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1日星期六

佈局2020

今年恆指走勢十分一般, 第一季大升之後就無以為繼, 表現大幅落後滬深300以及美股. 表面看, 恆指在外圍強勢畢現而自己估值在歷史平均值低位的情況下升幅還是如此一般般, 十足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但看深一層, 情況並不如此.

估值上, 恆生指數確實便宜, 但主要是因為佔了指數很高比例的內銀匯豐等金融股長期便宜的關係, 不少重磅高質的增長股其實一直不便宜, 但或者不在指數內, 或者是佔比太低, 未能對指數有足夠的影響力. 至於成交額, 每日的50大成交股票裡, 有一半甚至更多是非指數成分股已經是常態. 業績上看, 大部分成分股已經進入遲緩的中老年期, 欠缺增長動力. 所以, 恆指長期估值低, 其實低得有道理, 但這個升不起並不能代表港股市場的全部. 那些業績好的增長股, 比如今年熱炒的物管股, 之前尚未受到政策影響的教育股和醫藥股, 一直都是貴; 能持續交出好成績的股票, 估值也能逐年提升, 甚至股價可以大升到貴得讓人覺得難以相信的地步, 比如今年的安踏頤海國際和海底撈等. 因此, 用恆指估值便宜推斷港股整體都便宜, 或者用恆指升不起推斷港股沒什麼升得起的股票這類邏輯, 是比較片面的. 也因此, 單純地看指數升幅的比較, 就得出港股不值得投資的觀點, 同樣是偏頗的. 關於後面一點, 有必要補充的是我們畢竟只是一般散戶, 不像手握大量資金的基金, 有配置的煩惱. 只要有幾個好的標的, 就足夠我們構建一個有戰鬥力的組合了. 其他市場, 比如美股, 沒有大筆資金, 就算有成百上千個好目標可買, 對我們來說, 也只不過是得個睇字, 更何況, 即使是美股, 升得好的也只是極少數.

不單是美股, 牛市裡只有少數股票升得好這一點, 這兩年已經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 很明顯全球低息環境還將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 市場低成本資金氾濫會是常態. 資金充足, 按理應該帶來牛市, 事實也是如此, 美股確實長牛, 其他主要國家的股市也表現不差, 但以往牛市雞犬皆升的經驗這次卻不靈了, 說明市場邏輯已經和以前不同. 以前的牛市, 一般都是經濟高速增長下, 上市公司大部分都能交出好成績, 業績帶動股價, 股價向上提升市場信心, 這樣正路的牛市遲早會惠及幾乎全部公司.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 幾乎全世界經濟都在放緩, 政府不得不大印銀紙, 資金在實體世界找不到足夠的去處, 只好流入資本市場, 大家擔心的並不是通脹而是通縮, 負利率債券這樣擺明要蝕錢的東西也會有人買, 有錢賺有息收的股票當然也差不到哪裡. 也就是說, 這輪牛市更多的並不是經濟增長帶動, 而是資金氾濫推動的, 實際上, 美股這幾年不斷向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各上市公司利用低成本的資金回購自家股票的.

經濟增長乏力意味著市場需求沒有什麼增量, 各行業公司大都陷入爭餅吃的存量博弈市場而非做大蛋糕一起分的增量市場, 這種情況對龍頭大公司有利而小公司非常不利. 在這樣的共識下, 資金傾向類似抱團取暖地流入那些明顯的行業龍頭是合理的選擇, 再加上低息環境下便宜錢太多, 資金更重視的並不是高回報率而是高確定性, 所以可以容忍確定性好的或者是高增長的甚至是兩者皆做到的公司的高估值. 當幾乎無限的資金追逐有限的目標的時候, 搶到天價理所當然, 頤海國際安踏雖然看起來股價漲得讓人難以置信, 事後的今天看, 並非升得沒有道理. 與此成明顯對比的, 是一大堆極低PB的小公司不僅是股價升不起, 成交量也低得十分可憐. 這種情況同樣並不奇怪, 畢竟, 大股東如果不願套現分錢, 公司也沒什麼機會做到好的業績, 資產再豐厚, 只是紙面富貴, 做小股東根本沒什麼好處.

傳統產業增長乏力, 發展新產業投資新行業是自然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風險投資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也因為太多資金搶著佔位, 吹出一堆大大小小的產業投資泡沫. 過猶不及, 現在風投行業開始有陣陣冷風的感覺, 並不意外. 即便如此, 新產業始終代表了未來的希望, 仍會繼續吸引市場焦點. 即使初創企業的投資熱潮有所降溫, 已經上市的新興產業公司大多數已經有能力立足, 甚至已經開始顯露未來王者之氣, 那些優秀的公司成為股市寵兒幾乎已經是必然.

這些情況很可能持續到明年.

根據上述的觀察和判斷, 關於建立明年投資組合的思考出發點, 我大致有以下幾個想法:

首先是牛熊之辯. 資金氾濫, 很難會有熊市出現, 但好的投資標的不多, 同樣很難有大部分股票股價飛升的全面牛市. 假如恆生指數成分股的格局沒有重大改變, 很可能恆指仍將持續最近幾年的上落市但偏向是慢牛的格局. 各成分股公司整體而言還是年年賺錢, 資產逐年增加, 假如沒有什麼突發的重大不利因素出現導致估值被大幅降低, 恆指的底部應該會持續抬升, 這將成為牛市持續的基礎. 成分股的大部分公司增長速度欠佳, 估值很難得到明顯地提升. 在大致平穩的情況下, 少數優秀的成分股貢獻的升幅並不足夠帶動指數大升.

其次是選股的方向. 正路來說, 股價上升的動力往往來自公司業績的增長或者是業績穩定帶來的市場信心提升導致的估值提升.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經濟放緩, 貿易戰, 內地經濟轉型, 充滿不確定性, 很多行業或者是在掙扎求存, 或者只能維持現狀. 我們需要找的, 是能在沒什麼增長前景的傳統行業裡不斷擴大佔有率, 業績可以保持增長的, 或者是在朝陽行業裡已經是或者有希望未來是領先者的公司. 如果肯冒險, 也可以試一試在有前景但格局還沒形成的新行業中冒起的公司裡尋寶.

最後一點, 既然好的選擇不多, 市場資金也不缺少, 如果只肯買好的, 就要有付出高價的思想準備. 高價買入希望更高價賣給別人, 有玩擊鼓傳花的感覺, 但, 一方面政府持續印錢, 資金供應不缺, 對好股票的需求不會突然減少, 另一方面, 確實是好的公司的話, 公司的價值必然一年高過一年, 今年的高價很可能是明年低價, 參與玩這遊戲算是有合理性.

在這個基本框架下, 四個主要想法包括聚焦少數精選行業, 更看重質地和前景而非價格, 盡量買大不買小, 偏向進攻, 成為我構建組合迎接新一年的核心思路. 離新一年還有好幾天, 組合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調動了, 執筆之時的持股基本上體現了我明年開局的思路.

兩個組合的持股如下:

長線倉:

中國平安 (2318)            15.8%
龍光地產 (3380)              9.8%
中國金茂  (817)               9.0%                       
港交所 (388)                    8.8%     
阿里巴巴 (9988)              7.1%
中國光大控股 (165)         6.8%
中國燃氣 (384)                6.3%
永升生活服務(1995)        5.8%
禹洲地產 (1628)              5.2%
海螺水泥 (914)                4.5%
雅生活服務 (3319)           3.3%
康龍化成 (3759)               3.1%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918)                  15.7%
中國平安 (2318)                  13.5%
時代中國 (1233)                  11.5%
中國奧園 (3883)                  10.7%
比亞迪電子 (285)                  7.2%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6.8%
阿里巴巴 (9988)                    6.1%
平安好醫生(1833)                 5.8%
康龍化成 (3759)                    5.3%
美團點評  (3690)                   4.8%
中芯國際 (981)                      3.9%
旭輝控股 (884)                      3.8%
雅生活服務 (3319)                3.7%




長線倉雖然在向增加進攻性的方向調整, 但還是希望能控制波幅, 最理想的效果是有不錯的整體息率之餘還能跑贏恆指, 並且回報率曲線能大致跟隨恆指, 盡量避免大起大落. 長期慢牛走勢是我的努力方向. 炒賣倉繼續追求高回報率, 因此不會刻意地必須迴避或者必須買什麼股票, 也不會像長線倉那樣, 會有比如波幅派息之類的指標做指揮棒, 但還是會盡量在各方面做好平衡.

長線倉以中國平安, 港交所和阿里巴巴做為組合的核心, 這三隻大藍籌相信整體走勢會大致和恆指方向一致, 並且有能力跑贏恆指. 合計約佔組合三分之一的注碼應該大致上可以鎮住組合,讓組合整體表現在萬一其他股票失手時也不至於被指數拋離太多. 海螺傳統上被定位為週期股, 但供給側改革持續到今天, 水泥業格局已經大致穩定, 海螺有機會擺脫業績大幅波動的命運, 加入優質穩定藍籌股的行列, 在組合裡成為三隻藍籌的助手, 順便彌補些許他們息率偏低的弱點.

與炒賣倉總是在找機會減持相反, 長線倉增加了內房的配置. 內房股一直疑似被市場看淡, 核心問題是債重和政策風險以及擔心房價泡沫. 但這些懷疑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到今天, 雖然開始有不少小型地產商頂不住, 但龍頭公司受影響並不大, 反而有越來越強的趨勢. 這樣的情況相信會持續, 即使未來估值沒有提升, 業績應該已經足夠推動股價整體不斷地向上, 買那些比較優質的龍頭其實風險並不高, 而潛在的回報率可以相當不錯. 提升內房股佔比到大概1/4應該可以在風險和回報間有不錯的平衡.

中國燃氣的業績和房地產銷售有密切關係, 但隨著時間過去, 燃氣銷售的收入應該會逐年擴大, 最終公司的主要收入將來自比較穩定的燃氣收入而非接駁費, 長期而言將有機會成為類似中華煤氣這樣的公司, 我將之和物管股一起, 當做是類似消費股的角色. 他們的共同點是隨著新樓盤銷售, 業主入住, 定期交納的燃氣費物業費將逐年增加, 公司自然而然地業績增長, 風險可能比食品服裝的品牌股更小, 畢竟品牌有機會突然不受歡迎而燃氣費物業費不能不交.

是否配置醫藥股, 我猶豫了很長時間, 因為政策風險的擔憂始終揮之不去, 其他非典型的醫藥股的業內公司或者還在虧本, 或者估值高高在上, 不太符合長線倉的要求, 最終, 淺嘗輒止地輕倉內地CRO龍頭之一的康龍化成, 當做是一個風險投資. 最後的光大控股是替代沽出的招銀的, 期待能受惠於母公司準備上市前很可能有的重組, 如果將這股票看做是類似煙蒂股, 其實也未嘗不可. 長線倉在賣走1883這樣的類公用股的防守型股票後, 已經沒有類似角色, 光大控股有賣資產的憧憬, 勉為其難可以暫時當一當後衛.

炒賣倉整體結構並沒有做太大的變動.

內房股和物管股合共已經佔比大概五成. 假如之前多次提及的內房股投資邏輯繼續成立, 相信單靠這些部位應該就足夠讓組合至少不落後恆指. 下如此重注當然不會願意想到萬一事與願違的可能XD. 老實說, 敢繼續保持這麼重的倉位, 並不是真的完全不擔心風險, 主要是這些股票確實走勢強勁, 多番減持後剩下的部位仍然可以靠股價的繼續上升保持重倉的地位. 減持後持倉成本大降以及公司的低估值和高息率對繼續持股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信心支撐作用. 微觀上的具體公司基本因素分析, 這些公司問題都不大, 宏觀上的風險比如行業發展和政策改變之類的常常是正反都有道理, 我見識有限, 就不想太多了. 既然自己的判斷和股價的走勢大致配合, 在沒有新的理據證偽之前, 我仍然相信這些倉位可以繼續帶來回報.

阿里巴巴和美團除了是科網龍頭, 還可以看做是消費股. 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今年港股和A股的龍頭消費股大受青睞, 升幅竟然, 明年很可能繼續維持強勢. 跟隨這個趨勢買龍頭消費股比如安踏華潤啤酒海底撈之類的當然是一個選項, 但在高估值下, 萬一增長有什麼風吹草動, 或者品牌遇到什麼挑戰, 被降估值導致的潛在跌幅可以相當大, 所以在失去低位佈局的先機後, 我已經沒有足夠的勇氣高追了. 阿里巴巴是購物平台, 美團是日常衣食住行的消費平台, 假如內地消費市場繼續擴大, 他們肯定受益, 而在各自行業內, 他們的優勢地位日益鞏固. 平台優勢地位一旦形成, 群聚效應下, 領先只會越來越大, 情形就像微信在國內即時通訊的地位那樣, 同時, 也可以避免有比如安踏這類的公司可能的品牌風險. 美團剛剛開始盈利, 估值當然非常貴, 但, 就像前面提及, 前景才是更重要的, 當賺錢的趨勢形成, 高增長幾乎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至於阿里巴巴, 這方面更沒有問題, 二十幾倍的前瞻PE肯定不貴, 前景亮麗的雲服務看起來還沒有被算入估值, 否則股價應該不止如此----看看亞馬遜和微軟的價格走勢.

