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尋找大時代裡的小確幸

 開年的第一個月, 港股年初到月中氣勢如虹, 一轉眼就風向逆轉, 前一天是升700點的大牛市, 第二天立刻變成跌700點的熊大熊市, 變臉之快令人目瞪口呆; 大洋彼岸, 散戶大戰機構空頭, YOLO口號響徹天際, 幕後還有一群華爾街惡狼加入戰團, 因各自立場的不同而推波助瀾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兔死狐悲氣急敗壞.... 短短一個月已經讓人再次有大時代的感覺.

雖然沒有參與美股炒賣, 這幾天我也興致勃勃地做了旁觀者, 而且有幸欣賞了一些股神期間的精彩操作. 執筆的現在, 這場大戲還沒有落幕, 相信即使短期間結束, 之後仍會有餘波. 事情發展到現在, 已經不僅僅是股市的輸贏博弈, 還摻雜了許多金錢之外的因素, 可以說是散戶和機構, 窮人和富人, 平民和當權者的長期矛盾的一次爆發. 2008的傷痛很多人還沒有治愈, 2020的疫情又給了許多人狠狠一刀, 與此同時卻有另一幫人因為政府破紀錄的印錢大發"災難財". 逮到個機會, 心懷憤怒的人不趁勢而起更待何時? GME事件看似發生得非常突然, 但在2020這個特殊年份的背景下, 感覺更像是必然發生的偶然----嚴重撕裂的社會遲早會有一個矛盾爆發點.

貿易戰將當世兩大國慢慢累積的矛盾的一個爆發, 雖然突然, 但也不意外. 號令天下的霸主不能容忍出現新的對手, 新興的勢力也不願永遠只能在別人吃完肉後喝點剩湯, 碰撞在所難免, 直到找到一個平衡點. 比較想不到的是疫情的突然出現, 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 並且對立是如此極端, 以至於雙方幾乎要不死不休. 中國是另一情況, 不是撕裂, 而是走向另一個極端, 或者大家自覺地一致, 或者被一致, 不同的立場幾乎沒有立錐之地. 這個世界, 似乎再沒有什麼合作共贏了, 也沒有什麼求同存異. 如此極端的狀態下, 緩衝的空間會減少, 未來將越發充滿不確定, 混沌的局面體現在投資市場, 可能意味著更大的波動, 一月份的行情有可能是未來的預演. 

混沌不明下, 為今年定下一個投資策略變得困難, 可能最好的做法是隨機應變. 如果市場果然更為波動, 身手敏捷者無疑可以大展身手, 將隨機應變效果做大化. 實際上剛過去的一個月已經有人做到了這一點, 比如本博右手邊網誌清單的一些作者. 對我這樣身手不夠敏捷的人來說, 以慢對快是一個選擇, 放棄追逐短線, 將重點放在追求能隨時間發酵的中長線收益. 這樣的策略需要對未來有一些基本的判斷. 判斷未必準確, 但起碼可以提供一個思考及操盤的起點. 適逢開年, 我就嘗試做一些討論.

首先需要討論的是美元. 去年一年印出的美元相當於現有美元總量的兩成以上, 非常瘋狂, 相信美匯指數去年的大幅走低以及美股的強勢主因來自於此. 在此期間, 美債餘額大幅上升, 聯儲局持債量猛增, 但奇怪的是國外投資者的持債量幾乎不變. 這種情況意味著新增國債幾乎都被聯儲局和美國本土投資者消化了. 這種情況對做為國際貨幣的美元來說特別不利, 新一屆政府上台的首要任務之一估計是爭取繼續把國債賣到外國. 現在的挑戰是如果美元走弱, 國債就賣不出去, 但如果美元走強, 可以賣出了, 但還錢就成了大問題. 怎麼在強弱之間找平衡, 是耶倫的難題. 或許美元匯率今年波動會比較大, 在外國投資者立場, 即使美元走強, 因為印錢的前科, 對美元的信任也會打上個問號; 在美國而言, 印錢很有快感, 要放棄實在不容易, 所以長期而言, 弱美元或許是無可避免. 美元體系可能已經在被動搖的路上, 路有多遠則是另一個問題了. 比特幣去年至今升了幾倍, 這個為對抗法幣貶值而誕生的數字貨幣的超級強勢, 可以說是美元投下了一張極具分量的不信任票.

