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貴還是不貴, 是個好問題

經過三月份大跌後, 四月份市場的表現算是不錯, 回升了約一千點, 而且在這個月的最後交易日, 恆指剛好站在50天線之上, 看好的勝算應該比看跌高一些. 對我這樣的長期多頭來說, 看好基本上是不需要什麼猶豫的. 如果是大跌, 就意味著股票便宜了; 上升, 意味著市場氣氛良好. 反正我對未來總是抱著樂觀的態度-----只要恆指不是已經來到比如35000點以上這樣明顯貴了的時候, 我相信樂觀者總是比悲觀者容易賺錢的. 在今天, 重要的不是去判斷市場走向, 而是到底該買什麼股票.

當疫情開始受控, 恐慌導致的拋售潮也過去了, 反彈是應該的, 之後市場如何演變, 或許應該有新的邏輯. 之前的時候, 大市跌浪持續期間, 資金流向除了套現拿回現金之外, 主要的選擇是避開甚至做空疫情受害股, 買入疫情受益股. 當進入後疫情時代, 這個邏輯固然仍然有價值, 但獲利空間應該已經減少了. 甚至, 如果再看遠一些, 做多大幅下跌的受害股, 套現已經回升的受益股, 也是很有可能的.

這段時間以來我的想法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改變, 比較困擾的是當手裡的股票回升之後, 到底是強者繼續強, 還是貴了之後需要調整, 另外的是到底市場資金會流向什麼類型的股票. 影響後者的因素太多, 比如大市的走向, 疫情的發展, 政府的政策, 甚至基金投資人的意向導致的贖回或者加碼也是需要考慮的, 所以預判的正確率很難保證, 只能依賴時間給出答案. 前者情況類似, 升跌都有理由, 同樣只能等待和觀察. 既然如此, 按自己的節奏走, 同時以自己組合和指數的表現做比較以判斷自己的操作是否有問題, 可能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假如指數不是在很高的位置, 考慮現金比例的意義我覺得並不大, 重倉甚至滿倉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當然這個做法主要是基於我買賣時機的選擇能力比較差而選股及組合配置做得比較好這樣的情況, 未必適合每個人, 但另一方面, 指數並非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昂貴區間. 總是會有一些股票還有不錯的上升潛力的, 只要有那個眼光, 投資機會並不缺乏, 尤其是對我們這樣不需要買入大量不同股票的散戶更是如此, 所以滿倉其實也是有道理的.

大市逐漸回升, 組合跟著水漲船高, 我不知道是應該繼續抱牢持股還是做些調動. 猶豫之下, 採取了折中的做法.

大致的交易過程如下:

長線倉沽清了剩下的平安, 買入維達, 之後減持少量阿里巴巴, 繼續加倉維達. 這些交易大致是將之前看淡今年平安等金融相關公司, 看好消費相關的思路繼續落實到具體操作上, 成績如何有待觀察, 希望大方向沒有問題.

炒賣倉搞了一大堆買賣. 月初繼續減持股價已經逼近10元開始顯得有點貴的永升, 開始建倉股價回升的奧園健康, 另外在85元附近減了些平安好醫生, 買了點高瓴入股的三生製藥投機; 月中時代鄰里收購小額貸款公司, 雖然我認為是中性, 但還是出於避險而減持, 繼續買入奧園以替代. 進入下旬後, 承認失敗, 略微虧損沽出走勢未能突破的三生, 同時間時代鄰里股價呆滯而奧園終於邁出收購的第一步, 所以沽清了時代鄰里, 少量減持了今年一直拖累組合的內房股(奧園和時代), 增持了點股價回調的微創, 繼續加倉奧園健康, 並高追買了些中糧肉食替代三生繼續投機. 進入月底, 有消息內地開始復學, 沽清了這段時間股價沒什麼表現的阿里巴巴, 買入思考樂; 平安好醫生在我減持後股價繼續大升到三位數, 之前的減持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沽升淚, 恐高症發作, 再次沽了些, 沒想到之後股價竟然還可以攀升到120元之上, 不敢再沽了. 中糧肉食如願上升, 算是久違的投機獲利之作, 但對這類週期股沒有什麼信心, 在月底見好就收, 連同套現平安好醫生的錢一起買入業績大好的澳優.

懶得再像上月份那樣詳述過程, 畢竟這個月整體來說算是比較平穩, 太過仔細的描述意義並不大, 而且我的短線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一般般, 無謂獻醜. 話雖如此, 從我買賣的大致時間段及對應的股價, 讀者應該也可以判斷出我第一次賣平安好醫生及買三生製藥是明顯的失敗, 中糧肉食算是得手. 其餘的交易幾乎都沒能賣到短線高位也沒有買到短線低位, 來到今天, 假如當時持股不動, 回報率和現在應該差別不大, 可以說是徒勞無功浪費精力, 但最後是對是錯我覺得還不能下定論, 需要多給一些時間來證明.

如果單純地看市盈率和市帳率這些數字, 我這個月做的, 基本上是賣了估值便宜的, 比如內房股和中糧肉食這些中單位數PE的, 買的是估值貴的, 比如看起來極貴的微創和思考樂, 表面上看很明顯違反了價值投資的基本理念. 假如回到幾年前, 這樣的操作我是肯定不敢也不會做的. 現在的做法和我對估值的看法出現了變化有關.

我之前提過, 所謂的合理估值只是一個區間, 這個區間可以達幾十個百分點, 比如很多股票, 從生意性質看, 10--15倍PE都可以認為是合理的, 但股價高低位已經十分巨大了. 如果再考慮到不同的情況, 比如市場氣氛, 基準利率, 經濟環境之類外部環境的變量, 合理的估值可以更加多變. 所以簡單地看幾個大家隨便查一查就知道的PE, PB之類的數字就下一個結論, 隨時可以錯得十分離譜, 雖然那些只看數字的所謂價值投資者可以辯解稱是市場的錯誤. 說到這裡, 想到那些付錢報讀投資班, 卻只收穫了一堆隨便找本書都可以得到的會計基礎知識的人, 不禁為他們感到悲哀.

怎麼看估值, 是一門高深學問, 我也說不清楚, 乾脆引用馮柳一段深得我心的話:

其实就个人而言,我是不赞成大家过分重视估值的,因为这首先是个博弈的市场,且具备明显的不对称属性,每个领域都存在更全信息、更深理解的内行人士,他们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我们虽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能力圈从而达到半内行的标准,却很难成为最接近真相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在诗外寻找优势,在心智能力上锻炼自己,而成熟心智模式的基础就是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估值却从态度上就不符合这种精神,它更多是由内而外的划定而非由外及内的聆听。

他的這段話和他的所謂"弱者體系"思想一脈相承, 這個弱者體系是他的投資框架的基礎. 在他的定義中,

弱者体系就是假定自己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的最差水平,只能依靠的只有时间、赔率与常识.

按我的理解, 他的意思可能是尊重市場, 承認自己存在不足, 但相信市場總有規律可循, 有機會在市場獲利, 基本上就是我們這樣的散戶的生存之道. 換句話說, 不要簡單地將書本理論套用在現實情況, 還要參考多種因素, 做多角度思考, 並且在投資過程中不斷和市場"手談", 修正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回到上面我提到的賣便宜的買貴的. 我相信這些內房股有價值, 股價也偏低, 但股價就是不升, 未必是我的想法錯了, 也不是市場錯了, 可能是在這個時點, 市場關注的焦點放在這些公司的利淡因素而非利好的方面. 隨著時間過去, 焦點變化, 股價可能是另一番天地. 但, 現在來說, 股價今年以來的弱勢是客觀的事實, 拖累我的組合回報率也是明顯的事實, 從風險和回報的角度,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 減持也是合理做法. 微創之類的股票, 之所以貴, 也未必就是有資金亂炒, 高增長應該有較高的估值大家應該都不會有什麼爭議, 前景比較有確定性應該值得一點溢價也可以是個合理因素, 大環境下這類公司比如藥明系因各種因素比如受惠行業高增長比如公司有稀缺性之類的可以一直貴下去, 而這個"貴", 同樣可以是一個很大的範圍, 事實是哪怕恆指估值只有十倍, 這類公司的估值還是可以長期保持在幾十倍PE甚至更高.

市場上有無數選擇, 看不懂, 不認同, 可以避開. 自命不凡地指點江山, 認為市場是錯的, 自己是對的, 固然可能是理性, 但也不能排除是自己某種程度的無知導致的狂妄. 一個謙虛的人, 可以不敬畏市場, 但給予市場一定的尊重總是應該的.

實際上, 心中先有一個估值, 然後用這個估值去套在一隻股票上, 和刻舟求劍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合理一些的邏輯, 應該是在一個投資框架下, 多角度觀察一間公司, 再綜合各種因素包括公司之外的, 最終有一個大致的估值判斷, 然後再和股價對比, 才得出一個貴還是便宜的結論, 而且, 這個分析, 應該是動態的, 隨著認知的深入和公司的情況變化不斷調整. 到底是貴還是不貴, 不能簡單地看幾個數字就得出結論.

