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星期五

牛市策略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 組合受到重創, 連續幾個月月結創歷史回報新高及持續拋離恆指的表現無奈終結, 莫非年度100%回報率真的是天塹? 實際上最近三個月組合都曾達到100%, 但最後都不幸地又跌了下來. 畢竟, 超重倉的內房股大部分在九月份已經見了年度高位, 組合能夠撐住在回報率高位橫盤, 已經算是有所交代, 即使這個月表現輸給了不斷創近年新高的恆指, 也沒什麼好失望的.

已近年結, 今年毫無疑問是個大牛市, 現在再來談牛市策略, 似乎遲了點, 但如果相信牛市還未死, 馬後炮的回顧何妨拿來做為面對未來的參考呢?

之前我曾簡單提及, 選股大方向是: 牛市看增長, 熊市看資產. 背後的道理是: 牛市時氣氛樂觀, 市場總體傾向認為經濟會向好, 公司盈利會增長, 認為公司出現危機的可能性不高, 增長動力更強的公司會更受青睞, 即使有些高增長的公司財務數字比較難看, 市場也會傾向認為業績的增長會解決任何隱憂; 而熊市之時, 市場的主觀情緒會變向越來越擔心生存問題, 即使個別公司仍然業績突飛猛進, 也不認為是可持續的, 甚至可能認為這些公司是冒進, 而資產負債表強勁的公司會被認為生存能力強, 會成為最後的倖存者, 并大有機會進而在業內地位更上層樓, 當經濟恢復時會成為領導者. 兩個不同的風險取向及價值取向, 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就是在牛市時, 即使資產負債表比較不好看, 增長更快速的公司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而熊市則相反, 穩健的公司股價表現會跑贏. 當然, 假如兼具低估值高增長及穩固負債表, 這種公司就是可遇不可求的絕世好機會了, 可惜這種機會不多, 就算有, 能把握得住的人相信也沒有幾個.

上述的選股邏輯如果正確, 應用到今年這樣的牛市環境, 可以預期(實際上現在已經是馬後炮了), 選擇那些公司穩健, 但增長欠奉的股票, 不能說會輸錢, 因為持有這樣高素質的股票,在良好的市場環境贏錢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必然的了. 但如果除了穩健之外, 沒有其他能觸發重估的催化劑的話, 相信最後這些公司不會有超卓表現, 運氣不好的話, 輸給指數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簡單舉個同系的例子, 新鴻基(16)是香港地產龍頭, 負債比率低至個位數, 但今年以來只能略微跑贏指數, 下半年恆指升勢轉急後居然是跑輸的. 而同樣資產負債表強勁, 業績增長率相若的旗下新意網, 只是因為多了將軍澳數據中心將投入運營, 而且行業前景廣闊這個憧憬, 得享更高估值之餘, 股價表現今年更是遠遠跑贏新鴻基及恆指.

作為對比, 今年焦點板塊內房股, 升得最厲害的兩大龍頭, 恆大及融創, 長期以來都被外資大力做空, 尤其是恆大. 他們被看低的主要原因是對內地房地產泡沫的擔憂及公司負債率極高的現實, 至於銷售連年增長, 就被他們無視了. 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 確實他們有倒下的可能. 連續幾年, 外資和公司管理層對地產市道的判斷南轅北轍, 但今年的地產市道證明管理層看對了. 當時負債率的大幅提升, 換來的是大量的便宜土地, 然後今年銷售額的大幅增長大大緩解了現金流緊張的情況. 假如一味地只看上半年出爐的2016年年報的數字, 看不到公司基本面在不斷轉好的前景, 也看不到因會計制度上的成本前置利潤後置導致的盈利數字失真, 錯過這幾隻今年大牛股, 有什麼奇怪?