相比之下, 大洋彼岸的中國情況好得多. 去年美國歐洲日本央行的資產大增, 中國央行資產大致平穩, 現實各發達國家為應對疫情, 齊齊大印鈔票, 而中國在幾個月的強力應對後, 經濟迅速重啟, 央行壓力明顯小許多.

隨著疫苗今年的推出, 疫情明年有機會遠去, 但今年仍然充滿各種不明朗. 中國現在幾乎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供應商, 而美國經濟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恢復舊觀, 此消彼長下, 中國的GDP追上美國很可觀提早幾年. 假如這種情況發生, 對世界的影響會非常深遠. 很明顯美國不會願意看到這種情況, 必然做出各種應對. 難以阻止GDP被追上, 那就在高科技領域壓制. 雙方的鬥法必然會在投資市場有所反映, 對投資者來說, 既是挑戰, 也是機會.

這種政經大事, 牽扯的範圍非常廣泛, 對散戶來說, 不可能做出面面俱到的應對. 如果是像我這樣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思路, 可以做的, 是在一些比較看得清的地方尋找勝算較大的小確幸, 做針對性地部署, 期望能順勢而行, 有所收穫. 在當下, 我估計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下注.

疫情應該不會更嚴重的了, 全球經濟重啟只是早晚的事情, 需求會增加, 庫存會減少, 補庫存和增消費, 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基建計劃, 很可能推升商品價格, 假如美元果然未能回復強勢, 一個商品牛市是可以期待的. 

雖然傳統上認為民主黨上台對科技公司不利, 但在中美對抗的大勢下, 美國必然一方面拼命打壓中國高科技的發展, 一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實力以擴大領先, 納斯達克指數有機會繼續保持強勢. 至於中國, 在被人制裁, 技術封殺等各種手段針對後, 自主創新補短板已經成為共識, 科創板的推出體現了政府的決心.港股美股的創新型公司應該會繼續得到力捧.

實際上去年已經是創新公司的大牛市, 延續這個趨勢幾乎已經是共識, 問題是在許多公司的估值已經高高在上的當下, 能有多少超額收益實在難講. 相比之下, 沒有高科技光環的一些行業雖然不是市場焦點, 但有機會今年帶來驚喜, 其中的一個我相信是製造業. 以鋼鐵水泥為代表的製造業在幾年前的供給側改革後, 產能利用率已經提升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以內地的慣性, 之後很可能出現一波產能擴張--低價競爭--行業低潮的熟悉劇本, 偏偏突然來了一個疫情, 讓這一情景沒有出現, 而且, 因為其他主要國家遲遲未能控制疫情, 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大增. 這種情況對製造業相當有利, 一方面是產能利用率再上高峰, 另一方面是產品供不應求而加價, 相信會有一批製造業公司賺得厚利, 並最終在股價上體現出來.

最後的一點也是和印錢有關. 洶湧而出的資金因著實體經濟的停頓, 相當部分流向了資本市場, 而可見的未來, 大幅收水應該是見不到了, 我們可能要重建自己的估值體系. 直白地說, 就是我們應該要習慣比以前更高的估值, 不要動輒就以泡沫形容一些狂升的股價. 我之前一直不能接受海底撈的估值, 也不能理解在多次遭到股東減持的情況下, 藥明生物的股價仍然可以在上百倍PE的情況下持續向上, 甚而成為藍籌, 如今看, 或許是我見識少, 不是這個世界癲.

