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星期一

只靠技術分析是不夠的

有別於上個月的買賣頻頻, 我這個月的交易次數寥寥無幾. 組合的基本結構形成後, 我的注意力轉移到控制風險及為組合尋找上升動力上.

踏入二月份, 恒指未能複製上個月的強勢, 月初即突然明顯下跌, 之後的反彈力度也是相當一般. 指數在這個位置, 短期內是升是跌都有可能, 我沒有水晶球, 不想浪費時間在猜測上. 與我的興趣缺缺相反, 各傳媒對此話題樂此不疲, 尤其在正值新春的這個時候. 看傳媒的熱鬧之餘, 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 猜對還是猜錯短期指數的走勢, 對投資成績的影響有多大呢?

在以前, 如果大市升, 大部份股票, 尤其是較正路的股票多半也會上升, 反之亦然, 然而現在似乎開始有點不同, 很多時候, 發生的是財演式解釋的托指數, 沽個股, 或者沽指數造成下跌恐慌, 然而不少二三線股被掃高. 假如單純的以指數升跌決定入場或離場, 贏錢的機會不大.

至於個股, 在技術分析比以前更為盛行的當下, 假突破, 假跌穿也屢見不鮮. 通過觀察價量互動, 資金流向, 還有各種技術指標比如平均線之類, 我們可以提高交易勝算, 然而 只是依靠走勢分析是不夠的. 即使再漂亮的走勢, 只要突如其來的一隻大陰燭, 就可以讓人從天堂掉落地獄, 典型的是不久前的中石化突然配股事件; 一隻被走勢派判斷為弱勢股的股票, 也可以靠一隻大陽燭完全扭轉形勢, 比如上月底的3303. 這類股份, 當走勢突然逆轉, 很難讓人立刻做對決定, 簡單的理由比如想等多些信號確認, 結果不是越等越貴就是越等越跌.

即使在正確的時機買入了後來的大牛股, 也不代表就可獲利豐厚. 一隻牛股從低位攀升的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 期間不時出現的震盪對持有者的神經會是巨大的考驗. 當平穩向上的走勢中突然出現大成交的下跌, 甚至一舉跌穿數個重要的支持位, 不知有幾位走勢派能繼續堅定持股? 當震倉完畢, 股價大幅反彈, 誰能知道是死貓彈還是調整結束? 這幾天大升的759和2382, 之前曾經大升過, 之後幾次疑似見頂, 但調整結束後, 升勢之強簡直令人追無可追, 事後看走勢, 買入點很明顯, 可是在那個時候, 又有幾人夠膽追入? 如果再將時間推前一些, 在升勢之初即買入, 試問有幾人能堅持到現在?

大部份的牛股, 往往是在上升趨勢已經走了大半段甚至走完後, 技術走勢的漂亮甚至完美才顯得理所當然, 但親身經歷那段走勢時, 不時出現的調整, 震倉, 假突破, 假跌穿, 總是讓人倍感折磨. 能有幾人堅持到最後, 會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如果只能在事後為那些牛股解釋走勢如何如何, 那這樣的技術分析不要也罷; 如果經常捉到鹿, 卻往往放走了那隻角, 反思自己技術分析能力有何不足之餘, 或許也該看看, 到底技術分析的作用能有多大. 從一些討論區及博客留言所見, 大部份的技術派在錯失牛股, 或者是錯過離場時機時, 更多的不是深入討論原因, 而是簡單地認為自己不夠細心, 也不夠勤奮看圖. 然而, 如果只是知其升而不知其何以升, 知其跌不知其何以跌, 即使那個關鍵點被我們捉到了, 對最後的成績又能有多少幫助呢? 趨勢往往不會在幾天里完成, 在趨勢完成的這段時間, 可能不同的指標會指向不同的操作方向, 我們到底該選哪一個以維持我們完整參與這段行情的信心呢?

在經過早年的不看走勢, 到近年的高度重視, 再到現在, 經歷了幾次牛熊, 有過成功, 也有過失敗, 如今, 我的感想是: 技術分析是相當有用, 但僅僅依靠技術分析, 是遠遠不夠的.

