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前幾天, 傳來三家內銀捲入為朝鮮洗錢的消息, 長線倉持有的招商銀行名列其中, 股價即時大跌近10%, 成交量也急劇增加, 還好持股量不多, 對組合影響不算太大. 當天恆指受影響大跌超過300點, 長線倉整體跌幅相若, 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遭此重擊, 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減持避險, 但最後還是不變應萬變. 三家受影響的銀行均在消息傳出後火速澄清, 另外也了解了下消息出來的前因後果, 我傾向相信此次事件只是茶杯裡的風波. 不單是這次, 不久前招銀還疑似捲入前員工私募出事的風波. 這樣的壞消息頻出也改變不了招銀在一眾內銀中表現最好的趨勢, 招銀H股今年的升幅達三成以上, 遠遠跑贏大盤. 資金仍然對公司投以信任一票. 那一天的大跌多半只是升了太多之後的借勢調整.
選擇對招銀繼續持倉不動, 原因之一是對此事的定性和判斷, 另一原因是持倉成本低並且在組合佔比不大, 股價大跌並沒有對我的心理產生衝擊. 這幾個月手裡的兩個組合的情況和這次處理招行持股類似, 五月份市場的大跌也沒有改變我操作上大致還是以上個月的文章思路為框架的選擇, 兩個組合的表現沒有出什麼大問題.
無疑後市還是不明朗, 28000點的恆指估值上處於可升可跌的中間位置, 升跌更多的是消息主導. 進入六月份後, 指數有所回升, 但成交量一直偏低, 而且集中在不多的幾個板塊和熱門股, 反映氣氛比較審慎. 從交易的角度看, 沒有資金流入的股票, 即使再怎麼有價值, 也是欲升無從, 股價最多也就是打橫走. 所以選擇股票, 價值之外, 市場喜好也應該是重要考慮因素. 在這種低成交量的市場氣氛中, 還願意積極參與的, 實力不會太差, 又因為交易對手較少, 大家的目光有可能會集中在那些比較有機會的地方, 像是波動比較大有更多投機炒賣空間比如和貿易戰科技戰相關的, 或者是盈利確定性比較強的比如一些消費股, 又或者是低息環境的受益者. 以比較有確定性的主題為錨, 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股票, 會比較有機會在反彈時跟上, 在調整市的時候傷得輕一些. 再退一步說, 起碼在需要時不用擔心成交量太低的交易對手風險.
從博弈的角度解讀和利用市場之外, 個人因素的考慮也很重要. 雖說市場氣氛一直不太好, 去年從歷史高位的33500左右跌到24500左右確實很受傷, 但從去年十月末跌破25000見底以來, 恆指雖然離再創新高還有遙遠的距離, 但可以一直保持住一底高於一底的形態, 今年恆指升幅更曾一度達到16%, 表現遠比感覺上的好. 如果今年的成績到現在還是不盡人意, 多半問題是在自己身上. 投資路上, 犯錯是必然, 事後做出分析及反省的人很多, 提出的經驗教訓也有很多, 但似乎很少人討論到選股和自己的性格能力有否匹配, 即使這個問題相當重要. 許多有一定經驗的投資者都有過找得出有價值的股票, 但經常不能在這股票上賺到錢的悲劇. 回顧操作, 往往會發現出問題的不是選股或者是入場時機, 而是所選股票和自己心態的不匹配, 結果被股價牽動情緒, 做錯決定, 比如明知自己承受不了大上大落, 卻還是去買了隻股價常常大幅波動的股票, 或者是喜歡經常買買賣賣的, 卻去買了隻悶股之類. 這類情況在我身上已經發生過多次, 多年來因為這個原因, 我交了不少學費, 得到許多教訓.
現在買股票, 一些起步階段的增長股我就很少考慮, 就算買入也只會少量配置. 增長股因為前景亮麗, 通常估值高昂, 但畢竟還沒有達到穩定增長的階段, 業績會波動, 主力資金信心也不是十足, 股價往往上落非常厲害, 當持有這類股票, 而自己又不是對技術走勢視而不見, 就難免在某些關鍵位失守時丟掉籌碼, 繼而失去了股票未來大升的收益. 另一方面, 假如分辨不出股價的回落是因為基本因素的變化而非單純的買賣雙方博弈, 繼續死守, 損失也可以很大. 自問水平一般, 駕馭不了這類股票, 與其冒險, 不如乾脆避開.
我也不喜歡信念式的投資. 我一直想不通英哥常常強調的要放眼天下, 買那些價值創造股是什麼意思. 在我的認知中, 對一家公司來說, 只要賺到現金, 就是創造了價值, 無論是在什麼行業. 或許他指的是那些科技股生物製藥股之類的才是價值創造. 但再多想一層, 這類公司的研發對推動人類科技水平確實有幫助, 但對投資人來說, 研發失敗的風險並不小, 研發成功的收益如何也不容易推算, 偏偏這類公司一向不便宜. 付出昂貴的價格買入股票, 其實性質類似賭博, 或者, 好聽點, 叫做風險投資. 至於有些已經有盈利模式的科技股, 比如雲服務公司, 看起來高大上, 本質上和共享辦公室及領展之類的收租模式是一樣的. 憑什麼說雲服務是價值創造, 收租就沒有創造價值呢?
