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倉沽出了九倉置業和中國太保, 換入太古B和敏實.
雖然九倉置業的資產可以說是香港的最佳收租物業, 但在股市不濟和將迎來加息環境的大形勢下, 現價的防守力和進攻性都不夠給人信心. 性質類似的太古B股價竟然比太古A有兩成以上的折讓, 印象中以前從未有過, 再加上對淨資產有大幅折讓, 這樣的雙重折讓, 防守性方面應該會比九倉置業強一些, 因此換馬.
中國太保的股價下跌在預料之中, 畢竟大市也在跌. 但表現和同業的平安差天共地, 看起來估值的便宜未能抵消基本因素的劣勢, 已經重倉整體素質更佳的平安了, 而且無謂在當前風聲鶴唳的環境下持有太多金融相關的股票, 看到敏實業績後股價跌了下來, 乾脆以跌換跌, 順便讓組合的配置更多元化一些. 敏實是去年愛股, 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在提升, 海外工廠產能逐漸釋放將有助於減輕對貿易戰的憂慮, 現在股價回落後估值到了比較便宜的區間, 低雙位數的PE相信下跌空間并不大, 因此買回.
炒賣倉沽出了中國建材, 換入華潤水泥.
我原來的預期是隨著水泥供給側改革和環保限產的繼續推進, 水泥價格高位運行, 中國建材業績將會大進, 又已經完成和中材的合併了, 有更好的條件順勢將龐大的負債比率降下來. 如果順利, 收入增長疊加降債, 業績和公司負債表將大幅改善, 很有機會來個戴維斯雙擊. 遺憾的是業績出來後 盈利是不錯了, 但負債沒有降下來, 表面的負債比率降低只是因為合併的中材負債率比合併前的中國建材低造成的. 所以我失望地沽出此股, 換入同業的華潤水泥.
因為沒有減持, 兩個組合難以避免地要跟隨指數向下走. 港股和美股可謂冰火兩重天. 美股曾再創歷史新高, 港股則屢創52周新低, 難怪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棄港股投美股.
確實, 美股市場容量大, 選擇豐富, 公司整體素質更高, 市場監管體系先進, 投資者更為理性成熟.... 諸多優點數之不盡. 隱憂也有. 最主要的一點是因資金不斷流入美國, 美股某程度上成為擁擠的交易, 尤其是以FAAG為代表的新經濟類. 前景再好, 很多股票已經不便宜畢竟是事實. 指數看起來是很穩健地持續向上, 但升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強勢股, 到底這是預示牛市的即將完結, 還是這些龍頭的持續強勢會帶起其他較落後的股票, 從而引領一個更為全面的升浪? 貿易戰, 加息, 新興市場不穩, 諸如此類的負面因素是否不會影響美股表現? 是否在相對低位撤離港股, 歷史高位附近追入美股, 我沒有答案.
至於港股, 持續幾個月的綿綿跌勢, 到現在還沒有反彈跡象, 令人相當氣餒. 一般而言, 人們比較容易受當時的外部環境的影響, 很多結論的得出, 更多的不是出於理性客觀, 而是出於直覺. 人的直覺系統往往會優先處理眼前面對的信息, 這種思維模式很容易導致人在思考時陷入當下的內外環境, 忽略同樣非常重要的長遠因素. 去年股市大升, 投資者找出一大堆利好去解釋. 今年一個貿易戰, 觸動人們的神經, 然後股市開始下跌, 沒多長時間, 去年的利好就都不見了, 聽到最多的變成了看淡聲. 還不到一年, 人們對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看法就完全轉向, 這種思維模式應該起了一定作用.
並不是說現在的這些看淡理由沒有道理, 畢竟今年的內外環境確實不同了. 其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就是這段時間推出的政策. 前有教育政策導致的教育股被血洗, 中有騰訊的遊戲業務被管控, 最近則是醫藥股中招. 一連串的組合拳, 頗有準備搞死股市的架勢. 當此貿易戰的嚴峻關頭, 或許政府推出政策的背後有我們這些小人物不知道的理由, 但難免給人的感覺是政府胡亂出招, 多半大多數的悲觀預期就是來自於政策風險. 但是否這些政策都是所謂的拍腦袋靈機一動隨意出台的魯莽行動? 一個這麼大的國家的政府, 會推出一系列在普通人看來也覺得匪夷所思的愚蠢政策, 怎麼看也像是個笑話. 我更願意相信一個政策的推出, 總有一個說得過去的邏輯. 投資者和政府看法的不同, 或許只是立場角度不同的關係.