平安好醫生和康龍化成算是醫藥股, 雖然有點另類. 買他們, 思路類似阿里巴巴和美團. 雖然擔心政策風險, 但又對醫療產業有憧憬, 不如乾脆不直接買藥廠醫院的股票, 買平台類公司. 在線醫療一方面降低病人看病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醫生也可以多一個收入渠道,  另一方面也符合國家降低醫療成本和普及醫療服務的政策方向. 能多方共贏, 沒道理不受各方支持. CRO這幾年處於高速增長期, 就算間接受到已經讓各大藥廠頭痛的集採影響, 問題也不大, 而且也符合推動科技創新的國策, 政策風險很小.

下注中芯國際和比亞迪電子, 當然是買的5G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半導體行業前景向好. 中芯國際和台積電不在一個檔次, 但在貿易戰背景下, 國產替代會是長期國策, 中芯國際做為國內最強的半導體代工企業, 必然得到大力支持, 恰逢5G時代來臨, 半導體需求大增, 除了台積電這樣的頂級工廠, 其他同業也是訂單滿滿, 中芯國際當然不例外. 比亞迪電子的第三季業績顯示公司很大可能已經再次踏上業績增長的道路, 偉創力的退出讓公司在華為產業鏈的地位提升, 進入蘋果供應商行列也是業績的推動力.

綜上, 兩個組合的構建思路是對中國經濟的韌性繼續投下信心一票, 選股方向採取從上到下, 找前景比較明確的行業裡的龍頭公司或比較出色的新秀, 另外是在增長前景一般, 但技術產品比較不容易出現變革的行業裡, 找能夠通過不斷提升佔有率達成業績增長的業內優勝者, 將資金集中在三幾個相關度不高的行業, 力求組成一個精簡而有戰鬥力的組合.

散戶資金精力都有限, 只要能夠找到幾個勝算比較高的idea, 應該就能滿足建立投資組合的需要並取得不錯的成績了. 為分散風險而買入大量不同行業的不同公司, 未必就會更好. 原因是太過分散的話, 買錯固然不會虧大本, 但買對了也賺不了多少錢, 整體而言很大機會只能有個中庸的回報, 多半辛辛苦苦到頭來表現只能大致和指數相若. 既然這樣, 倒不如簡簡單單買指數基金.

刻意到冷門股裡尋寶, 是不少所謂價值投資者喜歡的. 不是說這樣不行, 但捫心自問, 有多少人做到高命中率? 冷門股大部分是沒什麼投資價值的公司. 在一堆不值錢的砂石裡面翻到黃金的機會, 肯定比不上在一堆黃金裡面找到大塊黃金的機會大. 既然有一大堆耳熟能詳的優質股可以選, 何必去冷門股裡面辛苦? 等優質股有好價錢的時候出手, 勝算肯定比尋寶高.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 更是如此.

利郎(1234)早年有句廣告詞"簡約而不簡單", 不妨拿來用做構建投資組合的參考.

YTD(截止20-Dec-2019): 

恆指:          7.8%
長線倉:     16.5%
炒賣倉:     45.6%

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十一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大跌, 我完全沒有想到. 特朗普簽署法案是個很容易讓人接受的理由, 問題是他簽不簽其實都不會影響到法案的最後通過, 所以我覺得說服力不大, 但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 細究已經沒什麼意思. 畢竟, 就算計入今天的大跌, 整體而言,  這個月又是一個沉悶的月份, 恆指繼續窄幅波動, 之前熱炒的板塊也開始進入調整階段, 落後股有些出現不錯的反彈, 大致是可上可下的待變格局.

這種平淡的局面出現, 除了前景的不明朗, 和快到年底應該也有一定關係. 相信有不少基金開始進入埋單計數階段, 需要鎖定回報以及為明年進行佈局, 另外, 阿里巴巴來港上市, 會是不少基金的配置目標, 建倉阿里必然涉及一連串的其他股票的增減, 一些強勢股成為套現對象, 開始走弱, 可以理解. 無論如何, 隨著香港局勢有所平靜, 貿易戰也有些進展, 恆指跌不下去的可能性極大, 比較有疑問的主要是能不能升上去. 恆指中金融地產的比重太大, 難以全面反映市況, 但只要能維持住不跌, 應該不乏炒賣的機會.

和恆指的走向類似, 我的組合表現也是平平無奇, 尤其是長線倉, 幾乎被點穴了, 回報率曲線幾個月來幾乎和恆指同步, 多少讓我有點無奈. 市況平淡當然影響到表現, 組合在調整結構也有一些關係, 因這些調動並沒有刻意捕捉時機, 有些高追低沽的情況.

已近年底, 估計最後這個月市況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突破, 這段時間我的重點並不是在追數, 而是在持盈保泰, 為明年開局做準備.貿易戰以及背後的中美科技戰金融戰等有大量不確定因素, 很難判斷到底明年的市場走向如何, 焦點板塊是什麼, 所以我期望自己的組合能均衡一些, 在風險, 收益及持股的舒適度上有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如上月文中提及, 長線倉的調動主要是提升風險胃納, 希望能有更強的向上動力, 短線倉則是繼續降低內房股的佔比.

上述三個因素之中, 舒適度屬於主觀感受, 比較縹緲, 但不容忽視. 假如對持倉不能安心, 心態很容易會被外圍環境的變化和個股的股價波動影響, 進而影響到客觀判斷. 收益率常常和風險掛在一起, 一般認為, 高收益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市場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好的機會, 讓我們可以在較低風險的情況下得到較高的收益率, 比如16年和17年的高息股. 類似這種情況的投資往往有高概率的勝算. 高概率的勝算能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好的賠率(比如有高概率勝算下好的入場價格)能提高令人滿意的收益率. 處理好高彈性(或者說是股價的波動性)和低彈性(或者說是股價的平穩度) 股票, 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部位, 組合期望收益率和波動性, 增長股和價值股這些因素的平衡, 肯定有助於提升投資過程的舒適度.

內地房地產面臨的外圍經濟環境和行業情況比17年差, 各公司的估值及經營情況同樣也比17年差, 重倉內房股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明顯高過17年, 雖然今年炒賣倉的幾隻內房股整體回報率相當不錯, 但持有期間, 股價的波動常常牽動我的神經, 很難做到安心持股. 很明顯就算持續處於賬面盈利狀態, 持有這幾隻股票在心理上帶給我的並不都是舒適, 所以雖然理論上在估值仍不貴的情況下, 應該讓利潤奔跑, 但我還是盡量找機會將持股比重降下來.

組合最近幾個月加入了醫藥股. 選股更多的是從風險和回報的平衡方面考慮. 今年醫藥股出了許多大牛股, 但我基本上沒有選到, 並不是沒有看到那些股票在走強, 而是因為自己能力有限, 看不清楚. CRO公司的商業模式很好, 政策風險也低, 但到底該如何估值, 未來幾年的盈利如何, 是否值得付出如此的高價格, 我始終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所以只敢短炒一下方達之類的新股. 1177和1093這類藍籌醫藥, 則是在面對帶量採購的挑戰, 公司盈利會受到多少影響, 暫時難以量化, 估值是否能保持在去年前年帶量採購推出之前, 存在疑問. 如果給個折扣, 該打幾折, 同樣是個問題. 所以在權衡之下, 選擇了一些其他類型的股票. 比如在線醫療的241和1833, 這種平台性質的在線賣藥和診療公司, 可以提高服務效率, 降低醫療成本, 行業處於新興時期, 相信政府更多的是支持而非打壓. 康哲這類CSO公司, 可以選擇好的藥物賣, 雖然利潤率比製藥公司低, 但不容易像製藥公司, 尤其是那些管線不夠豐富的, 在旗下重磅藥受到帶量採購之類的政策影響導致盈利嚴重受損.

來到現在, 今年業績基本上大局已定, 兩個組合因為策略不同, 雖然都是我在操盤, 看起來卻像是不同的兩個人在各自打理, 成績也是有明顯區別. 同一個市場, 同一個人管理, 回報率可以相差如此之大, 令人感慨. 兩個自己的比較, 很明顯地反映一個事實: 賺不賺到錢, 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好自己, 而不是其他各種客觀環境.

今年恆指表現乏善可陳, 大幅落後滬深300和標普500, 不少人認為應主力去強勢的市場投資. 這觀點不能說沒道理, 但這樣的指責我覺得對港股不太公平. 美股固然表現強橫, 但也不是雞犬皆升, 上升動力集中在少數強勢股和強勢板塊, 而港股雖然整體表現比美股差了一大截, 但也有一些板塊升幅十分亮麗. 即使在強勢的美股市場, 買不中那些強勢股, 也未必能賺多少錢, 而在港股, 如果仔細選擇, 今年其實並不缺少賺錢機會. 歸根到底, 問題的關鍵不是選的戰場對不對, 而是自己的選股能力, 操作能力好不好, 就像英哥說的, 沒有生不逢時, 只有技不如人, 或者說, 沒有不好的股市, 只有不濟的股民.

交易大致簡述如下:

長線倉:

上月底至本月初: 沽出新意網, 減持盈富基金和港交所; 買入海螺水泥, 增持康哲藥業, 中國燃氣, 中國金茂, 龍光地產, 永升生活服務.
月底: 沽清盈富基金和招商銀行, 買入阿里巴巴和光大控股.

炒賣倉:

上月底至本月初: 減持融創, 奧園和時代中國, 賣出阿里健康; 買入比亞迪, 威高股份和平安好醫生.
月中至月底: 沽出中糧肉食, 再次減持時代中國, 增持康哲藥業和平安好醫生.

長線倉新買入的海螺水泥和增持的永升是因為炒賣倉出於資金調動以及炒賣紀律沽出後的回補, 畢竟當時沽出其實是有點捨不得. 以盈富基金換阿里巴巴和賣出部分內房股是一早就計劃的行動. 增持已持有股份和市況及個股價格關係不大, 更多的是因為減持所得的資金需要有個落腳的地方, 而那些被增持的股票在組合中有提升佔比的空間.

沽出招商銀行並不是因為股價太高還是覺得有什麼利淡, 雖然今年以來招商銀行股價升了不少, 主要是覺得明年的上升動力可能不會再如今年這麼強了. 大升之後, 招銀的估值已經比建行等其他同業有不小的溢價, 相信已經反映了公司經營比同業優秀的因素, 明年股價很可能只是中規中矩地隨業績增長錄得合理漲幅, 再次調升估值的機會並不是很大.

新意網是長線愛股, 高位只賣了少量, 這個月清倉時股價已經從高位回落了不少, 還好成本頗低, 埋單計數還是有豐厚利潤的. 沽出此股, 原因之一是隨著股價上升, 股息率已經偏低, 難以再充當原本的收息股角色, 另外的原因估值其實並不低, 但高增長可能還要等幾年, 即使不看派息, 看增長也是不足, 定位比較尷尬, 恰逢組合重整, 因此沽出騰出資金. 

光大控股是用來代替招商銀行的. 估值低當然是買入的一個主要原因, 真正促成買入是明年光大集團的整體上市有可能成為股價繼續上漲的催化劑. 上市前, 集團理順旗下公司複雜的股權關係是必要的, 光大控股持有的光大證券和光大銀行很可能需要處理, 實際上幾年前就多次傳出光大控股要賣出這些股權了. 假如賣出果然成真, 公司可以獲得一大筆資金, 繼續發展壯大基金管理業務以及自有資金投資業務, 有利於提升估值. 即使這個預期沒有成真, 約0.5PB和5厘的股息也有足夠的防守力. 以現價來說, 應該仍是進可攻退可守. 

炒賣倉賣阿里健康換平安好醫生的行動現在看是個失敗的交易, 之前兩股互換的成功未能延續, 不能怪市場不聽話, 主要是我買賣時機的判斷能力太差了, 要是到現在才行動, 就非常完美. 當然, 藉口也不是沒有, 主要股東的減持實在有點突然. 好在第二天友邦宣佈平安李源祥將接任CEO消息傳出後, 這個減持有了合理解釋, 不然就需要認真是否需要跟隨賣出了. 看來, 還是應該像以前多次反省過的那樣, 看好的話就兩個一起買. 無論如何, 就算暫時吃了眼前虧, 以行業的前景, 多給一些時間, 股價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原本期待中糧肉食繼續走牛, 但股價未如預期隨豬肉價上漲而上升. 想深一層, 豬肉股本質上是週期股, 之前1610大漲, 反映的是這段時間的高肉價, 而未來股價能否繼續升, 取決於是否預期未來肉價仍將保持高位, 而這個情況在疫情開始得到一定控制, 生豬存欄數在增加的當下, 並不確定. 現階段的股價可能處於博弈階段, 在不確定的預期下漲漲跌跌, 難以很快走出向上行情. 如果用現在的肉價和存欄數按計算器, 當然現階段的股價是低的, 但很可能陷入刻舟求劍的價值陷阱. 在股價受制於十天線幾日而未能突破後, 我選擇了先離場觀望, 沒想到幸運地避過了後來超過十個點的跌幅.

比亞迪電子是我在公司公佈了好業績大升的當天高追買入的. 業績很大可能超出市場預期不少, 所以才引來這麼強的買盤. 相信市場已經預期了5G帶來的換機潮對比亞迪未來的業績有幫助, 偉創力因為貿易戰的緣故退出華為的供應鏈, 空缺由比亞迪填補是個意外之喜, 而公司進入蘋果產業鏈更是驚喜(可能是iPad相關業務), 幾重利好疊加, 估值有機會提升.

