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星期五

都是我的錯

雜事纏身, 距離上次發文, 竟然已經有一個月了. 這段時間, 恰是港股風雲變色的時候, 恒指在今年二月初見年度高位後, 至今仍處於一浪低於一浪的跌勢中, 大部份股票都錄得頗為明顯的跌幅. 值此惡劣時刻, 假如一早已離場旁觀, 當然可笑看風雲, 不幸的是我期間除了對組合進行小幅度調配, 增加些許現金外, 幾乎沒有多做其他動作, 結果硬食了整個跌浪.

相比一些戰友的一早減持甚至清倉, 另一些戰友的靈活轉身, 追逐熱點, 我這樣的幾乎保持滿倉, 而又固守原來的大部份股份, 股市調整帶來的傷害明顯大了許多, 今年已經不幸地淪為虧損一族, 非常淒慘.

恒指今年高開低走, 走勢相當差, 然而在相當多的股票隨大市不斷尋底之時, 逆勢不斷上漲甚至屢創新高的股票也為數不少. 在這樣的總體環境下, 如果專注熱門, 聚焦市場焦點, 應該還是可以有不錯的成績的, 我今年成績欠佳, 早前反省, 認為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未能及時跟上年初的太陽能, 之後的新能源, 環保, 電力和紡織等市場熱點, 另一原因是當指數開始明顯囘調, 我未有大舉撤退. 現在再看, 這兩個原因似乎不太有說服力了.

我目前的持股中, 近半的倉位是從去年帶下來的, 整體上到現在仍錄得正回報, 但今年以來的操作失誤頻頻, 嚴重拖累組合表現. 今年大市表現飄忽, 因應市場形勢, 對組合進行調整, 是正常的, 也是有必要的, 然而, 今年對買賣時機把握, 我實在做得太過糟糕. 我有不少股份是在股價調整後才沽出的, 這種所謂的右側交易, 本有其優勝之處, 但很不幸, 我犯了太過猶豫的毛病, 未有在勢色不對即當機立斷, 這樣的次數出現了幾次, 對組合的傷害不小. 當大市波動, 股價上落明顯時, 出於貪婪和恐懼, 我做了幾次相當愚蠢的買入和賣出, 加重了組合的傷勢, 比如我曾經在750興業太陽能第一天大跌時撈了貨, 雖然比重很少(低於組合3%), 但最後以虧損兩成離場, 損失也是相當慘重. 未經事先慎重考慮, 僅僅因市況突然急劇轉變, 似乎帶來機會, 就貿然出擊, 遭受損失理所當然. 假如當時少一些這類不理智的交易, 當不致到現在錄得虧損.

我在之前的文章及和網友的對答中, 數次提及今年選股水準欠佳, 影響了回報. 想深一層, 選股對回報固然有影響, 但我今年曾買賣過的, 現在仍持有的股份, 可以說大部份都沒有什麽大問題, 就算它們都不是所謂的股王, 也未能在今年碰上熱炒的時候, 它們整體的表現也不算很差, 假如在做買賣決定的時候, 多一些理性, 少一些衝動, 即使沒有選中股王, 組合的表現也應該不錯的. 比如3303巨濤, 我在去年已經建倉, 但在一月份因大市強勢, 而3303只是盤整, 甚至似乎開始呈現弱勢, 我難敵悶局, 沽出了, 誰知此後它大升特升. 回想當時看中3303的理由, 最主要的是估值低和業績開始反轉向好, 是出於基本因素的考慮, 而我僅僅因少了耐性, 就此放走了它. 同類的錯誤, 今年出現了幾次. 因此, 與其說是選股失准, 倒不如說是我心態失衡, 是造成表現欠佳的主要原因.

