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星期日

暴風驟雨

 進入七月, 苦戰依舊, 期待中的七翻身沒有來, 在科網巨頭們被整頓的陰影下, 市場氣氛偏淡, 我的組合也跟隨恆指沉沉浮浮中緩緩向下. 雖然市場每天都有些股票大升, 但我能力有限, 這些牛股我大部分都捉不到, 逆市而上也就無從談起.  實際上, 觀察所得, 雖然春節後大市急轉直下, 然後進入有波幅無升幅狀態, 半年以來, 仍有些板塊表現不錯, 比如物管, 消費, 新能源, 醫藥這些去年熟悉的面孔, 另外, 一些板塊裡的個別股票也有亮麗升幅, 主要分佈在資源類和先進制造. 我的組合的主力大致上也在這個範圍, 強行大幅變陣似乎沒有什麼必要, 只是無可否認的是, 組合表現今年以來只是一般. 翻看記錄, 反思得到的初步結論是選股和操作手法不佳的責任佔了大部分. 選對板塊但沒有買到龍頭股, 買到大牛股但沒有能夠守得住, 是拖累回報的主要原因. 如何在這兩個方面做出改善, 是未來主要的努力方向.

在上述檢討之後, 雖然上個月多做多錯, 這個月我仍然買賣頻繁. 並非希望靠短炒追逐回報, 而是希望在一系列的調動中慢慢將組合配置改進, 以熬過這段混沌時期. 因此, 這些交易大部分都是小額進出, 既有現在持股的佔比增減, 也有以小額注碼嘗試新目標. 以我拙劣的炒賣技巧, 這些進進出出毫無意外並沒有帶來額外的收益, 組合表現只能勉強大致跟上恆指的腳步, 但由此我騰出了一些資金.  

開始做較大的調動是在月中, 當時傳出當局要求騰訊和阿里互相開放, 包括互相接受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正常來說, 在沒有定論之前, 不會出台具體的整改要求, 所以我估計這輪整治差不多完結. 這類所謂的打壓, 我相信肯定不是要打死這些巨企, 短期來說, 互相進入對方地盤, 確實會讓他們在各自的主業上保持壟斷變得比以前困難, 但長遠來說, 打通兩公司的封閉, 對他們豐富之間的生態圈是有利的, 在一段時間的適應後, 可能他們的壟斷會在新的平衡下更為牢固. 我第一時間加碼騰訊. 

加倉騰訊前後, 我買入了信利國際和賽晶科技, 資金來自沽出康基醫療和龍源電力, 在此期間, 沽出了再次令人失望的旭陽集團. 當時在沽出旭陽和東岳二者之一時選擇了沽出東岳證明是大錯特錯, 令人心痛. 今年我在買中的大牛股上少賺了許多的除了東岳, 還有中遠海控和新特能源, 實在需要檢討再檢討.

此輪較大的變動後局勢平靜了一星期, 萬萬沒想到最後一周風雲突變, 恆指兩天內大跌超過兩千點. 市場緊張氣氛瀰漫, 我的組合無可避免也重傷. 慶幸的是這類情況對我來說並不是第一次經歷, 當其時我更多的是向好的方向看. 如此極端的市況, 正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觀察市場喜好以及通過各版塊的表現印證自己的中長線看法是否正確以及哪些方面的想法需要修正或堅持, 另外也可以趁機重整組合. 平靜的市況中, 即使看對的股票也有可能被悶走, 看錯的股票可能因為平平淡淡的表現而讓人誤以為是上漲前的正常整固收貨而堅持, 這類錯誤往往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太遲, 但期間很難意識到. 極端的市況, 如果是錯殺, 急速下跌後往往可以很快有承接, 弱股當然是露出原形, 而有些一直看好的股票, 可能會出現難得一見的好價格. 所以, 與其在恐慌中只懂得逃命或者在那裡什麼也不做等運到, 還不如趁機會重整陣腳, 以期未來.

大跌市下, 幾乎所有股票都未能倖免, 下跌換下跌, 比平時的汰弱留強感覺上合算許多, 因此不僅僅是一向買賣頻繁許多的炒賣倉, 平時不太理會的長線倉也做了些調動. 長線倉沽出京東和神華, 加騰訊, 買合景悠活和中車時代電氣; 沽愛康醫療, 減康哲, 買進五礦資源. 炒賣倉賣出時代鄰里, 並出動此前騰出的資金, 買入晶門科技和新疆新鑫礦業.

埋單計, 恆指七月份下跌超過2800點, 非常慘烈. 雖然26和27號的股災有點突如其來的感覺, 馬後炮地看, 像是灰犀牛多過是黑天鵝. 