我也不認同某些行業就先天性地比其他行業優勝, 更相信各行各業都有機會, 關鍵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機以合適的價錢介入. 比如最近這些年, 新經濟大熱, 傳統行業顯得沒有吸引力. 從推動社會前進, 或者參與其中給人帶來的挑戰和樂趣等方面看, 新經濟行業可能更好, 但在投資角度而言, 最後還是要以賺錢來決定優劣, 其他方面只是次要. 只要潛在的回報和確定性及成本等各方面綜合比較後更為優勝, 大可不必理會是什麼行業. 畢竟, 我們只是將資金投進去, 所求的是投資有回報, 不是親自落場運營得到工作上的樂趣. 這幾年, 高大上的美股科技股, 尤其是雲概念相關的, 出了好幾隻大牛股, 矮窮矬的港股內房股, 同樣有不少大牛股. 多數人看好的市場的熱門行業和多數人看淡的市場的被歧視行業都出現成批的牛股, 這個現象, 值得投資人仔細體會,
或許是年紀漸大, 現在比較吸引我的, 是那些我能看得清估值區間, 未來盈利情況也比較清晰的. 這類公司, 基本上都是有一段較長時間的上市歷史, 有不同市場情況及行業情況下的股價走勢可做參考. 另外, 他們所處的行業變化也不會太過快速, 公司在業內有重要地位, 業績基本上可以反映行業情況, 我們也就比較容易推測盈利. 當對公司的當下及未來情況比較有信心掌握的時候, 對相關股票的操作也就會有信心, 比較不容易出錯.
當選擇的公司大部分看得到盈利前景, 買入的價格是我認為偏低的, 就算市場環境不利, 股價不幸跌得多, 也不至於因為恐慌而在底部輕易丟掉籌碼. 如果環境好轉, 在公司盈利的增長及市場樂觀情緒推升股價的時候, 也會更有定力持股, 抓住潛在的賺取較高的回報的機會.
至於糾結是留在主場的港股, 還是擁抱祖國的A股, 抑或是放眼全球進入美股市場, 我覺得意義並不大. 身為散戶, 資金量並不是大得需要找到大量股票來配置, 只要找得到幾個優質的目標, 已經足以構建完畢自己的投資組合, 所以, 比較在哪裡的市場機會比較多是沒什麼意思的, 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對的幾個股票. 換一個角度看, 在一個投資機會較少的市場, 資金必然大量聚集在那些好公司身上, 如果有能力找到他們, 下注他們, 稀缺性足以讓他們有比在其他市場高的溢價, 我們也就會更有機會得到超額收益.
選股不是從觀察市場熱點而來, 而是按自己的思路及性格選出, 這些股票又能交出不輸於市場的成績, 思路及操作和業績互相印證, 如果組合有不錯的表現, 就可以讓我安心, 可以不理現在市場到底是牛是熊還是正猛吹無定向風. 判斷選股是否正確. 短期股價做不得准, 但中長期的表現絕對可以反映出問題. 長線倉求穩健, 今年以來的回報率走勢大致和恆指方向一致, 而且逐漸領先; 炒賣倉追求高回報, 波幅較大在預期之中, 年初升市期間不斷擴大對恆指的領先, 四月份恆指回調已經預期了回落幅度會比較大, 也確實在恆指持續下跌兩個月到五月底期間跌了不少, 但還是能夠始終保持較明顯的好於指數的表現. 進入六月份市場回穩後能夠跟隨並大幅回升. 經過升市跌市再回升的階段, 這個組合證明了自己的進攻性, 而一個追求高回報的組合, 進攻力強就是最好的防守. 以類似的思路操盤, 只是在防守和進攻的側重不同, 但兩個組合的表現都還不錯, 我認為自己目前的策略問題不大, 剩下需要做的, 就只是在有必要時做些微調以及等待了.
就算港股這幾年被許多人認定有百般不足, 不值得死守, 但我可以在這個市場找到機會, 得到安心. 在我而言, 此心安處, 就是最佳的市場. 我並不是說不應該拓寬知識面, 擴大能力圈, 只是, 就如巴菲特說的, 我寧願專注於尋找容易跨過的一英呎的欄, 即使有跨過七英呎欄的能力.
具體操作上, 長線倉沽出碧桂園和雅居樂, 代之以新城發展控股和龍光, 沽出敏實, 加倉新華保險和中信國際電訊; 炒賣倉沽出萬咖壹聯, 減持金山軟件, 買入新城悅和小米.
當初買敏實並不是對車市行情很快好轉有信心, 而是準備用來投機貿易戰有轉機, 看來失敗了, 趁大家的股價都跌, 換入防守型的1883和進攻型的1336. 兩隻內房股以定位類似的另兩隻替代, 是因為觀察了幾個月的銷售後, 認為換入的兩隻成長性較好, 另外, 在增持高息的1883後, 雅居樂兼顧的收息任務可以卸下, 多點考慮成長.