在大市疲弱時, 仍堅持滿倉應對, 幾可肯定組合表現會受拖累, 但在現在這種表面疲弱, 實際上仍不時出現亮點的市況, 假如佈陣得當, 應可將影響減到最低的. 我的組合中, 有不錯的防守力的股份一直保持有約1/3, 其他較波動的股份, 我也因應風險回報的平衡, 對注碼做出了控制, 整體上其實對組合表現的波動做出了一些緩衝, 如果堅決執行, 其實滿倉的問題并不大. 我的問題, 在於當大市波幅突然加劇, 比如突然大跌或者突然明顯反彈時, 常有希望抓住機會的衝動, 而實際操作時, 卻常將估值低的股票在大跌時當做弱勢股沽出, 將波動大的股份在反彈時高位追入, 結果賣在了低位, 買在了高位, 這樣的換馬錯誤, 也影響了組合表現. 現在反思, 估值低的股份, 本來的下跌空間已經有限, 跌市追沽是為不智, 大市尚未穩定, 高追波動大的股份, 同樣是愚蠢行為. 假如我當時反過來做, 結果肯定大不一樣.

投資股市已經十幾年, 對於各種投資理論, 我可以說是有些瞭解, 實際操作, 我也可說是身經百戰, 到現在還犯了這麼多的錯誤, 主因絕對不是因為自己的投資知識不夠, 問題多半還是出在心態上, 容易受各種心理活動影響, 想贏怕輸, 貪婪和恐懼交織. 投資知識易學, 投資心態難把握得好.

時刻提醒自己: 如果有幸成績好轉, 那一定是市場的功勞, 如果表現欠佳, 那唯一的原因一定是自己犯錯.


YTD : -0.7%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百忍沉金

林奇先生說: 當閃電打下來時, 你必須在場. 神級基金經理教導我們不要隨便撤離市場, 否則很容易錯過上升的時段. 我現在知道了, 老先生沒有說的還有一句話: 欣賞閃電的絢爛時, 你站的地方必須安全, 否則被劈中絕對不是好玩的事情.

孟子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老夫子說人在成就大事業前, 往往要先受各種磨難. 我現在知道了, 夫子也少說了一句話: 受盡磨難時, 萬萬不能事業未成, 先丟性命, 而且要能保住元氣.

當一直防備中的調整開始, 我平靜接受了, 當調整持續, 我有點痛, 但還是認了, 當今天繼續大跌, 前兩天的皮肉之痛似乎開始要滲入骨髓了. 當疼痛開始劇烈, 逃離的慾望幾乎難以抑制. 賣, 還是不賣? 這個時候, 相當糾結. 沉吟良久, 我最後選擇了: 忍.

大市調整的急速及全面, 超過了我之前的設想, 也因此, 我的組合受打擊的程度超過了自己的估計. 這幾天沒有做出哪怕少規模的撤退, 硬食了全部跌浪, 說不心疼肯定是騙人, 尤其是看到有戰友輕倉以待甚至是做淡倉獲利時. 然而, 假如能回到昨天, 讓我再做選擇, 多半, 我的做法也和現在類似, 最多只是那時選股可能會和現在有所不同而已.

大市這幾天的大跌, 和去年此時頗為類似, 我因為去年的印象太深, 一早已經不敢對年初以來的行情太過樂觀, 選股也比去年同期保守, 只是沒有想到情況比自己估計的還要嚴重. 雖然如此, 我還是繼續選擇留守, 當然不是自己喜歡自找苦吃, 而是基於相信目前還是牛市的判斷.

經濟情況看來不會在短期里再來一次像金融海嘯那樣的危機, 美國已經開始走上復蘇之路, 歐洲看似還在療傷, 中國正面臨轉型. 如果情況不會變得比以前壞, 時間總會慢慢地讓傷口癒合, 之後, 總是能等到好日子的, 雖然我們不知道要多久. 在不會變得更壞的環境里, 估值不高的股市即使不能大升, 最少也不會怎麼大跌的, 那麼, 期間的一些波動, 即使當時看起來多麼可怕, 在未來, 當股市回到高位時回顧, 或許已經不會覺得是多麼嚴重的一回事了.

因此, 即使手頭的持股普遍下跌, 我仍然相信, 牛市未死, 眼下的調整, 只不過是在為未來積聚上升動力而已. 我的組合出現損失, 問題不在大市, 在於自己選股還是不夠嚴謹, 組合配置還是不夠理想. 是自己能力的問題, 不是其他. 不是嗎? 即使今天大市跌得不亦說乎, 有些股份還是表現得相當強橫的, 比如2314, 比如3633. 我的問題, 是我手裡沒有這些股份.

