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4日星期六

八月雜談-----新能源及其他

 八月份的指數沒有什麼方向, 先升後跌再回升, 埋單微跌. 恆指雖然連番改革, 但還是未能全面反映市況, 指數大致波幅上落的平淡下, 是各個板塊的暗湧. 持續落場搏殺, 尤其是做中短線投機的戰友, 對此應該有切身體會. 實際上, 我的組合中, 不論是操作頻繁的炒賣倉, 還是很少買賣的長線倉, 這個月的波動都相當大, 月內回報率高低位超過十個點, 這個月的表現都能大致跟得上指數, 我已經相當滿意了.

市場暗流湧動, 但並不是整體大上大落, 而是板塊強弱不一, 買中的魚刺撈飯, 買錯的吃糠咽菜,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近來才有, 而是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 典型的是去年的強勢板塊科網巨頭和醫藥股, 今年明顯轉弱, 而去年表現平平的資源股和部分製造業今年大放光彩, 能夠持續有好表現的最突出的是新能源和碳中和相關概念.

提到新能源, 不可避免讓我想起歷史. 工業化時代開啟後, 能源成為技術進步及經濟發展的核心, 每一輪的能源革新, 都對世界帶來廣泛的影響, 深刻地改變了全球政經格局, 英美成為先後兩個世界霸主, 分別代表的是能源的煤時代和石油時代. 現在的新能源革命, 會是新霸主(中國?)出現, 還是美國成功過度到新能源時代, 繼續保持地位? 未來是如何, 沒人說得清, 但很明顯的是美國和中國必然會在這個新時代展開激烈博弈. 除了能源, 科技上, 信息時代的革命也在時間上巧合地和能源革命同步, 從速度時代進入智能時代, 同樣巧合(或者也是必然)的, 是競爭的主要參與者也是中美兩大國. 

中國經濟體量在逼近美國, 科技實力在國內工程師紅利及海外大量專才回國創業的帶動下也在持續加強, 引發了中美貿易戰以及以美國對華為和中芯的制裁為典型的科技遏制; 中美在疫情問題上的針鋒相對以及處理方式, 某種程度上是兩國的組織能力, 生產能力, 科研能力, 和其他國家合作的能力等等軟硬實力的比拼;  新能源對所有國家都是新鮮事物, 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 優勝者將在未來取得競爭的主動, 這個主動可能擴展到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 這方面的主要玩家同樣是中國和美國. 綜合而言, 可以說中國幾乎已經取代了以前蘇聯的地位, 只不過競爭範疇從軍事轉向了經濟.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防備由來已久, 只不過以前還有所遮掩, 直到特朗普赤裸裸地擺出翻桌子的姿態, 而中國以前還可以韜光養晦, 默默發展, 現在已經藏不住了, 再加上有個太有性格的領袖, 雙方火星撞地球是必然. 

雙方競爭的核心, 很大可能就是能源問題. 中國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 而石油需要以美元結算. 想買石油, 需要美元. 想要美元, 需要用產品去換. 如果擺脫不了這個情況, 中國就只能接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剝削的虧----中國要身水身汗地生產商品去換美國動動手指輕易印出來的綠紙片. 只要石油時代繼續, 並且石油繼續用美元交易, 這個剝削就不會停止. 即使願意接受這套遊戲規則, 還要考慮石油大量依賴進口對國家的能源安全構成重大隱患的風險. 所以, 當新能源技術有望減輕甚至終結對石油的依賴時, 不全力擁抱是難以想象的. 

另外一個和新能源有關的重要因素是碳中和. 不可否認碳中和對地球環境的重要意義, 同樣難以迴避的是碳中和背後的重大經濟利益. 各國在氣候問題上進行過漫長艱苦的談判, 最後推出的碳中和以及碳交易, 看起來公平合理, 實際上對已經完成工業化並且現在主要經濟支柱是第三產業的發達國家相當有利, 對中國這樣的世界工廠相當不利. 如果沒有低排放的能源, 中國被割碳中和稅的韭菜可以說是無可避免. 新能源產業的可大規模應用, 讓中國有機會避開這個不利結局.

上述兩點之外, 新能源有機會讓中國得到廉價電力, 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提升產品競爭力. 這幾年來自人力成本低的東南亞的競爭越來越大, 若是中國能在電力成本取得優勢, 能在整體成本上大幅抵消人力成本的弱勢, 再加上產業配套和基建物流的優勢, 世界工廠的地位將更穩固, 未來產業升級的路也可以走得更穩. 

