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8日星期二

突如其來的的升市

 下文昨天動筆, 希望在國慶假期完結前給到最新想法和持股作參考, 但寫文速度不夠快, 剩下小部分到今早才完工. 有想過今天可能反高潮, 但沒想到港股跌幅如此巨大. 雖然如此, 我仍然相信今天只是調整而非牛市結束. 之前幾天的氣氛太過狂熱, 有需要潑一潑冷水, 跌一跌是好事. 希望有關當局辛辛苦苦搞出升市了, 不要虎頭蛇尾, 否則後遺症太嚴重, 反不如什麼都不做.


上月下旬開始的升市突如其來, 難免讓人措手不及, 我也因此被人尋求看法和貼士. 這幾年我主要在社交軟件上和人探討, 這樣的方式, 實在很難完整表達我的看法, 所以乾脆再出一篇文. 久未發文, 而且是隨想隨寫, 質量不敢保證, 大家海涵. 我大致上會把想法一次性寫出來, 預期篇幅不會短.

關於股市, 可以從很多角度探討, 基於這次牛市發動可謂突如其然, 升浪起步急速得讓人措手不及, 很難說背後沒有人操盤主動引發, 所以我主要是從博弈角度, 也就是發動者中央和投資者兩邊的互動闡述我的看法.

在得出最後結論前, 我想先簡單回顧一下以往的幾次牛市.

老股民應該還對本世紀初的那次波瀾壯闊的牛市記憶尤深. 當時港股在03年SARS之後再次開啟升浪, A股也見底回升, 之後中央推出全流通計劃, 以向散戶送紅股換取控股股東持有的股份進入市場流通, 同時, 一些大型央企尤其是銀行保險這些金融公司開始推動上市. 大市在全流通計劃推出初期跌了一排, 之後止跌回升, 就此一路長牛, 最後以中石油A股上市並在當天股價飛升至48元為高潮, A股和港股也大致在這段時間內見了頂. 

這次牛市, 背景是中國在加入WTO後經濟強勁增長, 世界工廠的形象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的, 最重要的成果是主要的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以及一些大型央企成功上市. 在此期間, 還有世界工廠對原材料需求大增以及美元走弱的商品牛市, 只不過在港股中, 可能只能算是第二主題了.

之後在經歷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後, 15年中港股市再次出現一次狂牛. 這次牛市持續時間短得多, 大致上是在04年下半年到05年中. 網友可能相當部分曾經親歷過, 相信現在還對05年4月至七月的行情印象深刻. 當時最吸引眼球的是各種高槓桿的配資狂賺以及之後泡沫破滅時的慘烈. 

當時當然也出現一批大牛股和妖股, 比如樂視, 但當時可能不是很多人(包括筆者)判斷到這次升市的主題. 時過境遷, 以我的後視眼看, 主題應該是一帶一路讓中國企業有機會走出國門, 開拓國外業務. 這個判斷的佐證是那段時間內, 三大基建股中交建中鐵建和中鐵都成了N倍股, 而最高潮則是同樣有實力走出國門的南車北車合併.

2015年之後, 17年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年份, 而這次升浪, 毫無疑問是內房股的狂升以及相關物管股紛紛上市並且成為市場寵兒. 可以說這一年大市的走牛是在內房股的帶動下出現的. 內房股的升浪是因為銷售大增, 背景是所謂的漲價去庫存. 

從以上三次牛市的簡單回顧, 可以看到, 國內政策和A股的表現對港股的影響力在日益增加, 而A股的行情除了實體經濟因素外, 中央政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考慮到中國的經濟更多的是在中央意志的引領下展開的, 國內許多人認為的A股是政策市不能不說十分有道理.

回顧過去, 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當下, 為未來做好部署. 假如之前的幾次牛市, 能在初期就認識到升市主題以及在這個牛市中, 政府希望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很可能普通人就能改變命運. 不妨讓我們馬後炮一番: 07年那次, 主要目的是大型國企尤其是金融公司上市, 對應的是港股成交大升最受益的港交所, 中國進入WTO對應的做環球供應鏈管理的利豐, 央企一定要成功上市對應的銀行保險; 15年當然是基建三寶; 17年的內房隨便買都大賺.

此次升浪再起, 盲炒追貨之前, 先探究一下為什麼會是這個時間開啟升市, 升市主題會是什麼, 相信比沒什麼針對性地追買股票效率高. 