有不少自稱價值投資人的看法是: 任何時候保守都是沒問題的, 只要做到牛市跟上指數, 即使跑輸也沒關係, 如果熊市守得住, 長遠就能跑贏大市了. 話是如此, 問題是你怎麼能肯定熊市就一定能躲過呢? 不在牛市盡量儲備多些子彈, 熊市來時就無險可守. 假如沒有雄心壯志無論何時都要達到絕對回報及跑贏指數, 那麼, 簡單買盈富基金就可以了, 對嗎?

短線和長線的策略有別, 用來判斷策略是否正確的時間段當然不同. 但即使是長線投資者, 在一個上升的市場, 連續幾個月都跟不上節奏, 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即使對手裡的股票有多大的信心, 也有必要考慮是否自己的思考有不全面的地方.

從選股擴展到投資組合, 相信邏輯也一樣. 固然, 任何時候, 風險控制都是必須高度重視的, 但另一方面, 風險控制并不等於是保守. 兼顧風險和回報, 設定比較保守的目標, 控制回撤, 爭取穩步向前, 是投資王道. 只是, 我們不能將這個策略簡單設定一些固定打法. 在不同的市場環境, 策略應該隨之不斷修訂. 市場如何走, 事先我們當然不知道, 能做的是邊走邊看, 讓組合的表現說話. 策略是否正確, 組合和指數表現的比較會告訴我們. 我們可以做的, 是將對的做法持續, 有問題的改正, 不斷微調. 當看清楚市場走向時, 將策略調整到有機會獲取最好成績的那一邊去.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每一輪牛市都會出現一批領導股, 而領導板塊往往是成堆地出股王的地方. 這種情況出現, 並不是巧合, 是因為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 會對某些行業特別有利, 對經營者來說, 順勢而行遠比逆水行舟輕鬆, 大環境配合時, 有一定能力的管理層往往能帶領公司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這是同板塊容易成批出牛股的基本邏輯. 並不是說沒有公司能夠無視經濟環境, 年年交出好成績, 但畢竟是太少了----你試著在港股里找找看, 能不能再找到幾個類似騰訊的公司? 所以, 對我們普通投資人來說, 找到領導板塊, 然後在裡面挑好公司好股票, 比大海撈針式地在茫茫股海中找絕世好股要容易得多.

牛市跑贏指數不容易(實際上任何時候都不容易, 畢竟指數成分股已經是市場上質素及規模最好的一批公司了), 但并不是特別難做到. 比較可行的方法有兩個:

1, 在指數成分股裡面找最有增長動力的, 重倉投資在這些股票上.
2, 在一眾板塊裡面找最具性價比和增長動力的, 重倉在這些板塊的領導股份上.

我們當然不能事先知道誰會跑出, 但隨著時間過去, 回報率會告訴我們哪些是贏家. 只要一開始分散在可能的贏家上, 然後隨他們的表現而不斷調整比重, 加大注碼在跑出的股票上, 回報率應該會持續改善并能做到跟上及領前大市. 實際上, 我的中短線倉今年就是用了第二個策略.

年初對後市並沒有特別的信心, 只是相信以當時恆指的低估值, 大跌的機會極小, 所以組合偏樂觀地持續滿倉, 但高度分散持有不同板塊的低估值股份, 期待坐和望贏. 進入第二季中時開始對大市有信心, 同時觀察到內房股的強勢, 在初步試探得手後持續投入這個板塊, 令組合回報率得以逐漸拋離指數. 之後發覺內險股的重估契機出現, 雖然稍微遲了些(主要是當時注意力聚焦在內房了), 但還是得以靠之在內房股開始下跌後維持住組合的表現. 內房內險都是大板塊, 個股質素有別, 但生意模式差別不大, 板塊股價啟動時處於整體低估狀態, 市場也足夠容納大資金, 成為今年牛市領導板塊並不意外. 在這樣比較明顯的市場機會中捕捉高回報, 比通過各種數字在股海里篩選出好股容易多了. 投資不需要刻意求冷, 可以在一堆金子里撈金塊, 何必去沙里淘金呢?