在上面的框架下, 開年的這個月, 我對長線倉做了些微調. 炒賣倉買賣次數繼續明顯更多, 一部分是因應市況的炒賣, 一部分是最組合結構的一些調整. 中上旬大市的強勢和下旬的急轉直下, 都出乎意料, 自認身手不夠敏捷, 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對此做什麼應對. 我不追求時時刻刻緊貼市場並爭取無論市升市跌都賺錢, 既然享受過回報率節節向上的快樂, 接受隨之而來的回落的痛苦也是合理, 能保住對恆指領先就OK了.

長線倉沒什麼好說的, 基本上等於是把各個看好的板塊都選了些, 構成一個大致均衡的組合, 目的是在波幅較小的情況下能夠持續跑贏指數, 去年算是大致做到, 開年第一個月勉強做到, 需要改進的是波幅實在大了些.

炒賣倉的成員變動明顯更多. 

比亞迪, 東岳和天能我都視為新能源相關, 也可以歸類製造業. 中國承諾2030年達到碳排放高峰, 2060年達成碳中和, 美國也將重回巴黎氣候協議,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相當光明. 比亞迪是投資電動車相關產業鏈繞不過的公司, "漢"和"秦"成功推出, 刀片電池前景廣闊, 這家技術狂人主導的公司, 在經過多年努力後, 很可能開始迎來收獲的季節. 東岳和天能這個月的股價表現實在令人失望, 我不知道原因, 也看不到公司最近有什麼新問題出現, 決定繼續給一些時間.月初比亞迪大升, 組合還有子公司比亞迪電子, 因為不願意同一系的公司佔比太高, 我沽出了比亞迪電子, 沽出後股價狂升, 後悔莫及. 得到的教訓是不要太過計較組合配置的均衡. 實際上兩家公司雖然同屬一系, 但買入的邏輯並不相同, 不應該太過介意佔比.

太陽能相關股票中, 清倉光伏玻璃, 減持急升的新特能源, 加入另一硅料公司3800. 月初光伏玻璃雙雄單日股價高位轉向, 觸動我早已警惕的心. 光伏玻璃下半年有新增產能, 需求仍在, 但玻璃價格下半年回落的可能性不小, 雙雄估值已經極高, 週期股炒出堪比輕資產增長股的估值, 股價見頂的機會不小. 相比之下, 硅料現在的情況類似去年光伏玻璃, 有機會重演去年玻璃股的劇情. 在將新特能源的部分佔比轉給3800, 並各自減持部分以降低持倉成本後, 在舒服的持股成本和佔比下, 等待市場給出答案. 

新加入的兩家醫藥相關公司主要是填補沽出3759後在該板塊的空白. 先健是抄的高瓴的功課. 去年集採陰影籠罩下我沽出了微創, 之後有低價可以買回時輕輕放過, 很明顯我低估了市場對創新的青睞, 也對集採的目的加了太多負面的聯想. 國家推動創新的態度不會輕易改變, 集採對一些公司造成打擊, 但真正的創新繼續得到支持. CRO公司的業務大部分來自創新和研發, 這些公司的業績繼續靚麗, 股價即使已經非常貴還是能繼續向上, 很大程度說明了問題. 先健多年研發驅動, 產品線豐富, 並且難得地走向海外. 失微創之東隅, 但願能收先健之桑榆. 四環醫藥的投機成分多一些, 大升前市值不到100億而淨現金超過40億, 是醫藥板塊裡少有的財務健康而估值低廉的公司, 我一直懷疑公司是否有什麼暗病, 但一根陽線改變三觀. 先是公司表態轉型醫美, 然後公佈獲得重磅產品代理, 再來個收購, 配合股價大升成交大增, 種種跡象顯示有人準備大搞. 即使是陷阱我也認了, 高追買入, 注碼控制風險, 看看能否有驚喜.