我不是說我的交易就一定沒問題, 畢竟以股價表現而言, 到今天我這個月的交易最多只能說是對錯各半. 話雖如此, 背後的一些思考還是應該記一記.

沽出阿里巴巴是個比較艱難的決定, 雖然此股在組合的佔比不高. 我仍然相信阿里巴巴前景很好, 但軟銀潛在的減持如果沒有落實及完成, 股價始終會受到困擾, 不會有多少人肯那麼無私地將股價托在高位讓軟銀順利套現的, 更多的只會是想趁機撈便宜貨的人, 情況有如之前雅虎減持的時候. 這段時間繼續持股, 未必就不行, 但可能損失了機會成本. 所以當我有新目標的時候, 此股成為減持甚至全數沽出的對象.

時代鄰里買小額貸款公司, 看PE像是買了貴貨, 有利益輸送之嫌, 但翻看公告, 時代鄰里是創始股東, 接貨價相當於目標公司的原始投資額, 相當於時代鄰里將其他股東的股份原價買入, 對雙方算是公平合理, 而且這公司做的是貸款生意, 買了之後時代鄰里可以自由決定如何運用該公司的資金, 比如調用去收購物管本業的目標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認為消息是中性, 最多是中性偏淡. 但是, 既然市場給出負面反映, 而又有其他標的比如奧園健康可以替代, 就未必一定要堅守. 而奧園健康, 之前網友曾提出對股價落後的疑惑, 我的回答是向外發展的步伐太慢可能是一個負面因素, 而這個因素隨著最近這單收購明顯減弱, 股價走勢應該會有所改善.

思考樂很貴, 尤其是和辦學校的教育股比較. 但另一個角度看, 補習的政策風險明顯比辦中學大學的低, 而擴張更容易, 這一點就值得一定的溢價, 貴一些是合理的; 另外, 思考樂的管理和教學一向令人稱道, 這幾年持續交得出業績. 再看看股價, 即使在最慘的二三月份, 股價也守得相當穩, 說明市場資金持續投公司以信任票. 當挨過最艱難的時刻之後, 可以想象資金的追捧會持續到來. 至於估值確實看起來貴的問題, 類比我85元減持的平安好醫生, 現在是100多元了.

澳優是在大升回調後買的. 老實說我是被一根大陽線吸引才再次關注的, 畢竟幾年前公司出事被停牌的陰影實在不小, 雖然我沒有中招. 大升後我才翻看了一些資料, 相信公司已經摘除了老千的帽子, 現在的股東結構看起來比較理想, 管理層也能幹, 公司的市場地位這幾年逐年提升, 以消費股來說, 相比其他公司, 澳優的估值應該有提升空間. 另外的考慮是嬰幼兒奶粉可以說是必需品, 而因為疫情的關係, 進口和海外代購等途徑的進口奶粉銷售會受到影響, 給了本土品牌進一步提升佔有率的機會. 實際上, 這幾年國產替代也在奶粉行業發生了.

維達也是在發佈良好季度業績後買入的, 其實此股一直在關注名單中, 但因為擔心產品同質化導致利潤率受影響, 而且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同時產品售價沒有什麼定價權也是個困擾因素, 所以遲遲不敢買, 直到第一季業績後, 認為維達的品牌力可能比想象中的強, 才改變初衷, 另外的原因是實在對平安今年的業績信心不大, 所以趁機換馬.

持股:

長線倉: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3.0%
龍光地產 (3380)              9.4%
中國金茂  (817)               9.2%                       
海螺水泥 (914)                9.0%
騰訊控股 (777))               8.8%
港交所 (388)                    8.5% 
康龍化成 (3759)              7.8%
雅生活服務 (3319)           7.2%
阿里巴巴 (9988)              6.7%
禹洲地產 (1628)              6.4%
維達國際 (3331)              5.8%




炒賣倉:

康龍化成(3759)             11.9%
融創中國(1918)             11.5%      
永升生活服務(1995)       9.7%  
時代中國(1233)               8.7%
中國奧園(3883)               7.6%
春立醫療(1858)               7.3%
平安好醫生(1883)           7.2%       
雅生活(3319)                  7.1%
奧園健康 (3662)              6.6%
思考樂教育(1769)           5.8%
微創醫療(853)                 5.7%
澳優 (1717)                     5.6%
美團點評(3690)               4.6%      




YTD  (截止 30-Apr-2020) :

恆指   :  - 12.6%  
長線倉:   7.4%    
炒賣倉:   9.9%     


2020年4月4日星期六

最難的一個月

我炒股超過二十年, 碰到的股災也不少了, 但像這次, 跌浪在估值不算很高的情況下突如其來地展開, 並且下跌速度如此之快, 跌幅如此之大, 還是第一次見到. 今年的三月, 可能是我炒股以來最艱難的月份了, 因為其他的股災大都是慢慢發展, 像是軟刀子割肉, 而這次則是一刀直接插過來, 讓人猝不及防. 別說是我這樣的多年來現金比例都很低, 減持意欲不高的, 就算是倉位比較靈活的, 稍一猶豫, 就已經錯過了撤退的最佳, 甚至次佳時機了, 賬面突然受損幾乎是無可避免.

沙特俄羅斯談判破裂導致的股災, 事先沒有一點征兆, 我的組合在3月8日上文發佈時還有近十個點利潤, 週末過後, 短短兩三天就已經陷入虧損, 跌幅之快之大, 或許只有15年7月A股熔斷時可堪比擬, 但是當年是在股市大升, 組合回報率最高曾有七八成的時候回落的, 緩衝空間大得多. 這種局面下, 明顯最重要的是先把糜爛的局面穩定下來, 進入危機處理模式. 到現在, 看來市況有希望平靜一段時間了, 趁還有印象, 記錄下這段時間的操作, 既可以做以後復盤之用, 也可以給網友參考, 相信多少有點價值的吧.

我的反應遲鈍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 這次仍然如此, 唉...... 3月8日才自我感覺不差地發了篇文, 9日一開市就遭了當頭一棒, 措手不及之下, 我選擇先靜觀其變, 等了兩三天, 到13日才開始採取行動, 當天收市時, 恆指已經大跌到YTD約負14.7%, 而我的炒賣倉和長線倉則開始陷入虧損, YTD分別是負2.8%及負2.6%. 如果9日當機立斷大舉撤退, 或許可以保住盈利狀態, 但, 老實說, 我根本沒想到後來的跌勢會如此之迅速, 而且 25000以下的恆指已經是我心目中屬於偏低的估值了. 局勢惡化至此, 雖然我短線技術十分之差, 在這亂局下, 也不得不積極應對, 買賣次數急劇增加了. 擔心自己短炒技術太差容易出錯, 我寧願多付些買賣成本, 交易基本上都是小注進行.

這段時間的恆指表現及我的大致交易過程如下:

3月13日, 當天恆指以最低點22519開盤, 收24033, 跌276點. 低開高收, 判斷短期最恐慌的拋售時刻可能過去, 可以借這幾天個股走勢參考, 開始重整組合.

長線倉:  減持平安, 增持阿里巴巴和海螺水泥.
炒賣倉:  沽清平安, 買入FL二南方恆指7200,  增持阿里巴巴和康龍化成, 重新開始建倉新東方在線.

平安今年保費收入受疫情影響, 投資收益受股市影響, 長線資金配置受很可能的放水導致的債息下跌影響, 股價可能強是不再. 康龍化成應該受影響不大, 阿里巴巴和新東方可能受益於線上活動增加, 海螺水泥可能受益於疫情後政府的經濟刺激行動比如推基建. 7200可以替代平安的跟蹤恆指作用, 兩倍槓桿可以省下資金買其他股票.

3月16日, 恆指高低波幅達800點, 收23063, 大跌近千點, 但沒有再試前一天的低位, 有些股票展現不錯的防守力.  炒賣倉增持雅生活. 其實應該忍一忍手的, 不過雅生活走勢不錯, 少量買入應該無傷大雅.

3月17日, 恆指總算擺脫了連日的跌勢, 收23263, 升200點. 這一天炒賣倉今年第一次錄得兩位數的虧損, 回報率是負12.4%, 被比較穩健且波幅較小的長線倉追上, 但長線倉也虧了9.8%, 逼近兩位數了. 恆指的這個點數以PB計, 和金融海嘯的低位差不多了, 我認為戰略上還是應該堅持留守, 戰術上則是看看有沒有優化結構的機會.

炒賣倉沽出了7200和中芯國際, 分別少量增持手裡的持股阿里巴巴, 美團, 新東方在線, 雅生活, 奧園和康龍化成.

我估計底部已經不遠, 而很多股票在大市反彈時的升幅可以倍於恆指, 因此沽出7200. 沽7200的另一原因是對自己的選股有些信心, 畢竟去年升市中炒賣倉的表現比7200還好, 而疫情過後恆指未必就直線回升, 也有可能是炒股不炒市的波幅市或者甚至是重回熊市, 哪怕此時低位買到7200, 也未必就勝算極高. 中芯國際於國家有戰略性意義, 港股中也有稀缺性, 但重資產低利潤的生意模式, 可能在股市不好的時候成為資金拋棄的理由, 未來即使股市好轉, 多半還是反彈乏力.