比如最近打擊了醫藥股的所謂帶量採購, 看得到的後果, 站在投資者角度, 是損害了藥企利益, 是壞事, 但站在政府的角度, 是減輕了病人的負擔, 減少了醫保的支出, 是好事. 當了股民, 當然重視的是藥企的盈利, 不滿是正常的. 但如果以較長期的投資角度看, 有沒有可能促使醫藥公司加強研發創新, 有實力的趁機併購擴大佔有率, 進而出現像歐美的輝瑞諾華那樣的巨頭, 短期的傷害可能是長期的利好促發點? 眼下投資醫藥股受傷, 抱怨政府之時, 是不是也有一點點需要反思自己為什麼認為增長率二三十點而估值三四十倍市盈率的公司在當前疑似熊市時還值得擁有, 甚至將它們當做是防守型資產?
所以, 關於政府政策, 我想還是需要多角度看待, 既不應該認為市場的悲觀會永遠持續, 政府犯錯後會繼續犯錯, 也不應該走向另一面的極端樂觀. 我們改變不了國情, 既然投資中國, 那麼, 做投資決定的時候, 記得把政策風險納入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從利己的角度出發, 我想, 即使是專制的政權, 他們也是不希望自己把國家弄得一團糟, 進而影響自己的統治和利益的. 一系列政策推出之前, 背後多半有一個起碼對他們來說是有所得益的理由. 假如事後發現錯誤, 內部的或者外部的力量總有辦法逼使他們做出一定程度的糾錯. 比如現在的強調環保, 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以前放任自由破壞環境的糾正.
政府總會在某個時期犯某種錯誤, 但也會有正確的時候. 以當前來說, 社保轉由稅務局收繳, 環保一刀切, 供給側改革擠壓小企業的空間, 這些措施在當下經濟不景氣時持續推進, 讓本已經營困難的中小企尤其是私營中小企雪上加霜, 怎麼看都是不妥. 但在此同時, 強力反腐, 大力支持戰略新興產業之類的政策, 應該可以算是正確的. 所以, 對於政府的施政的評價和期望, 最好是一分為二, 以中立的態度對之, 接受會有各種可能隨時出現的意外政策, 也期待可能出現的英明決策. 中國的經濟既然幾十年來就是在政府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正確和錯誤決策中前進了幾十年, 未來多半也仍是如此.
如果相信中國經濟不會就此沉淪, 那麼, 現在的經濟困難和問題的集中爆發, 從較為長遠的視角看, 只不過是暫時的曲折. 政策即使失誤, 可能加劇危機, 延長復甦的時間, 但應該難以阻止經濟的長遠曲折持續向上. 對於我們這些投資者來說, 即使面對困難局面, 仍在審慎中保持樂觀, 或許更有助於長期在市場中生存.
直白點說, 現在還留在港股, 其實賭的就是中國的國運. 如果相信困難過後會浴火重生, 那麼, 現在的港股, 以恆指來說, PE10倍, 息率近四厘, 即使繼續下跌, 相信空間也不會很大, 有什麼必要在這時候拋棄?
所以, 即使今年指數已經跌了差不多3000點了, 我還是寧願忍受虧損, 繼續熬著等運到. 看看手裡的股票, 大部分是行業龍頭, 整體估值也不算高, 派息也還不錯, 再給點時間, 說不定它們就懂得升了.
另一方面, 因為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決定了美國必然是資金輸出國, 也就是說貿易逆差在美國是必然, 所以, 貿易戰的目的更主要的相信是很多人指出的遏制中國的產業升級. 美國未能達到目的當然對中國最好, 即使更有可能發生的是中國節節讓步, 也未必就是世界末日. 全球化早已不可逆轉, 各國文化, 人口, 歷史, 制度等的差異, 決定了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範疇都有決定性的優勢, 尤其是幾個最主要的國家, 各自的比較優勢是很難在短時間里被取代的.
比如美國, 他們的創造力明顯勝過其他國家, 教育發達, 優勢在於做從零到一的創新, 因此特別有利於孕育出微軟谷歌蘋果這樣的科技企業. 至於中國, 競爭優勢在於規模化, 也就是在做從一到N這方面特別厲害, 順理成章成為世界工廠.