內房板塊去年嚴重拖累組合表現, 但有過17年的愉快經驗, 對該板塊我還是念念不忘, 實際上在去年整體疲弱後, 許多內房股估值已經很低, 反彈是有機會的. 去年三條紅線限制了內房的擴張, 今年相信不少公司的財務狀況會得到明顯改觀, 評級有機會調高之外, 還可能有機會重啟擴張. 話雖如此, 生意模式來說, 買地--起樓---賣樓三步只要一個地方出問題就大件事, 而每一輪都是新開始, 即使行業經營改善, 估值的提升也有限, 所以雖然對內房有期望, 最後的選擇還是放棄, 轉而曲線救國, 以物管和為房地產業提供軟件支持的明源雲代替.

為加入新成員, 組合裡的幾隻非核心持股被放棄, 但不意味著對那些股票改變了看法, 或許未來找機會買回. 期間還做了幾次短線炒賣, 有得有失, 對組合表現影響不大, 就不一一交代了.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2.7%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1.5%
比亞迪 (1211)                11.4%
騰訊控股 (700))               9.7% 
京東集團 (9618)              7.8%
萬國數據 (9698)              6.4%
東方海外 (316)                6.3%
先健科技 (1302)              6.2%
藍月亮集團 (6993)           6.1%
中國建材 (3323)              5.4%
華潤醫療 (1515)              4.9%
聯想控股 (3396)              4.7%
合景悠活 (3913)              3.9%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12.5%
新特能源 (1799)            12.0%
先健科技 (1302)              8.3%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7.8%
東岳集團 (189)                7.5%
騰訊控股 (700)                7.2%
中遠海控 (1919)              6.9%
明源雲 (909)                    6.8%
洛陽鉬業(3993)               6.2%
四環醫藥 (460)                5.4%
天能動力 (819)                5.4%
合景悠活 (3913)              4.3%
中國旭陽 (1907)              4.2%
保利協鑫 (3800)              3.4%


YTD:

恆指:          3.9%
炒賣倉:    15.0%
長線倉:      9.5%

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回顧剛剛過去一年股市, 腦海中冒出題目的這句話, 覺得可能是最好的一句總結了. 再細想下去, 覺得好像哪裡有點不對. 變化本身的意義是什麼? 它的存在是為了"唯一不變"嗎? 如果是為了不變, 那為什麼要存在"變化"?  但如果"唯一不變"的意思是必然的或者絕對的, 而"變化"指的是變化的, 運動的, 那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指的是任何事物都在運動變化, 物理學概念上, 完全正確. 所以, 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想得多我可能會發瘋.

今年的市場主題詞, "變化"必定佔據一個席位. 疫情的嚴重程度可以說是幾十年未有, 人們的工作模式, 政府尤其是美帝印錢的力度, 股市裡各版塊股票走勢的極端兩極化, 傳統價投尤其是格氏一派的潰敗, 增長股和夢想股的大獲全勝 種種情況交織在一起, 構成了一個急劇變化中的社會. 這種情況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還是迅速回歸到以前, 抑或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嗯... 我想, 我可以答你: 我只知道, 唯一不變的會是變化, 能否再具體解讀? 我建議你去問一問薛定諤家裡那隻貓. 好吧, 我承認我不知道答案, 我用了語言偽術, 我根本不知道我的這句回答到底說的是什麼----難道你沒看到我一開始就承認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對還是錯? 

無論如何, 經過這一年的種種光怪陸離, 我相信即使疫情在未來一年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這一年的影響還是會持續. 我們正處於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 能夠最深切感受到這些變化的, 應該就是股市了. 

如果回到年初, 我絕對不敢相信特斯拉和蔚來股價可以一年升了七八倍甚至更多, 也不會相信一大堆B字頭的創新藥新股在不低的定價下股價還可以上市後再在短時間內升一兩倍. 增長率五六十個點的股票值得給高PE, 但一兩百倍多少讓人難以接受, 消費股業績比較有保障, 但增長率十幾二十個點卻給了五六十甚至更高的PE, 總覺得有些過分. 