買威高股份主要是想增加醫藥股的佔比, 並不是看到有什麼特別的利好. 選擇此股, 一方面是我認為在當前市況, 大部分板塊都應該買大不買小, 威高是港股醫療器械龍頭, 業績穩健, 估值也適中, 而且面對的政策風險也比較小一些.

月初減持內房股純粹是為了降低比重, 月底再次減持時代中國是因為股價因除淨在即又升了不少, 持股在組合裡的比重又顯得高了些, 再加上考慮到未來會收到分拆的時代鄰里紅股後, 該系市值佔比還將進一步提升, 所以趁股價高位再賣一些. 參考其他公司的情況, 我估計時代鄰里市值應該有時代中國的八分之一左右, 若是如此, 這些紅股將幫助組合提升一兩個百分點的回報率, 既然還沒到手, 只好當是明年的無本利潤了.

持股如下(截止29-NOV-2019):

長線倉:

中國平安 (2318)            15.8%
龍光地產 (3380)              9.1%
港交所 (388)                   8.8%     
中國金茂  (817)               8.3%                     
中信國際電訊 (1883)       7.6%    
康哲藥業(867)                 7.4%   
阿里巴巴  (9988)             7.1%
中國光大控股 (165)         6.7%
永升生活服務(1995)        5.8%
中國燃氣 (384)                5.2%
海螺水泥  (914)                 4.4%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918)                  13.9%
中國平安 (2318)                  13.4%
中國奧園 (3883)                  12.4%
時代中國 (1233)                  11.7%
奧園健康  (3662)                 10.7%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8.5%
康哲藥業 (867)                      6.8%
平安好醫生(1833)                 5.8%
美團點評  (3690)                   5.1%
威高股份  (1066)                   4.6%
比亞迪電子 (285)                  4.3%



YTD: 

恆指:          1.9%
長線倉:     12.5%
炒賣倉:     39.4%

2019年10月26日星期六

調整陣容, 加強進攻

原定的一周大陸行, 延長了一周, 本周三才回到香港. 期間, 因其他需要, 從炒賣倉套現了些資金出來, 再加上應對市況變動的需要, 無可避免地做多了交易. 長線倉下半年以來表現比炒賣倉明顯落後, 有需要做更積極的管理, 也做了一些調整, 增強組合的進攻性.

大致上, 炒賣倉延續之前的框架, 只是在細節上做出變動, 長線倉則稍稍提升了些風險胃納, 並對組合做了些優化. 買賣細節簡述如下:

長線倉:

因擔心香港局勢影響本地股表現, 雖然對新鴻基的長線前景仍有信心, 還是決定在離港前夕沽出了, 代之以康哲藥業.

回港第二天, 即本週四, 做了多次調動. 沽清新華保險, 減持盈富基金和港交所, 買入永升生活服務和中國燃氣, 加碼康哲藥業.

炒賣倉:

離港前夕, 沽出維亞生物, 少量加碼永升生活服務.

外遊期間, 沽出百威亞太, 方達控股, 平安好醫生, 海螺水泥; 買入康哲藥業, 阿里健康, 中糧肉食.

回港第二天, 減持少許美團, 加碼少許中糧肉食.

長線倉選股較為平衡, 在沒有發生股災的時候, 落後於較為進取及管理較積極的炒賣倉是正常的, 然而最近幾個月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 上半年回報率雖然落後炒賣倉, 但領先恆指超過十個百分點, 可以滿意, 最近幾個月, 恆指表現反復, 本期待此組合能有較佳的防守性, 沒想到只能勉強跟恆指同步, 與炒賣倉的差距更是明顯加大了, 表現沒有達到預期, 顯示組合的佈陣存有不足.

組合中, 盈富基金和港交所是兩大重倉股. 以當前的局勢來看, 市場氣氛十分一般, 交投淡靜, 未來幾個月多半也難以有明顯改善, 港交所現價即使不說昂貴, 最少中期內不容易有上升動力是可以肯定的. 恆指成分股裡的本地薑, 因為大家知道的原因, 肯定會拖累指數, 其餘的成分股目前也難以找到具分量的領袖股, 即使當前指數整體估值不高, 多半也只能保障跌不下去, 中期內明顯回升並不容易. 組合受此兩主力拖累, 難免表現欠佳. 考慮到組合構建的初衷, 此兩股雖然難以帶領組合向上, 但在穩定組合表現, 控制波幅不致於大幅偏離指數方面, 尤其是在跌市的時候, 仍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只是少量減持以滿足買入其他股份所需的資金. 假如未來市場氣氛未能顯著改善, 這兩股仍有減持的需要.

新華保險的表現令人十分失望. 估值便宜得令人髮指, 但股價就是持續不濟.以基本因素來說, 新華當然和平安不在一個級數, 但估值上已經體現, 以今年業績看, 固然報表利潤因為稅率改革以及A股市場表現好而有一定程度的水份, 比去年有明顯增長也是明顯的, 而且早幾年的保費結構及代理人方面的改善也是看得見的, 股價不應該如此疲弱. 我馬後炮的解釋是當前市場氣氛不佳, 風險胃納降低, 資金傾向在各行龍頭抱團取暖, 寧可付出高一點的價格, 持有較高質的股票. 新華這種小型龍尾低估值的股票慘成棄兒. 市場偏好如此, 而組合又有變陣需求, 此等雞肋, 也就無謂堅守.

炒賣倉的海螺已經持有一段不短的時間, 今年以來升幅超過兩成, 大幅跑贏恆指, 沽出其實有點捨不得, 但等錢使, 左看右看, 其他的不想賣, 只好拿它下手了. 實際上, 縱使海螺今年表現不俗, 落後於炒賣倉整體回報率是事實, 從沽落後股的角度看, 賣出也是情有可原. 海螺預期市盈率低於7倍, 是業內龍頭, 兼具低估值及不錯的增長和良好的財務數據, 我一路等待, 但期望中的價值重估卻遲遲未到, 原因如何, 以我的有限水平, 實在搞不清楚. 或許, 不是不會重估, 只是時機未到吧. 無奈沽出, 唯有希望以後能找機會買回來.

百威亞太當時是以投機心態買入. 雖然估值非常貴, 但上市後火速被納入各種指數後, 我估計會有一波炒作, 股價表現也確實如我所願, 以如此大的市值, 三扒兩撥已經升了十幾個點. 我在股價未能守住32元後沽出, 算是我這短炒低手難得的一次獲利.

維亞和方達一早打定短炒的主意. 離港前維亞走勢轉差, 沒有信心繼續等待, 索性沽出, 然後以所得部分資金加碼永升. 錯過了維亞後來的上升, 幸好永升表現也不差.

方達和平安好醫生在我買入不久股價就急升, 絕對出乎意料, 也因此心雄了, 結果錯過了分別在5.5和63元左右套現的最佳賣出點, 最終在止賺位的分別約5.1和60元出清. 此兩股當然在概念上頗有賣點, 但如何估值, 著實是個難題, 既然看不清, 即使未能賣在最佳位置, 也應該滿足了.

兩個組合共同的買入對象是永升生活服務和康哲藥業.

康哲中期業績出來後, 很明顯地看到業績重拾增長的勢頭, 估值及派息都吸引, 而且從後續的新聞中可以看到公司在CSO的領導地位, 另外, 公司也在更為吸引的創新藥上不斷佈局, 加上醫藥板塊在當前不明朗的市場中相對穩健, 估值提升的概率頗大, 我在股價起步時因跳空高開的升幅而猶豫了一下, 就此錯過了較低的買入位, 之後一直因心理因素沒有追入. 時隔多日, 康哲股價進入橫盤整理, 而我的炒賣倉在方達等股票上投機得手, 將投機利潤視為降低康哲的買入成本, 心理上覺得合算了許多, 對股價的看法也理智了一些, 認為即使是十元左右的價格仍有上升空間, 因此在長線倉也買入了. 實際上, 應該在長線倉加入醫藥股的想法我很早就有了, 但因找不到有信心的兼具增長和派息的選擇而遲遲沒有行動.

永升早已看好, 炒賣倉也一早買入, 可惜股價一直沒有表現, 但我的信心沒有動搖. 從營運數字及母公司業績展望看, 永升可能是一眾物管股裡業績增長最快的, 股價不升, 可能原因一個是規模小, 難以吸引市場並不充裕的資金, 一個是在急升後股價需要整固, 一個是表面估值昂貴. 但從另一個方面看, 昂貴的估值後面有高增長, 等到展望明年時, 估值就合理了, 暫時的沒有資金炒作不是問題, 畢竟以增長前景的確定性和行業的穩定性都吸引的基本因素來說, 遲早有人青睞, 所需的只是耐心等待. 執筆的現在, 永升股價急升中, 出乎意料, 但也是情理之中.

長線倉早前持有華潤燃氣, 後來一時貪心想炒其他股票, 把當時表現一般的這股票賣了去買敏實, 就此錯過了後來的升幅, 而且是在大市跌了幾千點的情況下的上升, 非常心痛. 與此同時, 中國燃氣也表現不錯, 展現了良好的防守性. 在當下的國策和市場環境下, 燃氣股應該還是攻守兼備的選擇. 雖然我不介意高位買回華潤燃氣, 但一手近十萬的入場費在注碼調配上總是有所不便, 畢竟我還是窮人..... 所以買了入場費低一些的中國燃氣.

中糧肉食很明顯是因為豬肉價高企而買. 從剛出爐的第三季業績回顧看, 基本上可以確認今年下半年將轉虧為盈, 而明年最少在上半年業績將有大幅增長. 估計在最理想的情況下, 豬肉價要明顯回落, 也要到明年底了. 以現在的豬肉價推算, 公司明年預測PE可能只有六七倍. 不論是從投機還是投資的角度, 應該都值得一試.

買阿里健康, 純粹的是換馬. 平安好醫生做線上醫療, 阿里健康線上賣藥, 長遠應該都有前途, 但還在發展初段, 盈利情況還撐不起市值, 而且還有政策不明朗的陰影, 現在最多只能說是有投機價值, 我也分不清到底哪一隻是更好的選擇. 以投機角度看, 資金對此兩股都頗有興趣, 但似乎不夠同時買起兩股, 因此股價走勢有點梅花間竹輪流炒的味道. 我之前在阿里健康失手, 在平安好醫生上挽回損失. 有點巧合地, 平安好醫生股價看似升不起的同時, 阿里健康有點要啟動的跡象, 因此投機性換馬.

一大輪買賣, 固然有不少投機成分, 但內裡有一個主體思路為指導.

隨著中美兩國再次談判, 貿易戰有所緩和, 分歧最嚴重的時候大概率已經過去, 外圍風險對市場表現的影響也開始減弱, 配合恆指的低估值, 就算暫時找不到上升主題和動力, 再明顯下跌多半不容易了, 操作策略上可以減少點防守, 增加點進攻.

雖然如此, 並不代表就可以全面樂觀. 連日來港股每日成交額都只有幾百億元, 就算不是資金不足, 判斷市場氣氛仍然審慎多半不會有錯. 既然市場風險胃納不高, 合理推測, 資金或者暫時撤離, 或者偏向集中在那些比較不受外圍環境影響, 盈利前景比較明朗, 業績增長良好而且流通性比較好的股票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今年消費, 教育(主要是政策風險小的補習社), 醫藥, 物管這類公司跑出.

個人投資者固然不需要追逐跟蹤指數, 買賣手法和回報率要求靈活得多, 但若是希望有好的回報, 擇善固執自行我路之餘, 尊重市場, 跟隨資金流向還是有必要的, 所以我在這兩個月炒賣倉主要選股方向也圍繞這些焦點, 而佛係操作的長線倉也在向這些方向調整.

跟隨熱點之餘, 也應該有所堅持. 單純地跟風炒, 因為欠缺信念, 很容易高追, 然後被隨後的調整震走. 對我來說, 我相信一些常識無論是在牛市還是熊市都是適用的, 比如任何的股票都有個合理價, 現在沒有, 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比如股票短期是投票機, 長遠是稱重器, 如果股票業績和估值是看得見的吸引, 股價遲早會反映; 比如世事常變, 但人性難以改變. 因為這些簡單的信念, 雖然股價起起落落, 我仍然堅持死守內房倉位, 也忍受了手裡物管股一段不短的時間的賬面虧損.

雖然內房股有這種那種的問題, 比如債重, 調控風險, 政治風險, 管治風險, 管理層風險之類, 但已經鎖定的未來一兩年前瞻三五倍的市盈率已經反映了風險足夠有餘, 只要公司不倒閉, 這樣的估值無論如何都是太低了, 上升空間遠大於下跌. 物管股, 性質上看就像消費股, 而且是客戶被迫要多次重複消費的消費股, 再疊加物業管理面積隨母公司銷售帶來的自然增長, 說是翹起腿來坐等業績增長也不為過. 這樣好的生意模式, 還有母公司銷售的透明數字, 用PEG估值毫無問題. 假如以合理的PEG為1來估值, 再加上一點前瞻, 自然對股價暫時表現不佳沒有什麼心理壓力.

在現在這種市場環境下, 這種看得見的低估, 看得到的業績增長, 比那些高高在上的熱門概念, 比如還處於投資期, 更多的是憑藉概念而非清晰的盈利前景的雲服務, 5G, 機器人之類, 給人的感覺踏實得多. 與其追逐比較縹緲的概念, 不如抓住看得到的實業. 概念是給牛市造夢用的, 現在還是應該現實一些.