賣出所得資金一時不知道該買什麼股票替代, 乾脆將手裡那些有信心繼續持有, 但佔比較低或者股價跌得多的都加一點.

3月19日, 恆指再次大跌, 見了這段時間的最低點21139, 收21709, 跌582點. 21139點時的恆指PB值應該已經低過我炒股以來歷次股災的最低點了, 恐慌情緒蔓延, 成交量達1900億, 很多股票一度大跌, 可能有人爆倉了. 大跌市是渾水摸魚和趁機佔便宜的機會, 也是趁股票普遍大跌時優化組合的機會, 因此再次買賣頻繁.

長線倉:  沽出光大控股, 增持金茂, 港交所, 騰訊和禹洲.
炒賣倉:  沽出眾安在線, 增持融創和永升.

估計金融類股票在動蕩的市況裡難以有好表現. 原本期待的光大母公司重組多半起碼今年內不可能有消息. 眾安雖然逆市錄得保費增長, 保單結構和盈利模式仍大有改善空間, 市好時看前景和概念, 市差時看經營數字和確定性, 眾安這樣的新興保險公司, 可能在這種市況下也難被青睞, 哪怕是有網絡股這一最強光環護身.

仍然沒有新目標, 因此繼續將套現的資金增持原有的持股. 融創和永升事後看, 買入價離最低點不到0.5%, 算是炒股生涯中難得的撈到底部了, 可惜因為這段時間的交易都是小注多次的微調模式, 只買了一點點.

3月20日, 終於有個像樣的反彈. 恆指大升過千點, 報22805. 判斷很可能這輪跌浪的低位在19日已見, 繼續微調組合, 希望能捉住可能出現的反攻機會. 兩個組合的YTD今日幾乎持平, 分別錄得約負10.1和負10.2的回報率, 恆指則跌約19.1%, 組合被恆指追貼了些, 但比之前最差時只剩下約6個點的領先已有所改善.

長線倉:  再次少量減持平安, 增持海螺水泥和康龍化成. 這一天買賣後, 長線倉本月餘下的日子             沒有再做變動, 進入自由駕駛狀態.
炒賣倉:  減持阿里巴巴, 建倉微創.

雖然我認為平安今年日子不好過, 但在75元附近的估值實在便宜, 而且明年可能業績會有改善, 所以不願沽清. 軟銀準備減持阿里的消息估計會給阿里股價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減持了之前增持的部分,

微創之前因高瓴入股大升, 如今股價回落到15元附近, 比高瓴最新買入價只高出約一成, 投機角度看應該值得下一注. 幾年前我曾留意過微創, 因為嫌棄公司營運差而不買, 這次換個角度看, 營運差是因為研發支出多, 未來研發成果轉化進入商業應用的話會有盈利大爆發, 而高瓴此時高價大額買入, 可能是公司的研發快進入收成期了. 既然最近不少沒有盈利的研發型醫藥公司都大受市場追捧, 沒道理微創這家在多個賽道實力強勁的公司不行, 而且高瓴入股後可能可以幫微創改善營運方面的弱點. 不過, 在沒有看到實際改善前, 現在的營運和財務數字確實一般般始終是個隱憂, 我更多的將買進這公司的股票看做是一個風險投資, 因此只是小注買入, 準備做中長線.

3月24日, 恆指在前一天大跌後再次強力反彈, 回升967點, 報22663. 炒賣倉雖然還是錄得近兩位數的虧損約負8.9, 但總算再次領先恆指超過10個點. 我認為之前的一些調動在大方向上沒有問題, 準備再將組合的佈局集中一些. 炒賣倉賣出新東方在線, 買入春立醫療.

前兩個月賣出新東方在線時認為三十幾元的估值已經顯得貴了, 這次兵荒馬亂時再買回是想借公司業務性質以攻代守., 市況似乎開始喘定後, 估計市場還是會聚焦到估值而被限制升幅, 因此沽出, 準備找家更有潛力的替代. 春立醫療的業務和高瓴愛股愛康類似, 營業額和業績也相若, 但增長更快, 估值只有愛康的2/3, 我認為是偏低了, 因此買入, 順便提升醫療類股票的佔比.

3月25日, 恆指繼續回升超過800點, 報23527, 看起來暫時擺脫危險狀態了. 炒賣倉虧損縮窄到負3.4, 領先恆指約13個點, 長線倉虧損也縮窄到只有負4.4. 看起來兩個組合已經熬過最艱難的時刻, 而現在的倉位配置應該是有戰鬥力的, 不需要大幅修改了.

炒賣倉減持雅生活, 買入時代鄰里. 業績出來後, 我估計雅生活今年的業績增長應該會慢過時代鄰里, 之前市況混亂時資金在龍頭大市值股裡抱團取暖, 以後市場穩定時應該會更多的關注公司的前景而非規模. 雖然時代鄰里市值明顯小, 但上漲潛力可能會更大.

3月26日, 恆指小跌174點, 報23352, 應該是前一天大升後的正常調整. 之前撈底的永升一轉眼已經回升超過四成, 明顯不便宜了, 不知道還能升多少, 乾脆沽出這部分倉位, 順便降低因大升而顯得比較高的持倉佔比. 所得資金用來加注時代鄰里.

3月27日, 恆指升132點, 報23484, 市場波瀾不驚, 難得的平靜了一天. 炒賣倉虧損已經縮窄到負1.8%, 長線倉虧損也只有3.2%了, 雖然還是虧本, 但比兩星期前已經安心了不少. 炒賣倉沽出了之前增持的美團部位, 降低了原有持倉的成本. 此時減持, 是不敢賭美團的業績. 雖然知道業績不會差, 但擔心市場焦點會放在今年第一季的展望肯定不好這方面, 萬一真的股價反應負面的話, 這個減持可以給現有持倉一些騰挪空間.

3月30日, 恆指跌309點, 報23175. 時代鄰里在買入後股價持續疲弱, 反正持倉仍少, 賣出美團的資金索性用來再次買了些.

3月31日, 恆指錄得幾天來的最大升幅428點, 報23603. 炒賣倉久違地再次錄得YTD正數, 雖然只有可憐的0.2%, 但已經足夠讓人高興了, 畢竟這一天是第一季的最後一天. 長線倉的虧損也只有0.7%了.

融創業績不錯, 但負債率沒有降下來, 雖然是因為出現好的收購機會所致, 在現在形勢下畢竟不是好事, 市場也沒有對業績有正面反應. 我前幾天撈底的融創本來就不准備做長線, 因此沽出了, 加注春立醫療.

以上一系列流水賬, 不知有多少讀者肯耐心看完XD

這輪大跌後, 市況可能進入一段平靜期, 至於是重拾升勢還是再來一輪大跌, 我毫無頭緒, 我只能根據歷史, 認為疫情總會過去, 恆指三月份的21139點估值上未必是歷史新低, 但相信已經是最近三十年裡最低的了, 因此即使再次大幅回落, 應該也不至於低過21139很多, 所以, 戰略上, 我還是會繼續重倉.

戰術上, 我認為應該是先守住陣腳, 之後才輪得到如何反攻.

首先考慮的是避開風險比較高的, 在我的持倉中, 我估計最高危的是金融相關的股票, 也就是平安和光大控股. 看淡平安的理由上面已經提及. 光大控股的業務及資產主要是持有不少的光大證券, 光大銀行股份以及本業的資產管理, 金融市場不好對光大控股的打擊可能是全方面的, 而當時買入的前提是認為市況會不差, 而公司股價對資產值的折讓提供了安全墊, 潛在的母公司重組提供了股價上升的催化劑, 但現在市況明顯差了, 母公司重組多半會推遲, 股價找不到上升的契機, 反而有下跌的理由.

其次考慮的是減少持有那些可能反彈無力的. 這類股票可以有很多種類. 在我的持倉中, 主要是兩種有這嫌疑. 一個是重資產公司, 市況差影響生意, 重資產的折舊會是沉重負擔, 比如中芯國際. 另一種是估值高, 但是是基於市場的樂觀情緒的估值虛高, 沒有有說服力的盈利數字支持, 萬一市況轉差, 可能一沉不起. 我的持股中只有眾安在線有這個嫌疑, 再次買入的新東方在線則可能業務模式沒有大問題, 但估值太貴, 因此這兩股在之後的調倉中都成為沽出對象.

去除可能被攻破的弱點後, 就該考慮反攻的手段, 也就是選股方向了.

第一反應是既然要避開疫情受害者, 那疫情受益股就是首選的買入對象了, 這也是之前長線倉買進騰訊以及這個月迎戰初段炒賣倉再次買進新東方在線以及增持美團這類科網股的主要原因.

