; 牛市中段, 就像是豐臣秀吉的時代, 時局尚亂, 但大家都知道即將有和平時代了; 進入牛三, 賺錢顯得很容易, 不就正如德川家康開啟了幕府時代了嗎?
眼下的港股, 因著美股幾近十年的牛市似乎高處不勝寒的背景, 疊加特朗普的貿易戰, 波瀾起伏, 升跌不定, 市面開始有牛去熊來的聲音. 沒有水晶球, 我當然不敢很確定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 但根據歷史, 我比較傾向牛市還在, 而現在是牛市中一個比較有意義的調整.
港股在金融海嘯後, 歷經歐債危機和前年A股亂局, 休養生息之後, 去年總算有個像樣的牛市, 但這個幾乎由年頭升到年尾的升浪, 只有少數板塊和股票有份, 大部分散戶和基金成績平平, 遠沒有那種大牛市該有的雞犬升天人人賺錢的氣勢, 不就像當年, 豐臣秀吉時代, 人們已經看到和平的曙光, 但日子還不算好過的時期? 眼下的跌市, 正好就類似豐臣秀吉進攻朝鮮與明朝對敵導致的內部分裂時期. 那麼, 熬過這段時間, 是不是就該像日本之後進入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和平年代, 我們會有個更有氣勢的升浪?
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因為以長期歷史表現比較, 恆指當前近13倍PE的估值, 處於中間稍偏低的水平, 實在難以讓我相信牛市就這樣簡單完結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去年有許多股票升得讓人難以置信, 但仔細看, 其實這些股票, 尤其是那些比較大型的公司的股票, 其實升得有道理, 更何況, 即使是熊市, 也常有大牛股. 所以簡單地以去年有很多倍升股甚至數倍股推論股市已經出現嚴重泡沫, 是有失客觀的. 退一步說, 即使認為跌市尚未停止, 以當前的大環境和股市的整體估值, 下跌空間相信也是有限的.
貿易戰的後果可大可小, 但從各自國家的利益出發看, 大家都承擔不起全面開戰的後果, 更可能的結局是在不斷地討價還價, 各種博弈之後找到一個平衡. 風波過後, 日子冗長, 各自安好. 即便相看兩厭, 以後也是不可能不見的, 那時候多半最多也就是相對無言, 或者尷尬致意, 總不會拔刀相向吧? 不怕死的人畢竟是稀有動物.
所以, 我現在仍然審慎樂觀, 還是幾乎滿倉, 沒有撤退.
我當然不能排除自己完全看錯的可能性. 主觀上再怎麼樂觀, 客觀上也不能不為可能出現的錯誤防一手.
我的第一重防線是去年盈利的緩衝墊, 去年大幅跑贏指數讓我有承受一定損失的空間, 而直至執筆之時(07-Mar), 雖然似有還無, 我的組合今年回報率還算是正數的.
第二重防線是持股的整體估值.
內房股雖然有種種不明朗和打壓, 但因為銷售已經大致提前鎖定了今明兩年的利潤, 而大致推算, 這兩年的業績增長不差, 預期市盈率可能只有中個位數. 行業有可能由盛轉衰, 但每個月公佈的銷售額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做出應對. 銷售的透明度是內房股比其他板塊有優勢的地方.
水泥和煤之前已經討論過, 去年業績也出來了, 煤有點不確定, 但水泥還是比較明朗, 而且較少受貿易戰影響.
三隻藍籌基本上方向和恆指同步, 只要大市波動在可忍受範圍內, 這些股票的風險就是有限的, 何況它們的基本因素也不差.
經歷了多年股市沉浮, 熬過幾輪牛熊後, 一個感想是: 從股市生存下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總是要承受許多煎熬, 而要熬過去, 客觀的條件比如資金之外, 信念是很重要的. 你總得有一些基本的信念, 才能讓你既能挺過困難的時光, 又能忍住順景時盡早落袋為安的誘惑, 而且還能在沉悶的日子里, 讓你不致于憂鬱.
比如, 對我來說, 在這樣的市況, 我相信:
1, 不論牛熊如何轉換, 股市總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螺旋向上的, 而且總會有些行業和公司能夠穿越牛熊, 所以長期留在股市, 即使是在熊市也不徹底離開以保持市場觸覺, 會是聰明的做法.
2, 公司價值不會因為股價跌了而消失, 當你看到價值, 而價格又還在吸引的水平, 僅僅因為股價跌了而賣出, 或許控制了風險, 但也同時面臨未來可能要高追回來的可能. 所以, 如果不是面臨整個市場崩潰的系統性風險, 忍無可忍的時候仍需再忍, 勝算未必就低了.
3, 不論是直線前進還是曲折向前, 只要不停步, 總會走到終點. 有些股票雖然比不上那些段段快放的大牛股, 給他們多點時間也會是值得的. 短期的慢步累積起來, 可以成就非凡. 所以, 既然遇到煎熬的時候, 那就熬一熬吧.
這些信念支持我在這動蕩的時刻多看少動, 堅定持股, 等待風雨過後的晴天. 是錯是對, 交給時間和市場.
這樣的做法, 其實也可以類比上面的戰國三英傑.
假如豐臣秀吉不亂開新戰線, 而是在局勢初定時繼續鞏固戰果, 多半德川家康不會有機會取而代之. 而德川家康當時擁有三倍的優勢兵力, 如果不是步步為營穩步進攻, 而是學了織田信長崛起之初因兵力處於劣勢而以奇兵突出冒險取勝, 未必能如此順利平穩地取勝.
以當前的市場及我的倉位情況, 既然之前已經儲了彈藥在手, 指數又不在估值高位, 風險可控而利潤可期, 假如沒有意外的不利情況出現, 耐心等待就是合理的做法.
指數現在的不升, 就如當年的杜鵑不鳴, 何妨學學德川, 以堂堂正正之師, 等待機會的來臨?
這個月的操作不多, 炒賣倉沽出了神華和紫金, 很失敗高買低賣了金山軟件, 加注騰訊和兗州煤業, 買入金蝶和復星. 長線倉賣出了宏利保險, 各少量加碼騰訊, 太保和新意網.
神華業績一如所料地好, 但管理層的指引是今年產量會持平, 而同業兗州煤業今年產量將會增加, 既然看好煤股, 那舍保守的神華而取進擊的兗州煤才是合理的做法. 我仍然相信科技股還在增長期, 騰訊投資了許多公司, 可以當做是互聯網的ETF, 而細分行業我認為雲最有前途, 買了金蝶和金山, 一輪PK後金蝶勝出, 得以留下. 復星讓人又愛又恨---商業模式, 業績和估值都吸引, 但郭老闆總是讓人擔心出事, 股價又一直不爭氣, 去年在這股票浪費了不少時間微利退出, 這次因為復星入股青島啤酒, 有點為國接盤的意味, 似乎政治風險小了, 所以忍不住又小注進入.
宏利沒有一如預想的股價隨加息週期開展走牛, 適逢指數向下, 乾脆以跌換跌, 順便讓長線倉持股稍稍精簡集中一些.
這兩個月很遺憾地錯過了醫藥股的整體大升浪. 實際上當初的資源類部位是準備建立一個資源股組合或者醫藥股組合的, 最終選了資源股, 是因為認為資源股更具爆炸力, 準備在得手后換入醫藥類做穩中求勝之用. 但世事難盡如人意, 大市氣氛急轉直下, 醫藥類成了避風港備受追捧, 實在是始料不及.
炒賣倉整體偏進取, 當時舍醫藥而取資源, 感覺上有點類似當年豐臣秀吉在局勢大好時舍安定後方而取進攻朝鮮. 豐臣在進攻朝鮮後形勢開始走向下坡, 是值得注意的教訓.
持股: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9.7%, 碧桂園 6.8%, 萬科 4.9%
保險: 中國平安 11.7%, 中國太保 7.0%
科技: 騰訊 9.7%, 新意網 6.0%
盈富基金 12.4%
港交所 11.5%
銀行: 招商銀行 4.8%, 建設銀行 4.3%
九倉置業 4.0%
現金 約7.0%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1.8%, 融創 10.5%, 雅居樂 8.4%, 龍光 5.8%
資源: 海螺水泥 9.3%, 兗州煤業 7.6%, 中國建材 5.4%
科技: 騰訊 8.2%, 金蝶 4.5%
港交所 14.0%
中國平安 12.1%
復星國際 3.5%
截止 06--APR 回報率:
炒賣倉 : 2.6%
長線倉: 2.0%
恆指 : --0.24%
上週恆指再次YTD進入負數, 戰戰兢兢地以為今天恆指會再隨美股下跌, 組合有進入負回報的風險, 誰知反高潮指數大升, 市場的無定向風吹得太厲害, 頻繁進出或者是對沖的效果可能都不會好. 多看少動吧.
2018年3月11日星期日
只是調整
一月大喜, 二月大悲, 市場先生的情緒總是讓人捉摸不定. 二月初的大跌市, 打亂了之前指數穩步向上的格局, 對這個跌浪做解釋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解讀, 對錯難講, 實際上也對已經發生的回報率縮水沒有什麼幫助.
二月份的跌浪既快又突然, 難免引發各種想象, 但如果加上一月份的快升一起看, 也可以很簡單地解讀為是急升後的調整. 畢竟, 以兩個月的指數表現看, 指數現在比去年底還是有所上升的, 情況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惡劣. 感覺上的不舒服, 只不過是人類心理的天性而已-----一倍的痛苦需要兩倍的快樂來平復, 或者說, 3000點升幅的快樂遠比不上3000點跌幅的痛苦. 既然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消息下, 恆指可以在一月份升3000點, 那同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壞消息下, 跌回兩三千點又有什麼奇怪?
我們之所以對二月初的大跌如臨大敵, 眼前的股票賬戶市值縮水帶來的衝擊是一個主要原因, 幾乎天天面對下跌感覺不好也是原因, 畢竟這樣急劇的跌浪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 但如果不是每天盯著指數的日線圖, 而是以周線圖看, 恆指即使二月初大跌, 到開始執筆寫此文之時的三月初, 指數其實仍可保持基本守住去年初以來一直沒有跌穿的二十周線, 情況並沒有那麼差.
趨利避害是人類天性, 所以投資上更容易的是追漲殺跌而不是跌買升賣. 從避險的角度, 戰術性的追漲殺跌有助於控制風險, 無可厚非, 有時候更是很有必要. 但從戰略的角度, 我們必須有個立場, 用來指導自己的中長期策略, 這樣才不會因為疲於應對短期的指數上落而迷失方向. 以當前的情況而言, 相比研究指數會跌到什麼程度才能穩定下來, 判斷未來是繼續走牛還是這次又是一個短命牛市結束的開始更為重要.
從比較根本的恆指估值來說, 現在已經踏入三月份, 公司年報相繼出爐後, 相信大部分公司能夠交出不錯的成績表, 恆指的往績市盈率將從現在的約十六七倍回落到十二三倍, 為繼續走牛提供空間. 港交所持續推進制度創新, 同股不同權的推進速度比預期的快及順利, 有利於引進更具活力的創新公司, 進而吸引資金流入. 港股主流已經由以往的港資公司轉變為中資公司, 港股通引入的內地資金更為進取也更為理解這些公司的經營情況及商業邏輯, 長遠而言有助於推高港股的整體估值. 持續經年並將大概率繼續的供給側改革對龍頭公司是長期利好, 可能長期而言會損害相關產業的小公司的發展, 但起碼未來這幾年會扭轉產能過剩及由此導致企業普遍難以盈利的狀況. 這些因素相信對股市的影響都是正面的. 所以, 從宏觀及較長期的角度, 我相信牛市的基礎是存在的, 去年初延續至今的牛市行情應該有力繼續, 二月份的跌浪只不過是牛市期間必要的調整.
相比長期展望, 比較現實的是我們必須面對近來的調整.