回到具體操作, 這個月的基本方向是繼續減持內房. 止賺碧桂園, 很少量地減持融創及奧園, 令組合中內房佔比減到略低於五成. 經過一輪急升後, 內房股整體處於整固狀態, 高位時好淡雙方分歧再次加劇, 股價波幅大了, 減持的目的是控制組合的波動. 如果銷售能持續維持高位, 一眾龍頭的估值即使股價急升到這個位置, 仍有不錯的上升空間, 但畏高癥及股價波動難免會影響心理, 減低整體持倉及取回大部分投在內房的資金, 以利潤持倉, 有助於克服恐懼(融創恆大及奧園在減持後已經基本取回成本, 雅居樂雖然沒有減持, 但成本價只是大概6元, 而且主席在現價附近不斷增持, 應該也安全) .

雖說經過不斷微調後, 內房股持倉已經從最高位的約占組合八成降低到一半, 但一半資金投放在同一個板塊, 而且是波動大的板塊, 還是偏高了. 無論未來內房股是繼續升還是延續最近進行中的調整, 降低持倉比重都會繼續進行.

套現所得資金一部分加到內險上, 將內險股持倉少量提升到占組合約25%, 并持續加倉港交所. 另外, 終止了在投機股上的嘗試, 止蝕華騰娛樂及阿里健康, 賣出了信心不大的北京汽車, 代之以ASM太平洋522, 復星國際656, 海螺水泥914和民生銀行1988. 522和656暫時錄得虧損, 買入後曾有微利, 奈何大市不濟, 賬面利潤轉瞬即逝, 買入的時點明顯是錯了. 唉, 短線捕捉買賣時機對我來說實在太難.

ASM太平洋母公司減持, 相信是受股東壓力而套現, 目的是派息給母公司股東, 對基本面影響不大, 而且公司再次開始回購了. 半導體晶片行業還在景氣階段, 公司的地位類似採金熱時賣鏟給挖礦的, 市場上似乎沒有類似公司, 有稀缺性, 業績也不錯. 如今大股東持股只有兩成多, 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故事發生?

復星國際股價經常受到大股東可能被請喝咖啡的消息影響, 雖然每次都證明沒事, 但沒人敢100%放心. 買這個股票, 最重要的一點是信還是不信老郭. 假如老郭沒事, 而中期業績會上管理層說的實際資產達每股30元, 並且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 那麼, 現價大有上升空間. 另外, 雙馬20元入股如今還被套著呢.

海螺水泥, 沒有特別的買入理由, 只是在審視過一輪國企指數成分股後, 認為它比較特別, 不像金融資源股那樣一堆一堆的太多選擇, 而且它前三季業績好, 如今水泥價格又在攀升中. 我相信如果國企指數上升, 不會少得了它.

金融類股份我比較傾向買保險, 但最後還是決定加入民生銀行. 買入理由是我相信傳聞就是領先的新聞. 安邦應該遲早要處理持有的民生銀行股份, 處理之後, 相信股份會落入強者之手, 動蕩數年的管理層應該會穩定下來, 業務也可以重上正軌. 如今它的估值在一眾大銀行中最低, 只要恢復到和同業類似的普通估值水平, 就有不錯的利潤空間. 而且, 以現價看, 下跌空間應該也是有限吧?

30日收市時, 按持股市值排列, 目前持股如下:

融創中國, 雅居樂, 中國平安, 港交所, 中國奧園, 中國太保, 中國太平, 中國恆大, ASM太平洋, 復星國際, 海螺水泥, 民生銀行.

最近一個月組合表現如下:
注: 和上個月一樣, 系統顯示的日期是記錄到30日, 實際上只記錄到29日. 所以昨天組合和指數都大跌的慘狀沒有顯示出來.



長線倉上文發佈至今, 沒有做出買賣. 只是系統未能自動計入九龍倉分派九龍倉置業的情況, 導致表面上九龍倉股價大跌, 令系統顯示的長線倉組合回報率被算少了超過四個百分點.