每月公佈不錯的銷售數字, 業績比大多數公司都透明的內房股, 雖然面對行業增長天花板和各種政策的負面影響, 但怎麼也不應該只值得兩三倍的PE吧? 全球放水, 低息環境將持續一段長時間, 理論上穩定的高息股吸引力應該增加, 但業務穩定如提供東江水的粵海投資, 供電的中電和港燈, 通訊的香港電訊, 今年股價不是大致持平就是錄得一些跌幅, 讓人大跌眼鏡.

這種兩極化不說僅見也起碼是罕見了. 事後的現在當然可以找到一大堆正路解釋, 比如資金成本低讓投資者有耐性等待有前景的公司發展並因為優秀投資對象的稀缺而願意付出溢價, 對放水導致銀紙貶值的恐懼導致人們追逐高增長以保住購買力導致對增長能力欠奉的股票棄之如敝屣, 還有就是疫情下生活方式改變影線到市場對各版塊公司前景的重新定價. 只是, 正路解釋之外, 是不是有可能因為所謂的fear of missing out, 資金大幅集中到某些熱門股票, 導致一些股票出現不合理的泡沫, 同時, 另一些股票出現不合理的低估?

我無意深究這種現象是合理還是不合理. 參與投資市場, 賺錢是第一要務, 辯論贏了和賺到錢是完全的兩回事. 泡沫爆破固然悲慘, 但啤酒要有些泡沫才好喝; 價值固然遲早會回歸, 但時間可能是三個月也可能是三年甚至十年. 某程度上, 存在確實是合理, 一個小散, 沒有能力改變整個環境, 只能適應. 或許, 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是最好的選擇. 

這些不同尋常的股價強弱之別, 是整個世界急速變化在投資市場的投射. 疫情之前已經開打的中美貿易戰已經掀開了時局巨變的帷幕, 疫情只不過是加劇了這一過程. 一些股票股價的上漲, 另一些股票的下跌是因為出現了變化. 不管這些變化的背後是投資大環境, 市場情緒, 還是投資者預期, 也不管是因為行業變遷還是企業自身基本面發生了變化, 或者是這些因素的疊加, 重要的的發生了變化, 而變化改變了價格, 價格的變化可能引發了進一步的新的變化(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股價大漲的公司獲得資金加速擴張肯定比股價不漲的容易).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感知這些變化, 並且利用好這些變化, 就可以賺到不少錢. 實際上這正是今年在投資市場發生的故事.

面對變化, 探究原因重要, 想辦法賺變化的錢更重要. 至於怎麼賺, 有些大神已經提供了答案. 比如馮柳, 他認為不應該去賺糾正市場錯誤的錢, 而應該是解讀市場, 賺市場角度變化的錢----這個看法是他的弱者體系的合理延伸. 比如索羅斯, 他的選擇從來不是逆勢而動, 而是在趨勢開始的時候為這個趨勢加一把力, 當他的看法和市場的方向背離的時候, 他的選擇不是認為市場錯了而是迅速改變立場. 用他的話說, 就是: 當風在我們身後的時候我們抓緊撒網, 當暴風雨來的時候我們調整風帆. 兩人的講法表面上看起來是單純的跟隨市場, 好像和散戶的'見升跟買, 見跌追沽'沒什麼兩樣, 但我們不應該忽視他們這些看法和做法背後, 還有識別和認識市場變化的努力, 一系列操作背後堅持的一些原則, 多年來參與市場並不斷學習帶來的思辨能力和應對能力的持續提升. 否定之否定體現的並不是散戶的隨風倒, 而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在當下這種急劇變化的環境下, 如何應對? 這些大神給了我們啟示.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 或許, 可以說: 正視變化, 接受變化, 爭取正確解讀變化並積極利用這些變化.

現實是客觀存在, 而不是我們自己編的劇本. 股市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即使難以想象, 也必須接受, 三月股災似乎是一日之間突然發生, 之後的發展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世界末日, 兩個月過去, 世界好像已經忘記了那些慘痛, 股市進入歌舞升平的盛世, 這種情況肯定超出絕大部分人預期, 但就是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如果沒有抱著開放的態度平靜接受, 理性的應對也就無從說起.我們需要承認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和我們認識的局限性, 固執地抵觸不代表自己就是理性思維堅守原則.