很明顯的美股的大幅波動是原因之一. 持續十年的牛市畢竟太久了, 會否隨時結束可謂達摩克利斯之劍. 利淡的估值高企而加息週期開始, 估值有下調壓力, 利好的是企業業績增長強勁, 並且有減稅之類的財政擴張政策配合. 兩者能否抵消, 哪一方力量比較強大, 是個難以判斷的問題. 現在的波動似乎反映了市場的猶豫不決. 個人觀點, 認為這個趨勢或將持續, 美股可能吹無定向風, 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有明確方向.
至於最近特朗普的疑似挑起貿易戰, 我覺得是政治多於經濟. 離職的主要人員中, 班農和科恩, 一個是鷹派, 一個是鴿派, 不足以憑人員變動推測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傾向. 比較可信的似乎是特朗普有意連任, 看他多次就股市發表的評論, 可以相信他並不喜歡看到股市不濟, 由此推測, 特朗普更可能是傾向鴿派.
所以, 相比有觀點認為的港股是被美股最近的大幅波動影響而下跌, 我更相信主要原因來自內地. 春節前後的資金必然比較緊張, 又適逢兩會, 金融的去槓桿, 治理金融亂象只會繼續加碼, 部分資金被迫班師回朝是可以預期的並且多半已經是事實. 從資金博弈的角度看, 去年至今股市的節奏是慢牛格局, 多頭應該是佔了上風, 但並非壓倒性的優勢, 只要少部分的資金暫時退出, 多空力量就會逆轉, 港股就此借勢調整並不奇怪. 這個調整是短暫或者是長期, 最後還是要取決於基本因素. 以港股上述的宏觀邏輯, 長期展望不差配合估值不高, 說流走的資金不會再回來, 似乎沒有道理.
綜合而言, 我仍然相信牛市基調仍在, 現在的下跌只是牛市中途必要的休息, 當調整幅度及時間足夠後, 籌碼再一次輪轉, 強者收集到足夠貨源後, 指數會再展升浪. 這是我操作策略的主要出發點.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 當資金都投入市場後, 心理上當然傾向看好, 這樣的話, 看法確實很可能不會客觀. 但另一方面, 假如看好後市, 當然是應該將資金大舉投入. 投資股票, 沒有基本立場, 見升看升, 見跌看跌, 只會進退失據. 而判斷自己看法是否正確的客觀標準只有一個, 就是自己組合的表現以及指數的走向. 後者是對自己長期看法的印證, 前者是判斷操盤戰術是否可行的標桿. 去年自己組合表現不錯, 今年暫時一般般, 但就算二月重挫, 仍可和指數一樣, 錄得YTD正數回報, 暫時還可以支撐自己認為牛市未死的看法. 因此, 操作上, 我還是維持基本滿倉.
無可否認現在的市場情況和去年不完全一樣了, 畢竟指數已經升了幾千點, 美元將持續加息也很確定, 指數波動厲害了許多, 錢開始不好賺了.
很明顯的是以前買領展這類低息時代受益者, 然後躺著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加息導致的資金成本上升必然要求更高的回報, 即使這類公司(領展之外, 中電港燈之類受盈利保障和管制的公用股也是)盈利仍穩定, 估值下調恐怕難以避免, 賺息不賺價很正常, 蝕價也不能說是不可能.
同樣比較明顯的是應對加息週期及因資金成本上升市場對資金回報率要求提高的最好途徑是選中及持有業績能較高速增長的公司. 像騰訊這種年年增長的公司就是對付加息環境最好的極品. 然而不說這類公司本身就是稀有動物, 能選中是高難動作, 就算選中了, 能否看對他們的未來, 也是大難題. 比如萬一騰訊的增長慢下來, 單單是殺估值就可以殺死一大堆人.
無論如何, 相對於穩定, 買增長的勝算還是更高. 長期增長的公司難尋, 那就找比較容易看到的中短期有增長的. 實際上, 上個月我所列的持股, 雖然買入的邏輯各有不同, 未來一兩年業績持續增長是有機會做到的. 所以, 即使經歷大幅回調, 組合並沒有做太大的變動, 只略有調整, 而長線持倉選擇的是持股不動.
業績的增長可以有多種原因, 技術創新可以是一種, 以成本優勢擠佔市場份額也可以是一種, 受益於行業規模擴大也可以是一種.
最吸引的無疑是新科技帶動的, 這也是最激動人心同時難度也最高的, 因為最後的贏家產生之前往往會先死一大批競逐者, 選對未來贏家是高難度動作. 當然, 眼下還是可以找到一批已經有王者之風的領先者和未來的潛在贏家, 但這類公司大部分都不在香港市場. 最佳選擇似乎還是得落在騰訊. 騰訊已經足夠優秀, 問題是估值也是高高在上, 我擔心的是萬一增長速度達不到預期就可能導致殺估值, 所以一方面覺得勝算不低, 另一方面是不敢重倉.
我下最大注碼的還是在資源及內房. 跌市中我沽出了中國太平, 換入紫金礦業, 減了些中國建材, 加倉神華, 并對內房股持股比例做了些調整. 中心思路和之前的一樣: 供給側改革將令市場集中度提升, 行業龍頭的優勢地位會進一步擴大, 并最終在業績上體現. 部分公司本來就已經有成本優勢, 比如神華和海螺, 再加上市佔率提升變相地達到類似行業規模擴大的效果, 業績的增長可以說是明牌了. 最近的改憲政治上負評如潮, 但經濟上卻增加了確定性, 因為當前的政策延續性更有保障了, 相關受益公司可能可以有一段較長時間的好日子. 相比在激動人心的新科技新行業中尋找投資機會, 下注這類公司看起來非常之老餅, 但, 既然覺得勝算高一些, 老餅就老餅吧.
供給側改革受益概念之外, 上述這類老餅公司還有另一個賣點----有機會得到重估.
有些公司持續好幾年交出亮麗業績, 有的則是業績漂亮之餘, 本身行業備受市場追捧, 這些公司在得到市場認同後, 得享高出同業的估值, 早期的投資者獲利十分豐厚. 眼前看得到的例子有騰訊, 舜宇, 申洲等. 騰訊就不必多說了, 申洲和舜宇本質上只是製造業, 傳統上市場給的估值不會高, 現在的高估值, 背後是市場對他們的定位和以前不一樣了. 未來如果有類似的故事發生, 那些公司同樣有機會被重新定位并給新的估值.
內房龍頭和資源龍頭有機會講的故事是從週期股的定位變成穩定的類消費股.
地產市場的集中度在提升. 以我找到的數據看, 16, 17年全國地產銷售額分別是11.7和13.3萬億, top 30的佔比分別是28.2%及38.3%, 預期18年總銷售額是14億, 而top 30的佔比將達到45%.
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在去槓桿, 中小企處境明顯比大企業不利, 因他們將受制于多方限制, 體現在房企上, 就是融資缺乏支持, 債務槓桿難以維繫, 招拍掛土地的門檻越發難以達到, 經營上周轉慢, 供應鏈的控制力也較差, 最終多半是有些公司開發完手上土地後退出市場, 有些公司被大公司合併, 有些即使沒有被合併, 但手上項目需要找合作夥伴共同開發, 最終的結果就是實力雄厚的龍頭公司不斷壯大. 這是另類的供給側改革. 可以預期的是即使房地產市場後來穩定下來, 不再像這幾年這樣大幅增長, 龍頭公司在這過程中仍可以通過佔有率的提升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 政府大力去槓桿的話, 地方政府推地的意願及量多半都會比較大, 未來能佔優勢的開發商可能不僅需要有開發能力, 還需要有運作綜合房地產, 即運營既有住房, 又有商業辦公地產的能力. 小型地產商在這方面的競爭處於劣勢.
綜合以上因素, 估計這幾年龍頭房地產公司佔有率繼續提升的趨勢會較長期存在, 并推動這些公司業績持續增長. 即使未來市場規模不再擴大, 多半那時候的市場格局會從現在的百舸爭流轉變為各據山頭, 最終形成類似當前香港房地產業的市場格局, 業績的穩定性及可預期性會比現在明顯提升. 在那時, 對這些公司的定位有機會變成類似穩定消費品公司, 那時因為不再有大力擴張的需要, 現金流及資產負債表都會比現在明顯改善, 市場給的估值必然不會是像現在這樣的只給中單位數的預期PE. 在未來盈利基數及估值的雙雙提升推動下, 股價應該大有上升空間.
資源類, 尤其是煤炭水泥這些主要由本土市場定價, 并比較少受到國際價格影響, 政府在定價方面的有形之手也較少的行業, 現在也在演繹類似房地產的故事.
以煤礦為例, 供給側背景下的去產能還在進行中, 并疊加了環保要求, 小型公司或者被迫關閉產能, 或者被併購, 龍頭公司的優勢地位不斷擴大是可預期的. 去年去產能1.5億噸, 今年目標同樣是要退出1.5億噸. 這些指標很明顯不會給比如神華這樣的龍頭, 但火電的地位不會在短期內明顯下降, 煤改氣因為環保的需要會繼續被鼓勵甚至下硬指標完成, 再加上經濟增長仍有望保持在6.5%的較高水平, 煤的需求很大機會不會有明顯萎縮. 在通脹以及環球資源牛市的背景下, 下注類似神華兗州煤這樣的龍頭公司, 勝算不低.
類似房地產, 在經過大力去產能及市場集中度提升後, 即使考慮到資源價格的週期性波動, 未來龍頭煤礦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預期會比現在更強, 更有可能因為集中度提升, 定價權會更多, 煤價的穩定性會比現在更好, 進而在業績上表現出有更高的可預見性及穩定性. 市場通常比較青睞透明度高的公司, 未來他們的估值提升也是大概率.
上述的內房, 資源股, 市場現在普遍給的估值是預期PE十倍以下, 甚至有的只有三五倍, 如果上述的推測正確, 只要公司盈利未來一兩年保持增長, 再疊加提升估值(就算是給那些預期PE5倍的一個不高的10倍PE, 已經代表了一倍的空間), 暴利的戴維斯雙擊就實現了. 我仍然相信我們正身處牛市, 風險和回報比較, 給這些公司一點時間, 耐心等待, 應該是值得的.
持股:
長線倉: 本月未有變動
炒賣倉:
港交所 : 15.6%
中國平安: 12.6%
內房股: 恆大 11%, 融創 9.2%, 雅居樂 7.1%, 龍光 5.8%
騰訊 : 6.7%
資源: 神華 8.6%, 安徽海螺 8.2%, 兗州煤 6.6%, 中國建材 4.6%, 紫金礦業 3.8%
截止 09 March, 回報率如下:
炒賣倉: 4.7%
長線倉: 6.3%
恆指 : 3.6%
PS: 此文本應上週末發表, 但因各種事務纏身, 未能完成, 結果拖延至今. 標題是上週擬的, 本意是用來為自己打氣, 這星期的大市表現似乎顯示市況已經穩定下來. 再用這個標題似乎有馬後炮的嫌疑, 但也懶得改了, 用以記錄當時的想法.
二月份的跌浪既快又突然, 難免引發各種想象, 但如果加上一月份的快升一起看, 也可以很簡單地解讀為是急升後的調整. 畢竟, 以兩個月的指數表現看, 指數現在比去年底還是有所上升的, 情況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惡劣. 感覺上的不舒服, 只不過是人類心理的天性而已-----一倍的痛苦需要兩倍的快樂來平復, 或者說, 3000點升幅的快樂遠比不上3000點跌幅的痛苦. 既然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消息下, 恆指可以在一月份升3000點, 那同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壞消息下, 跌回兩三千點又有什麼奇怪?
我們之所以對二月初的大跌如臨大敵, 眼前的股票賬戶市值縮水帶來的衝擊是一個主要原因, 幾乎天天面對下跌感覺不好也是原因, 畢竟這樣急劇的跌浪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 但如果不是每天盯著指數的日線圖, 而是以周線圖看, 恆指即使二月初大跌, 到開始執筆寫此文之時的三月初, 指數其實仍可保持基本守住去年初以來一直沒有跌穿的二十周線, 情況並沒有那麼差.