因此, 這場新能源的盛宴很大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值得在我們的組合中佔據核心位置. 這個看法相信是很多人的共識, 主要的挑戰是怎麼下注. 新能源產業鏈很長, 覆蓋了很多行業和技術. 雖然大家都知道清潔能源發電主要是風力, 光伏, 水力和核電, 也知道電動車很大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 但具體的技術路線演變將會如何, 相信不僅是行外人, 行內人也未必能很肯定. 光伏現在很熱, 硅料價格不斷攀升, 生產商持續擴產. 現在的主流是多晶硅, 未來顆粒硅技術是否會搶佔甚至顛覆西門子法, 兩派人馬已經爭論好幾個月了, 但還沒有明確結論. 車用電池, 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也在競爭. 當然我們可以和稀泥地說不論如何, 以鋰為核心是一致的, 但如果說鋰電將一統天下, 很可能氫能鈉離子電池不會答應. 基金完全有能力全產業鏈佈局, 不同路線分散下注, 但財力有限的散戶很可能會有選擇困難症. 

我去年底就買了硅料和光伏玻璃相關股票, 但沒有能堅持到現在, 早早就套現離場, 手裡現在只有一隻佔比很少的保利協鑫, 而這隻股票之所以還在, 只是因為被停牌了. 我承認有無法忍受股價的波動的因素, 但心態嚴格來說只是次要, 主要是我對產業發展看不清楚, 想得太多的關係. 沽出光伏玻璃雙雄, 是因為年初時判斷今年新產能釋放可能導致光伏玻璃價格大跌, 並導致相關股票估值和盈利雙雙下調, 所以之後股價一如所料回落後沒有買回. 沽出新特能源, 原因類似, 也是擔心產能釋放多過新增需求, 另外的憂慮是顆粒硅萬一最後證明比西門子法有明顯優勢. 幾個月後的今天, 產業發展依然火熱, 我的擔心看起來其實是多餘, 但新產能在持續落成是事實, 年底或是明年我的擔心會不會成為現實? 我是不相信上游材料只懂升不懂跌的, 問題是timing. 看錯時間, 即使看對結果也是死, 所以看起來還是不應該想太多, 現在好景就先落注算數. 其實我有這想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但才剛重新佈陣不久, 最後還是決定先再觀察效果再說. 需要補充的是執筆之時停牌中的保利協鑫發了個盈喜通告. 這個通告的發出, 可能意味著復牌的時間不遠, 以硅料股最近的強勢, 不排除復牌後保利協鑫股價大升的可能. 組合中重新加入其它光伏相關股票似乎不太必要了.

我在新能源的下注主要是在金屬原材料. 

宏觀方面, 我相信老美很難快速收水. 病毒變種, 疫情升級, 防疫仍然面對嚴峻挑戰的情況下, 收水只會令經濟更惡化. 不論是拜登的新基建計劃, 還是派錢維持基層人民的基本生活, 抑或是爭取經濟重啟, 都不允許聯儲局轉鷹, 而且, 玩了幾十年金融霸權的美帝, 幾乎每次收水, 都要割一波其他國家的韭菜, 以眼下的情況, 恐怕韭菜離成熟還有一大段距離, 收水根本毫無意義. 聯儲局隔一段時間就虛張聲勢強硬一下, 分分鐘其實是擔心美元快速貶值, 畢竟, 這兩年錢實在印得太多了. 資金氾濫下, 商品週期繼續走強, 或者最少維持不轉向是基本可以確認的, 更何況還有疫情下生產未能恢復正常以及需求在回升的加持. 僅從這個角度, 買點採礦公司的股票都是有勝算的.

在新能源產業的角度, 即使有技術路線的分歧, 基礎的原材料都是一樣的: 新能源汽車需要的銅比傳統汽車多許多, 風力渦輪和太陽能電池板也需要大量的銅; 不論是磷酸鐵鋰還是三元鋰電, 鋰都是主要材料, 而且, 鋰離子電池已經早就大量應用在3C產品上了; 銅和鋰之外, 鎳和錳也很大可能在未來的電池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需要大量的鋁, 風電和光伏發電設備的主要材料也是鋁, 充電樁同樣也是鋁為主力. 有新增需求的同時, 電解鋁在供給側改革後產量不增反減, 鋁價多半易升難跌; 比較不確定的是鈷, 因為價格比較貴, 減少鈷的使用量是產業的主要研發方向之一.

過往十年, 商品不景氣, 產業投資不足, 疫情又對生產和運輸造成嚴重影響, 在商品週期走強的背景下, 疊加供給不足及新增大量需求下, 相關公司的業績大幅轉好是可以看得到的, 而且, 這些公司雖然已經從底部回升了許多, 估值大部分還在低位, 向上重估的潛力不小. 

