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開局未幾, 兩個組合就遭當頭一棒, 分別持有的新城發展和新城悅因老闆出事受到重創, 雖說反應不算太遲, 損失不算太大, 但出師不利, 還是影響了這個月的表現, 尤其是炒賣倉, 被迫沽出新城發展後, 趁勢對組合進行局部重整, 但效果還是差強人意, 在領先了大半個月後, 尾段被恆指反超, 唯有希望八月份的業績期能有所改善.
這個月表現一般般只是平常事, 比較受打擊的是踩到新城系出事這個難以相信會出事的雷. 炒股多年, 買錯股有過多次, 但我很少因老闆出事而中招, 偏偏今年碰到了幾個, 還好多少有點運氣, 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長線倉幾年來只碰到新城發展一隻股票需要處理, 我沽出後換入備選的金茂後就不再多理會了. 炒賣倉買賣頻繁許多, 選股也沒有將安全性擺在優先, 遇到問題股的概率大了許多, 今年尤其多. 最近的是新城悅, 稍早前的是萬咖壹聯, 更早的是金蝶. 這三隻股票業務不同, 但都是管理層有疑問. 新城系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事情. 金蝶, 我沽出的原因是如前所述, 先是因為Webb的指控出於風險考慮而減持, 後因取消雲之家的收購而清倉, 清倉的決定是因為對管理層的做法有疑問, 進而對管理層沒有信心, 至於後來的盈警, 雖然有點突然, 但也不算太過出乎意料, 萬幸的是盈警導致的大跌已經和我無關. 萬咖壹聯的故事本來可以講得很好, 我的清倉主要是因為擔心華為手機銷量受影響. 最近的數字顯示華為手機佔有率和銷量持續上升, 我的擔心可能是不必要的, 但萬咖壹聯也確實在我沽出後股價持續陰跌最後大跌, 很有出事的感覺. 至今我還找不到確實的大跌理由, 但管理層事先聲明甚至發公告的增持, 力度之小, 幾乎就是個笑話, 讓人懷疑管理層的誠意. 在我看, 這種聲明和增持力度的不匹配, 肯定有問題, 已經足以構成賣出的理由. 我清倉此股有運氣成分. 如果沒能在跌勢開始之前賣出, 之後六月底的技術走勢發出的警號以及幾天之後的盈喜加增持通告發出後管理層的增持力度與股價走勢的背馳, 應該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賣出理由, 至少可以避過之後到現在的大跌.
這幾隻股票的股價不濟, 都是在業務有問題之前發生, 對我等資訊不足的散戶來說, 很難避過, 但像上述的管理層行事令人懷疑的蛛絲馬跡, 如果有足夠重視, 很多時候可以幫助我們避過隨後的踩雷. 公司業績如何, 平時我們不得而知, 但管理層可以第一時間掌握, 他們的所作所為, 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公司的情況好壞. 對管理層的觀察了解, 或許比看中期末期業績更重要, 這是我這段時間感觸最多的一點.
另外的一點是行動應果斷. 我基本上都是在意識到有問題後不問價立刻行動, 雖然錯過了最理想的價位, 但相比後來股價的走勢, 都算是賣了好價錢. 以前, 我經常在類似情況發生的時候, 期望能在股價反彈的時候賣出, 確實有時候如願以償, 更多的時候是賣在了更差的位置. 也有時候, 在公司有壞消息或者其他負面情況出現的時候, 我因為捨不得沽出而不斷為繼續持有找理由, 結果也交了不少學費. 學到的教訓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這也是我做出立刻沽出這些股票的決定的原因.