趨利避害是人類天性, 所以投資上更容易的是追漲殺跌而不是跌買升賣. 從避險的角度, 戰術性的追漲殺跌有助於控制風險, 無可厚非, 有時候更是很有必要. 但從戰略的角度, 我們必須有個立場, 用來指導自己的中長期策略, 這樣才不會因為疲於應對短期的指數上落而迷失方向. 以當前的情況而言, 相比研究指數會跌到什麼程度才能穩定下來, 判斷未來是繼續走牛還是這次又是一個短命牛市結束的開始更為重要.
從比較根本的恆指估值來說, 現在已經踏入三月份, 公司年報相繼出爐後, 相信大部分公司能夠交出不錯的成績表, 恆指的往績市盈率將從現在的約十六七倍回落到十二三倍, 為繼續走牛提供空間. 港交所持續推進制度創新, 同股不同權的推進速度比預期的快及順利, 有利於引進更具活力的創新公司, 進而吸引資金流入. 港股主流已經由以往的港資公司轉變為中資公司, 港股通引入的內地資金更為進取也更為理解這些公司的經營情況及商業邏輯, 長遠而言有助於推高港股的整體估值. 持續經年並將大概率繼續的供給側改革對龍頭公司是長期利好, 可能長期而言會損害相關產業的小公司的發展, 但起碼未來這幾年會扭轉產能過剩及由此導致企業普遍難以盈利的狀況. 這些因素相信對股市的影響都是正面的. 所以, 從宏觀及較長期的角度, 我相信牛市的基礎是存在的, 去年初延續至今的牛市行情應該有力繼續, 二月份的跌浪只不過是牛市期間必要的調整.
相比長期展望, 比較現實的是我們必須面對近來的調整.
很明顯的美股的大幅波動是原因之一. 持續十年的牛市畢竟太久了, 會否隨時結束可謂達摩克利斯之劍. 利淡的估值高企而加息週期開始, 估值有下調壓力, 利好的是企業業績增長強勁, 並且有減稅之類的財政擴張政策配合. 兩者能否抵消, 哪一方力量比較強大, 是個難以判斷的問題. 現在的波動似乎反映了市場的猶豫不決. 個人觀點, 認為這個趨勢或將持續, 美股可能吹無定向風, 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有明確方向.
至於最近特朗普的疑似挑起貿易戰, 我覺得是政治多於經濟. 離職的主要人員中, 班農和科恩, 一個是鷹派, 一個是鴿派, 不足以憑人員變動推測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傾向. 比較可信的似乎是特朗普有意連任, 看他多次就股市發表的評論, 可以相信他並不喜歡看到股市不濟, 由此推測, 特朗普更可能是傾向鴿派.
所以, 相比有觀點認為的港股是被美股最近的大幅波動影響而下跌, 我更相信主要原因來自內地. 春節前後的資金必然比較緊張, 又適逢兩會, 金融的去槓桿, 治理金融亂象只會繼續加碼, 部分資金被迫班師回朝是可以預期的並且多半已經是事實. 從資金博弈的角度看, 去年至今股市的節奏是慢牛格局, 多頭應該是佔了上風, 但並非壓倒性的優勢, 只要少部分的資金暫時退出, 多空力量就會逆轉, 港股就此借勢調整並不奇怪. 這個調整是短暫或者是長期, 最後還是要取決於基本因素. 以港股上述的宏觀邏輯, 長期展望不差配合估值不高, 說流走的資金不會再回來, 似乎沒有道理.
綜合而言, 我仍然相信牛市基調仍在, 現在的下跌只是牛市中途必要的休息, 當調整幅度及時間足夠後, 籌碼再一次輪轉, 強者收集到足夠貨源後, 指數會再展升浪. 這是我操作策略的主要出發點.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 當資金都投入市場後, 心理上當然傾向看好, 這樣的話, 看法確實很可能不會客觀. 但另一方面, 假如看好後市, 當然是應該將資金大舉投入. 投資股票, 沒有基本立場, 見升看升, 見跌看跌, 只會進退失據. 而判斷自己看法是否正確的客觀標準只有一個, 就是自己組合的表現以及指數的走向. 後者是對自己長期看法的印證, 前者是判斷操盤戰術是否可行的標桿. 去年自己組合表現不錯, 今年暫時一般般, 但就算二月重挫, 仍可和指數一樣, 錄得YTD正數回報, 暫時還可以支撐自己認為牛市未死的看法. 因此, 操作上, 我還是維持基本滿倉.
無可否認現在的市場情況和去年不完全一樣了, 畢竟指數已經升了幾千點, 美元將持續加息也很確定, 指數波動厲害了許多, 錢開始不好賺了.
很明顯的是以前買領展這類低息時代受益者, 然後躺著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加息導致的資金成本上升必然要求更高的回報, 即使這類公司(領展之外, 中電港燈之類受盈利保障和管制的公用股也是)盈利仍穩定, 估值下調恐怕難以避免, 賺息不賺價很正常, 蝕價也不能說是不可能.
同樣比較明顯的是應對加息週期及因資金成本上升市場對資金回報率要求提高的最好途徑是選中及持有業績能較高速增長的公司. 像騰訊這種年年增長的公司就是對付加息環境最好的極品. 然而不說這類公司本身就是稀有動物, 能選中是高難動作, 就算選中了, 能否看對他們的未來, 也是大難題. 比如萬一騰訊的增長慢下來, 單單是殺估值就可以殺死一大堆人.
無論如何, 相對於穩定, 買增長的勝算還是更高. 長期增長的公司難尋, 那就找比較容易看到的中短期有增長的. 實際上, 上個月我所列的持股, 雖然買入的邏輯各有不同, 未來一兩年業績持續增長是有機會做到的. 所以, 即使經歷大幅回調, 組合並沒有做太大的變動, 只略有調整, 而長線持倉選擇的是持股不動.
業績的增長可以有多種原因, 技術創新可以是一種, 以成本優勢擠佔市場份額也可以是一種, 受益於行業規模擴大也可以是一種.
最吸引的無疑是新科技帶動的, 這也是最激動人心同時難度也最高的, 因為最後的贏家產生之前往往會先死一大批競逐者, 選對未來贏家是高難度動作. 當然, 眼下還是可以找到一批已經有王者之風的領先者和未來的潛在贏家, 但這類公司大部分都不在香港市場. 最佳選擇似乎還是得落在騰訊. 騰訊已經足夠優秀, 問題是估值也是高高在上, 我擔心的是萬一增長速度達不到預期就可能導致殺估值, 所以一方面覺得勝算不低, 另一方面是不敢重倉.
我下最大注碼的還是在資源及內房. 跌市中我沽出了中國太平, 換入紫金礦業, 減了些中國建材, 加倉神華, 并對內房股持股比例做了些調整. 中心思路和之前的一樣: 供給側改革將令市場集中度提升, 行業龍頭的優勢地位會進一步擴大, 并最終在業績上體現. 部分公司本來就已經有成本優勢, 比如神華和海螺, 再加上市佔率提升變相地達到類似行業規模擴大的效果, 業績的增長可以說是明牌了. 最近的改憲政治上負評如潮, 但經濟上卻增加了確定性, 因為當前的政策延續性更有保障了, 相關受益公司可能可以有一段較長時間的好日子. 相比在激動人心的新科技新行業中尋找投資機會, 下注這類公司看起來非常之老餅, 但, 既然覺得勝算高一些, 老餅就老餅吧.
供給側改革受益概念之外, 上述這類老餅公司還有另一個賣點----有機會得到重估.
有些公司持續好幾年交出亮麗業績, 有的則是業績漂亮之餘, 本身行業備受市場追捧, 這些公司在得到市場認同後, 得享高出同業的估值, 早期的投資者獲利十分豐厚. 眼前看得到的例子有騰訊, 舜宇, 申洲等. 騰訊就不必多說了, 申洲和舜宇本質上只是製造業, 傳統上市場給的估值不會高, 現在的高估值, 背後是市場對他們的定位和以前不一樣了. 未來如果有類似的故事發生, 那些公司同樣有機會被重新定位并給新的估值.
內房龍頭和資源龍頭有機會講的故事是從週期股的定位變成穩定的類消費股.
地產市場的集中度在提升. 以我找到的數據看, 16, 17年全國地產銷售額分別是11.7和13.3萬億, top 30的佔比分別是28.2%及38.3%, 預期18年總銷售額是14億, 而top 30的佔比將達到45%.
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在去槓桿, 中小企處境明顯比大企業不利, 因他們將受制于多方限制, 體現在房企上, 就是融資缺乏支持, 債務槓桿難以維繫, 招拍掛土地的門檻越發難以達到, 經營上周轉慢, 供應鏈的控制力也較差, 最終多半是有些公司開發完手上土地後退出市場, 有些公司被大公司合併, 有些即使沒有被合併, 但手上項目需要找合作夥伴共同開發, 最終的結果就是實力雄厚的龍頭公司不斷壯大. 這是另類的供給側改革. 可以預期的是即使房地產市場後來穩定下來, 不再像這幾年這樣大幅增長, 龍頭公司在這過程中仍可以通過佔有率的提升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 政府大力去槓桿的話, 地方政府推地的意願及量多半都會比較大, 未來能佔優勢的開發商可能不僅需要有開發能力, 還需要有運作綜合房地產, 即運營既有住房, 又有商業辦公地產的能力. 小型地產商在這方面的競爭處於劣勢.
綜合以上因素, 估計這幾年龍頭房地產公司佔有率繼續提升的趨勢會較長期存在, 并推動這些公司業績持續增長. 即使未來市場規模不再擴大, 多半那時候的市場格局會從現在的百舸爭流轉變為各據山頭, 最終形成類似當前香港房地產業的市場格局, 業績的穩定性及可預期性會比現在明顯提升. 在那時, 對這些公司的定位有機會變成類似穩定消費品公司, 那時因為不再有大力擴張的需要, 現金流及資產負債表都會比現在明顯改善, 市場給的估值必然不會是像現在這樣的只給中單位數的預期PE. 在未來盈利基數及估值的雙雙提升推動下, 股價應該大有上升空間.
資源類, 尤其是煤炭水泥這些主要由本土市場定價, 并比較少受到國際價格影響, 政府在定價方面的有形之手也較少的行業, 現在也在演繹類似房地產的故事.
以煤礦為例, 供給側背景下的去產能還在進行中, 并疊加了環保要求, 小型公司或者被迫關閉產能, 或者被併購, 龍頭公司的優勢地位不斷擴大是可預期的. 去年去產能1.5億噸, 今年目標同樣是要退出1.5億噸. 這些指標很明顯不會給比如神華這樣的龍頭, 但火電的地位不會在短期內明顯下降, 煤改氣因為環保的需要會繼續被鼓勵甚至下硬指標完成, 再加上經濟增長仍有望保持在6.5%的較高水平, 煤的需求很大機會不會有明顯萎縮. 在通脹以及環球資源牛市的背景下, 下注類似神華兗州煤這樣的龍頭公司, 勝算不低.
類似房地產, 在經過大力去產能及市場集中度提升後, 即使考慮到資源價格的週期性波動, 未來龍頭煤礦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預期會比現在更強, 更有可能因為集中度提升, 定價權會更多, 煤價的穩定性會比現在更好, 進而在業績上表現出有更高的可預見性及穩定性. 市場通常比較青睞透明度高的公司, 未來他們的估值提升也是大概率.
上述的內房, 資源股, 市場現在普遍給的估值是預期PE十倍以下, 甚至有的只有三五倍, 如果上述的推測正確, 只要公司盈利未來一兩年保持增長, 再疊加提升估值(就算是給那些預期PE5倍的一個不高的10倍PE, 已經代表了一倍的空間), 暴利的戴維斯雙擊就實現了. 我仍然相信我們正身處牛市, 風險和回報比較, 給這些公司一點時間, 耐心等待, 應該是值得的.