減持的這部分金山, 是用來投機新遊戲推出的, 誰知新遊戲出師不利, 唯有認輸. 留下的部分本意是為了金山雲和WPS, 就仍然保留, 但看著疲軟的股價表現, 或許也要放棄了. 買入萬咖壹聯的想法可能有問題, 當時認為華為OV這些內地品牌手機會因科技戰的關係擴大市場佔有率, 在任正非說未來會減少幾百億美元營收後, 我估計他指的主要是華為手機, 也就是說即使內地佔有率提升, 未必能抵消掉華為海外的損失, 這樣的話, 萬咖壹聯的成長性會受影響, 因此沽出了, 幾天後該股股價大跌, 或許是其他人也有同樣的擔憂, 只是反應較慢, 給了我逃生機會.
炒賣倉騰出的資金大部分給了新城悅, 小部分用來開始建倉小米.
就如在上文留言中所言, 物業管理公司的性質和地產發展有互補的味道, 前景又息息相關. 組合中內房股因為股價表現出色, 佔比又升回高位, 不想減持, 就以物管股做另類的平衡和對沖. 物業管理公司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同系地產發展公司新樓落成後授予的管理合約, 從地產銷售情況大致就可以推算物管公司的未來增長前景. 上市物管股中, 2669和6098規模最大, 因基數效應及母公司銷售增長放緩, 盈利高增長不容易, 但估值卻高高在上, 或許是因為身為業內龍頭, 成為基金配置對象的關係. 港股上市物管股相關開發商中, 新城發展控股的銷售增速是業內前列, 銷售規模也已經進入全國十強. 新城悅未來的管理面積增速值得期待. 以現在所知的資訊, 今年和明年的營收增速可以達到六成及五成, 推算盈利增速有機會分別達到八成和七成. 這樣的增長速度應該是業內前茅了, 現價大致相當於今年預期PE20倍, 應該屬於偏低. 便宜些的雅生活彩生活等, 因為母公司增長乏力, 需要靠併購推動擴張, 但併購的成本及協同效應如何, 屬於未知之數. 萬一併購不理想, 或許會有商譽減值的需要. 同樣銷售增長迅速的奧園, 旗下的奧園健康應該也可以做到高增長, 略有不足的是奧園的體量較小, 在規模效應方面可能較為不利. 比較之後, 估值和規模均適中而增速可觀的新城悅成為我物管股的首選.
買小米是用來投機. 其實我已經有過多次投機失敗的記錄了, 但還是手賤:(, 且看這次運氣如何. 小米的商業模式比較獨特, 以不太賺錢的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構建生態, 再通過流量變現, 有機會在未來5G時代取得先機, 但流量來源的核心手機的銷售是否能保持甚至提升市佔率, 並不確定, 我沒有能力做出清晰的前瞻性判斷. 但從投機角度看, 股價已經從高位腰斬, 公司在持續回購, 走勢上已經有找到底部並向上突破的趨勢, 應該值得一買, 而且聽聞港股通資金買同股不同權股票也快批准了, 小米這種A股欠缺的股票多半對北水有吸引力.
持股如下(截止29-Jun-2019):
長線倉:
地產: 新城發展 8.6%, 龍光地產 6.3%
盈富基金 14.5%
中國平安 15.6%
港交所 13.8%
新華保險 7.9%
招商銀行 6.5%
中信國際電訊 7.7%
新意網 7.9%
太古B 4.8%
炒賣倉:
內房股: 融創 15.8%, 奧園 16.9%, 時代中國 12.0%
海螺水泥 8.8%
保險: 中國平安 12.0%, 新華保險 7.8%
信息科技: 金山軟件 5.2% , 小米集團 2.0%
港交所 9.9%
新城悅 6.4%
YTD:
恆指: 10.4%
炒賣倉: 38.9%
長線倉: 21.9%
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最壞的時候, 最好的時候
瓦臘納西 我為什麼又回來
上次在早晨 匆匆離去
因你將生命與灰塵看齊
我的胃咀嚼了七天的痛
虛弱而無奈
前路需要一盞燈
你將塵世掀開
讓我體量接近真相的絕望
終於 我帶著歌輕盈地回來
世界以痛吻我 要我回報以歌
------泰戈爾 <飛鳥集>
今年這個五月, 是真正的五窮. 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的五窮月, 也應該相信, 不是每一個五月都是叫做五窮. 實際上, 類似這個月的跌市並不特別, 比如最近幾年, 從15年初短命牛市開啟并很快結束, 然後浮浮沉沉直到現在, 恆指跌幅有10%左右甚至更多的月份就有15年8月, 16年1月和18年10月三次, 跌幅大致在5%--10%的也有三四次. 看起來這樣的下跌幅度和頻率有點恐怖, 但, 市場實際上並不是一邊倒地持續向下走. 同樣的時間段中, 雖然只有一兩個月份恆指升幅可以達到10%, 但指數上升的月份明顯多於下跌, 升幅達到5%的數量也不少. 隨著這樣升升跌跌, 即使經歷了去年到現在的貿易戰, 恆指從歷史高位回落了不少, 而且這幾年常常被人批評表現不濟, 但指數還是在16年2月見底後保持了一底高於一底, 一浪高於一浪的形態, 而且創出過歷史新高, 期間也出現了一批大牛股, 所以恆指的表現其實並沒有感覺中的不堪.