之後的想法是站在上面的角度考慮疫情後的善後處理以及經濟恢復. 以國情看, 手段無非是推基建消費穩住GDP和就業, 以放水改善公司營運環境和穩定金融市場. 基建有很多範疇, 但水泥可謂必不可少, 所以長線倉雖已經持有覺得合理佔比的海螺水泥, 還是勉力增持少許. 內房股看似高風險, 而且疫情影響施工和賣房, 但房地產牽扯範圍太大, 最低限度在此局面下不會再有什麼特別負面的政策打壓, 甚至可能得到些許幫助, 再考慮到估值和派息, 雖然是組合裡的重倉且拖了後腿, 還是決定維持持倉比例大致不變.

接下來的推演是疫情過後對人們生活模式和需求的影響. 主要的判斷有兩個: 一是網上活動比如消費和娛樂會增加, 二是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會提升. 前者對應的是主要的科網股比如ATM以及在線教育和醫療的公司應該有機會持續壯大, 後者最直接的是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就是對應的物管行業的需求提升, 相關物管公司通過加價提供更高質服務的阻力會減少. 因此長線倉增加了點科網股比例, 炒賣倉雖然買賣頻頻, 也盡量維持住科網股佔比, 並提升了原本持股量不是很高的物管股比重. 另外的考慮, 就是我之前提及的, 物管股其實像是有點另類的必需消費股, 而且是做大規模比普通品牌消費股容易一些的消費股.

最後的考慮是長遠的發展. 疫情改變了很多, 有可能使中國和其他主流世界更加割裂, 尤其是中美矛盾可能持續加深. 中國為長久發展, 必然需要加大力量補上高科技產業的弱點. 5G半導體之類的科技戰已經發生, 相關產業雖然既符合當今科技產業發展方向又受到國家大力支持, 風險還是比較大, 所以選擇以同樣前途遠大但發展阻力較小的醫藥方面的技術型公司做進攻點. 春立醫療和微創醫療的買入出發點就在於此.

綜上, 以追求高回報為目標的炒賣倉在多次微調後, 現今的陣容是以內房, 物管, 科網, 醫療相關四個板塊大致均勻配置的四象陣. 內房股低估值高派息, 物管高增長兼具消費股屬性, 科網龍頭在各自業務範圍內幾乎是壟斷, 是行業自然增長的最大受益者, 兩隻醫療器械股和康龍化成可能是高賠率的新興產業股.

長線倉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變化, 仍然希望整體表現不會太過大起大落, 能穩定跑贏指數並有一定的股息, 新的要求是在增長性方面能加強一些, 因此加入了以前不會在這個倉裡配置的物管股和康龍化成以及騰訊阿里這些幾乎沒有息派的增長股, 而股息將因這個變動而減少的部分則希望承受一些風險通過增持內房股來彌補.


持股:

長線倉: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2.1%
龍光地產 (3380)              9.8%
中國金茂  (817)               9.4%                       
港交所 (388)                    8.7% 
騰訊控股 (777))               8.6%
海螺水泥 (914)                8.6%
阿里巴巴 (9988)              8.4%
康龍化成 (3759)              7.5%
雅生活服務 (3319)           6.9%
禹洲地產 (1628)              6.4%
中國平安 (2318)              5.2%




炒賣倉:

融創中國(1918)             12.5%      
康龍化成(3759)             11.2%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1.1%  
中國奧園(3883)             10.1%
時代中國(1233)               9.4%
平安好醫生(1883)           8.6%       
時代鄰里(9928)               7.5%
春立醫療(1858)               7.1%
雅生活(3319)                   6.7%
阿里巴巴(9988)               5.4%
微創醫療(853)                 4.5%
美團點評(3690)               4.4%              
:                       



YTD  (截止 03-Apr-2020) :

恆指   :  - 17.6%  
長線倉:  - 1.1%    
炒賣倉:  0.9%     

2020年3月8日星期日

遲鈍未必是壞事

美股繼續大幅波動, 港股大升大跌後, 恆指點數幾乎和上週末持平, 我有心理準備在這星期積極作戰以應對市況, 原定上週出的文也因此拖了下來。 正常來說, 市況如此波動, 不論是從控制風險還是利用股價大幅上落捕捉機會的角度, 交易應該會比較頻密, 但我這段時間居然出乎自己意料地沒有任何操作。

上次發文至今, 長線倉幾乎沒有變動, 只是將內房股的比重稍微提升到超過25%, 資金來自減持了一點港交所。 炒賣倉做了幾次交易, 相比坐著不動, 回報率其實相差無幾。 若是買賣時機掌握得更好一些, 應可提升組合回報率約一個百分點, 再一次證明我炒賣技巧非常之差。

簡單交代一下炒賣倉的買賣情況: 沽出了信心不是很強的投機股小米, 所得資金加到組合其他較輕倉的個股雅生活, 康龍化成及中芯國際; 減持平安, 沽出新東方在線, 買入眾安在線。 期間還有個買賣閱文的失敗投機, 幸好只是用了很少的資金。

平安已經公佈業績, 沒有意外地錄得不錯的盈利增長, 比較不明朗的是銷售團隊的優化還在進行中, 雖然人均業績提升, 但還不能彌補人數下降的影響, 今年的保費因為疫情的關係, 很可能還是不會很理想, 再考慮到幾乎是必然的放水, 債息很可能下降, 可能影響投資收益。 雖然股價現在處於歷史平均估值的較低端, 但似乎中短期內沒有什麼促發重估的催化劑, 股價的上升動力可能不會很強勁, 因此減持了一些。

騰出的保險部位由眾安在線補上。 當年眾安高價上市, 升浪轉瞬即逝, 之後展開漫漫跌浪, 直到去年中期業績後才找到底部並緩慢回升。 武漢的疫情影響了傳統保險公司的銷售, 但對眾安來說是個機會, 一月份的保費收入大升是個佐證, 股價的持續走強可能意味著市場對公司重新估值的開始。 掌舵人可能是個負面因素, 考慮到公司後面有平安騰訊和螞蟻金服, 暫時應該不用太過擔心。 這個投資, 投機的成分更多一些。

沽出新東方在線不是對公司有什麼特別負面的看法, 純粹是覺得升得多了, 回落之後需要一段時間整固, 而且在30幾元的價格, 以PS大法估值, 似乎已經很不便宜了, 風險回報比已經不太吸引。 騰出的資金其實是用來買眾安的。

現在持股如下:

長線倉:

中國平安 (2318)            11.1%
龍光地產 (3380)            10.9%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0.0%
中國金茂  (817)               9.4%                       
阿里巴巴 (9988)              7.8%
港交所 (388)                    7.6%     
騰訊控股 (777))               6.7%
中國光大控股 (165)         6.5%
雅生活服務 (3319)           6.3%
康龍化成 (3759)              6.1%
禹洲地產 (1628)              6.0%
海螺水泥 (914)                4.9%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918)                  14.3%
時代中國 (1233)                  10.9%
中國奧園 (3883)                  10.2%
中國平安 (2318)                    9.5%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9.1%
雅生活服務 (3319)                 8.0%
康龍化成 (3759)                    7.5%
平安好醫生(1833)                 7.3%
中芯國際 (981)                      5.8%
眾安在線 (6060)                    5.7%
阿里巴巴 (9988)                    5.5%
美團點評  (3690)                   4.3%



疫情以來, 夾在持續走牛的A股和從高位回落伴以大幅波動的美股之間, 恆指走勢頗為飄忽, 板塊輪動也快了起來, 而且整體而言, 市場是偏弱的, 我關注的股票中, 市值最大的前100隻股票到今年還有得升的只有約30隻。 我這樣低頻交易加上滿倉持股的做法, 從控制風險的角度看, 未必是好的選擇。 實際上, 多一點短炒, 可能是更合理的策略, 畢竟, 波動大及節奏快, 既是風險, 也是機會, 這種市況可能是炒賣技巧好的投資者大顯身手最好的時候。我的做法, 某種程度上來說, 其實是短炒技巧太差而不得不如此的無奈之舉。

 話雖如此, 我並不認為一種市況只有唯一一種最正確的應對策略。快進快出, 可能食盡波段, 也可能賣飛籌碼; 持股待漲, 可能從魚頭吃到魚尾, 也可能既輸時間又輸金錢, 各有利弊。 只要大方向沒有出問題, 不同的應對方法的區別多半只是賺多還是賺少而已。

現在的經濟環境和股票市場, 雖然多了疫情影響的不明朗因素, 整體而言, 和我去年發表展望一文時並沒有特別重大的變化----科技仍然是贏得未來的重點, 消費仍然是被寄予拉動經濟增長希望的重點, 基建仍然是保底的手段, 所以, 當時的投資框架到今天應該還是沒有大幅變動的需要。 當然, 因為疫情, 生活改變了很多, 很多行業也會重新洗牌, 即使框架沒有變化, 具體的選股還是需要重新審視的。

