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星期五

信故事, 所以下注

進入四月, 恆指繼續向上尋頂, 組合整體表現依然跟得上, 但寄予厚望的雲服務概念股金蝶和浪潮持續橫盤, 和組合內的內房股及保險股的對比極為明顯, 非常讓人失望. 雖然中長線的投資不宜以短線表現衡量, 但在當下難得的牛市氣氛裡, 這種具大熱概念而且市場上的選擇並不多的標的, 股價走勢不應該是這樣的, 即使信心十足, 也應該對此打個問號. 組合里其他成員表現中規中矩, 有的更是十分出色, 相比之下, 這種寄予厚望卻拖了後腿的成員, 即使仍對其存有期待, 若是找不到足夠好的理由, 就算承擔得起他們持續不振的負面影響, 也不應太過放任, 畢竟, 從金蝶受David Webb追擊到現在, 已經給了足足半個月時間了. 

以上, 是上文留言中我提到已經沽出金蝶和浪潮的背景. 

我一向的做法, 是盡量將組合構成一個攻守平衡的陣容, 再因應市場環境決定是偏進攻還是偏防守. 長線倉一向不理牛熊, 幾乎都是近乎滿倉, 組合結構大致是攻守平衡, 暫時先不討論. 至於炒賣倉, 現在無疑我們是身處牛市, 風險取向偏向進攻理所當然, 勉強劃分的話, 保險港交所之類可以當進攻型後衛, 內房做中場, 而不確定性強但概念大熱的雲服務股, 當然應該是先鋒. 類比足球, 先鋒的佔比較小, 但期望的是他們能交出超過組合平均的成績, 很遺憾的是即使是在這個良好的市場氣氛里, 他們還是差強人意, 再展望一下當調整來的時候, 他們的表現會是如何, 我忍不住就心裡打鼓. 

很明顯金蝶和浪潮都不是完美的股票, 有這樣那樣的瑕疵. 金蝶, 財務數字當然有水分, 這一點Webb的文章中已經詳細指出了, 而且估值怎麼看都是貴. 浪潮, 過往業績說服力不夠, 去年業績大進主要是因為收購而非內生性的, 依靠集團之力才得以成長的, 很難讓人放心做長線, 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業. 他們的吸引力, 主要都是他們在講一個雲服務的故事. 金蝶在從傳統的ERP軟件銷售商轉向SaaS, 浪潮也是在主推雲服務, 而且因為集團背景, 似乎在服務大型企業尤其是國企方面頗有潛力. 很多過去的大牛股, 往往也是這樣, 有各種瑕疵, 但能不斷證偽那些疑點, 最後成長為基金愛股, 金蝶和浪潮當然不能說不可能.

本來已經打定主意忍受波動給與時間看看他們, 尤其是金蝶, 能成長為什麼樣的公司, 即使在Webb發文質疑後, 股價大跌再橫盤也未能動搖我的信心. 但上週末終止收購雲之家的通告讓我十分失望, 促成我做了沽出的決定. 雲之家的大股東同是徐老闆, 在金蝶的未來藍圖中, 雲之家的角色十分重要, 而且現在還有不少關聯交易, 雖然之前因為金蝶財務的考慮而剝離出去, 如今要高價買回, 考慮到雲之家這兩年發展不錯, 價值提升, 現在出多點錢也是合理. 萬料不到的是金蝶居然說因為外界的疑問, 決定終止交易. 以金蝶的未來發展來說, 買回雲之家十分符合邏輯, 你卻因為別人說點什麼就改變主意, 首先我會開始懷疑金蝶管理層的信念, 其次是有點惡意地猜測, 是否再過兩年才以比現在出價更高的價格去買, 反正如果這次不買, 業務上有需要的話可以和雲之家做關聯交易. 如今取消交易, 既避過現在的質疑, 又有機會在未來讓大股東多賺點錢. 當對管理層信心不足的時候, 沽出是最合理的做法. 固然做為港股中雲服務概念最強的選擇, 金蝶大有機會再被炒作, 但在長線持股信心削弱之下, 最少, 中短期內如果有機會也不是屬於我的了.