很難說現在這個跌浪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指數繼續跌跌不休當然有可能, 也很難說會不會在一片悲觀聲中悄然見底回升. 一味地看淡并完全地忽視潛在的可能利好, 或者無懼風雨堅定看好, 在當下這個時候, 似乎都有危險. 我們可能不確定中短期應該是看好還是看淡, 但長線來說, 多半做好友的勝算更大. 回顧歷史, 雖然每次原因都不一樣, 但, 無論是87年的黑色星期一, 99年的科網泡沫, 08年的金融海嘯, 11年的主權債務危機, 都無阻道瓊斯指數不斷創出新高; 而香港的97亞洲金融風暴, 03年非典, 08年金融海嘯, 15年A股熔斷的連鎖反應, 同樣阻止不了恆指邁向更高, 雖然速度明顯慢了些.
所以, 在當下這個困難的時候, 即使再怎麼悲觀, 還是應該有一點信心. 雖然市場現在正以痛苦加在我們身上, 我們還是應該報之以微笑.
以上, 算是一碗雞湯, 雖然味道一般. 喝完之後, 讓我們繼續面對當下艱難的市場.
貿易戰發展到現在, 分析文章有很多, 我也湊下熱鬧, 說幾點看法.
1, 中國的意識形態, 體制, 都和美國格格不入, 但經濟發展迅速, GDP過不了幾年就會追上美國, 兩國遲早會由整體上偏向合作轉為整體上偏向對抗, 貿易戰之類的衝突是必然會出現的.
2, 這樣大的國家, 又都有核武器, 熱戰的可能性極低, 即使是較嚴重的後果, 多半最多只是發展到類似當年美蘇那樣的冷戰. 考慮到其實整體來說, 現在的意識形態之爭已遠沒有當年嚴重, 未來更可能的是不會有全方位的衝突, 焦點主要還是會在經濟.
3, 作為世界儲備貨幣, 美元從美國不斷流出是正常的實際上也是必須的, 所以美國貿易逆差是必然的. 即使和中國的貿易逆差能大幅縮小, 這個逆差還是會存在, 只不過換成了是其他國家替代了中國的角色而已. 貿易戰更多的不是要改善美國的逆差, 而是以此為由頭, 鉗制中國整體實力的膨脹.
4, 美國出於各種原因, 正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 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階段, 一個在做自上而下的努力, 另一個在自下而上擴張, 原本的美國創新中國製造的G2模式遲早會打破, 利益和角色分配從原本的涇渭分明變成直接碰撞. 即使現在美國整體實力明顯更強, 還是會感到越來越受威脅. 未來經濟增長會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 壓制中國科技實力很可能會是美國的長期國策. 華為這家代表中國產業升級的企業被針對, 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背景.
5, 美國有很強的孤立主義傾向, 不容易為理念衝突這種單一原因不計代價. 只要利益足夠, 美國多半不會將事情做絕, 這一點歷史上已經多次證明. 而中國, 對當局來說, 最大的利益不是擴張, 而是執政權, 是穩定. 所以貿易戰未來的發展, 最可能的結果是在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整體上達成某一點的利益交換各取所需後, 暫時各自收兵. 不過, 以兩國的規模和影響力, 這種平衡多半也是不穩固的, 類似的爭端應該會長期存在, 除非其中一方在競爭者徹底敗北. 但要一方完勝, 難度很大, 即使出現, 也應該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實際上, 以雙方各自的領土面積, 人口數量, 產業規模, 國際影響力看, 一方徹底打倒另一方的可能性很小.
從上面幾點出發, 站在中國這邊考慮, 我做了以下的幾點判斷及猜測:
1,長期看, 時間並不在中國一方. 中國人口結構在快速老化且新增人口在大幅減少, 而婦女平均生育率較高及接受外來移民會讓美國保持人口結構遠較中國健康;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都難以在教育科研創新方面大幅縮窄對美國的差距. 這兩點決定了雙方未來競爭力的分野. 所以, 類似貿易戰這樣的衝突拖得越久對中國越不利. 如果還有理智, 中國很有可能以一定的讓步暫時結束衝突.
雖然很可能中國要做出一定讓步, 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美國還是有許多地方需要中國. 需求方面, 衣服鞋襪之類或許比較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 但蘋果手機這樣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背後的一長串產業鏈, 要在中國之外重建, 中短期內必定困難重重; 擴張方面, 中國的市場規模已經幾乎追上美國本土,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難以忍受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 所以中國也不是毫無還價能力.
因此, 最後如果達成協議, 也不會是一邊倒的對美國有利.
2, 中興華為被制裁, 凸顯了中國在許多核心產業的不足. 中長期大力推動科技實力, 大舉投資基礎研發及高端產業應用只會越來越受重視, 原本許多依靠進口的高科技產品有機會越來越多地被國產替代. 無論貿易戰結果如何, 美國限制技術輸出, 中國以市場培育自家技術都會是長期趨勢. 科技產業說不定會形成無名有實的兩大生態圈.
3, 中短期內, 為應對貿易戰的衝擊, 可以做的多半是以擴大內需填補出口減少, 以人民幣匯率一定程度的下跌減少被加稅的影響, 以基建托住GDP和就業, 以減稅減費緩解企業負擔, 以較寬鬆的銀根維持整體經濟運行的活力.