所以, 在最壞的情況下, 即使美國達到目的, 中國的產業升級不能順利進行, 那些傳統產業幾十年努力建成的產業鏈, 也不是隨時就可以被其他地方取代的. 要是有驚喜, 中國居然頂得住美國的進攻, 未來國力當然可以更上一層樓, 那時, 就算傳統產業開始退居次要地位, 期間必然會經歷一輪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過程.
因此, 不論是出於好的還是壞的預期, 我相信投資機會都是存在的, 目前勝算較高的是投那些創新要求不高, 能將規模做大的或者是規模本來就很大的行業中的龍頭. 這是我當前策略的思考出發點.
持股如下:
長線倉:
地產: 雅居樂 7.9%, 碧桂園 5.4%
科技: 騰訊 8.6%, 新意網 7.1%
盈富基金 12.5%
中國平安 12.4%
港交所 11.3%
敏實集團 5.3%
招商銀行 5.0%
太古B 4.9%
華潤燃氣 5.6%
中海油 5.0%
現金 約 8.9%
炒賣倉:
地產: 恆大 11.9%, 融創 9.7%, 奧園 7.4%
資源: 海螺水泥 9.6%, 兗州煤業 7.4%, 華潤水泥 4.8%
鋼鐵: 西王特鋼 4.4% 中國東方集團 6.5%
港交所 9.8%
中國平安 12.5%
金蝶 7.5%
安東油田服務 6.8%
YTD (截止14-Sep-2018)
長線倉: -5.7%
炒賣倉: -4.8%
恆指 : -8.8%
我擔心陳SIR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是樂觀了點,中國對一連串行業加強監管(實質上是限制利潤),再加上馬雲的疑似"被淡出";我怕是一個結構性的轉折點,表示中國正往國進民退,尤其是把民營資產收歸國有的這一個方面走。這個發展很壞,但目前看來可能性不低
回覆刪除況且,在維尼大帝獨攬大權下,中共施政要展現自我修復,要比以往困難很多
中短期內我其實也不太樂觀, 畢竟現在面臨的宏觀問題太多. 行業監管, BATJ陸續有事, 看起來像是自殺行為, 但背後也是有邏輯的, 就是提高中共的統治力, 維穩, 外加國進民退式的將力量集中到當局手上, 我推測目的是為了收集盡量多的籌碼以應對貿易戰.
刪除但長期來說, 走回頭路的機會不大. 前幾天劉鶴主持的50人論壇, 可以說是經濟方面最高級的了, 會上的主流是堅持市場經濟, 而這些言論, 以當局管控之嚴, 還是公開報道出來了, 不可能是疏漏. 所以, 回頭路可能性不大. 巨頭出事, 更可能的是政治原因(比如馬雲, 據說後面是江派勢力)
股市和宏觀有關, 但常常不同步, 宏觀一片悲觀, 股市也早已反映了一段時間, 是否繼續沉淪, 沉淪到什麼程度,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繼續持股很可能是錯的, 只是在我的情況來說, 現在還有容錯空間, 畢竟今年損失算是不大, 而手裡的持股, 我覺得如果市場氣氛好一些, 整體上升空間應該不小. 所以還是傾向等一等看看.
另外, 即使真的持續推行國進民退, 民企主導的新經濟會受創, 但舊經濟的龍頭國企起碼在中短期內很可能是受益者. 我手裡的股票大部分是舊經濟, 說不定還有著數
反而若今年恆指跌得多,以mean reversion概念看,我對明年港股會有些期望。恆指目前的帳面值約為22,500,我會用此作為見底及重新投入港股的參考指標。
刪除然而,即使再買入港股,比重也不會很大,盈利的可持續增長,以及政策風險,令港股的波動性及操作可掌握度更困難
港股無疑進入熊市,但觀察到資金的取向由 growth oriented轉往 value oriented,很多價值股反而無再跌得這麼多。目前是700,2382,醫藥股等領跌
刪除基於這一點,再加上觀察這兩天個股的表現,市底其實是較指數為好,好些板塊似乎暫時跌不下去
刪除您已經在美股一段時間, 感覺舒服的話, 我覺得未必需要為了平衡而平衡地再回到港股. 在我看, 組合表現如果不差, 就值得維持原有的策略. 美股確實比港股強, 唯一的隱憂是加息和外圍是否會影響大盤, 但對於您這樣早已在美股的, 到時萬一市況逆轉, 起碼心理上和實際上的應對會比新進入的靈活主動得多.