暫時離場避險, 是很多人選擇的做法.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當然有道理. 只是當我們離場後, 再度入場的時機能否把握精准呢? 假如看到股份開始回升, 等確認調整結束時, 可能那個價位和我們當時離場時也差不了多少, 甚至有可能更高, 那這樣的結果和當時一直持有等待回升也沒什麼明顯的區別. 如果次次都要等走勢告訴我們買賣時間, 我相信只有神級技術走勢派才能做到大部份時間都買賣精准, 而我肯定不在此類天才之列.

自知不能準確地高沽低買, 唯有回到選股. 當大市這幾天不斷下跌, 我審視持股, 同時問自己: 如果沽出後大市回升, 是否願意再買回它們呢? 絕大部份的股份, 我給的答案是: YES. 當時買入的基本因素, 大部份都沒有什麽特別的轉變, 而走勢上, 雖然價格下跌, 但也不至於到被人洗倉的地步, 春江鴨好像沒有針對它們. 這段時間有些股份表現很強, 但如果貿然換馬, 假如在跌市尾聲這些強股被最後洗白白, 而沽出的反而已經是大致喘定了, 後悔可是來不及的. 經過這些考慮, 我想, 還是多給它們一些機會吧. 而且, 雖然我對它們表現不滿意, 它們好歹現在還是跑贏大市的, 起碼我現在還沒有輸錢.

這幾天買賣不多, 只是沽出了一些作防守之用的持股, 換入一些以前看中而沒有買入, 這幾天也調整明顯的股份. 暫時而言, 這些買賣得益並不大, 但我期待的是之後反彈時, 這些新加入的成員的上升動力比沽出的大.

忍受這些天的帳面縮水, 感受并不好, 但是, 既然已經受傷, 而傷勢並不嚴重, 仍有一戰之力, 何妨姑且信一次林奇, 也信一次孟老夫子呢? 執筆之時, 港股ADR似乎開始有點回升, 跌浪可能快到盡頭了吧?

我已經忍了幾天, 銀子也不見了一堆, 所謂百忍已沉金了, 但希望在明天, 前賢說的也不是百忍沉金, 而是說: 百忍成金. 讓我們期待明天.

想起劉歡的一首歌:

劉歡 



從頭再來

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

勤勤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風雨。
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摯愛的親人。
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

勤勤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進風雨。
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摯愛的親人。
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從頭再來


歌者名字很歡樂, 歌詞也很堅強. 

前路再崎嶇, 最多不過重頭再來, 何懼之有!


YTD: 1.7%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一時落後又何妨

歷史不會重複, 但經常相似. 這段時間的市況, 讓我想起去年初. 去年初, 大市氣勢如虹, 表現最突出的是一眾週期殘股, 今年也有點類似, 稍早前的太陽能概念, 現在的環保概念也相當熱炒. 去年此時, 是年初亢奮後大市調整的開始, 這兩周大市急劇震盪, 不知歷史會否重演?

之後的大市走向如何難以估計, 但我記得去年此時, 調整開始後, 我手裡一批當時炒得火熱的殘股, 跌幅之急劇曾經讓我幾乎目瞪口呆, 也因此未能當機立斷地撤退, 成為去年操作犯下的最大錯誤, 這個錯誤不僅僅牽涉到個別股份升跌判斷的失誤, 還涉及到當時整個投資策略的不足. 當時我思考的出發點是: 經歷11年的下跌, 週期性股份很多已經嚴重跌過頭, 只要小小的估值修復, 就足以有不錯的升幅. 我思考的不周全處是: 雖然週期股有機會估值修復, 但基本因素還未確認得到改善, 如果有升幅, 這個升浪也會是猶豫的, 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 一部份信心不足的投資者的沽貨行動就足以大幅殺跌股價, 因承接力多半不會大的.

去年的教訓我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因此今年的策略有所修改. 說是修改, 其實只不過是延續了去年底的基本做法而已. 簡單來說, 就是忽視短期大市起落, 注重組合風險和回報的平衡, 挑選股份, 並不僅僅注意其基本因素及技術走勢, 還要在組合配置需要的前提下考慮.