在升浪開啟之前, 相信大家看到的聽到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好消息, 壞消息倒是很多, 簡單舉幾個: 國際科技巨頭紛紛關閉中國分支機構, 外企不斷搬廠到其他地區, 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以至公務員發薪困難, 青年畢業即失業, 房地產價格持續走低.....

再看看引爆升浪的新聞: 金融三巨頭聯袂出席記者會, 發佈重大利好消息. 發佈會的焦點有兩個: 第一個是互換便利---基金券商保險可以用手上的ETF等資產從央行那邊換購國債等大類安全資產, 然後用這些資產向商業銀行抵押換入資金, 定向用來買股票, 額度是5000億+5000億+5000億; 第二個是支持股票回購的貸款, 利息只有2.25%. 另外還有減息, 相對沒有那麼直接針對股市但也對股市利好.

消息發佈的時間是美聯儲宣佈減息半厘一周後, 相信時機是精心選擇的. 我對這些措施對股市影響的粗略解讀是: 互換便利相當於讓機構手上的資產不用賣就變成流動資金, 可以用來加倉, 加倉後可以再次互換, 等於武俠小說裡的左腳踩右腳不斷騰空向上, 資金源源不絕用之不盡, 持續的買盤當然可以帶動指數向上; 回購貸款的低息, 等於鼓勵有能力派高息的公司回購支持自家公司股價. 這類公司很多是大型國企, 其中相當部分是恆指和國企指數的成員, 雖然向來股價比較平穩, 但持續的回購一方面可以幫助股價穩定, 一方面可提升每股盈利, 對指數有積極作用. 大幅減息最直接的是幫助了那些債務累累的公司, 內房本來有許多已經瀕臨死亡, 減息後有望活下來. 總而言之, 這些措施比以往的救市更直接幫助了股市.

假如我們相信這世界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愛, 那就要看一看愛心最終是要給的誰, 直接點說, 幫助股市一向不是中央的主要訴求, 就像之前的幾次牛市, 總是有些推動指數向上之外的更重要的目的. 假如我們的投資正是針對這些目的而部署, 獲得超額回報將是自然而然的事.

尋找主線, 需要先看看當前國家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哪些, 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後, 怎麼為後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太大, 很難在短短的篇幅裡探討這些複雜問題, 但我們不妨簡單地做些討論. 

在我看來, 眼下雖然問題多多, 但首先的問題在於大家對未來比較悲觀, 環繞周圍的壞消息強化了這個預期, 眼前收入的下降和資產的縮水對應的就是存款的增加---一方面增加儲蓄以備未來之需, 另一方面擔心投資虧損. 信心缺失疊加其他各種因素, 導致我們現在更擔心的不是通脹, 而是通縮.

心理預期之外, 現實的情況則是土地財政實行多年, 隨著人口變為負增長以及經濟放緩, 現在已經無以為繼, 地方政府的收入相當大部分來自土地, 相關收入減少的影響幾乎是致命的(毫不誇張, 有些地方已經實際上財政破產), 地方債一向新債還舊債, 到今天也一樣陷入困境, 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

房地產相關產業鏈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錢袋子, 也是許多人的生計所在, 如果房地產價格繼續下沉, 隨時連正常的需求比如改善住房條件和結婚買房之類的都會大幅減少.

基建再繼續當經濟支柱, 也基本上非常困難了. 主要的基建已經做得很好, 再勉強開發新項目, 經濟上很難有合理回報.

凡此種種, 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 缺錢, 沒信心. 話雖如此, 銀行存款現在已經增加到大約150萬億卻表明, 實際上大家並不是真的那麼沒錢, 只是不敢花錢而已. 所以, 最簡單快捷的解決問題, 或者哪怕只是解決一部分問題的途徑, 就是把錢從銀行裡趕出來, 進入流通.

中央其實之前已經推出種種措施, 希望資金從金融體系進入實體經濟, 奈何收效甚微, 如果乾脆自己印錢, 又擔心人民幣匯率不穩會影響經濟. 

地方政府角度, 土地財政已經走到盡頭, 需要一個新的蓄水池和水源, 環顧四周, 最合適的就是金融市場了, 而金融市場的核心是股市.