持股如下(截止25-OCT-2019):
(炒賣倉持股比例以假設當前持倉100%計算, 回報率仍以年初資金量為基準計算)

長線倉:

中國平安             15.9%
盈富基金             12.1% 
港交所                 10.5%     
龍光地產               8.3%
中信國際電訊        7.7%
新意網                   7.1%
中國金茂               6.8%                     
招商銀行               6.6%       
康哲藥業               4.8%   
中國燃氣               4.3%
永升生活服務        4.1%


炒賣倉:

時代中國                   15.6%
融創中國                   15.5%
中國平安                   14.0%
中國奧園                   14.0%
奧園健康                   11.1% 
永升生活服務            10.5%
康哲藥業                     5.4%
阿里健康                     4.6%
中糧肉食                     4.5%
美團點評                     4.5%


YTD: 

恆指:          3.2%
長線倉:     14.5%
炒賣倉:     37.1%

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

判斷之難

很明顯九月又是一個艱難的月份, 即使有國慶沖喜, 恆指還是持續疲不能興, 我的組合回報率同样不能幸免. 重倉, 而且選股並不是防守為主, 兼且没有撤退, 硬挨整個跌浪, 市值縮水在預料之中. 話雖如此, 組合, 尤其是炒賣倉, 市值回落不僅僅是大環境的關係, 期間一些交易的效果不盡人意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需要反思.

最遺憾的是錯過最近幾天屢創新高的雅生活服務. 物業管理是我比較看好的板塊, 組合中有奧園健康和永升生活服務兩隻物管股, 但持有幾個月以來, 兩股表現一直落後於雅生活, 這幾天更是被大幅拋離. 建倉這板塊期間, 網友physiotcm兄多次提及看好雅生活. 我回應說雅生活估值低是一大優點, 但因為雅居樂銷售增速較慢, 雅生活的增長可能不如奧園健康和永升, 另外, 公司有兩個主要股東可能有磨合的困難, 因此便宜得有道理. 我當然也知道雅生活除了原單一大股東雅居樂外, 二股東綠地也可以提供支持, 而且公司也可以通過收購帶動業績增長, 但我覺得收購帶來的增長質量會差一些. 相比之下, 我認為奧園健康憑藉自身業績的低基數和母公司大力培養的快速增長, 會更為有利, 而永升雖然同樣有不少收購, 但業績增速更快, 母公司銷售增長也高過綠地和雅居樂, 因此還是堅持選擇此兩股. 之後的幾個月, 雅生活在大市疲弱時都一直守得很穩, 最近更是藉著收購的消息一飛沖天, 讓我看得目瞪口呆, 而且後悔不迭.

回頭看, 雖說高增長高估值有其合理性, 但在大市疲弱, 市場資金有限的情況下, 即使業績仍然是看得見的好, 在市場整體風險胃納下降時, 高估值的防守力是不足的, 如果再加上是小盤股, 還要考慮到流動性不足導致的估值折讓. 奧園健康和永升本身的基本因素應該沒什麼問題, 但很大可能是當前市場氣氛的受害者, 相比之下, 雅生活的低估值和較好的流通性提供了更好的防守力, 兩大股東可能的磨合問題, 畢竟只是我的單方面猜測, 在沒有證據支持這個猜測時, 不應該做為做判斷的依據. 假如能夠重來, 更好的做法應該是也買雅生活, 將三隻股票看做是一隻, 反正這個版塊是確定性比較強的, 佔比多一些問題不大.

另一個需要反思的是買了聯邦製藥. 執筆之時股價是大約4.15, 而我較早前已經在約4.6沽清, 算是逃過一劫. 雖然沒有在這股票上輸什麼錢, 但很明顯這股票是選錯了. 當時的買入理據是聯邦製藥的胰島素業務開始見到成績, 主要業務的原料藥也復甦了, 可能獲得重估, 畢竟股價在多年疲弱後現在已經非常低殘. 買入後聯邦的股價確實有短暫的幾天上升, 但之後就無以為繼, 我僥倖在看到股價遲遲未能突破250天線, 甚至連十天線也守不住時放棄了.

事後回顧, 當時的買入邏輯其實並不夠有說服力. 即使原料藥再怎麼復甦, 也改變不了這業務本質上是類似化工股的事實, 這部分的業務很難有多高的估值, 胰島素業務雖然見到成效, 畢竟現在規模還很小, 而且還要面臨其他對手比如通化東寶的強大競爭, 未來也不知道會不會受到帶量採購政策的影響, 所以藉著改善的業績和低殘的估值, 或許有不錯的反彈, 但並不足以帶來長期的上升動力. 我當時想得太簡單了.

買入天立也是值得商榷的. 其實我之前一直迴避買教育股, 即使去年上半年這板塊火熱的時候也是如此, 當時擔心的是可能有政策風險, 也確實避過了之後這個板塊的大跌. 這次買入天立, 起因是看到一些關於民促法的討論和消息, 認為政策風險應該消化得差不多了, 各教育股的股價也確實普遍回升了不少. 教育股的生意模式就如上個月我簡單提及的, 是比較理想的, 而且比較不受貿易戰的影響, 在一時找不到理想的消費股時, 被我看中做為另類的替代, 最終選了在K12中學校質量最好的天立.

直到今天我還是覺得買教育股是有投資價值的, 但選擇K12類型的比較有欠考慮. 姑且不論是否真的會被打壓, K12因為涉及民生, 政策風險大概率高於高等教育和補習類型的教育股, 在並非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 主動買天立這樣主力做中學的公司, 多少有點偏向虎山行的味道, 並不必要. 做職業教育的東方教育, 做補習的思考樂, 做高等教育的中教控股, 甚至是新東方分拆出來的新東方在線這樣的線上補習公司, 起碼政策風險會小許多, 也不用時刻提心吊膽. 就是因為買了之後不安心, 股價一跌, 我就怕了, 在上月中反彈失敗再次回落後, 藉著再次調整組合的機會順便也放棄了此股.

有些類似天立的是買入阿里健康. 當時是看到政協會議討論了在線賣藥的法律制定報道, 馬上想到未來的美好前景而大舉買入, 之後確實有一波上漲, 但同樣的是升浪不能持續. 在大市氣氛良好的時候, 憧憬足以帶動相關股票來一個強勁的升浪, 但跌市之中, 更重要的或許並不是樂觀的預期, 而是看得到的防守性和確定性. 買阿里健康或許並不是錯的, 但更好的買入和持有時機是應該在市場偏向牛市的時候而非當下.

短短一個月內, 不多的幾次出擊就被發現有問題, 而這些問題不到後面, 根本不能發現, 一方面當然是自己水平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說明做正確判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股票市場賺錢不容易. 遵循一些被多次證實有效的原則,  比如巴菲特常常說的那些, 理論上當然勝算不低, 但具體如何應用, 著實是個難題. 同樣的一個事實, 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兩個結論, 而到底哪一個是對的, 往往事前難以確定. 事後的解釋是容易的, 難的是事前預判. 我上面提及的這幾個買入, 現在看是有些明顯的破綻, 但也並非買得毫無道理, 要是說有問題, 應該只是我關注的重點和市場主力資金不一致而已. 如果同樣的判斷是在另外一個市場環境中做的, 說不定就變成是對的了, 甚至, 即使在現在, 如果再多給一些時間, 結論會和現在完全相反也說不定.

相比回報率繼續回落, 上面提到的疑似判斷錯誤的情況多次出現更讓我關注, 只是如何減少出錯, 尤其是在如何更好地解讀市場情緒和資金喜好, 我到現在還是沒有找到什麼好的辦法去改善. 炒股越久, 越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 不知道這算是好事還是壞事, 唉....

從上面的回顧, 相信很容易猜到我這個月又做了不少交易. 畢竟, 炒賣倉的股票投機性的成分更多, 波動更厲害, 跌市中從風險控制的角度看, 有需要因應情況作出反應. 長線倉再次成為明顯的對比, 繼續聽天由命等運到.

交易情況簡單交代如下:

沽出了阿里健康和聯邦製藥, 代之以平安好醫生, 維亞生物和方達控股各一小注. 老實說我對這三股的具體業務都不太了解, 更多的是從概念和宏觀考慮出發, 所以注碼下得不大. 我對在線醫療仍有憧憬, 所以在沽出阿里健康後買了些走勢更好的平安好醫生, 算是在這概念上留下一點念想, 兩隻醫藥股的性質類似藥明康德, 只是規模小了許多, 但因為是半新股, 而且業績也不錯, 這個版塊又比較強勢, 我覺得有不錯的投機價值.

沽出天立教育, 少量減持奧園健康, 買入新股百威亞太, 買回部分早前沽出的中國奧園, 加倉時代中國. 百威上市, 火速被納入各種指數, 相信在正式成為相關指數成分股之前, 基金的買入會持續, 恰好這股票又可以補上組合欠缺正宗消費股的不足, 只是估值畢竟不便宜, 所以買得不多. 配置需要之外, 買這股票更多的其實是想投機炒一炒短線. 月底各大內房公司的銷售數字出來, 手裡的三隻內房股增長都不錯, 股價又已經回調了不少, 沽出所得的資金還剩下一些, 乾脆將早前降下來的內房倉位加了一些回去. 減奧園健康只是為了平衡在奧園系的倉位.
;

持股如下(截止04-Oct-2019)

長線倉:

中國平安             16.3%
盈富基金             14.5% 
港交所                 12.3%     
龍光地產               8.3%
中信國際電訊        7.8%
新意網                   7.4%
新華保險               7.0%                      
招商銀行               6.8%       
中國金茂               6.1%   
新鴻基地產           2.5%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3.7%
中國平安                   13.6%
時代中國                   13.5% 
中國奧園                   12.4%
奧園健康                    9.4% 
海螺水泥                    8.4%
永升生活服務             6.9%
美團點評                    5.1%
平安好醫生                4.2%
百威亞太                    3.7%
維亞生物                    3.3%
方達控股                    2.9%




YTD: 

恆指:          -0.1%
長線倉:     10.5%
炒賣倉:     26.1%

2019年9月7日星期六

多做多錯, 還是該做

上次發文至今, 恆指先是以大跌開始, 然後低位橫盤, 之後借林鄭撤回絕地大反擊, 再次升回近27000點. 單純看指數, 似乎波瀾不興, 但期間暗湧處處, 個股波動不小, 操作壓力說沒有是不可能的. 雖然我算是有多年經驗, 但還是只能停留在韭菜散戶的層次, 難免會時時關注股價, 比較組合與指數的表現, 也不可避免地因為指數和板塊及個股的不斷波動而做出反應, 這個月買賣次數明顯多了.

長線倉基本上是處於自動駕駛狀態, 這些操作基本上都是在炒賣倉. 過程大致如下所述:

月初在指數下跌時賣出港交所, 加倉同樣下跌的物業服務股和特步及中聯重科, 因為判斷指數難以重拾升勢, 成交量難以上升, 對港交所不利. 月中時, 指數還是疲不能興, 人民幣也持續走弱, 公司業績也陸續出爐, 而我的組合在熬過月初到月中的跌市後重拾升軌, 但好景不能持續. 特步交出一份不錯的業績, 無奈市場更關注未來收購新品牌後的推廣開支, 股價先急升後急跌. 禍不單行地, 有幾隻持股也同時表現不濟, 拖累組合整體表現急轉直下, 也讓我下定決心將早已想做但一直拖著的調整組合結構的行動開始付諸實施. 隨後的行動是沽出特步, 減持海螺, 買入阿里健康和聯邦製藥.

到八月底, 指數仍然不濟, 組合也沒有什麼起色, 而我又出行在即, 擔心月底再有什麼風吹草動, 因此在臨行前匆忙對組合再做調動. 這一次是將還是感覺持股比重太高的內房減持---沽出部分奧園, 收回投資成本; 減持些許融創, 沽清了中聯重科, 將之前持貨達組合總值六成的內房和基建相關股票佔比大幅降下來. 所得資金加注阿里健康及買入美團, 用以填補組合空缺的消費元素.

週末外遊回來後, 早前對其表現失望的新華保險仍是讓人失望. 明知以當下的市場環境, 買龍頭股優於買便宜貨, 卻還是明知故犯, 再次被市場教訓了一次, 可謂自食其果. 雖然知道估值極低, 有可能賣在地板價, 還是決定沽清, 用來換入天立教育. 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天立上午買入後即大升創新高, 下午卻和其他教育股急速大跌, 一天之內見證了什麼叫做從天堂掉落地獄.

這些買賣之後, 整體而言組合板塊結構豐富了些, 但對回報率毫無幫助, 甚至起到了反效果. 假如沒有沽出新華和中聯, 也沒有買入天立, 組合回報率將會提升近2%, 炒賣倉表現也就不至於被恆指追近些許, 可謂不做不錯, 多做多錯.

事後總結, 當然可以找出一些經驗教訓, 但這麼快地就此下定論說這些買賣是錯誤的, 好像也有點武斷. 以短期表現論英雄當然很容易可以得出明確結論, 但長線如何則是另一回事. 以較長遠的角度回顧這些交易, 暫時而言我仍傾向於在整體上, 這些交易的大方向問題不大.

很明顯我整體上的策略是減少內房股和基建相關股, 增加醫藥消費類.