短期來說, 春節後股市重開, 市場, 尤其是在A股, 疫情相關受益股有一輪爆炒, 直到現在似乎仍火熱, 相關股票急升後, 許多的估值已經高高在上, 隨著疫情逐漸受控, 遲早一地雞毛是可以預期的, 能否即使抽身不當接盤俠, 既考功夫, 又考心態, 還考運氣, 手裡有這類股票, 為撤退做預案是有必要的。

中長線看, 疫情過後, 追回失去的時間, 保住就業, 保住增長, 是國家的頭號目標, 放水是必然的, 這是最大的確定性。 科技興國在貿易戰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這方面的投資機會肯定很多, 考慮到外部影響比如美國的政策以及相關行業的專業性, 對選股能力的要求比較高, 確定性稍差。 消費固然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機會, 但中外品牌的競爭, 人們口味的變化, 行業門檻普遍較低, 細分行業普遍競爭激烈, 確定性會更低一些。綜合考慮, 選股勝算較高的思路或許是去繁就簡, 找那些公認的龍頭或者有稀缺性的公司以減少選股錯誤的風險; 找有成長性行業裡的有平台性質的公司, 可能可以達到買行業ETF的效果並有超過行業平均表現的回報。

哪怕上述關於中線短線的推測是對的, 在市況並不穩定的當下, 判斷哪些股票能先跑出, 板塊如何輪動, 幾乎會是不可能的任務。 集中下注, 即使未來證明壓對了, 因為市場節奏的關係, 可能大幅跑贏指數, 也可能先輸後贏。 若是時時刻刻都和指數比較, 在暫時落後時, 會有極大的壓力, 甚至可能影響到信心, 將未來會贏錢的籌碼放棄, 所以, 再強調一次組合配置的均衡, 絕非多於。

今年至今, 組合裡, 尤其是炒賣倉, 嚴重拖了組合後腿的當屬內房股了, 但我仍願意給予時間, 耐心等待。 放水進行中, 印出來的錢假如沒有相應的東西容納, 就會通脹, 理論上如果多出來的錢平均分到每個人身上, 對生活並不會有影響, 但實際情況當然不會是如此。 總有些人能先拿到, 拿得比別人多, 這些人可以用這些錢投資, 消費, 最後拿到錢的或者乾脆就沒有錢拿的印錢好處沒拿到, 壞處倒是結結實實地承受了。 人同此心, 有錢拿當然會爭先恐後, 而普通人, 最容易拿到錢的方式就是房貸。 房地產, 尤其是一二線房地產, 將會拯救中國, 拯救在一二線城市買房的人, 也會拯救買內房股的人。 內房股股價不濟, 很可能只是暫時的。 願意容忍內房股的落後並繼續重倉, 中長線有信心之外, 當然是其他股票的神勇表現支撐了組合整體的回報率。 物管股和醫藥股以及部分科技股的升幅有點意料之外, 但從炒作角度看, 也是在情理之中。

雖然市場上總有大牛股的出現, 但想長期在股市生存和賺錢, 並長期跑贏指數, 概率上講, 靠不斷地選到大牛股是不現實的, 畢竟不論在什麼市況, 牛股都是稀有動物, 而且買到並且拿得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相比重倉一兩隻股票以求大勝, 我更傾向於以一個組合去求勝, 以陣爭勝, 以勢爭勝。 不是說後一個做法可以贏得更多, 而是因為這個做法的容錯空間更大。 投資有勝有敗, 簡單地算一算, 當可得出結論: 持續小勝小敗的長期回報率勝過大勝大敗, 重要的不是買到大升股, 而是不要踩到大雷。

重注一兩隻股票, 對一些選股高手來說, 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然後好好守著, 但投資者更多的是凡人, 不說選股能力如何, 單單在心態上, 能不能不被股價波動影響, 不動如山地看著回報率大幅上下, 就是一個絕大的挑戰了。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更符合人性。 一堆股票砌成的組合, 波幅肯定比單一股票小, 更容易守得住, 假如再配合以不斷優化持股結構, 效果應該更理想。 而且, 心理上, 買賣組合的小部分持倉是容易的, 但組合只是三兩隻股票的話, 哪怕覺得有點不對路, 下決心多半困難得多。

二月下旬美股突如其來的急劇調整, 令人措手不及, 港股也被拖累。 假如組合配置不夠均衡, 哪怕是持有最優質的股票, 在長期升浪中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對持股的信心也會因為組合回報率的瞬間大幅回落而動搖, 萬一被震走籌碼, 何時買回會是個艱難的決定。 如果組合配置得宜, 防守進攻兼備, 或者高估值低估值均有, 傳統產業配合新經濟產業之類, 在一個全面的跌市裡, 相信總有些持股會守得好一些, 令到組合回報率不至於一下子重創。 當整體跌幅受控時, 就會比較有騰挪空間, 做決定時也會比較冷靜。

我最近這個月的交易幾乎集中在2月24日跌浪開始前, 之後這段時間幾乎只是看戲。 期間, 組合不可避免地曾經跟跌, 但每個大跌的日子總有個別持股逆勢逞強, 整體表現不至崩潰, 也讓我不至於需要手忙腳亂地收拾殘局。 來到今天, 看似無所作為地對市場表現反應遲鈍, 結果也不算太差。

尼采在談論關於和人相處的話題時說: 無需時刻保持敏感, 遲鈍有時即為美德。這句話, 我看在股市也是適用的。 對指數上落太過敏感, 會有傾向不斷地應對, 其實就是被市場牽著走, 本質上最多就是亡羊補牢, 格局已經落了下乘。 反應遲鈍一些, 當然可能意味著捕捉機會和控制風險的能力不足, 但若是在搜集足夠信息, 做好足夠的研究, 定下合理策略的前提下, 對市場波動看似反應遲鈍的做法, 可能不是真的遲鈍, 而是以我為主, 大智若愚。

說到這裡, 想起尼采的另一段話, 找了一下, 原文是: 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 駱駝, 獅子和嬰兒。 第一境界駱駝, 忍辱負重, 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 第二種境界獅子, 把被動變為主動, 由“你應該”到“我要”, 一切由我主動爭取, 主動負起人生責任; 第三境界嬰兒, 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 活在當下, 享受現在的一切。

對應股市, 我想, 第一境界就是不斷隨市況變化而不斷應對, 第二境界是周詳佈局, 不輕易受市況影響, 第三境界是大事已成。 第三境界已經是財務自由了, 如果我現在能有第二境界, 就已經滿意了。

YTD (截止05-Mar-2020):

恆指:          -7.2%
長線倉:       7.1%
炒賣倉:       8.8%

2020年2月11日星期二

從李文亮醫生說開去

我的博客一向只談自己的股票投資, 基本不碰政治相關題材, 因為知道很容易會引來爭論, 只是因為這次疫情後果嚴重, 而我有不少朋友是行內人, 通過他們, 知道了一些信息, 感同身受, 所以有感而發. 果不其然, 出文第二天就已經有匿名網友就此通過他選擇的網上文章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我無意附和或者反駁, 但我當然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 既然這是我的地盤, 乾脆整理一下出一篇文. 我不會自大地認為自己就是對的, 當然也有自信看法不是毫無道理. 是非對錯, 留待大家探討.

我在上文開頭為李醫生戴上了一個英雄的帽子. 翻查維基百科, 英雄的定義是:
英雄指品格優秀、做出超越常人事績的人。「英雄」一詞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
在傳說中,英雄往往具有超人的能力或勇武;在歷史上,英雄往往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親自做出或領導人們做出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受到民眾擁戴。
中國大陸地區,通常把英年早逝的軍人、消防員等稱之為英雄,這類所謂的英雄有時可能並不具有優秀的品格或者做出過超出常人的事跡。僅是為了某種緬懷或者安慰。
看這個定義, 李醫生未必值得被認定為英雄. 他是一個即將第二次當父親的眼科醫生, 熱愛生活, 喜歡美食, 追求的是日常的小確幸, 根本不想當什麼英雄. 因為職業的敏感, 他對同行提出了安全警告, 並沒有廣而告之, 被叫去訓誡, 也會害怕, 老老實實地接受了, 一點都不敢反抗. 他只是個普通人. 之所以出名, 只是因為他對同行的警告事後被證明並不是當局所指的謠言. 而疫情的嚴重, 讓人們意識到如果當局重視他們這些醫生的警告而非訓誡他們的話, 可以有多大的價值, 所以不吝給這八位醫生以"吹哨人"的讚譽. 李醫生不幸成為八位醫生中唯一的受感染去世者, 相信很多人更多的是從情感出發, 沒有給其他七個人, 單單給了他以英雄的稱號.  所以, 如果說他不是英雄, 當然可以.

然而, 我仍願意認為李醫生是個英雄.

他的死, 是一個象徵. 他以自己的生命, 向世人指出, 一味掩蓋消息(不管是好還是壞, 是真還是假), 並不是一件好事.

他的命運, 其實就是我們這些普通小人物的命運. 他和我們一樣膽小, 懦弱, 被叫去訓幾句, 就可以讓他怕得半死. 一個同行群裡的善意提醒, 甚至要特地補一句讓大家不要向外傳, 分明是知道國情擔心可能犯了忌諱. 本可能有比其他人更好的機會避開災難, 卻最後也逃不過. 類似的情況, 焉知未來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僅僅從他以生命向我們展示了說話的自由都沒有會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告訴我們言論自由的可貴這個角度看, 就值得我們以英雄這個稱號向他致敬.