4, 因為各種不確定, 對內, 政府的各種管制只會越加嚴厲, 尤其是在輿論及治安方面; 對外, 既然很難得到其他國家真正的友誼, 唯有努力整合自己的內部. 國內維穩費繼續增加是可預期的, 港人也要學著習慣越來越多的中聯辦治港了. 政府之手越長, 創新越難, 投資科創公司要有承受失敗的準備.
5, 雖然處於劣勢一方, 但國家畢竟人口眾多, 中西部等的許多地區還有待發展, 即使向國外擴張受制, 內部市場最少在中期內還可以提供不錯的發展空間. 所以, 只要情況不是壞到舉世皆敵的地步, 中國經濟增長還是可以維持在不錯的速度的, 雖然增速幾乎可以確定會放慢.
由上面的宏觀判斷出發, 關於股市, 我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幾點:
1, 巴菲特林奇等大師都認為不應以宏觀政經因素決定買賣, 如果認同, 那麼這個貿易戰就不應該是資金配置的主要考慮. 我傾向以當前指數估值與歷史走勢比較, 再配合以個人投資組合的表現來決定資金配置取向. 因為恆指現在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偏低位置, 而我今年以來的投資組合表現提供了足夠的緩衝空間, 所以我還是傾向繼續留在市場.
2, 恆指的PE, PB及股息率現在已經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較低位, 相信就算再跌, 空間也不會很大. 至於上升空間, 似乎也是有限公司----最重磅的匯豐中移動及內銀基本廢了武功; 騰訊因為altaba要賣阿里巴巴股份的關係, 短期會受影響, 中期來說, 業績增速放慢可能導致估值下降限制股價上升空間; 友邦一直不便宜, 重估空間不大, 只能靠增長推動股價, 暫時看不到有足夠分量的成分股可以帶領指數向上. 所以, 估計恆指大致隨好壞消息浮沉,
3, 單邊升浪或者跌浪都不容易出現的話, 就需以選股定勝負. 中短期而言, 可以考慮內需, 科技產業的國產替代, 基建相關, 而醫藥保險之類和人口趨勢相關的板塊應該是長短皆宜的選擇.
落實到具體的選股, 我的想法大致如下:
1, 雖然不斷有樓市泡沫論出現, 政府也不斷打壓, 房子是最大的內需這一點還是不容易改變. 中國的城鎮化率在每年提升1%--1.5%的趨勢估計還將持續一段長時間, 早期建造的房屋開始需要拆遷重建, 房地產需求很難一下子就大幅減少. 對政府來說, 因為房地產帶動上下游大量產業并容納了大量就業人口, 就算打壓, 目的也不是打死而是希望維持行業健康穩定. 再考慮到龍頭公司的市佔率逐年提升及整體的低估值和高派息, 內房股依然值得配置.
2, 華為事件推動下, 硬件完全自給自足既不現實也不必要, 但必定會有些戰略性關鍵產業在未來冒出實現國產替代, 就像現在的京東方, 但硬件投資及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對象, 以我粗淺的認識, 就算有這類公司, 基本上都是A股上市的. 應用上, 通訊搜索的谷歌臉書已經被擋在國門之外, 雲服務之類的業務因可能涉及安全, 亞馬遜等巨頭可能也會受壓制, 軟件應用如果有國產貨, 大有可能趁機而起.
3, 阿里巴巴準備到香港第二上市, 中芯國際於ADR退市, 可能代表了中國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熱潮的冷卻, 受益的是港交所. 貿易戰持續的氛圍下, 港交所的戰略地位更形重要, 股票值得成為組合配置中的核心成員之一.
4, 如果股市大致穩定, 內險公司的股票投資業績應該不會太難看, 但市場可能太看重股市不明朗對它們的負面影響, 無視了這些公司的EV還在逐年年增長, 也可能忽略了真實回報率超過投資假設但沒反映在業績里的隱藏利潤比如運營偏差等, 更可能的是因為當前疲弱的市場和不明朗的世界政經局勢, 給了這些公司偏低的估值. 我覺得未來市場情緒轉向較為樂觀的時候, 內險有被重估的可能, 這段時間佈局, 有機會取得超額收益. 相信股市會反彈的話, 內險股算是比較確定會有份回升的選擇.
5, 糾結選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是沒什麼意思的, 賣水泥賺的錢和賣手機賺的錢, 都是一樣的鈔票, 對吧? 高大上的行業, 如果沒有高增長, 肯定配不起高估值. 傻大黑粗的行業, 如果真的賺到錢, 給個地底泥的估值必定不合理. 所以, 一切還是應該回到投資的基本面, 也就是估值, 業績及前景的綜合考量.
6, 必然還有其他各種機會, 尤其是在一些小盤股中(眼前的例子就有網友physiotcm在上文留言中提及的743), 但一個組合, 如果想面面俱到地佈局所有看好的地方, 多半效果不佳, 肯放棄一些機會, 才能有能力在看對的地方下足夠的注碼. 另一方面, 組合適當的集中, 也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并採取行動糾正.