簡單地從大方向看, 貿易戰背景下, 人民幣很難不持續弱勢, 對借了大量美元債的內房不利. 房地產銷售高增長已過, 增量欠奉, 但總量應該可以維持, 情況持續下去, 很可能龍頭公司的佔有率會繼續提升, 大量小公司會退出市場或者規模減少, 再加上經濟下行對房地產市道的負面影響, 整體而言, 有需要減少內房股的佔比, 但繼續持有一定比例的優秀的內房股仍是一個不錯的投資.

可以想象政府應對貿易戰的策略除了匯率貶值之外, 還會力推內需. 基建是多年來持續使用的策略, 只是會增加政府負擔, 不知政府肯而且有能力花多少錢 , 無論如何, 起碼對海螺這樣的龍頭水泥公司來說, 經營環境應該不會變壞, 算是前景比較看得到的選擇了. 中聯重科其實也算是明牌, 但我在組合結構調整的大策略下, 放棄了這隻比較不熟悉的股票, 雖然情有可原, 但惋惜總是難免的.

消費類整體而言算是比較沒有經營風險的類別了, 奈何龍頭品牌公司的股價都是高高在上, 實在買不落手, 當時看中的特步又令人失望, 輸錢輸得莫名其妙, 所以我換一個思路, 找了美團代替. 品牌公司雖好, 但估值高, 而且其實大家都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 無論是牛奶還是運動鞋都是, 但如果是一個消費平台, 情況就是另一回事. 馬太效應下, 處於支配地位的平台, 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並最終拿走大部分的行業利潤. 比如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和淘寶在網購的地位難以撼動, 而騰訊則是拿走了大部分遊戲行業的利潤. 美團在多年耕耘後, 在外賣和出行酒店及電影訂票等多方面的日常生活消費類別已經取得領先, 可以想象未來這些行業也可能出現類似騰訊在遊戲上的情況. 哪一家餐廳酒店做得好都沒問題, 反正最後它們總是要分一部分收入給平台的, 實際上美團和餓了麼已經在外賣上形成了雙寡頭. 美團股價已經在高位, 我先下一注, 看看以後情況再決定後續.

類似的思路我也用在想買但沒什麼理想選擇的醫藥, 買了阿里健康. 阿里健康的願景是做醫藥業的淘寶. 新的藥品管理法和國務院辦公廳的關於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 將為網售處方藥及在線醫療奠定法律基礎, 排除一大不穩定因素, 對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這樣的公司產生長期利好, 這些平台公司的前景應該是光明的. 資金所限, 也有點畏高, 另外的原因是已經持有平保, 對平安好醫生的模式也不太理解, 所以我只買了阿里健康. 至於聯邦製藥, 之前提及, 看中的是公司的胰島素業務開始有成果, 股價可能得到重估.

私立學校的生意模式其實很好, 只是政策風險比較大, 所以我一直有戒心. 上月底政協審議教育法, 多方收集信息, 感覺政策風險在減少, 所以外遊回來後將新華保險換成了旗下學校實力最強, 股價走勢也很好的天立. 早上買, 下午這個版塊竟然被早已報道過的一個政協委員的談話打得落花流水, 在過了最初的恐慌後, 我還是決定守一守. 內地中三升中四的升學率只有五成多, 教育又是要地方政府花大錢的事情, 我不相信私立學校會沒有發展空間.

僅僅過了一個月, 組合已經改變明顯, 以我這樣慢節奏的交易方式, 算是很少見的了. 之前組合的策略已經堅持了不短的時間, 效果也還可以, 其實不需要這麼快就嘗試改變的, 只是我開始意識到組合的結構存在風險, 自己的操作思路也有修正的必要.

之前內房和基建相關類佔組合六成, 比例太高. 如果順風順水, 重倉的板塊一如所願表現良好, 當然非常理想, 但現在很明顯外圍環境和行業情況已經和兩年前內房股大升的時候不一樣. 雖然估值低和龍頭公司市佔率提升的邏輯仍在, 但銷售持續高增長已經不可能, 人民幣貶值還在持續中, 萬一再有什麼風吹草動, 股價可以想象會如何, 而組合太過重倉, 很明顯不是好事. 基於這個考慮, 其實一早就有減持的必要.

遲遲沒有行動主要是自己的問題. 當之前有效的策略被執行一段長時間, 而有證明成績不錯時, 很容易對外界的變化失去敏感, 等意識到情況不對時可能已經太遲. 以炒賣倉來說, 那幾隻主要持股在增增減減後成本已經非常低, 甚至是負成本了, 對股價變動沒什麼感覺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其實那些變動已經足以顯著影響成績了. 比如奧園, 從高位回落一度達近三成, 而我其實很早就有減少內房比重的想法, 卻多次錯過高位減持的機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融創和時代身上. 錯失減持時機的另一面是同時錯失了買入其他股票的好機會, 比如我多次提及的中生製藥.

在內房股身上賺了不少錢, 所以不捨得賣掉手裡的籌碼, 希望這些股票能牛市依舊; 在醫藥股身上沒有賺過什麼錢, 所以明明早就看好中生也不願行動----這樣的延續過往的成功, 無視新環境的挑戰, 無視新機會的出現, 這是路徑依賴, 是投資的敵人, 需要克服.

路徑依賴, 換個好的名稱可以是堅守能力圈, 未必是壞事. 但凡事過猶不及, 太過堅持, 就會執著, 到後來即使世界已經改變, 也不能客觀地看待, 最終不得不付出代價. 不要說這個情況不會發生, 即使強如巴菲特, 也已經犯下這個錯誤不止一次了. 股神在消費股上賺了大錢, 之後買科技股IBM的思路還是以消費品的生意模式為思考的出發點, 但沒有看到雲服務對IBM的業務的根本性衝擊. 即使有好友比爾蓋茨在身邊, 巴神還是以所謂能力圈為理由避開了一眾科技股, 其實以他的學習能力, 不難對這些新技術有所認識. 錯過谷歌亞馬遜微軟, 更多的還應該是固守能力圈背後因為投資傳統行業大獲成功而導致的路徑依賴吧. 當然, 股神畢竟不是普通人, 即使近九十高齡, 在發現問題後, 還能有能力有勇氣改進, 巴郡買入蘋果和亞馬遜就是一個證明. 巴菲特如此, 我等一介小散, 在意識到問題時, 更應該有努力去克服的態度.

從這個角度看, 即使做了一系列吃力不討好的買賣, 事後看是一動不如一靜, 還是應該做, 當然以後應該爭取在買賣時機的選擇上做得更好些. 就算現在多少有點後悔多做多錯, 還是應該做的.

長線倉只是在月初沽出了太古B, 理由是大家都明白而現在已經基本被證實的擔憂, 買入新地, 加注龍光.

--------------------------------------------------------------

網友在我上篇文末留言分享了過去一周的經歷, 我感同身受, 類似的遭遇我也有. 我不僅曾多次賣在地板價, 也有高位不走見財化水的豐富經驗. 最新鮮熱辣出爐的當然是前幾天賣新華保險和更早一些的中聯重科.

炒股做燈神是每個股民必然會經歷的, 畢竟遇到逆境和做事出錯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不過我們除了接受, 還應該在過後學到一些東西, 得到一進步. 落實在股票市場的應對, 比如針對最近的情況, 我的一些想法或許不對, 但相信多少也有些參考價值.

首先的一點是需要冷靜. 確實前段時間局勢有惡化的可能, 但畢竟還沒有發生. 想深一層, 假如真的實行緊急狀態法, 必然引起恐慌, 外資撤離, 股市大跌, 抗爭更為加劇之類可以想見很大機會發生, 不僅對香港可以是滅頂之災, 也對國家應對貿易戰大大不利, 我想這後果林鄭也承受不起.  在採取重大行動前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想一想, 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太過衝動.

其次, 要為自己留有餘地, 這包括兩方面: 一個是即使自己認定會有大事發生而需要採取重大行動, 也不應太過極端地比如一步到位地清倉或者滿倉, 讓自己萬一犯錯時有轉身的空間; 另一個是要有後備方案, 假如事情發展一如所料該如何做, 事情完全走向另一方向該如何做, 這樣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就能果斷行動, 而之前留有的餘力就可以派上用場.

第三點是關於沽貨的. 個股沽貨的理由我認為主要有三: 估值已高股價上升空間不大了; 買入的理由被證偽了; 在組合裡的佔比高到自己覺得不安了. 因為對大環境的擔憂而匆忙出清, 並非明智之舉. 至於組合策略性的沽貨, 應該是在認為大環境會嚴重影響組合成員的業務, 或者是整體估值已經偏高, 或者是資金另有他用. 在現在的情況, 恆指雖然疲弱, 但估值已經在歷史均值的低端, 縱有下跌空間, 並沒有大到值得清倉的地步. 因應可能的風險而減倉無可厚非, 但如果不是最受影響的本地股, 其實減一部分已經足夠. 若是像物管醫療這類股票, 受大環境影響的程度頗為輕微, 僅僅因為對本港局勢的悲觀而清倉, 其實大可不必.

心理上, 當自己操作順利, 對後市會傾向樂觀, 不順則反之. 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感覺, 首先要做的是努力讓自己回到客觀的思考. 如果準備重新入市, 重要的不是自己對後市看法如何, 而是應聚焦當下關注的股票的估值和前景之類, 看看勝算如何, 至於股價的過往表現和自己之前的操作, 最好是不要太過糾纏.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 不應以自己的預測為行動的出發點, 而是應該以勝算的評估為重, 採取勝算大的做法, 讓概率發揮作用.

人生總是艱難, 炒股亦如是, 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把挫折當養料, 讓自己不斷成長, 就如鬼佬說的: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共勉.


持股如下(截止06-Sep-2019):

長線倉:

中國平安             16.4%
盈富基金             14.4% 
港交所                 13.1%     
龍光地產               8.0%
中信國際電訊        8.0%
新華保險               7.3%                
新意網                   7.2%       
招商銀行               6.7%       
中國金茂               6.2%   
新鴻基地產           2.5%   



炒賣倉:

中國平安                   13.6%
融創中國                   13.1%
時代中國                   11.0% 
奧園健康                   10.2% 
中國奧園                   10.0%
阿里健康                     8.5% 
海螺水泥                    8.2%
永升生活服務             7.2%
聯邦製藥                    5.5%   
天立教育                    5.5%
美團點評                    4.3%




YTD:

恆指:          3.3%
長線倉:    14.6%   
炒賣倉:    28.5%


2019年8月3日星期六

踩雷之後

七月開局未幾, 兩個組合就遭當頭一棒, 分別持有的新城發展和新城悅因老闆出事受到重創, 雖說反應不算太遲, 損失不算太大, 但出師不利, 還是影響了這個月的表現, 尤其是炒賣倉, 被迫沽出新城發展後, 趁勢對組合進行局部重整, 但效果還是差強人意, 在領先了大半個月後, 尾段被恆指反超, 唯有希望八月份的業績期能有所改善.

這個月表現一般般只是平常事, 比較受打擊的是踩到新城系出事這個難以相信會出事的雷. 炒股多年, 買錯股有過多次, 但我很少因老闆出事而中招, 偏偏今年碰到了幾個, 還好多少有點運氣, 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長線倉幾年來只碰到新城發展一隻股票需要處理,  我沽出後換入備選的金茂後就不再多理會了. 炒賣倉買賣頻繁許多, 選股也沒有將安全性擺在優先, 遇到問題股的概率大了許多, 今年尤其多. 最近的是新城悅, 稍早前的是萬咖壹聯, 更早的是金蝶. 這三隻股票業務不同, 但都是管理層有疑問. 新城系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事情. 金蝶, 我沽出的原因是如前所述, 先是因為Webb的指控出於風險考慮而減持, 後因取消雲之家的收購而清倉, 清倉的決定是因為對管理層的做法有疑問, 進而對管理層沒有信心, 至於後來的盈警, 雖然有點突然, 但也不算太過出乎意料, 萬幸的是盈警導致的大跌已經和我無關. 萬咖壹聯的故事本來可以講得很好, 我的清倉主要是因為擔心華為手機銷量受影響. 最近的數字顯示華為手機佔有率和銷量持續上升, 我的擔心可能是不必要的, 但萬咖壹聯也確實在我沽出後股價持續陰跌最後大跌, 很有出事的感覺. 至今我還找不到確實的大跌理由, 但管理層事先聲明甚至發公告的增持, 力度之小, 幾乎就是個笑話, 讓人懷疑管理層的誠意. 在我看, 這種聲明和增持力度的不匹配, 肯定有問題, 已經足以構成賣出的理由. 我清倉此股有運氣成分. 如果沒能在跌勢開始之前賣出, 之後六月底的技術走勢發出的警號以及幾天之後的盈喜加增持通告發出後管理層的增持力度與股價走勢的背馳, 應該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賣出理由, 至少可以避過之後到現在的大跌.

這幾隻股票的股價不濟, 都是在業務有問題之前發生, 對我等資訊不足的散戶來說, 很難避過, 但像上述的管理層行事令人懷疑的蛛絲馬跡, 如果有足夠重視,  很多時候可以幫助我們避過隨後的踩雷. 公司業績如何, 平時我們不得而知, 但管理層可以第一時間掌握, 他們的所作所為, 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情況好壞. 對管理層的觀察了解, 或許比看中期末期業績更重要, 這是我這段時間感觸最多的一點.

另外的一點是行動應果斷. 我基本上都是在意識到有問題後不問價立刻行動, 雖然錯過了最理想的價位, 但相比後來股價的走勢, 都算是賣了好價錢. 以前, 我經常在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 期望能在股價反彈的時候賣出, 確實有時候如願以償, 更多的時候是賣在了更差的位置. 也有時候, 在公司有壞消息或者其他負面情況出現的時候, 我因為捨不得沽出而不斷為繼續持有找理由, 結果也交了不少學費. 學到的教訓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這也是我做出立刻沽出這些股票的決定的原因.