一家公司的主理人如果能力不足, 或者誠信值得懷疑, 或者是其他問題比如像新城老王那樣的道德敗壞, 足以令公司萬劫不復, 即使幸運地公司能繼續經營下去, 多半也是前途有限. 在股價大跌後, 無論是以前已經持有的, 或者是後來貪便宜買入的, 可能有機會捕捉到一個反彈機會, 但更多的是要面對股價的一沉不起. 執著於這些公司, 只會浪費機會成本. 我賣出這些公司的價位離早前的高位其實都有一段距離, 但賣出到現在, 這些公司的股價全都明顯低於我的賣出價. 當時如果猶豫, 期望它們在大跌後能出現反彈, 多半會越陷越深.
金蝶和萬咖壹聯的出事, 也令我對這類概念吸引但盈利能力有限的科技公司提高了戒心. 雖然我以金山和小米代替, 但信心已經不足, 所以縮減了注碼. 我不懷疑雷軍的人品和財力, 但小米的硬件幾乎不賺錢, 軟件業務也還未成氣候, 估值在股價大跌後仍不便宜, 金山真正賺錢的是遊戲, 但籌備經年的重磅手游一出閘就馬失前蹄, 讓我擔憂, 期望的雲概念又遠水不解近火, 加上月初恆指大升, 此兩股表現卻十分一般, 我覺得有問題, 適逢新城出事, 我覺得是時候再調整陣型了, 因此也清倉了兩隻科技股.
我之前提出個觀點, 就是科技股應買美股, 港股應買傳統產業. 隨著時間過去, 這個觀點好像越顯得有道理. 環顧港股的科技股, 比較令人放心的只有騰訊, 問題是騰訊已經面臨增長放緩的挑戰, 雖然前途無憂, 但未必再是那隻年年高增長的股王了. 其他股票, O2O龍頭美團不斷開拓新戰線, 不斷燒錢, 然而盈利還是遙遙無期, 有雲概念的金蝶金山浪潮現在各有問題, 也難給人信心. 硬件公司比如舜宇等或者增長放慢, 或者公司產品沒有持續的競爭力, 或者受貿易戰科技戰影響, 估值也不算是十分吸引. 總體來說, 整個科技板塊似乎欠缺向上的理由. 組合中不再有科技類股票, 雖然有點感覺不夠全面和均衡, 但應該不會對整體表現有什麼負面影響.
替代科技類股票的候選是醫藥和內需及基建相關. 前兩類股票是希望用來緩解重倉內房股導致組合的高波動, 同時減少資金集中在同一個地方的系統性風險. 基建類如以前所言, 是從應對貿易戰的博弈角度考慮的.
集採的負面影響在逐漸遠去, 整個醫藥板塊的股票也逐漸見底回升. 我判斷不了的是後續集採擴大的政策會否推出及對各公司的影響如何, 了解相關公司的具體產品研發和銷售進展也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 難度太大, 我一直沒有信心. 雖然簡單地買龍頭可以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方案, 但這樣就會陷入只能看圖炒的低勝算處境, 因此在猶豫多次後, 我還是決定放棄了. 就如之前在留言提及多次的, 我最終錯過了心目中的買入對象中生製藥的大幅回升.
考慮再三, 我以中聯重科和物管股填補組合的空缺.
中聯重科的買入很明顯是以基建概念為思路的起點. 今年國家因貿易戰的關係, 為保增長和就業, 基建開支確實增加了不少, 工程機械的銷售增加是合理預期, 再加上之前一輪的銷售高峰是大概十年前, 今年開始進入換機高峰期, 新增需求和換新需要雙重疊加, 難怪有盈喜. 我之前的功課做得不夠, 覺得工程增加未必對機械這種耐用品銷售有很大的促進, 沒有意識到新一輪換機高峰的到來, 也就錯過了股價起步初期的買入點. 但若是行業再次進入景氣, 即使是現價, 應該也還有不錯的上升空間.
物管股及該板塊的選股邏輯, 之前已經談過. 我將之看做是另類的內需股. 母公司不斷交付新樓, 旗下物管公司的規模自然而然地擴張, 而每年每月持續交付物業費就像是快消品的不斷重複消費. 上市的物管股中, 不計已出事的新城, 奧園健康和永升的母公司銷售增速快, 自身基數小又提供了快速增長的空間, 靜態估值雖然不便宜, 不過相比龍頭同業, 算是可以接受. 藉此機會, 順便減了些中國奧園, 將佔比十分高的內房股稍稍減磅.