現在既不像是哀鴻遍野的大熊市, 也不像是雞犬皆升的大牛市, 我覺得更有可能的是處於從08年金融海嘯逐漸恢復的修生養息期, 即可能和04年-06年類似的慢牛. 這段期間股市升幅雖然不大, 但有不少板塊曾經非常火熱. 火熱造就賺快錢的機會, 然而熱鬧過後, 留下的往往是一地雞毛. 市場近來步調急速, 做追風者需要遠比以前要求更高的身手. 如果是平時還好, 在兩會召開, 公司業績發佈高峰的現在, 實在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我錯過了年初的太陽能及現在的環保概念炒作, 並不是不知道這類股份的短炒機會相當大, 而是對自己及時上落車的能力沒有自信, 另外, 這類股份的性質也和我現在的整體策略不太符合, 因此在有意無意間無視了它們.  去年此時我全力進攻當時熱炒的當炒殘股及週期股, 一遇調整, 它們全無抵抗之力, 其中的不少股份甚至到現在的股價仍毫無起色, 反而是在我經受打擊而重整組合後, 在三月底業績期結束時持有的股份, 如果一直放到現在, 整體上有可能會好過我之後不斷買賣得到的實際回報. 那些股份, 走勢考慮之外, 更主要的是從個股的基本因素, 組合風險控制方面考慮的. 遺憾的是那些當時買入, 事後證明是大牛的股份, 幾乎都被我沽出了, 原因雖有不同, 但很多都可歸咎於技術走勢有變和出現新目標沽出換馬,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大市氣氛的影響.雖然事後看, 一切很容易, 身臨其境, 感受完全是另一回事, 做出那樣的操作也是有其道理, 但上面簡單的回顧, 起碼證明了技術分析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可靠的依賴, 或者換個說法, 可能技術指標都是可靠的, 但我們做不到在任何時候都用對正確的指標.

基於以上的反思, 我覺得較適合的做法是: 先判斷對大市是牛還是熊, 在此基礎上決定一個較長期的操作方向; 中線方面, 注重行業發展前景, 以板塊的選擇爭取穩定跑贏大市; 短線方面則不妨多點考慮技術指標, 以捕捉個別股份的機會.

上述策略的基礎, 是注重風險和回報的平衡. 在構建組合時, 我們不僅要考慮到大市急升時, 組合是否有能力跟上, 即是否有具攻擊力的成員, 還要考慮在大市不濟時, 是否有足夠的防守力以控制風險. 全攻全守的組合很難在較長的時間段一直保持好的表現, 因為我們很難一直踩對市場節奏. 全攻全守型的組合在判斷錯市場方向時, 應對之時特別困難, 因先機一失, 隨時已經是天地之別, 倒是平衡型的組合, 即使看錯大市, 調節起來容易得多. 假如能夠一直保持平穩的節奏, 即使有時碰上別人高歌猛進, 自己慢如蝸牛, 長期而言, 可能更有機會成為贏家.

上個月恒指一路向下, 上星期至今天更是風雲變色, 我的組合一度陷入回報略有似無的慘況, 當其時, 有些持股走勢上已經走樣, 甚至下穿重要支持. 如果是以前, 我必定開始撤退行動, 但這次做法有所不同. 我修正了去年策略, 在選擇股份時已經考慮到這段時間市場大幅震盪的可能, 沒有追逐熱點及熱炒股, 對於此次大市調整, 由於已經在心理上有所準備, 感到的衝擊並不大, 我只是趁機微調了組合. 和通常做法不同的是, 我沒有加碼強勢股, 反而是向下買進組合占比較低的弱股, 同時套利一些帳面利潤不錯的股份.

這樣做的考慮, 更主要的是從個股的基本因素以及組合配置的需要出發. 買賣的決定來自幾個方面的考慮: 這些股份的估值高還是低? 它們向上的空間和向下的空間比較如何? 公司業務的前景, 誰較為清晰? 買賣之後, 它們所在的板塊在組合內的比重變化是否仍在原定範圍, 是否需要調整比例?

有些股份曾經沽壓不低, 走勢上也很像開始明顯轉弱, 在為它們做去留決定時, 我最終還是以基本因素為先. 這樣做, 讓我幸運地在決定保留196和635兩股時, 連續對了兩次, 沒有被事後看可能只是震倉的大跌嚇走. 實際上, 196的急速反彈以及635的盈喜是我完全想不到的, 尤其是635, 盈喜竟有部份來自玩具業務, 而非全來自提供我買入理由的地產! 今天指數大跌, 我的組合沒什麼損傷, 同樣也有635的功勞.