26號大跌之前, 市場已經是山雨欲來: 滴滴無視監管當局嚴厲警告, 強行赴美上市, 遭到嚴厲懲罰, 甚至有準備私有化的傳言流出; 騰訊阿里的反壟斷仍在進行中, 何時完結無從猜測; 網信辦發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 特別對有意到華爾街上市的公司額外照顧; 美國要求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必須披露政府影響業務的風險, 甚至有傳言美國將限制基金在中港投資; 盈富基金將禁止美國投資者投資..... 種種跡象都指向港股投資的風險在增加. 突如其來的打死教培的紅頭文件可以說是加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草.

教培股的拋售潮很明顯是因為政策傳出事發突然導致許多持股者措手不及, 但行業的投資風險其實有跡可循. 印象中, 去年底人口普查開始不久後, 關於生育率和老齡化的話題就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了, 提升出生率的呼聲日益高漲, 中央雖然沒有推出什麼特別重大的舉措, 但各地政府關於吸引人口流入以及鼓勵生育的政策不時都可以見到, 其中就有特別針對減少家長和學生負擔的, 比如限制補習時間(不允許週末補習), 甚至連不准名校區學生參加本區升學抽籤派位這種肯定嚴重損害學區房價格的規定都推出了. 種種跡象都指向補習行業可能隨時遭遇政策風險. 雖然幾乎沒有人能預見到整個行業竟然會被一紙文件消滅, 只要有一定的警惕性, 避開教培板塊的這輪大屠殺應該是做得到的. 

雖然指數不濟, 但不乏個股有亮麗表現的, 在我的關注股中, 升幅排在第50位的股票年度升幅達65%, 第100位的升幅達30%, 有眼光的投資者仍然有許多機會大勝. 這些表現好的股票分佈頗為廣泛, 既有新能源, 消費, 醫藥, 先進制造這些較熱門的, 也有資源股, 工業股這類曾經被認為過氣的舊經濟. 與這些股票對比鮮明的是去年及幾年前曾經有亮麗表現的科網巨頭, 內房以及教育類股票. 或許這些表現的分野可以用行業週期之類的純經濟角度解釋, 但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超出經濟因素的.

在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後, 中央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似乎聚焦的並非是怎麼快速恢復以及刺激經濟增長, 而是著重在應對未來挑戰方面. 這其中, 尤為重要的是人口問題, 其次是經濟層面的技術自主, 產業升級以及包涵了財富合理分配的社會公平問題. 今年大部分板塊的表現, 從這個角度, 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對阿里騰訊的反壟斷措施, 肯定有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市場地位太強大, 生意觸角伸向各行各業, 擠壓了許多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批評美團, 恐怕最重要的不是因為壟斷, 而是因為員工待遇; 對地產公司提出三條紅線, 金融安全之外, 樓價持續攀升影響到生活和消費肯定也是原因; 開始有科技公司對996說不, 肯定不是忽然良心發現, 多半是受到外部壓力; 新鮮出爐的殺死補習業的文件, 當然不是因為補習犯了什麼法, 而是升學競爭重壓下的囚徒困境讓許多人不堪負荷..... 

與上面這些打壓相對應的, 是國家大力支持高端製造, 技術自主, 新能源產業這些對未來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產業. 地方層面, 許多城市不斷出台吸引人口尤其是年輕大學畢業生的舉措;有條件和機會的城市使勁全力爭取新興產業公司落地, 為此政府甚至不惜親自真金白銀投資, 比如合肥.

各種打壓和支持的背後, 是國家內部面臨人口紅利消失, 未富先老, 外部是國家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 開始在某些核心利益方面和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產生出現碰撞, 貿易戰幾乎可以說是無可避免. 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行動, 肯定重點針對的是這些大局而非具體的哪個行業, 這其中, 必定有一些產業得到機會大力發展, 一些產業受到無妄之災,  前者比如新能源產業, 後者比如補習. 對投資者來說, 能做的只有一個----睜大眼睛, 趨利避害. 實際上, 我的一些選股及交易, 更多的確實不是公司質地如何, 而是從宏觀角度考慮, 只是我畢竟水平有限, 很多問題看得不清楚, 某些決定其實是有賭的成分.

兩個倉都加了點騰訊, 但長線倉沽清了京東, 整體而言降低了在科網股的配置, 是基於對科網股中短期仍面對監管及反壟斷調查的不確定所做的風控. 科網巨頭承擔了未來新經濟發展的重擔, 可見的未來看不到代替者, 我相信國家更多的是希望能加強對他們的掌控而非打死, 多半風波過後, 這些公司仍可重拾升勢. 短線不敢看好, 長線仍存希望, 只好折中地仍然持有但減少註碼. 選擇騰訊, 是因為騰訊投資了大量科技公司, 我將之視為類似科技指數ETF的存在, 而騰訊的本業相信質地好過大部分科技股, 綜合看, 我認為騰訊既有ETF屬性又優於ETF.