持股:
長線倉: 本月未有變動
炒賣倉:
港交所 : 15.6%
中國平安: 12.6%
內房股: 恆大 11%, 融創 9.2%, 雅居樂 7.1%, 龍光 5.8%
騰訊 : 6.7%
資源: 神華 8.6%, 安徽海螺 8.2%, 兗州煤 6.6%, 中國建材 4.6%, 紫金礦業 3.8%
截止 09 March, 回報率如下:
炒賣倉: 4.7%
長線倉: 6.3%
恆指 : 3.6%
PS: 此文本應上週末發表, 但因各種事務纏身, 未能完成, 結果拖延至今. 標題是上週擬的, 本意是用來為自己打氣, 這星期的大市表現似乎顯示市況已經穩定下來. 再用這個標題似乎有馬後炮的嫌疑, 但也懶得改了, 用以記錄當時的想法.
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套裝出擊
我去年底的組合配置是以估計恆指走慢牛為出發點的, 一月份月初到月中的升浪, 大出意料. 雖然組合其實也跟得上, 但還是想爭取更好點的成績, 因此做了一些調動.
雖然每一輪牛市, 大部分股票都能錄得升幅, 但能有堪稱股王表現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除了極少的一些長期穩定增長股能無視牛熊持續向上外, 那些牛市股王大多和當時的主題有關, 比如07年中國加入世貿帶起資源股狂潮, 再遠一些的有99年的科網股, 97年的紅籌股. 現在我們很大機會碰上07年以來最大的牛市, 許多優質股即使去年隨指數升了不少, 還是很有投資價值, 但更具勝算的必然會是那些和這次牛市的主題有關的.
這次港股的走牛, 很明顯是由中國經濟預期向好啟動的. 多年的以環境人力換GDP的路已經走不下去, 轉型無可避免. 騰訊阿里這類科技公司代表了未來, 無視市況, 持續長牛是應得的, 但單靠他們, 不足以帶來一個全面的牛市, 還需要其他主題合力,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我想應該是供給側改革.
之前很多產業, 尤其是重資產公司, 長期拼產能, 拼價格, 造成產能過剩, 累鬥累, 都賺不了什麼錢, 而且環境也惡化了. 結果大量公司, 其中包括許多業內重磅級的國企大公司, 或者虧損, 或者只有微利, 政府這個大股東既沒錢賺也沒稅收, 而且金融系統要面對蒙受大量潛在壞賬的危險. 這也是之前幾年銀行股估值長期嚴重偏低的原因.
供給側改革使許多小公司被淘汰, 市場集中度提升, 即使需求沒有增加, 供給受限也會讓價格提高, 大公司的盈利得到改善, 由此進入正反饋. 盈利增加, 環境改善, 金融系統的壞賬風險也下降了. 這種情況, 在資源類公司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恰好又疊加了環球資源價格開始進入牛市, 內外環境都對他們特別有利. 最近三桶油的強勢表現, 去年神華的大額派特別息, 是供給側改革有成效及資源價格走牛的見證, 剛剛新鮮熱辣出爐的還有兗州煤業和神華的盈喜.
以此邏輯, 再加上今年初指數強勢畢現, 長線倉和炒賣倉都做了些變動.
長線倉并不太追求高回報率, 較重視平衡穩健, 買賣不多, 只是沽出中國人民保險, 買入建行, 增持宏利保險.
-----宏利經過幾年煎熬, 應該基本擺脫低息環境的負面影響了, 未來持續受益加息週期, 或許難以複製上一個加息週期的股王級數表現, 一個慢牛是可以期待的. 而且宏利股價受大市影響較少, 可以平滑組合波動, 之前佔比太少, 這次趁有資金騰出加碼.
-----建行股價突破多次上破失敗的7.1元頂部是此次換馬的契機. 我還是認為保險的模式優於銀行, 不過建行的估值及派息都吸引, 和招行構成一個銀行組合也不錯. 實際上如果重估繼續進行, 建行的上升空間也不小. 人保雖然有回A股的憧憬(實際上這也是我買的理由之一, 另一個理由是人壽保險業務價值重估), 但畢竟素質上比不上如平安這樣的同業, 而且我不想在目前難得的升浪中耗費時間在回A何時進行的不確定性上, 保險的倉位其實也夠了. 提升內銀比重, 是認為內銀價值重估進行中, 再加上是重磅股, 相信波幅也會小一些, 符合此倉控制波幅的策略.
----新意網借轉主板的消息衝上七元時我做了減持. 雖然前景仍然看好, 畢竟估值開始顯得昂貴, 因此減持了1/3, 超額取回成本. 所得資金本來準備再入市, 但指數持續大升, 找不到適當時機及對象, 恰好幾天後新意網回落了超過10%, 乾脆買了回來, 意外地做了次差價.
炒賣倉變動較大, 方向是將持股更集中在勝算較高的地方. 去年底的佈陣較為分散均衡, 是因為雖然看好後市, 但去年指數大升, 不太敢想今年會有快牛, 希望有些股票能有平穩點的表現以控制整體波幅. 開年指數大漲, 我覺得可以有條件再進取一些, 因此做了局部變陣.
以前我經常在選股時誤中副車, 比如去年的長城吉利選了長城, 銀河金沙選了金沙, 雖然後來很快就認識到錯誤放棄了, 但畢竟損失了機會成本, 而且錯失了在這板塊獲利的機會, 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另找目標. 這些錯誤, 當然主要原因在自己的選股能力有待改善, 畢竟, 相對於其他範疇, 分析具體公司是我的弱項, 而且也多少有畏高, 對高估值公司的信心總是不大. 二選一犯錯, 大部分都是因為選了便宜的. 牛市中, 不願付出溢價, 錯失好公司總是難免. 吸取過往教訓, 這次做了改進. 主要的做法是看中一個方向, 就買下一套, 既買認為最穩健和優秀的, 也買可能質素稍遜, 但爆發力可能更強的. 這樣的組合, 應該可以保證在看對方向的時候, 無論市場青睞哪一類公司, 都能受益.
大部分的買賣都在中旬. 主要方向是買大市, 增加內房及資源類比重, 降低金融類比重, 放棄一些非核心持股. 具體買賣大致如下:
-----金融类, 沽招商銀行和中國太保, 短炒惠理失败, 微损止蚀, 小量加仓港交所.
招商和太保都是好公司, 只是我覺得中短線可能爆發力稍差. 而組合還有平安和太平, 即使沒有太保, 保險股的倉位也夠了. 買入惠理本來是期待派息後市場會憧憬再次賣盤及年度業績再派高息, 但事與願違, 股價在除凈後跌破二十天線, 而且有下穿之前裂口高開後的橫行區的趨勢, 遵守紀律止蝕了, 恰好港交所也受累大市調整下跌, 就稍稍增持了一點.
-----微利止賺了綠葉製藥和復星國際. 醫藥類是牛股輩出的地方, 但專業性強, 龍頭股也普遍估值高, 當時只是想趁勢分一杯羹, 但對龍頭中生製藥, 石藥集團等有畏高, 所以買了綠葉. 復星國際下有保底, 因股價比真實的資產價值有明顯折讓及公司低位持續回購, 但市場只給了控股公司及投資公司的估值, 無視公司其實在向一個生態類經營公司進化, 何時得到重估無從估計. 持股之中, 此兩股較為偏離組合策略, 已經決定方向更集中些, 暫時放棄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實在是資金有限.
-----內房繼續向上, 我因為持續的策略性減低比重, 再加上偏向持有規模較大的公司, 所以選擇沽出了奧園, 事實證明賣錯了, 畢竟雖然奧園是原本持有的內房股中規模最小的, 但估值偏低也是明顯的, 賣出後雖然股價繼續跌了一些, 但看著後來從底部反彈七成, 說不心痛是假的. 還好仍算在相對低位的龍光給了修正的機會. 買了龍光後內房佔比覺得多了些, 所以沽了些恆大以作平衡.
-----資源股是主要的加倉板塊. 除了原本就持有的海螺和兗州煤業, 這個月新加入洛陽鉬業, 看中此股的主要原因當然是資源價格的牛市, 而且洛陽鉬業的主要產品銅, 鈷和鉬等的價格都持續大升. 但從確定性和估值比較之後, 認為水泥和煤的勝算更大, 不久就止賺, 逐渐買入中國建材和神華集團, 并加倉海螺水泥和兖州煤业.
供給側改革屬中國獨有, 資源牛市是全球性的. 上述四股兼有兩個概念, 而且幾乎算是國內行業一哥二哥, 隨便一個概念都有升的理由(或者說藉口), 要是兩個概念都受市場青睞, 疊加的利好會促發股價急升. 比較起來, 似乎比洛陽鉬業更優勝, 而且估值也明顯低一些.
海螺和神華可謂各自行業的神級存在, 別人虧損, 他們可以保持盈利, 別人賺錢了, 他們大賺. 這樣的公司, 必定是行業復甦的得益者. 因為業績相對穩定, 股價的爆發力會稍遜, 但波動也小, 是股市和資源價格都在走牛時的穩中求勝之選.
中國建材負債太高了, 但畢竟是央企, 不需要擔心還不起錢, 何況合併中材國際會有助於降低負債率. 隨著水泥價格走高, 中國建材的業績從低位反轉的幅度會非常驚人, 再加上是央企改革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對象, 說不定還會有什麼額外照顧之類的.
兗州煤業可能再一次進入黃金時代. 其本部山東的業務在品位和運輸成本上非常具優勢, , 澳洲業務規模也不小, 而且這部分業務是完全的市場價, 沒有受到政策影響. 當前煤價持續走牛, 電煤庫存不斷告急. 公司股價不升就沒天理了. 另外, 別人在被去產能, 他們在上產能, 一來一回, 暴利就這樣產生了. 兗州煤業股價一個半月就幾乎倍升, 或許會是今年大牛股之一.
雖然牛市滿倉是正常的, 但從風險控制的角度, 長線倉長期保持約佔組合市值15%的現金, 短線倉則約10%. 計算回報率時等於變相九折了, 不過反正業績不需要向別人交代, 也無所謂了. 特別說明此點, 只是為了提醒朋友們, 就算再順利, 也需要為自己留個風險控制的緩衝墊.
長線倉持股:
保險: 中國平安 12.2%, 中國太平 6.9%, 宏利 4.7%
地產: 雅居樂 7.5%, 碧桂園 6.6%, 萬科 4.8%, 九倉置業 3.6%
盈富基金: 12.2%
港交所: 12%
軟件服務: 騰訊 7.9%, 新意網 6.0%
銀行: 招商銀行: 5.4% 建設銀行 4.5%
現金: 5.7
炒賣倉持股比例如下:
保險: 中國平安 11.8%, 中國太平 7.2%
地產: 融創 12.5%, 恆大 7.8%, 雅居樂 6.1% 龍光 8.3%
港交所: 12.5%
資源: 海螺水泥 7.6%, 兗州煤業 7.4% 中國建材 7.2% 中國神華 5.4%
騰訊: 5.9%
捉取不到一個月的數據圖, 只能以全部時間的回報率圖做記錄.
執筆之時, 回報率如下:
炒賣倉: 13.6%
長線倉: 12.8%
恆指 : 9.1%
經過一月份大升之後, 指數在新年前暫停上升的腳步, 開始整固, 是正常的節奏, 畢竟農曆新年將至, 部分資金暫時撤退是正常的, 而且這段時間銀根多半也比較緊張. 相比不斷上升, 這個調整或許更為值得歡迎. 牛市還沒看到終結跡象的時候, 我想最好是能盡量持股, 并因應形勢做些換馬之類的調倉動作. 牛市最慘的不是買貴了, 因為只要不是選了垃圾股, 最後總會升回來的, 最慘的是太早trade丟了籌碼. 畢竟,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精準髙沽低買的, 長期持股以爭取吃到一個較長期的升浪比期間不斷捕捉小波段要容易些.