最近三個月表現如下:


20 則留言:

  1. Student says :

    Chan Sir,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_^

    I have 016.HK.

    As a conservative investor, I have only to hold it at this moment while HS Index is still at above 29000 ... and 016.HK seems at undervaluation.

    Luckily I bought it at half year ago and still have around 10% profit, not to say dividends received.

    I note that this week 3377.HK has been recommended by the market. Presently, Will you consider to switch some money/profit into 3377.HK? (P.S. I have 3377.HK and I find its latest Balance Sheet is more healthy than 1918.HK, 3333.HK, 3883.HK ... mainly "lower gearing".)

    Again, I hope you will be more successful in next round! ^_^




    回覆刪除
    回覆
    1. Hi, student,

      Thanks for your respond and encouragement :D

      You have SHK ? It is unexpected but reasonable XD. SHK is a good company, the premise is to chase the best possible return in the bull market when I say SHK is not the best choice. In fact, I have 01997 and may buy more for my long run portfolio. Seems 1997 is more conservative.

      about 3377, I remember we discussed this stock before. as i say in this essay, I will reduce the ratio of mainland real estate stocks in my portfolio, so, i think i will not buy 3377 now or later in the next days. anyway, 3377 is a safe choice as i said before.

      plus,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is annoying, but when current price is much higher than my cost price, it will not a big concern. at this moment, the focus for me, is to see if it is overvalued.

      刪除
  2. 支持陳SIR新文.

    小弟在這幾天大幅減持港股, 只剩下(跌得很慘的)騰訊, 以及前天買入的萬科.
    (保利置業和萬科2選1, 最後選錯了)

    跟摩根大通隊, 全清內險.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17-12-01/doc-ifyphxwa7266194.shtml)

    美股就在科技股大跌前平手走了BABA, 止賺了MA和銀行股.

    對我來說, 恒指每次跌穿20天線都有種見頂的危機感,
    走了幾次火警, 總覺得有一天會真的狼來了,
    但,
    如果牛市還未完, 我一定會待低位再補回貨.

    Ivan.

    回覆刪除
    回覆
    1. Ivan兄,

      對於是否到頂, 我沒有頭緒. 不過, 以目前來說, 我覺得應該還沒見頂. 最近我沒有再評估指數成分股, 只是簡單地以成交量看, 覺得1000億多一點的成交量不足以推動牛市到頂部. 假如這次不是短暫的牛市而是普遍認為升得有道理的慢牛, 那麼, 起碼要等到二三線股份也跟著炒起來, 成交量到1500億才考慮見頂的問題吧?

      我操作總是優柔寡斷, 不夠狠, 做不到進出自如, 就乾脆以慢打快了. 主力的持股或者是基本上是以利潤在持倉, 或者是離成本線有一段距離, 虧本貨和微利的都是小部位, 不影響大局. 反正現在的回報率已經超出年初最樂觀的預期, 萬一看錯了, 就當賺少些.

      內險的下跌, 我認為主要原因不是摩通的減持, 而是十年期國債息率的下跌. 如果你找十年期國債息率走勢圖來看, 會發現息率高點出現的那天恰好就是平安太保股價見頂的那天, 之後息率一路下跌, 一眾內險股也跟著跌了. 但如今已快到年底, 我想銀根不會太寬鬆, 息率遲早會回升的. 另外, 即使息率維持在這個位置, 對內險也是十分有利. 我覺得內險股值得你找機會買回.

      羨慕你身手敏捷:D

      刪除
  3. Chan sir,

    Thanks much!

    it's a big hurt to me these three days!