反壟斷下, 形勢對巨頭們不利, 但若說這意味著二三線科網公司的機會, 似乎也未必. 騰訊阿里互相開放, 固然可以讓比如微盟這類公司多了選擇, 但也讓後來者降低了入場門檻, 除非是有獨家武功, 這些公司未來面對的競爭隨時會多過反壟斷之前, 而對巨頭來說, 監管大棒並非殺人鍘刀, 付出一些代價後, 換來的是形勢的明朗化, 以巨頭的資源之豐富, 實力之雄厚, 很大可能在之後繼續壟斷----符合當局要求下的壟斷更安全. 所以, 除非是有獨特的不容易引來競爭者的技術或者生意模式, 與其投資二三線科網公司, 還不如繼續死守ATM這些巨頭.

對物管股的看法從整體看好轉為中性. 以前的邏輯是物管公司背靠母公司, 業務隨母公司樓盤不斷賣出自然增長, 再加上外拓及收購以及在現管理的物業小區內推各種服務, 年年高增長, 而且現金流健康. 現在隨著國家對地產商的管控以及整體房地產行業銷售增長的放緩, 來自母公司的支持力度會減少, 另一方面, 物管公司僱傭大量人員, 以前各種不規範的做法要被糾正, 比如之前普遍的沒有交齊五險一金這類, 肯定增加了經營成本. 最近還有聲音針對物業費漲價的, 針對公司的一些灰色收入比如在公共範圍內的商業收入歸屬之類, 都可能影響到物管公司的盈利. 綜合而言, 可能未來經營比較規範的中大型物管公司受影響較少, 收入來源多元化而不是非常依賴住宅物業管理的公司經營比較有利. 物管股在延續去年開始出現的分化表現之外, 整體估值也可能下調. 話雖如此, 市場上輕資產, 現金流穩健而且有增長潛力的選擇其實並不多, 多半物管股仍然屬於市場比較青睞的行業. 在這些考慮下, 我推翻了認為小型物管股比如時代鄰里和奧園健康這類公司遲早會在業績推動下追上同行表現的想法, 趁股災時其他股票也都大跌的時候做了換馬, 放棄了時代鄰里, 在長線倉買入有不少商業物業管理的合景悠活做替代. (雖然是兩個組合, 長期跟蹤的讀者應該知道我其實是當做一個整體來操作的)

買入的賽晶科技和中車時代電氣都是IGBT概念, 必須承認我對這些東西是一竅不通, 買入的性質屬於投機居多. 考慮的出發點是不論從未來產業發展, 還是從貿易戰下愈顯重要的科技自主, 半導體產業都是國家必定大力支持投資的產業, 發展的機會很多, 相關股票應該會出現不少牛股. 港股在這方面的選擇很少. 中芯和華虹是眼見的選擇, 但一個需要不斷投資而且設備購買嚴重受限, 現金流難看, 另一個大部分生產線屬於落後產能, 發展空間有限. 相比之下, IGBT不是那麼高科技, 但行業空間廣闊, 定性看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長線倉加入的五礦資源曾經是炒賣倉的成員, 新疆新鑫是在盈喜後才決定買進. 共同的買入理由是資源牛市很可能仍在進行中, 而兩間公司主要出產的銅和鎳的市場需求因為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持續增加. 實際上我覺得最好的選擇是鋰礦, 只是我一直對1772有畏高, 早前短暫時間出100元左右的價格時又怕股價進入下跌通道, 典型的散戶心態讓我錯過了這隻大牛股, 現在只好退而求次. 不是心目中的首選, 所以只是輕倉下注. 好吧, 其實也是賭.

炒賣倉新加入的信利國際和晶門科技其實都是抄功課, 買的都是顯示屏概念. 前者是智能汽車顯示屏大增, 行業週期向好, idea來自網友終結者T神. 留意此股很久都未能找到一個舒服的位置介入. 月中時信利宣佈終止子公司的A股上市並回購股份導致股價下跌, 我認為是市場的錯誤反應, 趁機買入. 沒有上市確實聽起來不舒服, 關鍵是此事是公司主動提出, 而且回購股份, 一方面很大可能是公司經營向好, 資金充足, 不需要急急上市, 另一方面, 誰敢說沒有可能其實公司其實是準備轉到科創板上市? 如果說信利算是顯示屏的硬件生產商, 晶門科技可以說是偏軟件的了, 買入的理由是另一位T神(taichen), 買入的時機是以我時靈時不靈的看圖技術判斷, 暫時錄得賬面盈利, 算是比較幸運.