一家公司的主理人如果能力不足, 或者誠信值得懷疑, 或者是其他問題比如像新城老王那樣的道德敗壞, 足以令公司萬劫不復, 即使幸運地公司能繼續經營下去, 多半也是前途有限. 在股價大跌後, 無論是以前已經持有的, 或者是後來貪便宜買入的, 可能有機會捕捉到一個反彈機會, 但更多的是要面對股價的一沉不起. 執著於這些公司, 只會浪費機會成本. 我賣出這些公司的價位離早前的高位其實都有一段距離, 但賣出到現在, 這些公司的股價全都明顯低於我的賣出價. 當時如果猶豫, 期望它們在大跌後能出現反彈, 多半會越陷越深.

金蝶和萬咖壹聯的出事, 也令我對這類概念吸引但盈利能力有限的科技公司提高了戒心. 雖然我以金山和小米代替, 但信心已經不足, 所以縮減了注碼. 我不懷疑雷軍的人品和財力, 但小米的硬件幾乎不賺錢, 軟件業務也還未成氣候, 估值在股價大跌後仍不便宜, 金山真正賺錢的是遊戲, 但籌備經年的重磅手游一出閘就馬失前蹄, 讓我擔憂, 期望的雲概念又遠水不解近火, 加上月初恆指大升, 此兩股表現卻十分一般, 我覺得有問題, 適逢新城出事, 我覺得是時候再調整陣型了, 因此也清倉了兩隻科技股.

我之前提出個觀點, 就是科技股應買美股, 港股應買傳統產業. 隨著時間過去, 這個觀點好像越顯得有道理. 環顧港股的科技股, 比較令人放心的只有騰訊, 問題是騰訊已經面臨增長放緩的挑戰, 雖然前途無憂, 但未必再是那隻年年高增長的股王了. 其他股票, O2O龍頭美團不斷開拓新戰線, 不斷燒錢, 然而盈利還是遙遙無期, 有雲概念的金蝶金山浪潮現在各有問題, 也難給人信心. 硬件公司比如舜宇等或者增長放慢, 或者公司產品沒有持續的競爭力, 或者受貿易戰科技戰影響, 估值也不算是十分吸引. 總體來說, 整個科技板塊似乎欠缺向上的理由. 組合中不再有科技類股票, 雖然有點感覺不夠全面和均衡, 但應該不會對整體表現有什麼負面影響.

替代科技類股票的候選是醫藥和內需及基建相關. 前兩類股票是希望用來緩解重倉內房股導致組合的高波動, 同時減少資金集中在同一個地方的系統性風險. 基建類如以前所言, 是從應對貿易戰的博弈角度考慮的.

集採的負面影響在逐漸遠去, 整個醫藥板塊的股票也逐漸見底回升. 我判斷不了的是後續集採擴大的政策會否推出及對各公司的影響如何, 了解相關公司的具體產品研發和銷售進展也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 難度太大, 我一直沒有信心. 雖然簡單地買龍頭可以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方案, 但這樣就會陷入只能看圖炒的低勝算處境, 因此在猶豫多次後, 我還是決定放棄了. 就如之前在留言提及多次的, 我最終錯過了心目中的買入對象中生製藥的大幅回升.

考慮再三, 我以中聯重科和物管股填補組合的空缺.

中聯重科的買入很明顯是以基建概念為思路的起點. 今年國家因貿易戰的關係, 為保增長和就業, 基建開支確實增加了不少, 工程機械的銷售增加是合理預期, 再加上之前一輪的銷售高峰是大概十年前, 今年開始進入換機高峰期, 新增需求和換新需要雙重疊加, 難怪有盈喜.  我之前的功課做得不夠, 覺得工程增加未必對機械這種耐用品銷售有很大的促進, 沒有意識到新一輪換機高峰的到來, 也就錯過了股價起步初期的買入點. 但若是行業再次進入景氣, 即使是現價, 應該也還有不錯的上升空間.

物管股及該板塊的選股邏輯, 之前已經談過. 我將之看做是另類的內需股. 母公司不斷交付新樓, 旗下物管公司的規模自然而然地擴張, 而每年每月持續交付物業費就像是快消品的不斷重複消費. 上市的物管股中, 不計已出事的新城, 奧園健康和永升的母公司銷售增速快, 自身基數小又提供了快速增長的空間, 靜態估值雖然不便宜, 不過相比龍頭同業, 算是可以接受. 藉此機會, 順便減了些中國奧園, 將佔比十分高的內房股稍稍減磅.

比較正宗的龍頭內需股, 比如青島和華潤兩隻啤酒股, 維他奶, 蒙牛, 統一等食品股, 安踏和李寧這樣的運動服裝股, 價錢一直不便宜, 質地又不如估值並不比它們貴的A股龍頭比如茅台伊利格力們吸引, 因此我一直買不下手. 比較之後, 買了些比較便宜的特步, 算是在真正的消費概念板塊下了一子. 李寧和安踏一輪大升後估值已經高高在上, 特步16倍的往績PE顯得便宜了許多, 根據公佈的銷售情況看, 今年有機會增長兩成, 最近又收購了幾個高端品牌, 開始多品牌多檔次佈局, 或許有機會講一個類似安踏收購Fila的故事.

組合局部重整期間的表現大致上都好於恆指. 到月底, 因為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房住不炒, 央行也要求控制房貸, 內房股應聲大跌, 組合內房股即使稍稍減持, 佔比仍有約四成, 無可避免被重創, 月度表現被恆指反超.

內房股不時被政策針對已是常態, 股價波動也是尋常, 雖然是否真的狼來了要事後才知道, 但在現在這個階段, 因為城鎮化還沒有完成, 經濟結構轉型也還在持續, 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仍然嚴重, 房地產的健康發展仍然相當重要, 而且行業萬一有事, 影響到上下游的產業, 後果非同小可. 除非經濟崩潰, 我相信即使行業已經高增長不再, 股價在跌, 也不代表現在已經需要避開相關股票.

從上半年的銷售數據看, 全國商品房總銷售面積和去年同比微跌1.8%, 銷售金額增長5.6%, 是量跌價升總額微升的格局. 房住不炒自提出後一直在重申, 實際措施整體上追求的目標是鬆緊適度, 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一連串措施比如一城一策, 因城施政, 城市政府主導的長效機制等, 看起來也是在向維持房價穩定, 銷售平穩的方向發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 Top 100房企一至七月的總銷售額約6.28萬億元, 佔市場總份額約75.3%, 去年同期則為68.4%. 雖說整體銷售額增長已經明顯放緩, 但行業集中度依舊在穩步上升, 因此這個行業的增長故事仍然可以講, 只是誰當主角, 需要仔細挑選而非像以前高增長時代可以隨便選.

可以預計的是, 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我估計最少在習帝這個任期剩下的三年內), 如果沒有特別重大的環境變化, 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低波動, 銷售面積基本持平, 價錢多線城市分化的市場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裡, 城市圈佈局, 土地儲備, 產品也就是所建的房子質量品牌比較突出, 同時在融資成本方面控制得比較好的大中型房地產公司還將脫穎而出, 再配合當下普遍的低估值, 未來在這個行業再出現幾隻股王並不奇怪.

至於現在的大市, 老實說我也看不清楚. 亂世影響投資氣氛, 指數下跌並不奇怪, 尤其是業務基地是在本港的那些公司, 但說大盤將繼續跌跌不休, 我覺得是太過悲觀了. 約10倍PE, 3.8%左右的息率, 1.1左右PB, 無論如何不能算貴, 即使再跌, 相信空間也應該有限. 本週四新地大成交量大跌4%, 以新地的質素和規模, 多半應該是到最後萬不得已時才肯賣出, 這樣的下跌頗有終極一跌的感覺, 或許也是大盤調整基本結束的信號. 至於我, 25000點和30000點都沒有撤, 現在當然還是繼續持貨.

-------------------------------------------------------------------

以上文字寫於週四晚, 準備等週末連投資組合的表現圖一起貼上來. 睡前美股大升, 醒後竟是另一世界. 今天港股再次大跌, 週五晚執筆的現在, 道指一度跌了300點, 我斷估的離底不遠好像成了笑話, 但也不准備再修改原文了, 畢竟寫文的初衷就是記錄自己的想法, 錯誤的觀點未來更有參考價值, 更何況其實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我是錯的.

今天組合再次重傷, 在炒賣倉少許減持港交所, 買入最後一注永升後, 兩個組合都進入聽天由命的狀態. 可能是因為有五月底六月初跌勢的經驗, 我對昨天今天的大跌幾乎無感. 兩個組合今年還能保住賬面有盈利提供了心理支撐, 另外是我到現在仍然認為指數離底不遠, 跌得越多只代表離底部越近.

當然不能排除低處未算低的可能, 畢竟現在美股高位, 恆指走勢也非常樣衰, 但不是有句話叫做一根大陽線可以改變信仰嗎? 可以因消息急跌, 也可以隨時有什麼消息帶動股市反彈. 另外, 當跌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後, 突如其來的急跌很多時就是反轉之前的最後一跌. 有這樣比較樂觀的想法的底氣, 是恆指的估值現在確實已經處於比較吸引的區間, 再考慮到美國的減息和提前到8月結束縮表, 環球放水低息持續處於現在進行時, 有價值的資產實在沒有道理不值錢的. 即使經濟展望不佳, 貿易戰陰雲籠罩, 生活還是要過, 人們還是要消費, 還是有很多公司可以賺大錢, 資產打折賣, 不是我們也要跟著賣的理由.

話雖如此, 戰略上樂觀, 戰術上審慎, 是一個穩健的投資人應該有的態度. 具體操作可以有許多策略, 不變的是要力求在受挫時損失受控, 並盡力保留反擊的機會.

清倉一了百了當然乾脆, 但同時留下了一個何時重新進場的難題. 清倉後要等再跌多少才入場, 能不能等到? 等見底信號出現時入場, 但怎麼判斷這個信號是真是假? 萬一當時清倉的時機不對, 確認見底信號出現時指數比清倉時更高的話怎麼辦, 滿倉買回, 買一部分, 還是再等? 買回原來的股票, 還是其他? 原來的股票在10元賣了, 想再買的時候價格居然高於10元, 是相信強勢有道理就算吃虧也咬牙追, 還是放棄? 大市反轉信號明顯, 但10元賣的現在只有9元, 是趁機賺差價還是擔心這股票是弱勢股, 如何選擇和判斷? 這種種糾結, 我曾經在許多股票身上體驗過, 我絕不想將些些處理個別股票時面對的艱難決定放大到整個組合.

我的想法是無論如何, 即使再悲觀, 也應留下一部分倉位, 並盡量保持一個投資組合的基本陣型, 這樣比較進可攻退可守. 萬一大市繼續跌, 損失可控, 可以隨時撈底, 萬一大市回升, 起碼有一個貨底. 這樣比較折中處理的方法, 固然損失了看對時全進全出可能獲得的超額回報, 但在心理上和實質上都可以減少大市猛吹無定向風時的進退失據. 即使是一個注碼有限的組合, 無論是在評估自己的操盤策略, 還是在具體買賣, 都比空倉要好, 畢竟無貨就像紙上談兵, 和真金白銀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持股如下(截止2-Aug-2019):


長線倉:

中國平安             15.8%
盈富基金             14.4% 
港交所                 13.4%     
新華保險               8.2%             
中信國際電訊       7.9%   
新意網                   6.7%       
招商銀行               6.6%       
中國金茂               6.4%   
龍光地產               5.8%   
太古B                    4.4%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5.2%
中國奧園                   13.0%
中國平安                   12.3%
時代中國                   10.7%   
港交所                        8.3%
海螺水泥                    8.3%
新華保險                    8.2% 
奧園健康                    6.4%   
中聯重科                    5.6%
永升生活服務            5.5%
特步國際                    3.9%                     





YTD : 

恆指:          4.0%
長線倉:    14.6%   
炒賣倉:    30.9%

2019年6月29日星期六

我心安處

執筆之前幾天, 傳來三家內銀捲入為朝鮮洗錢的消息, 長線倉持有的招商銀行名列其中, 股價即時大跌近10%, 成交量也急劇增加, 還好持股量不多, 對組合影響不算太大. 當天恆指受影響大跌超過300點, 長線倉整體跌幅相若, 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遭此重擊, 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減持避險, 但最後還是不變應萬變. 三家受影響的銀行均在消息傳出後火速澄清, 另外也了解了下消息出來的前因後果, 我傾向相信此次事件只是茶杯裡的風波. 不單是這次, 不久前招銀還疑似捲入前員工私募出事的風波. 這樣的壞消息頻出也改變不了招銀在一眾內銀中表現最好的趨勢, 招銀H股今年的升幅達三成以上, 遠遠跑贏大盤. 資金仍然對公司投以信任一票. 那一天的大跌多半只是升了太多之後的借勢調整.

選擇對招銀繼續持倉不動, 原因之一是對此事的定性和判斷, 另一原因是持倉成本低並且在組合佔比不大, 股價大跌並沒有對我的心理產生衝擊. 這幾個月手裡的兩個組合的情況和這次處理招行持股類似, 五月份市場的大跌也沒有改變我操作上大致還是以上個月的文章思路為框架的選擇, 兩個組合的表現沒有出什麼大問題.