經過急升急跌後, 恒指今年的升幅已經完全化為烏有, 今天更是開始錄得負數, 但我的組合一直保持較為穩定. 早前組合表現一直和恒指差不多, 甚至有時落後, 但到今天, 組合已經開始明顯領先恒指.

那些年初全力進攻熱炒股, 也因此曾經大幅領先我的表現的人, 有不少已經開始打回原形, 甚至可能要倒貼, 看到這個情形, 我對自己說: 一時落後又何妨呢?

1-MAR: YTD  6.8%

2013年2月18日星期一

只靠技術分析是不夠的

有別於上個月的買賣頻頻, 我這個月的交易次數寥寥無幾. 組合的基本結構形成後, 我的注意力轉移到控制風險及為組合尋找上升動力上.

踏入二月份, 恒指未能複製上個月的強勢, 月初即突然明顯下跌, 之後的反彈力度也是相當一般. 指數在這個位置, 短期內是升是跌都有可能, 我沒有水晶球, 不想浪費時間在猜測上. 與我的興趣缺缺相反, 各傳媒對此話題樂此不疲, 尤其在正值新春的這個時候. 看傳媒的熱鬧之餘, 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 猜對還是猜錯短期指數的走勢, 對投資成績的影響有多大呢?

在以前, 如果大市升, 大部份股票, 尤其是較正路的股票多半也會上升, 反之亦然, 然而現在似乎開始有點不同, 很多時候, 發生的是財演式解釋的托指數, 沽個股, 或者沽指數造成下跌恐慌, 然而不少二三線股被掃高. 假如單純的以指數升跌決定入場或離場, 贏錢的機會不大.

至於個股, 在技術分析比以前更為盛行的當下, 假突破, 假跌穿也屢見不鮮. 通過觀察價量互動, 資金流向, 還有各種技術指標比如平均線之類, 我們可以提高交易勝算, 然而 只是依靠走勢分析是不夠的. 即使再漂亮的走勢, 只要突如其來的一隻大陰燭, 就可以讓人從天堂掉落地獄, 典型的是不久前的中石化突然配股事件; 一隻被走勢派判斷為弱勢股的股票, 也可以靠一隻大陽燭完全扭轉形勢, 比如上月底的3303. 這類股份, 當走勢突然逆轉, 很難讓人立刻做對決定, 簡單的理由比如想等多些信號確認, 結果不是越等越貴就是越等越跌.

即使在正確的時機買入了後來的大牛股, 也不代表就可獲利豐厚. 一隻牛股從低位攀升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 期間不時出現的震盪對持有者的神經會是巨大的考驗. 當平穩向上的走勢中突然出現大成交的下跌, 甚至一舉跌穿數個重要的支持位, 不知有幾位走勢派能繼續堅定持股? 當震倉完畢, 股價大幅反彈, 誰能知道是死貓彈還是調整結束? 這幾天大升的759和2382, 之前曾經大升過, 之後幾次疑似見頂, 但調整結束後, 升勢之強簡直令人追無可追, 事後看走勢, 買入點很明顯, 可是在那個時候, 又有幾人夠膽追入? 如果再將時間推前一些, 在升勢之初即買入, 試問有幾人能堅持到現在?

大部份的牛股, 往往是在上升趨勢已經走了大半段甚至走完後, 技術走勢的漂亮甚至完美才顯得理所當然, 但親身經歷那段走勢時, 不時出現的調整, 震倉, 假突破, 假跌穿, 總是讓人倍感折磨. 能有幾人堅持到最後, 會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如果只能在事後為那些牛股解釋走勢如何如何, 那這樣的技術分析不要也罷; 如果經常捉到鹿, 卻往往放走了那隻角, 反思自己技術分析能力有何不足之餘, 或許也該看看, 到底技術分析的作用能有多大. 從一些討論區及博客留言所見, 大部份的技術派在錯失牛股, 或者是錯過離場時機時, 更多的不是深入討論原因, 而是簡單地認為自己不夠細心, 也不夠勤奮看圖. 然而, 如果只是知其升而不知其何以升, 知其跌不知其何以跌, 即使那個關鍵點被我們捉到了, 對最後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幫助呢? 趨勢往往不會在幾天里完成, 在趨勢完成的這段時間, 可能不同的指標會指向不同的操作方向, 我們到底該選哪一個以維持我們完整參與這段行情的信心呢?