比較正宗的龍頭內需股, 比如青島和華潤兩隻啤酒股, 維他奶, 蒙牛, 統一等食品股, 安踏和李寧這樣的運動服裝股, 價錢一直不便宜, 質地又不如估值並不比它們貴的A股龍頭比如茅台伊利格力們吸引, 因此我一直買不下手. 比較之後, 買了些比較便宜的特步, 算是在真正的消費概念板塊下了一子. 李寧和安踏一輪大升後估值已經高高在上, 特步16倍的往績PE顯得便宜了許多, 根據公佈的銷售情況看, 今年有機會增長兩成, 最近又收購了幾個高端品牌, 開始多品牌多檔次佈局, 或許有機會講一個類似安踏收購Fila的故事.
組合局部重整期間的表現大致上都好於恆指. 到月底, 因為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房住不炒, 央行也要求控制房貸, 內房股應聲大跌, 組合內房股即使稍稍減持, 佔比仍有約四成, 無可避免被重創, 月度表現被恆指反超.
內房股不時被政策針對已是常態, 股價波動也是尋常, 雖然是否真的狼來了要事後才知道, 但在現在這個階段, 因為城鎮化還沒有完成, 經濟結構轉型也還在持續, 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仍然嚴重, 房地產的健康發展仍然相當重要, 而且行業萬一有事, 影響到上下游的產業, 後果非同小可. 除非經濟崩潰, 我相信即使行業已經高增長不再, 股價在跌, 也不代表現在已經需要避開相關股票.
從上半年的銷售數據看, 全國商品房總銷售面積和去年同比微跌1.8%, 銷售金額增長5.6%, 是量跌價升總額微升的格局. 房住不炒自提出後一直在重申, 實際措施整體上追求的目標是鬆緊適度, 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一連串措施比如一城一策, 因城施政, 城市政府主導的長效機制等, 看起來也是在向維持房價穩定, 銷售平穩的方向發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 Top 100房企一至七月的總銷售額約6.28萬億元, 佔市場總份額約75.3%, 去年同期則為68.4%. 雖說整體銷售額增長已經明顯放緩, 但行業集中度依舊在穩步上升, 因此這個行業的增長故事仍然可以講, 只是誰當主角, 需要仔細挑選而非像以前高增長時代可以隨便選.
可以預計的是, 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我估計最少在習帝這個任期剩下的三年內), 如果沒有特別重大的環境變化, 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低波動, 銷售面積基本持平, 價錢多線城市分化的市場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裡, 城市圈佈局, 土地儲備, 產品也就是所建的房子質量品牌比較突出, 同時在融資成本方面控制得比較好的大中型房地產公司還將脫穎而出, 再配合當下普遍的低估值, 未來在這個行業再出現幾隻股王並不奇怪.
至於現在的大市, 老實說我也看不清楚. 亂世影響投資氣氛, 指數下跌並不奇怪, 尤其是業務基地是在本港的那些公司, 但說大盤將繼續跌跌不休, 我覺得是太過悲觀了. 約10倍PE, 3.8%左右的息率, 1.1左右PB, 無論如何不能算貴, 即使再跌, 相信空間也應該有限. 本週四新地大成交量大跌4%, 以新地的質素和規模, 多半應該是到最後萬不得已時才肯賣出, 這樣的下跌頗有終極一跌的感覺, 或許也是大盤調整基本結束的信號. 至於我, 25000點和30000點都沒有撤, 現在當然還是繼續持貨.