雖然每一輪牛市, 大部分股票都能錄得升幅, 但能有堪稱股王表現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除了極少的一些長期穩定增長股能無視牛熊持續向上外, 那些牛市股王大多和當時的主題有關, 比如07年中國加入世貿帶起資源股狂潮, 再遠一些的有99年的科網股, 97年的紅籌股. 現在我們很大機會碰上07年以來最大的牛市, 許多優質股即使去年隨指數升了不少, 還是很有投資價值, 但更具勝算的必然會是那些和這次牛市的主題有關的.
這次港股的走牛, 很明顯是由中國經濟預期向好啟動的. 多年的以環境人力換GDP的路已經走不下去, 轉型無可避免. 騰訊阿里這類科技公司代表了未來, 無視市況, 持續長牛是應得的, 但單靠他們, 不足以帶來一個全面的牛市, 還需要其他主題合力,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我想應該是供給側改革.
之前很多產業, 尤其是重資產公司, 長期拼產能, 拼價格, 造成產能過剩, 累鬥累, 都賺不了什麼錢, 而且環境也惡化了. 結果大量公司, 其中包括許多業內重磅級的國企大公司, 或者虧損, 或者只有微利, 政府這個大股東既沒錢賺也沒稅收, 而且金融系統要面對蒙受大量潛在壞賬的危險. 這也是之前幾年銀行股估值長期嚴重偏低的原因.
供給側改革使許多小公司被淘汰, 市場集中度提升, 即使需求沒有增加, 供給受限也會讓價格提高, 大公司的盈利得到改善, 由此進入正反饋. 盈利增加, 環境改善, 金融系統的壞賬風險也下降了. 這種情況, 在資源類公司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恰好又疊加了環球資源價格開始進入牛市, 內外環境都對他們特別有利. 最近三桶油的強勢表現, 去年神華的大額派特別息, 是供給側改革有成效及資源價格走牛的見證, 剛剛新鮮熱辣出爐的還有兗州煤業和神華的盈喜.
以此邏輯, 再加上今年初指數強勢畢現, 長線倉和炒賣倉都做了些變動.
長線倉并不太追求高回報率, 較重視平衡穩健, 買賣不多, 只是沽出中國人民保險, 買入建行, 增持宏利保險.
-----宏利經過幾年煎熬, 應該基本擺脫低息環境的負面影響了, 未來持續受益加息週期, 或許難以複製上一個加息週期的股王級數表現, 一個慢牛是可以期待的. 而且宏利股價受大市影響較少, 可以平滑組合波動, 之前佔比太少, 這次趁有資金騰出加碼.
-----建行股價突破多次上破失敗的7.1元頂部是此次換馬的契機. 我還是認為保險的模式優於銀行, 不過建行的估值及派息都吸引, 和招行構成一個銀行組合也不錯. 實際上如果重估繼續進行, 建行的上升空間也不小. 人保雖然有回A股的憧憬(實際上這也是我買的理由之一, 另一個理由是人壽保險業務價值重估), 但畢竟素質上比不上如平安這樣的同業, 而且我不想在目前難得的升浪中耗費時間在回A何時進行的不確定性上, 保險的倉位其實也夠了. 提升內銀比重, 是認為內銀價值重估進行中, 再加上是重磅股, 相信波幅也會小一些, 符合此倉控制波幅的策略.
----新意網借轉主板的消息衝上七元時我做了減持. 雖然前景仍然看好, 畢竟估值開始顯得昂貴, 因此減持了1/3, 超額取回成本. 所得資金本來準備再入市, 但指數持續大升, 找不到適當時機及對象, 恰好幾天後新意網回落了超過10%, 乾脆買了回來, 意外地做了次差價.
炒賣倉變動較大, 方向是將持股更集中在勝算較高的地方. 去年底的佈陣較為分散均衡, 是因為雖然看好後市, 但去年指數大升, 不太敢想今年會有快牛, 希望有些股票能有平穩點的表現以控制整體波幅. 開年指數大漲, 我覺得可以有條件再進取一些, 因此做了局部變陣.
以前我經常在選股時誤中副車, 比如去年的長城吉利選了長城, 銀河金沙選了金沙, 雖然後來很快就認識到錯誤放棄了, 但畢竟損失了機會成本, 而且錯失了在這板塊獲利的機會, 不得不在其他地方另找目標. 這些錯誤, 當然主要原因在自己的選股能力有待改善, 畢竟, 相對於其他範疇, 分析具體公司是我的弱項, 而且也多少有畏高, 對高估值公司的信心總是不大. 二選一犯錯, 大部分都是因為選了便宜的. 牛市中, 不願付出溢價, 錯失好公司總是難免. 吸取過往教訓, 這次做了改進. 主要的做法是看中一個方向, 就買下一套, 既買認為最穩健和優秀的, 也買可能質素稍遜, 但爆發力可能更強的. 這樣的組合, 應該可以保證在看對方向的時候, 無論市場青睞哪一類公司, 都能受益.
大部分的買賣都在中旬. 主要方向是買大市, 增加內房及資源類比重, 降低金融類比重, 放棄一些非核心持股. 具體買賣大致如下:
-----金融类, 沽招商銀行和中國太保, 短炒惠理失败, 微损止蚀, 小量加仓港交所.
招商和太保都是好公司, 只是我覺得中短線可能爆發力稍差. 而組合還有平安和太平, 即使沒有太保, 保險股的倉位也夠了. 買入惠理本來是期待派息後市場會憧憬再次賣盤及年度業績再派高息, 但事與願違, 股價在除凈後跌破二十天線, 而且有下穿之前裂口高開後的橫行區的趨勢, 遵守紀律止蝕了, 恰好港交所也受累大市調整下跌, 就稍稍增持了一點.
-----微利止賺了綠葉製藥和復星國際. 醫藥類是牛股輩出的地方, 但專業性強, 龍頭股也普遍估值高, 當時只是想趁勢分一杯羹, 但對龍頭中生製藥, 石藥集團等有畏高, 所以買了綠葉. 復星國際下有保底, 因股價比真實的資產價值有明顯折讓及公司低位持續回購, 但市場只給了控股公司及投資公司的估值, 無視公司其實在向一個生態類經營公司進化, 何時得到重估無從估計. 持股之中, 此兩股較為偏離組合策略, 已經決定方向更集中些, 暫時放棄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實在是資金有限.
-----內房繼續向上, 我因為持續的策略性減低比重, 再加上偏向持有規模較大的公司, 所以選擇沽出了奧園, 事實證明賣錯了, 畢竟雖然奧園是原本持有的內房股中規模最小的, 但估值偏低也是明顯的, 賣出後雖然股價繼續跌了一些, 但看著後來從底部反彈七成, 說不心痛是假的. 還好仍算在相對低位的龍光給了修正的機會. 買了龍光後內房佔比覺得多了些, 所以沽了些恆大以作平衡.
-----資源股是主要的加倉板塊. 除了原本就持有的海螺和兗州煤業, 這個月新加入洛陽鉬業, 看中此股的主要原因當然是資源價格的牛市, 而且洛陽鉬業的主要產品銅, 鈷和鉬等的價格都持續大升. 但從確定性和估值比較之後, 認為水泥和煤的勝算更大, 不久就止賺, 逐渐買入中國建材和神華集團, 并加倉海螺水泥和兖州煤业.
供給側改革屬中國獨有, 資源牛市是全球性的. 上述四股兼有兩個概念, 而且幾乎算是國內行業一哥二哥, 隨便一個概念都有升的理由(或者說藉口), 要是兩個概念都受市場青睞, 疊加的利好會促發股價急升. 比較起來, 似乎比洛陽鉬業更優勝, 而且估值也明顯低一些.
海螺和神華可謂各自行業的神級存在, 別人虧損, 他們可以保持盈利, 別人賺錢了, 他們大賺. 這樣的公司, 必定是行業復甦的得益者. 因為業績相對穩定, 股價的爆發力會稍遜, 但波動也小, 是股市和資源價格都在走牛時的穩中求勝之選.
中國建材負債太高了, 但畢竟是央企, 不需要擔心還不起錢, 何況合併中材國際會有助於降低負債率. 隨著水泥價格走高, 中國建材的業績從低位反轉的幅度會非常驚人, 再加上是央企改革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對象, 說不定還會有什麼額外照顧之類的.
兗州煤業可能再一次進入黃金時代. 其本部山東的業務在品位和運輸成本上非常具優勢, , 澳洲業務規模也不小, 而且這部分業務是完全的市場價, 沒有受到政策影響. 當前煤價持續走牛, 電煤庫存不斷告急. 公司股價不升就沒天理了. 另外, 別人在被去產能, 他們在上產能, 一來一回, 暴利就這樣產生了. 兗州煤業股價一個半月就幾乎倍升, 或許會是今年大牛股之一.
雖然牛市滿倉是正常的, 但從風險控制的角度, 長線倉長期保持約佔組合市值15%的現金, 短線倉則約10%. 計算回報率時等於變相九折了, 不過反正業績不需要向別人交代, 也無所謂了. 特別說明此點, 只是為了提醒朋友們, 就算再順利, 也需要為自己留個風險控制的緩衝墊.
長線倉持股:
保險: 中國平安 12.2%, 中國太平 6.9%, 宏利 4.7%
地產: 雅居樂 7.5%, 碧桂園 6.6%, 萬科 4.8%, 九倉置業 3.6%
盈富基金: 12.2%
港交所: 12%
軟件服務: 騰訊 7.9%, 新意網 6.0%
銀行: 招商銀行: 5.4% 建設銀行 4.5%
現金: 5.7
保險: 中國平安 11.8%, 中國太平 7.2%
地產: 融創 12.5%, 恆大 7.8%, 雅居樂 6.1% 龍光 8.3%
港交所: 12.5%
資源: 海螺水泥 7.6%, 兗州煤業 7.4% 中國建材 7.2% 中國神華 5.4%
騰訊: 5.9%
捉取不到一個月的數據圖, 只能以全部時間的回報率圖做記錄.
執筆之時, 回報率如下:
炒賣倉: 13.6%
長線倉: 12.8%
恆指 : 9.1%
經過一月份大升之後, 指數在新年前暫停上升的腳步, 開始整固, 是正常的節奏, 畢竟農曆新年將至, 部分資金暫時撤退是正常的, 而且這段時間銀根多半也比較緊張. 相比不斷上升, 這個調整或許更為值得歡迎. 牛市還沒看到終結跡象的時候, 我想最好是能盡量持股, 并因應形勢做些換馬之類的調倉動作. 牛市最慘的不是買貴了, 因為只要不是選了垃圾股, 最後總會升回來的, 最慘的是太早trade丟了籌碼. 畢竟,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精準髙沽低買的, 長期持股以爭取吃到一個較長期的升浪比期間不斷捕捉小波段要容易些.
2018年1月26日星期五
再談牛市策略
一月股市一片大好, 一舉衝破2007年的歷史高位. 固然, 算上歷年的派息, 恆指早就創了歷史新高了, 但點位也破了, 意義畢竟不一樣. 升穿高位對股市老兵來說, 並沒有什麼特別, 對普通散戶及新股民來說, 却不亞於一劑興奮劑, 可能加快他們入市的步伐. 指數上衝如此之快, 大出我的意料. 早前我曾估計的35000點, 看來需要向上修正.
雖然散戶沒有要時時和指數表現比較的壓力, 但身處十年一遇的大時代, 而且市場表現遠比15年的短暫狂牛正路及健康, 不盡力抓住機會, 努力爭取超額回報, 是對不起自己, 也對不起這個時代的. 所以, 操盤固然仍需要穩健, 適當地進取一些是應有之意.