現在, 技術分析對我有用的地方, 更多的是在股票值得買入的價位附近尋找最佳的買入點, 還有是在股票估值已經開始不吸引時尋找較佳的賣出點, 以此節省機會成本. 股票的絕對低位和高位在哪裡, 往往在事後才知道, 吸引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往往不是一個點位, 而是一個範圍, 技術分析不能讓我們買在最低, 賣在最高, 但可以幫助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吃到利潤這條大魚的魚身, 假如做到這一點, 放棄魚頭和魚尾有什麽所謂呢?

要達到上述的目的, 最困難的地方在於股票上升期間找到讓我們在各種調整及震倉時有信心堅定持有股票的依據. 這個依據, 最可靠的, 不應該是哪一個無敵技術指標, 應該是對股票基本面的瞭解, 這包括了股票的估值, 公司的未來發展, 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 市場風險胃納的判斷等等. 沒有對這些因素的瞭解, 要拿穩一隻牛股, 將會是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在我的持股中, 196, 808和8058是我的首三大持股. 三隻股份都不是買在最低點, 但都買在了新升浪開始的起步位. 買入時機依靠的是技術分析, 支持我持有到現在的則較多的是基本面的分析: 196, 買的是行業週期向好為基礎, 葉岩氣概念為催化劑; 808, 買的是低息環境下資產升值和高息, 並有九龍東變身的催化劑; 8058, 買的是低估值, 開始提高派息, 並有潛在的轉主板的催化劑. 至今, 帳面利潤率最低的808都達到40%. 基本面分析配合以技術分析尋找買賣點, 做得好的話, 收穫會是相當不錯的.

即使沒有持有, 研究其他牛股上升的走勢和上升原因, 也會有助於未來的投資. 比如上面提及的2382舜宇光學, 有人因蘋果股價下跌, 認為2382升得有點無厘頭. 是否如此呢? 假如注意到蘋果有很大機會推出廉價手機, 2382有機會取得蘋果訂單, 相信他們的看法會有所不同. 退一步講, 假如蘋果股價的下跌是因為其增長開始減慢甚至不再, 因智能手機需求還在上升階段, 蘋果失去的份額會流到其他手機商, 對2382的影響也應該是正面的. 這個簡單的理由也可以解釋2382股價的上升. 至於股價可上升到哪裡, 估值可以去到什麽水平, 就要由市場的情緒決定了, 這個時候, 何時賣出, 甚至能否在現在這個高位上車跟風炒一轉, 或許就要依靠技術分析了.

回到股市. 經過上個月的重組, 我的組合表現開始穩定下來, 近期的微調, 只是減持了在高位的內房股, 加入少量的低估值及週期殘股的試探倉. 組合的整體估值比之前的低了一些, 股息率高了些.

YTD :
     
       8-FEB :  5.8%
      15-FEB:  7.9%

整體上, 組合表現呈現有點慢, 但穩步上升的態勢, 是我喜歡的走勢.

2013年2月2日星期六

摸索

近兩星期, 港股持續在高位整固, 期待中的調整並沒有到來, 倒是一眾二三線股份走勢各異, 一月初的全面升勢暫時告終. 上星期我覺得是托指數沽個股, 這星期則相反, 是維持指數買進個股, 資金流動方向改變的頻率似乎快了些. 這樣的市場格局, 假如身手夠敏捷, 並且主要是短炒, 可能不乏機會, 可惜我在這方面能力是有限公司, 只有羡慕而已, 明顯的例子是我錯過了年初太陽能板塊的短炒機會.

這段時間, 我仍舊處於摸索期, 主要任務是為組合建立基本結構.

早前猜測今年的投資熱點可能在城鎮化相關, 但我未能確認哪些板塊可以受益較大, 最終決定維持內房股的部位, 同時開始佈局電訊設備. 可惜買入的中國光纖3777被主要股東減持, 而京信通訊則不久就被瑞信打擊, 市場對兩股的反映都欠佳, 只能暫時撤出, 無功而返.