說到這裡, 就必須討論讓李醫生出名的所謂"謠言". 有人會說, 李醫生只是運氣好, 武漢真的有疫情了, 否則他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造謠者. 然後, 可能還有人補充說, 其實這次疫情的病毒和SARS不一樣,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 李醫生的話多多少少也是造謠.

所謂謠言, 基本定義是不符合實際的傳言. 中國法律將傳播謠言入罪,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在第25條和第42條中列出了一系列屬於造謠的違法行為, 但怎麼認定, 如何執法, 因為細節欠奉, 存在巨大的灰色空間. 我不讀法律, 但知道這種罪名是比較不尋常的, 因為其他主流國家對此非常慎重.

人是社會動物, 必然會傳和被傳消息, 消息大多並非親身經歷, 而是二手三手甚至無數手, 能保證自己在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傳"不實消息"的人, 是不存在的, 因為不可能每個消息都自己去求證真假. 所以如果傳播不實消息就可以入罪, 相信沒有一個人是清白的. 話雖如此, 客觀來說, 確實有些不實消息會引起嚴重後果, 所以即使憲法保證了言論自由, 有些"謠言"必須付上刑事責任是必需的. 這一點沒有什麼爭議. 但怎麼認定是要被法律制裁的謠言, 需要認真討論.

以李醫生的遭遇來說, 應該是被認為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5條的第一則---散佈謠言, 謊報險情, 疫情, 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當時看, 李醫生發出那個消息時, 只是有表面證據懷疑疫情, 還沒有有力證據證實, 而消息在他已經強調不要外傳的情況下仍然被洩露出去了, 假如實際上並沒有疫情時, 而消息的擴散造成了市民恐慌之類的不良影響, 要判他個傳播謠言罪名應該說得過去. 所以, 有觀點認為固然李醫生病故是不幸, 但他是吃了狗屎運可以擺脫罪名. 但我恰恰認為這個觀點大有問題.

我們需要看看什麼樣的謠言, 或者是言論, 可以被認為需要入罪.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列出了一系列行為, 但沒有什麼有客觀標準的實施細則, 很多時候需要執法者的主觀判斷, 這是一個大問題. 關於這一點, 需要展開討論關於執法者的專業能力, 職業操守, 防止權力被濫用等等許多問題, 限於篇幅, 我們先放在一邊, 不妨先參考一下美國的司法. 對這個問題, 美國的司法制度探討了許多年, 相信值得參考.

美國最高法院曾在一個判例中指出, 公民的言論自由不是絕對的, 有些言論不被法律保障. 是否被保護, 要看言論的時間, 地點, 方式, 而是否屬於犯法的標準是言論是否會引起"清楚和現實的危險".

法官以"有人在坐滿觀眾的戲院裡大喊著火了"為例展開詳細闡述. 喊這句話的人是否需要負上刑責, "真實"是個重要考量. 如果確實著火, 喊話確實會造成混亂, 但顯然無罪. 問題是現實情況是複雜的, 單看是否真實並不足夠. 比如, 當時有人看到了冒煙, 或者聞到煙味, 判斷很可能失火, 他告訴別人著火了, 但事後證明其實並沒有, 這種情況是不是犯罪? 如果他沒有100%確認著火, 因為擔心要負刑責而不敢發出警告, 萬一真的著火, 那就貽誤了救大家逃生的機會了, 等於是法律捆住了公民幫助他人的手腳. 另一方面, 如果別人告訴他著火了, 他並不確認, 是否該轉告第三個人? 如果告訴第三個人而事後證明消息不實, 這第二個人是否也該負上刑責?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這麼複雜, 所以美國最高法院對這個問題特別慎重, 在提出"清楚而現實的危險"標準之後, 進一步將範圍縮小到言論可能引起"迫在眉睫"的"清楚而現實的危險"時, 法律才進行干預. 也就是說, 如果某言論可能引起社會不安等危險, 但這危險並非立即出現, 有一段緩衝, 那麼, 這種言論是合法的, 因為危險既然不是迫在眉睫, 就可以通過信息的公開和傳遞, 將之緩解甚至消除. 比如誤報火警, 一時混亂後, 很快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真的著火了, 影響有限. 但如果因為不敢發出警告, 在不幸真的著火了時, 事情就大了. 兩害取其輕, 允許發出錯誤的警報是合理的.

最高法院還指出另一情況. 有些言論涉及公共利益, 必須給予最大的保護. 如果以"可能引起社會不安"加以約束, 可能堵住了事關公眾的有益資訊的流通. 為此, 在著名的"紐約時報訴沙利文誹謗"一案中, 確立了要求官員或者公眾人物在指控媒體報道涉嫌誹謗或侵害名譽時必須遵循的"真實的惡意原則", 允許對美國南部民權運動的報道, 成為保障新聞自由的關鍵判決.

相比國內的隨意性, 美國最高法院的標準嚴謹得多, 可操作性更強. 在這種標準下, 在美國, 傳播消息是否合法, 關鍵在於後果而非是否真實以及傳播者的動機. 以這樣的標準, 消息哪怕不真實, 或者不完全真實, 甚至無法證明是否真實, 傳播仍然是合法的.

李醫生的情況, 其實暴露了法律的模糊性. 在上面引用的治安管理條例中, 謠言和謊報的門檻太低, 太容易觸犯了. 如果要嚴守法律, 那麼, 在聽到有火警時, 是不是要先去看看有沒有火才報警? 有礦難時, 是不是要先下礦井證實了有人在裡面才求救? 一個負責任的人, 難道不是應該第一時間將消息傳出去嗎? 沒有客觀標準, 比如這個戲院誤報火警, 是不是有可能警方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比如報警那人自己認不認識決定是否抓人? 這種模糊的條文, 是有問題的法律, 給了警方太高的權力. 換句話說, 這類法律其實對公民的言論自由造成了極大的限制, 說有違憲之嫌都是輕的. 即使武漢後來沒有疫情, 在當時來說, 李醫生們以自己的經歷和專業知識, 推測可能有疫情, 在不能確認情況時出於安全考慮通知同行, 既沒有惡意動機, 也沒有對社會造成傷害, 應該是屬於他公民合法權利中的言論自由.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角度是, 如果政府動輒追究公民的"造謠", 造成的後果就是信息流通不暢, 不僅政府可能錯失真實信息導致施政失誤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也可能在有事發生時讓市民無所適從人心惶惶最終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典型的就是武漢疫情. 很可能是為了配合期間的人大會議及營造所謂和諧的春節氣氛, 武漢選擇了所謂外鬆內緊的封鎖消息, 結果錯過各方動員應對的黃金期, 到封城時, 沒有和市民充足溝通, 講明利害關係, 結果在恐慌之下, 大批人感覺大禍臨頭, 一下子跑了幾百萬, 內中不知有多少感染者. 與此鮮明對比的是1988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 當時的政府信息溝通明顯好得多, 沒有在一開始只有少數人患病時抓"造謠", 而是充分重視, 多方了解, 之後即使條件不及現在許多, 也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向市民多方溝通, 抗疫工作比今天的武漢好了一百倍.

講到發佈消息, 話題就要牽涉到那個匿名網友轉發文章提及的資質, 也就是所謂能力和資格是不一樣的東西. 首先要看明白一點, 李醫生並非向公眾發佈疫情消息, 而是小範圍的業內提醒, 所以這不是沒有資質的問題, 而且, 正常人都知道, 有疫情不會以李醫生這樣的方式通告市民的, 哪怕看到李醫生的留言, 如果你相信政府運作正常, 應該不會僅憑這個留言就認為是疫情通告的. 而現在問題恰恰在這裡: 因為政府對出現疫情的可能性已經有所判斷, 但出於或者慎重或者維穩或者其他什麼原因, 選擇了大事化小, 比如官員說可防可控沒有人傳人之類(請問他們說了這些影響更為大且後果嚴重的假消息, 而且是以政府背書的上了官方報紙電視的權威消息, 是否符合造謠該抓的情況?), 結果搞出大頭佛, 恰恰說明政府的判斷和做法不能保證準確, 總有不足之處. 當時若是哪怕發出一個預警, 相信都有助於減少疫情擴散. 再次說明所謂灰色地帶的做法比如李醫生個人的所謂造謠其實應該允許存在. 另一方面, 看到政府這樣公然傳播不實消息而不被懲罰, 民間的反對聲音和輿論監督聲音顯得更有價值. 動輒約談訓誡甚至入罪, 分明極大地堵住了這些聲音, 更多地不是帶來好處而是反效果.