    回覆刪除
  4. 其實舊有牛三理論仲成唔成立?好似狼來了的故事,經歷了1997,2007,勉強包括2015,散戶衝入場和二三線股升這種指標我總覺得已經過了時,受過幾次教訓,投資指標普及化,忍不住的人還有多少?
    而且很多有時的散戶十幾年來堆存的垃圾股份都未回本,資金鎖死其一,其二是更多散戶將錢轉投樓市,如果是1997生小孩,今年剛好是廿歲,大學畢業,若早多幾年小朋友都已經打了幾年工,如果想要成家立室,兩代攞錢出來買樓,手首期雜費無一百萬是沒可能,市場上少了100個一百萬已經是1億,這兩年賣了多少樓有數得計。如果自住供樓已沒可能儲本金來投資,縱然放租,入場已經是扣起了大畢首期,散戶資金並不如以前容易流動。
    牛市我信未完,但情況應該與之前不太一樣,如果相信是慢牛,可能起只會是牛二熊一牛二熊一的交替,終極一升未必出現在五年內。如果信會終極一升,其實太多人將牛熊窩輪當成細價股,如果這樣,應該注意輪證成交,700的近日波動是很好的例子,就如當年388一樣,大家都清楚細價股很多是妖股,都是投機,那不如買牛熊更易玩。

    回覆刪除
  5. 其實舊有牛三理論仲成唔成立?好似狼來了的故事,經歷了1997,2007,勉強包括2015,散戶衝入場和二三線股升這種指標我總覺得已經過了時,受過幾次教訓,投資指標普及化,忍不住的人還有多少?
    而且很多有時的散戶十幾年來堆存的垃圾股份都未回本,資金鎖死其一,其二是更多散戶將錢轉投樓市,如果是1997生小孩,今年剛好是廿歲,大學畢業,若早多幾年小朋友都已經打了幾年工,如果想要成家立室,兩代攞錢出來買樓,手首期雜費無一百萬是沒可能,市場上少了100個一百萬已經是1億,這兩年賣了多少樓有數得計。如果自住供樓已沒可能儲本金來投資,縱然放租,入場已經是扣起了大畢首期,散戶資金並不如以前容易流動。
    牛市我信未完,但情況應該與之前不太一樣,如果相信是慢牛,可能起只會是牛二熊一牛二熊一的交替,終極一升未必出現在五年內。如果信會終極一升,其實太多人將牛熊窩輪當成細價股,如果這樣,應該注意輪證成交,700的近日波動是很好的例子,就如當年388一樣,大家都清楚細價股很多是妖股,都是投機,那不如買牛熊更易玩。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牛三理論應該還是成立的, 只是形式可能和以前不一樣.

      道氏理論建基在經濟循環和人性上, 這些應該不容易變化. 經濟始終會經歷一輪又一輪的繁榮, 到頂, 收縮, 恢復, 再次繁榮, 而每一次的循環都令經濟比以前總體更好, 人類就是這樣進步的.
      人們參與投資, 雖然個體有別, 但整體來說, 賺錢效應會吸引已參與的繼續停留, 沒參與的受不住誘惑最終也加入, 然後越玩越大, 最終無可繼續, 然後回落, 恢復元氣, 再開始一輪週期.
      現代資訊發達, 或許會令這個週期不再像以前那樣明顯, 波動也會小一些, 週期完成一個循環的時間或比以前會長, 但應該也逃脫不了.
      如果從這個意義看, 你認為的只會有牛二熊一也是有道理.

      投入股市的資金我想不用擔心, 落實到個體, 每個人有自己的情況, 比如買了樓就沒錢買股票了, 有的是買了股票但沒錢買樓. 但總體來說, 資金總是會傾向流向最有賺錢機會的地方, 當樓市的性價比及不上股市的時候, 一部分資金從樓市流向股市是可以預期的.

      另外, 不要忘記, 人類是會持續進行經濟活動創造價值的, 會產生新資金, 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買了房子就沒錢買股票了. 而香港雖然只是個小地方, 本地資金有限, 但其他地區的資金如果覺得有機會賺錢是會流入的. 否則, 當03年樓市到底部的時候, 理論上香港的大量買樓資金都被鎖死在樓市了, 進入股市的資金應該不足以推動股市上升. 而且, 要注意到, 當時樓市和股市同步回升了. 如果沒有新資金進來, 誰來推動兩個市場同時回升?