至於浪潮, 到現在為止, 我還是找不到什麼特別不利的原因導致它的股價突然下跌并持續疲弱, 勉強的理由就是我上面提及的不足, 雖然以估值及公司描繪的前景來說, 繼續持有等待問題並不大, 但技術指標給了強烈的警告. 三月中因金蝶拖累出了兩隻大陰燭, 幾天後股價跌穿50天線, 之後股價持續受阻於這條線, 甚至在本週一有跌穿本已快速下行的十天線之勢, 若是跌穿, 技術面上已經無險可守. 就算我不是技術派, 在當下的市場氣氛, 這樣的股票如果有前途, 股價不應是如此表現的, 雖然基本面上我找不到壞消息, 理性的做法還是應該暫時避開----很多時候股價是走在消息前的, 誰知道會不會也應驗在這時候的浪潮身上呢? 而且, 和組合的整體表現相比, 金蝶浪潮兩難兄難弟實在太拖後腿了. 前鋒不能進球, 也沒有能力轉換角色當後衛, 那, 留著何用? 

在港股市場, 最有雲服務概念的就是金蝶和浪潮了. 金山也算是, 但畢竟沒有那麼強烈的色彩, 騰訊是龍頭, 但雲服務的業務佔比實在太低了. 在放棄金蝶浪潮之後, 我沒有在港股中找到同概念的股票替代, 資金唯有轉向其他方向. 牛市中有實質業績支撐而且大概率在牛市中有表現的, 我已經選定內房股和內險為重點, 他們也不負所托, 又因佔比已大, 我不願再加, 所以配置的方向是在類似雲服務這樣行業前景廣闊但不確定性較高的. 這個不是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考慮, 而是從炒鬼或者風投的角度考慮的. 現實地說, 這種不確定但故事動聽的, 在牛市很有機會賺點快錢. 對我來說, 投資股票, 能賺錢就好, 無須硬給自己貼上一個什麼高大上的標籤, 反正我又不想當老師.

我最先買入的是綠葉製藥, 實際上買入此股是在沽出金蝶和浪潮之前, 因為資金不足, 甚至沽出了些許港交所和海螺以建立基本倉位. 綠葉上市之初, 因為微球研發概念, 受到市場熱捧, 但之後研發數度推遲, 資本信心持續下跌, 股價也是一路走低, 幸好力撲素等主力藥成績還不錯, 支撐住股價, 但高估值已經不再. 去年初一度大升, 更多的可能是受益於板塊的熱炒. 但在最新的年報出爐後, 公司同時宣告已經開始申請利培酮緩釋微球在美上市, 意味著多年研發的微球即將結出第一顆果實, 當年比較縹緲的微球, 已經有了看得到的前景. 這個新聞讓我想起當年石藥集團收購恩必普後的故事. 一個主要生產維生素的普通化藥廠, 轉型為生物製藥廠, 最後成長為藍籌股, 實在十分勵志. 綠葉製藥的微球, 賽道並不十分廣闊, 但如果走通, 再加上其他業務, 有機會支撐起一家價值千億港元的公司. 現價的綠葉, 或許在未來, 有機會得到價值重估. 

之前網友在留言中簡單提及擔心綠葉受帶量採購的負面影響, 這個問題我覺得暫時不容易下定論. 公司主要產品力撲素沒有進入帶量採購, 不知是主動還是被動. 進入醫保帶量採購, 銷量必然大增, 但利潤率必然大降; 不進入, 銷量沒有保障, 但可以保住利潤率. 整體評估, 不知進還是不進比較合算. 但看公司準備擴大力撲素產能, 我傾向認為綠葉受帶量採購的影響並不大,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兩三年後專利到期時必然出現的利潤缺口是否有其他產品出來填補. 看最近公司頻頻發出關於新藥取得良好進度的通告, 應該暫時不需擔心幾年後的事情. 而且, 對我這樣動輒換馬的交易者來說, 是否長線持有此股, 我都不知道......

這樣有基本業務支撐, 又有研發轉型前景的公司, 正好可以補上組合太過偏向傳統舊經濟的不足.