當然, 主觀上希望借比較有進攻性的操作達到較好的回報, 能否客觀上確實達成, 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個月恆指幾乎不懂得跌, 似乎對操作非常有利, 但也帶來壓力, 就是跟上恆指及今年表現更強的國企指數變得更困難了, 畢竟指數成分股幾乎已經是市場上質素最佳的那一批了.
之前我曾談及, 牛市跑贏指數的策略包括: 1, 在指數成分股裡面找最有增長動力的, 重倉投資在這些股票上.2, 在一眾板塊裡面找最具性價比和增長動力的, 重倉在這些板塊的領導股份上.這個策略聚焦在增長, 相信牛市期間都適用. 不過這樣的單一策略或許要承受較大程度的波動, 可能影響操作心態. 較為穩妥的做法是以不同策略的選股及配置平衡風險, 以期達到平滑波動兼具增長動力之效.
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出發, 具勝算的有幾個方向: 穩定增長的績優股, 行業由差變為向好的週期股, 增長突然加速的疑似增長股(因不能確定持續性). 前者即使估值不變, 因為業績逐年增長, 股價也會跟隨; 后兩者很有機會因為從之前因經營欠理想而估值較低變為展望轉好而調高估值, 甚至有可能再疊加業績增長而獲得戴維斯雙擊. 以這幾個不同的選股思路選出一批股票, 構成一個組合, 應該很有機會跑贏指數.
從這幾個方向開始思考, 再決定買什麼股票, 買多少只, 怎麼配搭成一個具進攻性而且有較好彈性的組合. 大方向正確的話, 即使細節上有欠缺, 成績應該也會不錯. 去年很多人, 甚至包括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手, 在持續整年的牛市中竟然收穫不大, 我想很大原因是出在思路上出了偏差. 這些偏差, 包括對當前市場的認知, 對個股價值的判斷, 對操作手法的運用之類. 所以, 應戰之前, 理清思路, 明確認知非常必要.
首先的一點, 是關於集中和分散的取捨. 不時有一注獨贏的投資神話出現, 這些成功者當然不少並不是僥倖,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 這樣的做法有很大的風險.
一隻股票的估值何謂偏高, 偏低, 合理, 其實有很大的區間, 在長期估值中軸的上下20%甚至更多的範圍內, 都很難說是偏離了. 假如再考慮到牛市和熊市分別帶來的估值區間上提及下殺, 即使公司基本因素不變, 股價也可以天差地別. 如果是技術分析, 是以平均線, 還是MACD, 還是RSI, 或者是保利加通道, 甚至是更進一步地採用多種指標綜合考慮, 不同的指標可能出現不同的判斷. 所以, 我們必須承認, 操作上犯錯是必然會發生的. 如果是集中持股, 固然會有機會放大回報, 但萬一犯錯, 傷害也是放大的, 而且以百分比計算, 需要更大的獲利才能彌補. 所以, 控制風險, 減少錯誤, 比追逐利潤要更重要. 另外, 太過集中在一兩隻, 心理壓力必定比較大.
買入一系列股票, 構成一個投資組合, 當然會因為在看對的股票上下注不夠大, 拖低了回報, 但也會減少犯錯時的損失, 整體上, 會令表現更有彈性. 關注組合的整體表現, 會減少個股大起大落導致的負面影響, 長期而言, 對投資成績影響是正面的. 所以, 在更關注組合的表現的前提下, 去考慮選股及具體買賣, 操作會更從容, 效果也會更好.
其次, 是要時刻記得這是牛市. 牛市最重要的不是買到懂得升的股票, 因為這種股票太多了, 即使能力有限, 也不至於全部錯失. 重要的是能有足夠耐心陪著牛股走過一個足夠大的升浪. 牛市中, 許多股票會不斷創出新高, 但這些股票的股價也會不斷震蕩. 在這期間, 假如只聚焦眼前短期的波動, 往往錯過大趨勢. 短線的髙沽低買, 成功當然開心, 但更常出現的是賣了後買不回來了, 除非出更高價.
所以, 在目前我們還看不到牛市有終結跡象的時刻, 首先要堅持的一點是不要輕易被不錯的利潤引誘, 也不要被暫時的回調嚇住, 要有長期持有的信心, 爭取把握一個大趨勢的大利潤而非嘗試捉細浪. 多做中長線, 少做短線, 牛市里能跟上市場腳步的可能性更高.
最後一點, 可能也是最基本及最重要的, 是落實到具體的選股. 本文不談技術面, 主要探討從價值的角度選股的問題. 這就牽涉到對價值的判斷了. 價值包括許多方面, 但不少人只將目光集中在很狹窄的範疇, 或許, 這也是常有價值投資者錯失了牛市大勝的機會的重要原因. 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 找到好股的準確性和可能性自然提高.
以下, 簡單談一談我對價值這東西的一些看法.
第一點, 散戶和大股東手裡的股票, 價值是不一樣的. 表面上大家是同股同權, 但實際上, 大股東的股票包含了控股價值而我們的沒有. 大股東可以決定公司資金的用途, 一家公司的資產即使再豐厚, 大股東不願釋放價值, 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堆死資產而已, 很多股價遠低於資產淨值的公司就是這個情況. 甚至, 有大股東借控股的權力, 將公司的價值轉移出去自肥. 比如, 關聯交易的利益輸送, 比如給高層, 也就是自己, 超高的待遇之類. 公司的肥肉, 很多時只是對大股東而言的. 所以, 單單看公司的資產, 忽視了自己沒有權力, 是很吃虧的.
有人說, 有資產就有希望, 要是再加上老闆不是壞人這個因素, 投資這公司肯定十拿九穩. 說法當然有些道理, 但我們還要知道, 這個希望, 是要付出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去等待的. 資金有時間成本, 我們等待的時間也是成本. 如果身處牛市, 而持有這類公司, 偏偏大股東不缺錢, 沒有釋放價值的願望, 這些本來可以受惠牛市的資金, 只會是浪費了時間成本并從而損失了在其他股票獲益的機會成本. 資產豐厚有好的防守性, 但不代表同時有好的進攻性. 所以, 這類資產股的最佳投資時期, 不是牛市. 許多價值投資者牛市大幅跑輸大市, 就是因為只看到了公司的資產價值, 忽略了時間的價值, 也忽略了是否會釋放價值的可能性風險, 持有了一些股價長期打橫走的股票. 牛市啊, 多少年才一次. 雖然說牛市股票普遍會升, 但如果沒有一個升的理由, 憑什麼炒你的股票呢? 市場的資金又不是多得用不完.
其次, 股價的上升, 尤其是中短期比如幾個月內的股價的上升, 推動力主要來自對公司估值的提升. 牛市市場偏向樂觀, 所以焦點不會放在公司的安全性, 而是會放在業績的增長和前景預期好的憧憬上.
一些長青公司業務很穩定, 很有長期價值,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業務固然穩定了, 增長速度卻是不高的或是基本沒有的. 太過透明穩定本來是優點, 但在牛市卻成了缺點, 因為沒有什麼可堪憧憬的東西. 長期來說這些公司可以穿越牛熊, 但如果不准備陪著天長地久地經歷未來幾輪牛熊, 只是單單考慮當前這個牛市, 這些公司只會是平庸的選擇, 因為這些公司有長期的優良往績, 市場給的估值一向合理甚至可能比同業要高一些, 很難有錯價的機會, 相應的, 得到向上重估的機會就較少. 或許, 進入接班人交接時期, 重視平穩經營的長和, 利潤穩定而且有專營權保護的中電, 就是這類長期卓越但中短期欠缺爆發力的公司. 這些公司可以是組合的定海神針, 但可能連帶著將組合的回報率也定住了. 現在是牛市, 太大的部位放在這類公司身上, 只會是浪費了機會成本.
相對的, 業績增速較快的公司, 即使根基沒有那麼穩固, 市場也樂意看好的一面, 相信公司有野心也有能力有機會持續擴張, 給一個較高的估值溢價. 至於風險比那些穩定的公司大, 在這個時候, 大家多數是選擇忽視的, 因為相信經濟在向好, 公司也經營得好, 時間站在公司這邊, 問題會自然解決.
所以, 牛市中, 快速增長的公司表現常常好於穩定的成熟藍籌. 更重視增長的價值而不是更重視穩固是牛市致勝的重要一點.
最後的一點是趨勢逆轉的價值, 這方面指的主要是一些週期類公司. 同樣的公司, 經營環境的變化會嚴重影響公司盈利情況, 而這個環境因素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比公司的內部因素更重要. 比如石油公司. 油價的升跌對盈利的影響很難通過公司的營運來平滑, 公司盈利常常跟隨油價漲跌變動. 長期來說, 因為油價有升有跌, 平均而言公司的價值是會在一定範圍, 但市場總是過分反映其經營情況, 令其股價超跌超升. 這種情況既給了我們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 也可能讓我們在看錯時損失慘重. 所以, 週期的力量, 市場預期的力量, 即使你說不影響公司的長期價值, 影響價格的程度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利用好這個力量, 就是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
價值是通過價格來體現的. 當價格已經非常吸引, 買買賣賣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 所以, 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 不懂利用市場給的機會, 死抱持股不放, 不叫堅定的價值投資, 叫做死讀書. 這一點, 在週期股的身上顯得尤為重要. 買在行業低潮, 賣在行業高潮, 賺取估值的價格差, 是投資利潤最大的其中一個方法. 像是投機? 也許是吧, 但也是價值型投機, 完全沒有問題:D
綜上, 在牛市中, 如果希望既能控制風險, 又能保持回報率持續向上, 而且表現要超過指數, 一個可行的應對策略應該是: 觀察大勢, 找出最具增長性的行業, 以此為組合重心, 搭配一些行業在從底部回升的週期性股票, 最後再視乎自己的風險取向做些補充. 如果是希望穩中求勝, 就以穩定的藍籌為後防提供緩衝. 如果是希望全力進攻, 那就加一把尖刀, 就是類似買市場方向的券商類這種所謂股市放大器. 組合構建完畢, 最後就是練坐功, 即使要做些交易捕捉波幅, 最好也要保持一批核心持倉不動.
指數很難擊敗, 但指數有個弱點, 就是成分股來自各行業, 比較均衡, 指數的升幅有很大部分來自比較小部分的股票. 我們自行選股的話, 如果正確超配了牛股, 跑贏指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雖然散戶沒有要時時和指數表現比較的壓力, 但身處十年一遇的大時代, 而且市場表現遠比15年的短暫狂牛正路及健康, 不盡力抓住機會, 努力爭取超額回報, 是對不起自己, 也對不起這個時代的. 所以, 操盤固然仍需要穩健, 適當地進取一些是應有之意.
當然, 主觀上希望借比較有進攻性的操作達到較好的回報, 能否客觀上確實達成, 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個月恆指幾乎不懂得跌, 似乎對操作非常有利, 但也帶來壓力, 就是跟上恆指及今年表現更強的國企指數變得更困難了, 畢竟指數成分股幾乎已經是市場上質素最佳的那一批了.
之前我曾談及, 牛市跑贏指數的策略包括: 1, 在指數成分股裡面找最有增長動力的, 重倉投資在這些股票上.2, 在一眾板塊裡面找最具性價比和增長動力的, 重倉在這些板塊的領導股份上.這個策略聚焦在增長, 相信牛市期間都適用. 不過這樣的單一策略或許要承受較大程度的波動, 可能影響操作心態. 較為穩妥的做法是以不同策略的選股及配置平衡風險, 以期達到平滑波動兼具增長動力之效.
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出發, 具勝算的有幾個方向: 穩定增長的績優股, 行業由差變為向好的週期股, 增長突然加速的疑似增長股(因不能確定持續性). 前者即使估值不變, 因為業績逐年增長, 股價也會跟隨; 后兩者很有機會因為從之前因經營欠理想而估值較低變為展望轉好而調高估值, 甚至有可能再疊加業績增長而獲得戴維斯雙擊. 以這幾個不同的選股思路選出一批股票, 構成一個組合, 應該很有機會跑贏指數.