最後需要提一提的是意外地在本月最後一天大升變成組合重倉的894萬裕科技. 此股在我幾年前主力買小盤股時留意過, 後來很少看了, 直到今年有一天忽然出現在關注股升幅榜前列時再次留意. 今年電容需求暴漲, 各生產商數度提價, 原因是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儲能的需求大增. 國內同行的股價持續攀升, 萬裕可能是市值太小, 公司又太低調, 股價完全沒有表現. 股價表現一般的另一原因或許是因為創辦人多年前去世, 主理人是遺孀, 公司穩健有餘進取不足, 技術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賣點, 給人的印象只是一間普普通通的工業股. 但是, 看著A股的同業們都在向股王的道路飛奔, 再看看產能完全不落後, 估值和市值卻低了一大截的萬裕, 我不相信一直都沒有人留意到這極端的對比, 何況電容現在已經有了大熱的新能源概念加持, 而且, 在港股, 主業是電容的印象中只有這間公司了, 曾經還有另外的選擇凱普松, 幾年前已經被私有化. 估值極低, 生意向好, 沒有其他選擇, 即使有些瑕疵, 沒有人炒也是難以想象的. 我憑這個簡單的信念堅守, 萬萬沒有想到居然在股災的背景下突然大升, 對此股幕後主力的操盤, 不得不服.

持股:

長線倉:

港交所     (388)              14.1%
騰訊控股 (700))               9.2% 
比亞迪 (1211)                  9.2%
康哲藥業 (867)                9.1%
華潤醫療 (1515)              8.3%
融創服務 (1516)              8.1%
新天綠色 (956)                7.7%
中國建材 (3323)              5.8%
合景悠活 (3913)              5.7%
中車時代電氣 (3898)       4.7%
中原建業 (9982)              4.5%
五礦資源 (1208)              4.3%




炒賣倉:

比亞迪 (1211)                  8.5%
中國有色 (1258)              7.8%
萬裕國際 (894)                7.8%
賽晶科技 (580)                7.2%
晶門科技 (2878)              7.1%
騰訊控股 (700)                6.9%
眾安在線 (6060)              6.7%
四環醫藥 (460)                6.6%
世茂服務 (873)                6.4%
信利國際 (732)                6.1%
栢能集團 (1263)              5.2%
綠城管理服務 (9979)       5.0%
聯邦製藥 (3933)              4.7%
蒙古焦煤 (975)                4.6%
新疆鑫新能源 (3833)       4.3%
保利協鑫 (3800)              3.7%


YTD(截止31-JUL-2021):

恆指:         - 4.7%
長線倉:     - 5.7%
炒賣倉:     12.7%

5 則留言:

  1. 被點名,可惜我只係T仔,不是神。半導體技術資金密集,投資周期長,天然高風險,但同樣造成絕對高壁壘。我研究中芯時已經炒上,也不太想追。但中國没有技術,資金及市場都有,未來應該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一定不是目前的港股呈現的景像。如果看過去60年,歐美日韓的發展,國家意志一定是主要力量之一,但投資者不一定有遠見及耐性,而且面對的不確定性也太高,但現在有了監管風暴倒逼資金留意這個板塊,同時周期仍然處於景氣。我的判斷是2022年Q1-Q2是賣出時機。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芯已經可以說是國之重器了, 許勝不許敗, 肯定得到國家力量的支持, 但現在遇到的困難太多, 禁購設備恐怕很難破局, 等國產設備起來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當然現在的產能不愁生意, 但與此同時花的錢更多. 總體而言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 股價多半只能是沉沉浮浮, 然後借各種消息急升急跌, 持股體驗恐怕不會很愉快. 我覺得適合炒多過適合做長線.

      刪除
  2. 陳SIR, 樓上個位才是T神, 我只是"被"市場終結者.
    信利之前在2.14 見頂, 之後一路回調, 我是在1.4 開始累積,
    ,一路下跌最底到1.05 ,買到1.2已停止了,當時也買到有點 懷疑人生.
    及後開始反彈到1.5才繼續重新再累積.
    可惜的是沒同期買入 精電.

    回覆刪除
    回覆
    1. 確實當時如果兩隻股都買, 可以賺得更多, 但來到現在, 精電已經從高位回落, 而信利看起來還是後勁十足, T神只買信利, 可見眼光精準, 無負T神之名^^ 猜估沒有買精電的資金已經在其他地方賺得更多了XD

      刪除
  3. 陳sir,謝謝分享好文!

    7月,我也受到重創。同樣189$6.9沽出,它才大展升勢。1919也是坐不住,1799 只留下極少量作看板。8月要大家再加努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