      刪除
  6. 陳sir好久不見了,一直安好嗎?

    說來慚愧,我的blog己荒廢了兩年有多。都是因堕性的原故,一放下沒寫便會繼續惡性循環疏懶下去。

    這兩年主力投資美股,小部份投資中港股市,今年的表現還算可以,有20%之上。

    目前正籌備重開,但較大機會以facebook為媒體

    關於閣下持有的ASM太平洋,或須要小心一點。觀乎美股近日同類型的股票走勢,如Applied Materials (AMAT US),或規模較小的 BRKS, AEIS, LRCS等等,小心有周期性見頂的風險

    回覆刪除
    回覆
    1. You sir,

      真是太久了. 你的博客除了在我這裡, 也在我的電腦chrome瀏覽器的書籤頁, 總是隔幾天就習慣性地點進去看看, 每次都失望:( 有時間, 隨便寫一點也好啊!

      今年我算是比較手順, 回報率應該是09年以來最高了. 實際上09年好像也只是錄得約100%. 像你在我的博客上看到的, 主要是重注了內房.但來到這個位置, 也得開始調結構了.

      多謝你的提醒. 實際上我早上已經趁大市開盤較弱的時機, 沽出了ASM和民生銀行, 換入騰訊和招商銀行.

      週末的時候因為上週五恆指換馬及指數下跌, 另外是準備為明年佈局, 做了些功課.如你提醒的, 半導體股似乎有行業見頂的隱憂, 而我的思考出發點是擔心未來AI應用未能擴大, 另外是IPhone X, 有報告說是它代表了未來, 而未來很可能是手機迭代速度會放慢, 我擔心影響硬件工業. 粗淺的思考恰好暗合了你提及的隱憂.

      騰訊早上偏軟給了我以低價換低價的機會(實際上已經是不低了), 推算騰訊的風險應該小過ASM.
      民生的買入有投機成分, 再比較過各銀行的貸款, 壞賬及增長等后, 還是決定買貴的不買便宜的.

      期待你再次發文. 記得在博客里通告啊!

      刪除
    2. 多謝陳sir的鼓勵,我會努力準備復出的

      陳sir在港股的投資表現無懈可擊,但亦可考慮投資放眼世界。AI會是未來的投資大方向,但港股中真正涉足此領域的公司不多;而美股勝在有多個行業的ETF,且公司的種類夠廣較深,其中有包括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的sector ETF BOTZ US

      之前數年的投資表現不好,自去年中才在美股重新掌握節奏,直到上月底表現還很好。但最近數天美股趁稅改通過進行sector rotation,科技股被洗倉,組合受了重創,這兩三天進行了調整。不要以為美股是成熟市場,這輪的科技股洗倉潮也可以來得很狠

      港股方面,今年賺錢主要是靠2318和1918。近日則買了HSBC,也是出於sector rotation的考慮


      刪除
    3. 美股的事情我已經想了幾年, 但一直沒有下決心進入, 主要也是懶, 因為還得去其他銀行或者券商開戶口, 得調動資金,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港股一直覺得會有機會賺錢, 舒適區待久了就不想動了. 不過, 你說的有道理, 是有考慮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的必要了.

      AI及其他科技業確實是未來希望所在, 但比起硬件, 我更傾向應用類的軟件公司, 尤其是有平台實力的公司. 畢竟, 硬件變化太大, 隨時一個技術出來, 發展得好好的公司有可能一夜被顛覆. 軟件雖然也有類似隱憂, 但成熟的平台是不容易被撼動的.