刪除至於港股, 假如真的跌到PB只有一倍的22500, 那很可能經濟展望已經非常惡劣. 印象中恆指跌到一倍PB的情況非常罕有, 最近的一次應該是08年, 但以當時情況之差, 跌穿一倍PB的程度和時間都是非常有限. 這次即使中國經濟再差, 我想程度也不至於比那時候嚴重, 22500應該很難見到. 假如您有意回到港股, 我覺得現在已經值得先下一注.
增長股在熊市或者牛市的大調整期間, 往往是獲利對象, 畢竟很多人的賬面豐厚, 而且因市況差, 那些股票也常常同時有壞消息, 被調整預期很正常. 降預期再加上資金獲利套現, 跌幅大很正常.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擔憂, 所以對醫藥股, 教育股, 科技股一直有戒心. 價值股市場本來預期就不高, 萬一業績出乎意料地不錯, 就有機會重估, 就算沒有, 本來就便宜了, 下跌空間也不大, 反而進可攻退可守.
小弟也是佛系持股,虧損比陳sir更大,現在自己馬後跑回想,若果在30000-33000點以上相對高位加入例如7300等的恆指逆向基金作「買保險」或「低槓桿式」對沖(例如用於短線倉?),會否是一個可行辦法?
回覆刪除當然這前題是在於持股者需先對後市有一個的會調整的概念或想法……
當初高位沒有減持或對沖, 到現在確實比較尷尬. 但如果回到當時, 即使對沖, 買多少也是個問題. 如果全數對沖, 不如乾脆全現金. 如對沖比如兩三成, 其實對組合的幫助也是一般般. 對沖五成, 可能有一定意義了, 但萬一看錯, 對沖後大市居然向上了, 對心理的打擊估計不小.
刪除所以我覺得做對沖很難長期做下去. 另外, 即使堅持要做對沖, 期間大市肯定有上落, 當反彈的時候是加大對沖還是解除, 誰也不知道.
如果已經有既定的長期看法, 我覺得寧可是長線看淡就減持, 看好就做多. 對沖只能是短期行為.
以我經驗,對沖是知易行很難
刪除在30,000能預計見頂及沽出是神人,但恆指到今年6月的沽出訊號已很明顯,當時其實應減持部份以控制風險
很久沒見 Yfchan sir 和 You sir 了, 應該沒可能在 30000點就預知見頂和清倉的, 當時形勢大好, 不過小弟慣用 50EMA 週線去睇中長線走勢, 在恒指跌穿 50EMA週線後, 技術上我判定是熊市了, 在 7月初開始沽空港股, 雖然有賺但效果未如理想, 但睇國內 A 股這樣的熊走勢, 我對港股看法是較悲觀的
刪除用倒後鏡看, 在恆指跌穿二月到六月的橫行區底部, 也就是大概29500點, 同時也是跌穿50EMA的時候, 是比較清晰的初步判斷熊市或者比較明顯的調整開始的時間, 但即使有那樣的想法, 也很難下定決心離場甚至做空. 美股那時, 甚至到現在, 還沒有明顯的轉弱, 即使認定恆指不濟, 估計也不太敢想象恆指會大幅下挫. 再考慮到一般不可能在最佳時機開空倉, 而且即使時機抓住了, 下注也多半是不會多的, 再加上之後指數的升升跌跌, 做空決心動搖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 即使看對大盤, 要靠做空獲利, 小利或許不難, 比較可觀的獲利是很難的. 相比起來, 即使是跌市, 好像炒反彈比做淡倉的難度還是會低一些.
刪除港股現在確實太弱, 除非A股形勢好一些, 否則未來多半還是差. 但是否會再來個類似08年那樣的股災級別, 我有保留. 畢竟當時外圍差, 港股估值又高到上天, 比現在情況惡劣許多.
恆指去年的升浪大致上從去年二月的24000左右開始, 到今年一月33480左右見頂, 假如這次跌浪會將升幅完全抹去, 現在也只有約10%的下跌空間, 之後即使再跌, 跌之前應該會有一個像樣點的反彈吧. 那樣的話, 其實指數做空的獲利空間并沒有想象中大. 個股應該容易些, 但多半沒多少人敢太重倉在單一股票的做空部位上.