連跌幾年的股市, 需要一次真正的牛市了. 牛市到來的關鍵是放水, 而放水需要時機

美國減息, 我們也減, 就不用太過擔心匯率, 放水總算有空間了, 我猜測這就是為什麼選擇這個時間點的原因, 只是等了短短幾日就迫不及待出手, 也說明實在是等得很辛苦. 值得一讚的是這次吸取教訓, 一次性推出出乎預期的大力度方案, 擺出勢在必得的姿態.

升市帶來的好處很多: 股市向好, 會吸引許多資金從銀行出來進入, 財富效應下, 大家消費會比較大方, 帶動相關公司業績轉好. 鼓勵公司回購, 有機會出現一批長期慢牛的公司, 吸引資金長線配置, 當年胡溫時代提出的財產性收入也有了實現的可能. 市場活躍, 實體經濟向好, 擔心的通縮問題就有機會迎刃而解.

後續發展, 股市向上, 帶動各類資產價格, 地方債之類的問題有機會解決相當部分, 有資金需求的機構會有融資的機會........凡此種種, 都有可能發生.

這一切的一切, 都建立在此次出手必須成功的基礎上, 所謂的5000億不夠就再加5000億, 再不夠就再加的話也就有了合理解釋. 

一般心理, 事情要夠大才能吸引注意力. 急升, 而且是連續幾個交易日的急升, 不論對散戶還是機構, 都是一個劇烈的衝擊, 尤其是在已經習慣了幾年的似乎看不到盡頭的慢慢熊途時. 急速向上的升市必然吸引大量資金從銀行存款流入市場. 博弈角度, 急升會讓已經非常輕倉的外資失去低位入貨的機會, 也讓空頭平倉的成本大幅增加, 所謂的美國利用美元潮汐環球收割成為泡影. 如果此次升市背後有強力機構操盤, 分分鐘這次升浪起步的時間和節奏, 背後就有這樣的考慮.

站在中央的角度, 股票大漲固然有好處, 但不是重點, 因為政府不會放棄那些大國企的控股, 也不會輕易減少股權. 對中央來講, 現在重要的是改善財政, 包括減低中央的壓力以及增加地方的自救能力. 股市大升帶動各種資產的價格回升, 貨幣流通加快以及放水帶來通脹, 一方面稀釋債務, 一方面趁機減債, 為地方財政減壓, 是更重要的KPI. 我不懷疑未來會出現各種國企收購合併, 地方債重組之類的新聞. 

基於此, 再考慮到現在並沒有像之前有代表性產業帶領催生的牛市, 這次像是比較單純的以放水推動已經偏低的資產價格回到合理水平的牛市, 類似當年美國的QE和再早前90年代的日本, 我猜測這次升市的核心訴求是推升資產價格 .

若是如此, 參考前述的幾次牛市, 踩中升市的核心主線風口的板塊將是牛股集中地. 這次升市中, 持有大量資產, 尤其是金融資產的公司, 很大可能是大贏家.

港股中持有大量資產的是內險股和內資券商股. 這些公司管理水平和行業地位有別, 也因此有估值高低之分. 假如本次升市核心是資產的向上重估, 最能帶動股價向上的因素很可能不是行業地位往績如何這些, 而是PB和PEV. 資產定價有一定標準, 某種程度來講是客觀的, 不同的PB往往反映的是對公司整體的評價高低, 而評價的因子主要是管理水平發展前景行業地位之類. 大多數情況下, 這樣的估值是有合理性, 但在這次升市中, 核心的資產重估更多的是依賴外部因素也就是大水漫灌而非內部因素, 所以因為其他因素導致的低PB低PEV反而提供了更大的股價重估空間. 便宜就是硬道理. 內險券商市值夠大, 能容納大量資金, 我相信將會是此次升市的主角, 甚至很大機會站在C位.

大市看升, 選擇傳統上最被市場青睞的, 最有彈性的是跟上甚至跑贏指數的關鍵, 在港股市場, 一般認為是科網股, 金融股, 消費股和醫藥股, 以及有指數放大器之稱的港交所. 基本上這些確實是正路選擇, 但內銀股我認為不能寄厚望. 在前述放水措施中, 銀行的角色更多的是提供低價資金, 受益有限, 很可能跑輸.