去年熱炒的頁岩氣踏入今年後似乎開始轉弱, 連帶令石油服務板塊也沒有什麽表現. 雖然如此, 基於估值的因素及較長遠的前景, 我仍對這類股份有期望, 只是眼見的事實是手裡仍持有的宏華已經對組合表現帶來了負面影響, 唯一可自我安慰的是帳面利潤仍相當豐厚.

早前提及電力股應有機會, 也身體力行, 買進少量試探性部位, 可惜又犯了欠缺耐性的毛病 (或許更主要的原因是對自己的看法欠了自信), 沽出在突破的前夕, 幸好做為換馬對象的燃氣股也表現不錯, 算是有所補償. 這個年初的錯誤沽出, 希望是足夠的保險, 可以讓我在未來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進入新年, 新的熱炒板塊是前海. 市場曾經短暫地炒作過一眾前海地主股, 這段時間似乎沉寂了些, 但以此概念的層面看, 不像是短命的概念, 未來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 可能還有不少機會. 暫時看, 受益的板塊除了前海地主外, 香港的銀行及大地產商可能也是受益者, 國內的金融機構或許也有機會得到新的發展機會, 只是不知道程度有多大. 無論如何, 這一概念今年應值得高度關注.

以上是對前一文的一些補充.

回到股市, 內房雖然前景似乎仍不錯, 但頻繁的集資如發債及配股, 已經打擊了這個板塊的投資氣氛, 基建概念最強的鐵路板塊也走弱了, 代之而起的是電力股以及一些變身概念股. 這樣的板塊輪動, 顯示後市可能不會太差, 因資金仍在追逐獲利機會---沽出獲利豐厚的板塊, 買入新的潛力板塊. 股市維持在高位有一段時間了, 調整似乎隨時會來, 但因為擔心調整而大幅減持, 似乎不是好的做法. 畢竟, 假如確認是身在牛市, 最佳的做法是對組合持股做出調配, 而非是在現金和股票間來來回回. 牛市維持低現金比例的機會成本應該低於猜測大市升跌而不斷增加及減少現金比例的.

在上述的選股思路及大市判斷的基礎上, 我仍維持去年的九成持股比例, 同時, 面對高位維持不短時間的現實, 在風險和回報間求平衡, 我傾向半攻半守的做法, 對較有防守力的股票配置較多, 爭取穩中求勝, 同時買入一些波動較大的股份, 并儘量持有得久一些, 對技術指標看得輕一些, 爭取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有較高的回報.

在經過可謂有點頻繁的買賣後, 組合目前似乎暫時成型, 主要由高息股, 內房股, 本地資產折讓股, 股市相關股及燃氣相關股組成.

高息股一直在組合之內, 目前的低息環境對這些股票是有力的支持, 在未到價前, 我沒有減持的想法. 它們雖然不是大牛股, 但對組合提供了穩定性.

我對本港樓價深有戒心, 畢竟, 目前的樓價已經相當之高了. 樓價何時見頂不得而知, 但政府已經大力出招, 并努力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 暫時的主流觀點是政府可做的并不多, 難以改變樓價趨勢, 這樣的看法當然有道理, 主要地產股的股價表現也是佐證, 但在這樣的高位, 還有多少上升空間呢? 相比之下, 股價仍有相當折讓, 而又有不錯的派息的一些資產股, 似乎是更為穩健的選擇.

兜兜轉轉後, 現在的組合結構好像回到了早前, 不同的只不過是在同樣的板塊內選了不同的股票而已. 假如只是簡單的直接換馬還說得過去, 不幸的是我更多的是從一個板塊換入另一板塊, 然後又很快地改變了主意, 又換了回來. 這樣的操作, 背後雖然都有一些理由, 但彎路走得太多是明顯的, 反映了我的買賣還是有太多的隨意性, 事前的分析不夠, 買賣後對持股的信心自然不夠, 這樣的隨意性已經是老毛病, 對組合造成負面影響是理所當然.

再次提醒自己, 要減少衝動.

YTD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