      如果我進入美股, facebook和阿里巴巴會是首選考慮

      刪除
    4. 陳sir在港股投資的表現實在太出色,但把部份資產放投放在美股,也是應考慮方向;美國提供了很多港股未有充分覆蓋的投資選擇,如人工智能等。美國公司中,擁明確核心技術優勢及企業謢城河優勢的,隨便也一大堆;香港上市公司在產業鏈的深度及廣度方面,實在望塵莫及。

      某程度上美股較中港股票更易了解,因我們用慣用熟。個人對Facebook不算特別看好,因Facebook的用戶老化及我的的活躍度不經不覺間減少(雖則Facebook早年已收購instagram,但不足以全面offset Facebook見頂的影響)。而Facebook在一眾 FANG股票中,近月的升勢稍為落後

      我在美股最成功的投資是股王Nvidia,增長爆發點是人工智能的晶片。它有成為是新一代的股王的特徵;但正如陳sir所言,市場正擔憂Intel 及AMD的從後趕上帶來競爭威脅;雖則我相信要趕上這個technology gap需要頗長時間

      照陳sir的思路,擁人工智能平台的公司非google(Alphabet)莫屬;但問題是Google的廣告業務基數高,人工智能在可見將來不會有很明顯的incremental contribution,此外公司在貨幣化方面似乎不及中國互聯網企業那麼進取。Anyway,Alphabet目前是有很多投資項目(如driverless car),長遠而言會是潛在爆發點

      刪除
    5. 確實, 美股的選擇比港股多許多, 市場容量也大許多. 我的問題是因為離開常年能跑贏的市場對我來說是不容易下的決定, 所以就算是進入美股, 也只會是用來做組合配置需要而港股沒有好選擇時的角色, 不會用主力進入. 除非是自己在港股的成績開始轉差. 實際上幾年前已經覺得有需要, 但我已經好多年沒有去銀行了, 也就懶得特意為開戶走一趟, 而且是得去新銀行開戶, 所以一拖就到現在了. 你說得對, 是該考慮環球配置的問題了.

      facebook我也幾乎不用, 或許, 問題出在我的年紀開始進入阿叔級別. 老了, 跟不上年輕人的關係. 唉! 所以我對這公司也不是有多深入的了解.我的判斷主要是從生意模式出發, 所以認為這類公司較好. 谷歌的問題是賺錢業務只有廣告, 而廣告市場正被其他人蠶食, AI等的投資又暫時看不到商業化的路徑, 增長慢了.

      NVidia確實強勁. 我的想法是雖然AI是未來, 同時大數據大計算也是趨勢, 但落實到大規模應用之前, 是需要基礎設施的, NVidia正正抓住這個機會, 突圍而出. 這種情況令我想起當年, 電腦及互聯網開始興起時, 99年科網股真正的股王有思科戴爾因特爾等硬件公司, 軟件公司也冒出了一大堆, 數目甚至更多, 但真正留存的寥寥無幾, 不過, 隨著時間過去, 這些發展壯大的軟件公司的生命了和成長力超出了硬件公司.

      所以, 我的看法是現在的Nvida等硬件公司會是中短跑選手, 而軟件公司會是中長跑選手, 只是不知道誰會先跑出. 因此, 策略上看, 投資AI, 現階段投硬件, 軟件的留待未來出現贏家再進入不遲.

      而如今, 相信AI的未來如何, 得幾年後才有較清晰的方向, 與其猜測未來, 不如把握現在軟件上是平台型公司統治的現實. 再加上這些巨型軟件公司實際上也很可能是未來AI的贏家, 所以, 現在選擇騰訊阿里facebook微軟及谷歌等有強勢平台的公司, 有希望不但贏得現在, 還贏得將來. 而再考慮到增長速度和相對估值, 我雖然基本不用facebook, 也沒有淘寶, 但還是傾向投他們.