在經過早年的不看走勢, 到近年的高度重視, 再到現在, 經歷了幾次牛熊, 有過成功, 也有過失敗, 如今, 我的感想是: 技術分析是相當有用, 但僅僅依靠技術分析, 是遠遠不夠的.

現在, 技術分析對我有用的地方, 更多的是在股票值得買入的價位附近尋找最佳的買入點, 還有是在股票估值已經開始不吸引時尋找較佳的賣出點, 以此節省機會成本. 股票的絕對低位和高位在哪裡, 往往在事後才知道, 吸引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往往不是一個點位, 而是一個範圍, 技術分析不能讓我們買在最低, 賣在最高, 但可以幫助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吃到利潤這條大魚的魚身, 假如做到這一點, 放棄魚頭和魚尾有什麽所謂呢?

要達到上述的目的, 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股票上升期間找到讓我們在各種調整及震倉時有信心堅定持有股票的依據. 這個依據, 最可靠的, 不應該是哪一個無敵技術指標, 應該是對股票基本面的瞭解, 這包括了股票的估值, 公司的未來發展, 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 市場風險胃納的判斷等等. 沒有對這些因素的瞭解, 要拿穩一隻牛股, 將會是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在我的持股中, 196, 808和8058是我的首三大持股. 三隻股份都不是買在最低點, 但都買在了新升浪開始的起步位. 買入時機依靠的是技術分析, 支持我持有到現在的則較多的是基本面的分析: 196, 買的是行業週期向好為基礎, 葉岩氣概念為催化劑; 808, 買的是低息環境下資產升值和高息, 並有九龍東變身的催化劑; 8058, 買的是低估值, 開始提高派息, 並有潛在的轉主板的催化劑. 至今, 帳面利潤率最低的808都達到40%. 基本面分析配合以技術分析尋找買賣點, 做得好的話, 收穫會是相當不錯的.

即使沒有持有, 研究其他牛股上升的走勢和上升原因, 也會有助於未來的投資. 比如上面提及的2382舜宇光學, 有人因蘋果股價下跌, 認為2382升得有點無厘頭. 是否如此呢? 假如注意到蘋果有很大機會推出廉價手機, 2382有機會取得蘋果訂單, 相信他們的看法會有所不同. 退一步講, 假如蘋果股價的下跌是因為其增長開始減慢甚至不再, 因智能手機需求還在上升階段, 蘋果失去的份額會流到其他手機商, 對2382的影響也應該是正面的. 這個簡單的理由也可以解釋2382股價的上升. 至於股價可上升到哪裡, 估值可以去到什麽水平, 就要由市場的情緒決定了, 這個時候, 何時賣出, 甚至能否在現在這個高位上車跟風炒一轉, 或許就要依靠技術分析了.

回到股市. 經過上個月的重組, 我的組合表現開始穩定下來, 近期的微調, 只是減持了在高位的內房股, 加入少量的低估值及週期殘股的試探倉. 組合的整體估值比之前的低了一些, 股息率高了些.

YTD :
     
       8-FEB :  5.8%
      15-FEB:  7.9%

整體上, 組合表現呈現有點慢, 但穩步上升的態勢, 是我喜歡的走勢.

2013年2月2日星期六

摸索

近兩星期, 港股持續在高位整固, 期待中的調整並沒有到來, 倒是一眾二三線股份走勢各異, 一月初的全面升勢暫時告終. 上星期我覺得是托指數沽個股, 這星期則相反, 是維持指數買進個股, 資金流動方向改變的頻率似乎快了些. 這樣的市場格局, 假如身手夠敏捷, 並且主要是短炒, 可能不乏機會, 可惜我在這方面能力是有限公司, 只有羡慕而已, 明顯的例子是我錯過了年初太陽能板塊的短炒機會.

這段時間, 我仍舊處於摸索期, 主要任務是為組合建立基本結構.

