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 港股很明顯受宏觀政經局勢的影響多過微觀的各公司經營情況.
中國經濟的轉型還在進行中, 看不到有很大的進展, 實體經濟困難, 大量資金或者在P2P和各種理財產品中空轉, 或者流入房地產. 政府在放水和收水之間搖擺, 之前推出打破剛兌等去槓桿措施, 一看形勢有點不妙, 又有放水跡象. 踩鋼絲的政策調整能否達到目的, 無人敢給個肯定的答案. 外貿的問題更加複雜. 從中興通訊, 到特朗普支持率的攀升, 還有民主黨的一些言論, 顯示美國已經有共識將中國視為一個真正的對手, 這是隨著兩國實力接近遲早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經濟的陣痛期, 像以前黃金時代各行各業欣欣向榮高歌猛進是不可能了, 原有產業勢力重新劃分, 新興產業尋找發展方向, 會是一個長時間同時存在的現象, 估計未來一段不小的時間內經濟增長大概率會慢下來. 貿易戰方面, 雖然衝突很大, 但全球化不可逆轉, 中國多年來建立的產業鏈在全球範圍內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 貿易戰沒有節制地進行, 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美國即使下決心持續貿易戰, 相信也沒有勇氣魚死網破.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衝突長期存在, 雙方持續地討價還價, 尋找都能接受的平衡.
因此, 未來一段時間內, 或許反復, 分餅和內需會是主題詞. 反復是指經濟不再如以前順風滿帆地一路向前, 分餅是指市場難以持續做大, 行業內不斷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而內需, 是指外貿出口的重要性慢慢被擴大內需替代. 我們正處於變動不斷的大時代.
動蕩的時代, 確定性是稀缺品. 在股市里, 那些前景光明, 盈利穩定性, 成長性高的, 市場可能願意給比普通環境下更高的估值溢價. 今年的醫藥, 物業管理, 教育等板塊的強勢, 多半原因來自於此. 幾個月下來, 強勢股的估值早已高高在上, 弱勢的則趴到了地板. 但隨著股價的各走極端, 極高和極低的估值遲早會有所修正的. 比如上個月到現在, 似乎就開始有這樣的跡象出現了---- 強勢的醫藥類借內地長生疫苗造假調整, 恆大的盈喜和派息預告帶領今年一直弱勢的內房大幅反彈.
以中短線炒作的角度看, 像這樣的強股跌弱股升是暫時的調整還是趨勢的反轉, 老實說我不知道. 上個月我說了許多迷茫, 其實說的就是猜測不到市場到底喜好什麼類型的股票, 喜歡的股票可以炒到多貴, 被看淡的可以跌到多便宜. 相比猜測大盤走向和市場資金喜好, 對個股進行定性判斷對我而言就比較容易一些. 畢竟, 如果已經有一些經過自己驗證的信念, 并由此形成一個思考框架, 一些看法不論在什麼市場, 相信都不會容易被自己推翻.
比如估值.
昂貴估值或者是比同業長年有溢價的估值, 或者必須匹配業績的高速增長, 比如騰訊, 或者有非常清晰的盈利展望和良好現金流, 比如領展, 或者盈利長年穩健適度增長, 比如友邦. 市場在這些股票多年交出好成績後, 給的估值包含了良好預期的溢價. 而低估值的, 就像不幸的家庭一樣, 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對於投資來說, 估值的變化有機會帶給我們超額收益或者損失.
公司發展的高峰期往往是估值的高峰, 公司困難時期的估值也往往非常低廉. 判斷公司是否高峰將過或已過, 是持續處於困境還是將會反轉, 估值高峰或者低谷時的買賣決定, 對錯往往是一場大勝或者大敗的分野.
比如投什麼行業.
同一個時期, 總有些行業賺錢特別容易, 有些就困難. 投資前者當然比後者吸引得多, 這是第一層思維.
但我們還需要第二層思維.
熱門的行業會吸引大量資金聚集, 推高相關公司整體的估值, 我們不得不付出高溢價以取得入場券. 但我們很難判斷未來這些公司是否能越做越好, 讓時間幫我們將付出的溢價抹平, 這是投資這類熱門的最大風險所在. 也就是說, 我們承受不起他們由非常好變成一般好甚至從好變成壞的風險, 畢竟, 付出的溢價太多了.
至於困難的行業, 其實也有不同的情況, 簡單的全部忽略是不理性的. 有些行業其實只是暫時的遇到困難, 週期向好後日子就會好過了; 有些行業確實前景一般般, 但業內其實有王者在默默持續向前. 這類公司或許情況各不相同, 但很可能都有個共同點, 就是市場給了很低的估值. 他們表面的不吸引, 暗藏著潛在的高回報. 遲早有一天, 或者業績反轉, 或者持續經年的良好業績打破了偏見, 他們會得到重估.
所以, 好壞行業不能一概而論, 還得看價格和風險回報比.
比如增長.
比較多人從行業前景為思考的出發點, 去尋找及判斷公司未來的增長, 身處前景亮麗行業的公司會吸引許多眼球. 另外一種情況比較受忽視, 就是在一個不增長的行業里的某些另類, 他們能不斷蠶食其他公司的份額, 達成自己業績的增長.