      以上是我的大致思考. 供你參考

      刪除
    6. 最近幾天科網股弱勢, 應該是因為減稅的關係, 減稅對傳統企業利好, 對科網股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 因他們本來就少繳稅. 估計資金因此作出板塊輪換的動作,再加上年底有鎖定利潤的需要, 導致賣出增加了.

      刪除
    7. 我相信現時的AI等於廿多年前的Internet,一個巨大的增長故事才剛起步。

      您說得到,現在很難推斷行業嬴家誰屬。想當年千禧年第一波科網狂潮,美國的Yahoo已沒落,香港的盈科數碼動力已變得公用電信股。真正的龍頭如美國的Google、Facebook,中國的BAT等,都是在第一波科網泡沬爆破後才出現的。只有Amazon能在第一波科網狂潮中仍迄立至今,但它也經歷很大的業務轉型,由賣書轉為全方位網上零售

      所以買一個行業ETF也是可考慮方案,美股的行業ETF層出不窮,種類繁多(例如有個China Internet ETF,一次過買晒BAT再加幾雙中國的二線Internet 企業),給予投資者一個合理的參與渠道

      刪除
    8. 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除了科網企業外,教育股如TAL 及EDU也是可予考慮的選擇。香港上市的教育股大多是以私立學校作為business model,但上述兩家公司則是全國性的連鎖補習社。陳sir也應大概想到它們business model之間的分別

      刪除
    9. 昨天日股的科技股先高後低, 昨晚美股的科技股是先高後低, 今天港股的科技股也是先高後低, 各地的科技股都狼狼地被沽. 不過, 個人認為科技股還是值得趁低買入.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 說如果還是牛市, 騰訊回落20%左右是不錯的切入點.)

      今年環球牛市的主題是經濟增長, 主角是Blockchain和AI, 科技股由年頭升到年尾, 現在基金止賺轉到其他板塊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 美股還是在不斷攀越憂慮之牆, 個人相信美股還在牛市當中, 科技股被沽可能只是暫時的, 板塊輪轉還會持續.

      至於, 港股技術走勢是"曳"的 (HSI日線跌到接近50天線, 週線MACD出現負數, 月線RSI(6)似雙頂回落等等). 另外, 下面還有一堆牛證沒殺, 繼續向下調整的機會還是頗大的. 要抓到短期底部還是要看大陸"跌完未", 唯一慶幸的是北水還有繼續流入港股.

      今年的港股似迷你版的牛市, 升的主要都是大價股以及之前的內房無雙. 牛市會不會持續下去還是要看中國經濟呢.

      Ivan.

      刪除
    10. You sir,
      買ETF確實是good idea. 在一個行業前景光明, 但各家公司還都在搶位力爭上游的時候, 不確定性太高, ETF確實是個穩中求勝的選擇. 美股這方面的優勢比港股高了不止一點半點. 我是完全的美股新手, 或許從ETF入手是不錯的開始.
      國內的教育行業看起來也是前景光明, 我擔心的主要是政策風險及管理風險. 始終這個是人對人的行業, 之前紅黃藍幼兒園的事件很難說未來不會再發生. 對這個行業, 我只是審慎樂觀. 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買入楓葉教育後, 一看走勢似乎要開始有問題就立刻止賺的原因. 始終, 我對長線持有這類公司的信心不是很大.

      Ivan sir,

      年近歲尾, 這段時間港股的弱勢或許也和之前強勢股利潤太多, 有部分資金profit taking有關. 另外, 重新平衡組合應該也會帶來些換馬的操作, 再加上美國減稅的刺激, 或許加劇了這一現象. 看來剩下的幾星期, 市況發展會和今年的節奏有些不同了. 不過, 最終回到公司基本面, 到明年第一季, 或許還是會回到增長股跑出的方向.

      估計今年急升後, 明年會進入慢牛, 難以期待今年恆指這樣的升幅了. 對回報率的期望不能太高, 也需要做些防守準備. 希望明年一眾未能跟上的二三線股能表現好一些吧, 也讓我們多一些選擇.

      刪除