有了接受變化出現的第一步, 才談得上理解變化的第二步. 理解市場因為疫情的嚴重性而對後市缺乏信心出現拋售潮, 也會理解只要有足夠的力量托底, 拋售潮總有消失的一天; 理解足夠的賣方力量可以把股價打落地獄, 同樣也就可以理解到無限的銀紙總是有辦法把一些股價托上天堂. 至於哪些會入地獄, 哪些會上天堂, 就要靠我們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

面對紛繁的變化, 或許, 我們首先需要做的, 是判斷哪些是大的變化, 哪些是小的變化甚至只是噪音, 並聚焦到影響最大同時投資機會最大的那些大的變化, 努力探究背後的邏輯. 這些大的變化, 對我們這些個人投資者來說, 最重要的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市場的整體格局, 比如指數的大致走向以及主要板塊前景的強弱. 其次是一些次生的變化, 比如市場穩定下來後往往會出現一些被恐慌性過分拋售股的強力反彈, 再比如政府托市總會有所側重帶來的投資機會, 比如今年的新能源板塊就很明顯是受益者. 再其次是一些超出自己認知的變化, 比如今年一大堆沒有盈利的B類新股, 就真真切切地讓我體會到市場願意給創新和研發的支持力度可以有多大.

接下來, 我們應該嘗試探究理解變化背後的邏輯. 如果只是知道發生了一些事情, 並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 即使下對賭注, 也往往會被一些正常的波動震走. 比如我年初曾經判斷手機相關行業有機會, 但買入比亞迪電子不久就在三月份的股災因信心不足沽出, 而且錯失了將受益今年蘋果手機大年而股價正處於低位的高偉電子, 原因就是對產業的發展認識只是模糊認知, 所以既在股災時沽錯又在大好機會出現時抓不到. 後來我買入高偉電子和再次買入比亞迪電子已經是另一個邏輯.

關於理解變化, 底層思維上我們應該認識到以下兩點:

1, 事物在不斷變化, 而變化很多時候是非線性的. 大部分事情有跡可循, 有其發展規律, 即使間中出現變化, 也不會改變大方向及最後的結果, 但在有些時候, 一些偶發的或者突然的事情出現在關鍵點上, 可能引發巨大的變數. 普通的發展或許可以熟視無睹, 突然的事件可能帶來巨大的機會, 值得更大的關注. 比如特斯拉, 上海廠飛速推進極大地緩解了產能不足並相當程度上改善了資金情況, 意味著一個極佳投機甚至投資機會的出現. 我沒有參與美股, 錯過特斯拉並不可惜, 但比亞迪的"漢"推出並大受好評, 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比亞迪造車水平一般般的固有觀念, 未能低價買入無疑是個遺憾.

2, 承認自己的無知, 一些我們以為知道的其實我們並不真正知道, 一些我們深信不疑的可能其實存在偏頗. 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看法, 而大多數人並沒有能力考慮到各種角度, 此外, 還要考慮到事物其實往往在不斷變化中. 但現實中, 很遺憾大多數人或許願意口頭上講, 但實際上卻並不那麼理性客觀, 往往自覺不自覺地陷入某種程度的偏執, 尤其是在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 今年一些往績優秀的價值投資者遭遇了滑鐵盧, 或許部分原因就是來自於此. 當聚焦到一些公司的低PB和低PE是如何的值得投資時, 很可能忽略了自己只是小股東的事實. 再有價值的資產, 如果大股東並不願意變現並和小股東分享, 這些資產再豐厚其實毫無意義. 人們很多時候會忘記自己的渺小, 尤其是曾經成功過的時候. 有智慧的人, 當他知道得越多, 認識越深刻, 越會認識到自己的所知是何等的少, 而大多數人, 往往就像一個很小的圓, 接觸的外部範圍其實相當小, 卻以為外部的未知世界就只是那麼大.