無疑後市還是不明朗,  28000點的恆指估值上處於可升可跌的中間位置, 升跌更多的是消息主導. 進入六月份後, 指數有所回升, 但成交量一直偏低, 而且集中在不多的幾個板塊和熱門股, 反映氣氛比較審慎. 從交易的角度看, 沒有資金流入的股票, 即使再怎麼有價值, 也是欲升無從, 股價最多也就是打橫走. 所以選擇股票, 價值之外, 市場喜好也應該是重要考慮因素. 在這種低成交量的市場氣氛中, 還願意積極參與的, 實力不會太差, 又因為交易對手較少, 大家的目光有可能會集中在那些比較有機會的地方, 像是波動比較大有更多投機炒賣空間比如和貿易戰科技戰相關的, 或者是盈利確定性比較強的比如一些消費股, 又或者是低息環境的受益者. 以比較有確定性的主題為錨, 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股票, 會比較有機會在反彈時跟上, 在調整市的時候傷得輕一些. 再退一步說, 起碼在需要時不用擔心成交量太低的交易對手風險.

從博弈的角度解讀和利用市場之外, 個人因素的考慮也很重要. 雖說市場氣氛一直不太好, 去年從歷史高位的33500左右跌到24500左右確實很受傷, 但從去年十月末跌破25000見底以來, 恆指雖然離再創新高還有遙遠的距離, 但可以一直保持住一底高於一底的形態, 今年恆指升幅更曾一度達到16%, 表現遠比感覺上的好. 如果今年的成績到現在還是不盡人意, 多半問題是在自己身上. 投資路上, 犯錯是必然, 事後做出分析及反省的人很多, 提出的經驗教訓也有很多, 但似乎很少人討論到選股和自己的性格能力有否匹配, 即使這個問題相當重要. 許多有一定經驗的投資者都有過找得出有價值的股票, 但經常不能在這股票上賺到錢的悲劇. 回顧操作, 往往會發現出問題的不是選股或者是入場時機, 而是所選股票和自己心態的不匹配, 結果被股價牽動情緒, 做錯決定, 比如明知自己承受不了大上大落, 卻還是去買了隻股價常常大幅波動的股票, 或者是喜歡經常買買賣賣的, 卻去買了隻悶股之類. 這類情況在我身上已經發生過多次, 多年來因為這個原因, 我交了不少學費, 得到許多教訓.

現在買股票, 一些起步階段的增長股我就很少考慮, 就算買入也只會少量配置. 增長股因為前景亮麗, 通常估值高昂, 但畢竟還沒有達到穩定增長的階段, 業績會波動, 主力資金信心也不是十足, 股價往往上落非常厲害, 當持有這類股票, 而自己又不是對技術走勢視而不見, 就難免在某些關鍵位失守時丟掉籌碼, 繼而失去了股票未來大升的收益. 另一方面, 假如分辨不出股價的回落是因為基本因素的變化而非單純的買賣雙方博弈, 繼續死守, 損失也可以很大. 自問水平一般, 駕馭不了這類股票, 與其冒險, 不如乾脆避開.

我也不喜歡信念式的投資. 我一直想不通英哥常常強調的要放眼天下, 買那些價值創造股是什麼意思. 在我的認知中, 對一家公司來說, 只要賺到現金, 就是創造了價值, 無論是在什麼行業. 或許他指的是那些科技股生物製藥股之類的才是價值創造. 但再多想一層, 這類公司的研發對推動人類科技水平確實有幫助, 但對投資人來說, 研發失敗的風險並不小, 研發成功的收益如何也不容易推算, 偏偏這類公司一向不便宜. 付出昂貴的價格買入股票, 其實性質類似賭博, 或者, 好聽點, 叫做風險投資. 至於有些已經有盈利模式的科技股, 比如雲服務公司, 看起來高大上, 本質上和共享辦公室及領展之類的收租模式是一樣的. 憑什麼說雲服務是價值創造, 收租就沒有創造價值呢?

我也不認同某些行業就先天性地比其他行業優勝, 更相信各行各業都有機會, 關鍵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機以合適的價錢介入. 比如最近這些年, 新經濟大熱, 傳統行業顯得沒有吸引力. 從推動社會前進, 或者參與其中給人帶來的挑戰和樂趣等方面看, 新經濟行業可能更好, 但在投資角度而言, 最後還是要以賺錢來決定優劣, 其他方面只是次要. 只要潛在的回報和確定性及成本等各方面綜合比較後更為優勝, 大可不必理會是什麼行業. 畢竟, 我們只是將資金投進去, 所求的是投資有回報, 不是親自落場運營得到工作上的樂趣. 這幾年, 高大上的美股科技股, 尤其是雲概念相關的, 出了好幾隻大牛股, 矮窮矬的港股內房股, 同樣有不少大牛股. 多數人看好的市場的熱門行業和多數人看淡的市場的被歧視行業都出現成批的牛股, 這個現象, 值得投資人仔細體會,

或許是年紀漸大, 現在比較吸引我的, 是那些我能看得清估值區間, 未來盈利情況也比較清晰的. 這類公司, 基本上都是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上市歷史, 有不同市場情況及行業情況下的股價走勢可做參考. 另外, 他們所處的行業變化也不會太過快速, 公司在業內有重要地位, 業績基本上可以反映行業情況, 我們也就比較容易推測盈利. 當對公司的當下及未來情況比較有信心掌握的時候, 對相關股票的操作也就會有信心, 比較不容易出錯.

當選擇的公司大部分看得到盈利前景, 買入的價格是我認為偏低的, 就算市場環境不利, 股價不幸跌得多, 也不至於因為恐慌而在底部輕易丟掉籌碼. 如果環境好轉, 在公司盈利的增長及市場樂觀情緒推升股價的時候, 也會更有定力持股, 抓住潛在的賺取較高的回報的機會.

至於糾結是留在主場的港股, 還是擁抱祖國的A股, 抑或是放眼全球進入美股市場, 我覺得意義並不大. 身為散戶, 資金量並不是大得需要找到大量股票來配置, 只要找得到幾個優質的目標, 已經足以構建完畢自己的投資組合, 所以, 比較在哪裡的市場機會比較多是沒什麼意思的, 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對的幾個股票. 換一個角度看, 在一個投資機會較少的市場, 資金必然大量聚集在那些好公司身上, 如果有能力找到他們, 下注他們, 稀缺性足以讓他們有比在其他市場高的溢價, 我們也就會更有機會得到超額收益.

選股不是從觀察市場熱點而來, 而是按自己的思路及性格選出, 這些股票又能交出不輸於市場的成績, 思路及操作和業績互相印證, 如果組合有不錯的表現, 就可以讓我安心, 可以不理現在市場到底是牛是熊還是正猛吹無定向風. 判斷選股是否正確. 短期股價做不得准, 但中長期的表現絕對可以反映出問題. 長線倉求穩健, 今年以來的回報率走勢大致和恆指方向一致, 而且逐漸領先; 炒賣倉追求高回報, 波幅較大在預期之中, 年初升市期間不斷擴大對恆指的領先, 四月份恆指回調已經預期了回落幅度會比較大, 也確實在恆指持續下跌兩個月到五月底期間跌了不少, 但還是能夠始終保持較明顯的好於指數的表現. 進入六月份市場回穩後能夠跟隨並大幅回升. 經過升市跌市再回升的階段, 這個組合證明了自己的進攻性, 而一個追求高回報的組合, 進攻力強就是最好的防守. 以類似的思路操盤, 只是在防守和進攻的側重不同, 但兩個組合的表現都還不錯, 我認為自己目前的策略問題不大, 剩下需要做的, 就只是在有必要時做些微調以及等待了.

就算港股這幾年被許多人認定有百般不足, 不值得死守, 但我可以在這個市場找到機會, 得到安心. 在我而言, 此心安處, 就是最佳的市場. 我並不是說不應該拓寬知識面, 擴大能力圈, 只是, 就如巴菲特說的, 我寧願專注於尋找容易跨過的一英呎的欄, 即使有跨過七英呎欄的能力.

具體操作上, 長線倉沽出碧桂園和雅居樂, 代之以新城發展控股和龍光, 沽出敏實, 加倉新華保險和中信國際電訊; 炒賣倉沽出萬咖壹聯, 減持金山軟件, 買入新城悅和小米.

當初買敏實並不是對車市行情很快好轉有信心, 而是準備用來投機貿易戰有轉機, 看來失敗了, 趁大家的股價都跌, 換入防守型的1883和進攻型的1336. 兩隻內房股以定位類似的另兩隻替代, 是因為觀察了幾個月的銷售後, 認為換入的兩隻成長性較好, 另外, 在增持高息的1883後, 雅居樂兼顧的收息任務可以卸下, 多點考慮成長.

減持的這部分金山, 是用來投機新遊戲推出的, 誰知新遊戲出師不利, 唯有認輸. 留下的部分本意是為了金山雲和WPS, 就仍然保留, 但看著疲軟的股價表現, 或許也要放棄了. 買入萬咖壹聯的想法可能有問題, 當時認為華為OV這些內地品牌手機會因科技戰的關係擴大市場佔有率, 在任正非說未來會減少幾百億美元營收後, 我估計他指的主要是華為手機, 也就是說即使內地佔有率提升, 未必能抵消掉華為海外的損失, 這樣的話, 萬咖壹聯的成長性會受影響, 因此沽出了, 幾天後該股股價大跌, 或許是其他人也有同樣的擔憂, 只是反應較慢, 給了我逃生機會.

炒賣倉騰出的資金大部分給了新城悅, 小部分用來開始建倉小米.

就如在上文留言中所言, 物業管理公司的性質和地產發展有互補的味道, 前景又息息相關. 組合中內房股因為股價表現出色, 佔比又升回高位, 不想減持, 就以物管股做另類的平衡和對沖. 物業管理公司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同系地產發展公司新樓落成後授予的管理合約, 從地產銷售情況大致就可以推算物管公司的未來增長前景. 上市物管股中, 2669和6098規模最大, 因基數效應及母公司銷售增長放緩, 盈利高增長不容易, 但估值卻高高在上, 或許是因為身為業內龍頭, 成為基金配置對象的關係.  港股上市物管股相關開發商中, 新城發展控股的銷售增速是業內前列, 銷售規模也已經進入全國十強. 新城悅未來的管理面積增速值得期待. 以現在所知的資訊, 今年和明年的營收增速可以達到六成及五成, 推算盈利增速有機會分別達到八成和七成. 這樣的增長速度應該是業內前茅了, 現價大致相當於今年預期PE20倍, 應該屬於偏低. 便宜些的雅生活彩生活等, 因為母公司增長乏力, 需要靠併購推動擴張, 但併購的成本及協同效應如何, 屬於未知之數. 萬一併購不理想, 或許會有商譽減值的需要. 同樣銷售增長迅速的奧園, 旗下的奧園健康應該也可以做到高增長, 略有不足的是奧園的體量較小, 在規模效應方面可能較為不利. 比較之後, 估值和規模均適中而增速可觀的新城悅成為我物管股的首選.

買小米是用來投機. 其實我已經有過多次投機失敗的記錄了, 但還是手賤:(, 且看這次運氣如何. 小米的商業模式比較獨特, 以不太賺錢的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構建生態, 再通過流量變現, 有機會在未來5G時代取得先機, 但流量來源的核心手機的銷售是否能保持甚至提升市佔率, 並不確定, 我沒有能力做出清晰的前瞻性判斷. 但從投機角度看, 股價已經從高位腰斬, 公司在持續回購, 走勢上已經有找到底部並向上突破的趨勢, 應該值得一買, 而且聽聞港股通資金買同股不同權股票也快批准了, 小米這種A股欠缺的股票多半對北水有吸引力.

持股如下(截止29-Jun-2019):

長線倉:

地產:      新城發展  8.6%,    龍光地產  6.3%     
盈富基金          14.5%
中國平安          15.6%
港交所              13.8%
新華保險           7.9%
招商銀行           6.5%
中信國際電訊    7.7%
新意網               7.9%
太古B                4.8%




炒賣倉:

內房股:   融創 15.8%, 奧園 16.9%, 時代中國 12.0%
海螺水泥     8.8% 
保險:   中國平安 12.0%,  新華保險  7.8%
信息科技:  金山軟件 5.2% ,  小米集團  2.0%
港交所        9.9%   
新城悅        6.4%




YTD:

恆指:         10.4%
炒賣倉:     38.9%
長線倉:     21.9%


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最壞的時候, 最好的時候

瓦臘納西   我為什麼又回來
上次在早晨   匆匆離去
因你將生命與灰塵看齊  
我的胃咀嚼了七天的痛
虛弱而無奈
前路需要一盞燈
你將塵世掀開
讓我體量接近真相的絕望
終於  我帶著歌輕盈地回來
世界以痛吻我 要我回報以歌

                             ------泰戈爾   <飛鳥集>

今年這個五月, 是真正的五窮. 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五窮月, 也應該相信, 不是每一個五月都是叫做五窮. 實際上, 類似這個月的跌市並不特別, 比如最近幾年, 從15年初短命牛市開啟并很快結束, 然後浮浮沉沉直到現在, 恆指跌幅有10%左右甚至更多的月份就有15年8月, 16年1月和18年10月三次, 跌幅大致在5%--10%的也有三四次. 看起來這樣的下跌幅度和頻率有點恐怖, 但, 市場實際上並不是一邊倒地持續向下走. 同樣的時間段中, 雖然只有一兩個月份恆指升幅可以達到10%, 但指數上升的月份明顯多於下跌, 升幅達到5%的數量也不少. 隨著這樣升升跌跌, 即使經歷了去年到現在的貿易戰, 恆指從歷史高位回落了不少,  而且這幾年常常被人批評表現不濟, 但指數還是在16年2月見底後保持了一底高於一底, 一浪高於一浪的形態, 而且創出過歷史新高, 期間也出現了一批大牛股, 所以恆指的表現其實並沒有感覺中的不堪.