上述思路指導下, 我這個月增加了商品板塊的配置比重. 長線倉買入中冶. 疫情下, 出口和消費都受影響, 即使以國家管控能力之強, 對此也無法強行拉動, 能有所作為的只有基建了, 中冶屬於受惠者, 而以當前的估值之低, 不說反映主業復甦, 可能公司的新能源和資源業務也被市場完全忽視了. 炒賣倉加入中國鋁業. 炒賣倉新能源相關的股票還有儲能概念的電容生產商萬裕科技. 萬裕的中期業績盈利一般般, 我猜測可能很多產品的售價是加價之前的訂單, 而且上半年限電也影響了生產, 下半年產能增加, 產品加價, 盈利很大機會大幅向好, 準備繼續持有等待.

雖然用了很多篇幅討論新能源, 但這個月我更多的交易是和新能源無關的, 操作焦點放在了應對政策風險. 如上個月文章的擔憂, 互聯網平台公司, 醫藥股, 不確定性揮之不去, 連以前覺得風險不大的醫美, 也有地方政府想要管一管. 各種監管不知道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未來還有什麼行業會被針對..... 還有恆大的出事, 難免讓人杯弓蛇影地擔心房地產相關產業鏈的前景. 就算是普遍認為低政策風險的消費, 似乎也要頂不住了-----有指標性質的茅台已經走弱了一段時間.  股價表現方面, 整個八月份算是震蕩市, 觀察中, 似乎目標明顯的大盤股比小盤股波動更大. 這種情況有點不正常, 可能的解釋是主流資金配置及關注大盤股更多, 現在各種消息滿天飛, 買賣角力激烈, 主戰場基本上都是在大中型股票, 小盤股的關注度不高, 受到的影響小一些. 基本上, 我這個月的操作都是以這些考慮為出發點.

炒賣倉沽出了聯邦製藥和四環醫藥. 我猜到聯邦的業績會大幅向好, 沒有猜到市場幾乎無視青黴素相關業務的復甦, 焦點一直只落在胰島素的集採, 進入業績期的八月份, 股價仍然半死不活, 索性沽出. 之後的盈喜和業績出爐, 股價繼續沒有反應, 印證了集採才是重點. 四環競購Hugel失敗不是我的沽出理由, 而是因為似有還無的對醫美的調控利刃, 雖然股價比高位回落不少, 還是決定不立危墻之下. 集採和調控這類的不明朗在醫藥股普遍存在, 但醫療相關產業可以說是市場上長期表現最好的板塊了, 配置的角度, 實在很難完全不理, 所以還是在板塊裡選了其他股票替代. 現代牙科的盈喜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業務分佈世界, 中國業務佔比不高, 業績持續增長, 市場分散對公司擴張有利, 而且有機會憑隱形牙套多出一個增長點. 今年預期PE低於20倍的估值我覺得是偏低了. 另一隻新加入的是希瑪眼科. 我對希瑪的盈喜沒有感覺, 看中的主要原因是新開醫院以及未來的開業計劃, 可能希瑪開始找到類似連鎖商店模式的擴張路線並初步走通了, 如果進展順利, 價值重估是可以看得到的. 眼科和牙科大部分都不在醫保範圍, 應該風險小一些吧, 而且現代牙科主戰場是在海外. 

在騰訊和眾安保險的投資非常失敗. 監管風波和共富實在是大殺器, 雖然最後決定保留長線倉的騰訊, 將之視為長期的類ETF科技板塊的投資, 炒賣倉這種比較多中短線的, 還是走為上算數. ATMJ, 甚至比如眾安保險這樣的公司, 更多的是改變一些行業的經營模式和分配方式, 對提升行業經營效率有幫助, 但在現階段, 國家重視的科技進步, 尤其是以晶片為代表的硬科技. 提升效率固然曾經幫助做大了相關行業比如零售餐飲的蛋糕, 讓很多人生活得到改善, 但來到發展成熟的現在, 行業規模擴大及效率提升的作用已經到了天花板, 這些公司越來越強的同時, 也在損害一些人的生意和工作. 統治層面來說, 這些巨頭不至於要用完即棄, 但繼續大力扶持是不可能了. 最近"共富"和"第三次分配"的口號, 隱隱有殺豬的味道, 騰訊阿里先後表示斥巨資做慈善, 明顯是感受到這個壓力了. 經此打擊, 這些科網巨頭股價要重回升軌恐怕不會是容易的事了. 兩個組合各持有一代建公司股份, 也先後被我沽出. 房地產被打壓的後續影響開始浮現, 並有擴散到相關產業鏈的趨勢, 即使居住是剛需, 不論什麼類型的住房, 都需要有人去建, 而代建公司能降低開發成本, 所以理論上代建行業應該是有得做才對, 但現在更重要的是大環境. 我有點慶幸雖然沒有賣到高點, 但總算不是太遲. 同樣是房地產相關的物管, 未來會不會受到重大衝擊, 也很難講, 長線倉持有兩隻物管, 似乎太多了, 我沽出了比較昂貴的融創服務.