買入康希諾, 主要是被這篇文章吸引:

康希諾: 疫苗新銳的實力與資本厚愛

先不理股價, 單看公司基本面: 在一個長長的賽道中, 一群充滿情懷而且實力雄厚的科學家, 全力研發產品, 并已經看到一系列成果, 未來也有清晰的商業變現邏輯. 這樣的創新型公司, 得到資本厚愛是大概率事件. 另一篇文章也是我認同的, 標題就是觀點:

家臨江: 買港股 投資科學家

最後是券商持倉的觀察: 上市第一天的3月28日, 首五大券商大摩, 細摩, 輝立, 渣打, 高盛合共佔總股數25.19%, 若是不計大股東持股, 佔比會更高. 到昨天, 首五大券商變為渣打, 大摩, 細摩, 匯豐和高盛, 持倉佔總股數27.2%, 不僅集中度有所提升, 而且多為散戶持倉的輝立退出五大的行列, 反映股票正在不斷從散戶手裡轉移到大戶, 再考慮到上市第一天股價就已經高於招股價50%, 合理推測, 康希諾受大戶青睞, 肯高價追貨. 那麼, 期待股價繼續有所表現並不過分.

萬咖壹聯的買入主要是為了替代金蝶和浪潮, 繼續讓組合配置有一定比例的IT股. 港股的科技股可選的實在不多, 萬咖雖然是新股, 但股東背景不錯, 商業模式也有吸引力. 身處中國這個被高度管控的網絡環境, 得到包括華為, OPPO, VIVO等主要手機生產商組成的硬核聯盟支持, 幫助各行業企業與國內數以億計的安卓用戶建立聯繫, 并藉此尋求在移動廣告, 視頻產品及遊戲分發等方面尋求變現, 這樣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有價值的, 實際上, 在14年成立後, 公司已經有能力在17年開始尋求流量變現, 18年已經錄得盈利. 另一發展方向的快應用暫時未成氣候, 但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 這種類似微信小程序的產品, 發展空間應該是廣闊的. 以港股來說, 萬咖算是比較罕有的有發展成網絡平台潛力的公司了, 若是市場氣氛良好, 應該有機會被炒作一番.

以上討論, 基本上都是關於定性方面的思考, 沒有定量的評估, 實際上以這些公司的現況, 估值之類的考慮意義並不大. 這些股票, 因為賣點主要是對未來的憧憬, 只能是當做風險投資, 只宜輕倉. 組合中已經重注在那些有數得計的股票, 可以說是堂堂正正之師, 而且在今年的升浪中已經累計不錯的回報, 有空間安置一些夢想, 就當是配合主力的奇兵了. 既然金蝶浪潮表現未如理想, 就換些新血, 繼續發一發夢, 說不定可以美夢成真. 簡單點說, 這部分資金, 只不過是從下注在一個故事換成下注在另一個而已, 就是投機, 或者也可以叫做賭XD

說到這裡, 不禁想起之前常常看到的關於價值投資與投機, 長線與短線之類的討論. 我這樣的不理估值, 只看故事的做法, 必然是會被某些老師大力批評的. 但換個角度看, 什麼是價值? 什麼叫投機? 是不是一定價值投資才是唯一正道? 是不是投機就是亂賭? 只看當前營運數據和公司估值, 沒有前瞻, 是否真正的價值投資? 以貴點的價格, 買入一家有可信的商業模式的發展中企業的股票, 即使業績數字差, 是否就完全叫做投機?

我比較現實, 認為無論什麼方法, 能長期跑贏大市, 甚至是在經歷幾個牛熊週期這樣的長時間裡都能做到, 不論是價值投資還是投機炒賣, 都是真本事. 至於, 上課當老師, 嗯嗯, 這樣優秀的sales, 我當然佩服.....

持股如下(截止11-Apr-2019):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8.2%,      碧桂園 8.3%     
盈富基金          14.5%
中國平安          14.7%
港交所              13.3%
新華保險           6.9%
招商銀行           6.3%
中信國際電訊    6.3%
新意網              7.6%
太古B                4.7%
敏實集團            4.4%



炒賣倉:

地產:   融創 16.2%, 奧園 14.0%, 時代中國 7.7%, 中國金茂 6.4%
海螺水泥      6.1% 
保險:   中國平安 11.0%,  新華保險  6.2%
信息科技:  萬咖壹聯  4.4%,  金山軟件 6.1%
港交所 :       9.3%   
醫藥:    綠葉製藥 5.4%,    康希諾 5.2%





YTD:

恆指:      15.5%
炒賣倉:   39.0%
長線倉: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