順著這個話題, 可以回到關於李醫生的成為英雄之由來. 我更多的因他的死再次顯示了言論自由之可貴, 更多地人是因為認為他是疫情的吹哨人, 後面這一點被人質疑(匿名網友轉發文其中一篇). 當然張繼先是最早的向官方通報的人, 問題是這樣就是吹哨人嗎? 張繼先的警告很有價值, 但很明顯只是限於小範圍的官方內部知道這個消息, 事實上政府並沒有對此有足夠重視, 民間影響更是輕微. 李醫生的提醒同樣是小範圍, 但因為被訓誡了, 所以更多人知道了, 雖然他們更多的是相信官方的說法. 正正是因為這"謠言", 政府出來回應, 等同是他的行為讓疫情大範圍進入民眾視野, 雖然官方說法起的是反效果, 也因為這樣, 當疫情證明並非謠言, 民眾回想起當時官方的言論時, 才更加認同李醫生那個警告的可貴與他實際的遭遇這個極度反差是如何的諷刺---這個社會影響和張繼先的內部專業警告差天共地, 從這個意義上看, 認為他是吹哨人有何不可? 再退一步, 認為非正規渠道的李醫生們和正規渠道的張繼先都是吹哨人, 又有何不可? 有人會吹毛求疵說按理他應該是照程序向上報告, 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他是眼科醫生, 相關敏感性可能欠缺, 而當時的判斷只是懷疑並非確實, 未必有能力認定需要上報. 他之所以比八位醫生出名, 主要是他病得最重導致不治, 匿名網友轉的文章說他名利雙收, 我只覺得這作者冷血-----當然, 自己是什麼人, 通常也會覺得別人也是的, 可以理解......

從李醫生的遭遇為出發點, 其實我們可以討論到更深入的問題.

疫症出現後, 官方在接到張繼先的正式途徑通報以及收到對李文亮們的舉報後的做法, 一方面反映了主政者的專業過分不敏感和政治的過分敏感,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政治體制的特色. 和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採取的所謂三權分立政黨輪替式的民主選舉代議制度不同, 中國是一黨專政的長期執政模式, 本質上和中國秦朝甚至可能更早的夏朝以來一貫的中央集權模式類似. 這樣的模式, 就像一個家族甚至一個小家庭的家長制. 家長管理一切, 負責一切, 其他成員乖乖聽話努力做事就好. 美國則是大家認同你的政綱就上, 做得好就繼續, 但最高位的那個做得再好也有任期限制, 做不好當然下台. 所以籠統地說, 中國像是無限責任加上無限權力的無限公司, 管理模式是向上負責; 美國是有限責任式的類似上市公司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 面對的負責對象除了精英董事會之外, 還要向類似股東的人民(也就是在中國就是向下負責), 而且要注意到董事會成員是需要股東批准的. 也因此, 有些事情在中國發生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那些買理財虧本的, 買樓買貴的人們出來抗議, 政府竟然不是按這些人當時訂立的合約, 按法律條文處理, 而是常常是和稀泥甚至有時候包底彌補他們的損失.

既然掌握了所有權力不容反抗和質疑, 那就有義務照顧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問題是政府並非無所不能, 不可能滿足人民所有的要求, 人民和政府的關係必然既有溫情脈脈, 也會有矛盾重重.  這就是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 讚美的聲音當然受歡迎, 批評和質疑的權利也應該有. 如果這樣說, 可能有人會問: 既然大家關係像是一個家庭, 而政府就像父母, 我們不是應該合力讓國家越來越好嗎? 抱怨和批評, 甚至說一些比如李醫生那樣的可能影響大家生活的謠言, 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難道不應該阻止?

這就需要討論一下允許言論自由的必要性了. 在中國的管理模式下, 因了負責對象的不同, 中國管理層也就是高官們獲取下面的資訊也就是民意的難度比美國同行大得多. 雖然如此, 而且還有無限權力加持, 政府也不能忽視了解民意的重要性, 情況就像家庭中, 哪怕家長再有權威可以獨斷專行, 子女的聲音也不可能可以無視.

世界上沒有那個國家政府可以掌握真正的"絕對權力", 即使是集權甚至獨裁國家也不例外. 李世民早就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覺悟, 現代人更應該非常清楚政府如果為所欲為不加節制地運用權力只會導致垮台, 所以為了政權的穩定性, 知道人民想要什麼, 不喜歡什麼, 是非常重要的. 民主國家因為議員總統們是由普選產生, 需要聆聽選民意見, 先天性地比集權國家容易接收到人民心聲, 而集權國家哪怕在現在互聯網時代, 接收到真正的民意仍然存在困難, 因越是上層, 越是少接觸底層信息, 而下層官員因為是向上負責, 往往傾向於報告上層喜歡的消息.

每一個人說出真正的想法, 集合起來就是民意. 製造各種障礙, 比如敏感詞制度, 防火墻, 刪帖, 固然封住了影響和諧的聲音, 真正的民意也不能全面體現出來, 這樣的鴕鳥政策一時或者可以有助於管治, 長期下來, 不滿的情緒累積, 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民眾可以批評官員而不擔心被打擊報復, 官員才知所收斂不敢胡作非為; 民眾可以指出政府政策措施的各種不足而不怕被說是造反, 政府運作才可以不斷進步, 達到雙贏. 只有政府接收到真正的民意, 才能真正地和人民準確互動, 求同存異, 達到各方最大可能的公約數, 對社會的發展, 和諧, 對政府管治的順暢, 對政權的穩定性和人民的滿意度, 都是有好處的. 從這個意義出發, 言論自由的重要性越發顯得明顯.

人民自由表達意見, 既可以在有不滿時找到情緒的發洩途徑, 也可以在有所要求時有辦法讓相關方知道, 更可以讓有識之士可以將自己的建設性意見向有關方面提出以幫助社會進步. 人民自由表達意見, 政府接收到真正的民意, 可以制定更符合民意的政策, 提升支持度; 容忍人民的批評, 既可以舒緩可能出現的民怨, 也可以幫助提升政府管治能力.這樣可以雙贏的好事, 竟然在強國是被大幅限制的, 為什麼? 是政府愚蠢? 看起來不像. 那, 莫非是政府有很多事情害怕被人知道被人說出來? 正常來說, 政府的利益應該是和人民一致, 所作所為應該都是希望能最大化提升國家和人民實力和利益的, 應該不致於害怕批評才對, 除非.......

2020年2月9日星期日

最亮的光, 總在最暗處見

執筆之時, 李文亮醫生離去的消息傳出還不到一天. 這位疫情的吹哨者, 本可以開開心心地做他的普通人, 期待即將來臨的家中新成員的誕生, 僅僅因為自己的專業判斷和責任心, 無端被扣上傳謠的帽子, 之後更是因為當局的種種不可容忍的錯誤導致的疫情擴散, 付上寶貴的生命.

再多的榮譽, 相比逝去的生命, 都是輕若鴻毛. 國家多了一個李醫生這樣的英雄, 對李醫生家人來說卻是倒下了擎天之柱. 當官方也開始歌頌英雄時, 我只感到悲哀和憤怒. 英雄值得敬仰, 但如果有的選擇, 我相信他更願意成為一個普通人平安生活. 這個世界, 如果總是需要這樣的英雄挺身而出, 說明已經病了. 一個喜歡樹榜樣, 歌頌英雄, 也確實總是需要英雄的國家和民族, 並不值得自豪. 如果一個國家真的強大, 信息傳遞順暢, 政府清廉專業而高效, 類似這次的武漢疫情和當年的非典, 早就可以在初期就將危機扼殺在苗頭, 不需要等到蔣醫生李醫生付出政治甚至生命代價提出警告, 不需要等到局勢幾乎要開始不可收拾的時候才肯採取行動, 也不需要依靠敢言的鐘南山才能讓民眾得知真相.

本可以一早防微杜漸, 卻偏偏選擇亡羊補牢, 然後吹噓體制的強大高效; 事後本應更多地檢討錯誤, 吸取教訓, 卻偏偏將重點放到歌頌擦屁股擦得有多厲害----這是當年非典的故事, 不幸的是現在的武漢疫情看來又會將同樣的故事重演一遍. 夫復何言!

相比無能無恥的當局, 不顧安危堅守崗位的醫護, 民間踴躍的支援; 相比有官方色彩的紅某會的低效甚至屢屢傳出的貪腐, 民企和民間慈善機構的強有力的行動, 讓我對當局失望憤怒之餘, 更深地感受到普通人的善良和民間隱藏的活力. 這個民族, 這個國家, 確實有種種的不如意, 但有這些普通人在, 還是有希望的. 

李醫生離開當晚, 排山倒海的網上發言, 雖然被一夜之間刪的乾乾淨淨, 但也逼得當局不得不派出調查組. 不要說什麼也不能做, 當一朵朵浪花集中起來, 只要夠多, 便可以聚成洶湧的大浪. 

希望非典和武漢肺炎這樣的苦難, 不要一次次地加到這個國家身上. 希望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能夠在一次次的苦難之後, 能一步步地走向更好的明天.  