信利國際和晶門半導體都是顯示屏相關概念. 當時買晶門的初衷是投機, 希望業績後股價能炒上, 但最後期望落空, 唯有沽出. 信利股價和業績一如預期, 但和同業精電的股價表現常常不同步, 感覺不好, 而且我對顯示屏技術及應用的興替沒有什麼認識, 雖然仍覺得信利股價還有潛力, 但開始覺得不安, 所以開始找替代, 結果在經濟通網站的信利頁面, 找到被列在同一板塊的珩灣科技. 公司規模不大, 主要做新型路由器的設計開發以及提供相關的軟件服務, 類似蘋果的軟硬件一體的模式, 業務都在海外, 輕資產, 技術有獨到之處, 我覺得是一隻高科技輕資產的增長股. 研究中發現原來博友AK兄一早已經買進, 而他的主要出發點是收息, 在我看來是多了一個賣點, 因此最後決定沽出信利以買入珩灣. 另外的考慮和買現代牙科類似, 我希望能在組合中增加有海外業務公司的比重, 以減少政策風險帶來的衝擊.

環顧港股科技板塊, 龍頭基本上是軟件相關, 大部分都面對挑戰. ATMJ之外, 微盟和有讚壁壘不高, 即使騰訊阿里這些巨頭在反壟斷下互相開放, 對微盟們也未必都是好處----一方面巨頭打手的價值降低, 另一方面潛在競爭者更容易加入戰局. 快手和嗶哩嗶哩這類公司, 媒體屬性多過科技屬性, 輿論監控越來越嚴的當下, 分分鐘一段政治不正確的片子就足以致命, 而且後疫情時代的當下, 經濟復甦未必能有多強勁, 主要收入比如廣告的增長可能不如預期. 風險角度衡量, 比較安全的應該是能避開政治和監管風險的, 比如金蝶, 浪潮, 新意網之類. 我當時重點留意的是浪潮, 不是因為浪潮特別好, 而是我不喜歡金蝶, 而其他選擇並不多. 期間"國資雲"的消息引來浪潮的買盤, 我看圖高追買進了. 

最後提一提炒賣倉其他的新成員. 買入太平洋航運感性上是希望填補失去遠洋控股的遺憾, 理性上, 散貨指數常常比集運有一段時間的滯後, 實際上最近以來, BDI指數在不斷創出新高, 下半年的太平洋航運業績肯定繼續大增, 相對的, 現在的估值還處於比較便宜的區間, 應該值得一睹. 買中航科工其實是看圖, 不過在組合中配置此股的念頭自年初以來都不曾改變. 中美矛盾沒有一點緩和的跡象, 雖然熱戰的風險不高, 國家繼續在軍事上大力投資基本上是必然, 而焦點肯定是在設備而非人力. 港股的軍工概念股可以選的只有中航科工和中船防務.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5.0%
新天綠色 (956)               10.4%
比亞迪 (1211)                  9.8%
騰訊控股 (700))               9.4% 
康哲藥業 (867)                9.2%
中國建材 (3323)              8.3%
華潤醫療 (1515)              8.0%
中車時代電氣 (3898)       6.2%
合景悠活 (3913)              6.0%
中國中冶 (1618)              5.6%
五礦資源 (1208)              5.2%



炒賣倉:

栢能集團 (1263)              9.6%
比亞迪 (1211)                  9.1%
賽晶科技 (580)                7.8%
中國有色 (1258)              7.4%
世茂服務 (873)                6.5%
蒙古焦煤 (975)                6.1%
希瑪眼科 (3309)              6.0%
現代牙科 (3600)              5.9%
太平洋航運 (2343)          5.7%
浪潮國際 (596)                5.6%
萬裕國際 (894)                5.5%
新疆鑫新能源 (3833)       5.4%
中航科工 (2357)              5.4%
珩灣國際 (1523)              4.7%
中國鋁業 (2600)              4.0%
保利協鑫 (3800)              3.5%


YTD(截止03-Sep-2021):

恆指:         - 4.9%
長線倉:     - 3.6%
炒賣倉: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