從這幾個方向開始思考, 再決定買什麼股票, 買多少只, 怎麼配搭成一個具進攻性而且有較好彈性的組合. 大方向正確的話, 即使細節上有欠缺, 成績應該也會不錯. 去年很多人, 甚至包括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手, 在持續整年的牛市中竟然收穫不大, 我想很大原因是出在思路上出了偏差. 這些偏差, 包括對當前市場的認知, 對個股價值的判斷, 對操作手法的運用之類. 所以, 應戰之前, 理清思路, 明確認知非常必要.
首先的一點, 是關於集中和分散的取捨. 不時有一注獨贏的投資神話出現, 這些成功者當然不少並不是僥倖, 但對大多數人來說, 這樣的做法有很大的風險.
買入一系列股票, 構成一個投資組合, 當然會因為在看對的股票上下注不夠大, 拖低了回報, 但也會減少犯錯時的損失, 整體上, 會令表現更有彈性. 關注組合的整體表現, 會減少個股大起大落導致的負面影響, 長期而言, 對投資成績影響是正面的. 所以, 在更關注組合的表現的前提下, 去考慮選股及具體買賣, 操作會更從容, 效果也會更好.
其次, 是要時刻記得這是牛市. 牛市最重要的不是買到懂得升的股票, 因為這種股票太多了, 即使能力有限, 也不至於全部錯失. 重要的是能有足夠耐心陪著牛股走過一個足夠大的升浪. 牛市中, 許多股票會不斷創出新高, 但這些股票的股價也會不斷震蕩. 在這期間, 假如只聚焦眼前短期的波動, 往往錯過大趨勢. 短線的髙沽低買, 成功當然開心, 但更常出現的是賣了後買不回來了, 除非出更高價.
所以, 在目前我們還看不到牛市有終結跡象的時刻, 首先要堅持的一點是不要輕易被不錯的利潤引誘, 也不要被暫時的回調嚇住, 要有長期持有的信心, 爭取把握一個大趨勢的大利潤而非嘗試捉細浪. 多做中長線, 少做短線, 牛市里能跟上市場腳步的可能性更高.
最後一點, 可能也是最基本及最重要的, 是落實到具體的選股. 本文不談技術面, 主要探討從價值的角度選股的問題. 這就牽涉到對價值的判斷了. 價值包括許多方面, 但不少人只將目光集中在很狹窄的範疇, 或許, 這也是常有價值投資者錯失了牛市大勝的機會的重要原因. 在正確的價值觀指引下, 找到好股的準確性和可能性自然提高.
以下, 簡單談一談我對價值這東西的一些看法.
第一點, 散戶和大股東手裡的股票, 價值是不一樣的. 表面上大家是同股同權, 但實際上, 大股東的股票包含了控股價值而我們的沒有. 大股東可以決定公司資金的用途, 一家公司的資產即使再豐厚, 大股東不願釋放價值, 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堆死資產而已, 很多股價遠低於資產淨值的公司就是這個情況. 甚至, 有大股東借控股的權力, 將公司的價值轉移出去自肥. 比如, 關聯交易的利益輸送, 比如給高層, 也就是自己, 超高的待遇之類. 公司的肥肉, 很多時只是對大股東而言的. 所以, 單單看公司的資產, 忽視了自己沒有權力, 是很吃虧的.
有人說, 有資產就有希望, 要是再加上老闆不是壞人這個因素, 投資這公司肯定十拿九穩. 說法當然有些道理, 但我們還要知道, 這個希望, 是要付出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去等待的. 資金有時間成本, 我們等待的時間也是成本. 如果身處牛市, 而持有這類公司, 偏偏大股東不缺錢, 沒有釋放價值的願望, 這些本來可以受惠牛市的資金, 只會是浪費了時間成本并從而損失了在其他股票獲益的機會成本. 資產豐厚有好的防守性, 但不代表同時有好的進攻性. 所以, 這類資產股的最佳投資時期, 不是牛市. 許多價值投資者牛市大幅跑輸大市, 就是因為只看到了公司的資產價值, 忽略了時間的價值, 也忽略了是否會釋放價值的可能性風險, 持有了一些股價長期打橫走的股票. 牛市啊, 多少年才一次. 雖然說牛市股票普遍會升, 但如果沒有一個升的理由, 憑什麼炒你的股票呢? 市場的資金又不是多得用不完.
其次, 股價的上升, 尤其是中短期比如幾個月內的股價的上升, 推動力主要來自對公司估值的提升. 牛市市場偏向樂觀, 所以焦點不會放在公司的安全性, 而是會放在業績的增長和前景預期好的憧憬上.
一些長青公司業務很穩定, 很有長期價值,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業務固然穩定了, 增長速度卻是不高的或是基本沒有的. 太過透明穩定本來是優點, 但在牛市卻成了缺點, 因為沒有什麼可堪憧憬的東西. 長期來說這些公司可以穿越牛熊, 但如果不准備陪著天長地久地經歷未來幾輪牛熊, 只是單單考慮當前這個牛市, 這些公司只會是平庸的選擇, 因為這些公司有長期的優良往績, 市場給的估值一向合理甚至可能比同業要高一些, 很難有錯價的機會, 相應的, 得到向上重估的機會就較少. 或許, 進入接班人交接時期, 重視平穩經營的長和, 利潤穩定而且有專營權保護的中電, 就是這類長期卓越但中短期欠缺爆發力的公司. 這些公司可以是組合的定海神針, 但可能連帶著將組合的回報率也定住了. 現在是牛市, 太大的部位放在這類公司身上, 只會是浪費了機會成本.
相對的, 業績增速較快的公司, 即使根基沒有那麼穩固, 市場也樂意看好的一面, 相信公司有野心也有能力有機會持續擴張, 給一個較高的估值溢價. 至於風險比那些穩定的公司大, 在這個時候, 大家多數是選擇忽視的, 因為相信經濟在向好, 公司也經營得好, 時間站在公司這邊, 問題會自然解決.
所以, 牛市中, 快速增長的公司表現常常好於穩定的成熟藍籌. 更重視增長的價值而不是更重視穩固是牛市致勝的重要一點.
最後的一點是趨勢逆轉的價值, 這方面指的主要是一些週期類公司. 同樣的公司, 經營環境的變化會嚴重影響公司盈利情況, 而這個環境因素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比公司的內部因素更重要. 比如石油公司. 油價的升跌對盈利的影響很難通過公司的營運來平滑, 公司盈利常常跟隨油價漲跌變動. 長期來說, 因為油價有升有跌, 平均而言公司的價值是會在一定範圍, 但市場總是過分反映其經營情況, 令其股價超跌超升. 這種情況既給了我們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 也可能讓我們在看錯時損失慘重. 所以, 週期的力量, 市場預期的力量, 即使你說不影響公司的長期價值, 影響價格的程度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 利用好這個力量, 就是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
價值是通過價格來體現的. 當價格已經非常吸引, 買買賣賣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 所以, 價值投資不等於長期投資. 不懂利用市場給的機會, 死抱持股不放, 不叫堅定的價值投資, 叫做死讀書. 這一點, 在週期股的身上顯得尤為重要. 買在行業低潮, 賣在行業高潮, 賺取估值的價格差, 是投資利潤最大的其中一個方法. 像是投機? 也許是吧, 但也是價值型投機, 完全沒有問題:D
綜上, 在牛市中, 如果希望既能控制風險, 又能保持回報率持續向上, 而且表現要超過指數, 一個可行的應對策略應該是: 觀察大勢, 找出最具增長性的行業, 以此為組合重心, 搭配一些行業在從底部回升的週期性股票, 最後再視乎自己的風險取向做些補充. 如果是希望穩中求勝, 就以穩定的藍籌為後防提供緩衝. 如果是希望全力進攻, 那就加一把尖刀, 就是類似買市場方向的券商類這種所謂股市放大器. 組合構建完畢, 最後就是練坐功, 即使要做些交易捕捉波幅, 最好也要保持一批核心持倉不動.
指數很難擊敗, 但指數有個弱點, 就是成分股來自各行業, 比較均衡, 指數的升幅有很大部分來自比較小部分的股票. 我們自行選股的話, 如果正確超配了牛股, 跑贏指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18年1月2日星期二
見賢思齊 追求卓越
每到年底的時候, 一大批年終總結就會出爐, 而且相當一部分的是在曬好成績----跑贏大盤不算啥, 還得加上高收益率比如50%以上, 三位數以上之類的才夠牛. 每看到一篇這樣的文章, 對我的玻璃心就是一次傷害: 人家看來都是輕輕鬆鬆就把錢賺了, 怎麼到了我這裡, 年年都是辛辛苦苦, 表現卻不盡人意呢?
細看這些好成績的組合, 很多是重倉在個別股票上並且由頭拿到尾吃到整個升浪的, 也有些是雖然沒有買到或者選中但沒有堅持到最後中途賣出那些股王的, 但能精確切換不同股票接力的. 分散但選股命中率極高而獲得高回報的有, 但明顯數量少得多. 正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成功的投資也是, 超越普通的好成績, 達到超卓好成績的, 基本都來自這幾種情況.
排除賭對某些冷門股莊家股之類股票而成功的, 憑著信念而非客觀分析冷靜操盤但卻夠運能大獲其利的這些難以學習的個例, 上述成功策略在具體執行的背後, 都有操盤人事先的詳細研究, 實行中的持續跟蹤分析應對, 以及買賣後的認真復盤. 固然好的成績里必然有大盤配合等外部或者運氣的因素, 大部分的成功, 尤其是那些不止一次成功的, 並非所謂的倖存者偏差, 而是付出了汗水應得的.
從這些成功者的總結里, 找出有用的經驗教訓, 結合自己的能力圈和實際情況, 提升自己的水平, 以期未來能做得更好, 是認真的投資人應有的態度. 輕飄飄而又酸味十足地說人家是運氣好, 敢賭之類的話語, 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跟蹤我今年的操作, 應會發現第二季末開始, 組合偏離了多年來一向的均衡配置, 在單一板塊下了重注. 這樣做, 所買股票確實有潛力是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是投資理念的調整, 促發這些改變的, 主要原因之一是從那些高回報率獲得者的分享引發了一些思考. 除此之外, 再讀了一次的<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也給我頗多啟發.
做到長期跑贏指數, 已經可以稱為優秀的投資者, 但只有那些年復一年地以大百分比拋離指數的人, 才有資格稱為卓越的投資人. 成為卓越投資人需要的條件, 和卓越的公司的產生, 有頗多相通之處. 書中有幾個觀點給了我深刻印象.
第一點正是第一章的標題: 優秀是卓越的大敵. 滿足於基本能盈利及超越指數表現, 對超乎尋常的高回報率不敢想象不敢追求, 只會限制自己潛能的發揮. 正所謂think big, get big; think small, stay small. 雖然不敢奢望think big 就能get big, 基於萬事難以盡如人意, 我們取法乎上, 多半能得乎其中, 如果只是取法乎中, 僅得其下並不奇怪. 自己每每沾沾自喜於領先了指數表現, 這幾年在恆指平淡的時候每每陷入苦戰也是求仁得仁了.
第二點是所謂的刺猬理念. 這個理念主要的是對自己能在那方面成為最優秀的理解. 需要專注於自己有潛能比其他公司做得更好的事情, 將未來寄託在有潛力做到最好的有限的幾個領域而非要求面面俱到卻可能落得兩面不討好.
這個理念落實到投資, 就是要認識自己. 以我來說, 欠缺專業背景, 必然在研究報表上處於劣勢, 而閱讀比較多, 知識偏向廣而不深, 所以在定性的範疇有點優勢. 那麼, 選股時, 在沙中淘金對我來說不是明智的策略, 找金礦挑大的金塊勝算更高. 以前, 因為有兩個組合的緣故, 炒賣倉經常刻意去找小公司買, 其實非常不智.