現在的股市, 從一些角度看是最壞的時候, 從另一些角度看是最好的時候, 這取決於各種的不同信念, 誰對誰錯, 只有時間能給答案. 無論如何, 我相信, 如果多一點把時間精力放到尋找判斷優質公司, 關注未來哪些公司有可能達到很好的ROE, 很好的成長率和成長空間, 判斷當下的估值是否偏低, 是什麼原因, 少一點時間關注價格的不斷變動并努力不受這些變動的影響, 那麼, 在市場博弈中, 我們會比較有機會佔據優勢.
恆指是會繼續下跌還是正醞釀回升, 我沒有頭緒, 但以常識和歷史判斷, 如果所在國家不是一沉不起, 股市就算看起來再差, 到足夠便宜的時候肯定會有支撐的. 這個支撐位, 我認為就是國家裡最優質公司整體的清算值, 在港股, 就是恆指1PB. 以零溢價買進一個國家或地區一籃子最優秀的公司, 無論如何都是賺了便宜的, 實際上, 港股出現過恆指跌到1PB的次數有據可查的也就只有兩三次而已. 現在貿易戰正如火如荼, 未來情況是否會類似08年甚至更嚴重, 不知道. 08年恆指跌到相當於1PB估值的時候見底, 假如這次危機沒有那次大, 那指數跌到現在應該也就差不多了.
假如相信國運仍在, 現在就是買入的好時候; 假如相信美國會很快打斷中國經濟升級轉型之路, 再次淪落, 那現在就是最壞時候到來前撤退的最好時候. 選擇什麼, 就看信念了, 身為中國人, 我的持倉就是我的答案.
交易方面, 長線倉沒有變動, 炒賣倉除了上文留言提及的之外, 這兩天將之前買賣後撤回的現金再買了些金山和萬咖壹聯. 萬咖壹聯的背後是華為OV等主要國產手機品牌, 貿易戰背景下, 這些品牌的國內佔有率很可能繼續提升, 對萬咖壹聯應該是有利的.
持股如下(截止31-May-2019):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6.9%, 碧桂園 7.4%
盈富基金 14.3%
中國平安 15.1%
港交所 13.0%
新華保險 6.3%
招商銀行 6.6%
中信國際電訊 6.0%
新意網 7.8%
太古B 4.8%
敏實集團 3.9%
炒賣倉:
地產: 融創 15.4%, 奧園 14.5%, 時代中國 11.1%
海螺水泥 9.1%
保險: 中國平安 12.4%, 新華保險 8.3%
信息科技: 萬咖壹聯 7.0%, 金山軟件 9.8%
港交所 : 10.0%
YTD:
恆指: 4.1%
炒賣倉: 25.1%
長線倉: 14.6%
很難說現在這個跌浪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指數繼續跌跌不休當然有可能, 也很難說會不會在一片悲觀聲中悄然見底回升. 一味地看淡并完全地忽視潛在的可能利好, 或者無懼風雨堅定看好, 在當下這個時候, 似乎都有危險. 我們可能不確定中短期應該是看好還是看淡, 但長線來說, 多半做好友的勝算更大. 回顧歷史, 雖然每次原因都不一樣, 但, 無論是87年的黑色星期一, 99年的科網泡沫, 08年的金融海嘯, 11年的主權債務危機, 都無阻道瓊斯指數不斷創出新高; 而香港的97亞洲金融風暴, 03年非典, 08年金融海嘯, 15年A股熔斷的連鎖反應, 同樣阻止不了恆指邁向更高, 雖然速度明顯慢了些.
所以, 在當下這個困難的時候, 即使再怎麼悲觀, 還是應該有一點信心. 雖然市場現在正以痛苦加在我們身上, 我們還是應該報之以微笑.
以上, 算是一碗雞湯, 雖然味道一般. 喝完之後, 讓我們繼續面對當下艱難的市場.
貿易戰發展到現在, 分析文章有很多, 我也湊下熱鬧, 說幾點看法.
1, 中國的意識形態, 體制, 都和美國格格不入, 但經濟發展迅速, GDP過不了幾年就會追上美國, 兩國遲早會由整體上偏向合作轉為整體上偏向對抗, 貿易戰之類的衝突是必然會出現的.
2, 這樣大的國家, 又都有核武器, 熱戰的可能性極低, 即使是較嚴重的後果, 多半最多只是發展到類似當年美蘇那樣的冷戰. 考慮到其實整體來說, 現在的意識形態之爭已遠沒有當年嚴重, 未來更可能的是不會有全方位的衝突, 焦點主要還是會在經濟.
3, 作為世界儲備貨幣, 美元從美國不斷流出是正常的實際上也是必須的, 所以美國貿易逆差是必然的. 即使和中國的貿易逆差能大幅縮小, 這個逆差還是會存在, 只不過換成了是其他國家替代了中國的角色而已. 貿易戰更多的不是要改善美國的逆差, 而是以此為由頭, 鉗制中國整體實力的膨脹.
4, 美國出於各種原因, 正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 中國正處於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的階段, 一個在做自上而下的努力, 另一個在自下而上擴張, 原本的美國創新中國製造的G2模式遲早會打破, 利益和角色分配從原本的涇渭分明變成直接碰撞. 即使現在美國整體實力明顯更強, 還是會感到越來越受威脅. 未來經濟增長會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 壓制中國科技實力很可能會是美國的長期國策. 華為這家代表中國產業升級的企業被針對, 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背景.
