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之前幾年, 一二月份我的組合順風順水, 到三月下旬的公司業績發佈高峰時, 組合表現就急速變樣. 在之前組合的受創, 主要的原因有二: 業績良佳, 但股價早已上升, 業績後被人好消息出貨; 業績不符預期, 被洗倉. 今年吸取教訓, 已經在選股及買賣上做了些功夫, 主要做法是: 特地在組合中加入一些三月份年結的成員; 對業績如何心裡沒底的, 盡量在業績發佈前賣出; 盡量不持有雖然業績肯定好但估值高的. 誰知, 組合并未受益, 到三月底, 組合回報率還是無可奈何地從高單位數回到原點.
今年仍重蹈覆轍, 自己沒有在三月初先撤退以鎖定部分利潤是原因之一, 另一影響更大的因素, 是我完全沒想到這次遇到新問題: 業績期高峰時, 大盤沒出什麼大問題, 但二三線幾乎被全面洗倉, 我這基本全是二三線股的組合自不能倖免.
撇除各種政經因素, 單純從大市個股的表現, 可能的結論是股市的資金如果不是不足, 就是大戶們不認為股市中短期內可大幅上升, 但大跌的機會也不大, 因此維持一定比例的資金在市場內. 因應風險及機會大小, 資金在各板塊不斷流轉但並未撤出股市. 這可能解釋了此前大市不跌但二三線大跌, 而再早前則相反, 二三線牛氣沖天而大盤持續疲弱這一現象.
目前, 美股在大升了五年後, 牛市就算持續, 離結束肯定是越來越近了, 中國經濟還在處理四萬億的後遺症, 和中國經濟密切相關的香港股市似乎還找不到邁向牛市的動力. 固然部分板塊有良好中長期機會, 整體而言, 在目前環境下, 要求年年有高回報率, 如果只投資港股, 並且不玩一注獨贏式的集中投資個別股票或個別板塊, 似乎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回顧歷史, 港股在2008年金融海嘯及2009年急速反彈後, 恆指從2009年底的21872點到2013年底的23306點, 只升了區區1434點, 就算加上股息回報, 四年來的總回報率也是低的可憐.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我們其實不應該對每年的回報率預期太高.
客觀環境不太好, 投資策略是否得當或將對對成績如何起決定性作用. 在經過不如意的去年, 并再次遭遇三月魔咒後, 我做了些反思, 也相應調整了策略, 簡述如下.
1, 組合結構:
在尚未見到有全面升市的現在, 市場或者是聚焦在少數板塊, 或者是在各個板塊間輪流炒作. 何時炒哪個板塊, 何時當炒的板塊會忽然散水, 我相信自己沒有能力預知并事先部署; 有長期利好并熱炒的板塊, 大部分時間會保持在合理甚至偏貴的估值, 很難有執死雞的機會. 既然如此, 組合做適當的分散是應有之義. 也是基於目前大市難走極端的判斷, 組合整體基調也應該是攻守平衡.
板塊配置上, 應選擇自己較有認識的類型. 買賣較熟悉的股票, 比較優勢的地方在於自己贏或者輸的原因較清楚, 止賺或者止蝕的決定會比較客觀. 在這難有單邊市的時候, 中短線的股價升跌很多時沒有特別理由, 短期的資金流向就足以促發股價急升急跌, 如果對手裡的股票不夠了解, 買賣決定很容易會被股價升跌牽引并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2, 選股的考慮:
平淡的市場很難支持長時間的高估值, 因為在這樣的市場, 信心是脆弱的, 一時的風吹草動就足以觸動市場敏感的神經, 高估值的股票多半是因為概念特別好或者業績特別高引致熱炒, 獲利貨眾多, 因此往往先成為套利的對象, 並且很容易就有人踩人的慘劇. 所以, 就算股票有多性感, 如果估值高, 也不宜重手.
較好的買入對象, 是那些估值雖然不算便宜, 但也絕對不昂貴, 而其業績可預見性高, 增長前景也明確的公司比如現在的燃氣股, 如果再加上現金流好派息不錯, 就更完美了.
增長股往往是明星股的搖籃, 但如果被一致看好, 估值難以支撐增長率, 就必須小心, 這個時候考慮最多的, 應該是買入的價格好壞而非概念是否性感. 比如騰訊, 我很難說服自己在50倍PE的價格買入這家增長率未來多半最多只有約20%的巨無霸.
另一值得考慮的是一些雖然看起來一般般, 但沒有老千嫌疑, 估值便宜, 最重要的是還有潛在利好的公司. 比如中石化, 雖然業績平平且體積大難炒作, 但作為國資改革的第一槍, 有炒作概念之餘還有借改革釋放生產力以提高業績的憧憬, 配合目前不高的估值, 應有不錯的中長期投資價值.
3, 買賣手法:
技術走勢派很喜歡高追向上破位的股票, 事實上在市好時這樣做的獲勝概率也不錯, 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 似乎需要做些修改.
這段時間看, 突破失敗的比例似乎高了些. 我估計原因和大盤有關. 股票在突破高位時, 清除賣盤阻力之餘也拉高了估值, 高處不勝寒會是另一批人的感受, 他們隨時會加入賣家的行列. 所謂估值高低, 往往只是一個範圍, 並且範圍可以很大. 市場樂觀氣氛籠罩時, 10倍PE炒到15倍, 大家還是不覺得貴, 但氣氛逆轉時就完全是另一種看法了. 不幸的是現在的市場雖非一片悲觀, 但也絕對說不上氣勢如虹, 要期待樂觀的市場氣氛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以支持突破的股份在較貴的價格上繼續上衝, 難度很難說不高吧.