很難說現在這個跌浪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指數繼續跌跌不休當然有可能, 也很難說會不會在一片悲觀聲中悄然見底回升. 一味地看淡并完全地忽視潛在的可能利好, 或者無懼風雨堅定看好, 在當下這個時候, 似乎都有危險. 我們可能不確定中短期應該是看好還是看淡, 但長線來說, 多半做好友的勝算更大. 回顧歷史, 雖然每次原因都不一樣, 但, 無論是87年的黑色星期一, 99年的科網泡沫, 08年的金融海嘯, 11年的主權債務危機, 都無阻道瓊斯指數不斷創出新高; 而香港的97亞洲金融風暴, 03年非典, 08年金融海嘯, 15年A股熔斷的連鎖反應, 同樣阻止不了恆指邁向更高, 雖然速度明顯慢了些.

所以, 在當下這個困難的時候, 即使再怎麼悲觀, 還是應該有一點信心. 雖然市場現在正以痛苦加在我們身上, 我們還是應該報之以微笑.

以上, 算是一碗雞湯, 雖然味道一般. 喝完之後, 讓我們繼續面對當下艱難的市場.

貿易戰發展到現在, 分析文章有很多, 我也湊下熱鬧, 說幾點看法.

1, 中國的意識形態, 體制, 都和美國格格不入, 但經濟發展迅速, GDP過不了幾年就會追上美國, 兩國遲早會由整體上偏向合作轉為整體上偏向對抗, 貿易戰之類的衝突是必然會出現的.

2, 這樣大的國家, 又都有核武器, 熱戰的可能性極低, 即使是較嚴重的後果, 多半最多只是發展到類似當年美蘇那樣的冷戰. 考慮到其實整體來說, 現在的意識形態之爭已遠沒有當年嚴重, 未來更可能的是不會有全方位的衝突, 焦點主要還是會在經濟.

3, 作為世界儲備貨幣, 美元從美國不斷流出是正常的實際上也是必須的, 所以美國貿易逆差是必然的. 即使和中國的貿易逆差能大幅縮小, 這個逆差還是會存在, 只不過換成了是其他國家替代了中國的角色而已. 貿易戰更多的不是要改善美國的逆差, 而是以此為由頭, 鉗制中國整體實力的膨脹.

4, 美國出於各種原因, 正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 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階段, 一個在做自上而下的努力, 另一個在自下而上擴張, 原本的美國創新中國製造的G2模式遲早會打破, 利益和角色分配從原本的涇渭分明變成直接碰撞. 即使現在美國整體實力明顯更強, 還是會感到越來越受威脅. 未來經濟增長會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 壓制中國科技實力很可能會是美國的長期國策. 華為這家代表中國產業升級的企業被針對, 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背景.

5, 美國有很強的孤立主義傾向, 不容易為理念衝突這種單一原因不計代價. 只要利益足夠, 美國多半不會將事情做絕, 這一點歷史上已經多次證明. 而中國, 對當局來說, 最大的利益不是擴張, 而是執政權, 是穩定. 所以貿易戰未來的發展, 最可能的結果是在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整體上達成某一點的利益交換各取所需後, 暫時各自收兵. 不過, 以兩國的規模和影響力, 這種平衡多半也是不穩固的, 類似的爭端應該會長期存在, 除非其中一方在競爭者徹底敗北. 但要一方完勝, 難度很大, 即使出現, 也應該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實際上, 以雙方各自的領土面積, 人口數量, 產業規模, 國際影響力看, 一方徹底打倒另一方的可能性很小.

從上面幾點出發, 站在中國這邊考慮, 我做了以下的幾點判斷及猜測:

1,長期看, 時間並不在中國一方. 中國人口結構在快速老化且新增人口在大幅減少, 而婦女平均生育率較高及接受外來移民會讓美國保持人口結構遠較中國健康;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都難以在教育科研創新方面大幅縮窄對美國的差距. 這兩點決定了雙方未來競爭力的分野. 所以, 類似貿易戰這樣的衝突拖得越久對中國越不利. 如果還有理智, 中國很有可能以一定的讓步暫時結束衝突.

雖然很可能中國要做出一定讓步, 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美國還是有許多地方需要中國. 需求方面, 衣服鞋襪之類或許比較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 但蘋果手機這樣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背後的一長串產業鏈, 要在中國之外重建, 中短期內必定困難重重; 擴張方面, 中國的市場規模已經幾乎追上美國本土,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難以忍受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 所以中國也不是毫無還價能力.

因此, 最後如果達成協議, 也不會是一邊倒的對美國有利.

2, 中興華為被制裁, 凸顯了中國在許多核心產業的不足. 中長期大力推動科技實力, 大舉投資基礎研發及高端產業應用只會越來越受重視, 原本許多依靠進口的高科技產品有機會越來越多地被國產替代. 無論貿易戰結果如何, 美國限制技術輸出, 中國以市場培育自家技術都會是長期趨勢. 科技產業說不定會形成無名有實的兩大生態圈.

3, 中短期內, 為應對貿易戰的衝擊, 可以做的多半是以擴大內需填補出口減少, 以人民幣匯率一定程度的下跌減少被加稅的影響, 以基建托住GDP和就業, 以減稅減費緩解企業負擔, 以較寬鬆的銀根維持整體經濟運行的活力.

4, 因為各種不確定, 對內, 政府的各種管制只會越加嚴厲, 尤其是在輿論及治安方面; 對外, 既然很難得到其他國家真正的友誼, 唯有努力整合自己的內部. 國內維穩費繼續增加是可預期的, 港人也要學著習慣越來越多的中聯辦治港了. 政府之手越長, 創新越難, 投資科創公司要有承受失敗的準備.

5, 雖然處於劣勢一方, 但國家畢竟人口眾多, 中西部等的許多地區還有待發展, 即使向國外擴張受制, 內部市場最少在中期內還可以提供不錯的發展空間. 所以, 只要情況不是壞到舉世皆敵的地步, 中國經濟增長還是可以維持在不錯的速度的, 雖然增速幾乎可以確定會放慢.

由上面的宏觀判斷出發, 關於股市, 我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幾點:

1, 巴菲特林奇等大師都認為不應以宏觀政經因素決定買賣, 如果認同, 那麼這個貿易戰就不應該是資金配置的主要考慮. 我傾向以當前指數估值與歷史走勢比較, 再配合以個人投資組合的表現來決定資金配置取向. 因為恆指現在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偏低位置, 而我今年以來的投資組合表現提供了足夠的緩衝空間, 所以我還是傾向繼續留在市場.

2, 恆指的PE, PB及股息率現在已經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較低位, 相信就算再跌, 空間也不會很大. 至於上升空間, 似乎也是有限公司----最重磅的匯豐中移動及內銀基本廢了武功; 騰訊因為altaba要賣阿里巴巴股份的關係, 短期會受影響, 中期來說, 業績增速放慢可能導致估值下降限制股價上升空間; 友邦一直不便宜, 重估空間不大, 只能靠增長推動股價, 暫時看不到有足夠分量的成分股可以帶領指數向上. 所以, 估計恆指大致隨好壞消息浮沉,

3, 單邊升浪或者跌浪都不容易出現的話, 就需以選股定勝負. 中短期而言, 可以考慮內需, 科技產業的國產替代, 基建相關, 而醫藥保險之類和人口趨勢相關的板塊應該是長短皆宜的選擇.

落實到具體的選股, 我的想法大致如下:

1, 雖然不斷有樓市泡沫論出現, 政府也不斷打壓, 房子是最大的內需這一點還是不容易改變. 中國的城鎮化率在每年提升1%--1.5%的趨勢估計還將持續一段長時間, 早期建造的房屋開始需要拆遷重建, 房地產需求很難一下子就大幅減少. 對政府來說, 因為房地產帶動上下游大量產業并容納了大量就業人口, 就算打壓, 目的也不是打死而是希望維持行業健康穩定. 再考慮到龍頭公司的市佔率逐年提升及整體的低估值和高派息, 內房股依然值得配置.

2, 華為事件推動下, 硬件完全自給自足既不現實也不必要, 但必定會有些戰略性關鍵產業在未來冒出實現國產替代, 就像現在的京東方, 但硬件投資及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對象, 以我粗淺的認識, 就算有這類公司, 基本上都是A股上市的. 應用上, 通訊搜索的谷歌臉書已經被擋在國門之外, 雲服務之類的業務因可能涉及安全, 亞馬遜等巨頭可能也會受壓制, 軟件應用如果有國產貨, 大有可能趁機而起.

3, 阿里巴巴準備到香港第二上市, 中芯國際於ADR退市, 可能代表了中國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熱潮的冷卻, 受益的是港交所. 貿易戰持續的氛圍下, 港交所的戰略地位更形重要, 股票值得成為組合配置中的核心成員之一.

4, 如果股市大致穩定, 內險公司的股票投資業績應該不會太難看, 但市場可能太看重股市不明朗對它們的負面影響, 無視了這些公司的EV還在逐年年增長, 也可能忽略了真實回報率超過投資假設但沒反映在業績里的隱藏利潤比如運營偏差等, 更可能的是因為當前疲弱的市場和不明朗的世界政經局勢, 給了這些公司偏低的估值. 我覺得未來市場情緒轉向較為樂觀的時候, 內險有被重估的可能, 這段時間佈局, 有機會取得超額收益. 相信股市會反彈的話, 內險股算是比較確定會有份回升的選擇.

5, 糾結選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是沒什麼意思的, 賣水泥賺的錢和賣手機賺的錢, 都是一樣的鈔票, 對吧? 高大上的行業, 如果沒有高增長, 肯定配不起高估值. 傻大黑粗的行業, 如果真的賺到錢, 給個地底泥的估值必定不合理. 所以,  一切還是應該回到投資的基本面, 也就是估值, 業績及前景的綜合考量.

6, 必然還有其他各種機會, 尤其是在一些小盤股中(眼前的例子就有網友physiotcm在上文留言中提及的743), 但一個組合, 如果想面面俱到地佈局所有看好的地方, 多半效果不佳, 肯放棄一些機會, 才能有能力在看對的地方下足夠的注碼. 另一方面, 組合適當的集中, 也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并採取行動糾正.

現在的股市, 從一些角度看是最壞的時候, 從另一些角度看是最好的時候, 這取決於各種的不同信念, 誰對誰錯, 只有時間能給答案. 無論如何, 我相信, 如果多一點把時間精力放到尋找判斷優質公司, 關注未來哪些公司有可能達到很好的ROE, 很好的成長率和成長空間, 判斷當下的估值是否偏低, 是什麼原因, 少一點時間關注價格的不斷變動并努力不受這些變動的影響, 那麼, 在市場博弈中, 我們會比較有機會佔據優勢.

恆指是會繼續下跌還是正醞釀回升, 我沒有頭緒, 但以常識和歷史判斷, 如果所在國家不是一沉不起, 股市就算看起來再差, 到足夠便宜的時候肯定會有支撐的. 這個支撐位, 我認為就是國家裡最優質公司整體的清算值, 在港股, 就是恆指1PB. 以零溢價買進一個國家或地區一籃子最優秀的公司, 無論如何都是賺了便宜的, 實際上, 港股出現過恆指跌到1PB的次數有據可查的也就只有兩三次而已. 現在貿易戰正如火如荼, 未來情況是否會類似08年甚至更嚴重, 不知道. 08年恆指跌到相當於1PB估值的時候見底, 假如這次危機沒有那次大, 那指數跌到現在應該也就差不多了.

假如相信國運仍在, 現在就是買入的好時候; 假如相信美國會很快打斷中國經濟升級轉型之路, 再次淪落, 那現在就是最壞時候到來前撤退的最好時候. 選擇什麼, 就看信念了, 身為中國人, 我的持倉就是我的答案.

交易方面, 長線倉沒有變動, 炒賣倉除了上文留言提及的之外, 這兩天將之前買賣後撤回的現金再買了些金山和萬咖壹聯. 萬咖壹聯的背後是華為OV等主要國產手機品牌, 貿易戰背景下, 這些品牌的國內佔有率很可能繼續提升, 對萬咖壹聯應該是有利的.

持股如下(截止31-May-2019):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6.9%,      碧桂園 7.4%     
盈富基金          14.3%
中國平安          15.1%
港交所              13.0%
新華保險           6.3%
招商銀行           6.6%
中信國際電訊    6.0%
新意網               7.8%
太古B                4.8%
敏實集團           3.9%



炒賣倉:

地產:   融創 15.4%, 奧園 14.5%, 時代中國 11.1%
海螺水泥      9.1% 
保險:   中國平安 12.4%,  新華保險  8.3%
信息科技:  萬咖壹聯  7.0%,  金山軟件 9.8%
港交所 :       10.0%   





YTD:

恆指:          4.1%
炒賣倉:     25.1%
長線倉: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