5, 美國有很強的孤立主義傾向, 不容易為理念衝突這種單一原因不計代價. 只要利益足夠, 美國多半不會將事情做絕, 這一點歷史上已經多次證明. 而中國, 對當局來說, 最大的利益不是擴張, 而是執政權, 是穩定. 所以貿易戰未來的發展, 最可能的結果是在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整體上達成某一點的利益交換各取所需後, 暫時各自收兵. 不過, 以兩國的規模和影響力, 這種平衡多半也是不穩固的, 類似的爭端應該會長期存在, 除非其中一方在競爭者徹底敗北. 但要一方完勝, 難度很大, 即使出現, 也應該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實際上, 以雙方各自的領土面積, 人口數量, 產業規模, 國際影響力看, 一方徹底打倒另一方的可能性很小.
從上面幾點出發, 站在中國這邊考慮, 我做了以下的幾點判斷及猜測:
1,長期看, 時間並不在中國一方. 中國人口結構在快速老化且新增人口在大幅減少, 而婦女平均生育率較高及接受外來移民會讓美國保持人口結構遠較中國健康; 在可見的將來中國都難以在教育科研創新方面大幅縮窄對美國的差距. 這兩點決定了雙方未來競爭力的分野. 所以, 類似貿易戰這樣的衝突拖得越久對中國越不利. 如果還有理智, 中國很有可能以一定的讓步暫時結束衝突.
雖然很可能中國要做出一定讓步, 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 美國還是有許多地方需要中國. 需求方面, 衣服鞋襪之類或許比較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 但蘋果手機這樣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背後的一長串產業鏈, 要在中國之外重建, 中短期內必定困難重重; 擴張方面, 中國的市場規模已經幾乎追上美國本土,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難以忍受失去中國市場的損失. 所以中國也不是毫無還價能力.
因此, 最後如果達成協議, 也不會是一邊倒的對美國有利.
2, 中興華為被制裁, 凸顯了中國在許多核心產業的不足. 中長期大力推動科技實力, 大舉投資基礎研發及高端產業應用只會越來越受重視, 原本許多依靠進口的高科技產品有機會越來越多地被國產替代. 無論貿易戰結果如何, 美國限制技術輸出, 中國以市場培育自家技術都會是長期趨勢. 科技產業說不定會形成無名有實的兩大生態圈.
3, 中短期內, 為應對貿易戰的衝擊, 可以做的多半是以擴大內需填補出口減少, 以人民幣匯率一定程度的下跌減少被加稅的影響, 以基建托住GDP和就業, 以減稅減費緩解企業負擔, 以較寬鬆的銀根維持整體經濟運行的活力.
4, 因為各種不確定, 對內, 政府的各種管制只會越加嚴厲, 尤其是在輿論及治安方面; 對外, 既然很難得到其他國家真正的友誼, 唯有努力整合自己的內部. 國內維穩費繼續增加是可預期的, 港人也要學著習慣越來越多的中聯辦治港了. 政府之手越長, 創新越難, 投資科創公司要有承受失敗的準備.
5, 雖然處於劣勢一方, 但國家畢竟人口眾多, 中西部等的許多地區還有待發展, 即使向國外擴張受制, 內部市場最少在中期內還可以提供不錯的發展空間. 所以, 只要情況不是壞到舉世皆敵的地步, 中國經濟增長還是可以維持在不錯的速度的, 雖然增速幾乎可以確定會放慢.
由上面的宏觀判斷出發, 關於股市, 我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幾點:
1, 巴菲特林奇等大師都認為不應以宏觀政經因素決定買賣, 如果認同, 那麼這個貿易戰就不應該是資金配置的主要考慮. 我傾向以當前指數估值與歷史走勢比較, 再配合以個人投資組合的表現來決定資金配置取向. 因為恆指現在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偏低位置, 而我今年以來的投資組合表現提供了足夠的緩衝空間, 所以我還是傾向繼續留在市場.
2, 恆指的PE, PB及股息率現在已經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較低位, 相信就算再跌, 空間也不會很大. 至於上升空間, 似乎也是有限公司----最重磅的匯豐中移動及內銀基本廢了武功; 騰訊因為altaba要賣阿里巴巴股份的關係, 短期會受影響, 中期來說, 業績增速放慢可能導致估值下降限制股價上升空間; 友邦一直不便宜, 重估空間不大, 只能靠增長推動股價, 暫時看不到有足夠分量的成分股可以帶領指數向上. 所以, 估計恆指大致隨好壞消息浮沉,
3, 單邊升浪或者跌浪都不容易出現的話, 就需以選股定勝負. 中短期而言, 可以考慮內需, 科技產業的國產替代, 基建相關, 而醫藥保險之類和人口趨勢相關的板塊應該是長短皆宜的選擇.
落實到具體的選股, 我的想法大致如下:
1, 雖然不斷有樓市泡沫論出現, 政府也不斷打壓, 房子是最大的內需這一點還是不容易改變. 中國的城鎮化率在每年提升1%--1.5%的趨勢估計還將持續一段長時間, 早期建造的房屋開始需要拆遷重建, 房地產需求很難一下子就大幅減少. 對政府來說, 因為房地產帶動上下游大量產業并容納了大量就業人口, 就算打壓, 目的也不是打死而是希望維持行業健康穩定. 再考慮到龍頭公司的市佔率逐年提升及整體的低估值和高派息, 內房股依然值得配置.