走勢高位突破, 出現的時候固然有其合理處, 但同時各方面比如大市及個股估值等也可以配合其繼續向上的比例並不高, 對買入者而言, 他們多數是做中短期投機打算, 因突破失敗而離場是常識, 但目前不佳的市場環境很明顯將令其命中率降低, 並且任何的風吹草動也容易動搖操作的信心和判斷力, 增加踩中技術陷阱的機會.
難以長期樂觀的另一面, 是恐慌也很可能會是短暫的. 如果一隻股票的基本因素仍可靠, 股價在某些負面因素下跌破支持, 但很快又返回支持位, 此時買入, 似乎勝算更高. 首先是在下跌後估值肯定便宜了, 提供了抗跌力之餘也多了上升空間, 另外股價的迅速回升也側面支持了此前下跌很有可能是錯殺. 此時買入, 止蝕位很明確且幅度不高. 整體而言勝面應較大.
採用這樣的買入策略, 在股價大升甚至突破時順勢賣出部分以鎖定利潤就順理成章, 沽出時採取逢高分段沽出應可減少股價一沽就飛升這種踏空行情的風險. 背後的考慮是相信多數的突破是難以持久的, 高位賣出後總有機會低價補回.
接下來談談進出場的選擇, 這包括了組合中持股和現金比例的調整及個股持有時間的決定即對個股是短線投機還是中長期持有的選擇.
無論是從PE還是PB的角度看, 恆指這幾年都是在歷史估值的較低位, 上升空間明顯比下跌空間大. 除非自信有能力捕捉轉角位, 大進大出不會是好的選擇, 因為這幾年恆指的整體波幅並不大, 不斷在輕倉和重倉中轉換, 捕捉波幅獲利的空間並不大, 還要考慮到進出時機的選擇很難做到次次精準, 出錯的機會也不容忽視. 因此, 即使是在看起來相當嚴峻的時候, 我們也應該有堅持留在場內的勇氣, 最多, 是因應風險和回報的比較, 做一些換馬, 增減一些現金量. 至於高位, 我覺得恆指的高位還在遙遠的未來, 實在不需要考慮高位出清股票的問題.
至於個股, 短線和中長線的選擇我覺得無需刻意, 因很多股票的走勢是獨立於大市的. 但我們不能無視大盤的現實是難以大跌也難以大升, 這樣的背景下不應該對個股太悲觀或者太樂觀, 持有時間的長短還是主要看股價, 但原則是高位要捨得沽低位敢接貨. 補充的一點是從之前的教訓看, 買賣太過頻繁並非取勝之道, 現在實在有太多走勢陷阱了, 短線的投機目前而言少做一些是有益的.
上面這一大堆闡述, 中心的思想我總結為一點: 不求有太高的收益率, 但必須能夠減少虧損的風險, 假如只有平平凡凡的回報率, 在目前的環境下, 就應滿足了. 超高的回報,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 需要有運氣配合, 但運氣是否屬於自己, 那是該先打個疑問的. 實際上, 眼光放長遠一點, 如果能長期保持一個平凡的業績, 沒有超高回報率, 但也很少遭遇大敗, 只要時間還站在自己這一邊, 長期的平平凡凡, 到最後將造就一個不凡的成績. 我的成績遠遠談不上不凡, 但勉強可作為一個例子.
我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工作并參與股票買賣, 世紀之交的前後離港幾年, 這段時間的投資是有些收穫, 也從97金融風暴及科網泡沫中全身而退, 但投入資金很少, 04年開始的最近這十年, 才是我投入較多資金及精力的真正算得上投資的十年. 這十年, 我沒有過哪怕一次的足以炫耀的高收益率, 但做到了每年都跑贏恆指, 總體回報率雖然比不上一些大神, 但也算拿得出手了. 這個回報率, 是在奉行分散投資, 組合均衡的原則下做到的, 這種中庸的做法註定在大牛市很難有像牛市股神那樣倍倍聲的回報率, 但也不容易在股災中沒頂. 這十年, 我從沒有滿倉, 總是起碼保留10%的現金, 也從沒有空倉, 最少都有30%持股, 而且這樣低持股比例的時間很短, 最近幾年基本上都持股85%以上. (要吸取的教訓是08年太早再入市, 太快用完現金-----我30000點時已經沽出70%持股, 但27000點就開始撈貨, 18000點已經打完子彈, 很明顯我當時欠了耐心, 30000點不清倉則是太過貪婪了)
恆指點數
年份 31-DEC 升幅 組合回報率
2003 12575
2004 14230 13.15% 25.5%
2005 14876 4.54% 17.9%
2006 19320 34.2% 45.2%
2007 27812 39.3% 81.6%
2008 14387 -48.3% -38.2%
2009 21872 50.0% 91.0%
2010 23035 5.3% 28.2%
2011 18434 -20.0% -10.7%
2012 22656 22.9% 51.1%
2013 23306 2.9% 4.7%
YTD : 1.5%
恆指: -4.6%
國企: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