早前猜測今年的投資熱點可能在城鎮化相關, 但我未能確認哪些板塊可以受益較大, 最終決定維持內房股的部位, 同時開始佈局電訊設備. 可惜買入的中國光纖3777被主要股東減持, 而京信通訊則不久就被瑞信打擊, 市場對兩股的反映都欠佳, 只能暫時撤出, 無功而返.

去年熱炒的頁岩氣踏入今年後似乎開始轉弱, 連帶令石油服務板塊也沒有什麽表現. 雖然如此, 基於估值的因素及較長遠的前景, 我仍對這類股份有期望, 只是眼見的事實是手裡仍持有的宏華已經對組合表現帶來了負面影響, 唯一可自我安慰的是帳面利潤仍相當豐厚.

早前提及電力股應有機會, 也身體力行, 買進少量試探性部位, 可惜又犯了欠缺耐性的毛病 (或許更主要的原因是對自己的看法欠了自信), 沽出在突破的前夕, 幸好做為換馬對象的燃氣股也表現不錯, 算是有所補償. 這個年初的錯誤沽出, 希望是足夠的保險, 可以讓我在未來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進入新年, 新的熱炒板塊是前海. 市場曾經短暫地炒作過一眾前海地主股, 這段時間似乎沉寂了些, 但以此概念的層面看, 不像是短命的概念, 未來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 可能還有不少機會. 暫時看, 受益的板塊除了前海地主外, 香港的銀行及大地產商可能也是受益者, 國內的金融機構或許也有機會得到新的發展機會, 只是不知道程度有多大. 無論如何, 這一概念今年應值得高度關注.

以上是對前一文的一些補充.

回到股市, 內房雖然前景似乎仍不錯, 但頻繁的集資如發債及配股, 已經打擊了這個板塊的投資氣氛, 基建概念最強的鐵路板塊也走弱了, 代之而起的是電力股以及一些變身概念股. 這樣的板塊輪動, 顯示後市可能不會太差, 因資金仍在追逐獲利機會---沽出獲利豐厚的板塊, 買入新的潛力板塊. 股市維持在高位有一段時間了, 調整似乎隨時會來, 但因為擔心調整而大幅減持, 似乎不是好的做法. 畢竟, 假如確認是身在牛市, 最佳的做法是對組合持股做出調配, 而非是在現金和股票間來來回回. 牛市維持低現金比例的機會成本應該低於猜測大市升跌而不斷增加及減少現金比例的.

在上述的選股思路及大市判斷的基礎上, 我仍維持去年的九成持股比例, 同時, 面對高位維持不短時間的現實, 在風險和回報間求平衡, 我傾向半攻半守的做法, 對較有防守力的股票配置較多, 爭取穩中求勝, 同時買入一些波動較大的股份, 并儘量持有得久一些, 對技術指標看得輕一些, 爭取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有較高的回報.

在經過可謂有點頻繁的買賣後, 組合目前似乎暫時成型, 主要由高息股, 內房股, 本地資產折讓股, 股市相關股及燃氣相關股組成.

高息股一直在組合之內, 目前的低息環境對這些股票是有力的支持, 在未到價前, 我沒有減持的想法. 它們雖然不是大牛股, 但對組合提供了穩定性.

我對本港樓價深有戒心, 畢竟, 目前的樓價已經相當之高了. 樓價何時見頂不得而知, 但政府已經大力出招, 并努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 暫時的主流觀點是政府可做的并不多, 難以改變樓價趨勢, 這樣的看法當然有道理, 主要地產股的股價表現也是佐證, 但在這樣的高位, 還有多少上升空間呢? 相比之下, 股價仍有相當折讓, 而又有不錯的派息的一些資產股, 似乎是更為穩健的選擇.

兜兜轉轉後, 現在的組合結構好像回到了早前, 不同的只不過是在同樣的板塊內選了不同的股票而已. 假如只是簡單的直接換馬還說得過去, 不幸的是我更多的是從一個板塊換入另一板塊, 然後又很快地改變了主意, 又換了回來. 這樣的操作, 背後雖然都有一些理由, 但彎路走得太多是明顯的, 反映了我的買賣還是有太多的隨意性, 事前的分析不夠, 買賣後對持股的信心自然不夠, 這樣的隨意性已經是老毛病, 對組合造成負面影響是理所當然.

再次提醒自己, 要減少衝動.

YTD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