2, 華為事件推動下, 硬件完全自給自足既不現實也不必要, 但必定會有些戰略性關鍵產業在未來冒出實現國產替代, 就像現在的京東方, 但硬件投資及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且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對象, 以我粗淺的認識, 就算有這類公司, 基本上都是A股上市的. 應用上, 通訊搜索的谷歌臉書已經被擋在國門之外, 雲服務之類的業務因可能涉及安全, 亞馬遜等巨頭可能也會受壓制, 軟件應用如果有國產貨, 大有可能趁機而起.
3, 阿里巴巴準備到香港第二上市, 中芯國際於ADR退市, 可能代表了中國科技公司赴美上市熱潮的冷卻, 受益的是港交所. 貿易戰持續的氛圍下, 港交所的戰略地位更形重要, 股票值得成為組合配置中的核心成員之一.
4, 如果股市大致穩定, 內險公司的股票投資業績應該不會太難看, 但市場可能太看重股市不明朗對它們的負面影響, 無視了這些公司的EV還在逐年年增長, 也可能忽略了真實回報率超過投資假設但沒反映在業績里的隱藏利潤比如運營偏差等, 更可能的是因為當前疲弱的市場和不明朗的世界政經局勢, 給了這些公司偏低的估值. 我覺得未來市場情緒轉向較為樂觀的時候, 內險有被重估的可能, 這段時間佈局, 有機會取得超額收益. 相信股市會反彈的話, 內險股算是比較確定會有份回升的選擇.
5, 糾結選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是沒什麼意思的, 賣水泥賺的錢和賣手機賺的錢, 都是一樣的鈔票, 對吧? 高大上的行業, 如果沒有高增長, 肯定配不起高估值. 傻大黑粗的行業, 如果真的賺到錢, 給個地底泥的估值必定不合理. 所以, 一切還是應該回到投資的基本面, 也就是估值, 業績及前景的綜合考量.
6, 必然還有其他各種機會, 尤其是在一些小盤股中(眼前的例子就有網友physiotcm在上文留言中提及的743), 但一個組合, 如果想面面俱到地佈局所有看好的地方, 多半效果不佳, 肯放棄一些機會, 才能有能力在看對的地方下足夠的注碼. 另一方面, 組合適當的集中, 也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并採取行動糾正.
現在的股市, 從一些角度看是最壞的時候, 從另一些角度看是最好的時候, 這取決於各種的不同信念, 誰對誰錯, 只有時間能給答案. 無論如何, 我相信, 如果多一點把時間精力放到尋找判斷優質公司, 關注未來哪些公司有可能達到很好的ROE, 很好的成長率和成長空間, 判斷當下的估值是否偏低, 是什麼原因, 少一點時間關注價格的不斷變動并努力不受這些變動的影響, 那麼, 在市場博弈中, 我們會比較有機會佔據優勢.
恆指是會繼續下跌還是正醞釀回升, 我沒有頭緒, 但以常識和歷史判斷, 如果所在國家不是一沉不起, 股市就算看起來再差, 到足夠便宜的時候肯定會有支撐的. 這個支撐位, 我認為就是國家裡最優質公司整體的清算值, 在港股, 就是恆指1PB. 以零溢價買進一個國家或地區一籃子最優秀的公司, 無論如何都是賺了便宜的, 實際上, 港股出現過恆指跌到1PB的次數有據可查的也就只有兩三次而已. 現在貿易戰正如火如荼, 未來情況是否會類似08年甚至更嚴重, 不知道. 08年恆指跌到相當於1PB估值的時候見底, 假如這次危機沒有那次大, 那指數跌到現在應該也就差不多了.
假如相信國運仍在, 現在就是買入的好時候; 假如相信美國會很快打斷中國經濟升級轉型之路, 再次淪落, 那現在就是最壞時候到來前撤退的最好時候. 選擇什麼, 就看信念了, 身為中國人, 我的持倉就是我的答案.
交易方面, 長線倉沒有變動, 炒賣倉除了上文留言提及的之外, 這兩天將之前買賣後撤回的現金再買了些金山和萬咖壹聯. 萬咖壹聯的背後是華為OV等主要國產手機品牌, 貿易戰背景下, 這些品牌的國內佔有率很可能繼續提升, 對萬咖壹聯應該是有利的.
持股如下(截止31-May-2019):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6.9%, 碧桂園 7.4%
盈富基金 14.3%
中國平安 15.1%
港交所 13.0%
新華保險 6.3%
招商銀行 6.6%
中信國際電訊 6.0%
新意網 7.8%
太古B 4.8%
敏實集團 3.9%
炒賣倉:
地產: 融創 15.4%, 奧園 14.5%, 時代中國 11.1%
海螺水泥 9.1%
保險: 中國平安 12.4%, 新華保險 8.3%
信息科技: 萬咖壹聯 7.0%, 金山軟件 9.8%
港交所 : 10.0%
YTD:
恆指: 4.1%
炒賣倉: 25.1%
長線倉: 14.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