-------------------------------------------------------------------
以上文字寫於週四晚, 準備等週末連投資組合的表現圖一起貼上來. 睡前美股大升, 醒後竟是另一世界. 今天港股再次大跌, 週五晚執筆的現在, 道指一度跌了300點, 我斷估的離底不遠好像成了笑話, 但也不准備再修改原文了, 畢竟寫文的初衷就是記錄自己的想法, 錯誤的觀點未來更有參考價值, 更何況其實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我是錯的.
今天組合再次重傷, 在炒賣倉少許減持港交所, 買入最後一注永升後, 兩個組合都進入聽天由命的狀態. 可能是因為有五月底六月初跌勢的經驗, 我對昨天今天的大跌幾乎無感. 兩個組合今年還能保住賬面有盈利提供了心理支撐, 另外是我到現在仍然認為指數離底不遠, 跌得越多只代表離底部越近.
當然不能排除低處未算低的可能, 畢竟現在美股高位, 恆指走勢也非常樣衰, 但不是有句話叫做一根大陽線可以改變信仰嗎? 可以因消息急跌, 也可以隨時有什麼消息帶動股市反彈. 另外, 當跌勢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後, 突如其來的急跌很多時就是反轉之前的最後一跌. 有這樣比較樂觀的想法的底氣, 是恆指的估值現在確實已經處於比較吸引的區間, 再考慮到美國的減息和提前到8月結束縮表, 環球放水低息持續處於現在進行時, 有價值的資產實在沒有道理不值錢的. 即使經濟展望不佳, 貿易戰陰雲籠罩, 生活還是要過, 人們還是要消費, 還是有很多公司可以賺大錢, 資產打折賣, 不是我們也要跟著賣的理由.
話雖如此, 戰略上樂觀, 戰術上審慎, 是一個穩健的投資人應該有的態度. 具體操作可以有許多策略, 不變的是要力求在受挫時損失受控, 並盡力保留反擊的機會.
清倉一了百了當然乾脆, 但同時留下了一個何時重新進場的難題. 清倉後要等再跌多少才入場, 能不能等到? 等見底信號出現時入場, 但怎麼判斷這個信號是真是假? 萬一當時清倉的時機不對, 確認見底信號出現時指數比清倉時更高的話怎麼辦, 滿倉買回, 買一部分, 還是再等? 買回原來的股票, 還是其他? 原來的股票在10元賣了, 想再買的時候價格居然高於10元, 是相信強勢有道理就算吃虧也咬牙追, 還是放棄? 大市反轉信號明顯, 但10元賣的現在只有9元, 是趁機賺差價還是擔心這股票是弱勢股, 如何選擇和判斷? 這種種糾結, 我曾經在許多股票身上體驗過, 我絕不想將些些處理個別股票時面對的艱難決定放大到整個組合.
我的想法是無論如何, 即使再悲觀, 也應留下一部分倉位, 並盡量保持一個投資組合的基本陣型, 這樣比較進可攻退可守. 萬一大市繼續跌, 損失可控, 可以隨時撈底, 萬一大市回升, 起碼有一個貨底. 這樣比較折中處理的方法, 固然損失了看對時全進全出可能獲得的超額回報, 但在心理上和實質上都可以減少大市猛吹無定向風時的進退失據. 即使是一個注碼有限的組合, 無論是在評估自己的操盤策略, 還是在具體買賣, 都比空倉要好, 畢竟無貨就像紙上談兵, 和真金白銀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持股如下(截止2-Aug-2019):
長線倉:
中國平安 15.8%
盈富基金 14.4%
港交所 13.4%
新華保險 8.2%
中信國際電訊 7.9%
新意網 6.7%
招商銀行 6.6%
中國金茂 6.4%
龍光地產 5.8%
太古B 4.4%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5.2%
中國奧園 13.0%
中國平安 12.3%
時代中國 10.7%
港交所 8.3%
海螺水泥 8.3%
新華保險 8.2%
奧園健康 6.4%
中聯重科 5.6%
永升生活服務 5.5%
特步國際 3.9%
YTD :
恆指: 4.0%
長線倉: 14.6%
炒賣倉: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