疫情到現在, 發病人數仍在不斷攀升, 大家還處於高度戒備之中, 但情況應該已經開始可控了. 武漢1月23日封城後, 湖北省內外很多地方也相繼實施了類似的措施, 理論上已經大幅減少了之後的新增感染. 封城前後的感染者這兩周內會陸續發病, 新增感染人數估計這幾天會達到一個高峰, 之後開始緩和下來. 最理想的情況是此後的發病人數得到控制, 疫情很快受控. 比較差的情況是在本週內地陸續開始上班, 人口流動導致第二波感染潮, 算上潛伏期, 可能二月下旬又會出現一次感染人數的大幅上升, 那就只能期望下月底情況才能真正好轉了. 無論如何, 因為病毒很難在氣溫25攝氏度以上生存, 五月份天氣轉暖後, 疫情應該可以自動消失, 就像當年非典的結束那樣. 當年非典疫情實際上是被氣溫終止而不是被人類戰勝的. 所以, 雖然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觸目驚心, 太過恐慌其實沒有必要. 經濟確實受影響, 但很可能只有大約一個季度的時間. 對未來, 我們還是要有點信心.

疫情爆發後, 股市下跌屬於意料之中, 沒有想到的是內地假期後開市, 港股略略跟跌應酬一下A股的大幅低開後就展開強勁反彈.

相信有些嗅覺敏感的高手已經在年前輕倉, 然後在節後從容低位買進, 上下其手, 賺個不亦說乎(大戶套利師兄, 說的就是你^^), 可憐我只能是滿倉硬食, 能做的動作是臥倒裝死. 之前其實因為感染人數不斷上升, 感覺股市有點危險, 有一瞬間曾想過減持避一避, 最後還是決定不動. 這個選擇並非從短線判斷出發, 而是基於自己的投資理念和交易系統.

審視自己的組合, 暫時我沒有發現有什麼大的問題, 所以只是因應股價變動以及對未來的一些推演, 做了些微調, 未有大幅撤退或者換馬. 長線倉沽出中國燃氣, 減持中國平安, 買入騰訊, 加雅生活和阿里巴巴. 炒賣倉沽出比亞迪電子, 買進小米, 減持少量永升生活服務, 買回少量中國奧園.

到底是相信強者恆強, 所以應該沽落後買強勢, 還是相信風水輪流轉, 趁高沽出轉而撈下跌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相信也不會有絕對的正解. 以我的經驗, 兩種做法都有成功和失敗的, 所以我並不絕對地偏向一邊, 更多地是從組合配置以及勝算的判斷出發.

中國燃氣的防守性一開始確實表現出來, 但因為公司業務同樣難免受到影響, 相信之後還是要跟跌一些. 股價初期的堅挺給了我不錯的退出機會, 用來換入騰訊. 如我之前所說, 我認同騰訊是此次疫情的受益股, 宅在家中利好遊戲, 許多公司不得不在線辦公開會, 利好企業微信, 騰訊雲服務等在線辦公業務, 而疫情對消息傳遞的需求大幅上升, 讓大家更加認識到微信QQ這些社交工具的戰略重要性, 凡此種種, 有機會讓騰訊未來業務更加光明, 估值也有機會得到提升.

平安股價已經橫盤一段時間, 短期還看不到股價向上的催化劑, 在其他持股跌得更多時, 佔比也顯得高了些, 從配置的角度出發, 稍許減持以騰出資金加到佔比仍覺得偏低而恰逢股價跌了的阿里和雅生活, 看起來值得.

炒賣倉的內房股在不斷減持後, 佔比已經降低到約35%的我覺得比較合適的水平, 但開年以來相比其他持股的差劣表現, 導致佔比一度只剩下約30%. 初步的解讀是去年股價普遍升得多, 年初成為基金佈局今年重整組合的減持受害者, 最近的下跌應該是因為疫情導致開工和賣樓雙雙受影響的關係. 股價當然跌得有道理, 但以較長的眼光看, 似乎不需要太過擔心. 小公司可能因為綜合實力不足受重創甚至頂不住, 大公司則未必全是壞事. 這幾個月被壓住的需求不會消失, 龍頭公司充足的貨源即使這幾個月開工不足也應該問題不大. 幾個月的銷售受影響固然影響現金流及增加財務支出, 但應該不致於傷及根本. 如果小公司確實有一部分被迫退出市場, 正好讓大公司擴大佔有率, 減少行業增長放緩對公司業績的壓力. 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 股價的下跌至少反映了部分利淡, 在未來政府很可能採取各種措施比如放水以刺激經濟和行業洗牌強者更強的預期下, 股價下跌可能是撈底的機會, 尤其是在預期市盈率只有低個位數的情況下.

物管行業可能是疫情的受益者, 尤其是經營良好的那一批. 短期大量增加的衛生消毒, 人群控制等工作增加了經營成本, 但長期因居民更加認識到居住安全, 衛生環境等的重要性, 對物管的需求會增加, 也對可能的物業費加價的抗拒會減少, 利好行業的長期發展. 近期物管股股價普遍較強反映了這些. 持有中的物管股佔比因為股價相對較強有所提升, 估值上以PEG看已經並不低估. 減持一點用來增持關係密切的內房, 並非看淡, 而是從配置再平衡的角度做的決定.

比亞迪電子的增長邏輯我相信還是成立的, 但因大部分工廠普遍延遲開工的關係, 無可避免經營要大受影響, 短期的利淡應該不影響長期經營, 問題是行業上下游及公司自己能何時恢復正常營運存在頗大不確定性. 股價已經反映了不少負面因素, 按理可以一守, 考慮到股價之前已經升過一波, 因為公司主業是代工, 利潤率較低, 自主性也差一些, 可能未來反彈會較弱, 還是準備找一個替代.

選中小米, 原因是這段時間對這公司多了些思考, 公司股價的強勢也值得重視. 以前我的看法是小米的定位比較尷尬, 主業手機面對激烈競爭, 軟件業務還不成氣候, 看成軟硬件一體化的生態鏈企業又和蘋果差了一大截且估值更貴. 現在換個角度看, 未來的5G時代和現在有明顯的差別, 5G會推動智能硬件有個爆發式的增長, 類似移動時代讓上網人口比例大幅提升. 小米的手機能守住基本盤, 智能家居類的產品增長客觀, 頗得好評的MIUI可以支持自家生態鏈硬件融入其他品牌手機, 有機會將手機+AIoT的硬件平台故事在已經來臨的5G 時代講通, 成為相關概念的代表. 以現在小米智能電視, 手環等多款產品的成功為基礎, 賭這個故事成功, 不是毫無勝算. 若是如願, 小米的估值有機會提升. 以較小的注碼期待一個較高百分比的回報, 應該賭得過.

持股:

長線倉:

中國平安 (2318)            12.1%
龍光地產 (3380)            10.0%
港交所 (388)                    9.5%     
中國金茂  (817)               9.0%                       
永升生活服務(1995)        8.5%
阿里巴巴 (9988)              8.5%
中國光大控股 (165)         7.1%
騰訊控股 (777))               7.1%
康龍化成 (3759)              6.4%
雅生活服務 (3319)           5.4%
禹洲地產 (1628)              5.1%
海螺水泥 (914)                4.7%


炒賣倉:

融創中國 (1918)                  12.9%
中國平安 (2318)                  12.4%
時代中國 (1233)                  10.1%
中國奧園 (3883)                    9.8%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7.5%
平安好醫生(1833)                 7.2%
新東方在線(1797)                 6.1%
康龍化成 (3759)                    6.0%
阿里巴巴 (9988)                    5.8%
中芯國際 (981)                      5.6%
小米集團 (1810)                    5.5%
美團點評  (3690)                   4.4%
雅生活服務 (3319)                4.1%



YTD (截止07-Feb-2020) :

恆指:         -2.8%
長線倉:      3.5%
炒賣倉:      5.7%

疫情爆發以來, 情況比一開始的預想嚴重得多, 港股春節前已經開始跌, 春節後更是大跌, 我的組合一度錄得賬面虧損, 沒想到本週A股開市後的走勢出乎意料地強, 港股也很快見底反彈. 與此同時, 隨著國家機器全力開動, 民間全面動員, 雖然不時有意外狀況比如前幾天爆出的福建超級毒王之類, 疫情也開始有受控跡象. 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還是抱著悲觀的態度看事情, 對應付當前局勢, 對在市場搏殺, 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僅僅悲觀, 還加上恐慌, 恐怕沒有好處之餘, 還會有副作用. 悲觀者正確, 樂觀者賺錢. 人類固然有百般劣根性, 但有一樣寶貴的品質從未失去, 就是希望.

在疫情籠罩的這座城市, 在被迫著躲在家中, 可能被各種負面情緒纏繞時, 願大家在這個冬天失去的各種美好各種信念, 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重新生長出來. 願大家在看到這世間的重重霧霾時, 還能夠穿透這骯髒, 看到還有人性真正閃耀的光. 願大家即使面對這世道, 這疫情, 這難搞的市場, 還能有勇氣, 存希望, 堅持走下去.

身處黑暗, 但請不要和黑暗為伍.
最亮的光, 總是在最黑暗處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