觀察世界, 接受變化, 研究變化, 接下來當然是爭取賺變化的錢. 大的變化背後往往是大的力量和大的資金, 也意味著大概率的機會, 對股市而言就是能容納大資金的有前景的板塊. 此外, 一些有潛力的行業和公司在初期雖然不引人注意, 但當契機出現後, 隨著利好發酵, 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關注. 即使自己未能低位佈局, 也不應該因為錯過而懊悔, 或者先入為主地認為升得毫無道理, 而應該客觀審視並了解背後的理據, 即使股價已經飛升, 若是判斷勝算仍高, 還是應該有勇敢下注的決斷. 我承認自己對光伏雙雄的後知後覺, 但也欣賞自己高追並忍住福萊特一天內單日轉向震倉的勇氣.

看到變化, 看到機會, 落實到細節上, 不僅僅看到概念, 還應該考慮到具體公司的經營情況, 面對的競爭格局, 未來的發展前景, 股價反映的估值. 此外, 還應該認真探究股價升跌背後的真實原因, 通過市場的價格反饋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 或許"估值"在今年一些大牛股誕生後, 已經被一些人加上了"所謂的"這個前綴, 畢竟, 在真實的一大堆大漲以致股價以傳統估值指標看已經是天價的股票面前, 再談傳統價投的估值似乎已經顯得有些可笑, 但, 誰能肯定地說, 估值其實毫無意義? 凡事不可絕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確實, 很多股價大跌的背後其實暗藏著一些被多數人忽視的問題, 而大升的後面確實有扎實的基本面在支撐, 問題是很多人學到了無視股價下跌的巴菲特這個對市場的態度, 但沒有學到巴菲特堅守後面的認知和能力以及財力, 另一些人學到了跟隨趨勢並利用趨勢的索羅斯手法, 但沒有學到索羅斯操作背後的洞察力和執行力. 前者可能泥足深陷, 後者可能貪勝不知輸甚至不幸站在山頂站崗. 我們應該努力避免出現這兩種情況.

這就需要拿出被人講了無數次的風控. 當然大家都知道止蝕止賺, 再講也沒什麼意思, 實際上我也翻不出什麼新意. 我想再強調的是構建組合的必要性. 老實說, 在一大堆今年回報率三位數的股神面前, 講組合多少有點底氣不足, 畢竟, 無可否認許多人今年靠著重倉一兩隻大牛股獲得厚利. 簡單地認為人家是靠運氣或者夠膽賭, 並不客觀, 因為他們這些決斷和操作的背後, 也很可能有過非常深入的研究, 並且有一套風控方案在後面以防萬一, 表面的冒進下藏著的是嚴謹的行動. 之所以啰嗦再講, 只不過是我相信大部分投資者都是像我這樣的凡人, 做不到精準地一注獨贏, 買入一堆股票起碼可以減輕出錯的傷害. 讀者可能指出, 損失較少的另一面就是看對了會贏得不多. 對於這個反駁, 我想, 我們可以翻出那張虧損回本率的表格來看一看. 輸30%需要贏50%才能回本, 而輸10%只要贏回11%就可以了; 一個連續盈利25%的組合可以做到三年翻倍, 而第一年贏50%第二年輸50%第三年又贏50%的組合三年總回報率卻只有區區12%. 低波幅的穩定回報長遠來說好過大輸大贏, 而且心理壓力會小得多. 在穩定性方面, 組合比個股有先天性的優勢. 當然, 我也認為資金量小的情況下, 集中下注多少是因為不得不如此, 畢竟, 一手騰訊已經需要5萬多元, 比亞迪甚至需要10萬一手. 但我還是極力建議如果可以, 最好還是有一個適當的分散.  