中美齊齊減息, 重債的內房可以緩一大口氣, 一些瀕臨死亡的公司可能就此逃出鬼門關, 這也是大市轉強時一大批內房股股價狂升的原因. 在一輪大升後, 最重要的估值指標PB已經回升了許多, 風險收益比大幅下降, 而PB中的B對應的是內房手中的土儲和在建已建樓房, 就算房價企穩, 這些存貨能有多少轉化為收入, 恐怕不能有太高期望, 所以我對內房股後續的升浪能否持續有些保留. 不過, 內房壓力減輕是確實的, 相關的物管公司很大機會不用再獻身救母, 盈利和估值雙雙提升機會極大, 而且部分物管公司已經持續回購及給出清晰的派息政策, 我相信類似的行動陸續有來. 對我來講, 持有物管股比內房股舒服許多.

大市看好, 指數攀升, 成分股中, 除了非銀金融, 體量夠大彈性夠高的就是科網巨企了. 股市連年向下, 這些公司的估值已經便宜得讓人心疼, 業績雖然不復高增長, 但仍然算是不錯, 當機會來臨, 比如這次, 股價大幅回升幾乎可以說是必然的, 而且很大機會跑贏大市. 最近幾天的表現已經證實了這個觀點. 巨頭市值大, 初段急升後再繼續急升的難度會提升, 但板塊內的二三線優質股可能跟上, 甚至有些會走出大牛, 值得花時間尋寶.

科網之外, 簡單的選擇當然是港交所, 公司股價這幾天已經飛漲, 雖然追買難免畏高, 但計一計數, 應該仍有不錯的空間. 假如市況持續向好, 港股每日成交額升到平均2000億是有可能的, 甚至在最火熱的時候, 這個數字會更高. 我參考往績, 保守地以港交所每一億盈利需要12億每日成交額計算, 再給40倍這個牛市初中期估值, 港交所股價可以升到500以上.  若是成交額更高, 意味著市況更熾熱, 估值也有機會炒得更高, 平均3000億每日成交額再配以45倍PE估值, 股價將漲到800元以上, 這個數字我甚至還沒有將高成交額很可能讓港交所的盈利效率提升這個可能考慮進去. 當然, 這個推算是非常樂觀的, 未必能實現, 但可以做參考.

辛辛苦苦推動一次牛市誕生, 僅僅只是為了解決迫在眼前的問題絕對是不值得的, 同時再為未來發展提供財政助力肯定是合理訴求, 尤其是在面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挑戰的當下 因此, 不論有意無意, 官方民間, 機構散戶, 資金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引導到那些代表未來的產業是大概率的, 比如人工智能, 晶片, 生物科技....... 這類公司未來充滿不確定, 但也充滿希望, 有無限可能性, 必然成為牛市炒作寵兒. 行業太多, 範圍太廣, 以我能力, 實在沒有把握選出其中的佼佼者, 我估計許多朋友情況也類似, 所以我的建議是穩健地以行業ETF參與.

消費股和傳統醫藥股是基金和散戶都比較偏愛的板塊, 相信表現也不會太差. 我的想法是, 現在大眾的消費情緒轉好需要一段時間的牛市發酵, 醫藥支出在醫保方面可能因政府財政壓力大受到負面影響, 牛市初期成為主角之一的機會不是很大, 但升勢持續在整個牛市是有機會的. 身手敏捷的人可以考慮做以後換馬的選擇而不是現在就佈局.

資源股也值得看一看. 雖然現在環球經濟增長麻麻, 但中美齊齊放水, 錢不值錢, 相應的一些硬資產會值錢, 比如黃金. 有些行業即使經濟麻麻也在持續高速發展, 比如AI, 比如新能源汽車, 對電力和銅的需求會持續增長, 銅未來產能增長有限, 可能一兩年後開始進入供不應求階段, 所以我中長線看好銅, 相關股票應該也值得留意.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中特估. 在之前的漫漫熊途中, 中特估走出了獨立的強勁向上行情, 牛市一來, 不僅沒有趁勢再大漲, 反而成了血包, 被套現換入其他當炒股, 走勢大幅落後. 雖然如此, 我還是認為這些股票前景仍然值得信任. 如前引述上月24日記者會新聞, 第二個措施主要針對的我相信就是中特估. 長期資金和公司自身閒置資金會被引導投資這些股票, 雖然現在暫時落後, 但如果估值仍然合理甚至偏低, 未來走出慢牛行情的機會不低. 我隨便舉個例子. 中移動現價息率大約7厘, 長期資金成本2厘多, 給一些風險溢價, 中移動穩定5厘派息甚至有機會逐年中單位數增加, 長線保守資金應該也可以接受, 這相當於中移動股價有機會再漲三四成.