集中力量在有優勢的領域, 實際上就是要敢於下重注在比較看得清的個股及板塊. 如果在看對的股票上只有有限的籌碼, 對組合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 少數幾個漂亮的重倉投資, 足以將一個平庸的組合推上超卓. 巴菲特的幾個經典投資成就了偉大, 上面提到的那些回報率高的人, 大部分也是由少數的幾個股票成就了大業.
我一向信奉均衡配置, 固然在風險控制上會做得比較好, 但在市況良好時, 往往會因為刻意的分散而浪費了子彈, 拖低回報. 如今反思, 均衡是必要的, 但有時候在看得清的時候, 在勝算較高的地方下重注也無妨. 只要在超額配置的過程中, 注意控制風險, 有紀律地下注, 比如向上建倉的金字塔建倉, 特別有信心地向下溝貨時注意注碼及有止蝕控制損失的預案, 其實問題不大.
第三點是關於信念. 在困難的時候, 卓越的公司的管理層往往能夠直面殘酷的現實, 同時抱有必勝的信念. 確實, 只有這樣, 才能有冷靜客觀的心態, 採取正確有力的行動去克服困難. 持有的股票價格升跌常常牽動神經, 極端的市況, 尤其是突如其來的大跌, 往往讓人失去冷靜, 做出錯誤的判斷. 經過多年牛熊交替, 自認算是比較冷靜的人了, 但我今年也犯了許多錯誤. 比如今年為我帶來最多利潤的融創, 40元以上時很明顯超賣, 但我也不捨得減持, 除了正常的35元左右的減持是原計劃的之外, 我還在跌破30元時丟了些籌碼, 雖然那時有控制波動及換入其他股票的雙重目的, 但很明顯時機是錯的, 說那時候不夠理性, 一點都不為過. 炒股的過程, 也是煉心的過程, 是個終生的修煉.
最後一點必須分享的是選擇和放棄.
一個卓越的公司, 更容易毀於機會太多而不是太少. 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公司, 對於機會, 更需要解決的不在於創造機會, 而在於選擇機會. 許多大公司最後墮落的原因是陷入多元化惡化, 而優秀的公司, 大都是專注於少數幾個優勢領域的. 綜合公司最後多半成了平庸的公司.
投資組合也是如此. 面面俱到的組合, 往往欠缺一條明顯的主線, 成員之間難以做到互相配合, 在跌市時或許有機會輸少一些(實際上未必能做到, 因為市場往往是升得慢跌得快, 大跌市的時候很少股票能獨善其身, 面面俱到的結果更可能的是輪流跌), 升市多半難以明顯地領前, 因為升市往往是由少數的龍頭板塊及公司帶領, 什麼都有的投資組合, 難以做到成員普遍錄得大升. 分散的組合在升市突圍而出, 往往需要操盤人的身手夠敏捷, 在不同板塊和股票間靈活出入. 但能做到的往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所以, 看到市場大好, 千股齊升, 要有定力忍手, 在能配合自己組合的前提下, 只選那些自己有足夠認識的標的. 放棄不僅僅是勇氣, 也是能力的體現.
禪師常說捨得. 有捨才有得, 其實是有道理的.
今天看報紙, 耀才證券的統計顯示, 雖然絕大部分散戶都有所斬獲, 但只有一成散戶跑贏指數. 假如承認能力不足, 或許最佳選擇是直接買入盈富基金. 但現實中, 相信更多的是信心滿滿地入場搏殺的, 讓他們有如承認技不如人地只買指數基金, 多半難於登天. 只是, 自信之餘, 還肯不斷求知, 不斷自省, 追求進步的, 有多少人呢?
將這則短文節錄在此, 做為對自己的提醒:
2017年港股升咗大約36%,但原來大部份散戶上年都跑唔贏個市!耀才證券(1428)上年12月調查散戶投資表現同取向,收返接近1,000份有效問卷,當中接近八成散戶上年喺股票投資上有所斬獲,而無賺蝕嘅老散就大約有19%。
就咁睇大部份投資者上年都能夠獲利,但其實根據調查結果,賺多過三成嘅散戶只得10%,用呢個比例推算,即係話每10個老散中,最多只得一個係有機會跑贏大市。
這個統計, 除了提醒自己要時刻記得自己也是散戶, 要努力避免陷入那90%的陣營, 也鞭策自己, 不斷學習, 不斷進步.
以上, 是閱讀筆記, 也算是遲了些許的2017年的投資感悟和總結.
細看這些好成績的組合, 很多是重倉在個別股票上並且由頭拿到尾吃到整個升浪的, 也有些是雖然沒有買到或者選中但沒有堅持到最後中途賣出那些股王的, 但能精確切換不同股票接力的. 分散但選股命中率極高而獲得高回報的有, 但明顯數量少得多. 正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成功的投資也是, 超越普通的好成績, 達到超卓好成績的, 基本都來自這幾種情況.
排除賭對某些冷門股莊家股之類股票而成功的, 憑著信念而非客觀分析冷靜操盤但卻夠運能大獲其利的這些難以學習的個例, 上述成功策略在具體執行的背後, 都有操盤人事先的詳細研究, 實行中的持續跟蹤分析應對, 以及買賣後的認真復盤. 固然好的成績里必然有大盤配合等外部或者運氣的因素, 大部分的成功, 尤其是那些不止一次成功的, 並非所謂的倖存者偏差, 而是付出了汗水應得的.
從這些成功者的總結里, 找出有用的經驗教訓, 結合自己的能力圈和實際情況, 提升自己的水平, 以期未來能做得更好, 是認真的投資人應有的態度. 輕飄飄而又酸味十足地說人家是運氣好, 敢賭之類的話語, 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跟蹤我今年的操作, 應會發現第二季末開始, 組合偏離了多年來一向的均衡配置, 在單一板塊下了重注. 這樣做, 所買股票確實有潛力是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是投資理念的調整, 促發這些改變的, 主要原因之一是從那些高回報率獲得者的分享引發了一些思考. 除此之外, 再讀了一次的<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也給我頗多啟發.
做到長期跑贏指數, 已經可以稱為優秀的投資者, 但只有那些年復一年地以大百分比拋離指數的人, 才有資格稱為卓越的投資人. 成為卓越投資人需要的條件, 和卓越的公司的產生, 有頗多相通之處. 書中有幾個觀點給了我深刻印象.
第一點正是第一章的標題: 優秀是卓越的大敵. 滿足於基本能盈利及超越指數表現, 對超乎尋常的高回報率不敢想象不敢追求, 只會限制自己潛能的發揮. 正所謂think big, get big; think small, stay small. 雖然不敢奢望think big 就能get big, 基於萬事難以盡如人意, 我們取法乎上, 多半能得乎其中, 如果只是取法乎中, 僅得其下並不奇怪. 自己每每沾沾自喜於領先了指數表現, 這幾年在恆指平淡的時候每每陷入苦戰也是求仁得仁了.
第二點是所謂的刺猬理念. 這個理念主要的是對自己能在那方面成為最優秀的理解. 需要專注於自己有潛能比其他公司做得更好的事情, 將未來寄託在有潛力做到最好的有限的幾個領域而非要求面面俱到卻可能落得兩面不討好.
這個理念落實到投資, 就是要認識自己. 以我來說, 欠缺專業背景, 必然在研究報表上處於劣勢, 而閱讀比較多, 知識偏向廣而不深, 所以在定性的範疇有點優勢. 那麼, 選股時, 在沙中淘金對我來說不是明智的策略, 找金礦挑大的金塊勝算更高. 以前, 因為有兩個組合的緣故, 炒賣倉經常刻意去找小公司買, 其實非常不智.
集中力量在有優勢的領域, 實際上就是要敢於下重注在比較看得清的個股及板塊. 如果在看對的股票上只有有限的籌碼, 對組合其實沒有太大的幫助. 少數幾個漂亮的重倉投資, 足以將一個平庸的組合推上超卓. 巴菲特的幾個經典投資成就了偉大, 上面提到的那些回報率高的人, 大部分也是由少數的幾個股票成就了大業.
我一向信奉均衡配置, 固然在風險控制上會做得比較好, 但在市況良好時, 往往會因為刻意的分散而浪費了子彈, 拖低回報. 如今反思, 均衡是必要的, 但有時候在看得清的時候, 在勝算較高的地方下重注也無妨. 只要在超額配置的過程中, 注意控制風險, 有紀律地下注, 比如向上建倉的金字塔建倉, 特別有信心地向下溝貨時注意注碼及有止蝕控制損失的預案, 其實問題不大.
第三點是關於信念. 在困難的時候, 卓越的公司的管理層往往能夠直面殘酷的現實, 同時抱有必勝的信念. 確實, 只有這樣, 才能有冷靜客觀的心態, 採取正確有力的行動去克服困難. 持有的股票價格升跌常常牽動神經, 極端的市況, 尤其是突如其來的大跌, 往往讓人失去冷靜, 做出錯誤的判斷. 經過多年牛熊交替, 自認算是比較冷靜的人了, 但我今年也犯了許多錯誤. 比如今年為我帶來最多利潤的融創, 40元以上時很明顯超賣, 但我也不捨得減持, 除了正常的35元左右的減持是原計劃的之外, 我還在跌破30元時丟了些籌碼, 雖然那時有控制波動及換入其他股票的雙重目的, 但很明顯時機是錯的, 說那時候不夠理性, 一點都不為過. 炒股的過程, 也是煉心的過程, 是個終生的修煉.
最後一點必須分享的是選擇和放棄.
一個卓越的公司, 更容易毀於機會太多而不是太少. 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公司, 對於機會, 更需要解決的不在於創造機會, 而在於選擇機會. 許多大公司最後墮落的原因是陷入多元化惡化, 而優秀的公司, 大都是專注於少數幾個優勢領域的. 綜合公司最後多半成了平庸的公司.
投資組合也是如此. 面面俱到的組合, 往往欠缺一條明顯的主線, 成員之間難以做到互相配合, 在跌市時或許有機會輸少一些(實際上未必能做到, 因為市場往往是升得慢跌得快, 大跌市的時候很少股票能獨善其身, 面面俱到的結果更可能的是輪流跌), 升市多半難以明顯地領前, 因為升市往往是由少數的龍頭板塊及公司帶領, 什麼都有的投資組合, 難以做到成員普遍錄得大升. 分散的組合在升市突圍而出, 往往需要操盤人的身手夠敏捷, 在不同板塊和股票間靈活出入. 但能做到的往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所以, 看到市場大好, 千股齊升, 要有定力忍手, 在能配合自己組合的前提下, 只選那些自己有足夠認識的標的. 放棄不僅僅是勇氣, 也是能力的體現.
禪師常說捨得. 有捨才有得, 其實是有道理的.
今天看報紙, 耀才證券的統計顯示, 雖然絕大部分散戶都有所斬獲, 但只有一成散戶跑贏指數. 假如承認能力不足, 或許最佳選擇是直接買入盈富基金. 但現實中, 相信更多的是信心滿滿地入場搏殺的, 讓他們有如承認技不如人地只買指數基金, 多半難於登天. 只是, 自信之餘, 還肯不斷求知, 不斷自省, 追求進步的, 有多少人呢?
將這則短文節錄在此, 做為對自己的提醒:
2017年港股升咗大約36%,但原來大部份散戶上年都跑唔贏個市!耀才證券(1428)上年12月調查散戶投資表現同取向,收返接近1,000份有效問卷,當中接近八成散戶上年喺股票投資上有所斬獲,而無賺蝕嘅老散就大約有19%。
就咁睇大部份投資者上年都能夠獲利,但其實根據調查結果,賺多過三成嘅散戶只得10%,用呢個比例推算,即係話每10個老散中,最多只得一個係有機會跑贏大市。
這個統計, 除了提醒自己要時刻記得自己也是散戶, 要努力避免陷入那90%的陣營, 也鞭策自己, 不斷學習, 不斷進步.
以上, 是閱讀筆記, 也算是遲了些許的2017年的投資感悟和總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