增長的行業, 公司固然機會多, 但也得面對不斷加入的新競爭者. 投對公司很大機會取得比一般行業好許多的回報率, 但也面臨比較多的不確定性. 一般性行業里, 格局通常比較穩定, 選擇公司容易得多, 但可能要忍受長時間的市場低估. 選擇下注哪一種, 很難說誰更好, 但只偏好一種是不明智的.
市場每天都在變化, 股價升升跌跌, 難免牽動情緒, 但我們應盡量控制自己不受股價波動影響自己的投資信念. 秉承信念建立的組合, 在觀點和基本因素還沒有證偽的情況下, 如果輕易被價格的升跌改變判斷, 就算換一種思維建立另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組合, 多半也是堅持不了. 長期的變來變去, 只會淪為被市場不斷牽著走的輸家. 所以, 雖然挨打了大半年, 我的組合還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動, 畢竟, 當時選股的邏輯還沒有被推翻.
實際上, 剛剛過去的這個月, 長線倉仍沒有任何交易, 而交易應該比較頻繁的炒賣倉, 也只做了寥寥數次的小調動.
炒賣倉比較貼市, 持倉中有些股票在最近的兩三個月上落頗為厲害, 甚至在回調後有過賬面雙位數虧損的時刻, 但我還是克制住止損或是減持的衝動, 繼續等下去.
典型的是內房股. 內房股我去年大勝的主要功臣, 不斷減持後, 現在仍占組合近1/3的比重, 但今年以來重倉的恆大和融創表現一直不濟. 市場持續地擔憂內地房地產的泡沫, 不斷出台的調控措施加劇了對行業的擔心, 股價當然難有表現. 但在我看來, 房地產在可見的未來仍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 政府不可能真正下重手打死這個行業, 持續的調控一方面應該是政府配合降槓桿的大局, 一方面是希望行業向規範有序發展. 假如所謂的泡沫沒有破滅, 未來行業會出現強者集中度不斷提升, 實力不足者不斷退出的局面, 而這幾年大力擴張的龍頭們, 隨著擴張力度減弱, 銷售提升, 買地收斂, 最令人擔心的負債率會明顯下降, 會計上的結算收入和支出錯配會得到糾正, 利潤釋放將順理成章. 假如這個局面形成, 現在以銷售計算的預期市盈率只有三幾倍的估值就顯得非常低估, 價值重估是遲早的事, 潛在上升空間相當大. 這個邏輯, 在每個月的行業銷售數字得到不斷的驗證----top 30的市佔率逐月提升, 銷售增速大於行業平均; 龍頭地產公司的買地節奏明顯放慢了, 支出增長速度在減慢, 銷售在加速. 既然形勢一如所料, 股價就算不濟, 也是值得再給一點時間的. 這就是我對內房股的大致看法和做法.
隨著恆大的盈喜和派息公告, 這星期內房股有一波強力反彈, 或許只是超跌反彈, 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場對行業前景的看法有了些改變.
鋼鐵股雖然在組合里的佔比一般, 但也值得一提. 一般對鋼鐵股的定性是週期股, 給人的信心不大, 但我還是在多年不碰後買入了. 理由一如之前文章所提及, 是相信供給側改革會改變行業格局, 以前的無序競爭會明顯改善, 從而減弱週期屬性, 有利於經營良好的業內公司. 而且, 估值這麼低, 早已反映了非常差的預期. 即使業績不增長, 三幾倍的PE, 也該有不錯的安全邊際了吧? 買入後, 手裡的兩只股票都曾經由微賺淪落到超過10%的賬面虧損, 但熬過後, 現在也賺錢了.
內房鋼鐵之類的股票, 給人的感覺當然不如醫藥教育那麼好. 但如果那些被看淡的最後證明並不如預想的那麼差, 被長期壓低的股價就只有回頭向上一個方向了, 而一直被看好的, 只有不斷交出符合甚至超預期的成績, 才能撐得住已經偏貴的價格. 這樣的話, 那些低至三幾倍PE的比如內房股, 那些增長只有二十多點但PE高達四五十的醫藥股, 誰的投資價值更高, 可就難說了. 未來的事情, 誰敢說可以完全預見得到呢? 恆大雅居樂們可以出預增盈喜, 長生生物可以出假疫苗....... 這世界, 畢竟是複雜的.
回到具體操作. 本月買賣不多, 長線倉保持不變, 炒賣倉沽了最後一隻藥股李氏大藥廠, 宣告這幾個月在醫藥股的投資徹底失敗, 少量加注融創和奧園. 雖然長線倉YTD仍然錄得虧損, 但炒賣倉已經勉強回到正數. 藉此契機, 希望剩下的幾個月能夠有好一點的表現, 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8.0%, 碧桂園 5.6%
保險: 中國平安 11.5%, 中國太保 7.0%
科技: 騰訊 9.4%, 新意網 7.4%
盈富基金 12.6%
港交所 11.2%
招商銀行 5.2%
九倉置業 4.4%
華潤燃氣 5.4%
中海油 4.1%
現金 約 8.1%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2.1%, 融創 9.7%, 奧園 7.4%
資源: 海螺水泥 10.5%, 兗州煤業 6.0%, 中國建材 5.3%
鋼鐵: 西王特鋼 4.9% 中國東方集團 7.2%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1.5%
金蝶 9.4%
安東油田服務 6.3%
YTD (截止10-Aug-2018)
長線倉: -3.1%
炒賣倉: 1.3%
恆指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