以上大致是我認為有機會在本次升市中帶給投資者不錯回報的選股範圍, 這其中, 最核心的是內險股和券商股, 資管類股票也可以歸入其中. 

具體操作上, 老實說, 我的反應也不夠快. 以上的想法是在這段時間內逐漸成型的, 所以我的操作基本上可以說是緩步進行而非急速變道. 炒賣倉直到26日才開始變陣, 基本上是每一個交易日換馬一隻再配合少量的個股持股比例變動, 目前持股17隻, 其中的8隻是這幾天換入的.  長線倉更晚一些, 27日才開始第一次操作, 持股隻, 其中3隻最近換入. 

之後我肯定還會有操作, 但應該不會公告天下. 目前持股如下, 供參考:

炒賣倉:

中特估及資源相關:  中海油 (18%) 大家都熟悉, 不用多說什麼了.

                                    中煤能源(5%) 幾年好年景後, 負債大幅降低, 大海則等投資多年的煤礦開始進入收成期

                                      蒙古焦煤(5%) 原本的風險投資, 隨著今年基本上還清負債, 明年有望開始派息, 而且息率可能比較吸引


券商:   中金公司(7%) 央企投資銀行龍頭

            東方證券(6%) 其實平時沒有特別關注, 純粹是因為PB低而買

內險:  中國太平(7%)  PEV和PB角度最便宜的內險股, 雖然整體素質較低, 但假如牛市持續, 估值升到1PEV, 意味著現價還有兩三倍向上空間

            新華保險(5%) 第二便宜的內險股

資管: 中國光大控股(7%) 持有光大證券兩成股權, 現價PB低於0.4, 未來有重組可能

            中國信達 (4%) 金融垃圾收賣佬, 持有大量房地產相關和煤相關股權以及其他證券資產, 哪怕股價已經從低位倍升以上, PB仍然偏低

科技股:  美團 (5%)  大家都熟悉, 不需要多說

                浪潮國際(4%) 國企背景, 雲服務佔比不斷提升, 有能力持續獲得國企大單. 如果牛市中以P/S對這部分業務估值, 上升空間仍然不小

              美圖(4%)  少有的具AI概念並有錢賺的公司, 付費用戶佔比持續提升中,持續推出的幾款應用都獲得用戶好評

              祖龍娛樂 (4%) 持有大量現金, 今年幾款遊戲頗受歡迎, 有望扭虧為盈並在之後開啟業績增長之路

醫藥: 聯邦製藥(5%) 抗生素龍頭, 動保業務有機會開啟第二增長曲線, 減肥藥等創新藥可能有驚喜 估值和派息仍然吸引

         雲頂新耀(5%) 雖然不能像康方那樣有強大自研能力, 但勝在確定性高, 四款藥都有望全國銷售. 期待耐賦康進入醫保

物管: 永升服務(5%) 有望年復合增長兩成, 承諾5成派息比例, 實際可能持續加派特別息和回購

           金茂服務 (4%)  央企背景, 估值便宜, 派息吸引

               

長線倉;

 中海油 (24%) 組合基石, 收息幾年了. 

港交所 (13%)  持股多年, 股市放大器, 收息及曾經高位減持, 核心持股

中國太平 (12%)  抄炒賣倉功課

聯邦製藥 (11%)  被炒賣倉抄功課了

美團 (10%)  兩個倉一起入的貨, 成本頗低

中煤能源 (8%) 因為3668中期業績不派息並且可能收購新項目, 換馬買入

新華保險 (7%)  學炒賣倉炒市不炒股, 賣飛鶴換入

洛陽鉬業 (7%)  中長線看好資源

申萬宏源 (6%)  沒有特別研究, 純粹看PB和對A股折讓買, 炒市之用





3 則留言:

  1. 不懂選科網股,揀咩衰咩,我直接買3032恆科ETF

    回覆刪除
  2. 真的很高興看到你回來更新!你的經驗和見解對我們一直都很有價值,特別是2017年,你的選股分享讓我的投資組合迎來在20多年來表現最好!希望你能繼續寫下去,我們都很期待你的新文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