有一派的想法是中國現在經濟的艱難期,並非由貿易戰造成,而是由這兩年的去槓杆,與積極將銀行表外資產放回表內所造成的。至於製造業的困難,其實有很多是政府改革社保制度,而加重了企業負擔所致。至於外貿訂單的萎縮,其實不完全是這樣,反而是客戶提前下單廻避貿易戰,導致年尾訂單挪前所致。
回覆刪除當然上述又是信的信,不信的總會有不信的原因。
事實上,玩減稅有幾難呢?減完之後的政府融資問題才是最惡攪的事情。所以,中國現在在挨世界,但很快會看到美國要處理美國國債問題。美國外債佔GDP已經是98%,要轉得動,是否真的可以全無中國支持呢?時間在中國這一邊是有點道理的。
貿易戰我一向認為不是經濟困難的起因, 至於原因是什麼, 我也搞不清楚. 您提到的想法有道理. 我的粗陋的想法是現在是在為之前長期類似粗放的發展還債. 之前片面的追求GDP增長, 導致環保, 社福, 醫療, 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多問題. 如今政府意識到有改善的需要了, 但又碰到之前的發展模式的增長已經到了盡頭, 而轉型又還在路上.
刪除金融體系有需要去槓桿, 但現實層面政府又需要錢去還以前環保社保等方面的債, 唯有向企業下手. 初衷或許可以理解, 但手段導致的後果是企業尤其是私企負擔大增, 尤其是本來利潤就不高但僱傭了大量人手的製造業. 貿易戰加劇了嚴重性.
不過, 就此全面看淡, 我覺得還是太片面了. 全球化發展到現在, 中國的角色不是說想替代就可以替代的, 世界工廠的優勢應該還可以保持一段不短的時間. 期間, 就看中國能否跨過這個困難, 完成產業升級了. 美國說的製造業回流, 多半也只能是說一說而已. 我想他們真正的目的還是在遏制中國, 繼續保持他們在高科技方面的優勢. 大國博弈, 勝負還未可知, 說不定最後會達成戰略平衡.
至於股市, 我相信沒有新鮮事. 人要生活, 總是需要衣食住行的, 需求就在那裡, 只看哪些公司分到大餅了. 股票, 只要價格合適, 總有人買的, 天不會塌下來. 如果自己的投資失敗了, 多半問題是在自己.
陳 sir 高見, 受益不少~ 謝謝!
回覆刪除遲到好過無到, 祝國慶快樂! :D
節日快樂!
刪除沒想到這幾天被血洗, 唉. 希望你沒有受傷:D
馬雲疑似被迫退出阿里巴巴股權,國家的監管政策又殺到要理埋燃氣分銷商的接入收費;這些進一步走回頭路的消息有否動搖陳兄對中國的看法?
回覆刪除在部分事情上有動搖. 實際上我一向都不對政治方面有期望, 所以現在的那些專政行動我並不覺得奇怪, 也預了總會不時發生. 有所動搖的是以前認為在新經濟上因為國企的先天不足, 國家應該會有意願培養一批民企, 但馬雲, 還有微信支付及支付寶被收編的事情, 讓我在這方面的期望落空了.
刪除現在看來, 可能政府會允許民企繼續發展, 但如果有某些民企發展到極大規模, 比如阿里巴巴, 安邦之類的, 可能會落得樹大招風, 被剪羊毛的下場. 也就是說, 看來國家允許民企發展, 但不允許規模太大, 大到影響力讓政府都覺得有壓力的層面.
因此, 現在的想法是不要在巨型民企, 尤其是背景較差或者牽扯利益太大的巨型民企上放太多心機. 長線組合的騰訊, 我現在也在猶豫是否要減持.
但如果是傳統行業, 我仍然還有點信心. 因為這些行業, 不太需要創新, 主要靠的是規模, 管理等方面, 而行業領先的都是國企. 在整體上國進民退的情況下, 優質國企應該問題不大.
燃氣分銷商的事情, 我想影響不會很嚴重. 畢竟初裝費和安裝費是不一樣的. 我在35元多的時候減了一半華潤燃氣, 昨天買了回來. 這類行業, 短期有所謂政策風險, 但長期應該問題不大. 買賣的主要考慮我想只是在估值
马来西亚福州社团联合总会(马福)拿督斯里刘为强太平局绅是犯罪分子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