市場上往往同時出現幾個看似不錯的機會, 大多數人會有選擇困難, 而且集中下注一隻兩隻, 可能誤中副車. 另外, 有些股票其實是選對了, 但股價不可能直線上升, 總有回落的時候, 這時候, 如果有其他股票能夠不跌頂住組合的整體回報率, 守得住這股票的機會比單吊一隻應該會大一些. 這一點, 我最近親身體會了一次. 我相信中遠海控起碼中線上是勝算不低的選擇, 雖然我認為買入理據非常強, 但不幸買入不久就遭到一波股價回調, 這次幾乎日日跌長達約三週的跌浪幅度不算非常大, 只是如果非常重倉, 相信必然給自己極大的心理壓力. 從這個角度看, 其實分散也是有需要的.

具體的執行, 包括選股和操作手法, 當然人人不同, 但可能很多人忽視了在順應市場風格調整策略的後面, 應該有一個不變的核心去支撐. 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候, 這一點可能顯得尤其重要. 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策略, 當然看起來是最好的, 問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範圍, 能自如地從價值派切換到趨勢派, 從看圖為主轉為分析基本因素, 從習慣分散投資轉為集中一兩隻, 不是有很多人做得到的, 更何況, 何時該用何種策略和手法, 不會有人事先告訴我們. 在變化面前, 我們還是應當有自己的原則. 這個原則, 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優勢, 不輕易偏離, 即使嘗試走出舒適區, 也應該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知道自己看圖差, 就不要將走勢判斷放在思考的重點; 知道自己耐性差, 就不要跟人買悶股. 即使外界變化如何激烈, 可選的股票這麼多, 相信總有適合自己的. 原則當然會限制我們對變化的反應和利用, 但也提供了保護, 起碼, 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對在哪裡, 錯在哪裡.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還需要做好後續的應變準備, 無論是看對還是看錯. 看到了變化, 參與了變化, 做對了決策, 但變化之後可能有新變化, 原來正確的方案可能變成是錯誤, 能夠因為變化而買, 也要能夠因為新變化而改買為賣. 願意因為看錯而止蝕, 也要願意因為利好已經實現而獲利離場. 我們當然追求每次都做對, 但也要有直面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的勇氣. 

以上, 是自己一年來見識了許多新情況, 而自己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後的一些感想, 其實並沒有具體的操盤回顧, 就當是一個有點離題的總結了.

至於組合最後一個月的表現, 可以說是出乎意料. 如果細看我上個月的文章, 應該猜到我已經沒有多少追回早前失地的執念, 更多的是在為明年做佈局, 只是我沒想到其中的一些股票這個月竟然大升, 帶動兩個組合的回報率以最高位結束這個月, 同時也讓回報率以歷史新高收官今年. 回報率當然不能和今年的許多股神比較, 但已經足以讓我滿意. 實際上, 以復合表現來說, 最近五年無論是在金額還是回報率或者是和恆指表現的比較上, 應該是我投資生涯中最好的了. 

組合這個月做了些調動, 具體的交易情況限於篇幅, 就不展開了, 相信讀者從以下列出的持倉情況可以看得出.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1.9%
永升生活服務(1995)      10.7%
比亞迪 (1211)                10.6%
京東集團 (9618)              8.4%
東方海外 (316)                8.2%
騰訊控股 (700))               7.9% 
藍月亮集團 (6993)           6.4%
萬國數據 (9698)              6.3%
中國建材 (3323)              5.9%
信義光能 (968)                5.7%
中糧家佳康 (1610)          5.6%
華潤醫療 (1515)              4.7%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11.9%
中遠海控 (1919)              9.1%
新特能源 (1799)              8.7%
福萊特玻璃(6865)           7.7%
天能動力 (819)                7.3%
東岳集團 (189)                7.2%
洛陽鉬業(3993)               7.1%
永升生活服務 (1995)       6.7%
騰訊控股 (700)                6.6%
比亞迪電子 (285)            6.4%
五礦資源 (1208)              6.3%
京東集團 (9618)              5.4%
中糧家佳康 (1610)          4.8%



YTD:

恆指:        -3.4%
炒賣倉:    56.2%
長線倉: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